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胡舒肝散的临床运用及分析

柴胡舒肝散的临床运用及分析

柴胡舒肝散的临床运用及分析

摘要柴胡舒肝散作为疏肝解郁的中医良方,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医医师和相

关的研究者广泛关注,并且在临床的治疗中广泛应用。目前,柴胡舒肝散在临床

中对消化系统疾病、肝气郁结而导致的失眠、抑郁、心悸等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

疗效,本研究通过对几例有代表性的病例在使用柴胡舒肝散进行治疗后,针对柴

胡舒肝散在内科疾病临床上的运用价值及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消化系统疾病肝气郁结临床运用

柴胡舒肝散长久以来是理气剂中的一个代表性的处方在中医辨证治疗中被广

泛应用,该方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在中医内科中也被广泛应用于消

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以及多种由于情绪郁结而导致的多系统疾病的治疗之中,目前临床研究中显示该方药效良好。在多本著名的医书中对于柴胡舒肝散均有记

载收录,包括《景岳全书》、《医医偶录》、《医学统旨》等多本著名的古医学

书籍中,其中内容不完全相同,因此至今世人对于柴胡舒肝散的处方还存在一定

的争议,但是目前大家公认这个处方最早出自于《景岳全书》[1]。

柴胡舒肝散的处方组成特点是以和为枢[2],其中最关键的药材就是使用到了

柴胡,柴胡是中药材中被誉为君药,有着疏肝解郁,和解理气的功效;处方中的

白芍、川芎、香附则为臣药,共同辅助柴胡的功缓郁气、止痛;以及陈皮、枳壳

是佐药,能够有效的中和药物,更贴合脾胃,让服用后效果更佳;处方中的甘草

也有着调和诸多药物的作用,被称为使药[3]。

在现代医学中也有汗多研究者对该要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动物模型和药理学

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该药物成分复杂,治疗靶点众多,因此药效广,在临床中

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均有显著的效果[4-5]。本位围绕几例在中医治疗中发现有代表

性的病例在使用柴胡舒肝散进行治疗后,针对柴胡舒肝散在中医内科疾病临床上

的运用价值及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疾病发作的特点之一是病情反复发作,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饮食及工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等都是临床中消化科非常常见的疾病[6]。随着目前社会因素的

影响,人们的饮食结构以及饮食规律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青年人通常因为工作

时间、生活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进食时间不固定,通常在感到非常饥饿的时候

才去进食,长此以往对胃肠道黏膜造成了损伤。此外,随着饮食文化的变化,不

少青年人喜爱食用一些高油、高盐、高脂肪的食物,且这类食物一般都比较辛辣

刺激,易对消化系统造成损伤[7]。而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系统的功能

也有所减弱,对食物的消化能力下降,导致纳入的食物随之减少,长此以往也不

利于身体保持营养均衡的状态。且中老年人通常患有一些慢性疾病,长期服用一

些药物,药物的服用对患者的胃肠道存在一定的破坏作用,所以长期服药的老年

人大多患有慢性胃炎、胃痛、功能性胃损伤等疾病[8]。

西医在对于消化系统损伤的患者一般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在进行体格和

胃肠镜检查或者超声检查确诊后,给予患者一些调节胃肠液分泌,帮助患者促进

胃肠道动力、促胃内容物排空的药物。幽门螺杆菌也是比较常见的致病细菌,是

在胃的酸性环境中唯一可以生存的细菌[9],患者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会出现

胃功能性损伤。根据目前的发现,对功能性胃肠道损伤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治

疗确实能有效的缓解患者消化不良的病症,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目前临床中还没

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功能性胃肠道损伤的发生与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之间存在关联,因此具体的治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在古医书上,并没有对功能性胃损伤有明确的定义,根据该疾病的症状和临

床表现,通常在中医中可以归纳为“胃脘痛”和“胃痞”范畴。根据患者的症状

和发病机理可以大致将中医中胃肠道损伤性疾病分为若干种类型[10],其中患者

在少量进食后就感觉饱腹感明显,并且出现嗳气呃逆,表现出脾胃虚寒、痰湿内盛,可以使用六君子汤加减处方进行治疗;患者摄入了过多的食物后,表现出进

食后恶心呕吐,属于饮食伤胃,食物滞留,常常选择使用枳实导滞丸进行治疗;

患者食欲减退、胸腹部隐隐作痛,通常是肝气犯胃,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食欲减退、胸闷气短气滞血瘀型,可以选择使用柴胡舒肝散对病症进行治疗。对与一些其它

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炎、慢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症等使用柴胡舒肝散进行治

疗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刘建等在选取慢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组后对治疗组患者

采用柴胡舒肝散进行治疗后发现,与对照组用马来酸曲美汀进行西医药物治疗的

慢性胰腺炎患者相比,采用柴胡舒肝散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患者血清CCK水平显

著低于西医治疗的患者,对患者的疗效显著[11]。

消化内科疾病由于病因复杂,发病因素及种类都较多且杂,目前对其病因及

相关机制的了解还不完全清楚。西医认为与患者的胃肠道动力、情绪、细菌感染

有关;中医则偏向于与患者外感邪气、内感失调、机体过度损伤有关[12]。而柴

胡舒肝散的处方中包括了柴胡以及川芎都有疏肝理气的作用,通过与处方中多种

药物的配合,能够疏肝理气和活血化瘀,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1.1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周某,女,27岁,因腹痛前来寻求治疗的复诊病人,患者经过

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伴两胁酸痛,乳房疼痛,经期短,2-3天,量少、经色深,唇周、额头有粉刺,饮食欠佳,难以入睡、易醒,大小便正常。经过体格检查发

现患者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细。中医初步诊断为胃痛(肝郁脾虚证)。

1.2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病例1:患者是一名年轻的女性患者,因腹部疼痛痛来寻求中医治疗,患者自

述经过服用中药药物胃痛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并没有完全消除。患者自身

除了胃肠道不适,还伴有月经周期不调、乳腺胀痛等症状。分析患者的年龄及综

合其身体因素,怀疑可能与肝气郁结有关。患者月经周期缩短,且月经量明显减少,面部皮肤出现粉刺,且有入眠困难、饮食欠佳的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可以使用疏肝解郁的中医处方对患者进行治疗。

周朝华主任医师在患者复诊时给予的处方是中医药方柴胡疏肝散3付(柴胡

15g,当归 20g,酒白芍15g,川芎 15g,桂枝 15g,潞党参20g,茯苓 20g ,

陈皮 15g,法半夏20g,苍术15g,麸炒白术 15g,姜厚朴 15g,炒鸡内金 20g,大枣15g,蜜甘草10g)每两日一剂,煮沸30分钟,取汁400ml,分早中晚三次饭

后温服。

所以,针对这一例因为腹痛伴有月经周期不调、乳房疼痛的年轻女性患者,在服用柴胡舒肝散后各项症状均有所减轻,行经天数和经量均趋于正常,患者的饮食和睡眠也得到了改善,头痛、胃痛的症状也有所缓解。由此可见,使用柴胡舒肝散对于治疗此类的病例有一定的成效。

1.3总结

西医认为消化系统疾病与患者的胃肠动力不足、抑郁情绪、感染幽门螺杆菌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与患者的外感邪气、内感饮食、情志失调、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通过对以上两个病例的医案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后发现,对于伴有不同症状及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以及消化系统的症状进行个性化的具体分析,并且在给予处方治疗时进行及时的方向调整。这两例胃痛患者均采用了以柴胡疏肝散为核心的处方治疗,中医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对处方进行加减调整,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治疗。

2. 肝气郁结型抑郁症

抑郁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部分发病年龄的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精神性障碍性疾病,患者在临床中表现出心情长时间低落、思维迟缓、行动缓慢、忧虑过重、以及不明原因恐惧等情绪为主的情绪障碍性疾病在中医中可能是患者由于肝气郁结而导致的抑郁症。根据专家学者的统计发现,目前全球现有的抑郁人口高达1.56亿,且专家推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取代一些慢性病成为导致残疾或者非衰老性死亡的愿意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中的竞争逐渐变得激烈,青年人的生活压力日渐增加,故此类由于肝气郁结而导致的抑郁症患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抑郁症患者发病初期表现较为隐匿,症状不明显,且长期以来大家对情绪性疾病的关注度不高,因此大部分情绪抑郁的患者在发病早期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关怀。抑郁症的发病病程较长,通常随着患者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身体情况发生改变。青年患者由于生活压力大、情绪郁结而导致的抑郁症较多,而中老年人产生抑郁情绪大部分与自身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概率较大且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身体的各项指

标处于正常水平。同时,部分中老年人可能并发有肿瘤、癌症等相关疾病,更加容易导致患者产生忧虑过重的焦虑情绪。如果在抑郁症早期不能对患者的症状或者情绪加以适当的治疗和干预,导致病情持续恶化或者加重,对于青年人来说不利于其在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对于中老年人可能会加重其原有疾病的病程进展,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若治疗不及时,临床中出现患者自残、自杀的概率也逐渐升高。

2.1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徐某,女性,18岁,自诉2周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烦易怒,情

绪不稳定,伴头痛,未经系统诊治,前来就诊。纳眠可,小便黄,大便可,2-3

日一行。既往有痛经史,经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一般情况可,精神可,舌质淡红,边尖偏红,苔薄白,脉弦细。经过中医初步诊断为郁病(肝郁气滞证)。

2.2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病例1: 患者是一名年仅18岁的女性,学生,正处于学业压力较大的阶段,根据患者对病情的描述其表现出明显的心烦易怒、情绪不稳定,伴随有头痛、月经不调等。患者年轻,处于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年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造成情绪的波动,产生抑郁情绪。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发现患者舌质淡红,边尖偏红,苔薄白,脉弦细,属于典型的肝郁气滞证的症状和体征。

周朝华主任医师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对患者进行疏肝解郁治疗,使用中医药方柴胡疏肝散3付(醋滇柴胡15g,当归 15g,酒白芍15g,茯苓 30g,麸炒白术 15g,蜜甘草10g,薄荷15g,牡丹皮 15g,醋香附15g,川芎 15g,苍术 15g,姜厚朴 15g,

法半夏20g, 龙骨30g,牡蛎30g,盐关黄柏 10g,大枣10g),每两日服用一剂,煮

沸30分钟,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

因此,对于这类年轻、学习或者工作压力较大但是机体其它器官或者系统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肝气郁结患者患者,可以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在采用药物对症状进行疏肝解郁治疗的同时,在生活中给予一定的情绪开导,帮助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也对因治疗尤为重要。只有解决了发病的根本,找到实质,才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病症。

结语:柴胡舒肝散能够沿用至今,并且受到中医以及一些中西医结合医学学者的广泛使用和进一步研究,与其治疗的病症广泛、疗效显著有关,加之历代医学名家经过数百年的时间积累,对柴胡舒肝散的药方及其剂量配比,服药方式进行了更新和打磨,让其成为了目前临床中普遍应用的经典良方。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自古以来许多疾病发病与肝气郁结密不可分,是疾病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在当今社会快节奏、青年人压力大的状态之下,疏解肝气郁结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可以帮助许多患者找到患病的根本原因,是众多影响身心健康疾病的关键处方之一。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对柴胡舒肝散的药理作用也不断清晰,同时也为将来中西医结合开展治疗,让许多经典的中医药方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一个整体的医学观,搭配现代化的医学技术手段,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经典中药药方的功效,在不断探索中推陈出新,让中华传统医学良方绽放出更加绚烂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陈果,李玲,刘咏,徐捷.柴胡疏肝散合黄连温胆汤配合铜砭刮痧治疗肝胃不和型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3):82-87.

[2]刘少玲,谢梅娟,谭雪群,严冰凤,徐国良.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柴胡疏肝散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J].医学信息,2022,35(09):22-27.

[3]王茜,黄子娟,蒋春建,吴戈,陆雅席,杨苹,杨力强.加味柴胡疏肝散及其拆方对心肌缺血合并抑郁症大鼠行为学及IL-17的影响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02):10-15.

[4]江国华,黄静仪,何玲玲,彭亮.柴胡疏肝散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损伤及5-HT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2,38(02):13-19.

[5]王芳,张爱华,张楠,戴国玮,郭信,赵旭.柴胡疏肝散加减对肝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

践,2022,7(11):114-117.

[6]Ying, Li, Yi-Ming,Evaluation of berberine as a natural fungicide: biodegradation and antimicrobial mechanism[J].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17.

[7]高雪松,赵静洁.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J].河南中

医,2022,42(04):629-633.

[8]许江华.胃溃疡应用中医食疗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

中医药,2022,41(02):21-22.

[9]程大千,陈泽涛.柴胡疏肝散联合黛力新治疗胃脘痛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

者5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04):84-86.

[10]刘娟,潘凤霞,张月.柴胡疏肝散与左金丸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

胸痛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22,28(06):158-160.

[11]吴艳,徐慧,涂琳.柴胡疏肝散合酸枣仁汤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

态的临床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21,52(10):58-60.

[12]王铭.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螺内酯致男性乳腺增生及对血浆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水平影响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10):96-99.

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 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本院收治慢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中医症状积 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慢性胃炎病人接受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疗效高,对患者症状积 分改善理想,值得运用。 【关键词】: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慢性胃炎(CG)作为胃病中患病概率最高的一种疾病,致病原因为长时间不 平衡饮食、生活节奏加快等,上述原因均会将直接地引起慢性胃炎发生。病人症 状表现多为呕吐、恶心、上腹部胀以及嗳气等。在症状较轻的时候,病人重视度 并不高,若是治疗不够及时,还可能会有疼痛难忍、吐血以及癌变表现。西药治 疗效果不够理想,需分析中医治疗方式[1-2]。此研究将分析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 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本院收治慢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 组平均年龄(55.16±6.28)岁;对照组平均年龄(55.14±6.24)岁,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西药治疗:组内患者接受潘立酮药物治疗,每日口服药物三次,每次用药剂 量控制在10mg,于餐前服药。加之,口服一定剂量的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药物,将 初始的用药剂量控制于每日2-3g间,分为三次到四次服药。若是患出现显著不 适感,可把药物剂量控制在每日4-6g间。若是患者的肠病临床症状被改善之后,可把用药剂量调节至维持量,每日每天在1.5-2g之间,连续进行6个疗程治疗。 1.2.2实验组 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疗法:柴胡疏肝散基础方剂为白芍30 g、麸炒枳壳 12g、赤芍10 g、陈皮6 g﹑香附10 g﹑柴胡10 g、郁金10 g﹑川楝子10 g、 旋覆花10 g、醋延胡索10 g﹑焦三仙10 g、炙甘草6 g、川芎6 g,每天一剂, 水煮之后取出药汁,分成早晚两次服用;六君子汤中药方,药方具体是:炙甘草 4 g,半夏l0 g,茯苓l6 g,党参16 g,白术13 g,陈皮6 g。若是患者出现胃 酸症状,则在其中加入海螵蛸16 g,若是胃痛,则在其中加入大枣16 g、生姜 10 g,若是消化不良、嗳气,则可以在其中加入木香5 g、砂仁5 g。用水将上 述药方进行煎熬,要求患者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显效:症状全部消失,胃镜下胃粘膜病变全部好转;有效:症状 基本消失,胃镜下胃粘膜病变情况基本好转;无效:症状没有任何变化,反而加重。中医症状积分:恶心、反酸、腹胀。 1.4数据处理 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n/%)

柴胡疏肝散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研究

柴胡疏肝散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研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 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感觉异常、睡眠障碍、自主神经 功能调节紊乱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是其常见和重要的临床征象。帕金森病抑郁(Parkinson s disease depression,PDD)是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PD)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是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与西医 治疗手段相比,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疗效持久、治疗之后复发率低的作用优势越来越凸出。中 医“未病先防”及“已病防变”的观念,启发我们尽早运用中医中药对PDD进行干预及治疗,从 而减轻患者的临床抑郁症状,从根本上提高其生存质量。笔者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帕金森病 抑郁患者,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PD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PD及抑郁 症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各种帕金森综合征及叠加综合征;器质性抑郁、非成瘾物 质所致抑郁者;H Y帕金森病分级V级者;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恶性肿瘤者;有PDD家族史、孕妇或正在哺乳期者;在接受本试验研究过程中又参加了其他临床试验者;正在服用其 他抗抑郁药物的;对本试验研究药物过敏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 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文化水平、抑郁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予多巴丝肼片(上海罗氏制药公司,规格 0.25g×40片),用量为每 日 125~1500mg,每日 3~4 次,入组前剂量稳定后,试验期间药量不变。在此基础上,柴 胡疏肝散组(柴胡 15克,陈皮12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枳壳 10克,白芍10克,炙 甘草5克),由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药房提供,确保药材质量和疗效。用法用量:以水800 mL,文火煮取200 mL,温服,每日1次,1次/l剂。对照组:加用中药安慰剂 (组成:淀粉、食用苦味剂)治疗,中药安慰剂与治疗组方药在包装、形状、颜色、气味上 接近(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药房制备),服法、疗程同治疗组。治疗周期:8周。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3.1 主要效应指标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医症候疗效评价、HAMD-17、39 项帕金 森病生存质量问卷( PDQ-39 )评分。各量表均由本项目指定的对研究内容不知晓的医师进 行盲法评分。 1.3.2 安全指标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包括血、尿、大便常规,肝、 肾功能,心电图及其他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适症状等,并记录是否有脱落病例,若存在病例 脱落则应记录脱落的原因,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密切随访其情况直至不良事件消失或转归。 1.4 统计方法采用 SPSS 19.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 ± 标准差( x±s ) 进行统计学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治疗前后差异用配对t检验,P<0.05 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由表1可知柴胡疏肝 散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6.7%。两组比较在总有效率上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柴胡疏肝散组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调理肝气郁结引起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烦 躁等。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些体会和经验,现在分享给大家。 柴胡疏肝散的组成主要包括柴胡、枳壳、香附、青皮、苍术、赤芍等草药。这些草药 有不同的功能作用,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枳壳能疏肝理气,香附能行气止痛,青皮 具有疏肝理气和降血脂的作用,苍术能健脾和胃,赤芍则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这些草药 组合在一起,相互协同作用,能够调理肝脏的功能,舒缓症状,恢复身体的平衡。 柴胡疏肝散的主要适应症是肝气郁结引起的症状,常见的有胸闷、胁痛、烦躁易怒、 头晕头痛、口苦口干、消化不良等。在实际临床中,我常常遇到一些患者因为长期的生活 压力、焦虑、不良情绪等引起的肝气郁结症状,这些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 焦虑,胸闷等症状。对于这些患者,柴胡疏肝散能够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舒缓症状,使 其情绪稳定,精神舒畅。 柴胡疏肝散在临床上有一些常见的运用经验。在剂量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一般 来说,成人一次6g左右,每日2次,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在选择药物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来选用,如表现为胸闷、口苦、口干等症状明显的,可选用柴胡、青皮、枳壳 等具有清热利湿的草药;如果表现为烦躁、易怒、头晕等症状明显的,可选用柴胡、香附、柏子仁等具有镇静安神的草药。尽可能在治疗过程中结合一些心理疏导技巧,如放松训练、心理暗示、自我观察等,配合柴胡疏肝散的治疗效果会更好。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 饮食调理,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等,这有助于柴胡疏肝散的治疗效果。 柴胡疏肝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药方剂,对于肝气郁结引起的症状有明显的调理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尤其是在剂量的调整、药物的选择、心理疏 导和饮食调理等方面。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对大家对柴胡疏肝散的临床运用有所了 解。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用于调理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的症状。在临床应 用中,柴胡疏肝散有着广泛的适应症,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将分享我在临床工作 中对柴胡疏肝散的运用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柴胡疏肝散由柴胡、小茴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调节情绪、缓解痛经等功效。在临床上,我经常用柴胡疏肝散来治疗情绪不稳、情绪抑郁、胁痛 腹胀、痛经等症状。下面我将结合临床案例,介绍柴胡疏肝散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体会。 首先是情绪不稳、情绪抑郁方面,柴胡疏肝散非常有效。患者李女士,30岁,因情绪不稳、易怒、心烦躁动多年,伴有胁痛腹胀、头晕目眩等症状,经过详细的中医辨证论治,我对其采用了柴胡疏肝散加减。连服一周后,患者情绪明显好转,心烦躁动减轻,胁痛腹 胀等症状也明显减轻。一个月后,患者情绪稳定,胁痛腹胀等症状几乎消失,生活质量明 显改善。 其次是痛经方面,柴胡疏肝散同样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患者张女士,25岁,月经周期正常,但每次月经来潮时伴有剧烈腹痛,痛经持续1-2天,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我以柴 胡疏肝散为主方,辅以川芎、当归等加减药物。患者服药后,每次月经来潮时腹痛减轻, 且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连续3个月后,患者的痛经基本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在调节肝气郁结、舒缓肝郁情绪方面,柴胡疏肝散也有着良好的表现。患者王先生,40岁,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肝胀不适,且情绪紧张易怒。通过服用柴胡疏肝散,配合适当的生活调理和情绪调控,患者的肝胀不适得到了明显改善,情绪也变得稳定起来。 柴胡疏肝散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应症,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使用柴胡疏 肝散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辨证确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合理 调配药物;其次是注意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严格掌握柴胡疏肝散的用量和服用时间,避 免出现不良反应;最后是结合其他调理方法,比如针灸、艾灸、推拿等,可以起到相辅相 成的作用。 柴胡疏肝散是一味非常经典的中药方剂,在临床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使用柴 胡疏肝散时,还是需要医生们严格按照标准的用药规范,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希望大家在工作中对柴胡疏肝散的应用有更多的体会和经验总结,为 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柴胡疏肝散是由陈皮、川芎、香附等多种中药药材搭配而成的一种药物,可以治疗肝气郁滞症。柴胡疏肝散通过加味,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临床中对于慢性肝炎、胃溃疡、胆囊炎等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分析了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标签:柴胡疏肝散中医内科临床治疗 1 柴胡疏肝散的概况 柴胡舒肝散出自《证治准绳》,其以疏肝理脾的“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为基础方,去枳实,加香附、陈皮、川芎、枳壳而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而主治肝气郁滞证,临床广泛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抑郁症等属肝胆气郁、肝脾(胆胃)不和的各种病证。柴胡疏肝散的功能体现为行气止痛、疏解肝郁,主要用于治疗肝气郁滞症,柴胡疏肝散能够在治疗中协助疼痛,往来寒热,在现代临床上,柴胡疏肝散主要应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肠神经官能症、抑郁症、附件炎等多种肝脾不和、肝胆气郁的病症,在多种内科疾病的治疗种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柴胡疏肝散在内科的运用 2.1内伤咳嗽的治疗 内伤咳嗽常见于各种疾病的不同病理阶段,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分为他脏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而发为咳嗽,此为“木火刑金”也。柴胡疏肝散专治肝郁气滞证,通过加减配伍,治疗因情志不遂引起的咳嗽有显著疗效,尤其是通过相关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长期、反复、与情志变化有关的顽固性咳嗽,每能奏效。病证特点为咳嗽痰少质黏,咽干口苦,伴胸胁胀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或细数。药物加减:气急者加旋复花、桔梗利气降逆,伴胸痛者加郁金理气止痛,痰黏难咯加贝母、知母清热豁痰,伤津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2.2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当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的呈明显上升趋势,这种病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饮食生活,进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柴胡疏肝散对该病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胃十二指肠溃疡通常体现为血瘀证、气滞证和寒热错杂证。血瘀证主要体现为舌色暗淡、伴有瘀斑或瘀点,呕血、黑便、疼痛等症状,对其进行治疗,可以在柴胡疏肝散中适当减少芍药,添加胡索、没药、乳香和丹参等;气滞证表现为舌色暗紫,舌苔薄白,忧思气急会加重疼痛,对其治疗可以加入木香、郁金。如果患者伴有恶寒和腹泻的症状,则可以酌情减少芍药,加入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是一味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药方,用以疏肝解郁,清热泄火,平肝和 胃的中药配方。它常被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引起的各种疾病,例如情绪不稳、胸闷、胁痛等 症状。在临床实践中,柴胡疏肝散有着广泛的运用,其疗效也得到许多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下面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谈谈柴胡疏肝散的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对于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有明显的疗效。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在情 志不舒畅时易导致肝气不舒,郁结而成病。柴胡疏肝散正是以柴胡为主药,能疏肝解郁, 清热利湿,调畅气机,散结疏通。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患者因为情绪不畅、郁闷不适, 在服用柴胡疏肝散后症状明显好转,情绪得到平稳,内心感到舒畅。柴胡疏肝散在治疗情 志不舒的症状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柴胡疏肝散在治疗各种肝胆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在中医理论中,肝藏血、主疏泄,胆为疏泄之官,肝肾相表里,柴胡疏肝散能疏通肝胆之间的气机,促进气血通畅,能 够治疗各种肝胆疾病。患有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在服用柴胡疏肝散后胆痛症状明显减轻, 胃纳增加,情绪得到调整。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也能有一定的调理作用。柴 胡疏肝散在治疗肝胆疾病上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柴胡疏肝散对于一些消化系统疾病也有着一定的疗效。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具 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而柴胡疏肝散正是可以疏肝和胃,宣畅肝气,运化湿热,有助于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患有消化不良、胃痛、腹胀、便秘等症状的患者,在服用柴胡疏肝散 后可以明显感到腹胀缓解,食欲增加,排便顺畅。这也说明了柴胡疏肝散在治疗消化系统 疾病上的一定疗效。 柴胡疏肝散在临床运用中有着广泛的适用症状,在肝气郁结所致的疾病,情志不畅, 头痛眩晕,胸闷胁痛等症状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在肝胆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也有着 一定的疗效。但是在临床使用柴胡疏肝散时也需谨慎,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 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调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为了更好地发挥柴胡疏肝散的疗效,建议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且在服用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情绪波动。希望柴 胡疏肝散在临床应用中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舒适。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浅表性胃炎头痛带状疱疹抑郁症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原方用于“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由“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组成,煎服法为“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证。近年来,该方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症, 肝喜条达,主疏泄而藏血,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肝经不利,故见胁肋疼痛,往来寒热。《内经》说:“木郁达之”。治宜疏肝理气之法。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开经之郁滞,二药相合,增其行气止痛之功,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 本方是四逆散去枳实,加香附、陈皮、枳壳、川芎而成,虽由四逆散加味,而且各药用量已变,尤其是减甘草用量,使其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力大增。现将多年以来我在临床中应用这一经典名方加减变化治疗各科常见病的心得作一简单介绍。 1 临床应用 1.1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粘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粘液性渗出物。患者常有上腹部胀闷、嗳气、吐酸、食欲减退,或无规律上腹隐痛,食后加重等诸多表现。普遍认为其与胃肠道的动力障碍有直接的关系,并与精神、Hp感染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胃病”、“痞满”、“嘈杂”等范畴。病变在胃,涉及肝脾。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多责之饮食不节、情志失畅、六淫内侵、脾胃虚弱等诸多方面。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据报道,慢性胃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1]。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是中医药凉血剂中的一种,主要由柴胡、黄芩、黄连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疏肝散郁的功效。我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柴胡疏肝散,对其疗效和运用体会进行了总结 和分析。 柴胡疏肝散主要适用于肝气郁结,导致热毒内停的病症。患者常有胸闷、胁肋胀痛、 口苦口干、大便燥结、脉弦数等症状表现。在这类病症的治疗过程中,我发现柴胡疏肝散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疗效和作用。 柴胡疏肝散能够疏肝解郁。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在情志不畅、气机不畅时,往往 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等药物有疏肝解郁的作用,能够调畅肝气,使气机通畅。我在治疗中发现,患者服用柴胡疏肝散后,常能够缓解胸闷、胁肋胀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柴胡疏肝散能够清热解毒。柴胡疏肝散中的黄芩、黄连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可以清热降火,祛除体内的病邪。我在治疗热毒内停的病症时,经常选择柴胡疏肝散作为 治疗方剂,服用一段时间后,患者常常可以出现发热下降、口苦口干等症状缓解的情况。 柴胡疏肝散能够理气和胃。柴胡疏肝散中的枳实、柴胡等药物有理气和胃的作用,可 以舒缓胁肋胀痛、胃脘不适等症状。我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将柴胡疏肝散配合调理脾胃的 药物一同使用,以加强胃气的调理,使患者能够消化吸收更好。 柴胡疏肝散还有调经活络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经络通畅与否与肝气的疏 泄有很大关系。在柴胡疏肝散的配方中,还加入了桂枝等药物,具有温经散寒,活络祛瘀 的功效。柴胡疏肝散在临床上也常用于调理痛经、经闭等妇科病症。 柴胡疏肝散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肝气郁结导致的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同 时需要注意的是,该方剂对于体虚以及肝阳上亢等病症使用时需要谨慎。在使用柴胡疏肝 散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运用和调整,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在临床 实践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柴胡疏肝散的应用水平。

探讨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探讨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摘要:柴胡疏肝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在中医内科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调 节肝气、疏通经络等病症。本文通过对柴胡疏肝散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及其疗 效进行系统的综述,探讨了该方剂在中医内科领域中的临床运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中医内科,临床运用,药理作用,疗效 一、引言 柴胡疏肝散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在中医内科的临 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平衡气机的运行,当肝气 郁结、气滞血瘀等情况出现时,就容易导致各种不同的疾病。柴胡疏肝散的特殊 配方,具备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药理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肝气的平衡状态。柴胡疏肝散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柴胡,其性质为苦、凉,具有疏泄肝气、平肝解郁 的作用。柴胡能够舒缓肝气郁结所导致的症状,如胁肋胀痛、脘闷不舒等。而半 夏和黄芩等药材也具有类似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毒和调节气机运行。柴 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疾病。临床 实践表明,柴胡疏肝散可以有效改善失眠和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并具有较好的疗效。另外,柴胡疏肝散还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发现,它能够缓解冠 心病患者的胸闷、心悸等症状,并对高血压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尽管柴胡 疏肝散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目前相关研究还较少。更多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是必要的,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柴胡疏肝散的具体作用机 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解释其治疗效果。 二、柴胡疏肝散的药理作用 柴胡疏肝散是一种复方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它在中医内科领域中 广泛应用,并被发现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第一,柴胡疏肝散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 系统,疏解肝气郁结,减轻情绪压力和抑郁症状。据研究表明,肝脏在情绪调节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和情绪症状的出现。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的组成药物有柴胡、半夏、黄芩、枳壳、人参、栝蒌子、芍药等。其主要功效是舒肝解郁、疏肝理气、降逆止呕。根据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辅助药物进行配伍,可以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 在实习中,我遇到了一名患有抑郁症的女性患者,她主要的症状是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食欲减退等。根据她的病情,我选择了柴胡疏肝散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剂。 在治疗过程中,我观察到该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她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焦虑感明显减轻,失眠的情况也有所改善。患者自述在服用柴胡疏肝散后有一种轻松和宁静的感觉,睡眠质量提高了,食欲也有所增加。 我总结了几点体会: 柴胡疏肝散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抑郁症是由肝气郁结引起的一种心境障碍,柴胡疏肝散能够舒肝解郁、疏肝理气,调节患者的情绪。 柴胡疏肝散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辅助药物的选择。柴胡疏肝散可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配伍,如有症状出现胸闷痛、头晕眩晕,可适量加入黄芩、枳壳等药物,以增强疏肝理气的作用。 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需要长期坚持。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治疗过程需要长期的调理。患者需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同时调整饮食与作息习惯,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在治疗抑郁症中,药物治疗只是一个方面,心理辅导与支持也非常重要。 柴胡疏肝散在治疗抑郁症中可能有一些副作用。柴胡疏肝散属于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方剂,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调整用药量。 柴胡疏肝散在治疗抑郁症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与治疗,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治疗过程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与医生的合理指导,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陈皮醋炒,各二钱(各6g)川芎枳壳麸炒芍药香附各一钱半(各4.5g)甘草炙,五分(1.5g)【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药理作用】具有调节中枢神经、调节内分泌、抗炎、抗菌等作用。 【中医证】肝气郁结证。胁肋胀痛,或脘腹胀痛,嗳气,善太息,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苔薄,脉弦。 【西医病】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肋间神经痛、围绝经期综合征、乳腺小叶增生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肝气郁结证者。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肝气郁结,经气脉络阻滞所致。肝气郁结,脉络不通,则胁肋胀痛;肝气不疏,脾胃郁滞,则脘腹胀痛;气郁不降,浊气上逆,则嗳气,善太息;营卫因气郁不能和调于外,则往来寒热;气郁血行不利,经脉拘急,则月经不调,脉弦。治当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乃治肝郁之要药,为君药。肝郁气急,以芍药敛肝柔肝,缓急止痛;气郁脉络不畅,以香附调经理气止痛,助柴胡行气解郁,共为臣药。肝郁而不疏达脾胃,陈皮消食导滞和胃;肝郁浊气不降,以枳壳理气降泄浊逆;气郁血行不利,以川芎活血通络止痛,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助芍药缓急止痛,并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本方为四逆散易枳实为枳壳,加川芎、香附、陈皮而成,增强了行气理血作用。 配伍特点:疏肝药配敛肝药,一疏一敛,调理气机;行气药配活血药,调理气血,和畅经脉;酸味药配甘味药,缓急止痛。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肝气郁结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胁肋

疼痛,脘腹胀满,善太息,苔薄,脉弦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若胁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疏肝行气止痛;若腹胀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除胀;若太息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泄浊逆等。 3.注意事项:肝阴虚者慎用本方。 【附方】 木香顺气散(《医学统旨》)木香、香附、槟榔、青皮、陈皮、厚朴、苍术、枳壳、砂仁(各3g),炙甘草(1.5g)。上药研散,每次6~9g,加水并放入生姜三片,煎数沸,饭前温服。功用:行气解郁,和中燥湿。主治:气郁夹湿证。脘腹胀痛,胸膈胀闷,恶心呕吐,饮食不消,大便不爽等。 柴胡疏肝散与木香顺气散均有香附、陈皮、枳壳、炙甘草,二方均有行气解郁作用,用甘草者,兼防行气药伤气。柴胡疏肝散中用川芎、芍药,行气解郁之中兼以理血,治疗肝气郁结证;而木香顺气散方药行气解郁作用大于柴胡疏肝散,又因厚朴、苍术、砂仁既行气又祛湿,故治疗气郁夹湿证。再则,肝藏血,柴胡疏肝散兼以理血,治疗气郁兼有血行不畅;脾主化湿,木香顺气散兼以祛湿,治疗气郁兼有脾胃湿阻。 【方歌】 柴胡疏肝芍川芎,陈皮枳壳草香附, 疏肝解郁兼理血,胁肋脘腹疼痛除。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是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因肝郁引起的病症。本篇文章从个人的临床经验出发,总结了柴胡疏肝散的应用体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症 柴胡疏肝散主要用于治疗因肝气郁结所引起的内科疾病,如肝郁肝气型消化不良、胃痛、心慌、失眠、头痛、口苦口干、乳腺增生等疾病。同时,柴胡疏肝散还可作为辅助治疗其他疾病的辅助方剂,如治疗肝硬化、脂肪肝、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时,可将柴胡疏肝散与其他方剂联合使用,以辅助治疗效果。 二、常用配方及药物组成 柴胡疏肝散是由柴胡、茯苓、白芍、生姜、枳实、大枣等多种中草药组成的方剂。其中,柴胡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可以消除肝郁;茯苓、白芍有养阴清热、益气养血的作用,可以调理脾胃;生姜有温胃止呕的作用;枳实有降逆止呕的作用;大枣具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的作用。这些草药相互协同,起到了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和舒缓情绪等作用。 三、临床应用体会 在实际应用中,柴胡疏肝散可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个体化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1. 柴胡疏肝散联合其他方剂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比如,对于肝硬化、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可将柴胡疏肝散配合其他方剂,如金钱草、当归、黄芪等,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2. 根据体质差异进行个体化调整。比如,瘦弱体质的患者,可以加入黄精、山药等滋养脾肺的中药;多痰体质的患者,可以加入竹茹、胖大海等化痰开窍的中药,以增强治疗效果。 3. 对于失眠、情绪不稳定、焦虑等症状,可考虑加入酸枣仁、远志等具有安神镇静作用的中药,以调节情绪,促进睡眠。 四、注意事项 1. 柴胡疏肝散虽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肝亏血虚、血热内扰、体质虚弱等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或选用其他适合的方剂。

柴胡疏肝散在临床的应用

柴胡疏肝散在临床的应用 摘要:临床上凡是以肝气郁结为病机的疾病,无论是内、外、妇、儿等各科各 种疾病,都可以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临床 柴胡疏肝散出自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的《景岳全书》,是在《伤寒论》四逆散基础上加 陈皮、川芎,香附而成,为疏肝理气,和血止痛之良方,主治肝气郁结证。方中以柴胡疏肝 解郁为君药;以香附、川芎活血理气为臣药;以陈皮、枳壳导滞;芍药柔肝为伍;以甘草调 药和中为使,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效。柴胡疏肝散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现 举例如下: 1 内科 1.1 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病属“胃脘痛”范畴,是内科多发病和常见病。临床常见上腹经常性、阵发性的规律疼痛,伴有呃逆、反酸、嘈杂或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其病在胃,与脾、肝、胆密切相关,多因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而致脾胃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 不畅而引起[1]。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以通为用。情志不 遂等致气机阻滞,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而表现出疼痛、泛酸、呃逆等气机不畅、胃失和 降的临床症状,应以疏通气机、调和气血为治则。而肝主疏泄,调情志,是脾胃之气升降的 重要条件。柴胡疏肝散正好以“疏肝行气活血止痛”见长,符合其病机,临床若辨证准确、用 药加减得当,用以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能取得显著疗效。据孙海龙等[2]的临床报道,柴胡疏 肝散加味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总有效率达90%以上。 1.2 偏头痛 偏头痛为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症状,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 调有关。外感诸邪、内伤七情、劳倦内伤等均可蔽阻清阳,阻滞脉络而引发本病。临床上, 本病以肝气郁结及血瘀阻络者较为多见,并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故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此病,每获良效。梁广义[3]以本方加减治疗偏头痛66例,有效率为95.5%。边玉美[4]用本方加减治疗偏头痛20例,疗效明显。 1.3 心绞痛 心绞痛见于中医“胸痹”,其发病机理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 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肾亏虚、功能失调。虚者亦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 致气滞,血瘀之证,故其治疗,不论虚实,均不离行气理气,活血通痹。张瑞华[4]以柴胡疏 肝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药用:柴胡、枳壳、白芍、佛手、陈皮、檀香、元胡各 9-12g,川芎、当归12-15g。丹参15- 24g,三七粉3g。失眠加炒枣仁、远志;高血压者加牛膝、生决明、钩藤;胸闷加瓜蒌、薤白;心前区痛甚者加全蝎、莪术;心律不齐加炙草;气 短加太子参、黄芪;腰膝酸软加生地、山萸肉、杞子。每日1剂,水煎内服,早晚各1次。 2 外科 2.1 雷诺氏综合征 本病以肢端血管痉挛导致肢端对称性发凉、麻木、肤色改变为特征,属中医“痹证”、“厥证”范围,其发生多由肝虚受寒、阳气痹阻、或肝郁气滞、脉络不通所致,其发病机理有虚有实,但病位均在肝。牛氏[5]治疗雷诺氏综合征31例,均以本方加减治疗,治愈率68%。 2.4 痒疹 痒疹起因为肝气不舒,木火刑金,致肺气不宣,肺主皮毛功能受损,毒邪郁于营分,外 溢肌肤继而发疹,方以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加防风、蝉衣、生地、丹皮、白鲜皮调和营卫 以祛风止痒,诸药配伍,肝木舒展,气血调和,诸症自愈。 2.5 痤疮 痤疮是好发于青壮年面部、胸背部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中医认为属“肺风粉刺” 范畴,与肺、脾、胃、心经关系密切。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日久化热,故治以疏肝理气,活 血化瘀,凉血解毒。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解郁;当归、川芎、丹参、芍药、丹皮活血调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陈》卷五十六云:“若外邪来解而兼气逆肋痛者,宜 柴胡疏肝散主之,……柴胡疏肝散治胁肋痛,寒热往来”。组方为:陈皮6g 、川芎4.5g、香附4.5g、枳壳4.5g、芍药4.5g、炙甘草1.5g,食前服。临床主治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机郁 结而致的血滞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笔者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在临床实践活动中, 认识到本方不必拘泥于胁肋疼痛,凡肝气郁滞不舒,疏泄失常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症,都可 以在本方的基础上,临症加减治疗,灵活应用。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以胁肋一侧或两侧胀痛,往往胀痛游走不定,多因人的情绪或思想压力变化而诱 发本病。多伴有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纳呆、胸闷不适、嗳气、自觉不自觉的 叹息(长出气时舒服),并伴有舌淡苔薄白,脉弦等为临床表现。辩证要点为:临床以一侧 或两侧胁肋疼痛,胸闷不适,痛如针刺,时作时止,注意力分散时症状减轻或消失。治疗以 疏肝理气为法,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为:柴胡9g、香附15g、川芎6g、白芍12g、枳壳 9g、元胡15g、川楝子15g、陈皮9g、当归9g、甘草6g。若气郁化火,心烦易怒、口干目眩、神疲食少者加丹皮、栀子;横逆犯胃者加半夏、陈皮、旋复花、代赭石。 应用注意事项和体会: 肋间神经痛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临床症状,本方特为神经性无器质性病变而设,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布胁肋。本方疏肝气,散郁结,理肝气郁滞而通畅血脉,使足厥阴之脉,疏泻有常,经脉通达,则病痛消散。本方中元胡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与川楝子配伍可清肝火,泄郁热而行气止痛,为胁肋部窜痛之专药。 胆囊炎和胆石症 胆囊炎和胆石症在现代呈逐年增高趋势,而部分患者恶变率亦有所增高。在临床本病以右胁 痛伴牵引右肩胛痛或酸困不适、胃脘痛、呕吐纳呆、腹胀低热,心下痞满为临床表现。辩证 要点为: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并向右侧肩胛区放射。本病多发于夜间或饱餐后,多伴有恶心、嗳气、泛酸和食欲减退等症。治法为:畅达气机,化湿和胃,清利肝胆湿热,辅以理气消石为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处方如下:柴胡9g、枳壳9g、陈皮9g、川芎6g、香附15g、白芍20g、青皮9g、郁金9g、黄芩15g、元胡9g、炙甘草6g。伴有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者可加龙胆草9g、栀子15g、丹皮12g。肠鸣腹泻者可加茯苓9g、炒白术 15g。症见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止呕;肋间窜痛者,加金铃子散;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腹胀不适者加炒莱菔子24g、木香9g。伴结石者,加海金沙、重用金钱草、鸡内金;黄疸者,加茵陈。 应用注意事项和体会: 胆石症、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症。胆居六腑之首,为中精之府,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 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气郁结失其条达之性,郁久而致血滞,疏泄失常而引发本病。本方 中柴胡与郁金配伍,疏肝气,解肝郁与诸药共凑清肝利胆,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胆石症者 加金钱草30g、鸡内金30g,临床无症状的患者可久服,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总之需结合临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以防不测。 慢性咽炎 属于中医“梅核气”的范畴,多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咽痒不适,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有心烦、急躁、善叹息、胸部憋闷,气堵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多见弦滑。辩证要点为:咽中如有物阻,咳之不出,吞之不下,饮食自如,并有随情志的变化而症状或轻或重。治以 疏肝解郁,散结化痰,清心除烦,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9g、枳壳12g、香

柴胡疏肝散的功能主治是

柴胡疏肝散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一、功能主治 柴胡疏肝散,又称柴胡清热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和 研究,柴胡疏肝散被证明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作用,包括: 1.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散主要用于疏肝解郁,可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 各种不适症状,如胁胀、胸闷、烦躁等。该药能够调节肝气,促进气血的顺畅运行,使身体恢复平静与舒畅。 2.清热解毒:柴胡疏肝散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它适用于多种疾病, 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该药通过清热解毒,抑制病毒和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3.调经止痛:柴胡疏肝散对于经期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也有一定的 疗效。它能够调理女性的内分泌系统,缓解月经不调的情况,减轻痛经的症状,改善女性生活质量。 4.化痰止咳:柴胡疏肝散对于湿热痰阻型咳嗽同样有效。该药可以清 热化湿,化痰止咳,减轻咳嗽的程度,改善呼吸道症状。 二、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使用柴胡疏肝散时需要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进行使用。一般来说,可以遵循 以下的使用方法: 1.剂型与用量:柴胡疏肝散主要有颗粒剂、水丸剂、片剂等剂型。一 般来说,成人每次口服15克,一日2-3次。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用量会有所调整。 2.服药时间与方式:柴胡疏肝散一般空腹或饭后1小时口服。颗粒剂 或水丸剂可以直接冲服,片剂应先嚼碎后服用,并以温开水送服。 在使用柴胡疏肝散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宜过量使用:尽管柴胡疏肝散是安全、有效的中药方剂,但仍需 谨慎使用。不宜随意增减剂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2.孕妇和儿童慎用:孕妇和儿童使用柴胡疏肝散时,应在医生的指导 下使用。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影响胎儿或儿童的健康。 3.药物相互作用:柴胡疏肝散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因 此,在使用其他药物的同时,应与医生或药师咨询,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歌诀: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消。 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用量:陈皮(醋炒)、柴胡6g,川芎6g,香附6g,枳壳(麸炒)6g,芍药9g,甘草(炙)3g。 用法: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方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胸闷,脘腹胀满;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之法。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配伍特点:以疏肝理气为主,疏肝之中兼以养肝,理气之中兼以调血和胃。 运用:本方为疏肝解郁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胁肋痛甚者,酌加郁金、青皮、当归、乌药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肝郁化火者,可酌加山栀、黄芩、川楝子以清热泻火。 禁忌:本方芳香辛燥,易耗气伤阴,不宜久服。

重要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医学统旨》:"治怒火伤肝,左胁作痛,血苑于上……吐血加童便半盅。" 2.方论选录《谦斋医学讲稿》:"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用柴胡、枳壳、香附理气为主,白芍、川芎和血为佐,再用甘草以缓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谓善于运用古方。"

柴胡疏肝散妙用

柴胡疏肝散妙用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原方用于“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由“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组成,煎服法为“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证。近年来,该方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症,现将其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综述如下。 1临床应用 1.1 胃肠疾病 1.1.1 胃炎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刘桂珍等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62例,其中肝胃不和型87例,以柴胡疏肝散加减,结果有效率83.9%。赵建新等用该方加减治疗肝胃不合证40例,认为方中陈皮功效多端,其功效随配伍药物变化而不同,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比较理想。宋楠等用该方加三七治疗慢性胃炎50例,有效率100%,其强调加用三七的目的在于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临床收效满意。刘定军以本方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39例,治愈7例,显效23例,有效2例,无效2例。年生元用该方加金钱草、法半夏、黄连、灵脂、蒲黄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157例,治愈108例,好转39例,总有效率93.63%。叶萍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肝胃气滞型胃痛100例,并以促胃动力药、H2受体拮抗剂及抗菌药为对照组,总有效率94.3%。张东鸣认为,泻肝可以安胃,肝气条达,胃不受侮。临床上用该方法治疗胃脘痛多有疗效。该方乃疏肝理气之良方,但柴胡用量宜8~10 g,多则克伐肝气。 1.1.2消化性溃疡朱建华以柴胡疏肝散治疗老年性消化溃疡肝胃不和型lO例,结果痊愈6例,好转2例,无效2例。陈建国、吴恒中。亦用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各20、110例,效果良好。同时溃疡性结肠炎多由脾虚、肝郁所致,钟传珍以本方加味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7例,10~15 d为1疗程,结果:1疗程治愈25例,2疗程治愈38例,4例好转。 1.1.3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中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