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日本英国

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

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

织分布

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

河连通

矿产资

贫乏煤、铁、石油

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

经济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布

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

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

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

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

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

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

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

导航

在哪里?(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

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做?怎么办?(信

息处理)

(2019·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

A.盛行西风,终年温柔多雨

B.山区水土流失严峻,城镇数量少

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

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浇灌条件

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

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

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2019·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3~5题。

3.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降水多B.风力大C.日照强D.气温高

4.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想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

5.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A.渔业B.林业C.种植业D.牧业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自其出现至今已有约四千年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 m,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其他孔洞作为房屋运用。结合下图回答6~8题。

6.地坑院干脆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C.降水较少D.木材短缺

7.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四周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挡风B.防水C.阻沙D.遮阳

8.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A.陕西B.黑龙江C.新疆D.福建

(2019·广州四校联考)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干燥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干燥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称为“血瀑布”。下图为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据此完成9~10题。

9.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 ℃,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25 ℃,比较暖和,其主要缘由是()

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

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

C.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挡湖水热量散失,形成“温室效应”

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改变小

10.有关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推论,正确的是()

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

B.该地多为V型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蚀地貌

C.每年7月在干燥谷旁边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

D.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完成11~13题。1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2.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次产业始终占肯定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其次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13.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依次是()

A.A-B-C B.B-C-A C.C-A-B D.B-A-C

14.(2019·安徽文综)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①监测耕地改变②调查作物分布③估测粮食产量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结合下列材料和已学学问,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之间被称作金沙江。金沙江景观壮美多彩,每年都会引来大量游客。游客在金沙江干流南部河谷拍下图中的照片,河谷两岸植被较为稀疏,多枯黄色,这样的河谷在地理学中称为“干热河谷”。

(1)简述金沙江流域的地势特征.

(2)分析图中“干热河谷”植被稀疏、枯黄的缘由。

(3)金沙江以河水含沙多著称,而今越往流域下游河水越澄澈,请分别说明缘由。16.(2019·福建文综)左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主动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的特点,并指出该改变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缘由。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答案

1.D

2.B第1题,芬兰南部受西风带影响剧烈,终年温柔潮湿,北部和山区受西风带影响小,气候寒冷;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较大,森林资源丰富,水土流失较轻,木材加工业发达;气候潮湿,草场质量好,且欧洲人口和城市众多,市场广袤,故芬兰乳畜业发达。第2题,由图可知,芬兰燕麦种植北界在西部向北弯曲,反映了该国西部热量条件较好,由图中河流流向可知西部为平原,东部为丘陵,但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故热量条件好。

3.B

4.D

5.A解析第3题,福建海坛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第4题,当地风力大,所以房子低矮、窗小,当地处于台湾山脉的雨影区,干燥少雨,房屋屋顶缓。第5题,当地“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不适合植物生长,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但由于四面临海,相宜发展渔业。

答案:6.A 7.B 8.A

解析:第6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居民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创建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但并不能说明当地气候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稀有,但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民居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歉程度。第7题,虽然当地降水稀有,但有时会出现暴雨天气,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院内,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四周修建了砖墙。第8题,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该地土层深厚,降水稀有,故选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

答案:9.C 10.D

解析:第9题,南极洲位于南极洲板块内部,而且材料没有提及地壳运动的相关信息,选项A错误。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 ℃,夏季冰川融水量微小,且湖水上面是冰层,导热非常有限,选项B错误。南极洲夏季时,昼很长,阳光透过冰层,使下面的湖水升温,数米厚的冰层阻挡湖水热量散失,加上冰层产生逆辐射,冰层下的“温室效应”显著,水温较高,选项C正确。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改变小,与水温较高无关,选项D错误。第10题,南极洲极地东风为东南风,选项A错误;该地区为干燥地区,没有冰雪覆盖,基本无冰川作用,选项B错误;

7月为南极洲冬季,气温很低,无法看到“血瀑布”现象,选项C错误;南极洲风力大,麦克默多干燥谷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在风力作用下可能形成沙丘,选项D正确。

11.B 12.D 13.C解析第11题,设问是“初期阶段”,从图中找到初期阶段,视察三条曲线改变,运用解除法即可推断第三产业下降;工业化起步多为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初期阶段,环境问题及人地冲突不突出。第12题,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其次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其次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缘由;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峻,因此导致了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第13题,结合三角坐标图,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成长阶段其次产业比重最大(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

14.答案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遥感的功能。遥感为视力的延长,能监测耕地改变、作物分布及依据作物长势估测粮食产量等。

15.答案(1)西北高、东南低;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2)该地区受山脉阻挡,山高谷深,高大山地对来自西南方向的暖湿气流阻挡作用强,金沙江干流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且干燥的下沉气流增温效应强(焚风效应强),形成干热河谷,因此植被稀疏,颜色枯黄。(3)含沙量多的缘由:金沙江流域地势起伏大(山高坡陡);断裂发育,岩层破裂;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加上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严峻。澄澈的缘由:水库建成后,河流流速减慢,大量泥沙在库区积累,下游泥沙削减。

16.(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2)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不利影响:水资源削减,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削减;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生态调整功能减弱。(3)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实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养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常见的天气系统(经典打印版)

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常见的天气 系统(经典打印版) 2018年一轮复——常见的天气系统 【考纲展示】1.冷、暖气团和冷、暖锋的概念、形成、分布、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气压分布和气流运动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3.锋面气旋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考点一锋面与天气 1.锋面 (1)结构: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 (2)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等天气。 2.锋面系统的特点 比较项目XXX 气团势力冷气团强,暖气团弱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移动方向与冷气团的移动方向一致与暖气团的移动方向一致

锋面剖面示意图 锋面符号 气团位置 锋面坡度 降水区的位置 (过境前后)气压、 气温变化 准静止锋 势力相当 来回摆动 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 较大较小很小 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我国典范的锋面 节的大风或沙尘暴气候;夏季一场春雨一场暖气候;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寒气候 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湿气候方法技巧冷暖锋的判断技巧

(1)看符号。(2)看冷气团运动方向。(3)看锋面坡度:冷锋较陡,暖锋较缓。(4)看雨区位置。(5)看过境前后气温、气压变化。(6)根据降水的时间、强度识别。(7)根据对我国天气的不同影响识别。 3.锋与气候 (1)XXX过境前后气候变革 ①冷锋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 ②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雨雪、降温等天气。 ③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暖锋过境前后气候变革 ①暖锋过境前: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 ②暖锋过境时,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 ③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气候转晴。 (3)准静止锋与气候 ①特点:冷暖气团势力相当;XXX对静止。 ②天气:降水强度小,多形成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 4.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 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是:五月,登录东南沿海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地区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天气;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西向北推移,七、八月份到达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40讲中国地理分区讲义

第40讲 中国地理分区 【最新考纲】 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界线。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引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四大区域的划分 (1)具体划分及界线 (2)划分的主导因素 ⎩⎪ ⎨⎪⎧南方与北方:气候 北方与西北: 影响青藏与西北、北方、南方:地形 2.北方地区

(1)地形区:A江南丘陵、B浙闽丘陵、D南岭、E________。 (2)河流:长江、珠江、C澜沧江、M________。 (3)铁路线:京广线、I宝成线、F焦柳线、G________线、H浙赣线等。 (4)丰富的水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上游。 (5)工业基地:沪宁杭、________工业基地。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方法规律】 1.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差异

2.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差异 问题漠化”土流失,东北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 我国区域差异不仅表现在区域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区域内部,如北方地 区中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活学巧用】 1.[2021·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 )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在植被类型、主要粮食作物和农作物熟制上的差异。(6分) (2)丙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简要说明其原因。(11分) (3)有人从西安乘火车经最近的铁路干线到沈阳,请说出经过的铁路干线名称。(3分) 演练真题·找准考法 考法一区域特征分析 1.[北京卷,3~5]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日本英国 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 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 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 织分布 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 河连通 矿产资 源 贫乏煤、铁、石油 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 经济特 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布 局 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 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 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 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 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 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 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 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 导航 在哪里?(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 用 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做?怎么办?(信 息处理) (2019·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 A.盛行西风,终年温柔多雨 B.山区水土流失严峻,城镇数量少 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 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浇灌条件 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7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讲义

第17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新考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引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策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气候变化 (1)含义: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的气候改变。 (2)衡量指标:、、风等。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图示 3.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主要原因:大气中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2)升温原理:二氧化碳能够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气温升高。 4.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甲烷等温室气体。 (2)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方法规律】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活学巧用】 下图中的a图为“某大陆局部地域自然带分布现状示意图”,b图为该地域“未来可能出现的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导致图示变化过程的原因,其还能造成() ①自然灾害减少②全球降水增加③雪线高度上升④北半球农耕区的北界纬度提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造成图示变化过程的人类活动可能有() ①积极兴修水利工程②采伐林木扩大耕地 ③大力发展清洁生产④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演练真题·找准考法 考法一全球气候变化分析 1.[天津卷,10]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思维流程]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分析,即对每条曲线阴影部分相比多年平均值的比较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一轮复习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展示】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洋流的分布 1.概念: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2.洋流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①暖流:水温较流经海区水温高;②寒流:水温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按成因分类:①风海流:在盛行风吹拂下,表层海水沿着肯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淌。②密度流:不同海疆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海水流淌。③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平面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进行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 3.影响因素:盛行风(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陆地形态 4.分布规律: (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亲密相关。详细分布规律如下表所示: 环流系统以副热带海区为中 心的大洋环流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季风环流西风漂流 海疆南、北半球的中低纬 度海疆 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 疆 北印度洋海疆 南半球40°~60°的 海疆 流向北半球顺时针逆时针冬季:逆时针夏季: 顺时针 自西向东南半球逆时针 模式 北半球 南半球 大洋西岸(大陆东岸) 暖流寒流 寒流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 寒流暖流 【联想记忆】:中间分数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洋流以流经海疆名称命名。 (2)北印度洋洋流的季节改变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改变。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淌(见甲图)。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索马里沿岸受离岸风(西南风)的影响,深层冷水上泛,在上升流的影响下,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呈顺时针方向流淌(见乙图)。简洁记忆为“冬逆夏顺”。 5.表层海水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依据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假如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渐渐增大,则该海疆在北半球(如图甲);假如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渐渐变小,则该海疆在南半球(如图乙)。 ②依据海水等温线凸向推断洋流流向。海水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凸向即流向”。 ③依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 假如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则洋流为暖流;假如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右图: 1.(2019·高考四川卷)2019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回答,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A.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B.非洲以南→南海 C.南海→台湾海峡D.台湾海峡→青岛 (2019·邯郸模拟)读海陆气温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洋流),完成2~3题。 2.推断下列正确的是() A.此图表示北半球的冬季 B.此图表示南半球的冬季 C.此图表示北半球的夏季 D.此图表示南半球的夏季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气候类型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气候类型 【考纲展示】气候的形成因素、特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 考点一气候的形成因素 1.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3)海陆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冬季气温高,夏季气温低,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温差大 (4)地形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②山间盆地、河谷地形;山地的屏障作用(例如:盆地地形,地形封闭,冬季不易散热,气温高;高大山脉的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气温高);③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④焚风效应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的影响2.影响降水的因素 (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 ①气压带与风带: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降水多,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西风湿,信风干(大陆东岸信风来自海洋,湿润);②季风:夏季风影响(湿地)降水多,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2)地形 ①地形雨: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②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③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3)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海陆分布:近海地区(湿地),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降水多;深居内陆,降水少 (5)人类活动:城市雨岛 (·厦门模拟)下图示意“亚洲西部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年降水量最大差值约为( ) A.400 B.550C.600 D.720 2.该区域年降水量自南向北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地势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某区域某年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 完成3~4题。 3.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温上升②降水量增多 ③风力增大④云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4.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C.9月 D.12月 考点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1.图解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 温度带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分布地区 热带:(主要分热带雨林气 候 南、北纬10º 之间 终年高温多雨。年降 水量毫米以上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 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非洲刚果河流域、亚 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草原气 候 南、北纬10 º~20 º之间 全年高温,分干、湿 季。年降雨量 750-1000毫米之间。 受赤道低气压带(湿 季)和信风带(干季) 交替控制。 非洲中、南部、澳大 利亚北部和东部、南 美巴西等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经典打印版)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 高考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一、水土流失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且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与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与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1)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具有过渡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 (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突出。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开矿、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②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3.水土流失危害: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②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③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4.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保塬、固沟、护坡。 ①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 沟工程”;②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 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③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 地,大力营造护林网——“保塬工程”。 (2)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 作套种、喷灌和滴灌技术。 (3)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 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二、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3.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②地面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④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021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8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差异与发展教案

第一讲区域差异与发展 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本专题考查点集中 在区域的含义、不同 区域地理特征的差 异表现及原因等方 面 结合实例学习区域 的含义,用对比的方 法学习掌握不同区 域地理特征的差异 并分析其原因 区域的含义 [基础知识填充] 1.含义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特征 (1)整体性: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差异性: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3)可变性: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 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4)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5)开放性: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具有联系. [学考真题对练] (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可以按照同一类指标进行归类的是() A.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寒带 B.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C.热带、温带、江南丘陵 D.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 B[黄河流域属于河流流域的划分;东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寒带属于热量带的划分,A项错误;广东省和广州市都属于行政区划分,云贵高原属于地形区的划分,D项错误。热带和温带属于热量带的划分;江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C 项错误;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都属于干湿地带的划分,应属于同一类指标进行的归类,故选B。]

区域相对一致性的含义 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并非是区域内部地理要素的绝对相同,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区域内部只是求大同而存小异。 [最新模拟快练] (2019·广东省惠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回答1~2题. 1.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下列区域中与上图区域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国界②干湿区③热量带④东中部经济区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节 认识区域 1.区域的类型及划分。 2.区域的内涵及特征。 3.学会结合实例,分析区域特征及区域间的相互关系。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 (1)指标⎩⎪⎨⎪⎧ 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 (2)目的:为了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区域 类型 概念 划分 举例 均质 区 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域,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 地形区、热量带、方言区 功 能 区 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 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城市经济区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3.开放性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问题探究] 分析图示,解答有关问题。 图甲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乙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 (1)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其成因是东南部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西北部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 (2)甘肃省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分别大致与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 (3)图乙中甘肃省干湿区主要有:A湿润区、B半湿润区、C半干旱区和D干旱区等,它们划分的主要指标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总结深化] 1.区域的三层含义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 区域可以说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因此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2)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理环境差异特征”: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此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划定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形成一定的区域,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亚洲、中国、东北地区等。 (3)区域的划分要有“一定的指标”: 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国柑橘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定区域的范围界线,有的按单一指标划分,如干湿地区、高原区、热带雨林区;有的按综合指标划分,如自然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区。 2.区域的内涵 区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进行区域研究首先要明确区域的内涵,具体分析如下: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1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师用书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1.类型 (1)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2)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 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 (1)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会使自然环境的供给难以为继。 (2)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有毒、有害物质就不能完全得到净化。 (3)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影响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 2.综合权衡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三、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数量特征:数量有限性。 (1)原因。 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有一定数量限制。 ②受技术条件限制,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2)利用要求。 ①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②数量有限性⇨稀缺性⇨良性响应会优化资源配置。 2.质量特征 (1)衡量指标: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或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 (2)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 (3)对开发利用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只有达到某一质量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 ②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③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3.空间分布特征 (1)特征。 (2)影响。 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②使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空间上的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考点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利用 (2022·漳州模拟)森林生态系统除为社会提供直接产品价值外,还具有巨大的间接经济价值。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量。下表示意各服务功能的价值量所占比例。据此完成(1)~(2)题。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4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

第14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最新考纲】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体系导引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地某种地理事象的成因。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图,回答问题。 (1)在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________________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说出地质时期两次因环境变化而衰退和灭绝的物种。 ①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灭绝,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全部灭绝,________________明显衰退。 ②中生代末期:____________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____________灭绝。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变化”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变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________________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

境的显著变化,如________________增强。 (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________________,防止过度的________________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演练真题·找准考法 考法一地质年代特征分析 1.如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演变发展史的五个地质年代。关于这五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 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④代 考法二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分析判断 2.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码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 B.②为过度利用自然资源 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 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 (2)该图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列错误的说法是( )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具有对立性 C.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D.向恶性循环发展 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1章 课时46 人口分布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 [体系架构] 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 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素养考查] 1.人地协调观:理解区域资源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2.综合 思维: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 素。3.区域认知: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及影响。 课时46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分布特点:很不均匀。 2.从全球来看 角度分布 南、北半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距海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海拔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3.四大人口稠密区 东亚、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4.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5.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3个。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2.人文因素: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原因 自然因素地形 全世界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 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易于开发,人类的工、农业生产 活动多集中在此 气候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和 农业生产 水源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水源分布 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 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 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 活,人口较为密集 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 土壤的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 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 矿产矿产资源开发区人口稠密 矿产的开采提供了较多的就业 机会 人文因素生产力水平 和社会生产 方式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以农业经济为主 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 的进步 交通运 输条件 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较多 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 作用 政治、文化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 的变化 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 历史等 2.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问题及其原因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1 第一讲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与地图 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 千米。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 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 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 海拔在1000m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 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 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 d<△H<(n+1)-d (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 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3)计算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 3、根据等高线判断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河流流向的判断: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时3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影响深刻。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区域聚落规模分布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一般较大相对集中,多呈团聚 型、棋盘式的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和山区一般较小相对分散较少 3.典型案例 (1)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流阶地上。 (2)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 思考冲积平原地区一定都是聚落分布密集区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一定,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影响深刻)、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平原山区 限制因素较少较多 线路形态呈网络状呈“之”字形,线路曲折 工程造价较低较高

特别提醒山区交通线选址的技巧 (1)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尽量穿过等高线稀疏地区。 (3)选择地势较低处修建,如鞍部和河谷。 思考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三、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步增大。2.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1.不同地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形态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分布、形态、密度及成因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高原山区平原 分布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 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形态多呈狭长的带状条带状团状、带状密度小较小大 原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 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 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 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 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长 江中下游平原等 2.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河流地貌冲积平原山区河谷 自然灾害洪水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聚落选址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 到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 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解析版).docx

『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分项解析•逐一击破』 奋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历年考情: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本要素:气候(大气)' 地形(地貌)' 水文(河流)、土壤' 生物 (植被、动物)。 2. 三大循环: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及岩石圈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 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 两大新功能:构成整体才能形成,单一要素并不具备。 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4. 三大表现及意义: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举例: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意义: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举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结果 起因 过程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3)不同区域之间,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它区域。 意义: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举例: 【解读】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 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土质 疏松(土壤),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由于流速变 慢,逐渐淤积,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 致使河口向海延伸。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 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整体性答题模板构建】 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 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 文危被盘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 的主要特点即可 地中元减 壳碳素少 大量使用 化石燃料 滥伐森林 大气 中 co 2 增多气温 升高 全球变暖 淹没沿海低地 地质 植被 大气 地貌 青藏高原隆升 物种丰富、 生产量高 地上河 向海延伸 黄土高原 中亚 西亚 东亚 南亚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义

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新考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 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由于或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分类及表现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

(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 (4)资源短缺问题

【方法规律】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活学巧用】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马尔代夫水资源总量较少的原因是() A.年降水量少B.地表径流量小 C.人口稠密 D.地势起伏大 (2)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②雾霾严重③珊瑚退化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演练真题·找准考法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

第2课时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济地 带的区域差异 一、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成因: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 2.界线: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3.南北差异 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因而区域内部南北的自然面貌有很大差别。具体表现如下: (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古代是“南船北马”,现代铁路和公路是南北方的主要运输方式,但南方地区由于河湖众多,内河运输也成为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 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 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范围:在图中写出字母所对应省区的简称。 2.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东、中、西呈梯度排列,差距在逐渐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区域位置差异 (1)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地势平坦,区内及区际联系比较 便捷。 (2)中、西部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1)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东移趋势。 (2)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 知识点(一) |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情景导入先思考——————— “南船北马” 景观雕塑坐落于宁淮高速公路江苏淮安市出入口处。“南船北马”雕塑设计紧扣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主题,主体由张开的风帆和奔驰的车马组成,整个造型酷似一艘巨驳,有“张帆远航”的意思,是对淮安的祝福与期盼。 (1)我国传统交通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南船北马”的差异? 提示:主要是南北降水差异造成南方多水乡、北方多旱地。 (2)我国南北的人类活动差异还有哪些?(举例) 提示:北方地区: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南方地区: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较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