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是教学研究者的重要依据,它的确立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本文将探讨确定课例研究主题的依据和步骤。在确定课例研究主题时,教师或研究者需要多个方面,其中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学生需求。这些因素为选择和确立课例研究主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首先,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重要参考。课程目标描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因此,在确定课例研究主题时,教师应首先考虑课程目标,确保所选主题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大纲是规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文件。它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在确定课例研究主题时,教师应仔细研读教学大纲,从中寻找可能的研究主题。

此外,教材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的重要工具。教材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确定课例研究主题时,应考虑教材内容,以便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

最后,学生需求也是确立课例研究主题的重要考虑因素。学生作为教

学的主体,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在确定研究主题时,应学生的实际需求,以便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研究主题。

确定课例研究主题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步,明确研究问题。教师或研究者需首先明确研究问题,即希望通过课例研究解决什么问题。这有助于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第二步,寻找相关文献。在明确研究问题后,教师或研究者应查阅相关的教育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步,进行实地调查。教师或研究者应对实际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查,以便为选择合适的课例研究主题提供依据。

第四步,开展访谈。教师或研究者可以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期望和建议,以便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研究主题。

在一次日常的班会课上,老师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明的中学生。李明因为对同学的无礼言行,导致他失去了朋友和尊重。此后,他开始意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逐渐成为大家欢迎的人。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让我们意识到了尊重他人和传递温暖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尊重他人不仅包括言行举止的尊重,也包括对他人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尊重。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说:“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首先要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同时,传递温暖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一个关切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体贴的动作,都可以给别人带来温暖和感动。传递温暖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它能够消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增加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们讨论了一个与“尊重他人,传递温暖”相关的案例。这个案例讲述了一个名叫张丽的女孩,她在一个下雨天把雨伞借给了一个陌生的老人,自己却因此被淋湿了。老人感激不尽,张丽则表示这是她应该做的。这个案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尊重他人和传递温暖的重要性。张丽的善举不仅给老人带来了温暖和感动,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身边的人,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为了进一步加深大家对“尊重他人,传递温暖”的认识,我们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过哪些尊重他人、传递温暖的经历?”大家纷纷踊跃发言,分享

自己的经历。有的同学讲述了自己在遇到同学困难时主动帮助的故事,有的同学分享了自己如何尊重家人的例子。通过这些分享,大家深刻地体会到了尊重他人和传递温暖的重要性。

最后,老师对本次班会课进行了总结。她强调了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传递温暖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两点,为社会的美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老师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思考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更好地尊重他人、传递温暖?这两点对于我们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何深远的影响?”这些问题将激励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持续反思和进步。

通过这次“尊重他人,传递温暖”主题班会课例,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尊重他人和传递温暖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我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美好的理念,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温暖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亲子教育:爱在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子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然而,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却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本文将通过分析亲子教育的重要理念,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

何让家长和孩子之间充满爱与尊重的沟通。

亲子教育是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尊重、平等、沟通为核心。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平等对待孩子,以及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会面临与孩子沟通的难题。例如,有的家长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度干预,忽视孩子的想法;有的家长则会对孩子过于溺爱,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孩子无法健康成长。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从而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

例如,一位母亲在与儿子沟通时,发现儿子近期成绩下降,但她并没有直接责备孩子。而是采取了倾听和理解的方法,从儿子那里了解到他近期面临的压力和困扰。母亲不仅安慰了儿子,还为他提供了相应的帮助和支持,鼓励他克服困难。这种以爱和尊重为基础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了家长的关心和支持,也促使孩子更加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亲子之间的爱和尊重是相互的。当家长用爱心去倾听和理解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也会更加愿意与家长进行

积极的沟通。这种良性的互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亲子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家长要始终以尊重、平等和沟通为核心,用爱心去关怀孩子,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会收获到孩子的爱与尊重以及自身不断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爱传递给每一个家庭成员。

浅析课例研究主题的特征与确立

浅析课例研究主题的特征与确立 作者:翟岚 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21年第04期 【摘要】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与传统的教研活动主题相比,课例研究的主题更富有具体性和明确性,具体明确的主题有利于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最终构建课例研究的共同体。 【关键词】课例研究研究主题幼儿教师 一、主题的特点 (一)现实性 课例研究是一种研究活动,指的是以平时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实践逐步优化和改进,从而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式。[1]课例研究指的是教师围绕教学时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与探究,目的在于真正地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以研究主题并不是基于某个已经存在的理论,而是基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换句话来讲,课例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比如,小班的老师考虑到新学期有很多新生刚入园,新生对新环境充满了畏惧感和不适应感,所以新入园的幼儿情绪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新生在刚入园的那几天常常能哭上大半天,有的甚至过了一个月都还没有习惯。于是根据新学期幼儿的现实状况,我们确立了“稳定新入园幼儿情绪”的主题研究活动,并设计了一节生动、有趣、极富奇幻色彩与幽默性的魔术表演活动。通过教师变化莫测的魔术表演,让幼儿深切地感受到魔术的神奇魅力,使幼儿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进而对教师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最终达到了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很快地融入神奇又快乐的魔术表演中来。 (二)反思性 课例研究指的是以课堂教学场景为基础,通过实践逐步完善,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虽然教师是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之中,但是教师是否拥有较强的反思能力、能否准确地抓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研究主题的可行度。课例研究的问题不仅可以是个性化的,也可以是充满共性特点的,不管是哪种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找出教学时存在的问题。所以,课例研究主题一定要具备可以将教师的问题意识以及反思精神激发出来的能力。没有困惑就不会带来成长,如果教师觉得困惑、迷茫时,不要焦虑,这刚好体现出教师正在反思自己,这也是教学研究过程需要具备的状态。幼儿园教师教学练兵时,我作为拥有20年教龄的老教师可谓经验丰富,教态自然,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强,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细致的问题也并没有做得恰到好处。如:在给幼儿示范操作时未能做到面向全体,只是朝向左侧的幼儿而忽视了右侧的幼儿,导致右侧幼儿对教师的示范看不见。再如对整节活动下来各

主题式课例研讨的操作程序和具体做法

主题式课例研讨的操作程序和具体做法 (水波学区研训室培训资料) 主题式课例研讨的操作程序有以下四个方面: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总结推广。具体操作如下: 一、确定主题 (一)如何确定“主题” 1、首先由教师向教研组提交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教研组长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筛选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提交到教研组。 3、教研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再筛选、提炼,最后确定研究的主题并纳入研究的计划。 (二)先行研究,制定计划。 教研组成员查找有关主题的资料,进行研究。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在正式研究之前教师心中对这个主题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思路,根据思路确定校本教研计划。 二、个人备课 校本教研活动小组确定适合于这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并组内成员人人围绕这个主题备课。(听课教师也要进行备课,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研究课标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或研究的主题写出教学建议或教学设想) 三、集体备课 这一步是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一个教学方案并确定执教人的过程。和集体备课中的集体备课环节稍有不同的是集体备课中的主讲人是事先确定的,而主题课例研讨中的执教人大多是在这个环节产生的。 四、上课听课 (一)听课前组长给每位听课教师分工,以便评课研讨时突出重点,不重复,不遗漏。 1、教学目标 (1)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 (2)可操作的程度,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2、学习条件: (1)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学习资源的处理,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否科学,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充足,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3、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 (1)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2)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4、学生活动: (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对问题情景关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是教学研究者的重要依据,它的确立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本文将探讨确定课例研究主题的依据和步骤。在确定课例研究主题时,教师或研究者需要多个方面,其中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学生需求。这些因素为选择和确立课例研究主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首先,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重要参考。课程目标描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因此,在确定课例研究主题时,教师应首先考虑课程目标,确保所选主题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大纲是规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文件。它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在确定课例研究主题时,教师应仔细研读教学大纲,从中寻找可能的研究主题。 此外,教材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的重要工具。教材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确定课例研究主题时,应考虑教材内容,以便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 最后,学生需求也是确立课例研究主题的重要考虑因素。学生作为教

学的主体,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在确定研究主题时,应学生的实际需求,以便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研究主题。 确定课例研究主题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步,明确研究问题。教师或研究者需首先明确研究问题,即希望通过课例研究解决什么问题。这有助于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第二步,寻找相关文献。在明确研究问题后,教师或研究者应查阅相关的教育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步,进行实地调查。教师或研究者应对实际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查,以便为选择合适的课例研究主题提供依据。 第四步,开展访谈。教师或研究者可以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期望和建议,以便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研究主题。 在一次日常的班会课上,老师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明的中学生。李明因为对同学的无礼言行,导致他失去了朋友和尊重。此后,他开始意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逐渐成为大家欢迎的人。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让我们意识到了尊重他人和传递温暖的重要性。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谈课例研究主题的确定 课例研究是从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人手,通过教师群体的合作、交流、互助,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课例研究有明确的问题指向,需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研究。那么,如何确定主题呢? 一、定题原则 确定研究主题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突出学科特点,密切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坚持“三性”原则:一是课例研究主题应来自课堂教学真实情境,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某一具体的真实问题,不能凭空想象,要有针对性;二是主题应是教研组教师或不同层次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三是主题应与教学内容有效链接,切入口要小,忌“大”而“空”,通过研究有得到解决的可能性。 二、主题来源 1.从教学设计中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相应的设计,也许在设计某一教学目标时难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也许对实施目标的策略预期效果感觉没把握而困惑,这正是课例问题产生之时。 2.从上课感受中来。一节课上完后,每个人对自己的课都会有感觉,如果把这种感觉诉诸文字,便是教师自我的“教育叙事”,在这样的叙事中,很容易理清一些教学问题,从中挑选出带有共性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就是课例主题。 3.从听课诊断中来。除了学生,听课老师是一节课最忠实的听众。由于听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性质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对课堂会有自己的理解。评课时,当各自的理解碰撞交织在一起时,课例问题随之产生。 4.从学生参与情况中来。教师的设计中不可能设计好学生的表现,学生在课堂的反应是教师教学的一面镜子,什么时候学生面露疑惑,什么时候过分喧闹,什么时候出现了教学设计中没有料想到的情景,都是发现课例问题的时机。 5.从教师平时言谈举止中来。课间课余,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在办公室常常会讨论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疑难问题,会讨论切身体验过的具体教学场景,还会讨论自己平时的阅读实践感悟,稍稍留意,就能捕捉到课例问题。 课例问题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职业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梳理,从中提炼出最切合实际的研究主题。同时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我们的主题“小”而“实”,使我们的研究“精”而“准”。

安桂清《课例研究》

读安桂清《课例研究》有感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课例研究所隶属的教学研究范式的考察,可以帮助教师确立课例研究的基本信念。 今天,教学与研究的关系逐渐走出二元论的思路,成为一个活动的方面,也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研相长。应当说,这一趋势使过往教学研究的历史所助长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对立逐渐消解,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及教学研究的信心逐渐得到恢复。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课例研究”的兴盛。因为,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意味着每一节课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探究,课例研究本身与教学是融为一体的,研究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相伴相生,贯穿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说,课例研究重塑了教学的本质——教学即研究,教学不是传授预定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当代教学理论一再证明,教学是建立在经验、反思基础上的智慧性实践,而非运用现成原理的技术性实践。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教学研究”或“授业研究”,从宽泛意义上讲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改革经验表明,以课例研究作为学校运营的中心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学变革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为什么? 课例研究是一个对教和学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研究领域。 首先,以学为中心是当代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声浪中,杜威及其所创立的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就开始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设计。随后在诸多革新主义的教育改革中这一设计得到传承,并于今日被描述为21世纪新型学校的建设愿景。这一愿景是为学校再生为如下场所而设计的:亦即使学校成为儿童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师作为专家相互学习的场所;家长与市民参与学校教育并相互学习的场所。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是作为实现上述愿景的核心举措而存在的。借助这一举措,不仅教师合作研究的“同僚性”得以构筑,而且教学研究围绕学生的学习得以展开。可以说,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是对当代学校改革哲学的践行,倘若以之作为学校运营的中心,“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愿景便不再遥远。 其次,“以学为中心”的价值诉求正成为国际课例研究的发展趋势。美国著名的课例研究学者凯瑟琳·刘易斯与其合作者强调课例研究至关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对话、行动以及作品中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发展教师“看待儿童的眼光”日,以“课例研究:教师领导的、聚焦学生思维的合作性专业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市召开,会后还编辑了同名论文集。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作为日本课例研究的卓越推广者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反复强调课例研究中课后研讨的中心问题不是上课的优劣、提问的技巧和教材的钻研,而应紧紧围绕“学生在何处是顺利的、何处有障碍”展开。另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日本学者的场正美在题为《日本的课例研究与参与式观察法》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相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师行为的研究,日本课例研究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因为教师教

课例研究的实践和探讨

课例研究的实践和探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学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教师作为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主体,在教学质量提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教育理念,从整体上来看,在过去的发展中,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课例研究各环节的实施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它的实施效果与教师的合作水平等息息相关。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在专业理论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讨论与反思、撰写研究报告,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教学研究。 ●“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 ●课例研究是教师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的阶梯。 ●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克服了以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学科缺失的不足。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 1.制定计划:邀请专家、教研员参加,共同组成研究小组;

制定实施计划,包括研究目的、时间地点、试点教师、具体措施等。课例计划是课例研究的主干,课例计划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它向其他教师传递着主讲教师课堂构想的信息;它为教师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 2.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主题从哪里来?主题来自于教学活动中真实的问题,来自于教师们关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容易引发同事间的讨论。 3.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教师依据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选择相应的研究课。选课时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选这一节课?这节课与研究的主题是什么关系?这节课以往的研究解决了什么?未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解决以下问题: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关系的统一,如何依据新的教学论、新的学生观达到教学的优化? 5.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6.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 7.撰写课例。由试点教师执笔,教研组其他教师一道参与。认真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课例要有合适的主题,有独特的思考,着眼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安桂清 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与之不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疑问”呈现的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的困惑或难题。因此,明确研究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起点。实践表明,围绕某个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源于现实。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它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其研究的主题不是来自某种现成的理论,而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就是说,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由此,诸如“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关系如何”、“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从理论出发的问题是不适合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的。而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切身体会、教师与同伴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真诚讨论等就成为课例研究中问题的主要来源。如师生、生生的互动问题、教师的提问艺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等等。实际上,面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进而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 2.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

活动主题确立的方法及案例

活动主题确立的方法及案例 在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 好的活动主题能够吸引参与者的兴趣、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并且有助 于达到活动的宣传和推广目的。本文将介绍一些活动主题确立的方法,并结合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一、考虑受众的兴趣和需求 活动主题的确立应首先考虑到受众的兴趣和需求。了解受众的喜好,可以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进行。例如,如 果目标受众是年轻人,可以选择与时尚、音乐、体育等相关的主题; 如果目标受众是家庭,可以选择与亲子、家庭关系等相关的主题。通 过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提高活动的 吸引力和效果。 案例一:某大型购物中心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时尚之夜”的活动。在 这个活动中,购物中心邀请了一些时尚博主和名人参与,并通过展示 最新时尚潮流、举办时装表演等方式吸引了众多时尚爱好者的关注和 参与。这个主题的确立充分考虑了目标受众的兴趣,提高了参与者的 参与度和购物中心的知名度。 二、关联活动目的和企业形象 活动主题的确立还应与活动的目的和企业形象相关联。活动的目的 可能是宣传产品或服务、推广企业品牌、增强企业形象等。活动主题 应与这些目的相一致,并能够给参与者留下与企业形象相关的印象。

例如,如果一个企业的形象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可以选择与环保、公益等相关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可以突出企业的价值观和社会责 任感,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案例二:某国际酒店连锁品牌举办了一场名为“绿色之旅”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酒店组织了一次环保主题的徒步活动,并且在活动过 程中宣传酒店的环保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这个主题,酒店 成功地突出了其环保形象,吸引了一批关注环保的参与者,同时提高 了品牌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三、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关注点 活动主题的确立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关注点。时事热点是人 们关注的焦点,选择与之相关的主题能够引起更多的话题和关注度。 通过结合社会关注点,可以进一步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当前社会上关注健康的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选择与健康饮食、 运动等相关的主题来举办活动。 案例三:某健康食品品牌举办了一场名为“健康乐园”的活动。在这 个活动中,品牌组织了一系列与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相关的互动体验 活动,如健康餐饮展示、运动教学课程等。通过结合社会关注的健康 热点,品牌吸引了众多关注健康的消费者参与活动,同时成功宣传了 其健康食品的理念和产品。 总结:

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

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 一、什么是课例研修(出示第一张幻灯片)课例研究是一种教研活动的形式,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目的是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二、为什么要开展课例研修(出示第二张幻灯片)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把研究的阵地搬到课堂中来,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手段,以行为跟进为特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同时作为教师进修的内容与提高的途径 三、课例研修的流程(出示第三张幻灯片)(第四张幻灯片) 四、课例研修主题 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是课例研修有效开展的前提,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研修主题,掌握课例研修主题确定的角度及原则,能确定一个有价值的研修主题。 1、什么是研修主题(出示第七张幻灯片)研修主题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应该研究、探讨、改进、解决的具体问题,研修主题应来自真实的课堂,

来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2、课例研修主题的特征(出示第八张幻灯片) (1)源于现实。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2)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 (3)具体可行。就像写论文一样,我们选择的课例研究主题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研究,就可以“小题大做” 。 (4)答案开放。课例研究是通过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 3、课例研修主题的类型:(出示第九张幻灯片) (1)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 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解读与灵活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功。理

怎样确立主题

如何确定主题 导读:本文如何确定主题,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议论和分享。 如何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的四种方法 3.以颂扬社会中美好事物为主题 专心察看生活中的真情和关爱,踊跃向上的反应今世社会中的良好民风,也能够从反面揭露社会中的丑陋现象,指出应当倡导的社会风采。社会中的美好事物能够反应诸如尊老爱幼、爱惜环境、社会道 德等现象。 《真情·难过》就表达了自己关于灾害中人间真情的赞叹。 典范 真情·难过 12 月 26 日,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日子,那天,正是南亚海啸发 生的日子。可是,那天使我理解了真情与难过。在海啸发生的那一天,当那忽如其来的威力非常的无情海水向人们冲来的时候,人在自然眼前,显得那么微小。 当听到海啸灾害的信息后,各界人士纷繁伸出援手帮助受灾人民。有的同学在学校的捐钱活动中,绝不踌躇地把自己可爱的小猪罐打坏。海啸无情,人间有情。真实的快乐就是奉献。 4.以表达自己见解和梦想为主题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每一个人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接受的知识面不一样、相互的性格不一样,因此对问题的见解有所不同。并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想当科学家、文学家、作家、画家、天文学家、飞翔员、演员等等。假如在作文中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和梦想,那么有创意的主题必定能够让你的作文崭露头角。 《绿色的梦想》就反应了小作者对人类损坏自然的不满以及希 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梦想。 典范 绿色的梦想 跟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人类逐渐变得“大智若愚”了,我们在努力发展社会文明的同时,也狠狠地残害着孕育着人类自 己的地球。看,我们的母亲已变得千疮百孔:工厂里浓烟滔滔喷吐而出,疯狂地吞蚀着新鲜的空气——这是“黑色污染” 是的,挽救地球,保护母亲,我们没有原因拒绝执行我们的义务。我希望有一天我成为 环保工程师,率领千千千万的人们把绿色种子播撒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并让它们四时常青。和善的人们,为了我们可爱的家园,为了母亲 永久的笑容,让我们一心一意保护这个星球吧,那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课例研究的步骤

课例研究的步骤 ⑴组建研究小组 课例研究可从有条件、有基础、有积极性的学科做起,取得经验以后,再以点带面,推向全校。课例研究小组一般由校长牵头,邀集相关学科教研组老师、分管副校长、教务主任,区县教研员,大学或教师研修机构专家共同组成。在研究方法培训的基础上,要共同商定研究计划,包括主题与课例的选择,执教老师及研究人员的分工,研究进程,时间、经费、设备、人员的保障,成果形式。总项目组则负责对各项目学校计划实施进行协调、组织分阶段指导与交流。 ⑵精心选题 精心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是成功的一半。例如,有的老师选择“小学语文初、中、高阶段朗读教学要求”,这种题目就不适合采用课例研究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的局限。有的教师选择“《故宫博物院》课例研究”,这种选题有课例而无主题,很容易就课说课,流于空泛,究竟要通过这节课解决什么问题?例如“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经仔细斟酌,确定了研究主题,研究才能深入。有的教师选择“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选题显得有些大而无当。密西根大学为了研究新数学课程的有效性,深入研究了初中6个学期,上百个正面的课例和反面的课例,而后梳理出高效学习的7个要素和认知水平下降的6个原因,这是一种系统组合式的课例研究,仅凭一节课来研究有效性的问题,很容易以偏概全。浙江桐乡市实验小学的语文教研组,经过反复研讨,确定以《小珊迪》为课例,选择“小学高年级语文体验式朗读教学研究”为主题,理由有3点,①体验式阅读教学是课改中的难点问题;②高年级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知识;③桐乡实验小学有语文学科的优势;④这所学校层承担过省级课题“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研究基础,现在深入到学科领域,是原有研究的延续和深入;⑤这个问题是高年级各学科组共同关注的问题;⑥问题切口较小,易于切入和聚集。 选题,可以在研究之初精心预设,也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明晰。 ⑶文献研究 课例研究既是一种实证研究,也离不开文献研究的基础。我们研究一节课,不能总是从头摸起,做重复劳动,例如《小珊迪》这节课,我们一方面需要查阅别人的教学设计、课件、研究成果、反思札记,解决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思路,同时从中寻找自身的生长点;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围绕主题查阅“体验式朗读教学”的研究成果,看别人在朗读教学中为什么要强调个性体验,体验什么和如何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我们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创新一定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而不能关起门来苦思冥想。小组成员分头查阅的文献,还需要加以筛选,其中有价值的文献,希叟在伙伴可以共享。

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格式与基本要求

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格式与基本要求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明确课例研究的主题 2.点明进行该项课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选课——研究观察载体的确定 2.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设计 1.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及执教者对本课的理解展开有效的教学设计? 2.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3.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手段。 四、教学基本情况 1.执教教师基本情况 2.承担学校、班级基本情况 3.教学变量控制与观察 授课计划时间 实际使用时间 提前备课、试教 观察与记录 五、研究课例样本 教学过程实录,即把课例作为研究的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在最后根据研究的主题,提出一系列供参考、讨论的问题。在记录与叙述中要注意有价值的问题背景及细节描述(如执教者的教学细节处理,学生的思维火花等)。 六、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1.观察用表统计与分析 2.听课教师的评价与讨论 3.评课专家点评 4.指导老师的点评 七、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同上 八、执教者反思 通过课例研究的集体讨论与分析,执教教师认真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基本环节,形成一份有价值的反思文本。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的教学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课例研究的行为跟进与管理。 九、课例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围绕研究主题,针对课例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明确后续研究跟进措施与要求。

怎样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课程改革必须有教师的跟进;课程的理念必须让教师内化,才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自觉的研究者。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践经验总结,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课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 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其意义十分明显。 三、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 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 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 四、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松 摘要: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关键词: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概念;课例研究特征;课例研究步骤 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jugyokenkyn或じゅぎょけんきゅう),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1],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Jugyokenkyn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jugyo,意思是“课”;另一个是kenkyn,意思是“研究”。“授业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始于1995年和1999年的TIMSS(第三次数学与科学课程国际研究)[2],斯蒂格勒和黑波特(Stigler& Hiebert)对比了日本、美国和德国的课堂教学录像之后,认为日本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相关,即课例研究(Lesson Study)。[3]随后,斯蒂格勒和黑波特对课例研究进一步展开了研究,并于1999年出版了二人的著作《教学的差距》。至此,课例研究才引起人们对的普遍兴趣。[4] 图1“课例研究”检索论文的时间分布 笔者以“课例研究”为主题词对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进行了统计。截止到2010年5月共搜集到149篇标题中包括“课例研究”的论文,其中146篇为期刊论文和3篇为硕士学位论文。如图1所示,国内自2002年起,标题中包含“课例研究”一词的论文数量逐年呈稳步递增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课例研究正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在文献阅读和整理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对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以及步骤等缺乏统一的定义,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导致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难以与其他概念相区别,难以实践操作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对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以及实施步骤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期推进课例研究在国内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确定主题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确定主题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知识点提要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的原则 1.源于生活 “生活即教育”,主题的确立要着眼于学生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活动、体验、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如: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压岁钱如何花,家庭的垃圾处理不合理、家庭用水浪费严重等现象提出质疑,于是形成了“压岁钱的使用”、“家庭垃圾的处理”、“家庭节约用水我规划”等活动主题。 2.活动可行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切口要小,才容易做实、做透;主题要经得起推敲,观点正确,才值得去研究;其内容是积极的,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如:有的学生选择“老年人的娱乐”“聋哑人是如何沟通的”为活动主题,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无法开展。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原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主题,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3.尊重自主 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自己决定成果的呈现方式。在指导过程中,师生之间应采用平等对话、协商的方式修改主题。 4.凸显特色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要着眼本校,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挖掘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品牌活动。

确定活动主题是活动设计的核心,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都将依据这一核心的需要而决定弃取。一般来讲,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结合课程资源开发,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主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的方法和途径 (一)指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 教师了解学生问题的来源,理解学生提出问题的背景,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阶段,能发现学生问题的焦点,创设问题情境聚焦问题,形成实践学习的主题。 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借机了解学生关注的话题,具体的做法有:建立问题记录本,记录下发现问题的过程以及当时的感想,引导学生结构化地有序地思考问题;创建问题发布墙,定期由学生自主发布问题信息,自主寻求问题反馈,与同学进行问题交流,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召集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形成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组织;召开问题讨论会,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活动主题;进行问题调查,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收集学生关注的问题,后期经过归纳整理成为确定的主题。 (二)指导学生给问题有序分类,选定活动主题。 学生围绕主题产生的原生态问题,杂乱无序。教师要抓住契机,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按一定的标准对问题进行分类,形成具体的课题或项目,进而确定主题。 1.按问题涉及的实践学习方式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