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民俗文化

红楼梦民俗文化

红楼梦民俗文化
红楼梦民俗文化

红楼中的“俗事”

——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一部《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1]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民俗事象;艺术价值

【正文】

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这部经典名著:“《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的确,我们不能将《红楼梦》的成功单纯归于它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抒写的动人凄婉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这其中贯穿的所谓“生活场景”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代的家庭生活、社会习俗及文化风貌。

如今,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映,人们又将眼光聚焦于这部传世经典之作上。且不论此次翻新的成败,仅从忠于原著的角度出发就已是竭尽之能事了。大到节令时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之俗;小到送往迎来、吟诗作赋、参禅医卜之事,都尽显当时的世风民情。让人们在观赏和品读红楼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于是,当我们体味《红楼梦》中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闲话红楼中的“俗事”时,真的不可不赞叹这部精彩的“风俗画卷”!

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

大观园中的民俗事象可谓无所不包。而《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最主要集中在节日、宴会、婚嫁、丧葬、祭祀、日常生活等等方面。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首先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的节日风俗。

以《红楼梦》的节日叙事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第十八回的元宵节描写、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的芒种节描写、第五十三至五十四回的年节描写、第五十八回的清明节描写以及第七十五至七十六回的中秋节描写等。[2]这些岁时节日是由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成为一种民俗事象。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夜、灯节,时在正月十五日。《红楼梦》有六回故事中写到元宵节和元宵节的活动。小说开卷即写甄士隐抱女儿英莲“看那过会的热闹”,后来在看花灯中英莲被拐子拐走,伏下一幕令人感叹不已的动人故事。元妃省亲的故事安排在元宵节期间,小说中写到元妃命太监送灯谜,贾府上下忙于猜灯谜、制灯谜的景象。端午节,贾府上下蒲艾簪门、臂系虎符、喝雄黄酒、吃粽子;中秋节,贾母率全府眷属赏月、联诗、吃瓜果月饼;除夕,宁国府祭宗祠、吃年饭、喝屠苏酒……[3]都是岁时节日的民俗事象。除此之外,还有像立春、小阳春、饯花神这样的小节。

其次,《红楼梦》中的“衣食住行”也是被津津乐道的。

由于贾府是士族之家,所以就连这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十分考究的。从穿衣吃饭再到居住行走,都被描摹的十分丰富。先拿人物的衣着来说,其中典型人物的服饰造型优雅、色彩丰富、质料华贵、佩饰精美。例如贾宝玉的礼服着装:“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图……”[4]寥寥数语就已将贾宝玉的整体服饰形象和装饰细节描述得如此详尽逼真。当然,一谈到《红楼梦》,人们都会对其中的饮食记忆深刻。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边品尝一边长见识。如著名的“茄鲞”、“银耳鸽子蛋”、“杏仁茶”等等。除此之外,红楼中的出行场景也是十分壮观的。例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时,有时乘轿,有时坐车。贾母、王夫人奉召进宫也是乘轿。男

人大多是骑马或坐车出行。秦可卿大出丧时,贾赦一辈上车轿,贾珍一辈骑马。这些都体现出世家大族男女、主仆在“行”的方面的严格区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小说中的建筑和园林,其式样、风格中也透露着大量的民俗信息。

再次,“宗教信仰”贯穿于《红楼梦》的始末。

宗教信仰也被称为一种“心理民俗”,它也是人类心理活动和信息的传承。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 《红楼梦》的主旨是通过“求入于无生之域” , 来向我们“示其解脱之道”。我们从贾宝玉、甄士隐、柳湘莲、惜春、紫绢等人遁入空门, 以及一僧一道所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说中, 确实可以看出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色彩和顿悟解脱的禅意。小说中也写到许多寺庙景观,和尚道士尼姑,他们念经说法、布道化缘、僧道度缘。从水月庵、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清虚观到大观园内的栊翠庵;从小尼智能儿偷情到老尼净虚的图财害命;从王姑子说法、马道婆的魇魔法到贾敬炼丹烧汞、妙玉的带发修行,把宗教迷信之风俗散布在世俗的贾府内外。

最后,闲话《红楼梦》中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

《红楼梦》中的人儿都是“不差钱”的。于是,这些主子们在吃喝之余,便想着法儿的玩乐。所以小说中也记述了许多游艺活动。例如:猜谜、赶围棋、抹骨牌、掷骰子、击鼓传花、占花名、行酒令、听小曲儿、放风筝,等等[5]这些游艺活动平常已多,节日更盛。主子们公开玩,奴婢们私下玩,各寻各的开心。小说中还特别提到了,贾府养戏班,买小戏子的重要情节。围绕着唱戏、点戏、听戏的活动,便施了不少笔墨,也写出了姿彩纷呈的民俗事象。

二.《红楼梦》民俗文化的特点

首先,《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数量大、范围广、描摹细。其中的民俗风情描写,遍被全书,蕴含的民俗文化丰富,具有典范意义。翻开《红楼梦》,民俗风情扑面而来: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到“绛珠还泪”的传说;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到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到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回回可以找到民俗风情事象。[6]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动人的故事,曹雪芹都把民俗风情事象作为一种背景,作为一种

烘托,揉进艺术的构思之中。

其次,《红楼梦》中所呈现的民俗文化亦南亦北。从饮食上看,既有像鲈鱼莼菜这样清淡的南方菜品,又不乏奶子、鹿肉这样极具北方特色的佳肴。[7]在穿着服饰上,不仅穿绫罗绸缎、也时常披着裘皮、毛衣等等。而在游艺的项目上,如赏雪、打围这样的项目都具有地道的北方特色。像放风筝一类的游戏,则属于南方民俗。所以说,小说中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民俗事象,体现了《红楼梦》时代南北地域文化交流、大融合的趋向。

最后,《红楼梦》中所呈现的民俗是雅俗共赏的。民俗并非都是“俗”,它同样有雅俗之分。《红楼梦》在当时社会里是作为通俗小说出现的,由于是作家的个人创作,写的又是贵族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因此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呈雅俗相间,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达到雅俗共赏的精妙境界。例如,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个个才华横溢,吟诗填词,唱曲猜谜,弹琴下棋,都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但是,来自乡间的积古婆子刘姥姥、皇商出身的薛蟠,出口就是“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绣房窜出大马猴”等俗而又俗的笑话。[8]《红楼梦》中的人物因地位、身份、年龄的不同,从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民俗表现也有差别,体现的民俗意趣迥异。这就是曹雪芹从民俗写人物、写他们性格的妙处。

三.《红楼梦》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事象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民俗事象的艺术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事象除具备现实生活中民俗的实用性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第一,民俗事象的描写渲染了小说的环境气氛,并揭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红楼梦》是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之家的兴衰际遇来揭示封建制的黑暗、腐朽,并最终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例如,小说中通过秦可卿之丧的风光、元妃省亲的奢华以及各种节日活动来将这个士族之家的“盛”写到极致,但到了“宁国府祭宗祠”之后,贾府便渐渐露出了下世的光景。又如在小说中大费笔墨的描写看戏、听戏、点戏,也是为了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曹雪芹充分地运

用了民俗事象,使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直至全书结局,都围绕全书的主题展开、发展到完成。

第二,在民俗事象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个性、鲜明。《红楼梦》中描写的数百个不同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堪称古典小说的典范之作。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的冷子兴、贾雨村,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的贾雨村和拿出“护官符”的小沙弥,栊翠庵品茶时的妙玉,说话逗人发笑的刘姥姥,醉骂的焦大,撕扇撒娇的晴雯,扑蝶的薛宝钗,唱戏的芳官……[9]每一个人物无不是在一种民俗氛围中展现其形象、其性格,而在展现这些人物形象、性格时又离不开民俗事象的描写。民俗事象的描写,氛围的营造,都是巧妙地寓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全书的悲剧结局。

第三,民俗事象的描写推进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正是在贾雨村,冷子兴相遇酒肆,二人闲谈慢饮中开始的。而酒有着助兴和消解“礼”的作用。《红楼梦》中写饮酒听戏、饮酒唱曲、饮酒联诗等场景,这一切都在小说情节中发挥了烘托气氛、推进发展的作用。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一部描绘了清王朝时期我国主要民俗现象的生动的民俗学著作。它就像是一枚珍贵的化石,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见证着中华民俗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红楼梦大辞典》,总目第1~2页。

[2]《红楼梦》,目录第1~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3]参见郭若愚著《红楼梦风物考》,第265-32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4](百度知道)

[5]参见高国藩著《红楼梦民俗趣语》,台湾里仁书局1996年1月版。[6]参见胡文彬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出版

[7]参见秦一民著《红楼梦饮食谱》,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3月版[8]参见高国藩著《红楼梦民俗趣语》,台湾里仁书局1996年1月版。[9]参见胡文彬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出版

红楼梦判词及人物简析

红楼梦判词及人物简析 判词旧称女子为“裙钗”或“金钗”。“十二钗”就是十二个女子。在这里,“十二钗”即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册有正、副、又副之分。正册都是贵族小姐奶奶。又副册是丫头,即家务奴隶,如晴雯、袭人等。香菱生于官宦人家,沦而为妾,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入副册。图册判词和后面的《红楼梦曲》一样,使我们能从中窥察到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在安排她们的命运和小说全部情节发展上的完整艺术构思,这在原稿后半已散失的情况下,特别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我们读的后四十回续书,不少情节的构想就是以此为依据的。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贾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巧姐: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孽海情深厚地天高,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虽然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有着众多儿孙,但这些不过是一群混账儿孙罢了,游手好闲,依傍偌大的家族便可以高位厚禄。但当这颗大树倒下后,便树倒猢猴散,纵使往日吃喝嫖赌,此刻也脱下昔日华丽的外衣。金陵十二衩,这混杂尘世中不凡的女子,死后也将化作一抔黄土。1、头一页上便画了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见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贾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虽然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多愁善感。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①“咏絮才”源自才女谢道韫,后来用于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②“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美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凄惨悲壮的写照。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也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咏絮才,指林黛玉敏捷的才思。有人不喜她的敏感与尖酸,但寄人篱下的她必须对一举一动都多几分思量,由其贾府是大家,处处需谨慎,所以她的性格敏感多疑,虽然初入府时讨得老太太的欢心,但却因为体弱多病成了哄宝玉成亲的借口,金玉良缘礼成之际,带着怨恨香销玉散。2、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家族没落,不久便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①“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②“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3、贾元春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

5、《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2010投影)

第五讲《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是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 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 1、岁时节日之俗:(《元妃省亲》) 1.1《红楼梦》中写到的岁时节日 有元宵节、清明节、芒种节、端阳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过年等。此外,还有立春、饯花神、小阳春、九九消寒会等。 1.2民俗节日: 这些岁时节日是由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 1.3北温带人种 《忧郁的热带》,没有三日粮,缺水,块状茎,蛙肚有水 1.4中华文化,东方文明 除夕、过年:大年初三,盖茨访问中国,日程一年前定,中国春节五千年前定了

书法 中医治未病; 戏曲,京剧、昆曲,三大体系 2、衣食住行之俗 (1)《红楼梦》中的服饰 ①人物衣着,不清不明 ②传统服装: 节庆,不拘形式 ③传统服装不方便,胡服骑射之赵国; 末班公交车后排汉服美眉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 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 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 (2)饮食 (后文重点茶文化、饮食文化) ①饮食南北之别 六十二回芳官江南风味的饭菜:“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

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碗热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 ②红楼宴,是扬州西园饭店、扬州宾馆在中国红学会的热情帮助下,根据《红楼梦》中所描写菜肴名称、用料和烹调方法,查阅了明末清初饮食习俗和典故,在扬州菜的基础上烹调出的美味佳肴 邓云乡《“茄鲞”试诠》 (秦一民)“鲞”字乃浙江省的方言。舟山群岛渔民历来有晒鱼干的习惯,并把干鱼称作鲞。 ③邓云乡《高鹗的汤》 (3)居住(建筑) ①民居:四合院 ②家族中位置:贾政居中,贾赦东北角,贾母中轴线后端 (4)“行”的民俗事象。 ①贾府的女眷出行或坐轿或坐车 ②男人大多是骑马或坐车出行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大概不会想到,在他身后,一部《红楼梦》成为世人永远评说的对象。 一部小说要受到读者的关注,决不仅仅是因为它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表达出来的主题。对于《红楼梦》来说,似乎还不止于它那个众说纷纭的主题,更重要是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提升和超越。 首先,《红楼梦》在艺术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性和内容的道德说教性。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形式诗歌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郁的抒情性是相悖的。《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隔阂,把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古典小说皆然不同的审美趣味。《红楼梦》不是以情节的故事性取胜,而是以充溢其中的诗情画意吸引读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并且这些诗词歌赋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些诗词歌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会受到伤害。另外,《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词歌赋几乎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如《红楼梦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很多场景和情节都极富诗情画意,最典型的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立雪”、“秦雯撕扇”、“湘云醉眠海棠”、“黛玉焚稿断痴情”等,这些场景和情节都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其次,《红楼梦》在思想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明确表达了“褒女贬男”的价值取向。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重男轻女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在西方,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人们逐渐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当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似乎比西方更为严重,而且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观念的思想始终没有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嬗变出来。不过,几乎和西方思想启蒙大师同时,曹雪芹用文学作品这种相对感性的方式表达了和西方的启蒙大师几乎一致的内容。在《红楼梦》中,他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言语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论,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曹雪芹不但借贾宝玉之口明确提出了这种与传统的“重男轻女”皆然相反的“褒女贬男”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红楼梦》全书的创作中。在《红楼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几乎全是女性: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贾府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资料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 在《红楼梦》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也美不胜收,熠熠闪光。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体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看到了这部不朽巨著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这与其出身密切相关。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专管纺织、印染等业务的官吏)的家庭;“曹氏的家庭环境很有文艺的气息”〔3〕,他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获得了精深的造诣 但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服饰毕竟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穿的服饰。在《红楼梦》里,我们没有看到清朝官员帽子上标志官阶的花翎,也少见长袍马褂,而多是明代的宽衣大袖,有时还有其它朝代服饰的痕迹。但每当服饰涉及到清廷禁律时,曹雪芹又不敢僭越。这是《红楼梦》服饰的特点。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文中虽对描写时代背景十分含糊,但书中的服饰形象,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 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第四十九回中的李纨穿着“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褂子”称谓虽说明代时已有,但明代方以智《通雅·衣服》中说:“今吴人谓之衫,北人谓之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谓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称,唯制式不同耳。”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结合明人所说的“北人”,也可以认为是山海关、张家口外人。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箭袖虽说明代已有,但是人们穿着不多,主要限于射手等。因为箭袖即马蹄袖,衣服袖身窄小,袖端头为斜面,袖口面较长,弧形,可覆住手背,以便不影响射箭且又可保暖。清代宫廷早期因极力主张“不废骑射”,因此将箭袖用于礼服,成了清代男服的典型制式。另外,绣蟒的袍,在明代时为职官常服,只有清代,才放宽穿着范围。《大清会典》中曾记亲王、郡王、贝勒以及侍卫、公主、命妇等人都可以穿蟒袍。区分等级的办法主要是衣上的蟒数和蟒的爪数(如四爪、五爪之分)。 鹤氅 第四十九回写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孤皮里鹤氅,薛宝钗是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 白狐皮 第四十九回,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鹤氅。 按:《史记·孟尝君列传》云:“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足见,白狐皮历来是名贵的皮裘。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也说:“凡狐貉亦产燕、齐、辽、汴诸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 貂鼠皮 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穿着贾母与她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里子大褂子,大貂鼠的风领围着。 抹额、昭君套

《红楼梦》与酒文化

《红楼梦》与酒文化 《》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包。其中的酒文化占有相当的比重,散布在许多章节。 《红楼梦》的第5回写了“万艳同杯”酒,那是用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制而成的,故取名为“万艳同杯”。其实这种酒是曹雪芹虚构的,社会上并不存在。“万艳同杯”与“万艳同悲”是谐音,表达了作者对女子薄命的深切同情,也是为《红楼梦》的主题服务的。 在《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回中,写了“屠苏酒”。按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农历正月初一要合家饮用屠苏酒。《四民月令》记载:“元日饮屠苏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少者起”。这是因为“少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的一首名诗《元日》是这样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史书上记载:屠苏是羽帐名,丰贵之家,正月眷属会羽帐之中,饮此酒以辟瘟疫邪气。它是古人预防疾病的一种措施。 《红楼梦》第17、18回写了“金谷酒”,第63回写了“绍兴酒”,第16、62回写了“蕙泉酒”,第78回写了“桂花酒”,第60回写了“西洋葡萄酒”。第38回写了“烧酒”、“菊花酒”、“合欢花酒”等,种类颇多,且每一种酒都有独自的特点,在此不一一叙述。 喝酒要有喝酒的场面和气氛,为烘托气氛,还要行酒令。《红楼梦》又为我们展示了有雅有俗、种类众多的酒令。如牙牌令、占花令、曲牌令、令、月字流觞令、击鼓传花令、击鼓催诗令以及射覆、拇战等等。《红楼梦》中的酒令新奇别致,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对后世影响很大。这在后来刊行的《酒令丛钞》和《红楼人镜》中都有详细记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酒文化。 曹雪芹还写了那个“钟鸣鼎食”之家的酒具,亦令人叹为观止。以其质料来分,有金质、银质、铜质、锡质、陶土、细瓷、竹木、兽角、玻璃、珐琅……至于形状,更是名目繁多,奇巧别致,不胜枚举。此外,曹雪芹还写了酒幌、酒肆、侑酒(酒妓)等,可以说是集酒文化之大成。 酒喝多了就要醉,曹雪芹也在书中多处写了醉酒,但每一次醉酒的人物、场合都各不相同。他是将“醉”作为人物性格的一种展现,与人物刻画、故事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于是那种“醉态”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和价值。 如贾雨村刚在书中出现时,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他的`醉,展示了他热衷于功名利禄的狂态。刘姥姥醉后的一言一行,又都与她居于穷乡僻壤的身份相符。她朴实而又近乎滑稽的一举一动,把她老于世故、善于博取他人欢心的性格刻画出来。尤三姐的醉其实是佯醉,她把“淫态”和“醉态”结合在一起,就连风月场上的老手贾珍兄弟也把酒给吓醒了。她在佯醉中的言行,也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奋力抗争的刚烈性格。史湘云的醉则具有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各个领域,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本课只能从中择取儿个专题作一些基本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贾府家族与姓名、贾府中的仪礼、岁时节庆、养生文化和佛道文化五个部分。以此作为切入口,通过对名著《红楼梦》的文化内涵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认知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包涵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以及各种文化习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五大部分:①贾府中的家族文化与姓名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家庭观念和命名文化;②贾府中婚嫁、丧葬和祭祀仪礼,从繁琐的礼仪中理解中国文化对秩序和规则的重视; ③贾府中的岁时节庆文化,主要从作品中过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中的习俗,来理解中国节庆文化。④《红楼梦》与中国养生文化,了解中医养生及饮食养生在作品中的体现,理解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⑤《红楼梦》中体现的佛道文化。一僧一道贯穿作品始终,如何认识和理解其中的佛道文化。通过专题研究,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古典名著《红楼梦》。对中国节日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探究其如何继承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红楼梦人物简介及判词解释

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是名著《红楼梦》的别名,“金陵十二钗”也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金陵”是“南京”的法定同义词,所以《金陵十二钗》又可以称为《南京十二钗》。这部巨著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为引子,作者曹雪芹以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为主线,描写当时的社会生活、婚丧祭祀制度、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描写与戏谑。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即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玉良缘》、《警幻仙记》、《大观锁录》),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也指书中与主人公贾宝玉(沙中土)有密切关系的十二名女子,号称太虚幻境薄命司厨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子鼠大林木)薛宝钗(丑牛钗钏金) 贾元春(寅虎正月)贾迎春(卯兔二月) 贾探春(辰龙三月)贾惜春(巳蛇四月) 王熙凤(午马五月霹雳火)贾巧姐(未羊六月) 史湘云(申猴七月)妙玉(酉鸡八月) 李纨(戌狗九月)秦可卿(亥猪十月)。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作者以十二个女子这样的拟人手法阐释了周易理论中的十二地支的轮回关系,是《红楼梦》一书的主旨所在。 【金陵十二钗副册及又副册】 除了正册外,金陵十二钗还有副册及又副册。 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小红、龄官、娇杏;(书中只点香菱一人,其余根据香菱的特征猜想)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袭人、平儿、鸳鸯、紫鹃、莺儿、玉钏、金钏、彩云、司棋、芳官、麝月;(书中只点名袭人、晴雯二人,其余根据她们的特征猜想) 其中副册之中的香菱、尤二姐、秋桐、娇杏是妾;其余之宝琴、三姐、岫烟、李纹、李绮、金桂是亲戚,而小红因为贾芸,龄官因为贾蔷之故,也都可归入亲戚之行列;又副册之十二人皆为比较重要之大丫鬟。 人物介绍 林黛玉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今世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贾母心爱的外孙女。少时因其母贾敏患重病身故,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后又因其父林如海思虑过重也因病身亡,黛玉便一直居住在荣国府。林黛玉之于曹雪芹,意味着女性的最高价值。绝丽脱俗,雅若天仙,丝毫不沾染人间烟火。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更是群芳之冠。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因懂得宝玉的精神内核,深得宝玉之心。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

浅论《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 摘要:《红楼梦》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这部作品内容极其丰富,可堪称“百科全书”,在这部巨著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有关饮食活动的内容散见于各章各回,林林总总,至繁至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宝典。由此可见,一部《红楼梦》即可大体将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准确地体现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和内涵。如果我们在研究《红楼梦》时,只是去关注其中的爱恨情仇,而忘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那就实在是颇为可惜。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精美情礼 正文:据研究者统计,120回的《红楼梦》小说,描写的食品多达186种,所有这些包括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食品、洗浴食品九个类别。其中主食原料11种,食品10种,点心17种,菜肴原料31种,食品38种,饮料23种,果品30种,补品饮食10种,外国食品7种,洗浴用品4种,这186种食品各自繁多,精妙绝伦。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写这些饮食生活的时候,也总是结合原料产地,烹饪技术,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礼俗制度,历史典故等。从而赋予饮食以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显示了一种高雅诗意的生活方式。 一食之精

“精”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选料,烹调,配伍以及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这一“精”的要求尤其是在贾府那样的富贵人家更加高。就好像乡下的刘姥姥二进贾府时,刘姥姥尝了尝这茄鲞,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她请凤姐教她烹饪技法,说也要学着去弄着吃。凤姐听了煞有介事地说:“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了。”通过这一段凤姐对茄鲞制作的描写,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贾府贵族对饮食“精”的追求,也表现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 二食之美 “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的概括,这种美是指饮食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它不仅体现为色佳味美更是给人以美得享受并贯穿整个饮食活动中。在《红楼梦》中出现的食物,无论是主食、菜肴、汤、点心都是色香味俱全的。虽然作者在书中对大部分吧的美食没有细致的描写它的“美”,但即使从作者粗略的描写大家可想而知,在贾府那样的大贵族,他们所用的所吃的哪个不是上层东西。就听名字就会给人美的感受,像玫瑰露、合欢汤、如意糕等。《红楼梦》第49回中出现的“白雪映红梅”,就是厨师将鸡蛋精制作后装入盘中,成圆球形,再把鸽脯肉切丝,药芹炒熟,虾去头留尾,

红楼梦民俗文化

红楼中的“俗事” ——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一部《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1]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民俗事象;艺术价值 【正文】 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这部经典名著:“《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的确,我们不能将《红楼梦》的成功单纯归于它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抒写的动人凄婉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这其中贯穿的所谓“生活场景”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代的家庭生活、社会习俗及文化风貌。 如今,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映,人们又将眼光聚焦于这部传世经典之作上。且不论此次翻新的成败,仅从忠于原著的角度出发就已是竭尽之能事了。大到节令时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之俗;小到送往迎来、吟诗作赋、参禅医卜之事,都尽显当时的世风民情。让人们在观赏和品读红楼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于是,当我们体味《红楼梦》中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闲话红楼中的“俗事”时,真的不可不赞叹这部精彩的“风俗画卷”! 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摘要: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伟编巨制中对时代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了充分的、艺术的展示,被誉为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他为我们后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时代的风俗民情的全貌,提供了一面珍贵的“风俗宝鉴”。 关键词:民俗文化. 红楼梦 “千载红楼梦,再话一千年”,这是高中语文老师在讲黛玉葬花这一节的结束语。至今不曾记得,这使我对红楼梦这部可再话一千年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什么使得这部小说能流传千古?民俗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清代的民俗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事象。由于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地域、民族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清代的中国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然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之中受到它赖以生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所影响并发生变化。从这一历史视角来观察、探讨,清代的民俗事象就不仅具有一般民俗的集体性、变异性、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共有的特点,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特点。这些新的特点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民俗的民族性方面,满汉民族相互交汇,互相吸纳,走向融合。 2.南北民俗的互动与融合。民俗有鲜明的地域性,南北地域不同,出现北方的粗犷、南方的柔弱等多方面的差异性。 3.西学东渐,中外文化碰撞,外来民俗文化渗透到华夏民俗之中。自汉唐以来,外来民俗文化一直不断地输入中国,为古老的华夏民俗文化所吸纳。 总之,综观这一时代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构成是极为复杂而丰富的。它既有中国民俗构成、发展中的共同性,又有它所处历史时代的特殊性。 二、红楼梦中的礼仪民俗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婚姻这一人生大事,一般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称为“六礼”。《红楼梦》中也同样依此习俗,为贾宝玉举办了婚礼,订婚时要“吃茶”,这在《红楼梦》中就反映了比较复杂的婚俗现象。《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是一句双关语,缘起于凤姐:“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前有交待,厚则相互照应。作者细密的构思,于是就有了凤姐的“吃茶”之说。 从字源学的角度讲,“茶”引入婚俗中至少是在唐、宋以后。不过聘礼用茶,这与我国古代茶叶的兴旺发达有很大的关系。这可以从历代论茶的著述中看出来。例如唐代陆羽筑的《茶经》,晚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有“茶癖”,在吴地为官三年,写有《惠山后记》,《龙井》,其中提到了江南名茶产地顾渚、夫池、虎丘、罗界等地。 宋代经济发达,随着中茶叶的发展,市井之中就有了茶坊、茶肆。后世议婚纳采称作“茶银”,“茶礼”。清代表于令《西厢梦·凌窘》中:“母亲写下婚书,茶银五百亲收。”孔尚任《桃花扇·媚座》:“花花乎,轿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由此我们可见,至迟在南宋时期,“茶”已介入了婚姻之中,但只是以茶为婚礼的萌芽,还没有专门用“茶”当作纳采。到了明代,才有婚俗中的“下茶”的专称。明万历年间人许次纾《茶疏·考本》云:“茶不称本,植必子生,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2《红楼梦》教学素材 红楼梦判词解析 1.正册判词之钗黛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 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脂砚斋曾有过“钗黛合一”说,确切的解说如何,可以研究;但无疑不是否定林薛二人的差别或对立。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 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 2.正册判词之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 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 逢大梦归。

解析: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 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 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 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象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 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些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 离,其实已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 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护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 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红楼梦》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者究竟怎样写的,从“虎兔相逢”四个字是无法推断的。《恨无常》中有些话也很蹊跷,如说元春“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是很难解通的。这现在也只能成为悬案。不过,有一点,曲子中写得比较明确,即写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说“儿 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要亲人以她自己 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吗?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服饰鉴赏 【摘要】《红楼梦》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式之文化小说”,书中涉及众多历史、文化领域,而对服饰的描写更是具体、真实、生动,极具魅力。通过服饰展现出来的人物各有特点,做到了从服饰看人,从人的外表透视其内心。 【关键词】红楼梦;服饰描写;服饰文化 【前言】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从我们的祖先在懂得了遮身暖体开始披着兽皮与树叶的那天起,人们就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红楼梦》中,作者很注重对服饰的描写,把服饰的美和人物心灵的美充分结合在一起,让人从视觉上感觉到它的美的同时也对每个人身份和命运有相对了解。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也是美的一种追求,美的一种张扬,美的一种延续。看过《红楼梦》的细心的人会发现,里面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无论是十二钗,还是一个小丫环和小厮,不同性格的人,在服饰上也有鲜明的不同;而在不同场

合,其服饰也不同。作者通过对他们服饰的描写,反映了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地位及性格,极好的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虽然在作品中刻意模糊了朝代,让此书“无朝代年纪可考”,但是我们从其描述的服饰中还是可以窥其一二,从中体会其厚重而精粹的服饰文化。《红楼梦》的原著是架空了历史背景的,即是说并没有出现具体的朝代及鲜明的历史特征,这就给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当宽广的平台。87版电视剧在沈从文,邓云乡等名家的指导之下,最终确定了以宋,明两朝做为人物造型与设计的基础,同时还大胆加入了清代服饰的细节特征,如众脂粉的中衣便多采用了立领小盘扣的设计。女性角色的外衣样式是以宋时的直身褙子为主,搭配绣花曳地长裙,裙子有百褶式,围裙式,直筒式。男性角色式样多为直身长袍,注重从面料的选择运用方面表现不同人物的特征。——总结一下,可以这么说,电视剧《红楼梦》在很好的表现原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贾府是18世纪中页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吃穿用度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而《红楼梦》中贾府服饰的华丽、高贵、富丽堂皇,及人物性格、身份都暗示了他们今后的命运。服饰与人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从原始社会走过来,文明在不断发展,人也逐渐产生了对美的追求,当时服饰文化到了一个高度民主,也有了时代的前提。正逢曹雪芹家属织造世家,所织造的服饰属高档次的,专供给皇家的,所以他能看到并知道所有华丽的服饰及其做工、材质等,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解答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 粱:莫效此儿形状!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 红楼梦前80回有70多万字,后40回也有30万字,在中国是一部规模很大的书。故事写了一个很大家族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写了一个最大的家族,主要是贾家,还涉及到王家、史家、薛家。 写一个家族有什么意义?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特点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所以中国的伦理道德有三纲五常。三纲里面有两纲都和家庭有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常又是家庭内部的拓展。三纲五常是中国伦理最高的一个表述,而《红楼梦》恰好写了一个大的家族。它的意义非比寻常。大家族在明清时期是社会的基本支柱。 《红楼梦》还写了家族内外所发生的缠绵悱恻、惊心动魄的各种各样的爱情。有些爱情很单纯、很纯粹。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爱情。他们的情跟性是分开的。他也写了另外一种爱情,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那是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里,薛宝钗是爱贾宝玉的,但是宝钗没有表露,她在等待最后的时刻,等待这个家族里最高的决策者都同意她跟宝玉结婚。红楼梦还写了很多畸形的爱情。比如贾珍和秦可卿的爱情。儿媳妇死了,他的公公哭得如同泪人一样,这个是很失态。但是里面也有非常的真诚的感情。别人问,秦可卿丧事怎么办,贾珍说要倾其所有。 红楼梦这部书写的是女性的悲剧。作者的同情似乎站在女性一边。如果我们用现代解释学的观点分析,作者可能采取的是女性的视角。他似乎对男性没有什么好感,尤其是对已婚男性。对于女性的同情作者也是有分别,对待未婚的女子,作者就特别有好感。所以他说“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泥做的就很污浊,水做的就很清洁。结了婚的人在作者的眼中就不如以前的那么清纯了。 《红楼梦》的文笔非常好,任意打开一页看,你都觉得好看。这样的书就是好书。红楼梦写得好,有时候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第29回贾母带着全家人去清虚观。张道士给宝玉端了一盘礼物,让宝玉挑选。在挑的时候,贾母发现了盘中的一个金麒麟,顺手就把麒麟给拿来了。她说这个好像家里哪个女孩子戴过的。贾母对女孩子戴什么饰物很关心。薛宝钗说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略小一些。薛宝钗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不仅关注史湘云有一个,而且连大小她都比较过。这时候宝玉说话了,他说史湘云就在家里住着,但是自己却没有发现。这点很有意思,因为贾宝玉一点也不关注别人戴什么饰物,可见他也没有把饰物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然后探春说宝姐姐有心,无论什么她都记得。后来林黛玉说,她在别的事物上都有限,唯在戴什么饰物上倒记得清楚。你看贾母拿了一个金麒麟,一人一句话,把每个人的性格都连在一起了。而且把红楼梦的整个情节都联系在一起了,对于一部小说的描写不得不佩服,所以我说这一个情节就是一场人物的心理战。 1、红楼梦的文化传统 《红楼梦》这部书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偶然,它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远的说直到清朝中叶为止,四千年的文化传统都可以看做《红楼梦》的背景。里面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因子非常丰富,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它所渗透文化的因子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总汇。古典文学艺术和技艺的各种形式《红楼梦》里面都有。 同样,读懂《红楼梦》也需要相当大的知识储备。所以在中国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著作都为读者广泛接受,唯有红楼梦则需要知识层次更高一点的人来读,它是一部文化典范。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写18世纪中叶那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生活,书里写到吟诗、作赋、行酒令、猜谜、喝茶、绘画、下棋、弹琴、说书、看戏、宴饮,基本上都是文化活动。本来像很多都是物质享受的东西,在红楼梦里已经升华到一种艺术层面,变异成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第38回写薛宝钗协助史湘云做东,请贾母吃螃蟹。这一活动和游园赏花、作诗结合在一起的,它的艺术价值超越了使用价值。第40回写贾母和史湘云还席,吃的东西倒是没有具体写,而是把几个人的座位排序,碟子的花色,碟子的摆放,碟子的传递方式写得一清二楚。作者有意在写大家族里面宴饮时的文化层面。第71回贾母八旬寿宴,荣宁两府齐开宴会。宁府请的是官客,荣府请的是常客。这个宴会也是重点凸显排场和礼仪。曹雪芹一方面把艺术生活化了,也把生活艺术化了。 文化是个大概念,不仅阅读学习书本知识是文化,言谈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仪表、服饰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风貌。红楼梦里面的有些人没有文化,可是很懂得礼仪,原因就是他们很懂得“敬”。在贾宝玉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一文化

[红楼之约]红楼梦中的民俗节日文化

[红楼之约]红楼梦中的民俗节日文化 一部《红楼梦》,其中记载的民俗隐喻着时代背景和风貌,其中描写节日的深藏着传统文化。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 亦雅亦俗的茶话酒风,有悲有喜的婚荡嫁娶,亦南亦北的逸致风情。春有清明折柳踏青,夏有端阳粽香华庭,秋有中秋望月思亲,冬有除夕元宵赏灯。贾府的民俗节日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度“春节”重彩藏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腊月二十三小年,曹公终究让普通百姓与贾府这种达官显贵之家在习俗上显示出了某种平等。不分高低贵贱,不论贫富等级,灶王爷一视同仁。天下百姓希望他能“回宫降吉祥”,贾府老小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过除夕,发压岁钱,饮屠苏酒,看戏赏钱。虽说贾府世袭为官,年年有皇上赏赐的祭祖赏银,其子孙仍不忘责问来交租的庄头乌进孝,为何所交的租子少了,交租的单子上可谓是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供给吃喝玩乐的东西样样俱全。曹公一笔顶千言,乌进孝解释今年庄稼收成不好之时说道:“三月起雨水连接,九月冰雹砸地面。有心者试想,佃户百姓过的是何等的营生呢?过“元宵”昨是今非“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样是元宵佳节,第一次是亭台楼阁处处张灯结彩,贾老太太率众小姐丫鬟们兴高采烈地参与,尽享欢乐;看戏听书放烟花, 吃酒行令猜谜语,乐此不疲。然而曹公提笔描述时却情不自禁着了悲凉之气,让传统节日成了他暗示人物命运、完善人物性格的契机。虽然眼前是笙歌不断,喜乐喧天,却不忘潇湘妃子绛珠还泪的浪漫神

话。荣宁二府第二次元宵节夜宴,贾氏族人参与者寥寥无几。原本流 光溢彩、浮华奢侈的舞台上,空藏下了一段段朝野相互倾轧的事实。岁月匆匆,人生如梦,这都给人生以无限感慨、如此尴尬凄凉的场景,也使得元宵节成为贾府最后的精彩。 庆“端午”百般滋味古人为了增添生活情趣,雅士有琴棋,才女有诗画。写大观园自然要写各种大小节日,“弄潮赛龙舟,端午祭屈原”,曹公写端午节的手法奇特,“明用略写惜墨如金,暗用详写泼墨如注”。虽不是正面描写,但无论是贾元春赏赐宫扇,还是王夫人置办赏午酒;无论是蒲艾簪门、虎符系臂辟邪驱凶,还是斗草陶冶性情,把端午节前后发生的一组组小故事串在一起。如:金钏在节前被撵节后跳井;宝玉因晴雯摔坏了一把扇子就骂晴雯;晴雯更说:“要嫌我们,就 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然后是傍晚晴雯撕扇笑红尘。爱吃醋耍小性的黛玉因“金玉良缘”与宝玉不和,对宝钗言语中常有醋意,不满中横生怨气。但只在窗外听得宝玉一句“林姑娘可曾说过这种混账话”,便顿时明白宝玉对自己的心意,之后不仅性情微变,对宝钗也友好了起来,端午节成为宝、黛、钗三人关系变化的转折点。端午当天,黛玉论人情聚散,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 时欢喜,到散时 岂不清冷;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与其说端午节人人都愿得美好,不如叹五月初五女儿家各自有苦悲。贺“中秋”乐宴垂泪中秋佳节本是一个喜庆团圆的节日,往年此时,秋爽斋结成海棠社,藕香榭题菊花诗,大观园曾经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有道是“物极必反,月盈则亏”。繁华落尽的贾府,表面上依然

红楼梦判词及人物简析复习课程

红楼梦判词及人物简 析

判词 孽海情深 厚地天高,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虽然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有着众多儿孙,但这些不过是一群混账儿孙罢了,游手好闲,依傍偌大的家族便可以高位厚禄。但当这颗大树倒下后,便树倒猢猴散,纵使往日吃喝嫖赌,此刻也脱下昔日华丽的外衣。 金陵十二衩,这混杂尘世中不凡的女子,死后也将化作一抔黄土。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了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见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也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咏絮才,指林黛玉敏捷的才思。有人不喜她的敏感与尖酸,但寄人篱下的她必须对一举一动都多几分思量,由其贾府是大家,处处需谨慎,所以她的性格敏感多疑,虽然初入府时讨得老太太的欢心,但却因为体弱多病成了哄宝玉成亲的借口,金玉良缘礼成之际,带着怨恨香销玉散。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暗寓其结局之冷落凄苦。停机德,指她劝说宝玉考取功名。她圆滑世故,这也是寄人篱下所造成的,但她有母亲兄弟,纵然哥哥再不成器,但至少还有一处停泊的港湾,就连亲事也有母亲来操持。宝玉出家后,她便带着肚子里的孩子,走了李纨的旧路。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放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是家族的荣耀,荣升贵妃的她却暴殂。她生活在政治漩涡中,有人解读说她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虎兕相逢,政治斗争中,她被绞死,和贾府一起消失在历史中。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迎春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预示着荣国府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衰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