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审美经验论

4-审美经验论

4-审美经验论
4-审美经验论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1、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立,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

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系统。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

2、审美经验:指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1)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区别:○1主体(人)与对象关系:美感仅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审美经验

则是人与对象形成的审美关系;○2形态上的差别:美感仅是对于审美经验静态的、瞬间的理解;审

美经验体现为一个动态的感受和评价过程;○3对审美对象理想的差异:美感指一种主体对某种现成

对象的反映,其对象的审美性质是先验存在的;审美经验认为什么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2)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

○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联系。

3)审美经验不仅发生在艺术领域,也发生在社会和自然领域:

○1社会领域的道德实践和审美经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2自然美的发现欣赏与人生实践的密切关系:如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在中国一般体现的"比德"说,

即自然特征比附人类道德;次方总是自然激起主体的道德体验。

4、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1)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

○1"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献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2 "本质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2)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

○1从审美对象的角度看,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

○2从主体角度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审美愉悦与一般的快感有本质区别。

○3但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会产生功利性的作用,因为从审美对象的角度看任何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纯粹形式是不可能成为理想的审美对象;从主体角度看,主体一定会受到对象的地响教育和道德启迪作用。这种功利色彩的浸染使得审美经验不再那么纯

粹和自由,但使其变得更为丰富和重要。

3)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中的超越概念包含"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2...........................现实..........理想世界.........;

○3...........................经验..........超验世界..........。

5、如何理解审美经验的本质直观性:审美经验具有感性直观性,能够建立起主客体之间的感性直观的关系,

但审美经验又不仅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当人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并不仅仅在于获得感官愉悦,更

要获得思想启迪,感悟价值意义。直觉活动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是因为审美经验能够有效

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性在其中排除了概

念的干扰,而成为一种自由的直观能力,所以能够与感性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游戏关系"。6、超验世界:审美经验在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的,通过象征方式来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现客体"这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7、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四个基本要素):

1)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

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1审美感知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

○2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3审美感知总是以完整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2)想象:包括初级和高级形式,初级形式是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高级形式是再创造联想、创造性联想。高级形式对于审美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在审美经验中想象是一个核心因素。

3)情感: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一方面构成了其他因素产生的诱因,另一方面又是他们进一步发展为动力,同时它还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情感和感觉一样,都是对于现实的肯定方式,它的产生根本上是因为自然的人化和情感的人化是相互对应的。

4)理解: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审美理解的特点:

○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由于在反思判断中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其普遍性,因而他不需要也不可能吧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

○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由于审美对象中

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式暗示出来的,因而对其的

理解也不可能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进行。与

抽象的

逻辑推理比较,这种直观活动看似更加具体,世纪上却更加模糊和含蓄,所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

够确定,却意蕴丰富,回味悠长。

但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8、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

在审美活动中,各个心理要素虽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

织在一起,既互相渗透,又相互制约,从而组成了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1)在整个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中,直接与现实相联系的感知无疑处于起点的位置;

2)想象与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相互关系。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2审美情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想象活动本身并不是审美最终目的,而只是产生一定审美价值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审美想象受到审美理解的制约。用康德的话来说,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的角度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论述:审美经验的游戏本质并不是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体验,而是指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这就是说,游戏活动的存在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它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因素。而艺术活动的游戏本质也就决定了,必然是以游戏而不是逻辑推理的方式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内涵。同理,审美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活动,而理解力或理性因素本来就是一切游戏活动的本体论内涵。正是这样一种本体论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审美经验中是以游戏的方式统一在一起的。

4)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收到理智的引导。总之,情感与理智在审美经验中只有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才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要求。

9、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过程的各个层面(审美经验的心理结构):

同化-调节律: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旦一种结构形成认

知图式,就试图用它来同化对象,但无法同化时,就没法调节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个体和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都是同化-调节辩证关系的产物,同化-调节律是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

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

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节的有机统一。

这一心理学的研究探讨可以帮助理解审美讲演的心理建构。

1)审美主体通过同化使得自己能够理解对象,通过调节来修正自己的心理图式。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是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识

的结构调节的有机统一。

2)自调节审美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体现在以下两点:

○1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按照康德的话说,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这里所谓的目指的是在确定审美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努力的自我调节以达到审美目的;

○2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主体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必须注重反馈调节,而反馈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10、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1)呈现阶段:审美态度的确立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美主体首先通过自己的整个身心与对象建立关系,达到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并不意味着对于对象的占有,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之后出现的一种忘我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

2)构成阶段:审美想象在构成阶段非常重要。

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

○1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使对象的审美特征充分显现,形成审美距离;

○2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远处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3其实,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以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并不存在真正独立的先验想象力,它只是一切想象力的先决条件。任何形象都是以经验的方式进行的,但这种经验必须符合某种先验的前提条件。

3)评价阶段:主体的审美理解在评价阶段起关键作用。它可以抑制想象力,松弛它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结成的纽带,因为根据现象学关于自我、主体间性的探讨,他人的存在以及主体间性都是自明的,而个体自我则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在这个基础上,康德的"反思判断力"(定义)是符合审美经验的。

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审美体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这两种感觉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

○1它们的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知识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

○2他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同时,这种深度也使得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主体间的精神交流,而审美对象实际上成为一种"准主体"。

11、审美态度: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使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12、先验想象力:在根本上为审美对象的构成提供前提条件,提供对事物观察必需的时间与空间的能力,

打破了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的状态。据法国现象学家杜夫海纳分析,先验想象力功能有后退、开拓。

13、审美距离: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

定心理距离。

14、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之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15、准主体:审美对象的特殊存在方式实际上使它自己成为一种准主体,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会发生精神

交流,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度的体验。但这里所说的准主体并不是指实际存在的作者。而是完

全以审美对象为依据而构造出来的。就艺术作品而言,由于它总是作家的意识活动的结果,自然

可以在阅读中进行一种模仿性的意识行为,即在自己的意识中重新开始作家的思想行为,这样,

我们就能发现他的感觉和思维方式,由此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1、提出"迷狂"说的古希腊哲学家是柏拉图。

"回忆说"在柏拉图的美学理论中涉及审美的一般规律。

柏拉图的"回忆说"这一论点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

揭示了审美主体的亢奋状态;触及了审美的非功利性和超越性。

2、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中,悲剧的作用在于净化心灵。

3、西方美学18世纪出现的转向集中体现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有: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休谟将审美经验明确地归结为情感活动。

4、康德提出了"游戏说",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力之间的协调一致。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分为决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

5、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

6、分析美学的重要代表是维特根斯坦。

7、"知觉是把握生命及其生成过程的唯一方法。"这一论点来源于柏格森。

8、"本体论转向"指的是现在解释学美学流派理论的重大突破。

在解释学的"本体论转折"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的人物是海德格尔。

9、美感理论建立在形而上学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基础上。

形而上学主张非理性是一种低级混乱意识。

作品的超验本质构成了它的形而上质。

10、审美经验的本质直观性是在于把理性从概念解放出来。

有人说,因为审美经验是直接形式与自身感受相联系所以无法把握本质,这种观点混淆了外观与现象。

审美经验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的主要方式是象征。

11、人的五官具有审美能力,根本上是因为感觉在实践中获得了社会性。

12、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形式把握对象的。

13、审美主体通过自我调节来强化心理图式,这其中涉及:

审美对象的层次高低、审美能力的大小、人生态度的积极与否、人生境界的高低。

14、中国禅宗的坐忘境界是一种心理的功能调节。

15、说法正确的是:审美对象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培养的;

审美体验所达到的深度,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式有关;

审美体验开始和结束的感觉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根据作品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说法错误的是:审美深度体验使得主体在对象面前更为主导。

1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情感、意蕴的艺术。 (一)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书法作为“心画”是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形式来表现的。这里特别谈一下用笔问题。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缓急、轻重、藏露、提按等。历代书家都重视用笔,因为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初学书法常易飘滑,一带而过,写出的字象薄片贴在纸上,缺少意趣。所以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也就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点画的刚柔变化,直接体现情感的节奏,有如情感的“心电图”。在书写中运用涩笔、中锋,可以使点画留得住,象苏东坡所说的用笔如逆水撑船,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含蓄、圆劲,心中的情感好象流入笔墨,笔墨也好象浸透到纸背。 (二)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象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地表现生活、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

2018智慧树艺术与审美单元测试答案

目录 绪论章单元测试1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2 第二章章单元测试绘画4 第三章章单元测试5 第三章单元测试雕塑5 第四章章单元测试建筑7 第五章章单元测试8 第五章单元测试设计8 第六章章单元测试8 第六章书法8 第七章章单元测试音乐9 第八章章单元测试舞蹈10 第九章章单元测试戏剧12 第十章章单元测试电影13 第十一章章单元测试摄影13 第十二章章单元测试宗教14 第十三章美育14 第十四章章单元测试中华美学精神15 绪论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D.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审美等层面上,其中,前两者都是功利层面,只有最后一种是超功利层面。 2 【单选题】(20分)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 C.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3 【单选题】(20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C.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 4 【多选题】(20分) 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 B.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5 【多选题】(20分) 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些新的特点和新趋势,要求我们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官员要有: A.经济的头脑; B.技术的眼光; C.文化的头脑; D.美学的眼光。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0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C.恩斯特·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的作者是英国艺术理论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学生如只回答贡布里希或冈布里奇,也算对),出版于1960年。该书是西方艺术理论界的名著之一。 2 【单选题】(10分) 符合西方历史上的艺术理念论所主张的观念是? C.艺术呈现客观精神 艺术理念论主张艺术来自对客观的理念或精神的表达,故符合此观念的表述只有C,而A、B、D三项由于都指向主观的因素的表达,因而都是错误的。

《美学》第四章审美经验论试题答案

审美经验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艺术即经验》的作者是()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弗洛伊德 D.费希纳 10.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情感的区别 ..在于更具有() A.个人性与情绪性 B.非理性与偶然性 C.社会性与理性 D.历史性与时代性 11.审美经验的生成是() A.有明确目的的 B.毫无目的的 C.有时有目的,有时无目的 D.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辨证统一 16.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 A.夏夫兹博里B.荷加兹 C.哈奇生D.席勒 17.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 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 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D.从经验世界向先验世界超越 8.“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忒性存,无痕有味”一语,强调艺术作品的() A.感性特征 B.理性特征 C.情感特征 D.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征 17.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艺术想象上体现为() A.接近联想 B.对比联想 C.类似联想 D.自由联想 1.在西方美学史上,“迷狂说”的创始人是() A.毕达哥拉斯B.德谟克利特 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2.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运用的是() A.接近联想B.类似联想 C.对比联想D.关系联想 3.倡导“心理距离说”的美学家是() A.康德B.席勒 C.布洛D.叔本华 4.格式塔心理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里普斯 D.阿恩海姆 17.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艺术想象上体现为()

A.接近联想 B.对比联想 C.类似联想 D.自由联想 1.从联想的类型来看,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都属于() A.类似联想 B.对比联想 C.接近联想 D.类比联想 15.审美经验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所通过的方式是() A.象征 B.直觉 C.联想 D.感知 10.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哪三个基本阶段?() A.好奇、探索、理解 B.感知、联想、想象 C.呈现、构成、评价 D.想象、体验、回味 5.西谚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审美理解具有()A.直观性 B.无目的性 C.普遍性 D.多义性 6.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 A.休谟 B.洛克 C.荷加兹 D.夏夫兹博里 10.在审美感知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是() A.视觉与听觉 B.嗅觉与味觉 C.触觉与知觉 D.平衡觉与重力觉 11.在发生认识论看来,用原有的心理图式去进行审美活动是() A.同化过程 B.调节过程 C.想象过程 D.感悟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4.把审美经验视为游戏活动的美学家有() A.康德B.席勒 C.斯宾塞D.伽达默尔 E.尧斯 21.现代西方美学流派纷呈,其中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有() A.自然主义美学 B.语义学美学 C.分析美学 D.直观主义美学

自考《美学》模拟真题及答案(10)

2016年自考《美学》模拟真题及答案(10)2016年自考《美学》模拟练习题及答案(10) 2016年自考《美学》模拟真题及答案汇总 简答题 4.1.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4.2.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 4.3.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 4.4.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4.5.请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4.6.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 4.7.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 4.8.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 4.9.请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参考答案 4.1.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答:(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4.2.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答:第一个方面是“感性直

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另外一个方面是“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4.3.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答: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 4.4.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答: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中的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2)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3)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4.5.请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答: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具有以下特点:(1)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2)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2)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4.6.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答: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

论审美的 意义

论审美的意义 摘要:人生有无意思的判断标准在于自我创造性价值的能否实现。主观自我对人生进行有无意思的价值判定,进而在积极意义上实现自我创造性价值追求。价值追求与实现为人生有意思的认定提供了条件,而人生有意思的认定又作为基础促成价值追求与实现。 关键词:人生价值;审美;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试想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美的环境中,那将会多么痛苦。也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审美需求是与人生的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生存本质地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故而,爱美,是人的生存对自己不仅作为一个与它物相对的生命,而且作为一个自为的存在的确证与表达。人的一生是追寻美的人生,而具审美的人生是诗意境界,达到人格的和谐完满。 一:何为审美 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源自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对世界与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也包括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美学从广义上说,不仅是对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内涵的丰富多彩现象的思考,同时也包容在生存方式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就实践,体现着美。审美活动更直接指明了审美现象中主体方面的状况,因为在审美中,主体是动态的,是实践的,同时也是生存性的。审美的目的就是需求的实现,审美的目的就是审美境界,审美活动一旦发生,由于其性质所致,它必然向审美境界发展,审美的活动是在对象之中的活动,是主、客合一的活动。另外,如果对审美经验具体分析,可看出审美是主体的自我超越,是对对象的投入,在理论上,这种超越与投入,就是审美活动与实践的本质的内涵。主体以一个个体,一个与对象相对而立的“我”出现,这种情况,与对象分为现象与实体、材料与实体、材料与形式,意义与基质的情况共生,它和对象合为一体,共同进入一种非功利的状态,当进入这种境界时,可以说人在“美”之中。这种具体的超越它使获得的意义更模糊,更丰富,它使获得的意义虽不明确,但更“痛切”。就获得的意义核心来说,抽象的超越获得的是“本质”,“本质”是对事物的陈述,它分离于事物。但在具体的超越中,人们面对事物直接的感性展示,并不在其“后”寻找“本质”,而是让事物就这样出现,也即“存在。”在审美经验中,事物在如其所展示的那样存在着,同时向主体展示“意味”。“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美总是存在于美的事物中,而美的事物之所以成为美的事物就在于它能给我们精神性的愉快,应合着我们的审美活动。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

0037-美学

0037-美学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优美与崇高 第四节悲剧与喜剧 第五节丑和荒诞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五章艺术论(一) 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 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第四节意境 第五节艺术的功能 第六章艺术论(二) 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 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第二节美育的内涵 第三节美育的特点 第四节美育的功能 第五节美育的目的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 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 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 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 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 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 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 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 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 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 究对象和范围。美学创始人为鲍姆 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 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 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 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 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 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 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 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 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 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 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 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 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 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 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 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 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践的”。 4、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 特色 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 人的存在。 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 思考人的存在。 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 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 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5、实践存在论构成美学理论的哲 学基础 首先,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人的 审美感觉与现实审美对象都是在 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 一点直接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 论的依据。 其次,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 畴作为中介。自由表现为三种基 本形态: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即物质生产劳动中获得自由, 这主要是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 由;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即变 革社会的革命实践中取得的自由, 这主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 的自由解放;三是在人与他人以及 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即人常人生实 践中的自由,这主要是感性个体获 得自我的超越。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 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 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 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 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 步有有益的作用。 2、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 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 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 一体圆融),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 一。其特点有:一是个体内在性, 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 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 在体验;二是生成性,指非瞬间性 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 持一定的张力,是一种正在进行的 过程。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 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与情感不 可分离。 2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 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 首先,在一定意义上,审美境界是 完全熔化、溶解在情感中的人生觉 解。 其次,基本条件是眼球在人与世界 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再次,审美境界有高低不同的层 次。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是 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 凝聚,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美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审美关 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 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 审美教育 2、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 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 关系中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 系,使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立 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的认识关 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 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 系。 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自由关系。 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陷于审美 主、客体而存在。 3、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 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 践,其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 并且有需求、有目的、有凭借。其 目的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其凭借 体现在审美主体始终结合着审美 对象(客体),是一种内在的交合 融一、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审美 活动作为审美关系的展开和生成, 在逻辑上是先于审美主、客体。 4、广义的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 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 (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 式和存在状态,是人与世界一体圆 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 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5、美感(审美经验):指审美活动 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 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 方式和存在状态,体现为主体直观 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 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 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 福感和愉快感。 6、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 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特点: 其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 体的人生形式。其二,它是主体能 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 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其三, 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 动的自由形象。其四,它是能唤起 主体的联想、想象,使主体从有限 的存在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的超越 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 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 是一种感性经验。 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是 一种美感。 8、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 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缓解循环 往复的动态流程中,这也就是艺术 活动的全过程,离开了其中任何一 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 9、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 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 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 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 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 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 的审美对象。 10、艺术活动的构成和展开 首先,它必须有作者,作者是作为 人工制品的艺术品的所从由来者。 其次,作者对艺术品的制作、生产 是独特的。 第三,艺术品从结构上来说是多层 次的,其内在意蕴存在着不确定性 和空白,有待接受者的填补和确 定。 第四,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接 受,进入具体、特定的审美关系之 中,方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11、艺术本源在人的生存实践之 中。艺术以感性的形式,表征、创 造和开显着不同的人生境界。艺术 的旨趣是,塑造完美的人性,推进 人生的美化,提升人生的境界。 12、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 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 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 神风貌。 13、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 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四章第一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874953477.html,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四章第一节讲义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一)古希腊: 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与之相应,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a )柏拉图的“迷狂说”、“回忆说”。 柏拉图就曾经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柏拉图认为,某些迷狂状态乃是“上苍的恩赐”,也就是神灵赐福的现象。这类现象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预言的、宗教的、诗神凭附的和哲学的,其中第三种迷狂是指“缪斯凭附于一颗温柔、贞洁的灵魂,激励它上升到眉飞色舞的境界,尤其流露在各种抒情诗中,赞颂无数古代的丰功佳绩,为后世垂训。”不难看出,柏拉图在此所描述的其实就是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他的“回忆说”则显然涉及到了审美经验的一般规律。他这样描述灵魂面对美时的感受和状态:“他凝神着美丽的形象,心里产生一种虔诚感,敬美如敬神,……其次,寒颤过去以后,他会奇怪地发高烧,浑身冒汗。因为美发射出来的东西穿过他的眼睛在他体内产生热量,他的灵魂的羽翼也因此而得到养育。受热以后,久经闭塞的羽翼又开始生长。羽管胀大起来,从根部向外长,最后布满灵魂的胸脯,灵魂过去本来就是遍体长着羽毛的。在这个过程中,灵魂周身沸腾跳动,正如婴儿出齿时牙根感到又痒又疼,灵魂初生羽翼时也是这样。”表面上看来,这段文字充满了臆想的成分,似乎谈不上科学的审美经验理论,但实际上它深刻地揭示了审美经验的诸多特征:首先,它表明主体在审美经验中必然处于身心亢奋的状态,并且强调审美经验能够使人的灵魂从肉体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得到复苏和拯救,这显然已经触及到了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和超越性特征。这实际上类似于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b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 在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又对悲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能够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并且通过这些情感的宣泄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快感。这种学说尽管谈论的仅仅是悲剧现象,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审美心理的内在规律,因而其影响一直达于现代。 (二)欧洲中世纪美学:圣·奥古斯丁的“爱天主”说。 中世纪美学在根本上乃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其对审美经验的看法也明显打着神学的烙印。奥古斯丁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便是对于上帝的爱“我爱我的天主,就是爱这一切”。我们可以简化成“爱天主”说。从“爱天主”说中来看,奥古斯丁所说的对上帝的爱其实是宗教信仰而不是审美经验,因此它与感官知觉无关,是一种纯粹的心灵活动。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其实揭示出了审美经验的超验性维度,在对许多艺术作品如宗教艺术等的欣赏活动中,这一维度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1)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前,代表人物—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等。 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内在的感官”或“内在的眼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他们还从经验的角度对于审美特征进行了仔细的归纳,比如荷加兹提出,美的对象一般总是体积较小,造型流畅,因为只有这样才体现出它是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不受外力的强制,才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他还通过比较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后,代表人物休谟。 休谟的主要特点在于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了。 (四)德国古典美学:康德的审美经验“游戏说”。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因而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那么,审美经验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他以为这是通过两种认识能力之间的游戏来完成的:审美经验“无非是在想象力和知性

简论舞蹈艺术与审美想象的关系

简论舞蹈艺术与审美想象的关系 摘要:舞蹈这门艺术学科的在审美活动中涉及到诸多的心理因素,其中想象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审美与想象中,想象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情感是通过想象移入到客体之中的,主体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想象可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随着情感的变化,形象通过想象力而获得改变或夸大。 关键词:意象;自由性;情感性;创造性 Abstract: dance of the art of discipline in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involving many psychological factors, among which imagine posi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aesthetic and imagination, imagination is in the push of emotion,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emotio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the emotional is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to move into the object, subject in reality cannot be satisfied of the emotion, in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can be met. On the other hand,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emotion, the image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and get change or exaggerated. Keywords: image; Freedom; emotionality; creative 引言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随之变得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审美心理也在这场变革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愈来愈猛烈地冲击着各种文化艺术门类。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中国民间舞蹈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它已无法涵盖被现代高度物质文明所扭曲的情感、被激烈的生活节奏所淹没的那份真我。相反,科技越是发达,越是现代化,人们越是带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心理去看待事物。我们不难看到,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把本国古老的民族艺术文化视为珍宝,而舞蹈艺术它来源于生活,是自然和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总是能带给人们一种真实、清新而又质朴的感觉。在我国,民间舞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为什么在高度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国的民族民间舞仍然有着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审美价值?探究其原因是与它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与创造,同时又客观地反映生活;它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民族内在传统文化特定的心理内涵。 一个民族的历史、个性、信仰、审美意识、文化底蕴等都会在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中得到集中和形象的体现。同时舞蹈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着,因而在现代生活中,中国的民间舞仍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符合现代审美心理的需求。 舞蹈的审美想象特征 在舞蹈中想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原有的表象基础上深入体验,构成新形象即审美意象的过程,是理性和感性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的创造性主要

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和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是现代美学的核心问题。正如朱光潜所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1]与审美经验相对应的问题不是美(beauty)的问题,而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是美的事物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引发审美经验,具有审美价值,诸如崇高、荒诞、甚至丑之类的事物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引发审美经验,具有审美价值。在西方美学史上,这种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向发生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注:正如汤森德(Dabney Townsend)指出的那样:“尽管在19世纪之前提及‘审美经验’会犯下弄错时代的错误这一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这个概念在17后期和18世纪英国兴起的经验主义中已经有了它的基础。……哈奇森、休谟、伯克、荷加斯、杰勒德和艾利森等人都承认:关于美、崇高和趣味的讨论是哲学讨论的核心。从他们的讨论中形成的审美经验概念,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主宰了随后的美学理论。”而国内美学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对这种转向有明确的认识。(注:比如蒋培坤曾经指出:“从研究‘美’转而研究‘审美’,标志着传统形态美学体系的历史终结,同时也标志着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开端。”(蒋培坤:《美学,该怎样提问》,载《学术月刊》1991年9月号,3-4页。)我在拙著《美学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四章讨论美的本质问题时曾经明确指出,传统美学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迷误在于没有清楚地区分日常意义上的“美”和美学意义上的“美”,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就是美(beauty)和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之间的区别。) 一 什么是审美经验呢?在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看来,审美经验就是一种无利害的愉快(disinterested pleasure)经验。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是18世纪西方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根据汤森德和斯图尼茨(Jerome Stolnitz)等人的考察,将审美经验视为一种无利害的愉快经验的思想起源于莎夫茨伯利,经过哈奇森、休谟、艾利森等人的发展,最终在康德那里获得了最成熟的表达。(注:对“无利害”概念的历史追述,参见Jerome Stolnitz,"Of the Origins of'AestheticDisinterestedness'",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20(1961),PP.131-144。)在康德看来,审美经验中的愉快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所谓不带有利害,也就是只与对象的表象(presentation)有关,而不与对象的存在(existence)发生联系。康德说: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对我来说,为了说一个对象是美的并证明我有趣味,要紧的东西是我与内心中的表象的关系,而不是我依赖于对象存在的[方面]。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如果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丝毫的利害,那么它就是非常片面的,且不是纯粹的趣味判断了。为了在有关趣味的事物中担任评判员,我们必须对事物的存在不能有哪怕一丁点偏爱,而必须对它抱彻底的漠不关心的态度。[2] 只有这种不与对象的存在发生关系的愉快,才有可能是自由的和无利害的,才是审美经验中的愉快。康德以此明确地将审美愉快与具有感官利害的愉快和具有理性利害的愉快区别开来:“我们可以说,在所有这三种愉快之中,只有涉及有关美的趣味愉快是无利害的和自由的,因为我们不受任何利益的强迫去做出我们的赞许,无论是感官的利害还是理性的利害。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上述提及的三种情形中,愉快[一词]要么与自然倾向(inclination)相关联,要么与喜爱(favor)相关联,要么与敬重(respect)相关联。只有喜爱是惟一的自由愉悦。自然倾向的对象和由理性规律作为欲求对象颁发给我们的对象,都不能留给我们自由去使某物成为我们自身的愉快对象。所有利害不是以需要为前提,就是引起某种需要;而由于利害是决定赞许的基础,因此它使得关于对象的判断不再自由。”[3] 经过康德的分析,将审美经验视为无利害的快感的思想几乎成了现代美学的第一原理。所谓无利害性表明审美经验是一种不经由任何中介的直接经验,是一种典型的分离式的(detached)经验,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静观(contemplation)。

2016年版智慧树《艺术与审美》单元测试答案

目录 绪论章单元测试 (2) 第二章章单元测试绘画 (7) 第三章单元测试雕塑 (9) 第四章章单元测试建筑 (11) 第五章单元测试设计 (13) 第六章书法 (14) 第七章章单元测试音乐 (16) 第八章章单元测试舞蹈 (17) 第九章章单元测试戏剧 (19) 第十章章单元测试电影 (21) 第十一章章单元测试摄影 (22) 第十二章章单元测试宗教 (23) 第十三章美育 (24) 第十四章章单元测试中华美学精神 (26)

绪论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0分)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B.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C.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D.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2【单选题】(20分)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 A.冯友兰——“乐道”; B.朱光潜——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C.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D.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单选题】(20分)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B.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C.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D.“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4【多选题】(20分)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 A.玻尔:“我们都认为你的理论是疯狂的,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是:它是否疯 狂到有可能是正确的”; B.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D.霍金:“纵观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科学发现、发明的)事件不 会随意发生——它们反映出潜在的次序”。 5【多选题】(20分)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些新的特点和新趋势,要求我们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官员要有: A.经济的头脑; B.技术的眼光; C.文化的头脑; D.美学的眼光。

审美学复习思考题

《审美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中国美学史上人们怎样将美的问题与人自身联系在一起? 3.为什么说美离不开人? 4.比较“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异同。 5.如何理解真、善、美的关系? 第二章 1.简述“同构说”。 2.简述“移情说”。 3.举例描述美的本体结构。 4.美怎样形成于第二世界?试作论述。 5.运用“三个世界”的理论,评价我国现代美学三派的得失。6.怎样理解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第三章 1.把握形式美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宗教美在文化领域中有何作用? 3.为什么说“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艺术化”? 4.简述自然物被艺术化的具体过程。 5.谈谈艺术美的来源。 6.自然物的美、自然美、艺术美、艺术品的美这四者如何区别?第四章 1.比较壮美与优美的不同特点。 2.为什么要提出“弱美”范畴?弱美形态的特点怎样? 3.艺术中描绘丑有何作用? 4.四种基本的审美形态有何逻辑分野? 5.试以艺术的发展嬗变描述审美形态的历时流转。 6.比较悲剧、喜剧、荒诞的不同特点。 第五章 1.为什么说“审美(优美)感是人类其它情感的中和”? 2.审美感的产生一般需要哪些条件? 3.试论审美心理活动的三境层。 4.谈谈你对审美直觉的理解。 5.试述审美理想的来由与作用。 第六章 1.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三者的关系如何? 2.谈谈良好趣味的来由。 3.怎样看待审美标准中古典倾向与浪漫倾向的对立? 4.如何培养审美理解力? 5.试论审美想象力。 6.谈谈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7.为什么说“艺术熏陶是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提纲 1. 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 “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 “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艺术 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 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 答:1.中国古典美学 ——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 2.“美学在中国” ——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 3.“中国美学”的重建 ——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 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 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 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社会(客体) (3)人文科学——人(主体) 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2.美学与心理学 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 (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4.(1)请列举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答: ?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更高理想境界。 (2)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充实”“气”“气象”“圣人” ?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 ?“道”“无”“大象”即“象罔”“神人”与“至人” ? 3.佛家“境界”观念强化对感性表象的超越与区别。

智慧树《艺术与审美》绪论章及第一章单元测试

艺术与审美绪论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B.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C.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D.】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2 【单选题】(20分)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 A.冯友兰——“乐道”; B.朱光潜——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C.】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D.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 【单选题】(20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B.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 C.】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D.“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4 【多选题】(20分) 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 A.玻尔:“我们都认为你的理论是疯狂的,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是:它是否疯狂到有可能是正确的”; 【B.】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C.】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D.霍金:“纵观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科学发现、发明的)事件不会随意发生——它们反映出潜在的次序”。 5 【多选题】(20分) 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