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

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2012年09月13日09:06 来源:环球视野作者:陈乔之李仕燕

冷战结束之后,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福轲的“话语霸权”等以研究文化为代表的学说,都令原本隐藏在政治、经济背后的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学术研究中得到更多的重视。

在这些学派的理论中,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点,这就是,要承认文化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乃至于全人类的发展中,都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动作。“文化霸权论”奠基人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指的便是国家借助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力量,加强并运用文化力量来制约和影响世界事务和其他国家内部事务的发展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推行文化霸权,应该是指一个国家在其自身经济发展到相对其他国家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条件下,由于政治霸权意志的驱动,并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加以影响、渗透和侵略,从而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也就是说,文化霸权所体现的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文化霸权的推行必须以强势文化为基本条件,而其根本基础则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其核心动力则是强烈的政治霸权欲望。

传统的“国家安全”是指对国家疆域的保卫和防范侵略等,它“关注国家如何应对外来的军事侵略和领土侵占,以及防止外部的政治干预和经济封锁、制裁和掠夺”。将这个“国家安全”的概念扩展到文化领域,若与上文相对应,那么“文化安全”的含义应该是:一个主权国家保证自身文化领域不存在威胁或者危险的状态。文化安全,侧重强调国家对自身文化根本性质的保护以及文化利益的不受威胁或侵犯。相对于传统的安全观,文化安全还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之中的“软安全”。从国家力量的构成来划分,经济。军事等都属于硬力量(硬实力),而文化、政治等则属于软力量(软实力)。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文化安全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安全来讲的国家软安全。

(二)文化安全的性质是非物理性的,是一种无形的防御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领土的保卫和防御侵犯,它守护的是物理的空间,是有形的国土,有着明确的疆域界限。而文化安全守护的却是文化的空间,是无形的思想领域,即一个无形、无法划界和不易感知的精神空间。

(三)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对象是隐蔽的,防御难度比军事防御更大。传统的国家安全面对的威胁源是清晰的,侵略者一目了然,安全防范易于锁定目标,也有利于迅速采取反击手段。而文化安全所面对的是文化侵略,侵略者常常具有不明确性与隐蔽性,通过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入传播其文化意识形态。隐蔽性导致防范不易锁定目标,并影响有效打击。文化安全是隐藏于国家安全中最深层的一种安全。因为文化安全的隐蔽性是其他安全所难以比拟的,所以,守护文化空间和防御文化侵略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也是难以掌控的。

(四)文化安全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时刻需要进行维护的体系。传统的军事侵略一般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决定军事行动难以无限期地进行下去。相反,文化却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人类就生活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中,因而文化渗透和侵略具有长期性。同时,因为文化安全防御目标及其手段的隐蔽性,因此文化安全体系必须建立一种能够随时做好防御准备,以应付危机出现的应急机制。

一、当代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中国文化安全的表现与特点

学术界目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有不同的解构,但其内涵界定基本为三个方面:第一,向世界推广传播自认为优秀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第二,一般是以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为手段和工具的;第三、强调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全面胜利是西方霸权主义的目标之一。总之,文化霸权主义既是西方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内容,又是其重要工具,同时更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除此之外,当代西方文化霸权在中国渗透扩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行思维的“冷战”性。提出“文明冲突论”的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冲突的焦点“将会集中在西方与一些伊斯兰—儒家国家关系中”,因此正在崛起的、代表儒家核心文化价值观的中国将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大的潜在威胁。这种明显带有“冷战”思维的理论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提供了不正确的理论支持。

对华推行文化霸权,是西方某些强权国家意在阻止中国崛起,巩固其在亚太地区全方位。多领域长期霸权地位的战略组成部分。冷战后,西方某些强权国家决策者,认识到强权政治和军事冒险失去了往日的灵光,再也不能凭借军事与政治手段为所欲为了,而利用文化作为新的侵略扩张工具,既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和隐蔽性,且渗透力强,因此文化因素得到他们的青睐。

为此,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确立的基本战略目标是,确保美在对世纪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对世界的独家领导,防止在任何地区出现能够对其领导地位发起挑战的国家或集团;在文化领域,则将反对“极权主义”、维护西方价值观念、维护天赋人权和个人自由、在全世界推进西方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模式、用西方的价值标准统一世界等作为其基本使命。布热津斯基在其《失去控制》一书中就赤裸裸地说:“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权,增强美国的文化

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然实施的战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综合国力有所下降,因此“文化实力”已成为“美国未来主宰世界的希望所在。”1993年,成立不久的克林顿政府便确立了冷战后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西方民主思想,把美国“民主的资本主义及其政治制度”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追求文化的霸权,是美国梦想建立的世界霸权的内容之一。美国希望全世界都信奉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遵守其制定的“游戏规则”。而中国就是其推行文化霸权的主要地区。

(二)推行范围的广泛性。西方对华文化霸权的战略构想,是以经济全球化框架中的经济上的优势为主要依托,附加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促销”,从经济领域人手再向教育、文体等领域辐射。西方外交的决策者们相信,只有让西方文化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从而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重要的国际政治资源,才可能用来维护和巩固西方集团的霸权地位。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文化领域。西方文化霸权往往是隐藏在商品的背后,以经济全球化为支点,借助于其在经济上的强大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目的地推行隐含其中的西方意识形态。仅拥有“全球第一品牌”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根据著名调查机构AC尼尔森公司在2002年的市场监测结果,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在中国饮料市场的占有率目前已超过 50%。在中国各大中城市,随处都可以看到可口可乐的广告。喝可口可乐成为了人们向美国高度物质文化生活看齐的行动,大批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外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和向往,导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迅速崛起。从某种程度上讲,可口可乐击败中国民族饮料而大量占据中国市场,不应该被看成为是一种纯粹的经济现象,而应该被看成为是一种中国在国门打开之后,西方文化加速“西化”中华文化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现象。同时,西方对华文化霸权的范围还扩展到教育等基础领域。以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人的“考托”热潮为例。赴西方国家留学或移民的一个必备前提就是要通过 TOEFL、IMTS 等语言考试。熟悉TOEFL考试的人都应该知道,整个TOEFL的培训教材就是一部关于美国文化、历史的教科书。听力与阅读部分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是介绍美国历史或宣传美国所取得各种成就。每个学生必须按照美国式的思维方式作文,不然就很难得到较高的分数。从某种角度看,整个语言考试的准备过程就是一个强化西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过程。通过这种考试,西方国家在掠走了我国用大量资金培养的各领域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还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输出其价值观的目的。

(三)推行手段的高科技性。冷战后,西方国家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放松其对外的文化宣传,相反是加大资金投人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对外宣传的地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积极利用其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宣传其文化价值观,试图使全球“美国化”。在目前网络传播受到行政限制以及卫星数字传播系统仍未全面普及的中国,对华广播成为了西方强权国家对华推行文化霸权的重要工具。以作为美国政府资助的海外电台的美国之音(VOA)为例,目

前,它每周对华的普通话广播为84小时,藏语广播为28小时,粤语广播为14小时,同时每周还保持固定的时段对中国播放电视节目。另外由美国国会拨款成立并从1996年开始针对亚洲地区广播的“自由亚洲电视台”,目前该电台每天对华滚动广播24小时,其中普通话广播为12小时,藏语广播为8小时,粤语广播为3小时,另外还有1小时用维吾尔语广播。在这个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资讯全球化时代中,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尤其是美国式的大众消费文化正在通过先进的传播工具向全球传播,并演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与时尚。西方强权国家正利用自己对信息的采集、生产、传播和管理上的优势,大量通过电台、电视节目、好莱坞电影、信息网络等“培养”中国人的“西化”观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通过对华广播和文化渗透,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西方物质生活方式所携带的文化信息逐渐深人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不同社会阶层和年龄层次的人们,尤其是中国的青少年,使人们在价值观念方面产生异化,导致人们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合法性”的认同。为此推行文化霸权的结果,将更加有效地巩固西方全球霸权的地位。

(四)“人权外交”是西方对华文化霸权最突出的表现。近年来西方对中国人权多番指责,从 1990开始,美国已11次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提出反华提案以及炮制一年一度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报告,极尽歪曲和责难中国人权状况之能事。西方国家在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过程中还宣称这是为“文明对野蛮的教化”,他们一点也不尊重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国际活动中把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中国。其真正意图是强制推行文化霸权,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总想单方面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且不考虑别人的反应或长远代价。”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由于国情的需要和各种发展条件的限制,为了维护集体的、国家的、社会的利益以及保障大多数人的人权,中国对个人进行必要的限制是必要的。中西方文化的“人权”观念不同,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崇尚个人主义;中国社会以集体为本位,崇尚集体主义;西方鼓吹个人奋斗,个人自由;中国则强调集体人权是实现个人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中美两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人权问题上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是不足为怪的。但文化的差异并不妨碍中美两国在人权领域进行对话和交流,只要双方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但可以相得益彰,而且也将为世界人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相反,如果将人权问题政治化、人权标准双重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利用人权攻击、诬蔑、丑化中国,企图达到以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么中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二、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下的中国文化安全选择

从19世纪末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全方位的“结构重组”。在一个多世纪对西方文化的几近“全盘”引进之后,站在战略的高度,今天面临来势汹汹的西

方文化霸权威胁,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国,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安全问题重新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并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上提高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我国在过去20多年间,通过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国力不断上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拜经济全球化之赐,或者说,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获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使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事实。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国家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受到挑战。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文化可以实现意识形态从总体上持续控制社会秩序和既定利益关系的要求,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持久地实现意识形态的支配功能。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全球化,导致各种不同文化的撞击,尤其是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的广泛传播,这就必然引起人们对原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传统观重新进行认识、判断和评估,甚至导致一些人对本土文化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淡化与削弱。我国也不能例外。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文化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冲击和压力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是无法加以否认的。这种冲击和压力,甚至会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

其次,经济全球化以及以强大经济实力为后盾的西方文化产业,给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文化产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加入WTO之后,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包括新闻、出版等都将逐步开放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人中国文化市场,一方面这将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好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高新科技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我国文化产品目前仍是处于劣势状态,因而,外来文化产品,尤其是西方文化产品对我国文化产业产生巨大冲击必将是很难避免的。这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再次,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传播工具对舆论的高度垄断,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手段面临巨大的挑战。如前文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特点分析所指出的,当代文化霸权的手段已经逐渐隐蔽在商业背后。文化价值观蕴藏在商品背后,往往很难单纯地判断某国的某种文化产品对别国的文化是否具有威胁作用,再加上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全球化时代使文化全球化成为现实,并深刻地影响世界文化的走向。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而人们由于无法受到现实生活中道德、法律等的规范约束,思想很容易走进误区,这便为西方文化霸权的推行者提供可乘之机。在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今,如何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确实值得我们的高度关注。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西方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和主导力量,同时也致力于通过全球化而进行政治和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推广和渗透,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已成

为西方国家追求自身全面安全的途径和手段之一,也是其在全世界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统治的重要工具和武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通过信息交流和文化产品的全球销售,西方文化正在突破过去传统的壁垒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浪潮,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冲击将是巨大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性。

(二)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与吸纳人类社会其他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中西文化融为一炉,用以抵御西方文化霸权。

其一,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要有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更多地是从横向大量“移植”西方文化(包括“五?四”运动到二战结束前的“欧美化”以及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全盘苏化”),而忽视了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批判,继承和发扬。致使我们传统的文化思维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甚至于曾一度受到全面的丢弃,从而使原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让外来的西方文化重新解构,这将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裂的局面,并有可能威胁到我国未来的和平发展。

应当承认五四运动给予中国开启了通向现代化的大门。但从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五四时期全盘推翻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以达到快速进人现代化的做法是片面的,也是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没有传统根基的现代化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与解构,导致“传统的精华不能继承,传统的糟粕无法彻底扬弃”尴尬局面的出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精华与糟粕并存。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对待人类本身修养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外部环境的“天人合一”等等哲学和伦理学上的思想文化精华,是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的。而它的劣根性如专制集权、愚昧、迷信等则应该彻底批判和摒弃,这也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界一直在做的一项艰巨的工作,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由于我们对中华文化自身的精华与糟粕缺乏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不能正确区别什么是“封建毒瘤”与什么是“传统精神”,而且对传统的“阴暗面”只停留在简单粗暴和表层上的揭露和批判,因而,既不能使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未能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彻底摒弃,从而也就不能真正科学地吸收融化西方文化。因为“如果你对传统是粗暴的,你对西方所引进的价值也只会是肤浅的。假如你对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它的阴暗面进行了长期的批判,同时对它的智慧进行一种开发、一种沉积,那么你对西方价值就有更深刻的比较,对西方价值所带来的阴暗面也可以有更彻底的了解。”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时期,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要有自觉的认识,必须给予老祖宗为我们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在认真发掘古老文化精华的同时,深刻反省我们存在的缺陷,以便更好地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并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为中国文化进行现代诠释。

其二,我们要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霸权理论与实践既要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本质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西方强权国家看来,对文化空间的占领是西方国家统治世界的最有效途径,文化是实现其政治霸权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我们要通过更深人地研究西方文化霸权的理论与实践,充分揭露西方强权国家采用其文化扩张和渗透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种种伎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方法,正确评价和对待西方文化。事实上,西方文化也有其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今天,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已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已经并正在继续作出其巨大的贡献。当然,西方文化也同样存在精华与糟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同样要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而全盘否定西方文化。

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西优势之辩”至今还是辩而未明论而不决,究其原因,除价值观的差异之外,就是论者过多地拘泥于“中”和“西”的地域性概念的争论,而且附上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因而使两种文化经常处于“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之中。应该承认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其文化本身都必然含有人类智慧的结晶。虽然“由于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选择”。在当代,“全球化并没有使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成为单一的文化。”如果我们只强调“本文化”的优越而无视“他文化”的存在及其可取之处,只强调“本文化”的“纯洁”而反对与“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学习,就会发展成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拒斥其他文化的“文化孤立主义”。我们只有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才不会导致我们用一种并不明智的文化发展观和传播策略来对待外来文化,使自己陷于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绪之中。甚至有可能在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同时却萌生出自己的“文化霸权”,或者以一种暗含的“中国文化优越论”去抗拒以至反击“西方文化中心论”。

其三,我们要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和思维模式。相对于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西方文化霸权理论体系,我国学术界当前仍缺乏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整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体系。这固然与我国国际关系学术研究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也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有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应该以一种综合安全观去重新审视我们的国家利益。文化安全战略,作为一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国家战略,将得到更多的重视。我们要在深化对西方文化霸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站在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上,切实地快速地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战略和思维模式。

(三)中国文化要走向国际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承担更加重要的世界责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正以澎湃之势席卷全世界。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顺流而进,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

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振兴民族文化,让中国文化不仅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服务,也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繁荣与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首先,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促使中国文化国际化。当前的中国文化,与不断涌入的外国文化相比,仍处于一个“逆差”位置。从“软实力”的角度来看,文化、意识形态和知识等都是不能垄断的。因此,文化、意识形态和知识等越是对外传播,其“软实力”的作用就会越大。这也是文化力量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因此,中国在提升自身综合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对外关系的文化交流和合作,特别是要在长期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地区或者“汉文化圈”内广泛传播和推广,欢迎更多的、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朋友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要让中国文化理直气壮地登上国际舞台,以取得国际社会的认知和首肯。

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优势,为构建人类精神文明作出重要努力。中国文化对于解决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有着独到之处。当前人类面临着众多的全球性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就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全人类道德规范、人文价值的普遍失落,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本质异化和信仰危机。这一切都与西方文化中过份强调工具理性而轻视价值理性的精神密切相关。而在这一点上,对人充满关怀的中国文化正好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缺乏“人性”之不足,对于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将会作出独特的贡献。

最后,要利用中国文化注重“和平”的特点,推动建立和平、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全球化的浪潮加深了人类的同一性,然而在这个进程中相悖而行的是人类民族性的不断巩固和增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之间。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种种文化搏弈,已预示着21世纪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汇和冲击将会更加激烈。因此,探讨ZI世纪全球各民族文化、宗教间的和平共处、共存共荣之道,对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这方面,中国历史文化上将“儒释道”三种不同根源,不同教义的文化思想融合为一的经验,正可为全球文化间的和合、融汇提供绝无仅有的借鉴。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经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是今天世界的碗要求。

总之,我们强调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但它并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能否重新振兴的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在当前西方文化霸权日益向全球扩张,特别是已经开始威胁到中国的文化安全以至政治、经济安全的今天,我们更加不能掉以轻心,而是必须及早地作出战略抉择和安排,以立于不败之地。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第1期《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美国霸权主义浅析

美国霸权主义浅析 霸权主义是指在国际关系上,大国、强国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超越国际法、国际政治格局现状一味扩张自身势力范围,操纵国际事务,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武装侵略和占领,称霸世界、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强权政策。当今的美国在处理对外关系问题上经常使用,我们对这一名词应该并不陌生。 美国自认自己本质上是一个良性霸权,不会象历史上那些邪恶霸权那样滥用自己的力量,且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彼此受益的公共秩序。因而美国积极在全球有利益回报的地区充当和平维护者和世界警察,并认为维护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动用军事力量。其样板如:轰炸南联盟、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等。 今后美国将继续以“人权高于主权”、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相关技术的扩散、打击恐怖主义等为由,强化对外军事干预。 下面,就美国的霸权主义谈谈其几种表现。 首先是肆意干涉和插手别国内政。这一方面的事实很多,作为典型的就是对中国台湾问题的指手画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在与中国发展关系的过程中也发表过了“三个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但是,美国还是插手台湾问题,肆意干涉中国内政。 其次是操纵和控制国家组织。 (一)对联合国的操纵和控制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对联合国成立58年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原则基础提出了重大挑战。 1. 在索马里危机中,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沙漠 风暴”,建立一只多国部队,由安理会授权采取军事行动,北约的部队将加入美国指挥下的联合国多国部队。在美国操纵之下,联合国在索马里的行动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这一概念是在一八八三至一八八四年间由普列汉诺夫作为推翻沙皇制度的策略的一部分而首次提出,涉及到无产阶级在联合其他团体,如资产阶级、农民和想推翻沙皇的知识分子时所应有的文化领导权;而后来列宁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他强调大众的参与,不放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直到葛兰西把文化霸权最终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形成了极富影响力的文化霸权理论。 而要很好的理解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我觉得需要明确解读几组概念,这也是我在读了相关文化权的资料后得出的认识。这几组概念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论,同时也明确的指出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特色之处。 首先是对霸权的表面意义解读。霸权也就是领导权,是一种支配力量,葛兰西在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对于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而“霸”这个字通常是作为一种政治上的意义解读,在这里放到文化中来,是因为葛兰西认为文化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以后便有了“霸”的含义。霸权又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之分,比如法院、监狱等等是强制性的,而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是非强制性的,在政治社会中,政权的强制性存在使得霸权不可避免,而文化霸权更加注重的是非强制性的那部分,便是制造同意。 其次是对于文化霸权理论中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概念。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被誉为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之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马克思和葛兰西都强调了阶级的概念,但是葛兰西对于国家的概念做了相关论述。这一点,葛兰西在上层建筑中做了区分。葛兰西认为国家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前者是要靠强制和统治来领导的,具有政治领导权;而后者是通过制造同意来实现,具有同意领导权,也就是说领导权也是分为强制和同意两个方面的。葛兰西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但同时他又反对这种庸俗的决定论,他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基于此,葛兰西还首创了知识分子的概念。在他的上层建筑概念里,知识分子是联系市民和政治社会的中介,有机知识分子作为统治阶级的管家兼代理人在对于霸权的建立和推广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是一个愚民社会,是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中介介入其中进行引导的,这样就不难理解文化霸权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是产生于市民社会的,而参与这个生产过程的每个人都可以是葛兰西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只是职能的不同,权力和作用的大小不同而已。 第三个重要的概念是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包括理论、思想和文本,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文化一方面具有创造的正面价值,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拜教物。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受物质现实的制约,它对经济基础有重大的影响与反作用。在葛兰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行为和所有的、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意识形态的主体是超个人的,霸权就是一种有组织的意识形态,所以,正是意识形态创造了主体并使之行动。在葛兰西提出的“有机意识形态”概念中,主体是知识分子,物质载体则是教会、学校、大众传媒、工会、党派等组织团体。这种意识形态由知识分子制造并传播,在文化霸权的实行过程中。文化中这样一群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具有领导文化和总体意识形态的作用。现代社会,宗教、法庭、工会、传媒文化都已经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机器与工具,统治阶级不是一味的强制性领导,而是含蓄的将对于艺术、法律、文化的意识形态通过这些机构潜移默化到大众生活中去,文化的生产、传输、阐释过程就是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这些大众传媒机构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我觉得对意识形态的解读可以分两个角度,一是统治阶级通过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控制和领导,二是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相互斗争、相互协商和谈判,当国家的意识形态

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一>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1)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最基本因素。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接受着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因此,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着强烈的影响。文化不仅影响人们对特定商品的购买,还作用于消费者信息搜集和价值判断,即文化以多种方式作用于个人购买决策。 (2)社会阶层 依据消费者的职业、收入、价值倾向等因素,可以将消费者划归为不同的阶层。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公布了当代中国的五大社会等级和十大社会阶层的研究报告。如下表所示。 表1-1 中国社会阶层表 阶层特征比重(%) 1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1 2 经理人员阶层 1.5 3 私营企业主阶层0.6 4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1 5 办事人员阶层 4.8 6 个体工商户阶层 4.2 7 商业服务员工阶层12.0 8 产业工人阶层22.6 9 农业劳动者阶层54.0 10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3.1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他们的经济状况、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消费特点闲暇活动、接受大众传播媒体等各不相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商品、

品牌、商店、购买习惯和购买方式。工薪阶层的消费者通常从实用角度评价商品,而中上阶层则更看重产品的风格和时尚。因此,社会阶层观点可以被应用于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企业营销要关注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爱好要求,通过适当的信息传播方式,在适当的地点,运用适当的销售方式,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3)亚文化 亚文化是在较大文化内与其他群体共存的一个群体,其成员具有的共同信仰、特征或经历等,能提供更为具体的认同感,如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种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等。对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亚文化中包括民族与种族文化,因为许多消费者都强烈认同自己身上所具有的遗传特质,并受到体现这些特质的产品的影响。 ①民族文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的民族,而民族文化在预测消费 者购买习惯、消费偏好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有的民族对于某些动物、花鸟、图案敬若神明,视为高贵,而某些民族则可能正好相反,视其为丧气或禁忌。这种差异对市场分析、细分市场等企业营销活动都很有帮助。 ②宗教文化。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文化 倾向和戒律,从而形成对商品不同的偏好和禁忌,使分属不同宗教群体的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和消费习惯上表现出各自的特征。企业应充分了解现实及潜在消费者的宗教信仰,制定适合其特点的营销策略,满足其消费需求。 ③种族文化。各个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他们的购买行 为各不相同。 ④区域文化。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赋予了人们不同的体质 和性格。例如,我国北方人体格魁梧,性格豪爽,而南方人则相对身材灵巧,性格细腻。这种差异自然会在商品购买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决策模式。 <二>文化差异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程序的各个阶段。 ①文化差异会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也就是对认知需求有重要影响。如:一些地区文化一般比较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固定资产,而另一些地区文化对精神层面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 组织文化广义:是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组织管理中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两部分 组织文化狭义: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 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 具体地说: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 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组织文化的要点 1、创新。当前我们面临的市场环境充满了挑战,我们不能再固守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要鼓励创新,鼓励竞争,鼓励开拓,开发新的市场,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2、协作。企业是一个全程全网的工作系统,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一个系统,而不是个人完成的,因此 一种协作的精神对企业来讲就显得更加重要。协作的文化就是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创 造一种合作、协调、沟通、互助的氛围,通过团队精神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企业人、财、物的网络资 源优势,达到“1+1>2”的目的。 3、严谨。企业的工作看似简单,但任何一项细微的差错都会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所以在企业文化中 要提倡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这里牵涉到质量,而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员工的严谨的工作方式。 4、忠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支有能力、有实力、稳定可靠的员工队伍,尤其是一支对企业忠 诚的队伍。 5、诚信。诚信是忠诚的另一面,这里是针对客户的。信用经济时代对企业诚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使诚信成为了企业发展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 6、温情。包括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企业的客户关系,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关系上, 都应该体现这种温情。 组织文化的特征 1、组织文化的意识性 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意识范畴,它作为组织内部的一种资源,应属于组织的无形资 产之列。它是组织内一种群体的意识现象,是一种意念性的行为取向和精神观念,但这种文化的意识性特 征并不否认它总是可以被概括性地表述出来。

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

2006年第1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No.1.2006 J OURNAL OF GU I Y ANG COLLEGE (总第1期)Social Sc iences(Quarterl y)(G enera lNo.1) 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 晁丽华 (昆明学院马列部,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要: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对外经济、军事扩展往往伴随着文化扩展,只有文化上的征服才会实现长治久安。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生活方式等内容上,通过媒体、文化教育交流、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等手段,达到了武力难以征服的效果,体现了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文化;霸权主义;特征;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The N e w Features of CulturalH ege monis m C HAO Li hua (D epa rt m en t ofM arx i s m and L en i n i s m Study,K un m i ng Co ll ege,K un m i ng,Y unnan,650031Chi na) Abstrac t:In t he hist o ry o f the wo rld,the foreign economy and m ilitary expansion of t he m a i n pow ers usua ll y go tog et her w it h cult ural expansi on,for on l y t h rough cu lt ura l conquer,can a sa fe and steady pub lic o rder o f soc i ety be m ade.In to day s'g l obalizati on era,t he Ame rica-centered w este rn countr i es are try i ng t he ir eve ry e ffort to popular i ze their cultural heg e m on is m by m eans o f m ed ia,cu lt u ra l exchanges,econo m ic techno log ies and m ilitary ass i stances i n the aspects o f ideo l ogy,cu lt u ra l v al ues,i deas and cultures,politica l syste m s as w ell as life sty les,so as to get the goals which can t' m ade by m ilitary forces,through which so m 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i m es are e m bod i ed. K ey word s:Cu lt u res;H ege m onis m;Features;G loba liza tion 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全球化作为一种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性转换和重建,无疑将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依托和全新的文化经验,冲击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冲击尤为明显。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霸权主义表现出了较之以往不同的新特征。 内容上:广泛性和复杂性相伴 随着经济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知识含量和理性内涵的急剧增长,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生存导致交往范围的急剧扩大和交往主体的平等与自主选择。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使一切文化领域和文化成果从创作到使用或消费空前普及,呈现多元化、民主化和平民化的趋势,并导致政治等公共管理活动的进一步非神秘化和公开化。因此,以美国为核心的霸权国家在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战略时,内容上体现了广泛性和复杂性。 收稿日期:2005-12-22 作者简介:晁丽华(1969-),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讲师、硕士。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内容提要】西方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其形态与立场都比较复杂,本文所考察的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中,萨伊德的东方学理论与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是持批判与否定态度的,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暗中支持了一种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观。 一、文化帝国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从对实证主义、工具理性的批判入手阐述了科学技术与文化工业的关系,认为文化工业与科学技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制造了消费主义观念,从而不仅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甚至科学技术本身都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如果说法兰克福学派还只是对西方国家内部的文化霸权进行批判的话,那么,与此相对应,有关对国际上西方大国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统治的批判,也形成了对" 文化帝国主义" 的批判理论。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理论始于法兰克福学派激进批判开始时的20世纪60年代,在70—80年代得到发展,其中以萨伊德的《东方学》最为突出。90 年代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达到高潮,1991 年美国学者汤林森写出专着《文化帝国主义》,1993 年萨伊德发表了《文化与帝国主义》。此后,有关这方面的着作不断问世,人们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与认识日益深入。如果说从60 年代直到冷战结束前,帝国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的话,那么现在,全球化则取代了这个概念。这样," 文化帝国主义"批判最近的话语描述又是和" 后殖民文化批判" 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评紧密相联的。 " 文化帝国主义" ,最常见的用法大概就是指在帝国主义原来政治、经济、军事的殖民统治意味以外,再加上文化的殖民、侵略与霸权。 据考证,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是由美国传播学研究巨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名誉教授赫伯特?许勒于1976年的《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被首度被使用和诠释的。二次大战之后几十年间,大约有将近100 个脱离西方殖民统治的地区成立新兴的民族国家,但是绝大多数的这些国家,仍然在经济上与文化上严重依赖着少数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就传播与文化领域来说,西方几个大型通讯社主

简述组织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定义: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讲通俗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 企业文化特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文化分类: 也有人认为,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认识企业文化: 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游戏规则,所以始终会以“解决问题”做为自己的宗旨。 2. 企业文化是被大家认为有效的而共享,并共同遵循并自觉维护的; 3. 企业文化是习得的 4. 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持续发展的。 5. 企业文化集中反映了企业的关键价值。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

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随企业产生,随企业消亡而消亡。即使没有总结或提出外在表现形式,企业文化依然是存在的。 企业文化的内在本质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偏差。第一,外在表现形式通常表现为一句话或几个词,不是内在本质内容的全部;第二,企业文化中实际存在的糟粕是肯定不会出现在外在表现形式中的;第三,外在表现形式通常比较稳定,不会频繁更改,企业文化的本质内容却因各种因素的时刻变化而处在时刻变化之中。 企业文化在与员工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要地位,一个人被一家企业录用而成为这家企业的新员工,这个时候的企业文化代表着是大多数老员工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与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其结果自然是新员工被同化。至于小概率事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不说也罢。 企业文化是一个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是和谐统一、相互渗透的。根据企业文化的系统结构特点,柏明顿咨询给出了企业文化构建的HOME模型。 企业文化,或者确切的说是组织文化用国际君友会给的概念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广义说来,大至联合国、一个国家、民族、地方政府、政党、工会、学生会、小至家庭、朋友等,其实都称为“组织”。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概念应用于形容企业,或各种非营利组织的文化形象。

美国的霸权主义评析

美国霸权主义评析 学术界一般认定,所谓霸权就是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内拥有并行使的“权力”,而霸权国就是掌握这个权力的国家。霸权主义的概念要比霸权的概念丰富得多,它包括权力的构成与形成,运用权力的目的与方式及结果,权力作用的内在机制与逻辑等等。霸权的产生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特性、民族习惯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的繁荣昌盛是霸权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障。美国作为20世纪末唯一超级大国和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正试图通过经济体制的推行、政治制度的推广、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思想意识的传播,来实现美国自身在政治和经济上最大限度的安全和利益,领导整个世界的发展。 对于美国如今的霸权主义,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解释。 从经济上看,美国现在的经济就是一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通过垄断资本实现全球化并成为发达国家国际垄断资本在竞争中所达成的金融联合的核心,从而在经济基础的深层次上决定了其世界霸主地位。在进行经济决策和调整时,美国通过政策引导、减税和加大投资,推动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通过技术革新改造传统工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通过持续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逆向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在政策和技术的结合下,美国不断巩固其经济地位,占领新型国际分工的制高点,以加大直接投资等微观经济手段向国家主权发起新的冲击,从而丰富了传统的主要以武力侵犯和人权压主权为主的军事和政治斗争方式。同时,美国又通过建立全球统一大市场,推进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全球化,建立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从而谋求对全球经济的控制权。此外,美国利用手中掌握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在经济贸易交往中为所欲为,以及利用美元和它在国际金融和货币交易上的优势地位,随意转移国内的经济危机和失业,从而将美国国内的矛盾人为的转移到外国,扰乱别国的金融市场秩序,达到加速掠夺财富的目的。 从政治上看,美国通过调整全球战略,由争霸向称霸过渡,扶植七国集团首脑会议,讨论并决策世界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大有取代联合国安理会之意。随着美国在联合国中越来越孤立,它将更倾向于采取同盟国协商一致共同行动或在取得配合与暗中支持的情况下单独采取经济的、政治的或军事的行动。另一方面,美国又依靠军事同盟和多边及双边安全合作作为重要的支柱,对各种危及安全的问题先预防,后在必要时果断地实施干预。它通过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制订新规矩,建立新秩序。这种新秩序建立在新型的金字塔型霸权体系的基础之上,成为美国向外辐射其理念和影响的平台。美国还充分利用全球霸主地位的有利条件,积极谋求综合国家利益。首先,确立“安全、经济、民主”三位一体的国家利益;其次,维持现有国际秩序用来实现国家利益。再次,围绕构建同质性全球政治框架着力演变社会主义制度。在输出美式民主和人权理念的同时更加突出演变别国政治体制。 从军事上看,美国推行其称霸全球战略的主要手段是在东西方扩大军事同盟,建立由它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安全体系,同时大力推动以变革军事技术、作战理论和编制体制等为内容的新军事革命,借以巩固和扩大美国的军事优势。在欧洲,美国积极推动北约东扩,支持欧盟东扩,同时积极调整同欧洲的关系,目前北约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第三轮东扩目标。北约东扩大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有效地抑制了俄国的崛起。在亚洲,日美军事同盟关系的提升则限制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活动空间。通过北约东扩、调整美日同盟这两大战略性步骤的实施,美日欧在战后达成了新的政治联盟,其结合点是安全利益。通过反恐大联盟美国强化了同东盟的关系,并在阿富汗实现了军事存在,通过伊拉克战争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文献综述 08级英语教育本二班崔会荣 0401080219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大背景环境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行文化策略的一个必要手段。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或公共传播的语境中,在有着互异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互动地发送和接收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从而进行文化上互相联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过程。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不均速和不等速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不平等,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不民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便必然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性导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hegemony)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对弱势国家存在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对第三世界的国家,如果忽视这个问题,甚至会导致本土文化的颠覆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因此值得引起全球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一,研究的历史发展 1.文化霸权理论最早是由意大利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葛兰西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葛兰西“文化霸权”(CulturalHegemony)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与传统的政治领导权相区别,统治阶级不是简单地“统治”一个社会,而是通过道德和知识的领导者积极引导这个社会,这就是“文化霸权”。换句话说,就是统治阶级将对自己有利的价值观和信仰普遍推行给社会各阶级,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暴力措施.而是依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愿接受来实现。 2.但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却是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60年代”西方社会迎来了新的变化,这种新的社会和历史阶段需要用新的概念和理论去阐释,于是,“后现代主义”可以说应运而生,“后殖民主义”又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孕育产生。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的出现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化进行了激烈批判,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他们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方文化其实是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 3.20世纪70年代末,当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不再存在殖民者的行政统治的时候,殖民话语批评才进入西方文化理论和批评。一般公认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萨义德首先在其《东方学》一书(1978年)中把“殖民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他系统地批判了西方殖民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不但更加突出,而且更加复杂。1991年汤林森博士出版了《文化帝国主义》一书,首次系统地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进行了分别和剖析;1993年爱德华

论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一)

论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一) 摘要:消费观的养成不仅受到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到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在对消费行为的研究中,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对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分析入手,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于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醒消费者注视传统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价值观;义利关系;消费行为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观的形成,不仅受到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每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个人文化素质、宗教信仰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些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中国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指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世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文化仍然具有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持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有许多不同的概括: 张岱年将中国文化的特征归纳为4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特征的总结为:“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勤俭,此指习性勤俭、刻苦耐劳、孜孜不倦、好节省以至于吝啬、极有实利主义实用主义之精神等。爱讲礼貌,此一面指繁文缛节、虚情客套、重形式、爱面子以至于欺伪;一面亦指宁牺牲实利而要面子,为争一口气而倾家荡产等。和平文弱,此指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己甚、适可而止等。知足自得,此指知足安命,有自得之趣,贫而乐、乐而无怨、安分守己、尽人事听天命、恬然而爱好自然风景、少以人力胜天之想等……” 近些年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概括:一是中国文化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二是中国文化注重和谐和中庸;不像西方文化追求分别与对抗;三是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和刺激。 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造就特定的文化,总结以上观点可以将中国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道德修养为立国之本;以中庸为处世之道;以耕读为传家之法;以经学为治学之宗;以利义合一为价值取向;以意会为思维方式。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并被广泛持有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在对中国文化特点的讨论中,许多思想就涉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在天人关系上的以人为本,人际交往的以和为贵,还有自私自利、知足自得、诚实信用等。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价值原则和观念,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现在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一)勤俭与知足自得的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原则,因此,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从而使收人变化对购买决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响。勤俭,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消费观的主线,而奢侈只是作为一种伴随品而存在。由于古代生产力较为落后,又由于天灾人祸等因素造成产品的缺乏,

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摘要:文化扩张不同与军事上的侵略和冲突,它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不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很难察觉到霸权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意图。有时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谈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时感到不可思议,认为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是一些学者太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了。本文主要综述了美国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表现,并简单分析了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意识,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概念表现影响 一、文化霸权主义的概念 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它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过程为目的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文化工具、意识形态向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摧毁或消蚀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并把它们逐渐纳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体化框架中。 二、美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又是无形的,隐蔽的,因此,文化的渗透几乎包含在文化交流的各个角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讲,如外交活动,商业活动,电影娱乐,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广告宣传、语言渗透等等。 1、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成效。先不说全球,大家看看今天的中国就已到处 都是美国的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无一不是美国文化渗透的结果。更有甚者,中国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到美国留学,得到绿卡在那里生活成了一种梦想和努力实现的愿望。今天的中国,凡是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到过美国的人,你可以问一问他美国和中国到底哪个好,十个有九个半都会说美国好!这就是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显著成效。

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的含义:文化霸权,由葛兰西提出的。是指除了以暴力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里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职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之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 文化霸权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了文化自身的功能,更进一步地说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是指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群体,通过非正规权力机构所产生的控制力量,多表现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上。葛兰西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先进的具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统治方式已不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宣传,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让广大的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 (一)、文化霸权主义三个理论层面: 1 、市民社会 葛兰西笔下的“市民社会”是指民间社会组织的集合体,是创建新的意识形态和散布统治阶级思想的“公共领域”,是复杂的意识形态、文化关系的总和。它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介构成的,它作为宣传和劝说性的机构代表的是舆论”,众所周知,市民社会是整个国家和政治社会的基础。 2、统治权和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两方面,而文化领导权起着比政治统治权更为根本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统治与被统治的争斗并不是简单地显现为赤裸的反抗和压迫。统治阶级除了依靠暴力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意识形态的领导来争取被统治者的自发同意和拥护,从而使得统治合法化。文化霸权所给予我们的不是一种静止的或静态的统治模式,而是一种动态的统治方式,一切都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平衡,或如葛兰西所说的“运动中的平衡”。 3、有机知识分子阶层 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的行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他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待知识分子,并要求他们完成在社会各个领域诸如生产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等中承担领导或指导性工作。所谓“有机知识分子”,就是指各社会阶级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阶级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造就出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和自己的阶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大学生面子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班级:AP10038 姓名:张洁莲学号:AP1003836 大学生面子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摘要: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而又广为普及的面子消费行为。在面子消费行为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一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对待大学生面子消费行为的可能性结果,我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结果将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和管理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字:大学生面子文化消费结论建议 前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面子构成了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因,而在大学生这种特殊群体的消费生活中,面子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本文从探讨大学学生的面子消费问题出发,就五邑大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学生们的消费动机以及其日常生活中与面子有关的消费行为作出一些了和词语联想法和访谈,由此我总结出在大学里,学生们对于面子文化而产生的一些消费的特点,由此做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引导大学生的面子消费有一点的帮助。 一调查背景 (一)面子文化在学校 在学校,由于学生相互之间互动频繁,其种种行为有时都要考虑周围人的看法。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同学们因为自尊或其他方面,都无意识地注重自己的面子上来。特别在大学这个最高学府,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同学们互相认识和交

往的过程中,彼此的生活方式会互相影响。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人群,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受到各种的影响和制约,同学们会做出怎样的消费行为,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二)作为调查对象的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作为侨乡大学,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五邑地区,这里的学生贫富差别不大,处于极端水平的占学生的少数部分。而五邑大学的社团和课外活动非常活跃,同学们的交际圈普遍较大,加上今年招生人数不断递增,人们的交往圈子将会越来越大。因此,这里涉及的面子文化也会悄然影响五邑大学的学生,这种影响将会在他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中得以体现。 二大学生面子消费现象的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面子消费现象,我对40名同学对产品考虑因素进行词语联想,总结的词语如下 我对同学们词语进行一些总结,同学们的面子观念有强弱之分,词语靠前的面子观念较淡,回答词语越往后,表示面子观念则越强,我们由这个简单的联想可以知道同学们的面子观念是有差别性的,他们这些面子观念对他们的消费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组织文化的概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具有的价值体系,它具有七个方面的特征,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可看作是由器物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内容构成的同心圆体系,这三个同心圆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共同构成组织文化结构。组织文化具有多项积极功能,但它又是变革的障碍、多样化的障碍和并购的障碍。企业文化经营是适应人本管理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 (一)组织文化概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最新研究表明,下面七个特征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组织文化,其特征为:(1)创新与冒险:组织在多大程度上鼓励员工创新和冒险。(2)注意细节:组织在多大程度上期望员工做事慎密、注意小节。(3)结果定向:组织管理人员在多大程度上集中注意力于结果而不是强调实现这些结果的手段和过程。(4)人际导向:管理决策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到决策结果对组织成员的影响。(5)团队定向:组织在多大程度上以团队而不是以个人工作来组织活动。(6)进取心:员工的进取心和竞争性如何。(7)稳定性:组织活动重视维持现状而不是重视成长的程度。 企业文化是一种归属于组织文化范畴的特殊的组织文化。它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企业组织在其所处的特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企业价值观。(2)企业文化的现实手段是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形成以人为主体的人本化。(3)企业文化的主要管理方式是实施软管理。 组织文化可以看做是由器物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的同心圆体系,这三个同心圆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共同构成了组织文化的结构。其中,器物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必要条件;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是指对组织及其成员行为产生约束影响的规范性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组织及其行为的要求;精神层则主要是指组织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精神面貌,也就是组织理念,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形成器物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则。 按照组织文化的内在特征,可以将组织文化分成四种类型: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型、堡垒型。学院型公司是为那些想掌握每一种新工作的人准备的地方。俱乐部型公司非常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在俱乐部型公司中,资历是关健因素,年龄和经验都至关重要。棒球型公司是冒险家和革新家的天堂,在棒球型公司从各种年龄和经验的人中寻求有才能的人。

美国的独特性、文化政治及其霸权主义逻辑

核心提示:美国是一个极其意识形态化的国家,这种意识形态化的结果是正负两方面的。它一方面强化了美国人的国家认同,赋予他们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使得很多美国人忘乎所以,狂妄地认为,美国是世界的风范,甚至世界本身。 本文摘自:《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作者:玛雅,出版:中国经济出版社说起世界上其他国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美国。美国梦、美国精神、美国价值观、美国模式……是我们很多人熟悉的字眼。而美国在国际政治中假输出民主之名,行强权政治之实,自恃一强独大的霸主地位,穷兵黩武、横行霸道,又让我们看到它的多面性。为什么自由民主的美国,同时又是霸权主义的美国,在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层面,具有十字军东征式的圣战特征?认识美国,首先要了解美国的独特性(the uniqueness of the United States)以及由此而生的文化政治。 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 美国不同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一个具有种族多样性(ethnic diversity)的移民国家。除了本土的印第安人,所有美国人都来自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国家、非洲国家、亚洲国家、拉美国家。这么多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信仰什么?有什么样的主流价值观、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答案就在美国的独特性。 美国的种族多样性是从十七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从十七世纪到1776年宣布独立,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北方,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英格兰的殖民者。这些英国殖民者有什么基本特征?他们是一群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于是,WASP的传统和价值观就成了统治新大陆的主流文化。 1815年,美国人口840万。一百年后,移民人数达到3500万,其中大多数来自中欧、东欧和南欧,另有4万人来自中国,3万人来自日本。新移民的到来形成了多元文化,但是大多数人都逐渐被美国的主流文化所同化。有一条纽带把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身为一个美国人的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of being an American)。那么,是什么使美国人产生这种国家认同,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从而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就是美国人特有的价值观。 美国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诱人的称呼:充满机会的土地(land of opportunity)。这个称呼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美国。到了美国后,大多数人确实得到了在自己国家不曾得到的发展机会,过上了好日子。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形成了六个基本价值观念,其中的三个也是吸引人们来美国寻梦的原因:第一,个人自由(individual freedom);第二,机会均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第三,物质财富(material wealth)。而要得到个人自由、公平的机会和财富,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自我依靠(self-reliance)、竞争(competition)和努力工作(hard work)。 这相互关联的三对理念,就是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 第一对价值观念:个人自由和自我依靠 早期的欧洲移民来到美国,是为了摆脱欧洲皇室、政府和教会的控制,逃离一个贵族特权的等级社会,以获得个人自由。于是在1776年,来自英国的殖民者们宣布从英国独立,推翻英国皇室统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并将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美国的立国者认为,政

文化霸权1

反思全球化中背景下的“文化帝国”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形式,这就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 文化霸权的来源: 文化霸权,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其希腊文和拉丁文分别是egemon和egemonia。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Keywords)中,从词源学角度考察了“文化霸权”这一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威廉斯指出,文化霸权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指来自于别的国家的统治者,到了十九世纪之后,它才被广泛用来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而到了葛兰西手里,这个词又有了新的含义,被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但这种支配或统治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性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式。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推行文化霸权,是指由于政治霸权意志的驱动,那些经济发展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对

其他国家的文化加以影响、渗透和侵略,从而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世界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潮,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强调,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信念:西方文化具有普世性,也就是说西方文化不仅属于西方,更是一种全人类的标准。西方文明正是在这样一种“以我为中心”信念的支配下,形成了“东方学”,而西方世界正是依靠炮制和宣传“东方学”来统治东方世界的。这种西方大国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文化关系的批判性理论,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它主要是揭示和批判西方世界在进行政治经济入侵过程中,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的文化扩张、文化霸权。这种入侵一改以往赤裸裸的凶残面孔,带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似乎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引导。但是随着西方政治、经济的世界性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西方化。”这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上的西方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殖民。 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背道而驰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一元化”倾向的主要来源。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相对较差的国家地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弱势文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诸如在非洲国家一间破烂不堪的房屋内,一家老小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好莱坞大片、选美比赛或是拳王争霸赛的类似场景,也许在弱势文化的国家里随处可见。这便是当下“美国方式”对其他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