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37-美学

0037-美学

0037-美学
0037-美学

0037-美学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优美与崇高

第四节悲剧与喜剧

第五节丑和荒诞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五章艺术论(一)

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

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第四节意境

第五节艺术的功能

第六章艺术论(二)

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

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第二节美育的内涵

第三节美育的特点

第四节美育的功能

第五节美育的目的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

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

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

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

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

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

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

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

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

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

究对象和范围。美学创始人为鲍姆

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

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

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

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

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

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

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

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

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

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

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

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

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

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

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

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

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践的”。

4、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

特色

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

人的存在。

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

思考人的存在。

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

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

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5、实践存在论构成美学理论的哲

学基础

首先,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人的

审美感觉与现实审美对象都是在

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

一点直接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

论的依据。

其次,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

畴作为中介。自由表现为三种基

本形态: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即物质生产劳动中获得自由,

这主要是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

由;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即变

革社会的革命实践中取得的自由,

这主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

的自由解放;三是在人与他人以及

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即人常人生实

践中的自由,这主要是感性个体获

得自我的超越。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

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

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

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

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

步有有益的作用。

2、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

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

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

一体圆融),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

一。其特点有:一是个体内在性,

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

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

在体验;二是生成性,指非瞬间性

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

持一定的张力,是一种正在进行的

过程。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

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与情感不

可分离。

2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

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

首先,在一定意义上,审美境界是

完全熔化、溶解在情感中的人生觉

解。

其次,基本条件是眼球在人与世界

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再次,审美境界有高低不同的层

次。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是

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

凝聚,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美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审美关

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

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

审美教育

2、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

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

关系中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

系,使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立

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的认识关

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

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

系。

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自由关系。

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陷于审美

主、客体而存在。

3、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

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

践,其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

并且有需求、有目的、有凭借。其

目的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其凭借

体现在审美主体始终结合着审美

对象(客体),是一种内在的交合

融一、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审美

活动作为审美关系的展开和生成,

在逻辑上是先于审美主、客体。

4、广义的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

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

(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

式和存在状态,是人与世界一体圆

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

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5、美感(审美经验):指审美活动

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

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

方式和存在状态,体现为主体直观

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

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

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

福感和愉快感。

6、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

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特点:

其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

体的人生形式。其二,它是主体能

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

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其三,

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

动的自由形象。其四,它是能唤起

主体的联想、想象,使主体从有限

的存在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的超越

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

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

是一种感性经验。

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是

一种美感。

8、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

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缓解循环

往复的动态流程中,这也就是艺术

活动的全过程,离开了其中任何一

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

9、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

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

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

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

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

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

的审美对象。

10、艺术活动的构成和展开

首先,它必须有作者,作者是作为

人工制品的艺术品的所从由来者。

其次,作者对艺术品的制作、生产

是独特的。

第三,艺术品从结构上来说是多层

次的,其内在意蕴存在着不确定性

和空白,有待接受者的填补和确

定。

第四,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接

受,进入具体、特定的审美关系之

中,方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11、艺术本源在人的生存实践之

中。艺术以感性的形式,表征、创

造和开显着不同的人生境界。艺术

的旨趣是,塑造完美的人性,推进

人生的美化,提升人生的境界。

12、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

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

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

神风貌。

13、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

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

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即精神丰满的人生成。14、美育的独特性: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独特性质根本上是由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15、审美活动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活动

1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面的初级人生真相,打动人的心灵。

2提升人,在审美活动中,生活在片面性中、异化状态中的人得到了解放,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揭示,随着审美境界的获得与递进,人的神明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3求真、求善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1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其特征是:

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其作用是:

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作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

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及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其特征是: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它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2、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

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

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

对象的客观特点。

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

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

审美理想的制约。

3、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审

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

种交往与对话,是一种最符合人性

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

自由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

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

它所建构的是一个距哟有独特生

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是超越现实功

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理

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

统一。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

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

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

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

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

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

统一。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

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

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他律

性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

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

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

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

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

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

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

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

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

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

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

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

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

美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和演变,实质

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

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

演变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4、异化劳动:人的自由本质的一

种扭曲和蜕变。在异化劳动中,人

不是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生命,而是

用摧残生命的方法来维持生命,人

本身的力量对人说来,成为一种异

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异化劳动

的产品,也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

证,而成为人受奴役的一种表征。

5、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

活动本身所展开的是一个属人的

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

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

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

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

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

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

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

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

性。首先,审美活动与其他价值活

动一样,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

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

体关系。其次,审美活动同其他价

值活动一样,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

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

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

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

满足人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其

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

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

命意义的特殊世界。再次,审美活

动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

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

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

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

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

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

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

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

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

应然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1、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

体的基础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

种东西。

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

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再次,就审美对象而言,正是人的

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

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

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

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

动就是审美主体育审美对象之间

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

矛盾运动过程。

2、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

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

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

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存在

方式,只是指在审美中,人主要发

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

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

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

存在的。

3、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

审美惊异: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

中由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

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

验的特殊心境。

特点:一是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

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

感。二是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

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

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

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

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

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

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

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

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审美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体验方

式,与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

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体验之间具

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是因为人

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

不可能离群索居。

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具体性、集

中性、整体性)和根本性。

审美体验的整体性:是诸种人生体

验的浓缩和凝聚,是各种实际的人

生体验在审美情境中其实用意义

被悬浮之后的一种升华和整合,表

现在它是对人生整体价值和根本

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

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

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

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

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

体进入一种光亮无蔽的澄明之境,

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4、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

定的物质基础,都必须以一定的客

观物质材料作为其现实存在的必

要条件。一般来说,审美对象的物

质因素主要是指构成具体事物的

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

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

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

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色彩: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

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对于人们辨识

物体是不可缺少的。其审美意义主

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

面。(视觉对象)

表情性: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

感受和情感。

象征性: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

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

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

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人们在实践中对物体外形

所做的一种抽象,并赋予其某种观

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

特殊语汇。一定的线条之所以会具

有某种情感意味,是因为这些线条

所附着的客观事物本身在生活中

就实际上使人产生过类似的经验。

(视觉对象)

3形状:是事物在空间中具体的存

在形式,其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

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

层次,具有具体可感性和一定的表

情性。(视觉对象)

4音响:声音的节奏与人的生理心

理之间发生某种对应关系,使其带

上情感意味。(听觉对象)

5审美对象的形式规律:审美条件

的各种物质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

互联系的组合规律,其中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

多样: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

统一: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

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的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1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2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转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

3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事物对象才既超脱了功利性,又摆脱了抽象的分析,而得以如其所示的显现自身,才带着它鲜活的生命力和本真性向主体敞开和呈现,审美对象也就得以现实的生成。

4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生命的真实世界叶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完成: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碰撞、交融,审美对象才会现实地具体地生成。

2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替班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A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它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

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体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审美对象从它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抽离出来的过程,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在这种主客融会的双向互动中,就必然使审美对象超越原来客观的实在物,变成了一种主客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B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

又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

任何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

“物”,它依存于具体的“物”;另

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又绝非仅

仅表现为一种有限的单纯的物,而

是具有某种深刻的内涵。审美对象

的无限性就寄居在他的有限的个

别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

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

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结

构之中。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1、游戏说

1产生与发展

古希腊柏拉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

类似之处

18C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自

由游戏”

18C德国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

戏理论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席勒的“游戏说”

A简介: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

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

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不同于

我们一般所说的嬉戏玩耍之类,也

不是人想入非非的懒散的幻想活

动,而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

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

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

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

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

形象本身无所而为地进行观赏和

玩味。因此,所谓游戏,其实也就

是一种审美活动。人之所以会产生

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

余。这种冲动甚至可以追溯到动物

那种无目的的本能活动中。

B评价:首先,它试图从人的生命

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

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

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

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

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的根

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

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

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

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他

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它根

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

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

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

乎可以看成是同义词,这样,说审

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

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

以成立的。

2、生物本能说

1产生和发展

古希腊德谟克里特:从人的自然天

性来说明审美的发生

18C英国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

念的根源》: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

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

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

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

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则产生出美

感。这样一来,人类的审美活动其

本源出九是一种本能的需要。

在这一派中影响最大的是达尔文:

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

究,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

点,其结论是“人和许多低于动物

的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同样美

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同样一些声

音,都同样地具有愉快的感觉。”

这“愉快的感觉”无疑是出自本能

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人的本能

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

人的各种本能欲望在平常都被社

会所压抑,这种压抑使得人的本能

欲望只能通过移置与升华的方式

以求发泄。审美与艺术活动,就是

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在

这种活动中,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想

象的替代性满足。

2评价:这种研究,不仅拓展了审

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

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

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它们的缺点

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

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

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

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

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

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

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

的探讨。

3、巫术说

1产生和发展

20C英国泰勒《原始文化》:最早

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

20C英国弗雷泽《金枝》:对原始

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行进而细致的

研究相似律、接触律、交感巫术

2评价:用巫术说的却可以说明一

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

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是它具有更

可信的说服力。但是,一方面艺术

与审美并不能完全等同,艺术只是

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

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地

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另一

方面,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

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唯一因

素。

4、劳动说

1产生和发展

1896德国卡·毕歇尔:研究了劳

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

俄国普列汉诺夫:对劳动与艺术和

审美之间的关系作了更加深入、系

统的阐发:

第一,“劳动先于艺术。”

第二,从人的心理本性上说,他潜

在地包含某种审美的要求,只有通

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

现实性。在人的具体审美趣味中,

总是蕴涵着由特定社会生产力所

必然决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第三,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

动过程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水

平相一致的。

2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

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

定性作用,是十分深刻的。但是,

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却存

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它只是

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

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

的内在机制。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

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

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

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

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

活动,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制

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

生产劳动,是因为:

第一,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

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

狭隘性与固定性。

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

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

语言符号的能力。

第三,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

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

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

第四,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

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

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

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第五,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

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

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

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

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

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2、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1一定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审美活

动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条件

2芬兰希尔恩:导致艺术起源和审

美发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冲动

大致有六种:a知识传达;b记忆

保存;c恋爱;d劳动;e战争;f

巫术

3审美是人所独有的一种高级精神

活动,就其成熟的和典型的形态

看,其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在自身中

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

的性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

4从审美的内在发生机制来说,只

有当人的精神能力发展到一定程

度后,才能成为审美发生提供直接

的条件,就是说,在劳动与审美之

间必然存在某些中介性因素。从目

前的研究成果看,巫术礼仪活动应

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

的一种中介因素。

5马林诺夫斯基的考察:首先,巫

术活动植根于原始人类渴望实际

控制自然的强烈需要。其次,巫术

活动由一套独特的仪式行为组成,

它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再次,

巫术活动中的行为动作与巫术所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是用情绪来沟通,而不是以观念来联结。

6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精神能力。

第二,巫术活动独特的礼仪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第三,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7卢卡契:巫术为模仿艺术的形成所做的准备

首先,在巫术中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就必须对达到这一目的的实际过程中进行逼真的模仿。这种模仿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而且需要高超的技艺力和想象力。

其次,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过程,而是与实际生活过程的暂时中断。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力。

(三)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1、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2、审美需要与审美意识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3、审美意识:人们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4、对于真正人类意识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

5、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

首先,原始意识在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

其次,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

再次,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6、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因素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就是伴随着原始意识这种解体和分化的过程而缓慢地显现出来、确立起来的。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

出来的过程,也即人类逐渐超越自

己原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

到文化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

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

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转变过

程。审美需要一旦进入人的自觉意

识,就会成为人永不熄灭的一种精

神追求。只有当审美意识作为一种

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后,才意味着

审美活动的真正发生。

三、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1、原始审美活动:主要是指史前

人类的审美活动。

人类的发展进化过程:南方古猿

(早期直立人,距今约300万—

200万年)、直立人(晚期直立人,

距今约300万—200万年)、古人

(早期智人,距今约30万—5万

年)、新人(晚期智人,自距今约

5万年始)

2、原始人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审美

创造

1装饰的发明,为原始人在物质生

产领域施展自己的审美创造才能

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

2装饰:在不改变生产工具或生活

器物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

精心的修饰和打扮,从而使实用器

物充满灵气和富有情趣。

3装饰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装饰

化的器物造型,一是器物装饰。(大

多是陶器)

A装饰化的器物造型:经过装饰化

的处理使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审美

特征,但又并不妨碍其使用功能的

器物造型。

B器物装饰:在器物既定造型的基

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刻纹绘饰。

3、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人的自我修饰与美化,是人的审美

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原是人

的自我装饰,大致可以分为固定装

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

固定装饰:原是人通过刻痕、刺纹、

凿齿、穿耳、穿鼻、穿唇等手段局

部地且永久性地改变自身的自然

形态,以期达到某种观念目的的装

饰活动。

非固定装饰:主要特点是利用某些

天然的或经过人工制成的物品,通

过不断变化的方式使之或附着或

悬挂于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从而

达到美化自身的目的。

(三)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1、雕刻

1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

雕刻作品是在叙利亚西南部戈兰

高地的贝雷克哈特—拉姆遗址出

土的刻有凹痕的卵石小雕像,距今

大约为23万年前。

2就史前艺术的发展来说,雕刻艺

术的成熟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

始的。

3雕塑与器物的巧妙结合,是中国

原始雕塑的一个显著特点。

2、绘画

1绘画的出现要晚于雕刻。目前世

界所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属于

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作品多以早

期人类的狩猎生活为题材,所描绘

的几乎全是动物形象。

2绘画有岩画、壁画、、彩画、陶

器彩绘等。

3、音乐与舞蹈

1音乐在史前时代已经发生,目前

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种乐器是在

法国的比例牛斯旧石器时代文化

遗址中发现的一支长约108毫米

的骨制笛管。

2史前舞蹈我们能通过一些文物资

料获得较为直观的认识。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1、广义的审美形态有自然美、社

会美、艺术美,狭义的审美形态则

包括各种风格、品位、体裁等。

2、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与人的存

在实践息息相关,它是基于人的存

在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的形象反

映。

3、审美形态集中表现为优美与崇

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等主要

类别。

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1、审美形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

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

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

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

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

逻辑分类。

A人生样态:由个人的外在形态、

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

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

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

特定的审美理想。

B 自由人生境界:从人生境界中升

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

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

也就是审美境界。

C审美情趣:在审美实践中,不同

的审美样态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

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

应。

D审美风格: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

性特征。

2、审美形态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

上对审美活动进行的反思和总结。

3、审美形态的五个代表性观点

1美的形态。美的形态包括美的类

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值形态

说等,认为美完全是外在于人、与

人无关的客观实体(存在物)或客

观实体的固定不变属性,在审美活

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美感和审美

经验知识对美的形态的反映。因

此,只要弄清了美的形态,就等于

解决了审美形态问题。

2审美风格。审美风格的观点将审

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但

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

3审美类型。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

型说和审美类型说。基本认识原则

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的类型,

而不去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

显得过于宽泛,又囿于形式,甚至

是外在形式的尺度,既不利于对审

美形态作深入了解,又容易对美学

学科的建构止于较浅表的层次。

4审美范畴。审美范畴包括美的范

畴说和审美范畴说。范畴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本质和关系的逻辑概括,

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把范畴作为人

类认识世界即掌握“自然现象之

网”的基本思维形式;二是把范畴

看成历史地、动态的,是人认识世

界过程中的各种形态的“梯级”。

5人生境界说。人生境界要作为审

美形态表现出来,首先离不开特定

的审美样式,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审

美样式,人生境界将只是一个美妙

的设定,而不具有任何实在的意

义。其次,人生境界本身是一个多

质多层次的生成系统,只有那些具

有审美意义的层面才具有审美形

态的素质,而不是所有的人生境界

都天然地构成审美形态。

4、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的基本

标准:

首先,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

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

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和现实生

活的审美中使用。

其次,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第三,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

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

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

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

志。

二、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生成

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

1、生成性

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

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生成。审美

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的。

而是伴随着人生样态的丰富、艺术

种类的增多和审美经验的改善、人

生境界的提高而不断生成发展的。

就历时态而言,人类的许多审美形

态就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才

出现的。就共时态而言,在特定民

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要

成为其他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

审美形态,就必然有个历史的顺应

和同化过程。就个体审美经验的生

成来说,审美形态往往以主观相对

性形式表征着美在审美中生成的

规则。

2、贯通性

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

化土壤中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

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

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

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

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

性,这种在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

的贯通性。

3、兼容性

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

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是一定社会时期审美实践的历史积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理想。

一、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审美形态是人们审美体验的总结和概括,它紧密地联系于人们的审美实践。

2、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还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由于每个时期审美理想和审美人士都在发生变化,对特定的审美形态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3、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

二、审美形态与思维

1、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特点,对审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有不同。

2、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1中国古代思维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来,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

2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适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归纳和演绎。

3、其他

a数是象的性质,象是数的载体,数赋予象以情感性和观念性。

b抽象:一是把客观存在的物态化的对象与该对象所具有的树形相分离,二是在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提取出最本质的属性。

c概括:把从特定对象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延到具有同类属性的一切事务,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d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对于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它的起点是概念,终点还是概念。

e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是西方思维的主要模式,透过客观事物的现象

认识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是西方

思维的目标,以概念和逻辑形式为

思维的工具。

三、审美形态与语言

1、语言是意义的载体,语言符号

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索绪尔),

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

万别,这些差异不同程度的也影响

到审美形态的差异。

2、中西语言文字的比较

1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属于

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能指和所指结

合的都很紧密,每个汉字都可以称

之为一个意象,它本身已经融合了

人作为主体的感觉、体验和想象。

拼音文字能指和所指是完全随意

性的,是理性的产物。

2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西方语言高

度重视语法。重视词汇的结果是通

过思维中丰富的想象力来凝聚语

言,重视语法说到底把西方语言引

向了哲学本体论,即定义世界之中

的万事万物,凝聚语言的力量是逻

辑性而非想象力。

3在句子形态上,汉语多数是简单

句,句子与句子中间富有跳跃性

(诗性),西语主要是冗长的复句,

句子与句子中间粘连得很紧,充满

逻辑的力量。(汉语可以称之为抒

情语言,西语则长于叙事和论证。)

4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

性,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

性。

3、其他

a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的可以分

为表音和表意文字。

b鲁迅、闻一多、鲁枢元

四、审美形态与文化

1、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

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

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

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

2、中西方审美形态与宗教的比较

1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

宗教意识紧密相连,注重对于人生

终极价值的追问,关注人类本身的

悲剧性和幻灭感。

2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

征,与宗教的关系并不密切。即使

是宗教,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世俗化

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上帝、

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

合而为一,祭祖犹如祭神,形成了

一整套的礼仪规范;二是与世俗的

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相结合。

3、中西方审美形态与哲学的比较

1从西方哲学发展看,总体上说审

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

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上帝和理性是

西方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两极。(1)

把道德标尺与审美标尺混为一谈

(2)主张形式与质料的二分,强

调形式决定质料,促成了形式主义

的审美传统(3)把世界一分为三,

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为西方美学

主要的哲学基础(4)强调“自然”,

体现事物中的普遍永恒的人性或

者理性,出现“崇高”(5)理性主

义破灭,非理性主义思潮崛起,理

性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怀疑,出现丑

和荒诞。

2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是千年不

变的,变化的是细节,是在原有的

基础上进行一些完善和修改的工

作,即“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

即是“中和”,在哲学上是一种本

体论,实质是对于中国是人生实践

的集中概括,同时又是一种审美理

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4、其他

1审美形态作为人类的特殊实践形

式,具有普遍的超越民族的意义,

决定了审美形态的普遍有效性

2审美形态是对人类审美实践活动

中历史的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

审美经验的归类和总结,界定审美

关系米奇形态主要是基于人类的

审美实践活动的展开程度,以及对

人生境界的体现和展示,界定审美

形态的主要逻辑依据是广泛性、统

摄性和历史性。

3审美形态包括优美与崇高、悲剧

与喜剧、丑和荒诞六种基本类型。

4审美形态与艺术形态关系密切,

许多审美形态最初总是表现为艺

术形态,最后逐渐上升为审美形

态。

第三节优美与崇高——最基本的

两种审美形态

一、优美

1、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

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

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

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

2、优美的内涵

相同:秀雅协调的形式,浑然一体

的内容,轻松愉快的美感。

不同:在自然领域里,优美主要表

现于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性

上;在社会人生领域,优美的内涵

从本质上说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

的和谐统一;在艺术领域,优美多

体现在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

一中。

3、优美的特征

作为优美的审美对象,需要具有一

下特征:

首先,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

的真实表现。

其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

征。

再次,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最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

美体验。

(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

古希腊、罗马:零碎不成体;美的

本质是“优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球形和圆形是最

美的图形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优美能够

“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

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美的最

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西塞罗:秀美与威严

托马斯·阿奎那:完整、和谐、鲜

明(美的三要素)

培根:美的精华是秀美合适的动作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博克:总结了优美的几个特点:小、

光滑、各部分方向要变化、须互相

融为一体、娇柔纤细的结构、颜色

洁净明快、显眼的颜色必须同其他

颜色构成多样变化

康德: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

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

席勒: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

紧张两种作用;理想的美……

二、崇高

1、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

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

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

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

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

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一)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2、崇高的内涵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粗

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在威力上——强健的物质力量和

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

在审美体验上——给人以心灵的

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在人生精神上——给人以强烈鼓

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3、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1壮美是显示人的活动的一种结

果,是人的胜利的静态显现,崇高

一般在冲突过程中展现,是人的力

量、精神的动态展示。

2壮美的对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的存

在,崇高的对象则与人的活动有着

必然的联系。

4、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首先,优美体现的是和谐化一的人

生境界,崇高体现的是伟大超越的

人生境界样态。

其次,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的弘

扬,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

悟。

最后,正是在这种人生存在的超越

中,体悟到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

从而导引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界。

5、崇高在不同的人生实践领域的

体现

首先,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

和超越:激励性和鼓舞性

其次,崇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对立

与超越: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精神品

第三,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人的

崇高体验通过艺术作品加以表现

和反映,是自然和社会中崇高的集

中表现形式。

美学选择题整理

选择题: 题目: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把认识的重点放在了 A.审美主体上 B.审美客体上 C.主客体关系上 D.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 解题指南:“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认识的重点放在了审美客体上 题目: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 A.哲学的方法 B.社会学的方法 C.考古学的方法 D.名俗学的方法 解题指南: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题目: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十八世纪 D.十九世纪 解题指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1750年,所以选18世纪。 题目:把理念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家 … A.赫拉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解题指南: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的

题目: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规律是 A.均衡对称 B.对比调和 C.节奏韵律 D.多样统一 解题指南: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形式规律。 @ 题目:在“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题目: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哲学家是 A.西塞罗 B.博克 C.康德 D.黑格尔 题目:不属于优美形式特征的是 A.秀丽 B.柔媚 C.娇小 D.粗狂 ) 题目:把体积数量的大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巨大称为“力学的崇高”的哲学家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解题指南:“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是康德提出的。(多选出现过) 题目:把解释学与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并使其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的哲学家是 A.施莱尔马赫 B.狄尔泰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 题目:属于类似联想的诗句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D.“马后桃花马前雪” 解题指南:类似联想:指两件事物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1我国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1.1自然美 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求的氧气,同时也是多种植物生存的家园,自然环境中的植物、阳光、空气,也是城市环境艺术 设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元素,从中可以了解到自然才是城市环境设计 的基础,自然美也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主要美学功能。城市环境设 计中,设计人员将技术与艺术进行良好融合,从而使得城市环境可 以更为良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精神世界追求。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节能环保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的今天,城市环 境设计所具备的自然美美学功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需求,同时还可以现代城市居民的审美观。 1.2社会美 城市是人们生存的重要空间,城市环境设计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设置,对城市建筑群体重新组合,加强城市绿地景观建设,对城 市生存空间进行生态haunted的改造,从而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具有 人文化的特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1.3建筑美 建筑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对我国传统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就是对城市建筑群体进行合理化的改造,加强 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协调性,不仅可以将建筑物个体具有的特点良好 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保证建筑群体具有良好的美观性,生化建筑 群体的内涵。现代城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区域文化给予了充 分尊重,建筑物不仅具备了时代特性,同时还可以将区域特性良好 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环境设计对城市建筑物进行塑造,

可以加强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得城市具备良好的个性化特征,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起到积极影响。 1.4文化美 城市环境不仅包含了社会的、自然界的物质,同时也含有民族的、历史的、区域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通过城市环境设计可以更为良 好的表现出来,加强城市居民的审美体验。文化美也是城市环境设 计中非常重要的美学功能,城市环境设计想要实现这一功能,不仅 需要将自然美、社会美、建筑美进行整合,同时还需要融入城市环 境设计相关理论,以及城市区域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将实现城市 环境设计的文化美。文化美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环境设计领域发展, 同时还可以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与城市独有的精神。城市居民会因生 活在这样的城市感到骄傲、自然,也会让城市居民自主的`去保护生 存的家园,进一步强化城市环境保护力度,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奠定良好基础。 2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反思 城市环境设计工作开展中,设计人员要从城市整体面貌进行思考,对城市居民精神世界追求进行分析。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但 是随之也带来了很多不良问题,其中工业、建筑领域发展迅速,导 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为严重。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进行分析,虽然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取得 了一定可观成就,但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利益分配矛盾问题仍然不 能忽视,众多理论性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2.1权利审美问题 改善城市居民环境,缓解城市污染现状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想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对城市环境设计的民主性必须要给予充 分尊重,城市环境设计决策也必须要实现民族化的特点。但是对以 往城市环境设计工作开展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决策阶段还是设计 阶段,都是由我国政府部门已经相关企业最终决定的,并没有吸取 广大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城市环境设计民主性较差。也正因如此,很多城市景观建设都是根据主观意见决定的,城市景观建设缺

诗歌中视角空间的美学功能

2002年3月 第23卷 第2期 外语教学 Fo reign L anguage Educati on M ar.2002 V o l.23N o.2诗歌中视角空间的美学功能 汪少华 (复旦大学外文系上海200433) 摘 要:视角空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空间,普遍存在于诗歌之中。在诗歌中视角空间主要通过拟人、移就和隐喻等修辞手法来建构。诗歌中的视角空间有着独特的美学功能。分析其中视角空间的建构及其整合过程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语言中意义的构建与解读。 关键词:视角空间;概念合成;美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2)022******* 是说,它们不会出现在同一个语篇环境中。 -根据UM T s和PRM T s的语篇功能、语义特征及语篇分布,人们可假设它们的结构形式至少部分取决于它们的功能。 总之,UM T s和PRM T s结构的使用与交际语境、说话者的意图及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书面语篇和口语交际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注:本文大部分例句转引自K ies,D,1988及H alliday, 1994. 参考文献 [1]Chafe,W.Givenness,contrastiveness,definiteness, subjects,top ics,and po ints of view[A].L i(ed.). S ubject and T op ic[C].N ew Yo rk:A cadem ic P ress, 1976. [2]F irbas,J.O n defining the them e in functi onal sentence analysis[J].T ravaux ling u istics d e P rag ue,1964(1): 267280. [3]F riedm an,L.T he m anifestati on of subject,object, and top ic in Am erican Sign L anguage[A].L i(ed.). S ubject and T op ic[C].N ew Yo rk:A cadem ic P ress, 1976. [4]Givon,T.O n U nd erstand ing G ramm ar[M].N ew Yo rk:A cadem ic P ress,1979. [5]H alliday,M.A.K.A n Introd uction to F unctional G ramm ar.2nd ed.[M].L ondon:Edw ard A rno ld, 1994.[6]Jackendoff,R.S e m antic Interp retation in Generative G ramm ar[M].Cam bridge:M ass.M IT P ress,1972. [7]K ies,D.M arked T hem es w ith and w ithout P ronom inal R einfo rcem ent:their m eaning and distributi on in dis2 course[A].EH.Stiner&R.V eltm an(eds).P ragm at2 ics,D iscou rse and T ex t:S o m e S y ste m ically2insp ired A pp roaches[C].L ondon:P inter Publishers L i m ited, 1988. [8]L eech,G.N.&Sho rt,M.H.S ty le in F iction[M]. N ew Yo rk:L ongm an Group L i m ited,1981. [9]L eech,G.&Svartvik,J.A Co mm unicative G ramm ar of E ng lish[M].N ew Yo rk:L ongm an Group L td, 1975. [10]L yons,J.S e m antic T heory[M].N ew Yo rk:H arper and Row,1977. [11]Q uirk,R.et al.A Co mp rehensive G ramm ar of the E ng lish L ang uag e[M].L ondon:L ongm an Group L i m ited,1985. [12]T homp son,G.Introd ucing F unctional G ramm ar [M].L ondon:A rno ld,1996. [13]牛保义.主题提升理论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9 (2). [14]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收稿日期 2000209207 责任编校 王和平

美学选择题整理

题目: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把认识的重点放在了 A.审美主体上 B.审美客体上 C.主客体关系上 D.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 解题指南:“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认识的重点放在了审美客体上 题目: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A.哲学的方法 B.社会学的方法 C.考古学的方法 D.名俗学的方法 解题指南: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题目: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十八世纪 D.十九世纪 解题指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1750年,所以选18世纪。 题目:把理念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家 A.赫拉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解题指南: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的

题目: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规律是 A.均衡对称 B.对比调和 C.节奏韵律 D.多样统一 解题指南: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形式规律。 题目:在“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题目: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哲学家是 A.西塞罗 B.博克 C.康德 D.黑格尔 题目:不属于优美形式特征的是 A.秀丽 B.柔媚 C.娇小 D.粗狂 题目:把体积数量的大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巨大称为“力学的崇高”的哲学家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解题指南:“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是康德提出的。(多选出现过) 题目:把解释学与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并使其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的哲学家是 A.施莱尔马赫 B.狄尔泰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题目:属于类似联想的诗句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D.“马后桃花马前雪”

美学在设计中的作用

摘要:早在旧石器时代,数字就成为限定美的最佳手段,而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提出了"一切皆数"的思想理念。他们认为美在于和谐,在于事物的大小比例与秩序安排,只有这些要素集齐并形成融会贯通的整体,才是真正的美。这一点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被称为"均衡的比例"。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数字美学同样有着非凡的意义,它确保了建筑设计的功能性与艺术性,将数字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也体现了设计师的匠心独具。本文就基于数字美学这一理念简要分析它在现代别墅空间布局与建筑功能特性方面的作用发挥与多元化应用,证明数字美学与现代别墅设计的艺术契合性。 关键词:数字美学;别墅;建筑设计;空间布局;软装饰 以建筑室内设计为例,其设计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保证人与物质形态的最佳和谐并存,所以室内的一切创造性设计理念都是源于严谨的数学规律的,例如抽象的空间比例、秩序、逻辑以及排列限定方式等等。这种以数字作为限定规律的设计方法就是基于数字美学的室内设计。 一、数字美学与别墅空间布局 数字美学融入到别墅的空间布局设计过程中,它一定要首先遵循人性化原则,所以它要满足居住者的基本精神需求和心理诉求,体现主人的地位身份和兴趣爱好。另外,它也要突出项目的营销诉求,体现项目目标客户群体所希望的生活方式,展现别墅建筑空间不同于普通住宅的巨大优势,弥补和掩饰建筑本身可能存在的不足。 (一)比例与尺寸 比例与尺寸是数字美学的根本,最早人们用比例与尺寸来限定人类的身材,例如对女性讲求"黄金分割点"的完美比例,证明其身材的标准。同理,这种黄金分割比例也可以运用在建筑的空间设计上,即1:0.618也是最完美的室内空间比例,也是当代别墅设计的基本标准。因此,设计师可以根据这一完美比例尺寸来设计别墅的花园院落、墙体以及窗框,在一定规模上提高别墅内外的空间感。对别墅的设计比例要避免单一,因为单一的比例与尺寸设计会使得整个别墅空间相对刻板,体现不出空间的布局美感,长时间会令居住者感到枯燥和反感。 (二)对称与均衡 中国传统文化是讲求中庸之道的,那么对称与均衡就是东方人所追求的美学内涵。但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常常会有设计师打破传统,用一种不对称的设计来使局部产生对比效果,进而形成全新的审美观。这种脱离对称的设计理念也增加了室内空间在设计上的灵活度,产生了新的对比之美。例如在别墅室内的落地观景窗设计上,可以考虑将其设计为不对称的方格比例,并且在每一个方格中都体现个性变化与不同风景,这也被当代设计视为是一种新的对称变化思维,它追求在形状与颜色变化中产生视觉平衡,观景窗周围所点缀的烛台与插画都能体现这种富于变化的对称之美,它从潜意识上满足了人的视觉稳定感与心理均衡感,同时通过不断变化的数字美感来呼唤人们对于别墅空间局部设计的新鲜感[1]。 二、数字美学在别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一)空间设计中的软装饰 以别墅室内的软布艺陈设为例,对它的使用应该具有灵活性与协调性,当然也要起到一定的分割作用,进而增加空间设计的功能性。在这里,可以考虑用对称数量的屏风或帐帘来划分室内空间,让居住者在视觉与心理上增加对室内环境的界限感,同时它也能够起到引导室内空间环境方向的作用,在独立艺术观赏性上也会表现不俗。可以说,数量协调的室内软布艺陈设不但可以作为软空间面积的最大装饰品出现,也能够起到调节室内光线、调温和遮阳的作用,确保空间的私密性,是柔化空间的最好设计搭配,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是别墅室内空间的"软雕塑"。对于人而言,软布艺也有点缀和装饰居住者所设计家具的作用,它能够调节室内事物与居住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不断拉近。

景观的美学功能

景观的美学功能 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爱的奉献。当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于自然景观时,人的感情、精神、思想、道德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达到更高的境界。自然景观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景观客体,区别于周围环境,能吸引人们追求奇异。 自然景观具有以下美学特征: ①合适的空间尺度 ②景观结构的适量有序化。 ③多样性和变化性 ④清洁性 ⑤安静性 ⑥运动性 ⑦持续性和自然性 时代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青睐的人工景观到现在的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真实的体现了社会的发展。 景观设计对设计者要求严格,景观设计者应该致力于寻求可理解性与新颖度之间的最佳点,才能充分体现景观美学功能。(美学一出) 长白山具备以上的景观美学特征。长白山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是首批进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国家自然遗产地。 泰晤士河 伦敦的泰晤士河的滨河步行游览路线以多样的带状绿地、街头花园、雕塑灯柱与沿岸的高大建筑、桥梁相串联,组成伦敦特有的壮丽的滨河风景线 海德公园 是以简洁的大草坪、大水面、大乔木构成宽广的大众游憩健身空间,可以容纳大型露天文艺表演及节假日自由活动 凡尔赛宫苑 法国很重视继承、弘扬和发展本国文化特征。法国学者认为,著名的凡尔赛宫苑属于几何式而非对称式园林,它强调的是园址的自然因素与建筑物的相互结合,表现自然与自我,并力图将几何理论与自然理论结合起来,体现一种理性思维。

自然景观的美学功能主要体现在旅游价值上,旅游价值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恶化,使得很多人在身心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状态,人们开始向往自然,回归自然。有需求,就有市场,旅游业,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向往自然,走向自然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就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为20%~25%,发展中国家大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具有生态旅游的永久美丽,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和全球热点旅游项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