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综述

摘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经过拨乱反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已逐步被纳入规范的轨道,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进一步深化。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成果做一综述显得十分的必要。

关键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历史起源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来的,但这并不等于在此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不存在,而是说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把握、研究。实际上,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始终相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载体开展教育活动的发展历程。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的载体选择也十分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逐步纳入规范轨道,与此相适应,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逐渐提上日程。20世纪9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理论探讨。从现有文献看,“载体”最早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在1992年,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逐渐深入,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概念已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界的认同,其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

①杨广慧.探寻新路子,寻找新载体[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2 (10)

注。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基本观点

(一)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研究

载体本是一个科技用语,最早被使用于化学领域。后来被广泛应用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基本涵义可概括为:某些能传递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①随着科学的综合化趋势的发展,这一概念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为众多学科所广泛使用,通常被理解为承载知识和信息的物质形体。这是载体的引申义,也是它在社会科学的一般含义,具体到不同的学科,对载体概念内涵的界定及其运用就出现很大的差别。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载体是指什么呢?换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什么呢?学术界对其的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活动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活动或活动形式。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能够使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事物发挥教育作用的活动及过程。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③第二,“要素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连接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信息的形式,是连接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桥梁。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控制、操作,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发生互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⑤

第三,“手段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借助的进行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和手段。

第四,“中介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发生联系、产生影响、达到目的所采取的形式、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68页

②赵野田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9 (2)

③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

④刘元浅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2)

⑤杨新宇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初探[J] 高等农业教育2004(8)

手段、物质的中介,简称“载体中介”。载体中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的能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的手段。①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以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研究还存在偏差,界定尚不明确。但是学术界关于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已基本达成共识,这是值得欣慰的。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物质形式,主客体可以借此形式发生互动关系。在这一基础上,学者们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辨析,从而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认识。

(二)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征的研究

所谓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显著的征象、标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同其它事物一样具有多重属性,从不同的角度可概括出其不同的特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入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承载性、传导性、关联性和互动性四个特征。②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其他因素相区别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实践性与发展性、承载性与传导性的特征。③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可分为三大特征: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结构特征,包括整体性和有序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包括承载性、中介性、可控制性和客观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特征,包括广泛性、渗透

①张世贵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时代价值浅论[J] 探索2003(3

②王升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几个理论问题[J] 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2)

③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J] 江汉论坛2003(7)

性、可塑性和社会性。①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主要有承载性、中介性、可控性、目的性和阶级性。②

另外,一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从一些具体的角度进行概括。如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特征的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深入认识和解释,又可以将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其他因素区别开来,是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另一种思路。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征的研究不够充分,学者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一些特征只是一般载体所具有的,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特有的,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特有的特征还应从载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入手进行深入探讨。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标准不一,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第一、以张耀灿等人为代表,认为根据载体的基本物质样态和它的历史发展进行分类,既能比较全面地涵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范围,又能体现出载体的基本形式。根据载体的基本物质样态来分类,可以把载体划分为语言载体与行动载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传统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早就产生并在继续发挥作用的载体,它包括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现代载体是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它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等。

第二、根据载体的性质把载体分为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物质载体是思想政

①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探析[J] 理论与改革

②杨振明试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载体[J]求实 1993(6)

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物质内容及其手段;精神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精神内容及其手段。

第三、有的学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作用的过程将其划分为直接载体和间接载体。此外,有的学者还把载体分为天然载体和人工载体;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等等。关于这些划分是否得当,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和作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和作用,学术界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宏观角度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传通、互动、检验、辅助等功能。传通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或教育过程中的双方信息的传递沟通功能;互动功能体现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检验功能所反映的是载体对教育内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所传信息的过滤,控制,检测的作用;辅助功能是指教育者在实施教育内容过程中,载体会对教育的强度,速度,广度及效果具有烘托,提高,深化,增强等作用。

微观角度方面,从具体载体形态出发,研究各具体载体的功能。如有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管理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和文化载体的功能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还从更微观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进行了概括,如对文化载体中的企业文化的功能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融合和辐射等功能。

另外一些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其它载体的区别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其特有的功能: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承载、传导功能;二是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功能;三是渗透教育内容的蕴含功能;四是导向与养成的功能。

此外,还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确定依据和运用原则,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等层面进行了探讨。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总结评述

综上所述,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已经展开,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起步晚,理论成果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开始的,相对于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要素的研究来说起步较晚,而且理论成果少,突出表现在相关文献少,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专著问世。

其二,经验总结多,理论概括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还多处在经验总结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理论普遍落后于实践。

其三,研究的观点较多,统一标准少。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涵义、特征的分析观点众多,没有统一标准。这些不同的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有益,但要注意一些不科学的说法,比如有些观点把环境、主体、方法等也视为载体,缺乏科学依据。

最后,具体研究多,系统研究少。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缺乏系统分析,主要是分领域进行研究,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研究等。

总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梳理总结,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还处在相当薄弱的环节。因此,作为21世纪理论界的学者们必须系统归纳与总结并继续深入探究这一领域。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应从载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背景入手,统一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与特征,这样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其他方面的研究也统一规范,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推向系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9)

[2]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人民出版社 2006(11)

[3] 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理路[J] 德育新思维 2002(2)

[4] 郭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2)

[5] 袁信也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J] 湖湘论坛 2002(3)

[6]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9)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上两课论文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给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本文从适应数字化生活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简单剖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解决网络载体问题的对策,以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当今社会,网络早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数字化生活对传统生活的冲击已成事实。在网络时代,学生己生活在一个“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网络世界,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像其他任何科学技术一样,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的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优势给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带来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无序性和虚拟性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给具有“猎奇心理”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当网络越来越多地影响学生的时候,如何趋利避害地利用网络,如何继续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摆在广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理论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广大理论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笔者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做好一定的思考和实践,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进一步探讨。 1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朱卫红同志曾经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是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是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创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更是从理念上的超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必然趋势。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为载体,带有很强的技术性,只有懂得现代网络知识和技能,才能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各种活动,才能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而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具有较好的网络技术知识来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此,我们仅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一网络载体。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的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需要一个载体,涉及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网站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从目前学校实施的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硬件建设不到位,网络覆盖率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必须有硬件设备的支撑。而目前很多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到位。一方面,网络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学生高速上网的需要。从目前反映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情愿花更多的钱到网吧上网,他们选择了上网快捷、方便的、自由的校外网吧;另一方面,网络覆盖率低,数字化校园仍未全面实现。当前,许多学校网络设备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机房和一些办公场所,而作为学生学习场所的教室和生活场所的宿舍并未实现网络化。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内容缺乏吸引力。据调查反映,目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普遍存在知名度不高、点击率低的问题。这种结果的出现表明专题网站仍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仍然不能达到主导校内网络宣传教育的目的。目前,许多学校组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优秀网站评比,但许多基层单位只把这一工作当作形式,走过场。大多数网站仅仅是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著作和文件照搬照抄到网站上,内容单调、更新不及时等都导致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第三,网络宣传形式单一。就宣传层面来看,许多网站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图片宣传的层面上,并未实现文字、图象、声音、视频“四位一体”的宣传。网络的宣传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就是网络具有“多媒体功能”,这个优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空间,但是,很多学校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未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网站宣传依然停留在文字与图片的宣传层面,绝大多数网站仍然未开发视听功能。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综述1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项元顺 摘要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那时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它的飞速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可或缺的联系。在了解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 展、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分析其优劣得失情况下,结合现今中国实际,可以更 好地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绕开陷阱,少走弯路,稳步前进。 关键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十分重视思想教育的发展。在以列宁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对苏联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病,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一、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理论,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列宁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列宁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斯大林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科学概念,较完整地阐述了政治思想工作根本任务,为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斯大林更加强调大学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性。在《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 会议的信》中,斯大林明确指出,苏联专家都应是通晓马列主义学说、明确党和国家政治目 的,具备广泛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精通自己专业的人。他认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作用即使不是头等重要的,也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而党在大学生中的工作任务就是:一是竭 力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自觉建设者;二是竭力使大学生把自己看作劳动群众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是竭力使大学生,懂得掌握科学的必要性,并且去掌握科学。 赫鲁晓夫主政时期,虽然否定了斯大林的不少政治决策,但是,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方面却是一以贯之的。针对当时一些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表现出的松懈 和不足,苏共中央领导集体和苏联政府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在一系列高等院校里,马列主义 理论学习的工作安排不能令人满意,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对学生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在社会 科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坚定地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存在着使马列主义理论庸俗化的 事实;没有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应有的批判,没有考虑到帝国主义分子正在利用修正主义分 子对马列主义进行歪曲,没有揭露资本主义固有的对抗性矛盾,甚至有美化资本主义的地方, 鼓吹要对帝国主义抱“中立”立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统一阵营和劳动人民群众对共产 主义的信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73年, 苏联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这是苏联的教育法,其中第四十一 条明确规定,苏联高等学校要“培养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在专业和组织群众政治工作以及教 育工作方面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高度熟练的专家”、“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 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觉悟,有文化,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和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有保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们是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查小组,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进行这次抽样调查,衷心感谢您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查小组 2010年12月26日(问卷说明) 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所有数据均用于统计研究。请您按照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回答问题,答卷时只需对所选的选项打“√”,如果填写问卷中“其他”选项时,请在其后面的横线上“___”填写您的具体情况或看法.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2006级 B.2007级 C.2008级 E .2010级 D.2009级 F.其它_________ 3.您所学的专业: A.理工科类 B.文科类 C.艺术类 D.其他_________ 4.您认为以下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 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学术报告 B.党团、社团等组织主办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活动 C.校、学院(系)年级或班级等组织的大小规模不同的各种大学生主题教育活 动 D.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 践活动 5.您是否经常关注和浏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网站或网页? A.会经常关注和浏览 B.有时间就关注和浏览 C.较少关注和浏览 D.基本没有

6.您每月愿意花费多少钱购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和影片? A、50元以下 B、50-100元 C、100-200元 D、200元以上 7.您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与学生思想需求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B.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创新 C.教育过程形式主义 D.理论空洞抽象,没有或很少与实践相结合 E.没有充分发挥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F .其他_________ 8.思想政治教育在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影响? A.非常大 B.比较大 C.一般 D.影响不大 E.没有影响 9.您认为目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必要 A.必要 B.必要但有待加强 C. 不必要 10.如果学校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讲座,您会选择参加? A.经常参加 B.有时候 C. 从不参加 11.您认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的因素主要是:(限选三项) A.教师教育态度和水平 B.内容是否丰富 C.形式是否多样 D.个人认同的大小 E.社会风气 F.领导的重视程度 G. 其他________ 12.教育者(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是否与您课后交流? A.经常与学生当面进行思想交流 B.经常与学生通过电话、短信、邮件进行交流 C.基本上不与学生进行交流 D.从不交流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 究文献综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从四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希望本文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着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着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含义和分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与学科发展的关系、话语缺失状况、话语特点、话语艺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的研究视野还较窄,研究范围还有很大局限性,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还未形成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研究成果的重复率较高。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基本成果;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理论不断深化,研究范围也有一定扩展,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还面临许多研究难题。所以,认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现状,细致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基本成果 概括起来,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专著方面有李宪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该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话语体系[1];论文方面,本人通过中国期刊网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关键词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3篇,其中2003年1篇,2006年4篇,2007年6篇,2008年6篇,2009年18篇,2010年14篇;课题方面,有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建探研”和2010年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研究”一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的界定 话语(discourse)由拉丁词头dis(穿越、分离)和词根course(行走、路线)合成,是“对事物的演绎、推理、叙说的过程”的意思,在汉语词典中多解释为“说话、讲演和论述等”[2]。话语作为活动中介,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目前国内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定义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施的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必要手段,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3]。同时还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三个特征,即思想承载性、主体主导性和内容契合性。 第二种观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高校党的建设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科学理论和崇高品格灌输给广大高校学生,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其重要。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都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力的冲击,使得他们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新形势下,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社会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变得多元化和深刻化,必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有着深刻的烙印,进而出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问题和挑战。 1.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在当今社会是必不可少的,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捷和好处。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网络也给我们特别是大学生带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网络文化的霸权主义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面临严峻的挑战;第二,网络上大量的污染信息极大的降低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影响大学生学业、扭曲大学生身心健康;第三,网络的个人道德责任少被追究,这使得部分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 2.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在日益分化,使得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理解。这些现象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泛功利化”倾向较为普遍,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 3.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和渗透,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模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得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地在我国思想界进行传播和渗入。从表面上来看,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多了,但部分大学生往往没有认清西方的大部分思潮的实质。这些所谓的西方思潮都是以冲击共产主义道德的主导地位和传统道德的重要作用为目的的。 4. 大学生思想认知水平下滑的现状。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为独生子女,容易造成重视个人利益的不良品格,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淡薄,对社会问题和人际交往考虑不够周全,想法过于简单,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提高与创新。在新时期经济及网络发展迅猛之

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文献综述

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 文献综述 一、引言 影视作为一种传播思想、文化、价值与意义的媒介体系,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红色影视”是指一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从广义上认为,凡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斗,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从狭义上说,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称为“红色影视”。近年来,红色影视一直占据着荧幕的重要位置,大批优秀红色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人们在享受影视带来的愉快感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塑自己的思想,建构自己的价值观。由此,红色影视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研究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义表现在:一是通过把握红色影视社会的具体方式、路径与过程,我们能够深化红色影视社会影响规律的认识,为中共掌握宣传工具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规律借鉴。二是通过对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学理上把握红色影视的政治教育功能序列,从理论上把握红色影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条件、路径、过程与功能障碍。三是通过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认识,尤其是影视媒介的认识,这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我国高校发挥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等,但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难发现高校相当部分学生思想等存在较大反差,充分地反映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瓶颈和学生红色思想观念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学者写文章来论述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研究如何运用红色影视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提高,这表明该类研究已备受关注,这次,我们结合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受红色影视影响的情况,参考相关文献,促成了本次的研究。 二、正文 本次文献查找主要是一些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章以及一些网络文献,分析总结这些文献资料后,我们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的研究。 关于利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中,现有的成果,大多数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主要的代表成果如下: 胡梦恒对在《论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中对红色影视下了定义:“红色影视”就是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形式,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充分把握红色影视的当代教育价值,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陈刚通过调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05281874.html,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孔德生胡在珊 来源:《高教探索》2017年第13期 摘要:传统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家庭中由于规范性不足,没有受到重视。近来的研究发现,家庭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初始场所,其结构、功能都会影响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等优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问题和困难都是中国家庭“异化”后的结果。因此亟需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梳理、描述、总结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异化;亲职教育;家长培训学校 一、问题提出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家庭环境中年长者(主要指父母)对下一代的思想政治倾向、道德品质、法律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所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1]。 家庭作为个人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对政治制度认同具有基础性的影响[2]。20世纪末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得到探讨研究。近年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功能缺失、实用主义、公德意识缺乏、忽视品质和个性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元,中国的家庭超过三亿,囊括了个体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庞大的教育资源亟待进行系统开发、研究。目前已有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很有必要。 二、研究进展 学校长期以来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仅在近十几年得到部分学者的研究和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期刊,尚没有相关著作。中国知网检索获得文献若干篇,经过人工筛选,得到直接相关文献32篇。 目前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孕育与积累阶段(1984-2004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落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在高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正确掌握学生思想现状并做出分析,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并自觉践行,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 标签:十八大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義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狭义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样是党政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的集合体。包括各级党组织领导下,以共青团,学生联合会,政治辅导员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为重要力量。同时依靠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落实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人民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人民精神文明的建设。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高校仍存在一些不足。 1.课程、人员方面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人员的安排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的调查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兴趣不足,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过于死板,脱离实际,也有学生认为课堂质量与教师教学态度有关,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死记硬背的考试形式存在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多数学生认为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不够,大多辅导员在工作中只是起到传达通知相关事宜的作用。说明当今高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存在内容陈旧僵化,考试形式死板,脱离实际的现象。辅导员工作也由于辅导员人数不足,难以顾全所有学生等主客观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缺陷。 2.学生对国事关心程度受学科影响 在对学生关心国事程度的调查中,多半学生可以做到每天关注国内外新闻,有时关注的同学次多,也有少部分学生极少或一点不关心。但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对时事还是很关注的。同时也说明在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章节题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隐性教育方法)【圣才出品】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隐性教育方法 一、选择题 (单选题)下列那哪一项不是管理载体的类型?() A.组织管理 B.生活管理 C.人本管理 D.制度管理 【答案】C 【解析】将管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由管理的特征、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管理类型有以下几种:①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把组织本身作为对象,从组织要素的变化把握管理的规律性,实现组织运行合理性。②制度管理,制度管理以其规范性、有序性和程序性,保证单位运转,规范人员行为,形成文化传统,养成良好习惯。③生活管理,生活管理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指导,生活管理直接决定着人们良好品质的形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环境的优化。 二、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联系的一种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答: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氛围与产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载体之中,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中,通过文化感染人、教育人,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3.陶冶式教育方法 答:陶冶式教育方法,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陶冶中所包含的身、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 三、简答题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类型。 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联系的一种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类型有: (1)管理载体 管理载体,就是通过管理承载教育内容,并运用管理活动、管理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行为,调动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2)文化载体 文化载体,是指利用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等文化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当今社会,环境、资源、人口、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震撼着人类社会,并从科学技术层面向其他领域迅速渗透。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对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层面的影响日益深化。总结分析新世纪以来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涉及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历史脉络 新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博客、即时通讯、P2P等网络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在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时间上亦保持了与党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相继性,其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步、发展和逐步深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成果涌现。 (一)萌芽阶段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Internet(因特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ll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1994年4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因特网(互联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R)——建成并开始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从此,开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历程。 (二)始建阶段 以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小组创建的“红色网站”为标志。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805281874.html,)是植根于学生党员、党课学习小组和入党积极分子,面向广大同学的群众性理论学习网站,是大学校园中的学生网络性协会组织,与TMS 协会、求是学会、业余党校协作(“两会一刊一站”),一起共同建设清华大学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同时,哈尔滨理工大学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这个由大学生创办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被当代大学生誉为网络思想政治状况晴雨表,也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在此期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作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

群体凝聚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刘索华

2013年 Vol.28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收稿日期:2013-01-15 作者简介:刘索华(1984-),男,山东滨州人,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李修习(1971-),男,安徽亳州人,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研究。 赵灯峰(1987-),男,安徽阜阳人,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功能研究”(项目号:SK2012B228)。 一、凝聚力理论的研究现状 凝聚力对于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研究。 (一)国外研究 1.国外学术界对凝聚力概念的分析。国外学术界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对凝聚力含义进行研究。弗斯廷格、科特·勒温等从个体出发对凝聚力的概念进行分析。弗斯廷格指出,“作用于群体成员使其留在群体内部的各种因素的合力”即为凝聚力。此后的学者对弗斯廷格凝聚力分析进一步研究,明确指出“作用于群体成员使其留在群体内部的各种因素”是个体的各种需要,如安全、尊重、荣誉、交往、成就感等。科特·勒温认为,群体帮助个体实现目标是群体凝聚力的根源。罗特和卡特赖特等人则从群体的角度对凝聚力进了研究。罗特从“群体成员之间互持积极态度在量和程度上的特点”出发对凝聚力的含义进行界定。卡特赖特认为群体的凝聚力与成员对群体的依赖程度成正相关。 2.凝聚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理论界认为人际关系、组织结构和情感是影响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影响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和首要因素是人际关系。群体中人际关系受成员的同质性、依恋性、近邻性和接纳性的影响。一般而言,同质性越强,依恋程度越高,接纳性越强的群体的凝聚力就越高。在结构因素方面,群体凝聚力受领导者工作方式、群体规模、群体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领导者水平高、规模适度,共同目标明确的群体凝聚力高。情感因素、性格特点对凝聚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3.凝聚力对个体与群体影响的研究。凝聚力对个体和群体都具有影响。在对个体的影响方面,凝聚力强的群体中,个体更愿意接受群体的价值观,主动精神和责任意识更强烈。在对群体的影响方面,凝聚力既可以通过降低成员间的紧张程度提高效率又可以增强默契程度提高决策的质量。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从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对凝聚力概念进行界定,凝聚力也称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目标对成员吸引力。程正方在《管理心理学》中从成员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度、交流频率、集体意识、责任感和荣誉感角度研究了高凝聚力团体的特征。他认为高凝聚力群体成员间民主气氛好、交流频繁、信息沟通快、关系和谐、对团体的荣誉关注程度较高,同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 感等。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程正方从团体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出发分析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从外部因素分析,环境的压力、社会风气对凝聚力产生影响;从团体内部分析,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成员的数量、思想的同质性、集体主义精神等都对凝聚力产生影响。杨士魁在《浅议凝聚力》中从管理模式、群体社会地位、群体目标是否一致和交流的频率出发分析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领域主要从群体和成员两个方面分析凝聚力的影响,群体方面主要包括群体的目标,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和群体自身的成熟度,成员方面主要分析了成员的同质性和互补性对凝聚力的影响。 关于凝聚力的作用和意义,国内学者大多肯定了凝聚力与组织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如程正方认为,当组织目标与团体目标一致的时候,较高的凝聚力则会产生较高的生产率,反之则会产生较低的生产率。赵曙明等认为凝聚力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成员的满足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个体越有利于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同时成员之间的交流加强,组织目标越容易实现,反之,带来的是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弱、矛盾增多、群体解散的可能性增大。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课题的研究首先研读国内外关于凝聚力、管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理论,明确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掌握丰富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进行调研。主要调研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受教育者的凝聚力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程度和建议;教育方式,包括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教育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上对具有典型性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专项调研,掌握实践资料。在此基础上,首先从凝聚力的概念分析作为切入点,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概念,同时对课题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其次,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环境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最后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的角度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对策。 群体凝聚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刘索华 李修习 赵灯峰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 231201) 摘 要: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受到挑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现状;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3)02-0007-02

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特征和功能_陈万柏

第25卷第4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5No.4 2005年7月 J ou rnal of South-Central U nivers 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 l.2005 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特征和功能 陈万柏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即“以管理为载体”之意,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本文在总结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特征;功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5)04-0177-0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要抓紧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1]这一论述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指出了这一结合的方向,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管理之中。在这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管理能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管理载体具有什么功能?本文将在已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这些问题,对“以管理为载体”这一命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内涵及其依据 管理载体即“以管理为载体”之意,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行为、调动人们生产、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管理载体是在新时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明确认识并广泛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之一。 将管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由管理自身的特征、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1.管理活动的普遍性: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外在条件。管理是一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活动。只要有人的群体活动,有社会组织存在,就有管理存在,管理活动普遍地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在今天,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管理活动的影响,都与管理息息相关。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也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对象是活动在各行各业、各个社会组织中的现实的人;所有社会成员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相应地要求它所运用的载体也必须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管理活动正好具备了这一要求,其普遍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外在条件。 2.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实质: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在根据。现代管理和管理思想都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各种各样的管理要素中,人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为重要,是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因而管理活动必须“以人为中心”,做好人的工作,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为此,要高度重视和注意解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问题,通过认识人的需要去实现对人的管理,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对人的管理,通过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去实现对人的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这种对人的需要的重视,实质上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 177 X收稿日期:2004-11-20 作者简介:陈万柏(1956-),男,湖北省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大学生思想教育文献综述1

大学生思想教育文献综述 陆志梅经管系07级信息管理班20071111115 提纲: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知识队伍,时代当潮流,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聪明的头脑,和为社会服务的满腔热血,他们走在人们的前面,然而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危机,个人的价值取向开始趋向追逐功利主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加重。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个性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大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也很少考虑环境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同学和父母。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因此研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非常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问题解决 一、前言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全面顾及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使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矛盾和功利性矛盾突出。 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跟上新科技发展速度,尤其是网络科技发展速度,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三、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四、总结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背景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可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危机,个人的价值取向开始趋向追逐功利主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加重。大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个性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大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也很少考虑环境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同学和父母。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 虽然这些现象是少数的,可这些问题也不可忽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危机,他们的个人利益价值取向的功利化,道德意识观念淡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如市场经济的考验,社会转型期的威胁,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传播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理论基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措施,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和拓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方式与方法,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榜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作业 一、思想教育 最早提出:《管子》的“五教”,把“教心”同其他教育区分开来,是最早提出的独立的思想教育的概念。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思想教育”的概念。 1920,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工作”两个概念。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以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去处理他们学习及日常生活的一切问题。只是不要从外面灌输的,而是通过他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得到高度的自觉和对于客观的认识。这要求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2002:337] 论文中的军队思想教育,是指一定的政党或政府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在军队中将自己的意志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特有价值观灌注与官兵之中,以影响军人的动机系统、心理过程系统和观念系统,从而在思想上保证对军队实行有效领导和为作战提供精神动力。 [徐特立.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J].徐特立文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91] 思想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思想教育,一般是指非政治性的思想教育,比如生产业务活动的思想教育,家庭生活中的思想教育等等,它是长期存在和十分广泛的。广义的思想教育,既包括这种非政治性的思想教育,又包括以解决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教育。……它是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人、武装人,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受教育者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