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摘要:诗是观察人类心智历史与人文精神的一个特殊角度,诗乃天地之心也,中国“文化心灵”的心之最精妙处,便在于诗,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而《红楼梦》这部著作,虽然讲述的是古代皇家大族高门大墙之内日常生活为主的作品,却是一部荡溢着诗情,透显着诗化意境的诗化小说。《红楼梦》的诗性美,从书名的深沉蕴藉,到艺术形象的抒情性;从诗词曲赋的大量运用,到结构抒情化、描写超常化和意境化等方面。《红楼梦》是由无数这样的具体综合起来深化为诗化小说和优秀艺术的。

关键词:红楼梦;诗化小说;诗性美

中国的诗性,自古有之。中国人以诗性为心,伴随着诗性的逐渐增长,中国的文化也在盛唐达到顶峰,向来以诗为尊的中国在其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诗而行。中国的文学上一直有着“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诗是包括在文中,诗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古典时期的颠峰性巨著,《红楼梦》没有讲千古英雄纵横捭阖的征战、豪杰群雄你争我夺的较量,它娓娓讲述的是古代皇族大家高门大墙之内日常生活为主的种种故事,吃饭睡觉,婚丧嫁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日常生活中具有通俗性、家常性、生活性的故事,顶多带有些官闱秘事性和传奇性。却是一部荡溢着诗情、透显着诗化意境的诗化小说。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它的书名意象、艺术形象、艺术描写中渗透着抒情性,也因为诗词曲赋的大量运用和抒情化的结构以及超常化意境化的描写,令我们古往今来的读者读之如醉如痴、深觉其中特殊的诗意之美。

一、书名意象、艺术形象、艺术描写中渗透着抒情性

《红楼梦》这个书名最富诗意也最深沉蕴藉。它直接来自书中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的十二支曲子.是所有书名意义的综合.并因本身是古典诗歌中的特殊意象而具有深刻的抒情性。“红楼”即紫檀木筑就的楼字。借指富贵之家或豪门大室的邸宅。自居易《秦中吟》有“红楼富家女,金缕锈罗襦”旬。韦庄也有名句“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以《红楼梦》命名。不仅包含了对当日所历所闻的富贵之家中一切青春浪漫女子的追忆.还包含了对世事沉浮、沧海桑田、繁华如虹、人生似梦等更为深邃的思考。正如梦觉主人在《红楼梦序》中所说:“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红楼富女的意象再与庄周梦蝶联系起来.更加韵味深长,小说内容也无不聚焦在书名的抒情性光辉之中。如果说书名作为特殊的意象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特殊的诗性回味之中,当我们进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纷至沓来的诗性元素便如泉涌般不断出现。艺术形象的抒情性是红楼诗性的重要原因。作者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金陵十二钗都是处于青春时期的美丽女性。年轻和美丽,这本身就是抒情和诗性的核心。作者用“群芳”来形容她们的青春和美貌.她们简直就是春天里引动诗情的各式各样的花朵。作者不仅喜欢用花朵形容她们.更喜欢在她们出场的特殊时刻用诗歌着意描摹她们的美貌、气质特征与美的“神韵”.如描摹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炯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并用美的事物来加以映衬、辅助象征,突出人物外在与精神世界的和谐诗意。比如,黛玉与琴、惜春与画、妙玉与白雪红梅。白雪红梅既是美丽夺目

的冬天景致,也是增添诗意的抒情媒介。曹雪芹抓住冰晶剔透的天地中含芳吐红的梅花.来象征妙玉孤高雅沽的个性。和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倾心向往的感情。

二、大量的丰富的诗词曲赋的运用

《红楼梦中》,大量的丰富的诗词曲赋的运用是她诗性美的直接体现。《红楼梦》被称为文体众备的小说,她几乎使用了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所有传统的和民间的韵文形式,其数量之多也是空前的。据统计,《红楼梦》中的韵文作品有22种,238篇(首)之多。

《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其诗词多是游离于情节和人物之外的,甚至有的把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搞得支离破碎,因而体现不出来诗性美。《红楼梦》的独创性则在于把诗词变成情节和人物发展的组成部分,与叙述文字相得益彰。

首先,红楼诗词作为组成情节、丰富情节、推动情节的元素融合在叙述中。

作品中叙述人的诗词,不光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而是为了丰富和推动情节。如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首和结尾的“说到心酸处”一首,就绝非一般小说的俗套所能比拟的。脂评在谈到“满纸荒唐言”一诗时说它是“第一首标题诗”,并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评点派红学家洪秋蕃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谓荒唐言中皆辛酸之泪,非无故而为此谰言也。又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谓世之读书者不窥底蕴……亦痴人之痴耳。”这说明“满纸荒唐言”一诗不仅总领故事,提起全篇,而且兼有提醒读者、设置悬念的作用。如果我们再与书末的“说到辛酸处”一首对着看,此作用则更明显。洪秋蕃称后者为“总结诗”,并说:“到底出于含蓄之笔”,“读是书者总宜细心潜玩”。那么,前者标题,后者总结,前有提醒,后留余味,则此二诗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可谓大矣。

书中人物吟唱的诗歌,也都具有丰富发展情节的作用。如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不仅全盘否定了封建末世所反映出来的追求目标和道德风尚,也不仅流露出作者的一切皆空的虚无主义思想,而且还预示了全书的情节走向,虽然不像脂评说的那样句句落实,但总体上确有推动情节的作用,正如评点派红学家王希廉所说:“跛足道人《好了歌》及甄士隐注解,是一部红楼梦影子。”

此外,像《红楼梦》十二支曲的“大有深意”,《葬花吟》的“似谶成真”,怀古诗的“伤古悼今”,甚至咏白海棠、咏菊花等诗作,也都或多或少地在情节布局中起到微妙的作用,就连一个谜语、一副楹联也常常预示着全书的发展趋向。

总之,红楼诗词融入情节(诗词即情节)必然给叙述带来诗意。诗化于情节,带来情节的诗化,作用于读者的则是诗性的美感。

其次,红楼诗词还被用来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

曹雪芹具有诗人的气质,他在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诗词、骈文等来突显和点化,既使人物栩栩如生,又使描绘渗入了感情。如:用骈文刻画人物肖像,以诗句来烘托人物的心情,以诗句来点染人物的结局,等等。这些虽是我国话本、章回小说的传统,但曹雪芹并未滥用旧套,而是别出心裁,自出机杼,即使引用别人的诗句也是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人物自己作的诗来刻画人物自己的个性,这是《红楼梦》的创造。《红楼梦》中的人物,特别是红楼女儿能写诗,能起诗社、限题吟诵,这本身就具有诗意。诗,净化了红楼女儿的品格,表现了她们的才气、灵气、稚气和水一样的清纯的灵魂。黛玉、湘云、宝钗、探春等自不待言,就是香菱也能在黛玉的指导下

“自学成才”,而使其品格脱离了俗人的层次,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根并荷花一茎香”的香菱了。不仅如此,红楼人物所作的诗词还是人物的自我写照、自我塑造,使人物性格个性化、鲜明化、丰富化。比如:同是填柳絮词,湘云填的豪爽俊逸,宝钗填的浑圆功利,而黛玉填的则是哀怨缠绵,柳絮词本身就塑造了不同的性格。李纨是书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典型,所以就吟出“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有光辉”等较低层次的诗句,而王熙凤本来不识多少字,又无诗情,所以只能作一句“一夜北风紧”。此外,如第一回贾雨村所吟的诗与对联,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待价而沽的封建官僚的心理。第十七回宝玉在大观园所题对额,使一个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跃然纸上,相比之下,贾政这个酷爱读书,大有祖父遗风的才子,却是捻断髭须,只字未成。这个贾府的大才子,原来只是一个不学无才的泥做的“禄蠹”而已。

以诗词表现人物是人物诗化的一个方面,诸如:黛玉的超群脱俗,宝钗的娴静淑雅,湘云的豪爽超拔,妙玉的孤傲高洁,都能从她们所吟的诗词中表现出来。人物性格与其诗词水乳交融,既是理解红楼诗词的关键,又是评价红楼诗词的主要标准。有的论者贬低红楼诗词的价值,认为它似乎没有什么传世之作,这是值得商榷的。曹雪芹如果离开人物性格来炫耀自己的诗才,岂不是流于“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的旧套了吗?“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脂评)

三、诗歌的超常性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歌的艺术手法的特点或作用基本上可以说是表现“超常”的,诸如:比兴、夸张、通感、象征、变形、扭曲、错位以及多时空、朦胧、自由联想等等,都是表现“超常”的。诗歌用这些手法使它的意象、情感、思维都超出常规,这样才能有诗情画意。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即由于诗的超出常规,却能表达出文章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感。台湾诗人余光中也说过:散文像走路,诗像跳舞;散文像水,诗像酒;散文像说话,诗像唱歌(大意)。这都是说诗的超常性。所以,当代著名学者孙绍振说:诗要使情感越出常规。诗追求超常、错变,是趋向成熟的表现。因此,超常性是诗的艺术手法的特点或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些表现超常的手法是很少用于小说的。《红楼梦》的独创性恰恰在于这些超常性的诗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因而也就具有了诗性美。

问题还不仅仅如此。《红楼梦》在这方面的独创性还不仅表现在运用神话、梦境使情节离开现实(《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这样做了),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表现某种超常性,它能把笔控制在常规的边缘、似与非似之间,使情节既符合现实又有某种变态,表现了曹雪芹高度的艺术分寸感和艺术辩证法修养。

《红楼梦》中有许多交待是模糊的。如:《红楼梦》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大观园在北京还是在南京?红楼女儿缠足没有?乃至于时令、年龄、穿着等等,都给人留下许多谜。这实际上是运用了诗的变形朦胧的写意手法。当你读完它的栩栩如生的贴近生活的艺术描写时,你又确信它写的就是中国18世纪的封建社会,就是满清的贵族家庭。有时,作者进行一些变形、扭曲。如: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能不能生长在北方?稻香村的几百株杏花能不能在秋天“喷火蒸霞”般地开放?这似乎值得研究。然而,这些描写是那样的含义深刻,与人物性格是那样的契合,又是那样的诗意盎然。人们受了它的感染之后,也就不再去思考它是否

违背细节真实了。

照书上描写推算,林黛玉进贾府时才六、七岁。六、七岁的小女孩能不能表现出“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似乎有些超常。然而在阅读的时候,谁也没有感到这样写象娃娃演京剧那样滑稽好玩,而是深深地被这些描写的绵绵诗情所打动。

变形的诗歌创作手法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塑造上。曹雪芹不仅善于描写人物的常态,而且还非常善于描写人物的变态。通过变态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性格。但这种变态又不是精神失常,而是处于精神分裂与常态心境之间,所以它既是现实的,又是诗意的。

这最突出地表现在宝黛的痴情上,《红楼梦》中称之为“痴病”、“呆病”。如贾宝玉的摔玉、砸玉、痰迷、疯颠;林黛玉的剪香袋、绝粒、迷本性等等,都属于变态描写。第五十七回,紫鹃用“林妹妹回苏州”来试宝玉,作家用诗歌的变形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宝玉对黛玉的痴情。按一般理解,宝玉的表现:出汗、眼直、流津、手冷等等,以至于说:“除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把自行船工艺品当成载林妹妹的真船,把紫鹃留在身边林妹妹就走不了等等都属反常,但又不是精神失常。书上还让太医诊断为什么“痰迷之症”。通过这一变态描写,道出了亘古未有的痴情。

在小说后四十回,这种描写更精彩。“续作确是相当善于写这种精神状态的异常化。”第九十六回写宝黛在迷本性的情况下见面。两人相见,礼节全无,“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是面对面的傻笑。后来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这些行动、语言把在场的袭人、紫鹃吓得目瞪口呆。但这决不是精神失常的病态表现,读者从这里看到的是除却封建礼教外衣的赤心和真情。正如王蒙所说,这表现了宝黛的“心贴心,心哭心,心换心的刻骨铭心的境界和体验!”

第六十二回写湘云醉卧芍药裀也用了许多诗歌艺术手法,意、象错接,感觉错位,夸张象征,出乎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写得情景交融,物我合一,透露出浓重的诗情画意。就连构思也是诗化的。可以说,除了诗人,很难设想会设计出这样一个场面。按照常理,一个贵族小姐怎么会像醉汉一样躺在石头上睡着了呢?而且还是“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而且还是“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口中念念有词;而且还有“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你可以想象这是锦心绣口的史湘云吗?武松还差不多!但仔细推敲起来,在大观园的特殊环境里,在庆生辰的宴会后,又是史湘云这样的性格,加之“原是纳凉避静的,不觉因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的心理描写,就又会觉得这样描写既合情合理又诗意盎然了。

贾珍与秦氏有染,作者采取了隐蔽的变形手法进行描写。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对贾珍的描写真是一绝。总的看来,作者并未进行出格的变形:悲痛是人之常情,哭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但总给人一种不正常的感觉:贾珍对秦氏来说,是翁非婿,哭而至于像“泪人一般”,悲痛而至于用杖,令人觉得反常而又不好说出口。这真是“象外之象”,“意在言外”,“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默会于意象之表”,实在是绝妙之极!

读《红楼梦》,我们经常在感愤涕零之余,拍案叫绝之后,提出“这可能吗?”的疑问,但未及和别人讨论,却又自我否定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成功地有分寸地运用了超常的诗歌艺术手法的结果,使读者在似与非似之间得到了诗性的美感享受。

四、描写的意境化

描写意境化,能使读者受到诗情画意的感染,这也是我们读《红楼梦》的共同感受。

意境,这是中国古典美学术语,发展到今天,亦是多义的、涵盖很广的范畴。按一般理解,所谓意境即意与境的统一交融,达到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境界,即司空图所说的“思与境偕”,王国维所说的“意与境浑”,王夫之所说的“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乎诗者,妙合无限”。

诗,正如王国维所说“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但意境(或曰境界)并不为诗歌所独有。从史的方面看,它虽起于诗歌,但散文、戏剧、绘画、舞蹈也都讲意境,即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意境化也不是自《红楼梦》始,只不过《红楼梦》意境化描写更普遍,更有诗情画意,更有新鲜性、跃动性和层深性。

王国维在谈到词境时,把意境的描写分为写境和造境两种。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写境,就是以写实手法构造意境;造境,就是以变态手法构造意境。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红楼梦》的描写意境化。

写境,即以写实手法描写意境。这在《红楼梦》中是最普遍、最成功的意境化描写,几乎是充满全篇。这种意境的特点是细腻逼真,妙合传神,诗情洋溢在字里行间。《红楼梦》在景物描写上创造了很多令人神往的意境,例如:芳园白雪、槛外红梅、潇湘竹韵、黄昏秋霖、中秋笛声、菱洲残荷等,无不写得新鲜别致,优美动人,而且是“思与境偕”,情景交融。但一般来说,这还不是《红楼梦》意境描写的独特性成就(《红楼梦》以前的白话小说已经这样做了)。《红楼梦》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常态的叙述之中,在事件、人物的如实描写中创出诗的意境来。这方面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作者很善于选择独特的生活细节来点染人物的诗意。前面谈到过,让红楼女儿吟诗、起诗社、赴诗会,这本身就有诗意。此外,像莺儿编花篮、智能儿倒茶、玉钏尝莲叶羹以及妙玉品茶、龄官画蔷、香菱换裙、晴雯补裘等等,都起到了类似于诗歌的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作用。第二十七回写薛宝钗金蝉脱壳的情节。作者在叙述时没有让宝钗径直走向滴翠亭,而是巧妙地让“一双玉蝶”引着她去。这双玉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引得宝钗跟着它追扑,以至于“香汗淋漓,妖喘细细”,这才来到了滴翠亭。这扑蝶的细节既适应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又描摹了宝钗的青春活力,也透露了浓重的诗情画意。

其二,作者在叙事写人中很善于烘托渲染。用其他意象加以烘托,产生一种立体弥漫效果,这是中国诗歌意境化的传统手法。正如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如:二十六回写“黛玉泣花阴”以“宿鸟栖鸦”、“飞起远避”来渲染;六十二回写湘云醉卧芍药裀以“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来渲染;五十回“宝琴立雪”以仇十洲的《艳雪图》渲染之,等等。

其三,在意境中配以恰当的诗句。如上述“黛玉泣花阴”的意境,作者在用“宿鸟栖鸦”渲染之后,写道:“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又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使得客观的物境,作者的情意,人物的心境与诗歌化融交织,使意境更加引人入胜。

其四,作者很善于写“意在言外”之境。这在中国诗歌中是高层次的造境法,即古人所谓“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式层深空筐。就写境这个层次说,可以用虚实、断续、明暗、动静的变幻来实现。

由于《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由于它的主题的多义性,人物的多面性,叙述的不确指性,使得这种“弦外之响”处处皆是,否则作者也不会提醒读者从“满纸荒唐言”中去解“其中味”了。这些,笔者将另文论述。本文所要说的是意境描写中的含蓄空筐。第四十三回宝玉祭金钏,书中未有直接点明。在凤姐生日一片热闹之中,宝玉遍体纯素,一语不发,和焙茗骑马来到荒郊野外,以荷包里散香为香(金钏曾因吃了他荷包里一丸香雪润津丹而致祸),借了香炉,在水仙庵后院的井台上(金钏是投井而死),焚香含泪施了半礼就回来了。在穿堂里又遇着玉钏在那里垂泪(思念其姊),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哪里去了?”(意欲告诉她祭金钏去了)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意境。宝玉的心里已为金钏滴血流泪,但表面又无法说明,连焙茗都蒙在鼓里,但作家又时时有所暗示。这一事境写得亦虚亦实,若明若暗,欲言又止,摇曳多姿,真乃是“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此外,如贾蓉借屏、焦大骂街、黛玉听曲,湘云谈阴阳,宝玉辞行等意境都有这个特色。

作为最能焕发民族文化光彩、最能张扬人性的巨著,<红楼梦》是由无数上述的具体综合起来升华为诗化小说和优秀艺术的。当我们用艺术的心灵去拥抱它.当我们在如痴如醉、如梦如晤的高峰体验和无尽沉静的心灵冥思中品鉴她诗性世界之时,便是在感受《红楼梦》“悲凉之雾,遍披华林”(鲁迅语)的意境.也是在“大哉红楼梦,浩荡若巨川”(冯其庸语)的人生和文化体验中做审美的邀游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4篇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小说,写在清代干隆中间(贾旭,1754),红楼梦在书名石提到,爱和尚记录,(1784)梦之主序列官职称梦想的红楼,在这本书一般被称为石头在书中,以下是通过yjbys小系列为大家推荐红楼梦的学习笔记,我希望我们可以喜欢。 红楼梦梦读书笔记 阅读红楼梦的开始是妹妹的影响的开始,半语半文本的文本,我不能完全理解,但仍然在文本之间的文本揭示真相,充满情感我只是联系红梦之梦他们会是那些值得蓝色的心middot;。优雅。纯粹的年轻女孩迷住了。所以我开始做一个梦想,一个从辉煌的梦到梦想。梦想越深,情况越集中。更难自拔;梦想越深,红房子的梦想越来越激烈。但是当醒来时,心脏会破碎。在四月观看开花的花朵枯萎和枯萎。梦想的开始 贾福是一个高耸的外观充满了脏的丑陋的封建家庭。这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贾宝玉是红屋女儿中唯一的女儿。而在这个小红房子女儿国家几年,但充满青春笑和眼泪,爱和怨恨,诗歌和葡萄酒。贾宝玉在这里享受非常有限和罕见的自由。 恶梦 噩梦,是宝石和他的表弟林代玉,表弟薛宝开之间的爱情纠纷。大宇是世界之外的不朽姐姐孤独的森林,性格有点叛逆,宝ai是戈德史密斯水晶雪山。是社会伦理的标准。在爱情上,贾宝玉坚持自己的选择,谁可以嫁给他的妻子,但没有选择正确,只能听父母的长辈的生命。戴玉,终于讨厌荒凉的末日的命运。但她和玉的爱,但超越一切,是永恒的灵魂。 贾楼有一群女孩和年轻女性。被他的父母贾元春送到监狱,悲观绝望的少年获奖者贾锡春,跳跃死亡金川。 Middot; middot; midd 他们都注定的人物的命运,他们是同样美丽和mistot;纯粹,但同样的悲惨命运。 醒来 红房子一个梦,就像一个梦。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噩梦。这本书,妇女的地位是如此之低,命运是如此悲惨,他们去和不屈不挠。我爱和爱他们,他们是悲伤和愤怒,我更多的那些失去人类的性情和尊严的人的憎恶。醒来,只有认为她的美丽,美的真诚,美国在永恒的精神,而剩下的是剩下的花的左侧空荡荡的枝条。 红楼梦这是一个精致优雅的诗,是对女人的致敬,也是一个女人的噩梦。虽然我不明白书的耳朵的意义,但红楼梦梦让我知道封建的家庭生活和封建社会的颓废。 红楼梦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梦读书笔记红楼梦 花雪飞飞过天空,红色的香气打破了可惜。葬礼花尹多少人心悲伤悲伤。红楼梦,唱悲伤和快乐的时代的起伏。当雪落到辽阔的广of之时,一旦繁华的财富只留在页的薄页。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 要全面剖析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里,我仅想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给了些什么。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来说: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这对书法艺术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所以绝对离不开汉字。汉字基本上不象形,但因其特殊的笔画和结构,比其他文字更有艺术的可塑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加工成艺术形象。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又有篆、隶、正、草等字体变化,这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象之丰富多彩。汉字本身既是汉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又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形象中早已积存并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心态投影。故而中国人看到汉字往往能引发一定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所以,写字一定要把字写准确,不能写成错字、别字。例如福、芙、伏、符是同音字,富、复、付、副也是同音字;这些字出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都不能混用或写错;如果写得不准确,就会削弱乃至破坏相应的联想与情感效应,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之,汉字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硬件”,书法家和习作者应万分珍视汉字,特别注意于准确的运用。 “硬件”的第二项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不仅给书法家以思想和艺术的滋养,提高其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且还提供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书法家得到启示,吸取形象,并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大量的诗词作品和警语格言,还往往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从而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在艺术上相得益彰。 “硬件”的第三项是传统文化中种种特有的器物,如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碑版铭志、匾对条幅等等,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空间,在书法的发展与流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硬件”的第四项就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物质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借助了这些创造物,才能创作出大有艺术特殊性的书法作品 说了“硬件”再说“软件”。这是指思想方面的滋养与影响。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思想影响太丰富复杂了,只能说说主要的。 我历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个最主要的思想,我称之为“四大思想支柱”:一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三是关于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四是关于如何对待自身的“克己修身”思想。这四个思想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都起到了深刻的渗透与指导作用。 第一,“阴阳”思想及其展布表现了极为生动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这个思想的深入渗透,派生了书法艺术辩证法的各个范畴,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呼应、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等。正是通过对这些辩证关系的千变万化的精妙处理,书法创作中才出现了千姿百态生动美妙的艺术形象,使简单的白纸黑字竟成为精深的艺术。 第二,“天人相应”思想的渗透,使书法艺术追求“得天趣,通自然”,以“天真罄露”、“不落斧凿痕迹”为极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追求也往往是书法家在美学理想和创作实践上进入精深层次的表现。 第三,“中庸之道”决不是“折半以取中”,它是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把握适当的度,使各种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的状态,即所谓“中和”。这个思想深刻指导了书法家对艺术准确性的追求,在创作中处理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要“不足”,也不要“太过”,以达到既不稚嫩,也无“火气”的精练与和谐。

论文—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doc

茶香四溢满红楼 ——谈《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五千余年的历史中,茶从神农氏的“尝百草”开始,就与中华名族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随着时间的流逝,茶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茶一直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哦的对象。如唐代曹邺的“碧沉霞角碎,香泛乳花轻。”李郢“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白居易“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人们借助茶的色、味、质、品、神叙写人事,抒发感慨,坦露人生,表明心志。使得古诗的书页间弥漫着清香淡雅的茶韵。而后来小说的兴起,更使茶以及茶文化成为解读人情世故的载托。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也是了解和研究中国18世纪中叶的风俗画卷。无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抑或是单纯的茶文化的角度,我们都可以从《红楼梦》中品出无限乐趣与内涵。 一、茶的历史 说起红楼梦中的茶,我们都不禁会想起一个小人物——焙茗。这个宝玉的贴身小厮鬼灵精怪,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焙茗本来不叫“焙茗”,而叫“茗烟”,文本的24回中突然改名为“焙茗”。虽然39回后又忽然改回为“茗烟”,但是追溯茶的历史,使用“焙茗”这两个字,是大有来头的。小说第24回中提到,宝玉身边有五个小厮,分别是焙茗、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单看这几个名字也足

以构筑一幅闲适的画。这幅画中,有泉,有花,有云,有鹤,是断不能少了茶的。而焙、引、扫、挑、伴都是动词,彼此协调一致。可见改之确实有理。 单说“焙茗”这个名字,也与茶文化密切相关。《封氏闻见记》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大兴禅教……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色额甚多。《唐韵》曾载: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裴汶《茶述》说: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陆羽《茶经》中也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茗。 再说“焙”。从制茶工艺上讲,古代中国人民探索出一套完整繁复的步骤。《茶经》中的茶之造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由此可见,取“焙茗”之名,实为有理。 二、茶的种类及养生 中国茶的种类繁多,各有千秋,总体可以归结为六大类: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紧压茶。受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的影响,长江以南的人多喜绿茶,东南沿海一带喜乌龙茶,北方人饮红茶和花茶,西南一带饮普洱茶。 小说中的贾府是当时的权贵,钟鸣鼎食之家,因而在饮茶的方式

《红楼梦》主要情节的故事梗概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 《红楼梦》主要情节的故事梗概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 女娲补天之时弃在清埂峰下的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因通了灵性,变为神瑛侍者。他以甘露浇灌一颗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的眼泪还他。小说中的宝玉为石 (神瑛侍者)黛玉为木(绛珠仙草),木石前盟”表示宝黛两人前世的姻缘。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因不尊重上级被革职,后再林如海家当家教,后偶遇冷子兴,说道宁荣两府,宁国公死后把官位给贾代化,后因长子贾敷死去传给贾敬因他无心理政传给贾珍,贾珍的儿子与秦可卿生一子叫贾蓉荣国公把官位传给贾代善其与贾母生三子贾敏与林如海结婚生一女林黛玉贾在黛玉有时就死了,长子赦后来接了官位有子贾琏他与王熙凤生了巧姐,次子贾政因皇帝念贾家有功令外赐他一官位他的长子贾珠不到二十就死了留有一子贾兰,二女儿贾元春因生于大年初一而得名,因贤孝才德入宫当士女三子贾宝玉一出生嘴里就有一宝玉而得名。 林黛玉进贾府 因黛玉之母贾敏过世,黛玉又无兄弟姐妹,贾母便接其来荣国府住,黛玉便随着贾雨村离开了父亲林如海。这日,黛玉到了荣国府,见识了贾府的繁华奢侈。随后见了贾母,二人抱头痛哭了一番。贾母又引黛玉见了众长辈和姐妹。此时突然传来一笑声了,王熙凤便首次登场了!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可怜的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出了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夸赞了黛玉的美貌,奉承了贾母,可见凤姐善于迎合他人,精明能干。随后黛玉又依次见了夫人与夫人,她与夫人的一段让座显示了黛玉初来时的步步小心,时时在意。最后,黛玉又见了宝玉,两人一见如故,正如宝玉所说这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问黛玉可有玉,黛玉说没有,宝玉便把玉摔了,说大家都没有自己也不要了,急的贾母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大概不会想到,在他身后,一部《红楼梦》成为世人永远评说的对象。 一部小说要受到读者的关注,决不仅仅是因为它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表达出来的主题。对于《红楼梦》来说,似乎还不止于它那个众说纷纭的主题,更重要是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提升和超越。 首先,《红楼梦》在艺术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性和内容的道德说教性。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形式诗歌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郁的抒情性是相悖的。《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隔阂,把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古典小说皆然不同的审美趣味。《红楼梦》不是以情节的故事性取胜,而是以充溢其中的诗情画意吸引读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并且这些诗词歌赋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些诗词歌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会受到伤害。另外,《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词歌赋几乎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如《红楼梦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很多场景和情节都极富诗情画意,最典型的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立雪”、“秦雯撕扇”、“湘云醉眠海棠”、“黛玉焚稿断痴情”等,这些场景和情节都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其次,《红楼梦》在思想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明确表达了“褒女贬男”的价值取向。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重男轻女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在西方,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人们逐渐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当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似乎比西方更为严重,而且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观念的思想始终没有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嬗变出来。不过,几乎和西方思想启蒙大师同时,曹雪芹用文学作品这种相对感性的方式表达了和西方的启蒙大师几乎一致的内容。在《红楼梦》中,他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言语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论,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曹雪芹不但借贾宝玉之口明确提出了这种与传统的“重男轻女”皆然相反的“褒女贬男”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红楼梦》全书的创作中。在《红楼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几乎全是女性: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贾府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通用10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通用10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通用10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1一轮橘红色的夕阳嵌在碧空之中,手中一杯清茗,又翻起《红楼梦》,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怡红公子 “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千丝,悉堆眼角。”宝玉外貌虽是极好,却难知底细。“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谁说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晓风不愁敬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这怡红公子一出,也谓孤篇压众。“黄风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与“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真是怡红快绿啊!“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梨花一梦。”不谙深离自苦痛啊!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花自飘零水自流,可宝玉注定一生不平常,生得一玉,还亦一玉。“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悲剧的结局啊! 潇湘妃子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乃何等的奇妙思想;以“冷月葬花魂”对“寒塘渡鹤影”又是何等的清新自然。“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的外在形象用花和柳可甚是极妙啊!花之温柔,柳之多情,多少人为此折腰啊!“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莫不叫人暗暗称绝啊!“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还曰:已是悬崖百丈冰,还黛玉之甚俏啊!“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谁与断肠谁欲诉之?“桂拂清风菊带霜”谁问霜?谁问香?只有风拂人彷徨。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林黛玉这样美的女子逝去,使我伤怀不已。唉,“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 蘅芜君 “聪颖过人,灵巧可人。”宝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悲秋之感冗于怀中,以之激发。“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为我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这“归雁远”“晚砧痴”“黄花瘦”“会有期”可真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服饰鉴赏 【摘要】《红楼梦》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式之文化小说”,书中涉及众多历史、文化领域,而对服饰的描写更是具体、真实、生动,极具魅力。通过服饰展现出来的人物各有特点,做到了从服饰看人,从人的外表透视其内心。 【关键词】红楼梦;服饰描写;服饰文化 【前言】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从我们的祖先在懂得了遮身暖体开始披着兽皮与树叶的那天起,人们就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红楼梦》中,作者很注重对服饰的描写,把服饰的美和人物心灵的美充分结合在一起,让人从视觉上感觉到它的美的同时也对每个人身份和命运有相对了解。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也是美的一种追求,美的一种张扬,美的一种延续。看过《红楼梦》的细心的人会发现,里面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无论是十二钗,还是一个小丫环和小厮,不同性格的人,在服饰上也有鲜明的不同;而在不同场

合,其服饰也不同。作者通过对他们服饰的描写,反映了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地位及性格,极好的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虽然在作品中刻意模糊了朝代,让此书“无朝代年纪可考”,但是我们从其描述的服饰中还是可以窥其一二,从中体会其厚重而精粹的服饰文化。《红楼梦》的原著是架空了历史背景的,即是说并没有出现具体的朝代及鲜明的历史特征,这就给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当宽广的平台。87版电视剧在沈从文,邓云乡等名家的指导之下,最终确定了以宋,明两朝做为人物造型与设计的基础,同时还大胆加入了清代服饰的细节特征,如众脂粉的中衣便多采用了立领小盘扣的设计。女性角色的外衣样式是以宋时的直身褙子为主,搭配绣花曳地长裙,裙子有百褶式,围裙式,直筒式。男性角色式样多为直身长袍,注重从面料的选择运用方面表现不同人物的特征。——总结一下,可以这么说,电视剧《红楼梦》在很好的表现原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贾府是18世纪中页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吃穿用度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而《红楼梦》中贾府服饰的华丽、高贵、富丽堂皇,及人物性格、身份都暗示了他们今后的命运。服饰与人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从原始社会走过来,文明在不断发展,人也逐渐产生了对美的追求,当时服饰文化到了一个高度民主,也有了时代的前提。正逢曹雪芹家属织造世家,所织造的服饰属高档次的,专供给皇家的,所以他能看到并知道所有华丽的服饰及其做工、材质等,

《红楼梦》经典故事情节概括(3)

《红楼梦》经典故事情节概括(3) 篇一:《红楼梦》故事情节简述题问答 《红楼梦》故事情节简述题问答60例 1.《红楼梦》中有些人物形象的姓名借助谐音特点表示了作者的某些暗示,试举例两例说明。 答:例如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含有“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意思;宁荣二府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表示贾府四春“原应叹息”;贾宝玉含有假宝玉之意。 2.《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叙写有什么作用? 答: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三进荣国府,亲眼目睹贾府的衰败。总体而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盛衰,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小说的贯穿线索。 3.《红楼梦》前几回中,“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都具有总纲性质,试就其一作出说明。 答: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总体介绍了贾府的环境;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所见的人物,总体介绍了贾府的人物,所以起总纲作用。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情节,总体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明确了贾府的外部环境,所以也起总纲作用。

4.《红楼梦》中袭人与贾宝玉关系那么密切,那么受到贾府主子喜爱,为什么却只是列名于《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不但次于《正册》,而且次于《副册》? 答:宝玉出走后,王夫人把袭人打发回了娘家,袭人“不得已”与蒋玉菡结了婚。从封建观念出发,因袭人未能守节而贬低她。(能大体说出意思即可。) 5.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两个女子的命运。请指出这两个女子是谁,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答:①是薛宝钗和林黛玉。②薛宝钗出生于豪富的皇商家庭。她挂有一把金锁,与宝玉“通灵宝玉”恰成一对。但宝玉倾心于林黛玉,于是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使用“调包计”让宝、钗成婚。后来宝玉出家,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6.试比较探春理家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不同目的。 答:王熙凤是为了谋取私利,满足自己权欲的虚荣。探春是为了振兴这个衰没的家庭,出于一份朴素的情感和责任。 7.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答: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辣。 8.在世人眼中,贾宝玉是个“废物”,请说说这一说法在文中有何根据。 答:贾政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宝玉却无意于此,因而常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各个领域,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本课只能从中择取儿个专题作一些基本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贾府家族与姓名、贾府中的仪礼、岁时节庆、养生文化和佛道文化五个部分。以此作为切入口,通过对名著《红楼梦》的文化内涵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认知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包涵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以及各种文化习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五大部分:①贾府中的家族文化与姓名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家庭观念和命名文化;②贾府中婚嫁、丧葬和祭祀仪礼,从繁琐的礼仪中理解中国文化对秩序和规则的重视; ③贾府中的岁时节庆文化,主要从作品中过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中的习俗,来理解中国节庆文化。④《红楼梦》与中国养生文化,了解中医养生及饮食养生在作品中的体现,理解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⑤《红楼梦》中体现的佛道文化。一僧一道贯穿作品始终,如何认识和理解其中的佛道文化。通过专题研究,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古典名著《红楼梦》。对中国节日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探究其如何继承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书笔记1 古典名著之中的《红楼梦》,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书中的内容使我难忘。 初读此书,感觉全府上下整天只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没有一个亮点。对于主人公贾宝玉的优柔寡断,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觉得厌烦,都没有想读下去的心情。但是想到伟人对《红楼梦》的高度评价,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又继续读了下去。 慢慢地,我发现越往后读,就越有意思,我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后来才发现书中其实有很多亮点,如果你不仔细地读,就不可能发现它们。书中的贾宝玉真可谓是多情公子,虽然女声女气的,但是我也在他的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此外,晴雯的坚强,凤姐的争夺名利,贾母的慈爱亲和,以及薛宝钗的宽厚大度,每个人物的形象,情节,我都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她们身上发生的事也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个悲剧也随之而来:林黛玉的悲伤而死,惜春的出家,鸳鸯的上吊……我的心也变得沉重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看到结尾那么悲惨时,我还流泪了。贾府的繁荣到衰落,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初读《红楼梦》,就使我受益匪浅。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使我感动。 红楼梦读书笔记2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名着中的一本,使我受益匪浅。《红楼梦》主要记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富贵顶端的上流社会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突出作者曹雪芹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崭新的画卷,让我们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悟出正真的道理。 翻开此书,每一回的故事都使我刻骨铭心。然而,从这本书中也读出了作者曹雪芹十年之间创作的艰辛。当我读到第十三回《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我真惊了!我为作者的’伏笔震惊,也为当时的富贵人家震惊。大观园,不知有多少个馆楼,连吃一顿饭都如此讲究,难道不令我们震惊吗? 当我怀着急迫的心情读大结局时,我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感到悲哀,同时我也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而感慨。被逼无奈的林黛玉病绝身亡,贾宝玉因林黛玉之死,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然而,因为社会转变,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十单元人文心声《红楼梦评论》人教版含答案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 红楼梦评论(节选) 王国维是红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红楼梦〉评论》对后世红学研究影响甚大。王国维认为“人只有知苦痛才能奋起,才能避免麻木”。在《〈红楼梦〉评论》这篇文章里,他运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诠释了《红楼梦》人物的悲剧命运,隐含了自己对人生苦难的体验、对国运衰亡的忧患以及对人民麻木乐天的慨叹。 王国维从分析生活的本质着手对《红楼梦》的精神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种族都是为了延续生命,生命的本质就是欲望。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论述《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时盛赞《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在他看来,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而《红楼梦》的精神就在于它授人以解脱之道,真正揭示了人生痛苦的真相。有人这样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说它是王国维真正将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全面系统阐发其唯意志论思想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作品。 课文节选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三章,主要阐释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作为“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王国维借鉴了叔本华的哲学及悲剧学说,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具有现代文学批评的眼光。

一、注音 餍.________ 缧绁..________ 悚. 然________ 战慄.________ 福祉.________ 婉慝. 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著?????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 其最著.之一例也 仆诚以著. 此书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目?????目.击之而身历之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决定目.之为经矣 范增数目. 项王

《红楼梦》重点故事情节

1、简述xx与xx的性格差异。 【答案】薛宝钗深隐心机,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她城府很深,顺从地走在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轨道上;林黛玉冰雪聪明,表面看来,黛玉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她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2、简述“木xx”的故事。 【答案】“木石前盟”交代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浇灌一棵绛珠仙草,在顽石下世之前,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眼泪还他。表示贾宝玉与林黛玉前生有缘,林是木,宝玉为石,黛玉(绛珠草)与宝玉(神瑛)为木石前盟。 3、《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请简述这两件事,并说明它的作用。 【答案】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取,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这两件事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 4、请简述《红楼梦》贾雨村夤缘复旧职的过程。 【答案】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黛玉读书。 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求岳家荣国府帮助: 林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 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5、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请依次指出这三个女子是谁,并分别简述其身世与命运。

红楼梦民俗文化

红楼中的“俗事” ——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一部《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1]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民俗事象;艺术价值 【正文】 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这部经典名著:“《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的确,我们不能将《红楼梦》的成功单纯归于它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抒写的动人凄婉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这其中贯穿的所谓“生活场景”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代的家庭生活、社会习俗及文化风貌。 如今,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映,人们又将眼光聚焦于这部传世经典之作上。且不论此次翻新的成败,仅从忠于原著的角度出发就已是竭尽之能事了。大到节令时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之俗;小到送往迎来、吟诗作赋、参禅医卜之事,都尽显当时的世风民情。让人们在观赏和品读红楼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于是,当我们体味《红楼梦》中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闲话红楼中的“俗事”时,真的不可不赞叹这部精彩的“风俗画卷”! 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要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理解、把握、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今天我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回报了什么。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首先必须明白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最好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在1972年给北大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了一个定义。即“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又作了一点具体解释,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在这个定义中,“素材”这两个字还要作一点解释,它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还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例如人像石雕艺术,是用石头来雕塑人像的艺术,那么,它用的材料就是石头,而用的题材则是人物。书法艺术与此不同,它的材料用的是汉字,它的题材仍然是汉字。对汉字加工创造而成的艺术形象,仍然是汉字的形象,而不是别的形象。当然这艺术形象中可能包含丰富的意味,但它们仍然是人物或山水的形象。 汉字既是材料,又是题材,可见它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既然如此,学习书法首先应该对汉字有些研究,至少要能准确地识字,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是文盲:文盲完全可能成为别的艺术家,却绝对成不了书法艺术家。有人认为书法只是线条的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这种想法不对。书法即使仅仅是线条艺术,那至少也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不能把汉字写错,犹如画人物画个美人,你不能把她画成瞎了眼睛掉了牙,因为美人总是“明眸皓齿”,古今中外的美人,没听说那个是瞎了眼睛掉了牙的。 汉字在其长期流传中,与史事、人文乃至自然风物等等发生了复杂而丰富的联系;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便觉得似乎有某种意味凝结在文字符号上面。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对文字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了惯性的反映(心理学上称为“暂时神经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你看到某个字和词,会产生某些联想或想象,甚至有某种情思的轻微波动。在语言学上,这就是“语感”的一种表现,“语感”包括

从红楼梦解读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精品

从红楼梦解读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鲍琼芳 (院系:法学院学号:09060202) 摘要“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作为中国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千万读者的心。它讲述了一部家族兴衰史,一段哀婉叹息的爱情故事,展现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精彩,令人叹为观止。本文则希望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重点探究其中的礼仪文化部分。拟从君臣之礼,夫妇之礼,长幼尊卑之礼来展示一个礼仪规范无处不在的红楼梦。 关键词礼仪之邦;一夫一妻制;媵妾制;长幼有序 一、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礼仪制度。它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关于礼的起源,荀子做了如下阐述: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在远古时期,礼主要是用于部落祭祀。奴隶社会形成后,礼就成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左传》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西周后期,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各自为盟。孔子发展儒学,传播儒家思想,其目的就是克己复礼、此处礼即为周礼。他希望通过入学的礼的思想,恢复社会秩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礼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尊崇地位得以确立,礼仪得到广泛推广。经过长期的完善,礼制逐渐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礼仪规范。 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 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

红楼梦41-50附答案

《红楼梦》导练第41回——第50回 一、故事精要 为感谢贾家的关照,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却意外受到贾老太太的爱宠和厚待。贾母带刘姥姥到栊翠庵喝茶,妙玉奉上旧年雨水泡的老君眉,刘姥姥觉得味淡。妙玉把宝钗、黛玉叫到里间喝茶,给二人用得都是精妙的古玩杯具,给前来蹭茶的宝玉用自己常用的绿玉斗,宝玉不解。黛玉问泡茶的水,妙玉说是自己五年前收的梅花雪。宝玉向妙玉讨来姥姥用的茶杯送给姥姥,并答应派人打几桶水给妙 取笑,姥姥醉卧怡红院,袭人领他出来。姥姥带着板儿向凤姐辞行,赶上凤姐的女儿正在发热,凤姐让姥姥给取个名字,姥姥知道她的生辰是“七月七日”,便取名“巧哥儿”,说是可以长命百岁、逢凶化吉。宝钗教导黛玉不要被杂书移了性情,黛玉心下暗服。黛玉称姥姥为“母蝗虫”,宝钗夸黛玉的说法淡而有味。惜春告假一年画大观园。 为凤姐庆生辰,从贾母起,各人出分子办席。宝玉以给北静王死妾探丧为名去给金钏儿烧纸,并借素日厌恶的水仙庵一用。凤组饮酒过多,想回家休息,平儿跟着,到穿廊时,一个小丫头站在那里,见了凤姐回身就跑,凤姐和平儿叫住她,小丫头被凤姐唬住,只好把贾琏交待的事情如实说了。凤姐气得发软,刚至院门,又见一个小丫头在那守着,凤姐悄悄来到窗前,听到贾链跟鲍二家的在房内嬉笑,鲍二家的还说等贾琏的阎王老婆死后把平儿扶正的话,凤姐醋意大发,打了平儿两下,踢开门进屋抓着鲍二家的厮打,说着又打了平儿几下,贾琏气得墙上拔下剑来故意装着要杀凤姐,凤姐哭着往 宝钗宽慰平儿。宝玉让平儿来怡红院,替凤姐和贾琏给平儿道歉,帮平儿理妆。贾母坐阵,叫贾琏为凤姐赔不是,又叫两人给平儿赔不是。贾琏说凤姐太要足了强也不是好事。鲍二家的上吊死了,凤姐趁愿,贾琏给银二百,又亏王子腾帮忙,方了此事。 黛玉咳疾加重,宝钗前来探望,对黛玉体贴入微。黛玉说自己先前多心误会了她,前日宝钗教导她少看杂书让她很是感激,并向宝钗诉说了自己寄人篱下的苦衷。宝钗说她可以替黛玉解忧,还说自己跟黛玉同病相怜,只是有母亲会略强一点, 并且 《秋窗风雨夕》。宝玉披蓑戴笠来看黛玉,黛玉说哪里来的渔翁,因见蓑衣精巧细致,便问是什么草编的,宝玉说是北静王送的,说要给黛玉也弄一套,黛玉说不要,戴上像鱼婆,说完脸羞红了。宝玉见案上有诗要拿来读,黛玉夺过来向灯烧了。黛玉让宝玉拿着玻璃绣球灯回去。宝钗又差婆子送来一大包上等燕窝,还有一包雪花洋糖。黛玉感念宝钗,又心疑宝玉。 贾赦垂涎贾母丫环鸳鸯,让邢夫人找贾母讨要。邢夫人托凤姐,凤姐婉言推脱。邢夫人先去试探鸳鸯,为之道喜。鸳鸯去园子散心,私下对平儿袭人明志,大骂前来报喜的嫂嫂。贾赦叫贾琏去南京找鸳鸯父金彩未成,又亲唤鸳鸯之兄金文翔交代此事,鸳鸯咬定牙不愿意,拉着嫂子到贾母面前剪 薛蟠在一次宴席上调戏柳湘莲,柳湘莲诱薛蟠至郊外痛打他一顿。贾珍派贾蓉至北门外桥下二里路苇塘处找到薛蟠。薛姨妈要告诉王夫人寻拿湘莲,被宝钗劝阻了。薛蟠要和老伙计张德辉南去贩纸札香扇。香菱和宝钗搬来同住。香菱要宝钗教他作诗,宝钗叫香菱从老太太起各处拜望拜望。平儿向宝钗要棒疮药,说贾赦为石呆子二十把古扇之事把贾琏打了一顿,脸上两处伤。黛玉自愿给香菱作老师教其写诗。黛玉讲作诗第一立意要紧,不以词害意,和香菱一块讲究讨论,让香菱先读王维五言律诗一百首,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律,次再读李白的七绝一二百首,以这三人打底后再读其他诗人的诗。黛玉借王维诗集给她,让她将画红 1

红楼梦读书笔记5000字

红楼梦读书笔记5000字 导读:曹公着笔甚密,红楼中的每一个情节在我看来都精 准且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品味。不过,无事时我最爱的, 还是抄检大观园这一段。其中,每个人对此事的态度反映都不同,凤姐表现得太势利,而王善保家的又令我十分不屑,迎春的懦弱、惜春的冷漠都不足谈。 那么,我们暂且只论三人:王夫人、情雯和贾探春。大凡仔细看过红楼的人,应该都知道,王夫人是严守妇道,对晴文这样漂亮且迷人的女子很深恶痛绝的。所以,当晴雯说道自己不常近宝玉时,说你不近她时我的造化,那么,为什么她会如此厌恶漂亮女孩如晴雯黛玉呢?其一,我觉得虽然王夫人与贾政是正式夫妻,可贾政却更喜欢赵 姨娘,我想,就是因为赵姨娘比王夫人更有些迷人之处吧,而这迷人之处与黛玉与晴雯的妩媚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 在王夫人的内心深处,对这些别样漂亮的女孩是既憎恶又嫉妒的。其二,王夫人很注重宝玉身边的人,希望不要有人来带坏宝玉。这其中多半也是为她自己考虑,被晴雯等人迷散了心,又如何在学业上用心呢?若他宝玉是个无用之物,那么王夫人岂不是没有靠山了吗? 再 来说晴雯,自打我看了晴雯与王夫人之间的对话,感到晴雯反应非常快:当王夫人问到:”宝玉最近可好?”时,她能够清楚地摸清王夫人 的想法,并且早就知道自己一定不被王夫人喜欢,所以便不据实回答:”我不太近宝玉。”并说明自己本是老太太给宝玉的,既把王夫人所担

心的她亲近宝玉一事推得一干二净,又把贾母拉出来为自己挡着。 果然,王夫人信实了。由此可看出,她极其聪慧机敏。再说,抄检大观园时,其他的丫鬟都老老实实地打开自己的箱子,也只有晴雯,敢托着已掀开的箱底往地上倒!每每我看到这儿,总忍不住在心里喝彩:好晴雯! 在王善宝家的拉出太太时,她说:“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这句话其实已经是针对王夫人了,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个卑微的丫鬟敢这样说,足见她与那个阶级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喝彩的同时,我又不由叹息:虽然她晴雯毫无卑贱之心且气质高贵,但毕竟,她丫鬟的身份决定了她一半的命运,而她的性格脾气又控制了她另一半的命运。说到底,还是晴雯生不逢时啊!纵使其风流灵巧,终不免荼毒,谁又能不为其拭一把泪呢? 再说探春,她的态度更加强硬“我这儿的丫头个个都是贼,我便是头一个窝主,要搜就来搜我!”在贴身丫头看来,比较了迎春的忍让和惜春的冷漠后,足见她这个主子的好处,受到小姐的庇护当然感激,她们也就会帮着小姐,在王善宝赌气说要走时,她们也还跟上去,道:“你老人家果然走了,倒是我们的造化,只怕你不舍得走吧!”主仆之间如此团结,真是让人羡慕啊!而探春为什么要如此生气呢? 当她亲见自己的家竟然也抄起来,弄得不得安宁,人心惶惶时,她是极其痛心的。她在与李纨、宝钗代凤姐管理府内事物时,十分尽心,生怕有半点差错。 甚至,连自己舅舅死了,也不徇私多给点钱。在很多方面,她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