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串讲第4-5章

美学串讲第4-5章

美学串讲第4-5章
美学串讲第4-5章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1、选择题:柏拉图就曾经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书206页)

2、选择题:柏拉图的“回忆说”则显然涉及到了审美经验的一般规律。(书207页)

3、选择题: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书207页)

4、简答题:审美经验与美感含义的区别是什么?(书217页)

(1)首先,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因而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就是对审美经验做了片面化的理解;

(2)其次,美感是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因而把审美经验等同于美感,就是只对审美经验做了静态化的理解;

(3)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应,因而美感理论实际上假定美或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5、论述题: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书220-234页老师说此题为重点)

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可以说,非理性的直觉是比理性更高的认识能力,从这一立场出发,才可以确定审美经验的真理性地位,才可以认识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1)直观性。①“感性直观性”。是指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②另一方面是“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2)非功利性。审美经验具有的非功利性,是由2个方面决定的。①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是涉及到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③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会产生功利性的作用,因为任何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纯粹形式是不可能成为理想审美对象;并且主体一定会受到对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启迪作用。

这种功利色彩的侵染使得审美经验不再那么纯粹和自由,但使其变得更为丰富和重要。

(3)超越性。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②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③审美经验还能实现

冲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6、选择题: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书234页)

7、简答题:简述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的原因是什么?(书235-237页)

(1)感觉的社会化是感觉出进入审美活动的基础。

(2)审美感知具有一系列的自身特点。①首先,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当然具有自己不同于一般感知活动的特点。②其次,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③审美感知重视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8、选择题:钱钟书先生曾经对诗歌等语言艺术中的“通感”现象进行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在日常经验中,各种感觉经常可以互相打通,比如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冷暖似乎会有重量等等。(书236页)

9、选择题:想象活动包含着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状态。其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它又可以划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书239页)10、选择题:想象的高级形式则包含了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形式。(书239页)

11、简答题:情感因素在审美经验中究竟会起到审美样的作用?(书244-245页此题为次重点)

(1)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具有更多的个人色彩,而审美情感则具有更为显著的社会性和理性特征。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通常只是由于直接的肉体或物质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生理快感。

(2)情感本身是一种价值体验,凡是能够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的对象,主体就会对其作出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就会产生否定性的情绪体验。

(3)审美情感是从对象能否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出来来作出判断的,因而具有更多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色彩。

12、简答题:简述审美理解的特点是什么?(书245-248页)

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据此我们可以把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由于在反思判断中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秦普遍性,因而他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由于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因而对其的理解也不可能以抽象思维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进行。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相比较,这种直观活动看似更较具体,实际上却更加模糊和含蓄,所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却意蕴丰富,回味悠长。

但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13、名词解释:视域融合的过程所谓视域即看视的区域,是指从一定的角度出发所看到的事物。就艺术欣赏而言,读者总是具有一定的,由他的审美理想和阅读期待所构成的视域,而文本也具有自己的,由自身的结构和作者的意图所构成的视域,欣赏活动就是这两个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书247页)

14、简答题: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是什么?(书248-253页)

(1)审美感知处于起点的位置,它构成了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

(2)审美情感与审美想象的相互关系:①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②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③情感活动对于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3)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

(4)审美经验中,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15、选择题:自调节审美的特殊要求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辨证统一;反馈调节。(书257-258页)

16、简单题:简述同化与调节的区别是什么?(书256页)

(1)同化的作用在于使人“审”面前能审之美;调节的作用在于使人“审”面前暂时无法能审之美。

(2)同化使人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使人产生自然而然的反应或反映;调节,却使人打破这种稳定,从而不断地进入新的、更高的审美层次。

17、名词解释:审美态度就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书260页)

18、论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是什么?(书259-272页此题为重点)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1)呈现阶段。审美态度的确立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美主体并不是首先通过五官,而是通过自己的整个身心与对象建立关系,达到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并不意味着对于对象的占有,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之后出现的一种忘我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

(2)构成阶段。审美想象在构成阶段中非常重要,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图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3)评价阶段。主体的理解力在评价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想象力,松弛它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结成的纽带(康德的“反思判断力”概念)。现象学关于自我、主体间性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他人的存在以及主体间性都会死自明的,而个体自我则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

审美体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审美感觉与前者不仅对象不同,而且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一种体验的深度。这种深度也使得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主体间的精神交流,而审美对象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准主体。

第五章艺术论(一)

1、简答题:为什么说艺术是审美活动考察的中心环节?(书273页)

(1)审美活动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个对象中最典型,最高级的形态是艺术活动。

(2)审美活动是一种与世界的整体的精神性交流,这种交流在那些包含审美因素的活动中间也会有一些体现,但是只有在艺术活动中审美活动的最根本的特性才能最充分的体现出来。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的集中、完备的体现,而艺术则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3)只有通过研究艺术,我们才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和认识各种审美现象。2、简答题:说明给艺术下定义之所以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书275-276页此题为重点)

(1)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

(2)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

(3)“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

(4)对于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能,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3、选择题: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模仿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从艺术的功能角度定义的:载道说(或教化说)、娱乐说。(书276-280页)

4、论述题: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书281-284页此题为重点)(1)两者的区别是: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综上所述,我们提出“艺术品”的概念: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两者的界限有日益模糊的趋势。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的基本原因:

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品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为艺术品。

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

术品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5、选择题: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包含: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书285-289页)

6、选择题:符号学美学将艺术品分成两个层次:符号和意义;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则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书285页)

7、选择题: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书286页)

8、名词解释:意象,“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书291页此题为重点)

9、简答题:意象的主要类型是什么?(书292-293页此题为重点)

(1)仿象:是和组团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上。

(2)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

(3)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

(4)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锻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它不具有再现性、概念性和比喻性,亦不是一种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又不等同于现代的“抽象艺术”,

它与自然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显明的关系。

10、简答题:艺术意象为什么可以集中体现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或者是简述艺术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书294-296页此题为次重点)

(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境,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

(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3)抽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儿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情感性: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是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1、简答题:意境与意象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书296-298页此题为次重点)(1)联系: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它要求的亦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两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2)区别:①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②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③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12、名词解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意境的两种类型,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最初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书298页)

13、简答题:简述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书302-303页)

(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

(2)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意象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在鉴赏艺术意象过程中,审美经验的传达始终是最主要的,但也不排除其他功能同时发生。

旅游美学第一章旅游与美

第一章旅游与美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与审美的关系,理解游客的审美需求,掌握旅游的审美特征,并能应用解析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要素。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围绕旅游与美的关系展开,探讨了游客的审美需求,介绍了旅游审美心理要素以及旅游审美特征,并简要介绍了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 游客的审美需求。 [教学难点] 旅游审美心理要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要点讨论。 [实训环节] 游客审美需求和审美满意度调研 [教学过程] 第一节旅游与审美 一、美与审美贯穿了旅游活动的始终 美的客观存在和人的主观审美欲求结合是引起旅游的最根本的原因。 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生活美之大成,融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绘画、书法、雕塑、篆刻、音乐、歌舞、服饰、陈设、烹饪、民情、风俗等于一炉,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形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接待服务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游客越来越追求高雅的情调和舒适的享受,旅游经营者则把传播美和创造美轮美奂的旅游大环境当作提供旅游服务的高文化境界来追求。 【趣味小测试】 请学生在朋友圈中随机提问10位好友,调研他们的旅游动机和曾去过的旅游目的地,问一问他们印象中最美好的一次旅游经历都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东西? 二、旅游审美需求 1.游客对美的认识

(1)什么是美?——美的定义与特征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实践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并以适宜于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形象性、创造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想一想】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对此,你怎样理解? (2)真、善、美的联系与区别 美与真、善的联系在于:美是人类实践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合目的性是“善”,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共用价值。真和善是美的前提,美是真、善在实践中所显现的生动形象。 美与真的区别在于:真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真不等于美,却是美的基础。 美与善的区别在于:善也不是美,而是美的灵魂。善直接与功利相联系,而美与功利间接联系,功利潜伏在形象中;善不强调形式,而美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示为生动的形象。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观赏对象,能唤起情感喜悦。 (3)游客对旅游过程中美的期待与感知——游客的审美需求 审美需求作为人们对获得美感的一种愿望,始终贯穿交织在各层次需求之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旅游者,都希望自己的旅程是愉悦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是赏心悦目的,能够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 游客的审美动机即审美行为的驱动力因人而异,从旅游者偏爱和选择的角度分析,旅游审美动机一般分为自然审美型、艺术审美型、社会审美型(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体验旅游地的社会制度、结构、人情、伦理、道德、民风与生活方式等)和饮食审美型。 2.旅游审美心理要素 旅游者在对美的认识中,通常伴随着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其中涉及主要的四种心理为:知觉、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要素作为特殊的审美心理活动功能,在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互动关系中引发出不同程度的审美愉悦或审美快感。 审美知觉泛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和与之俱来的知觉

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学科方向“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一、书目 (一)文学理论部分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一川《文学理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础》(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32]Rice,PhilipandWaugh,Patricia.Eds.ModernLiteraryTheory:AReader.4thedition.London,AHodderArnoldPublicat ion2001. [24]Richter,DavidH.Ed.TheCriticalTradition:ClassicTextsandContemporaryTrends.2ndEd.BedfordBooks:Boston,19 98. [25]Rivkin,JulieandRyan,Michael.Eds.LiteraryTheory:AnAnthology.Malden, Massachusetts:Blackwell,1998. [26]Castle,Gregory.BlackwellGuidetoLiteraryTheory.Malden, MA:BlackwellPublishing,2007. [27]JulieRivkinandMichaelRyaned LiteraryTheory:AnAnthology.Editedby.Malden, MA:BlackwellPublishing,2004.(二)文艺美学部分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姓名:何春葵学号:1000705211 班级:10小教2班 (一)诸子时代。先秦最突出的美学思想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由于伦理美学思想本身的不足, 因此产生了与之对立或相补充的其他学说, 并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而向外辐射的美学思想网络,儒墨的对立与统一形成了使用美学思想, 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儒道的对立与统一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 补充了儒家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人的个性自由的不足; 儒法的对立与统一则形成了重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 确立了美的本质的基本含义, 也使巫史文化向“史”而不是宗教的方向发展, 中国先秦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西汉初年, 民心、军心、政治之心与审美之心都体现出思静的时代要求, 黄老之学将道家的清虚无为纳入儒家思想规范, 进入政治领域。汉代的新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 将“仁”作为经学基本文化的主题, 提倡天地之美乃是人之美。 (三)魏晋。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成为这有一时代著名的玄学命题和美学呐喊; 西晋元康( 291 -299) 年间,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激烈玄风狂放过甚, 大批士子口尚虚诞, 身则放荡不羁, 于是便有“崇有”一说。才性之辩是魏晋清淡命题之一, 即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充满了关于生命的悲剧感, 是这一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文

化。同时, 这一时期, 刘勰5文心雕龙6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美学体系正式建构。 (四)隋唐时期。佛学的中国化, 使渐入的印度佛学原本庞巨的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得以简约, 成为了唐代禅宗的“不立文字”, 对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的由唐人王昌龄所首倡的“意境”本义, 受到了佛教“意境”说的深刻濡染和影响, 艺术审美上的“意境”, 指由一定文本符号系统所传达、召唤的艺术创造与接受的心灵境界。 (五)宋代。宋明理学大量吸收了道佛思想, 具有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特点, 很自然地浸染了道、佛思想中的审美气息,加之理学本身也具有性情逼近的切实需要, 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感悟之域的路径, 程颢、程颐的道学思想, 朱熹的道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王夫之的气学思想就是宋明理学的代表。理学在文论诗论中用道统否定文艺和美学, 同时把人生境界奉为最高的美和乐, 以冷色调和女性化为主流, 理学的修养学是人生论、修养论, 又是一种纯粹精神美学, 宋明理学发展完备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成过程。 (六)清代。王夫之的清代实学的美学思潮, 具有尚物、尚事与尚实的思想与思维是属儒的“实用理性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 (七)近代。世纪之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先驱者最早在国外接触到美学并将其引进国内, 同时对中国传统美学保持一种批判的姿态, 批判“文以载道”的传统功利主义美学, 张扬个性主义和浪漫倾向以疗

谈谈美学与美育

12 美学论坛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最终要落实到人,实现对人本身的培养和塑造,审美教育作为对人本身进行培养和塑造的重要途径,本来就是现代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现代社会中的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成了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在这一背景中,现代美学的人文内涵就愈加凸显出来,愈加显示出其迫切性和现实性,这集中体现在审美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上。 就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来说,它们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具有一种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如果说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 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的话,那么,美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审美教育的这种独特性质从根本上是由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对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作如下界定: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发端于先秦的“诗教”、“乐教”传统在中国古代延续了近二千年之久,直至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在海禁大开、西学东渐的情况下,传统的“诗教”和“乐教”的主导地位才逐渐开始动摇,一种新的美育观悄然兴起。我国现代美育的开创者是王国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整个教育分为“心育”和体育,“心育”又可区分为智育、德育和美育。在王国维看 来,美育一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目的,但另一方面它与德育、智育又不是绝然相分或相互外在的。正确的美育应该能够促进德育与智育的发展,成为德育与智育的有效手段。因此,“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后)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 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1] 王 国维既强调了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独特性质,又没有忽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联系,这样他在维护美育独立地位的同时并 谈谈美学与美育 文/朱立元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我们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学无疑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在重塑人的健康人性、重建人的精神维度、拓展人的人生境界方面具有突出的紧要性和迫切性。 编者按:本期论坛集中刊发了一组关于美育的论文,虽然相互之间的观点并不相同甚至相反,但都有助于我们对美育的深入探讨。其中朱立元先生的论文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对美育概念及其在我国古今的发展作了纲领性阐释。成穷先生的论文立意新颖,针对美育与宗教关系问题作出了新的探索,对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说”提出异议,也很值得学界重视。

《西方文艺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文艺理论》期末复习 整理:何睿时间:2010年12月 一、填空题 1. 柏拉图的代表作品是《文艺对话集》。 2. 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品是《诗学》。 3. 贺拉斯的代表作品是《诗艺》。 4. 郎加纳斯的代表作品是《论崇高》。 5. 普罗提诺的代表作品是《九章集》。 6. 奥古斯丁的代表作是《忏悔录》和《上帝之城》。 7. 托马斯.阿奎那的代表作品是《神学大全》。 8. 但丁的代表作品是《神曲》和谈《神曲》的信——《致斯加拉大亲 王书》。 9. 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是论画的笔记。 10. 新古典主义的诗学法典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品《诗的艺术》。 11. 狄德罗的代表作品是《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和《论戏剧诗》。 12. 布封的代表作品是《论风格》。 13. 维柯的代表作品是《新科学》。 14. 莱辛的代表作品是《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15. 康德的代表作品是《判断力批判》。 16. 歌德的代表作品是《歌德谈话录》。 17. 席勒的代表作品是《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18.黑格尔的代表作品是《美学》o 19. 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品是《<抒情歌谣集> 序言》。 20. 雨果的代表作品是《克伦威尔》“序”。 21. 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是《“人间喜剧”前言》。 22. 泰纳的代表作品是《艺术哲学》。 23. 左拉最著名的理论是“实验小说”理论。 24. 别林斯基的代表作品是《1847 年俄国文学一瞥》。 25.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6. 杜勃罗留波夫的代表作品是《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 27.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是《艺术论》。 28. 狄尔泰最著名的思想是精神科学美学。 29. 尼采的代表作品是《悲剧的诞生》。 30. 弗洛依德的主要理论是心理分析学的文艺观,《诗人与幻想》。 31. 荣格的主要理论是分析心理学理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 32. 拉康的主要理论是无意识理论与诗学结构。 33. 什克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关于散文理论》。 34. 瑞恰兹的主要观点是新批评,《文学批评原理》。 35. 巴赫金的理论是交往、对话主义文学理论。 36. 洛特曼的理论是文艺符号学思想,《艺术文本结构》。 37. 马利坦主要关注艺术与诗。 38. 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品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40. 杜夫海纳的代表作品是《审美经验现象学》。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

《美学与美育》教案

《美学与美育》课程讲义 本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 一、美学在西方 二、美学在中国 三、中外美学研究方法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美学的含义 一、美学的性质 二、美学的对象 三、美学的定义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 一、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二、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 三、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 四、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汇通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 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 一、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 二、美的含义 三、美的特征 第二节美的形态 一、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

二、社会美的特征与实质 三、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四、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五、中西文化中美的范畴 第三章美感 第一节美感的含义和特征 一、美感与快感 二、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 三、美感的含义 四、美感的特征 第二节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 一、美感中的直觉 二、美感中的情感 三、美感中的想象 四、美感中的理解 第三节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一、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二、审美体验的过程 三、审美体验与艺术 四、美感的培养与美育 第四章什么是美育 第一节美育观的历史和美育的含义 一、西方美育观的演变 二、中国美育观的演普 三、美育的含义

四、美育的特征 第二节美育的地位和功能 一、现代中国的美育问题 二、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三、美育的功能 第三节美育的层面和方法 一、美育的层面 二、美育的方法 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 第一节形式美及其形成和发展 一、形式美与形式 二、形式美的普遍基础 三、形式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二节形式美的构成 一、形式美的自然因素 二、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三、形式美的文化选择 四、形式美的艺术形态 第三节形式美教育的意义、特征和方法 一、形式美教育在美育中的意义 二、形式美教育的特征 三、形式美教育的方法 第六章艺术美与美育 第一节艺术的门类 一、艺术分类的历史 二、艺术分类的标准与意义

(完整版)《旅游美学》课程标准

《旅游美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游美学》 课号:091D74D 所属学院:旅游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类型:选修 1.前言 1.1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对实际旅游景观、文化艺术、饮食文化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景点景区的景观的美学分析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旅游审美素质。 前修课程为:无,后续课程是“景观设计与鉴赏” 1.2设计思路 课程开设依据:通过对本专业工作岗位分析,导游、景区助理管理员、酒店服务管理员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岗位,也是学生在专业能力得益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严格来讲,在旅游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美,对游客来讲外出旅游就是来寻找美和感受美,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首先懂得感悟美,因此本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内容选择标准:导游和景区助理管理员工作涉及审美分析及审美能力发挥,通过对这些岗位进一步调研,并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地分析,根据学生实际在岗位中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大块: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旅游餐饮住宿美、导游服务美、景区建设美,因此,本课程主要围绕这五块内容开展教学和训练。 项目载体设计思路: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审美技能,以真实的审美对象为项目载体来开展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了学与教的行为,同时通过实际工作岗位模拟,让学生在具体岗位上,感受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内容编排顺序:本课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采用递进与并列相互结合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景区审美分析时候,先从单一的景观开始,然后是复杂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规划审美。由此顺序渐近,所选分析对象具有典型性和覆盖型,通过这些审美对象分析,使学生具备一般的审美能力,并学会对典型景观鉴赏,为使学生具有更广的审美能力,课外展开审美能力训练,以实现能力的灵活应用。 本课程所涉及的程度用语主要有“熟练”、“准确”、“基本”。“熟练”指能在所规定的

《美学》教学大纲设计

教学大纲 美学 一、课程说明: 《美学》是为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旨在讲授美学基本理论,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掌握美学研究的对象和围,认识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涵养学生的审美心胸,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 2、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3、自然美 4、审美形态的哲学分析 5、审美心理过程 6、艺术作品的本体构成

7、审美教育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 教学难点: 1、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审美形态的哲学分析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前期课程为:文学概论,后继课程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古代文论、文艺美学。本课程与《文学概论》课程有密切的联系,这主要因为美学以文学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文学艺术去研究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不过,本课程与《文学概论》也有根本的区别,一方面,本课程不仅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问题,也研究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问题,因此,从研究围上远比《文学概论》课程广阔;另一方面,即使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问题,本课程也主要是从哲学的高度上来研究的。总之,《美学概论》的元学科是哲学,《文学概论》的元学科是文学,这是这两门课程的根本区别。 五、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六、教学容: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基本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美学;美学学科的历史及现状;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美学的人文品格。 重点及难 点: 美学的性质,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 主要教学容: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一、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人类审美意识及美学思想的发展。 二、美学学科的现代发展。鲍姆嘉登确立美学学科地位后美学的发展。 第二节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对象观的考察。中外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主要观点。 二、美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审美活动。美学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这一特殊活动方 式。 第三节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 一、美学的学科定位。人文学科。 二、美学与一般社会科学的不同。社会科学如何可能。美学何为。 第四节美学研究的方法

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意境

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意境 从历史上看,西方美学长期专注于对美的研究。尽管18世纪后,一些西方美学家开始将研究对象调整为趣味或感性认识,19世纪后有用审美经验研究来取代美的研究的趋势,20世纪后关于艺术定义的争论占据了美学的大部分内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美可以说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什么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有些研究者认为,美既然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它就应该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就像其他科学或学科的情形一样。于是,他们以美为线索到卷帙浩繁的文本中去寻找美学思想。结果令人失望,他们期待的深刻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并没有被发现。这与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丰富的艺术宝库很不相称。按理,不应该出现这种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不相匹配的情况。 20世纪上半期活跃的美学家王国维、邓以蛰、宗白华等人发现,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可能不是美,而是意象、意境、气韵等独特概念。通过这些概念,他们发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国美学宝库。等到80年代叶朗撰写《中国美学史大纲》时,他已经非常自觉地通过这些概念来发掘这座宝库,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部中国美学通史的写作,并且产生了

国际影响。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就承认,他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受到叶朗美学研究的影响。他回忆说:“1994年我有机会到北京大学进行三个月的访学,有机会跟叶教授见面,他告诉我不应该从美来看中国文学,应该从意象、境界来看,这完全有道理。这不是说我不能用西方的方法来分析中国文学,但是如果我们也能够同时从中国美学来做研究工作的话,那显然就能够加深中国文学作品的深邃和深度。所以我们需要中国的学者发现并指出我们的问题所在。叶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得非常具体。所以叶朗丰富了我对中国文学的印象,我从1994年开始在他的影响之下写了《中国文学史》。”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它与美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既可以通过追溯中国美学史来回答,也可以通过与西方美学的比较来回答。 从中国美学史上来看,意境与意象和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易传》中有这样的说法:“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和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

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

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 一、什么是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指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美学家在借鉴西方美学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美学形态。这种美学形态既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从世界美学的范围来看,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学形态。 中国现代美学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基本上是在比较封闭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果用西方美学的标准来看,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美学。比如,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就曾经感慨中国无纯粹之美术。王国维之所以得出“中国缺乏美学和美术(即艺术)”这个断言,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1)现代西方美学被公认为美学;2)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观念是“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和“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3)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观念;因此,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和美术。 中国现代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尽管中国现代美学是在学习西方现代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古典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强行推行从前苏联借鉴过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又非常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西方现代美学的核心观念,在中国现代美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西方现代美学的传人: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 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于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接受。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在跟西方的全面接触和较量中逐渐意识到西方力量的强大。这种意识是分三个阶段逐渐觉醒的:最初只是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仍然比中国落后;但是在洋务运动(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失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且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即长期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所造成的社会惰性,中国要想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改造传统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但是由知识分子发动的“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失败之后,人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落后,而且是中国人思想意识的落后,中国要赶上西方强国,最根本的改革是改造人的思想意识,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再做奴隶。美学就是在这时从西方全面引进中国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现代西方美学代表了最先进的思想意识,是自由思想、民主政治和强盛的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在西方美学的传播中,王国维(1877—1927)起了重要的、开创性的作用,他的名作《红楼梦评论》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篇符合西方美学标准的论文,因而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 我们之所以将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不仅有时间上的考虑,而且有美学类型的考虑。从时间上来说,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

《美学与美育(专科必修)》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美学与美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3分,共18分) 1.《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 )。 A.王国维 B.朱光潜 C.宗白华 D.蔡仪 2.中国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提出“审美静观说”的是( )。 A.叔本华 B.尼采 C.康德 D.黑格尔 3.对鲜艳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现因素,并被称为野兽派艺术代表人物的是( )。 A.毕加索 B.马蒂斯 C.达利 D.梵高 4.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真诚性和艺术天然性特征的中国古典审美范畴是( )。 A.阴柔 B.自然 C.阳刚 D.典雅 5.几何形是下列哪种文化的形式美选择?( ) A.西方文化 B.印度文化 C.中国文化 D.伊斯兰文化 6.教师的教学艺术融汇着自身的( )。 A.思想修养人格特征情感经验 B.知识修养品德修养人格特征 C.知识修养人格特征情感经验 D.知识修养品德修养情感经验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3分,共26分) 7.雕塑、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只能抓取事物的特定瞬间,难以表现永恒意义。 8.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三、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12分,共36分) 9.为什么说符号实践是美得以显现的场所? 10.如何理解美育的具体特征?

11.简述青少年审美活动的差异性特征。 四、综合论述题(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论述问题。20分) 12.艺术创作过程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举例论述审美体验在艺术创造活动过程中与艺术 的关系。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3分,共18分) 1.B 2.A 3.B 4.B 5.D 6.C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3分,共26分) 7.雕塑、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只能抓取事物的特定瞬间,难以表现永恒意义。 答:错。(3分)造型艺术虽然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全过程,但却可 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寓动 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10分) 共13分。 8.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答:错。(3分)因为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对古典性的动态性描绘。古典性文化一方面是由 过去的人们创造的审美文化,也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古典性文化 还以“传统”的形式存在于当前的审美文化之中,它们不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过时的文化,而 是作为经典范本在当前审美文化中存在。这样理解,方不至于失之片面。(10分) 三、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12分,共36分) 9.为什么说符号实践是美得以显现的场所? 答:第一,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实践的 基本内容;第三,人类通过符号表现其实践的“有意识”性和“自由自觉”性;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系统中。(以上四点各3分)共12分。 10.如何理解美育的具体特征? 答: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 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6分)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 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2分)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 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2分)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

川大广播影视文艺学考研真题答案、经验指南、笔记讲义、(汇总贴)

2014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635文学评论、914中国文学、9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考研备考指南下载 2014年四川大学635文学评论写作考研复习指南.pdf (下载次数: 445) 2014年四川大学914中国文学考研复习指南.pdf ( 下载次数: 356) 2014年四川大学9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考研复习指南.pdf (下载次 数:353) 无论你是第一次拾起考研课本,还是已经多次行走在了考研这条路上,但当你读到这一页时,你也许已经下定决心抛开杂念,为了明年的考试放手一搏。恭喜你,在面对求职和深造上你选择了一条曲折却又充满光明的道路。如今你或许已经决定好了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那为此所做的工作将有效引导你实现自己的目标,验证在选择路上所作出的正确抉择。 曾经,我和你们一样也面临这诸多诱惑,不仅在工作和读研之间徘徊,也在保研和考研之间徘徊,更在目标学校和专业之间徘徊。最终,我沿着自己的理想,选择了读研深造,来到了四川大学,并顺利实现了就业。我想,这都是因为当初自己考川大的决定使我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和机会,给我的学生生涯带来了无比的乐趣和机遇。所以,希望你们坚定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一个一个地攻克难关,收到来年成功的喜讯。 对于报考四川大学的学子们来说,成都的气候和美食无疑是极大的吸引,而得力于这独天得厚的自然环境,四川大学的人文环境也是在全国首屈一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许多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某些专业在历年的研究生考试中都是热门专业,成为考生报考的香饽饽。加之学校一贯有跟读的传统,保送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占去一定名额,且近年来有的专业呈现缩招的倾向,所以考取文新学院的研究生压力逐年递增,希望考生引起重视,一定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复习技能,提高学习效率,争取在时间控制上胜人一筹。 考研需要静心,保持一颗前进却平静的内心,每天尽力进步一小步,我们终将获得来年成功的一大步。而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将有效保持你内心的平静,对考试内容的正确把握,对考研趋势的正确分析都在复习中占有重要位置。 愿大家来年圆梦川大! 专业历年真题解析 9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635文学评论写作历年考研真题 1.命题风格与试题难易 第一眼看到川大9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历年试题的同学,都觉得试题“简单”。其实,这也是很多学生选择川大的原因吧。川大的试题不偏、不怪,80% 的题目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其实,“试题很基础”----“试题很简单”----“能得高分”根本不是一回事。试题很基础,所以每个学生都能答上一二,但是想得高分,就要比其他学生强,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这容易吗? 大家不要被试题表象所迷惑。很多学生考完,感觉超好,可成绩出来却不到100分,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把考的基础当成考的简单。其实这很像武侠小说中的全真教,招式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剑走偏锋的现象,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内功是不会成为大师的。我们只能说命题的风格是侧重考察基础的知识,但是,我们要答出亮点,让老师给你高分,这并不容易。

我的设计美学观极简主义的意境之美

我的设计美学观极简主义的意境之美 极简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主张功能化和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对形式化和装饰化的设计风格。极简主义以其简约、纯粹的风格迅速渗透并影响了各个领域,它蕴含的“意境”的美学思想在其应用的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极简主义”最早出现在艺术领域,美学理论家理查德•乌海姆于1965年1月在《Arts Magazine》发表的文章《Minimal Art》中,首次使用了“极简主义”这一词汇。关于“极简主义”的定义,总体来说就是:将设计不断地做减法,减少到只剩它的本质,抛弃不必要的细节而强调物体本身的美,注重材料和色彩的运用。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极简主义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了文化艺术的各个范畴,除了建筑、绘画、雕塑和视觉设计外,音乐及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波普艺术的减退,极简主义成为一种新兴的设计潮流。它发端于1960年前后的美国纽约,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形式。但是若要追寻极简主义的渊源,早在古代,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与此相关的思想。

极简主义的渊源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中庸哲学中,推崇对事物自然和本质的追求,这种思想与极简主义的理念极为相近。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曾说过“少则得,多则惑”,他提倡的这种少胜于多的思想,与后来米斯•凡德洛“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最早应是起源于东方的禅宗 思想。 极简主义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中最高深的部分就是意境美。意境美是通过对传统美学熟练的掌握和 创作者平和豁达的创作心态来实现的。它高于作品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了作品的灵魂和生命。而极简主义“以少胜多”的创作手法,在东方传统美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中国的古诗词中精炼细致的文字和水墨画里平淡随意的创作手 法向来都是极简主义的最好体现。综合东方传统美学思想,极简主义主要从以下两个大方向体现了其意境之美。 1.少就是多 道家学说里提到的“少则得,多则惑”指的是万物的共性。极简主义在设计中尽可能把 一切多余的东西剔除掉,追求简洁的造型和单纯的色彩。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少则得,多则惑”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士林《都市化与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美学带来了新的课题,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空间。都市化进程使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应对这一来自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的挑战,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使命。 都市化进程给中国美学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审美对象为例——审美对象即人与世界的一切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古典美学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大自然与乡村,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是这方面最典范的创造;现代美学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反思、批判工业化及其对古典精神世界的异化,这集中体现在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潮与现代派文学艺术对现代人类异化困境的深刻揭示上。与此不同,当代都市社会与都市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型精神文化消费品与审美实践活动,如超级市场、广告文化、模特文化、汽车文化、选秀文化、景观设计等,即使作为美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文学艺术,与其传统形态相比也发生了重要的变迁,并具体再现于以物质和肉体消费为中心的大众文化话语与影像上。 都市化进程给中国美学带来的影响推动了都市美学的理论研究,以当代都市社会中的精神文化消费生态、审美文化及文学艺术为基本研究对象而构建的都市美学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下一项亟待开展的研究。在都市美学的研究中,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转型与理论创新是关键。 与以和谐为最高理想的古典美学、以反抗资本主义文明异化为主题的现代美学相比,都市美学的一些审美活动与都市人日益膨胀的感性欲望和物质消费冲动互相纠缠在一起,并在当下经常成为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审判”乃至“辱骂”的对象。当下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是以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资源为背景对都市审美现实进行“审判”与“辱骂”;二是部分现代美学研究者以“怎么都行”和“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都市审美意识存在的某些混乱现象。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回避了美学对当代都市审美问题应负的责任。在这种状况下,以“都市化进程”为现实背景、以“都市文化研究”为学术语境,来探讨都市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可以说正在变得日益迫切。具体来说,只有在性质、对象、范围、理论框架、范畴体系、价值理念等基本层面上,对作为中国美学“当代形态与当代问题”的都市美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系统的研究,才能为一些过度娱乐化、欲望化的都市审美活动提供理性的评价观念与认识工具,并实现美学作为人的自由与解放之学的当代意义。 与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这两种话语特征及态度截然不同,都市美学的主要理论任务有二。首先,由于部分主体的想象力与个性在都市社会中正走向越来越严重的异化与沉沦的道路,因而它的一个重要的批判任务是如何拯救人性中固有的审美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的诗性智慧机能;其次,由于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传统的影响及其对都市审美经验的隔膜与敌视,因而它的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启蒙任务是如何培养出当代个体生命健康的都市审美趣味与审美判断力。 (选编自刘士林《都市化与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市化进程影响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也为中国美学提供了机遇并提出了挑战。 B.现代美学不再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而是反思、批判工业化及其对古典精神世界的异化。 C.在都市化背景下,美学出现了新的审美对象,而文学艺术依旧是美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D.都市美学的主要理论任务包括批判任务与启蒙任务,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但具有同等重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