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区域地理

第三章经济发展

第二节生态建设

第四节资源利用

第一节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概念: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根据地理差异划分出的地球空间单位。

一、区域

属性:一定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特征: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可变性。

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相同点:地理位置、地理环境。

差异: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耕作方式、人类活动、其他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作物熟制。

备注:长江三角洲为水田耕作业,以水稻为主,油菜、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水产业较发达,综合性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而松嫩平原为旱地耕作业,以春小麦、玉米为主,甜菜、大豆为主要经济作物,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重化工业基地。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发展阶段:开发早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地理环境:水系稠密阻隔交通、土质黏重开垦困难、稠密水系扩大交通、土质条件改善、人口迁移劳动力丰富。

影响结果: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转为有利因素),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破碎,不利于机器化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概念:利用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在航空器上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利用卫星进行全球范

围内实时定位和导航的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组成。

特点:GPS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

时性等特点,可用于定位、测速和授时等方面,也可用于野外调查和导航服务。

应用:GPS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航空、航海、军事、交通、地质勘探、气象等。

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

据的计算机系统,可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等方面。

关系:GIS与遥感获取信息和GPS空间定位信息相结合,可进行地理信息的处理、分析和查询。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一种将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可进行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概念: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

表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和生产力丧失,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和渭河平原等地区。

基本过程:荒漠化的基本过程为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和荒漠化等。

二、以西北地区为例的荒漠化防治

地区概况: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地形特征为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草原和荒漠为主的景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荒漠化原因:荒漠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气候干旱、土地物质条件疏松、风力作用和人类活动不当等。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预防荒漠化的关键在于维护生态平衡和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采取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等措施。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针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应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地保持,减少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应采取生态恢复和经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对于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应采取封沙育草、防沙林带和农田等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防止风沙侵蚀和土地荒漠化。

五条对策:维护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防护林是防治沙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实现防护林的目标,需要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等综合措施,解决生活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等。在宁夏草方格沙障的实践中,增加地表粗糙度可以削减风力,截留水分可以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植被存活。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广西、贵州等。次生盐渍化的原因包括不合理灌溉措施和超采地下水或河流枯水期,防治措施包括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措施。

森林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热带雨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10°内,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主要分布在

东南亚马来群岛、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同时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因此,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至关重要。

热带雨林是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地方,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它具有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等优越性,但同时也非常脆弱,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由于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这部分最易遭人类破坏,而且一旦植被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很快丧失,雨林系统则很难恢复。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包括过度的焚耕开垦、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等。为了开发亚马孙,修建了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这些都是保护雨林的措施。

湿地是指水文、水系、土质、土层、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们的气候多雨、蒸发弱,地形平缓、低洼、排水不畅,土质、土层冻土层或透水性差,水文、水系河网密布、经常发生凌汛、河流泛滥。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水防洪、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提供矿物资源、旅游观光、航运、教育与科研价值等多种作用。为了保护湿地,需要采取退田还湿地、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防治水污染、禁止滥捕滥猎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等措施。

能源是指可以转化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能量的物质或者现象。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而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

能。常规能源包括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而新能源包括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等。山西省以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交通便利为优势,扩大煤炭开采量,建设能源基地,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将输煤转变为输电,发展炼焦业,提高能源输出结构水平。原来,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现在,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建设,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调整原有重化工业,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降低重工业比重,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开采条件好,中厚煤层,埋藏浅。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暂时不会改变。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为晋外运煤提供便利。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植物种草。

河流的综合开发是重要的,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流域的自然背景(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矿产资源)决定了流域的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山地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亚热带,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煤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早期的掠夺式开发导致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

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现在,通过河流的梯级开发,修建水坝,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旅游、养殖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有助于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和土地利用。

文章已经被修改,以下为修改后的文章:

在根治洪灾之后,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二是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这些措施保证了农业灌溉,促进了农业发展;水库养鱼,发展了养殖业;改善了通航条件;防止了旱灾和洪灾;发电,提供了电力;并且发展了旅游业。

洪水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气候气象,暴雨集中,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二是流域特征,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汛期集中。洪水会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为了减少洪涝灾害,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在河流上游植树造林,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在河流中修建水库或分洪区,调蓄洪水;在河流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大堤,泄洪;并且建立完善的洪涝警报系统与相应的应急对策。

河流航运的价值评价会受到地势落差、径流流量、气候冰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经济水平、人口与城市密度等人文条件的影响。相应的水运网络可以支持、完善航运系统。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节是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这个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

自治区东部。气候条件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是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土壤条件是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工业基础好,为农业提供机械、化肥等支持;交通发达,方便对外联系;开发较晚,地广人稀。

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建设商品粮基地。同时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指导思想。在西部草原区和山区,需要发展农业。

伍等方面存在差距)

1.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引进高端人才,培养本土人才,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3.加强产业协同,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竞争力

城市化问题

1.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不足

2.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对策

1.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2.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

3.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

伍和市场地位相对劣势,城市建设相对落后,规划建设管理落后,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包括酸雨、水污染、噪声、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等。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可以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同时,加强分工合作,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以及外来人口管理。

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因此需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该工程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广州的输气管道。该工程能够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同时,该工程还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以及沿线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基地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以东亚为例,该地区的产业转移方式包括外向型、内向型和国内转移型。根据产业的性质,产业转移可以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低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劳动力因素在产业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劳动力成本是影响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是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而发生的。具有充足、高素质、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和其他因素。

内部交易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内部交易所产生的费用。为了寻求企业发展,开辟国际市场,发展XXX为了吸引发达

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这些因素促使企业产业转移,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利润变化。

其他因素包括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等。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产业转移也可能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导致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然而,产业向外转移也可能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因此,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同时,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转移原主导产业,使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区域地理 第三章经济发展 第二节生态建设 第四节资源利用 第一节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概念: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根据地理差异划分出的地球空间单位。 一、区域 属性:一定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特征: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可变性。 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相同点:地理位置、地理环境。 差异: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耕作方式、人类活动、其他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作物熟制。 备注:长江三角洲为水田耕作业,以水稻为主,油菜、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水产业较发达,综合性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而松嫩平原为旱地耕作业,以春小麦、玉米为主,甜菜、大豆为主要经济作物,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重化工业基地。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发展阶段:开发早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地理环境:水系稠密阻隔交通、土质黏重开垦困难、稠密水系扩大交通、土质条件改善、人口迁移劳动力丰富。 影响结果: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转为有利因素),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破碎,不利于机器化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概念:利用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在航空器上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利用卫星进行全球范 围内实时定位和导航的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组成。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七大洲 1)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3)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4)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5)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大洲面积: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4400 3000 2400 1800 1400 1000 900 (万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南极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极洲 大洋洲 欧洲 2350 950 750 700 600 350 340 (米) 世界上跨大洲的国家:1. 欧、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耳其 2. 大、亚:印度尼西亚 3. 非、亚:埃及(西奈半岛) 4. 南北美:巴拿马 5. 欧、北美:丹麦(格陵兰岛) 6. 大洋洲、北美洲:美国(夏威夷) 全部在北半球的大陆有:亚欧大陆、北美大陆 大洲有:欧洲、北美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陆有: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大洲有:南极洲 跨南北半球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全部在东半球的大陆有: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大洲有:非洲、 全部在西半球的大陆有: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 跨东西半球的大陆有:亚欧大陆、南极大陆 大洲有:亚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2、大洋 ①面积排序(万平方千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②平均深度(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③大洋分界: 太平洋与大西洋: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火地岛南端合恩角西经67度经线)—— 南极半岛 太平洋与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东经146度经线 太平洋与北冰洋:白令海峡 大西洋与印度洋:苏伊士运河——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东经20度经线 大西洋与北冰洋:丹麦海峡 ④大洋中部经线: 太平洋——180度经线 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 印度洋——东经80度经线 北冰洋——跨360度经度 界线 大洲

2023高考高中地理区域地理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区域地理主题

第一章区域概述 ■知识点一: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层级性 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 区域尺度越大,层级越冨,区域特点越宏观, 例如: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及辽河平原组成。 2.促进性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3 .差异性 统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国家为例: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 例如:俄罗斯疆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匮乏,发展进口一一加工一一出口型经济。 ■知识点二:区域地理特征及比较 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也是高考试题的高频考点。 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的内容见下图:

居島I I交通I I科技11政策11文化11经济 (-)区域特征分析 1.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描述角度及术语】 纬度位置(南北半球、热量带、气候类型); +经度位置(大洲/大洋归属,东、西岸及内陆,气候类型); +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 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径流量)差异。 ② 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 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 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 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 的差异。 第二章区域发展 第一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内力作用 n 地形起伏 -地貌差异 地形平坦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终极总结++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七大洲 1)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3)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4)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5)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概念: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大洲面积: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4400 3000 2400 1800 1400 1000 900 (万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南极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极洲 大洋洲 欧洲 2350 950 750 700 600 350 340 (米) 世界上跨大洲的国家:1. 欧、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耳其 2. 大、亚:印度尼西亚 3. 非、亚:埃及(西奈半岛) 4. 南北美:巴拿马 5. 欧、北美:丹麦(格陵兰岛) 界线 大洲

6. 大洋洲、北美洲:美国(夏威夷) 全部在北半球的大陆有: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大洲有:欧洲、北美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陆有: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大洲有:南极洲 跨南北半球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全部在东半球的大陆有: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大洲有:非洲、 全部在西半球的大陆有: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 跨东西半球的大陆有:亚欧大陆、南极大陆大洲有:亚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2、大洋 ①面积排序(万平方千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②平均深度(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③大洋分界: 太平洋与大西洋: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火地岛南端合恩角西经67度经线)——南极半岛 太平洋与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东经146度经线 太平洋与北冰洋:白令海峡 大西洋与印度洋:苏伊士运河——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东经20度经线 大西洋与北冰洋:丹麦海峡 ④大洋中部经线: 太平洋——180度经线 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 印度洋——东经80度经线 北冰洋——跨360度经度 二、各大洲的气候特点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1500字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繁多,其中之一为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空间相互关系以及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等,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与联系。下面将对高中区域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区域的基本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范围有限的连片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如自然区与人文区、政治区与经济区等。区域分析就是根据某个特定的划分标准,研究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差异的形成与表现 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区域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2. 人文因素:人口分布、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对区域差异起到决定性作用。 3. 经济因素: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4. 城市化与农村化差异: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聚集现象与农村人口的空心化现象等,是导致城乡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要而不危及后世世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方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环境规划、生态保护区划、资源节约利用等方式,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

2.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要与社会进步相协调,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3. 区域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合理的区域规划和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4. 区域合作与交流: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发展的互利共赢。 四、中国区域的划分与特点 中国区域划分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中国区域的特点包括: 1. 东西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 地理环境差异: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南部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资源丰富。 3. 城乡差异:城市化水平东部较高,农村化问题普遍存在且加剧;西部地区农村化程度相对较低。 4. 民族文化差异:中国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有各自的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 五、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各国或地区在经济领域展开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包括: 1. 自由贸易区:两个或多个国家在一定范围内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促进贸易自由化。 2. 经济联盟:多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建立的联盟,在共同市场、货币联盟等方面开展合作。 3. 其他经济合作组织: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欧洲经济共同体等。这些合作组织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摘要: 1.区域地理的重要性 2.高中区域地理的主要知识点 3.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4.总结 正文: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高中区域地理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进行总结。 一、区域地理的重要性 区域地理涉及地球的各个角落,它不仅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还包括了对人文环境的了解。学习区域地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风土人情,从而增强我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区域地理也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好区域地理的知识,对于提高高考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中区域地理的主要知识点 高中区域地理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和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等基本概念,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五大洲四大洋:认识世界的五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

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了解它们的地理位置、面积、气候等特点。 3.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位置、边界、首都、人口、民族、宗教、文化等特点。 4.地形地貌:认识世界主要地形地貌,如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了解它们的成因、特点和分布。 5.气候特点: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6.自然资源: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如矿产、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7.人文地理: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特点,如人口、城市、交通、文化、历史等。 三、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区域地理,需要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形成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印象。以下是一些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1.记图:将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主要国家地图等印在脑子里,形成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印象。 2.细化:从整体到局部,逐渐细化对各个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等特点的了解。 3.结合实际: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 4.制定学习计划:每天花一定时间学习区域地理,逐步掌握各个知识点。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的学科。而区域地理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地球 上不同地区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区域地理的知 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 一、地理环境因素 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了解城市的地理环境因素对于 了解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水源、地 形等。例如,沿海城市受到海洋温和气候的影响,适宜发展港口、航 运和旅游业;而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则适合发展太阳能产业。 二、自然资源分布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不同地区的自 然资源分布是进行经济规划和产业布局的基础。比如,沿海地区往往 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石油,适合发展渔业和石油化工;而内陆 地区则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适宜发展重工业和煤矿。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对地区的社会经 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中国东部地区因为人口多、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成为经济中心;而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较差、交通 不便,人口分布相对较少,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四、文化与宗教 地理条件也对文化与宗教的发展产生影响。比如,欧洲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在这里崛起;而撒哈拉沙漠地 区干旱缺水,对伊斯兰教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五、区域发展差异 由于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的不同,不同地区之间会出现 发展差异。比如,中国东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 发达,形成了东部沿海经济带;而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较差、 交通不便,经济相对相对欠发达。 六、城乡差距 地理条件也对城乡差距产生影响。比如,由于交通和信息的不便利,中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 总结: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了地理环境因素、自然资源分布、人口分布与迁移、文化与宗教、区域发展差异和城乡差距等方面。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特点和联系,为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我们 可以培养出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地球的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2、纬线和经线: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纬度从0°到90°。经线是连接两极并且垂直于纬线的半圆,经度从0°到180°。 3、地球的坐标系统:经线和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可以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4、地球的分区:地球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半球,以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陆。 二、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 1、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中国的农业发达,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 2、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中国拥有多个工业区,如京津唐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等。 3、交通:中国的交通方式多样,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

道运输。交通干线一般沿着山川地形分布。 4、人口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而青海省的人口最少。 三、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 1、地形: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和平原。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峰是珠穆朗玛峰。 2、水文:中国有许多河流和湖泊,其中最长的河流是长江,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 3、气象:中国属于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文化遗产: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园林、石窟、剪纸、刺绣等。其中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是长城。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中国面临多种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态破坏等。 2、环境保护政策:中国政府制定了多项环境保护政策,如环境保护法、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现象、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区域 地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区域地理是一 个重要的内容模块,它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发展现状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 理两个方面,对高中区域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自然地理 1. 地球与地理坐标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是学习地理的第 一步。其中,地理坐标是一种表示地球表面点位的方法,包括经 度和纬度。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纬度表示南北方向。 2. 大地形 大地形指地球表面的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特征。这些地形的形成主要是由地壳运动、气候和水体的作用所 决定。 3.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涝、干旱、风暴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原因和防范措施有助于人们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 4. 气候与气象要素 气候是描述某一地区长期天气变化规律的统计数据,而气象要素则是描述某一地区短期天气变化的因素。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掌握气候与气象要素非常重要。 5.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了解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情况、生态系统的特点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文地理 1. 人口与城市 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了解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人口结构等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和文化中心,了解城市

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我们理解都市化进程以及城市与农村的关 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是地理学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农业的类型、分布、 特点、发展水平等。工业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产业,了解工 业的类型、分布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 文化与旅游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财富,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和文化产业对于我们了解这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和人文特点是 非常重要的。旅游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旅游资源、旅游类型及其发展对于我们了解这个地区的 发展潜力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4. 交通与通讯 交通与通讯对于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与通讯设施,对于我们认识地区的发展水平 和交流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中国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中国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汇总 北方地区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 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

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南方地区 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地形特征: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

2023年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经典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旳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2)人为原因:植被旳破坏;不合理旳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旳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旳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构造旳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旳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增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经典旳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旳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在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旳不合理运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妥。­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构造旳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旳生态环境;有利于增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经典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整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挥霍多,运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挥霍,提高运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旳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浇灌技术,提高运用率;实行水价调整,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索: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经典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旳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浇灌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旳浇灌;不合理旳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旳浇灌,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2023年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顿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划分根据:地形、气候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旳基本原因—— 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旳划分根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旳标志(镜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区旳差异(

4、东部季风区旳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 (2)东部季风区旳四大亚区旳差异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1、根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旳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2、差异 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 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 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海南共12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 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 南共9个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共 10个 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旳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水平高低 发展进度快慢 特性①能源、矿产缺乏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 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 粮、农林产品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基地 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一、东北地区 1、在图上填注: (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2)东北平原旳三大构成:松嫩平原、三江 平原、辽河平原 (3)内蒙古高原 (4)重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 乌苏里江 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旳商品粮生产基 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旳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旳自然条件。气候制约着一种区域农业旳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知识归纳总结 一、导言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的地位日益凸显。在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中,区域地理知识点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将归纳总结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中区域地理知识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大家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为未来的考试和实际应用做好准备。 二、区域地理概述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地球各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差异及其原因。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地球各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其相互联系,以及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1.世界地理:掌握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了解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世界主要经济地带和自然地理区域。 2.中国地理:深入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掌握中国各大区域的地理特征。熟悉中国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分布特点,

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3.区城比较: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异同点,探讨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例如,可比较中国南方与北方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当地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环境问题:分析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了解环境污染的特征和防治措施,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5.资源利用:研究全球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状况,了解资源紧缺带来的问题,如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等。提出合理利用资源的策略和措施,探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四、复习方法建议 1.系统性复习:按照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系统地整理出各个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采用树状图、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2.对比学习: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将相似的区域进行比较,如中国南方和北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加深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3.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观察当地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情况,分析这些要素对当地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区域地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模块。区域地理研 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各个地理区域,通过整合和梳理相关知识点,可 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规律。本文将从不同角度 汇总高中常考的区域地理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和学习。 I. 亚洲地理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也是人口最多的洲。亚洲地理知识点涉及 到地形、气候、经济等方面。 1. 亚洲地形特点 - 亚洲地势高低不平衡,东西两侧有高山环绕,中部是高原区。 - 河流众多,包括长江、黄河、恒河、雅鲁藏布江等。 -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占据了亚洲西北部的大片区域。 2. 亚洲气候 - 亚洲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包括寒温带、温带、热带等。如 西伯利亚气候寒冷,印度季风气候独特。 - 考察点常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如东南沿海的长江流域属于亚热 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则属于干旱气候。 3. 亚洲经济 - 亚洲拥有世界上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等。

- 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依靠工业生产、旅游业和跨国公 司投资。 - 中东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石油资源丰富,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输 出区。 II. 欧洲地理 欧洲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大陆。欧洲地理知识点主要涉及 地形、气候、交通等方面。 1. 欧洲地形特点 - 欧洲位于亚洲大陆的西部,东边和北边分别是乌拉尔山脉和波罗 的海。 -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重要的山脉之一,横贯多个国家。 - 多瑙河、伏尔加河、塞纳河等是欧洲重要的河流。 2. 欧洲气候 - 气候类型多样,包括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等。北欧气候寒冷 湿润,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 考察点包括英国的海洋性气候,东欧国家的大陆性气候等。 3. 欧洲交通 - 欧洲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完善。 - 欧洲地理中心位于德国,交通枢纽密集,如法兰克福、慕尼黑等。

高中地理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专题总结

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专题总结 一、区域特征 1.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所示: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其中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突破口,如下图所示: 2.区域差异的分析 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图所示:

但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到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可以推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2.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3.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2.西气东输(一线工程) (1)主体工程的起止点: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 (2)建设意义。

3.西电东送 (1)我国水能分布的不均匀性: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分布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 (2)西电东送工程的必要性: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资源短缺。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地理环境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三、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2.影响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因素。 3.产业转移的规律 (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轻工业积累资金(提高技术)重工业加强基础工业(提高科技水平)高科技工业 (2)转移方向 ①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②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 ③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区域地理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特定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高中阶段,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点对于深入了解和认识世界各个地域的地理特征至关重要。本文将围绕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为你详细介绍地理学的不同领域和相关的概念。 一、自然地理 在区域地理中,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自然地理涉及的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等。以下是自然地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的构造是指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运动则是指地壳的形成、变动和演化过程。地壳运动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活动等重要现象。 2. 地形和地貌:地形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地形和地貌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气候和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3.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在长期观测下,某地区的天气状况的长期统计,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气象则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变化的学科。

4.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涉及的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人口、城市、文化等。以下是人文地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是指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的人口数量,人口迁移则是指人类在不同地区的迁徙和流动。人口数量和人口迁移对于了解地区发展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较为集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和城市化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3. 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指在特定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地区的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4. 文化和文化地理:文化是指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地理则是研究文化现象在地域上的分布和影响。文化地理的研究对于理解不同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三、区域地理比较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全世界分为很多个区域,有东亚、南亚等,这些区域知识点在高中地理学科中都会讲到。而且,这些区域知识点都需要高中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重点掌握。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南亚 (一)概述 1.历史和宗教人类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2.位置和范围(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包括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屿(2)主要国家: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不丹;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3.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5.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西南季风与农业生产:西南季风早晚强弱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二)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南亚面积最大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农业: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国家,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等 3.工业:矿产: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工业:电力、钢铁、机械较发达,核能、电子航空、航天发展较快 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最多城市加尔各答,最大港口:孟买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东南亚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和范围: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主要国家:内陆国—老挝,面积最大国—印度尼西亚 3.重要地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通道,东方

“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 4.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5.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绝大部分属黄色人种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 (3)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 2.经济:(1)主要农产和矿产农产品:水稻、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矿产资源:锡、石油最为著名(2)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加工工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快 (三)新加坡 1.城市岛国马来半岛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上华人占34 2.新兴工业国:(1)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优良港口,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2)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迅速(3)利用本国优势发展旅游业 3.花园城市注意:环保和美化城市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东亚 (一)概述 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2.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岛、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东注入太平洋 4.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成因:海陆热力差异类型: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2)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3)东西部气候差异:东部气候海洋性明显,向西大陆性增强。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居民:大多数为黄色人种民族 6.经济: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西部气候干旱,牧业为主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 研究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1) 定义:地球表面空间单位,根据地理差异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 特征:可变性——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差异性——区域划分的基础。 2.区域比较的方法 1) 区域定位——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2)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差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资源等)。 3) 分析在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差异(工业、 农业、商业、交通、城市、人口)。 3.区域差异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1) 地理位置差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 北地区的中部。

2) 气候条件差异(热量/降水量/光照) 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3) 土地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松嫩平原——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世界三大黑土区:密西西比河(美国中央大平原)、乌克兰、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流域。 4)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5) 植被差异 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松嫩平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人类活动差异: 1) 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①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④其他:水产业发达。 松嫩平原——①耕作方式:旱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一熟;④其他: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