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

柴胡12克、陈皮12克、白芍9克、枳壳9克、炙甘草3克、川芎9克、香附9克,用水三杯,煎至一杯半,食前分两次服。(原方用量比现用量少一半,但原方是一次服完的量,现改为一日服两次,故用量加了一倍。特注明,请参考。)原方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论治中说:“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且《中国医学大辞典》说本方出自《医学统旨》,文曰:“治怒火伤肝,左胁作痛,血菀于上。”又曰:“吐血加童便半钟”。并指出“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汤”都是本方。

本方以柴胡升散疏达,调肝解郁为主药。陈皮理气开胃,枳壳宽中消胀,香附行气舒肝,三药理气为辅药。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血散郁,二药理血为佐药,甘草缓急,调和百药为使药。由四逆散变化而成。

我常用此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出现肝郁气滞,木郁犯土,影响食欲,脘胁胀满,两胁疼痛,或肝区隐痛、或呕恶泛酸等症者。一般常用方如下:柴胡10~12克,黄芩10克,炒川楝子10克,半夏10克,枳壳9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白蒺藜10克,川芎3克,赤白芍各9克,泽泻12克,焦四仙各9克。

急躁易怒者去川芎加生石决明30克(先下)、生赭石30克(先下);食欲不振者去焦四仙,加生麦芽、香稻芽;头晕者改泽泻为30克,加白术9克、钩藤25克;舌苔厚腻者加厚朴10克,藿香10克;吐酸者去川芎、焦四仙,加吴茱萸3克、黄连5克、煅瓦楞10克等等。

我曾用本方治疗因感冒初起发烧时,未及时用解表发汗法,而自购一些退热药片、丸药等治疗,当时基本上不发烧了,壹周以后因生气而又发低热,每发热

前,先感到怕冷,发热时体温 37.2℃~37.6℃,以发热待查治疗半年未愈。诊其脉弦而较细略数,观其舌质略红,苔薄白,月经量少,稍向后错,除低热以外,尚有两胁隐痛,食欲不振,大便偏干,疲乏无力等症。据此知为外邪未全解,而入于半表半里,留连不去,又因生气肝气怫郁,新旧之邪相合而发为此证,治应采用和解疏肝之法。即用本方去川芎、陈皮,加细生地15克、玄参12克、秦艽12克,青蒿20克,地骨皮10克,进十多剂而痊愈。

本方对肝阳旺,肝胆有湿热结聚,火热上蒸之证,不适用。

骨伤常用方歌120首(精简)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方剂目录 1.十灰散(《十药神书》)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4.四生丸(《妇人良方》)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10.金铃子散(《圣惠方》)11.抵当汤(《伤寒论》)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13.独参汤(《景岳全书》)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17.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21.清营汤(《温病条辨》)22.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23.犀角地黄汤(《千金方》)24.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25.黎洞丸(《医宗金鉴》)26.七厘散(《良方集腋》)27.八厘散(《医宗金鉴》)28.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29.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30.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31.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32.补筋丸(《医宗金鉴》)33.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34.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35.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36.蠲痹汤(《百一选方》)37.八珍汤(《正体类要》)3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39.三痹汤(《妇人良方》)40.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大活络丹(《兰台轨范》引宋•《圣济总录》)42.大红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4.乌头汤(《金匮要略》)45.五加皮汤(《医宗金鉴》)4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7.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8.归脾汤(《济生方》)49.左归丸(《景岳全书》)50.右归丸(《景岳全书》)5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52.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53.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54.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55.补肾活血汤(《伤科大成》)5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57.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58.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59.太乙膏(《外科正宗》)60.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61.四黄膏(《证治准绳》)62.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3.陀僧膏(《伤科补要》)64.金黄膏(《医宗金鉴》)65.定痛膏(《疡医准绳》)66.乌龙膏(《伤科补要》)67.象皮膏(《伤科补要》)68.八仙逍遥散(《医宗金鉴》)69.万灵膏(《医宗金鉴》)70.海桐皮汤(《医宗金鉴》)71.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72.圣愈汤(清•《伤科汇纂》)73.五神汤(《洞天奥旨》)7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75.归灵内托散(《医宗金鉴》)76.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77.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78.透脓散(《外科正宗》)79.清热地黄汤(《幼科直言》)80.搜风解毒汤(《医宗金鉴》)81.丁桂散(《外科传薪集》)82.九一丹(《医宗金鉴》)83.八宝丹(《疡医大全》)84.千金散(《中医外科学》)85.白降丹(《医宗金鉴》)86.玉露油膏(《药蔹启秘》)87.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88.冲和散(《外科正宗》)89.阳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90.阳毒内消散(《药蔹启秘》)91.红灵丹(《中医外科学》)92.金黄散(《医宗金鉴》)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小金丹(《外科全生集》)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96.先天大造丸(《外科正宗》)97.清骨散(《证治准绳》)98.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99.桂麝散(《药蔹启秘》)100.白虎汤(《伤寒论》)101.白虎桂枝汤(《金匮要略》)102.防风汤(《宣明论方》)103.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104.宣痹汤(《温病条辨》)105.除湿蠲痛汤(《证治准绳》)106.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107.薏苡仁汤(《类证治裁》)108.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109.五痿汤(《医学心悟》)110.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11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11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3.虎潜丸(《丹溪心法》)11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11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津》)11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117.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118.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119.调元肾气丸(《外科正宗》)120.犀黄丸(《外科全生集》)

腹痛-中医诊疗指南

腹痛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腹痛病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腹痛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腹痛 abdominal pain 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主要病因病机包括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饮食积滞、中虚脏寒等。常见于西医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3临床诊断 3.1中医诊断 3.1.1病名诊断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3.1.2证候诊断 基于《中医内科学》[2]、《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及腹痛的临床特征[3],分辨寒热、虚实、脏腑、气血,临床常见证候如下: 3.1.2.1寒邪内阻 腹痛急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紧。 3.1.2.2 湿热壅滞 腹中疼痛,按之痛甚,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口黏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3.1.2.3肝郁气滞 腹部胀痛,攻窜两胁,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不舒时加重,胸闷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3.1.2.4 瘀血阻滞 腹中刺痛,痛势较剧,痛处不移,拒按,腹痛迁延不愈,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3.1.2.5饮食积滞 腹痛胀满,多有伤食病史,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或便秘,舌苔腻,脉滑实。 3.1.2.6 中虚脏寒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怯冷肢寒,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 柴胡12克、陈皮12克、白芍9克、枳壳9克、炙甘草3克、川芎9克、香附9克,用水三杯,煎至一杯半,食前分两次服。(原方用量比现用量少一半,但原方是一次服完的量,现改为一日服两次,故用量加了一倍。特注明,请参考。)原方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论治中说:“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且《中国医学大辞典》说本方出自《医学统旨》,文曰:“治怒火伤肝,左胁作痛,血菀于上。”又曰:“吐血加童便半钟”。并指出“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汤”都是本方。 本方以柴胡升散疏达,调肝解郁为主药。陈皮理气开胃,枳壳宽中消胀,香附行气舒肝,三药理气为辅药。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血散郁,二药理血为佐药,甘草缓急,调和百药为使药。由四逆散变化而成。 我常用此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出现肝郁气滞,木郁犯土,影响食欲,脘胁胀满,两胁疼痛,或肝区隐痛、或呕恶泛酸等症者。一般常用方如下:柴胡10~12克,黄芩10克,炒川楝子10克,半夏10克,枳壳9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白蒺藜10克,川芎3克,赤白芍各9克,泽泻12克,焦四仙各9克。 急躁易怒者去川芎加生石决明30克(先下)、生赭石30克(先下);食欲不振者去焦四仙,加生麦芽、香稻芽;头晕者改泽泻为30克,加白术9克、钩藤25克;舌苔厚腻者加厚朴10克,藿香10克;吐酸者去川芎、焦四仙,加吴茱萸3克、黄连5克、煅瓦楞10克等等。 我曾用本方治疗因感冒初起发烧时,未及时用解表发汗法,而自购一些退热药片、丸药等治疗,当时基本上不发烧了,壹周以后因生气而又发低热,每发热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柴胡疏肝散 英文名称:chaihu shugan powder 定义:同名方约有4首,现选《证治准绳》类方。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上作一服。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目录 简介 另:加减柴胡疏肝散 编辑本段简介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类别:和解类 出处:《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 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 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编辑本段另:加减柴胡疏肝散 【方名】加减柴胡疏肝散 【处方】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各10g)、白芍、半夏(各6g)、甘草(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0毫升,早晚各服1次。 【适用病症】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神经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型),症状为腹痛、腹胀、纳差、嗳气、伴有失眠、健忘、腹泻、易激动、大便时溏时结、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按】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 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

古方对应的中成药

古方对应的中成药 1、桂枝合剂,桂枝颗粒(桂枝汤)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黄芪、白术、防风)。 2、桂黄清热颗粒(大青龙汤)、小青龙合剂/颗粒(小青龙汤) 3、葛根汤颗粒/片、表虚感冒颗粒(桂枝加葛根汤) 4、感冒疏风颗粒(麻黄桂枝各半汤),风寒感冒颗粒(麻黄汤加味)、三拗片(麻黄、苦杏仁、甘草)、感冒疏风片(麻桂各半汤加独活防风谷芽)、 5、小柴胡颗粒/丸/片(小柴胡汤)、大柴胡颗粒(大柴胡汤)、加味逍遥丸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甘草、柴胡、芍药)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液)(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主药柴胡、黄芩、桂枝、白芍、葛根加浮萍、蝉蜕) 6、苓桂咳喘宁胶囊(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 桂龙咳喘宁胶囊/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加炒苦杏仁) 寒喘丸(射干麻黄汤) 7、玄麦甘桔颗粒(桔梗汤加味),金荞麦片(金荞麦) 8、葵花药业的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麻杏石甘汤+银翘散)、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麻杏石甘汤+黄芩、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鱼腥草、麦冬、知母)。 麻杏止咳片/糖浆/合剂(麻杏石甘汤)、止嗽定喘丸、克咳胶囊、止嗽立效丸(麻杏甘石汤加罂粟壳,葶苈子,莱菔子),咳喘宁胶囊(麻杏石甘+罂粟壳、桔梗、百部),小儿咳喘灵颗粒(麻杏石甘+金银花、板蓝根、瓜蒌)。儿清肺化痰颗粒(麻杏石甘+黄芩、葶苈子、紫苏子、前胡、竹茹 -甘草)。 9、金花清感颗粒(麻杏石甘汤+银翘散加减)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感冒清热颗粒(同仁堂)(荆防败毒散加减);荆防败毒散颗粒/

荆防颗粒,出自明·《摄生众妙方》;少阳感冒颗粒(小柴胡汤加青蒿) 清瘟败毒散(清代清瘟败毒饮) 抗病毒口服液——"白虎汤”和“清瘟败毒饮”为基础改进而成 十味止咳片——杏苏散+参苓白术散化裁 10、清肺消炎丸(麻杏石甘汤去甘草,加地龙、牛蒡子、葶苈子、牛黄、羚羊角) 11、桂附地黄丸(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耳聋左慈丸方剂出自清代《饲鹤亭集方》,由六味地黄丸加柴胡、磁石组成 四君子丸(合剂)右归丸左归丸越鞠丸独活寄生丸心可舒当归四逆汤丸 龟龄集处方出自明代嘉靖年间,国家保密中药处方。以“远”字为商标的龟龄集驰誉海内外。 12、小建中颗粒、黄芪建中丸(黄芪健胃膏)、虚寒胃痛颗粒(黄芪建中汤加高良姜,党参) 参芪健胃颗粒(黄芪建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蒲公英、紫苏梗、海螵蛸、山楂、木香等) 13、胃炎康胶囊(桂枝加芍药汤去生姜、大枣,加良姜、柴胡、黄连) 14、枳术宽中胶囊(枳术汤)、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是治疗饮食积滞的代表方。 15、四逆散(气滞胃痛颗粒)、达立通颗粒(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化裁加味),四逆散被誉为疏肝祖方。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温里剂《神农本草经读》谓之“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16、延参健胃胶囊(半夏泻心汤)、胃立康片(四苓散合吴茱萸汤加味) 17、摩罗丹(当归芍药散合百合乌药汤(《时方歌括》)加鸡内金、地榆、三七、九节菖蒲、麦冬等)、清胃散、玉女煎、一贯煎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陈》卷五十六云:“若外邪来解而兼气逆肋痛者,宜 柴胡疏肝散主之,……柴胡疏肝散治胁肋痛,寒热往来”。组方为:陈皮6g 、川芎4.5g、香附4.5g、枳壳4.5g、芍药4.5g、炙甘草1.5g,食前服。临床主治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机郁 结而致的血滞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笔者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在临床实践活动中, 认识到本方不必拘泥于胁肋疼痛,凡肝气郁滞不舒,疏泄失常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症,都可 以在本方的基础上,临症加减治疗,灵活应用。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以胁肋一侧或两侧胀痛,往往胀痛游走不定,多因人的情绪或思想压力变化而诱 发本病。多伴有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纳呆、胸闷不适、嗳气、自觉不自觉的 叹息(长出气时舒服),并伴有舌淡苔薄白,脉弦等为临床表现。辩证要点为:临床以一侧 或两侧胁肋疼痛,胸闷不适,痛如针刺,时作时止,注意力分散时症状减轻或消失。治疗以 疏肝理气为法,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为:柴胡9g、香附15g、川芎6g、白芍12g、枳壳 9g、元胡15g、川楝子15g、陈皮9g、当归9g、甘草6g。若气郁化火,心烦易怒、口干目眩、神疲食少者加丹皮、栀子;横逆犯胃者加半夏、陈皮、旋复花、代赭石。 应用注意事项和体会: 肋间神经痛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临床症状,本方特为神经性无器质性病变而设,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布胁肋。本方疏肝气,散郁结,理肝气郁滞而通畅血脉,使足厥阴之脉,疏泻有常,经脉通达,则病痛消散。本方中元胡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与川楝子配伍可清肝火,泄郁热而行气止痛,为胁肋部窜痛之专药。 胆囊炎和胆石症 胆囊炎和胆石症在现代呈逐年增高趋势,而部分患者恶变率亦有所增高。在临床本病以右胁 痛伴牵引右肩胛痛或酸困不适、胃脘痛、呕吐纳呆、腹胀低热,心下痞满为临床表现。辩证 要点为: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并向右侧肩胛区放射。本病多发于夜间或饱餐后,多伴有恶心、嗳气、泛酸和食欲减退等症。治法为:畅达气机,化湿和胃,清利肝胆湿热,辅以理气消石为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处方如下:柴胡9g、枳壳9g、陈皮9g、川芎6g、香附15g、白芍20g、青皮9g、郁金9g、黄芩15g、元胡9g、炙甘草6g。伴有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者可加龙胆草9g、栀子15g、丹皮12g。肠鸣腹泻者可加茯苓9g、炒白术 15g。症见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止呕;肋间窜痛者,加金铃子散;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腹胀不适者加炒莱菔子24g、木香9g。伴结石者,加海金沙、重用金钱草、鸡内金;黄疸者,加茵陈。 应用注意事项和体会: 胆石症、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症。胆居六腑之首,为中精之府,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 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气郁结失其条达之性,郁久而致血滞,疏泄失常而引发本病。本方 中柴胡与郁金配伍,疏肝气,解肝郁与诸药共凑清肝利胆,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胆石症者 加金钱草30g、鸡内金30g,临床无症状的患者可久服,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总之需结合临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以防不测。 慢性咽炎 属于中医“梅核气”的范畴,多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咽痒不适,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有心烦、急躁、善叹息、胸部憋闷,气堵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多见弦滑。辩证要点为:咽中如有物阻,咳之不出,吞之不下,饮食自如,并有随情志的变化而症状或轻或重。治以 疏肝解郁,散结化痰,清心除烦,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9g、枳壳12g、香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浅表性胃炎头痛带状疱疹抑郁症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原方用于“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由“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组成,煎服法为“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证。近年来,该方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症, 肝喜条达,主疏泄而藏血,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肝经不利,故见胁肋疼痛,往来寒热。《内经》说:“木郁达之”。治宜疏肝理气之法。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开经之郁滞,二药相合,增其行气止痛之功,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 本方是四逆散去枳实,加香附、陈皮、枳壳、川芎而成,虽由四逆散加味,而且各药用量已变,尤其是减甘草用量,使其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力大增。现将多年以来我在临床中应用这一经典名方加减变化治疗各科常见病的心得作一简单介绍。 1 临床应用 1.1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粘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粘液性渗出物。患者常有上腹部胀闷、嗳气、吐酸、食欲减退,或无规律上腹隐痛,食后加重等诸多表现。普遍认为其与胃肠道的动力障碍有直接的关系,并与精神、Hp感染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胃病”、“痞满”、“嘈杂”等范畴。病变在胃,涉及肝脾。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多责之饮食不节、情志失畅、六淫内侵、脾胃虚弱等诸多方面。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据报道,慢性胃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1]。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

医术专长-内服方药配方

医术专长类型:内服方药 本人治胃脘痛适用以下治疗方法为主 根据治疗方法使用古方,再根据病人的特点,在原方基础上进行药味加减,或药量加减,或同时加减。 一、舒肝理气法 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川芎5克,甘草5克 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药量药味进行加减。 如病人身体较弱,方的药量如川芎需减为3克。 药味:病人病重须加强解郁活血,可加元胡、木香、郁金、陈皮等。暖气需降逆用旋复花等。 二、散寒止痛法 良附丸《良方集腋》加减 高良姜、香附,二药共等分为末,用米汤(或凉开水)每服6克,加入生姜汁一匙,盐2克。调服,每次一剂,每日2次。 兼见胸闷不吃饭或呕吐可加入枳壳、神曲、半夏、陈皮等。 三、泄热和胃法 清里散《兰室秘藏》加减 黄连1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牡丹皮10克,升麻10克 便秘加大黄、口喝,去当归加玄参、天花粉 牙痛加防风薄荷 牙银出血加白茅根 四、消食导滞法 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减 山楂30克,神曲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连翘5克,萝卜子15克,腹胀重加枳壳、槟榔片 脾虚加白术等。 五滋阴养胃法 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20克,构杞子10克,白芍10克,甘草5克,棟子5克 灼痛泛酸加黄连、广木香等 隐胀痛香附,水煎每日一剂. 六、温中健脾法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黄芪15克,白勺(酒炒)20克,桂桂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5克,大枣7个,饴糖30克,(加入煎完去渣后的药水兑服)每日一剂 冷吐清水的加陈皮半夏

泛酸者加吴茱萸 呕吐肢冷的加花椒3克,人参3克. 七、活血化瘀法 失笑敬:五灵脂(炒)、蒲黄、二药等分为末,每一次服6克,用醋或黄酒冲服热重加大黄、甘草 寒重加干姜 阴虚加生地、麦冬 乏力加党参、白术

肝血管瘤特效方验方

肝血管瘤特效方验方 肝血管瘤特效方验方; 肝瘤分流饮【组成】:【汤方】——当归须30g,潞党参15g,炒白术12g,制乳、没各6g,丹参12g,川楝子6g,漏芦12g,大伸筋30g,败酱草15g,全蝎3g,杭白芍15g,赤芍15g,红花6g,炒枳壳15g,三七粉3g(分3次冲服),水蛭6g,天葵子12g,鹿茸草15g,升麻6g。【丸方】——汤方加生黄芪15g,陈皮6g,炮山甲6g,木香6g,远志12g,酸枣仁12g,柴胡12g,醋香附12g.【功效】:益气调中,活血疏肝。【主治】:肝血管瘤。【用法】:先服汤方,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后用丸方5倍量,粉碎过筛,水泛为丸,每次服6g,1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服2个疗程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大多是良性肿瘤,病情发展缓慢,所有肝血管瘤患者不管有没有症状都需要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千万不可消极对待,下面为大家推荐几款中医治疗肝血管瘤的偏方。 治疗肝血管瘤的偏方一: 成分:黄芪、土茯苓各30g,党参、蜀羊泉各20g,生地黄、何首乌、紫草、丹皮、赤芍、白芍、川楝子、延胡索、仙灵脾、黄柏、知母各12g,刘寄奴(刘寄奴【译】:菊科蒿属植物,野生于山坡、树林等较为阴凉的地方。同时也是一味中药。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它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醒脾开胃的功效。)、田基黄、平地木、荷包草各15g。 服用:每日1剂,水煎分二到三次内服,三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 效果:用上药治疗肝脏血管瘤三十四例,经治一疗程后,治愈(临床症状及b超复查瘤体均消失)两例,显效,症状消失或减轻百分之七十以上,瘤体缩小,十四例,好转(体力恢复,肝区胀痛减轻百分之七

『乳腺集』柴胡疏肝散治经前乳胀

『乳腺集』柴胡疏肝散治经前乳胀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为调肝理气名方,原方由“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组成,煎服法为“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笔者在临床中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用此方化裁治疗多种妇科疾病,获效良好。 患者,女,20岁,学生,2006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经前7天出现乳房胀满疼痛,乳头痒痛,衣不能触,并扪及小包块,伴胸闷善叹息,时又烦躁易怒,胸肋作痛,小腹胀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辨证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止痛。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枳壳10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川楝子10克,青皮10克,甘草6克,桃仁9克,红花9克,鸡血藤10克。连服3剂,诸证缓解,复诊续服5剂,症状完全消失,嘱患者每值经前服药3剂,3个月后停药,半年后告知病情痊愈,乳房包块亦消失。 按:经前乳房胀痛多因肝郁气滞、冲任不调所致。肝脏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气机不畅,气郁滞留,难于疏滞,横逆犯胃,可致肝郁胃阻,两经经络均受影响。《灵枢·经脉篇》肝气郁结曰:“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见乳头乳房作胀疼痛,日久不愈乳络受阻,则胀痛益甚不可触衣。肝失疏泄,出现胸闷善叹息,肝郁化火而上扰神明故烦躁易怒。故选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加川楝子疏肝利气,清泄肝火;加茯苓、青皮和胃通络;加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诸药相配,则肝气调畅,气血流通,冲任调和,乳房气血运行条达而不郁,共奏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之功,从而收到满意效果。

柴胡疏肝散加减临床新用验案2则

柴胡疏肝散加减临床新用验案2则 柴胡疏肝散一方,源自明?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篇。其方药组成为: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煎 服法: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具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各种肝气郁滞证,症见肋胁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等,是后世中医经典的疏肝解郁的代表方。现临 床上多把柴胡疏肝散以汤剂应用,张春艳副主任医师加减运用柴胡疏肝散,临床辨证论治, 常获得显著疗效,现将验案2则介绍如下: 1.肾结石 王某某,男,45岁。2015年06月09日初诊,主诉:左侧腰部胀痛3月,再发加重4天。患者诉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腰部胀痛,休息后症状可缓解。4天前患 者因家庭琐事动怒,上述症状加重,现腰酸腰痛,时有小腹胀痛感,面色潮红,烦躁易怒, 小便频数,色黄失畅,纳眠稍差,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泌尿系彩超:左肾多发性结石,最 大0.5*0.3cm,右肾、双侧输尿管、膀胱、前列腺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RBC:(++)。西 医诊断:左肾多发结石;中医诊断:石淋(肝郁气滞,湿热下注)。治则:疏肝理气止痛,清热 利湿通淋;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柴胡30g、陈皮10g、川芎15g、炙香附15g、炒枳 实15g、白芍15g、石韦20g、海金沙(包煎)20g、金钱草30g、鸡内金15g、乌药10g、萹 蓄10g、瞿麦10g、牛膝15g、杜仲15g、甘草5g。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饭后温服。嘱其多喝水,适当做原地蹦跳。药后患者上述症状缓解,尿出细小砂石,再服原方10剂后 复查:彩超:(-),尿常规:(-)。 按:《格致余论》载:“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患者因家庭琐事引动肝气, 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见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小便失畅,纳眠稍差等症;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肝失疏泄,气滞水停,郁久生热,湿热搏结,结而化石,膀胱气化失司,则见砂石形成,小便频数不畅;又《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此乃肝经 经脉循行,故患者出现腰酸腰痛,时有小腹胀痛感。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方中重用柴胡,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陈皮、香附、枳实、乌药合用以达疏肝理气止痛之效;川芎为“血中气药”,行活血行气止痛之功;石韦、海金沙、萹蓄、瞿麦清利湿热通淋;金钱草、鸡内金、牛膝软坚消石,助结石外排;杜仲行补肝肾强筋骨之功;白芍、甘草合用以补气滋阴、缓急止痛。全方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止痛,清热利湿通淋之效。全方恰当辨证,合理组方,达 疏肝理气、排石通淋之效,故临床效果显著。 2.尿路感染 李某某,女,63岁。初诊:2015年9月15日。主诉:小便频数5天。患者诉尿路感染 病史4年,每逢感冒、劳累后可诱发或加重;1周前,因邻里矛盾吵架,出现小便频数等症状,自服头孢类消炎药,无明显疗效。现小便频急如前,淋漓不畅,小腹坠胀感,胸部满闷,烦躁易怒,纳眠稍差,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查尿常规示:WBC(+++),余项正常。西医诊断:尿路感染;中医诊断:劳淋(肝郁气滞,湿热下注)。治则:疏肝理气止痛,清热利湿 通淋。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柴胡30g、陈皮10g、川芎15g、炙香附15g、炒枳实 15g、白芍15g、苍术15g、黄柏15g、连翘15g、栀子15g、王不留行20g、大黄5g、车前子10g、瞿麦10g、怀牛膝15g、甘草5g。5剂,水煎服,日一剂,分3次饭后温服。药后复诊,诉尿频急症状缓解,胸闷等症状较前好转,原方续服7剂后诸症状明显缓解。尿常规:(–)。后随访得知,尿路感染至今未再复发。 按:《冯氏锦囊秘录?杂证大小合参》载:“《内经》言淋,无非湿与热而已;然而有因忿怒,气动生火者。”《医宗必读?淋证》载:“妇女多郁,常可发为气淋和石淋。”患者年逾六旬,有4年尿路感染史,此次发病因邻里矛盾,引动肝气肝火,肝气不舒,郁结于胸。《景 岳全书?淋浊》载:“然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肝气郁结,逆行下焦,化火

柴胡疏肝散对胃肠病加减临床运用概况

柴胡疏肝散对胃肠病加减临床运用概况 李蕾;刘祖露;陈广文 【摘要】目的:了解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概况.方法:收集在脾胃病中柴胡疏肝散加 减运用临床治疗.结果:脾胃病中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的疗效显著.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临床运用广泛,疗效显著,尤以肝郁气结为主要机理的疾病运用该方疗效最佳.【期刊名称】《大众科技》 【年(卷),期】2017(019)011 【总页数】3页(P83-84,92)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疗效 【作者】李蕾;刘祖露;陈广文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0;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为张仲景所著,是在《伤寒论》四逆散基础上加陈皮、川芎、香附而成,为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良方,主治肝气郁结证。该方现被广泛用于脾胃病中各种肝郁气滞型的疾病,本文就本方临床运及其疗效作一综述。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其发病的机理有很多, 但肝气犯胃者较为常见,多由情志不舒致肝郁气滞,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而成。故柴胡疏肝散为治疗胃痛之常用方剂。李进东、李绍忠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为胃气上逆,胆汁逆流入胃,

其病在胃,其因在胆,而柴胡疏肝散清泄肝火、理气止痛、降逆和胃,正适应余该证型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故其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87例,治愈7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证明该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应用。冯于财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4例,认为该病与肝胆存在较大关联,故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47例,治疗效果比单纯使用西药的47例更为明显。周永志用该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 50例,疗效显著,认为病位在胃,与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有密切关系,该方能达到疏肝理气,活血解郁,并有和胃之功。 本病属于中医“胃痛”、“便血”、“吐血”等的范畴,其中肝胃郁热、肝气犯胃者常见。潘秀梅认为该病病机是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气郁结,运化失司;脾胃受损,运化迟滞,气血失畅,胃膜不生所致。而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养肝,理气和胃之功,对此病有效。故设置观察组合对照组做比较,其以西医根治术配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 Hp 阳性胃溃疡患者30例为观察组中医症候疗效为93.3% ,Hp 根除率为90.0%,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为73.3%,Hp 根除率为66.7% ,结果证明该方疗效确切。周正清、蔺桂连也用临床数据对比证明了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认为该方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张新树同样用临床对比试验证实了柴胡疏肝散疗效的可靠性,其认为该方除了对消化性溃疡治疗有效外,还对多种同证型的内科疾病有显著治疗效果。本病属于中医“痞满”、“嘈杂”、“胃痛”等病范畴,病机总属本虚标实,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致中焦运化失司而出现嗳气、痞满等症。金连宁等以疏肝理气、健胃除痞为法,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36例,其中治疗有显率61.11%,有效率83.33%,其认为肝气条达,脾胃复运,气机得畅,痞满自消,诸症自除,强调中药治疗是从整体上进行调节,能改善胃脘胀满、两胁胀满等症状优于西药。郭庆广认为肝胃之气相同,一损俱损,脾升

柴胡疏肝散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应用

柴胡疏肝散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应用 段印会;张春玲;相世和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应用.方法整理总结柴胡疏肝散在消化内科相关疾病的文献,综述本方近年来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应用进展.结果整理文献发现柴胡疏肝散加减对口酸、胃脘痛、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胆囊炎、黄疸、肝癌疼痛等疾病均有明显的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结论通过对柴胡疏肝散的文献总结,说明柴胡疏肝散在消化内科,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7(015)013 【总页数】2页(P154-155)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消化内科;临床应用 【作者】段印会;张春玲;相世和 【作者单位】长春市中医院门诊办,吉林长春130052;长春市中医院门诊办,吉林长春130052;长春市中医院门诊办,吉林长春130052 【正文语种】中文 柴胡疏肝散始见于明代医家叶文龄所著的《医学统旨》中(《证治准绳·类方》卷四),用于治疗"怒火伤肝,左胁作痛"。明末医家张介宾将本方收入《景岳全书·古方八陈》,并首次对柴胡疏肝散的配伍意义进行分析。该方是《伤寒论》中

的四逆散加减而成,由柴胡、香附、枳壳、芍药、川芎、陈皮、炙甘草等7味药 物组成,临床应用广泛,现对本方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1 口酸口酸虽因脾胃湿热而发,但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才是根本原因。皮精英[1]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口酸,取得满意疗效。 1.2 胃脘痛(胃痛)利春红[2]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治疗胃脘痛45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 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复发情况低于对照组。朱晓红[3]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 疗胃痛37例,疗效显著。 1.3 慢性胃炎杨利芳[4]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较好。廖强等[5]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00例,结果:治愈59例,显 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陈志华[6]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总有效率76.7%。 1.4 胆汁反流性胃炎奉毅[7]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陈江[8]用柴胡疏肝散为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良好。 2.1 胃食管反流病郭冬梅[9]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55例,并与吗丁啉治疗55例胃食管反流病对照观察,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反流性食管炎季艳华[10]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经过6个月的连续治疗及3个月的随访,治疗组临床疗效和胃镜疗效的总有 效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志强[11]采用柴胡 疏肝散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良好疗效。 2.3 消化性溃疡周波[12]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获效满意。魏祥臣[13]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96例,取得 满意效果。周正清等[14]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显著。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娄秀生[15]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原方用于“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其功效主要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历代医家对其制方原理及临床应用都有很多研究和阐述。近5年来的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该方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十分广泛,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因此倍受中医药界的关注。 标签: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综述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54-01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原方用于“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由“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组成,煎服法为“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证。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疏肝理气,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共为臣药,以助柴胡行气止痛之功;陳皮、枳壳理气行滞,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近5年来大量临床报道表明,该方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临床各科,且疗效确切。本文就近5年来本方在临床各科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内科疾病 1.1 消化系统疾病 牟氏[1]用本方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44例,与单纯西药组(雷贝拉唑胶囊、多潘立酮片)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证候总有效率86.36%,病理学疗效总有效率81.8%,较对照组78.57%、71.4%有统计学差异。朱氏[2]等用本方加减治疗胃窦炎,与口服奥美拉唑胶囊、吗丁啉片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较对照组70.8%有统计学差异。孙氏[3]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与口服胃复春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2.5%,对照组为62.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症状、胃镜、病理、Hp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郭氏[4]用本方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55例,与口服多潘立酮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较对照组6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刘氏[5]用本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12例,与口服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2%,较对照组70.6%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胡氏[6]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60例,与茴三硫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3%,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名医名方秘方(三十一)

名医名方秘方(三十一) 张介宾方 虚证 一、举元煎 [组成]人参10-20克、黄芪(炙)10-20克、炙甘草3-6克、升麻4克、白术3-6克。 [用法]水1盅半,煎七、八分,温服。 [功效]益气升堤。 [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症。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新方八阵·补阵》 二、泰山磬石散 [组成]人参3-5克、黄芪15克、当归8克、川续断5克、黄芩5克、川芎4克、白芍药6克、熟地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砂仁各4克、糯米5克。 [用法]水1盅半,煎七分,食远服。但觉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4月之后,方无虑也。 [功效]益气养血安胎。 [主治]妇人气血两虚,倦怠少食,屡有堕胎之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二·妇人规古方》 三、左归丸 [组成]大怀熟240克、山药(炒)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肉120克、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菟丝子(制)120克、鹿胶(敲碎炒珠)120克、龟胶(切碎炒珠)120克(无火者不必用)。 [用法]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6-9克。 [功效]填补肝肾真阴。 [主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源,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晕,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痠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

枯涸等。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新方八阵·补阵》 四、左归饮 [组成]熟地9克、山药6克、枸杞6克、炙甘草3克、茯苓4克、山茱萸5克(畏酸者少用之)。 [用法]水2盅,煎七分,食远服。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6克;血滞者,加丹皮6克;心热而燥者,加玄参6克;脾热易饥者,加芍药6克;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6克;血热妄动者,加生地6-9克;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6克;上实下虚者,加牛膝6克;血虚而燥者,加当归6克。 [功效]养阴补肾。 [主治]真阴不足。症见腰痠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新方八阵·补阵》 五、右归饮 [组成]熟地6-8克、山药(炒)6克、山茱萸3克、枸杞6克、甘草(炙)6克、杜仲(姜制)6克、肉桂6克、制附子9克。 [用法]水2盅,煎七分,食远温服。 [功效]温肾填精。 [主治]真阳虚衰。症见气怯神疲,腹痛腰痠,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新方·八阵·补阵》 六、右归丸 [组成]大怀熟240克、山药(炒)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枸杞(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菟丝子(制)120克、杜仲(姜汤炒)120克、当归90克(便溏勿用)、肉桂60-120克、制附子60-180克。 [用法]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服15克,以滚白汤送下,其效尤速。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养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