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_陈万柏

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_陈万柏

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_陈万柏
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_陈万柏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上两课论文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给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本文从适应数字化生活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简单剖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解决网络载体问题的对策,以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当今社会,网络早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数字化生活对传统生活的冲击已成事实。在网络时代,学生己生活在一个“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网络世界,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像其他任何科学技术一样,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的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优势给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带来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无序性和虚拟性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给具有“猎奇心理”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当网络越来越多地影响学生的时候,如何趋利避害地利用网络,如何继续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摆在广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理论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广大理论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笔者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做好一定的思考和实践,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进一步探讨。 1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朱卫红同志曾经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是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是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创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更是从理念上的超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必然趋势。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为载体,带有很强的技术性,只有懂得现代网络知识和技能,才能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各种活动,才能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而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具有较好的网络技术知识来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此,我们仅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一网络载体。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的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需要一个载体,涉及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网站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从目前学校实施的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硬件建设不到位,网络覆盖率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必须有硬件设备的支撑。而目前很多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到位。一方面,网络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学生高速上网的需要。从目前反映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情愿花更多的钱到网吧上网,他们选择了上网快捷、方便的、自由的校外网吧;另一方面,网络覆盖率低,数字化校园仍未全面实现。当前,许多学校网络设备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机房和一些办公场所,而作为学生学习场所的教室和生活场所的宿舍并未实现网络化。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内容缺乏吸引力。据调查反映,目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普遍存在知名度不高、点击率低的问题。这种结果的出现表明专题网站仍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仍然不能达到主导校内网络宣传教育的目的。目前,许多学校组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优秀网站评比,但许多基层单位只把这一工作当作形式,走过场。大多数网站仅仅是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著作和文件照搬照抄到网站上,内容单调、更新不及时等都导致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第三,网络宣传形式单一。就宣传层面来看,许多网站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图片宣传的层面上,并未实现文字、图象、声音、视频“四位一体”的宣传。网络的宣传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就是网络具有“多媒体功能”,这个优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空间,但是,很多学校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未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网站宣传依然停留在文字与图片的宣传层面,绝大多数网站仍然未开发视听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辨析 王兆宇 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1-8班 [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文章对几个比较典型的定义进行分析和综合,在不构成冲突和矛盾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联系起来,在内容上进行补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应当主要突出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内化作用、包含内容体系三方面,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该赋予新的活的元素,即强调生命,强调主体人,培养自由、全面、生命自觉的人。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主体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与确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一—思想政治工作一—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几个阶段。 建国前,主要使用“政治工作”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建国后,对这一术语的使用发生了新的变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最近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最早由刘少奇提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使用和阐述了这一概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即思想性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提法出现在此时。1950年2月,第一次全国学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坚决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是现在学校中开展新民主主义学习的主要关键”。 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影响下,各个领域的工作都以政治挂帅,“政治思想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较为统一的术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思想性工作内容增多,“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1980年5月27日至6月6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并于1984年在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学科全称“思想政治教育学”。至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标准术语。 至此,“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得以最终确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和实践操作上的深入。要指出的是,从发生学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演变而来,但后者含义更广。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系统,表明它与党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更侧重和突出的是学科体系和科学理论的建设方面。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侧重的是它的学科和理论意义。

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TheoryResearch 学论 理★★★★收稿日期:2013-03-15 作者简介:尹凯丰(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西方社会思潮研究。 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尹凯丰 (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150027) 马克思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需要的理论,他认为:“他 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 他还认为,人性不是抽象的,既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也是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还描述了需要实现的基本过程,并以实践的观点考察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 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引起新的需要。”[3]79 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要指向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是需要现实来印证的。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体系,现实中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效实现的选择。 一、受教育者需要的基本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着社会、社会群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双向互动。社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 点、 道德规范相对于其成员的外因体现,从受教育者需要的角度来解读,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体系,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使这些外因体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因需要。“如果从生理上讲需要就是欲望,那么反应在心理上,需要就是希望、愿望和要求,这是生命体为了进行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而进行的各种积极活动的客观依 据和内在动因。”[4] 相对于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说,其成员即受教育者。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总体上来 说体现着共同性、 根本性。必须看到,就单独的受教育者个体来说,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不会被每个人都认可。 因此,受教育者的需要特征不仅要符合社会要求的基本底线,还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需要,主观需要的关注点往往体现在个人的生存、爱好和心理,也会因为受教育者个体社会 地位、文化素养等方面在个人素质中差异构成而产生的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 这种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个人需要的层次性,马克思将人类历史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满足物质生活本身后新的需要、人类生命的增 长。他认为, 人类的这三个层次需要基本上同时存在,“从历史的最初时期开始,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 在。”[3]213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他也指出,这五个需要并不按照固定的模式发展,它们的次序会因为不同情况而变化。受教育者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即便是生理需要,也要合乎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受教育者需要的除了表现出多样性和不同层次性以外,还表现出它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它的实现不能完全是个人行为。在实现个人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目标要体现着社会或社 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根本要求,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也要符合上述的根本要求。可以这样说,受教育者需要它的表现形式上是个体的主观愿望,它的实现要在社会的环境里,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社会的标准最终考量。 二、实现受教育者需要的基本途径 实现受教育者需要大致过程包括这样几个步骤,受教育者在参照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前提下,明确自身的需要。实现受教育者需要过 程,也是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其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与其成员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或社会群体也要认识到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对于共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认知和践行上的差异性。在尊重这些差异性的同时,寻求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与受教育者需要的最大公约数,促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这个过程也是以共同的思想观念、政 治观点、 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互动过程。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依据这一基本 概念,受教育者需要从本质来说是其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体现着对于社会、 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根本遵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受教育者需要的共同性、根本性总和,基本规范着受教育者需要的实现。关键词:社会群体;受教育者;需要;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34-02 334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路径分析.doc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路径分析 -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文化育人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传承力,然后进一步阐述了文化育人的发展路径,为开展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内涵;路径 我国是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积累了优化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现阶段,在我国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育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提升综合国力以及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文化育人的内涵以及路径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的创新,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 1.1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思潮下,“以人为本”是核心内容,无论是在开展各项生产活动,还是进行思想文化的传承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化思想上去认同,去积极的投入,才能够有所提升和创新。在接受这种文

化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认同,如此才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去接受这种文化。而在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形势下,所以需要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文化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在传承文化教育以及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能够对人才进行理性的开发以及对健康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教育之本。 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因,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对人才进行特殊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对其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使其在思想境界方面的提升,对其潜力进行无限的开发,并且在理想追求上超越世俗的牵绊,不在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而是从人本的角度是考虑问题,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导向以及科学的视野去评判世间的各种现象。人类的进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维的开阔,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人类,在此过程中,对于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所蕴含的内容也纷繁复杂,其中的分支包罗万象,但是其终极目的还是对人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从而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文化育人就是从人本主义出发,在遵循正确的价值引导下,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1.3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并且这种资源是可以转化的,其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在人类的精神领域进行价值引导,从而彰显文化育人的内涵。文化育人的功能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一切活

如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运用“五小”教育方法 强化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县公安消防大队因地因时制宜,充分挖掘机动灵活的“五小”载体,确保了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是因地制宜,积极开辟“小课堂”。以部门、大(中)队、班为单位,层层分化,开辟教育“小课堂”,充分调动各层级教育主动权,实现“同频共振”。牢固树立“现场即课堂”理念,采用“辩论式”、“问答式”、“互动式”等教学法,把授课与讨论相结合,不断活跃“小课堂”气氛,有效缓解执勤压力。 二是见缝插针,充分利用“小时间”。针对当前灭火执勤、监督执法任务重的特点,变集中教育为分散教育、变“教育大餐”为“教育快餐”,化整为零,突出重点环节,合理有效利用“小时间”,建立集中教育“三个半小时”制度,即执勤执法间隙半小时开展教学、午休前半小时组织自学推荐篇目、晚饭后半小时讨论交流心得。 三是打破格局,大力培养“小教员”。积极创新集中教育小教员选拔任用机制,通过“个人报名、组织审核、试讲试听”等环节,广泛选拔“小教员”,通过集中培训、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强对“小教员”备课、授课、答疑、辅导能力培训,力求效果明显。 四是以人为本,定期收集“小纸条”。坚持发挥官兵主

人翁作用,开展“问题个人查、措施大家想、难题共同解”活动,以“小纸条”形式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及时反映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定期收集整理官兵心得体会、剖析材料,引导官兵广泛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力争达到“人人抓教育、个个有收获”的目的。 五是立足经常,精心制作“小课件”。针对官兵自学不便和补课难的问题,立足教育内容和单位实际,精心制作教育“小课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交流展评,既方便了官兵课下自学巩固,又有效解决了公差勤务人员补课难的问题,受到官兵普遍好评。

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部分简答及论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什么?怎样理解? 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进行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 是党对军队实施思想政治领导的基本途径; 是加强军队全面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理解为:1、阐明了阶级属性和归属 2、明确了基本内容 3、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答:(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二)贯彻以人为本要求(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四)注重增强实际效果(五)加强实践活动培育(六)积极推进改进创新 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 答:教员说此题两种答案: 答案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尊重、理解、平等、交流的关系。 答案二:(老师讲的) 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1、角色。处于不同地位。2、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统一:1、相互依赖2、相互作用3、相互转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答:(一)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 (三)我军历史使命和军人职责 (四)法制纪律和道德规范 (五)形势政策和遂行任务要求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答:1、课堂教育灌输 2、集中学习整顿 3、群众自我教育 4、随机教育启发 5、用好信息网络 6、新闻舆论引导 7、典型激励警示 8、军营文化熏陶 9、仪式庆典激励 10、行为规范养成 11、心理教育疏导 12、法律咨询服务 13、部队、社会、家庭共育 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含义 答:部队党委、政治机关和思想教育者,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备和活动。实现有效管理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使其发挥应有的重要保证,在长期实践中,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机制,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胜利实施。 七、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哪些制度? 答:1、党委议教制度 2、归口管理制度 3、旅、团统筹制度 4、思想调查分析制度

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比较思想政治学 题目: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 2011级 学号 222011********* 姓名曾华斌 指导老师周琪 成绩 2013年6月30日

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曾华斌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通过这个学期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我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对本门课程的一些认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对我国的启示以及给老师上课提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各民族各阶层成员的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阶级社会来讲,更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概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仅这一实践活动的实施者代表着一定阶级的阶级意志,而且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主要的意识形态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涵盖了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相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社会的普遍行为。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知识。 一、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些认识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以“通观比较”和“专题比较”、“综合比较”的不同方式,论述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并以中国和其他典型国家为例,在翔实的资料分析研究基础上,勾勒出这些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概括总结了基成功经验和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确定,探过了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它的研究对象范围包括: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去与现状;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方面和个性方面。我们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章节题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隐性教育方法)【圣才出品】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隐性教育方法 一、选择题 (单选题)下列那哪一项不是管理载体的类型?() A.组织管理 B.生活管理 C.人本管理 D.制度管理 【答案】C 【解析】将管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由管理的特征、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管理类型有以下几种:①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把组织本身作为对象,从组织要素的变化把握管理的规律性,实现组织运行合理性。②制度管理,制度管理以其规范性、有序性和程序性,保证单位运转,规范人员行为,形成文化传统,养成良好习惯。③生活管理,生活管理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指导,生活管理直接决定着人们良好品质的形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环境的优化。 二、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联系的一种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答: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氛围与产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载体之中,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中,通过文化感染人、教育人,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3.陶冶式教育方法 答:陶冶式教育方法,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陶冶中所包含的身、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 三、简答题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类型。 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联系的一种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类型有: (1)管理载体 管理载体,就是通过管理承载教育内容,并运用管理活动、管理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行为,调动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2)文化载体 文化载体,是指利用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等文化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主体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客体错误的思想政治意识;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道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1、个人与社会; 2、思想与行为; 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4、内化与外化; 5、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 2、实践性; 3、综合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坚持本质规定性;坚持基本原理;坚持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表现: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4.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二、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三、关于政治与经济辨证关系的原理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五、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七、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八、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九、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思政教育功能特点:客观性多方面性层次性发展性 思政教育功能分类: 个体性功能:1.生存2.发展功能(概念:思政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表现: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3.享用功能定义:通过思政教育能是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社会性功能 1. 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思政教育目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花都司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的界定 所谓功能是指由若干要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是产生的结果,它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体现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功能表示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结果,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我国,把功能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域中来,或者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研究主要始于上世纪70一80年代。从总体上看,对“功能是什么”的解释主要存在着两大类型:即“主观论”与“客观论”。 “主观论”即是从主观视角来看待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功能和目的互换使用,主要有“目的论”等。“客观论”则坚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影响力来看,“客观论”明显拥有更多支持者。但是在“客观论”者内部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即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里主要有“作用论”、“能力论”、“结果论”、“价值论”以及“效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从主观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陈万柏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仓道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和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曹书庆则认为:“所谓功能就是一事物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教育功能就是德育对于受教育者个体和社

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特征和功能_陈万柏

第25卷第4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5No.4 2005年7月 J ou rnal of South-Central U nivers 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 l.2005 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特征和功能 陈万柏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即“以管理为载体”之意,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本文在总结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特征;功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5)04-0177-0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要抓紧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1]这一论述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指出了这一结合的方向,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管理之中。在这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管理能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管理载体具有什么功能?本文将在已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这些问题,对“以管理为载体”这一命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内涵及其依据 管理载体即“以管理为载体”之意,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行为、调动人们生产、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管理载体是在新时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明确认识并广泛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之一。 将管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由管理自身的特征、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1.管理活动的普遍性: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外在条件。管理是一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活动。只要有人的群体活动,有社会组织存在,就有管理存在,管理活动普遍地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在今天,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管理活动的影响,都与管理息息相关。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也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对象是活动在各行各业、各个社会组织中的现实的人;所有社会成员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相应地要求它所运用的载体也必须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管理活动正好具备了这一要求,其普遍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外在条件。 2.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实质: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在根据。现代管理和管理思想都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各种各样的管理要素中,人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为重要,是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因而管理活动必须“以人为中心”,做好人的工作,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为此,要高度重视和注意解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问题,通过认识人的需要去实现对人的管理,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对人的管理,通过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去实现对人的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这种对人的需要的重视,实质上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 177 X收稿日期:2004-11-20 作者简介:陈万柏(1956-),男,湖北省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辨析 王兆宇 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1-8班 [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文章对几个比较典型的定义进行分析和综合,在不构成冲突和矛盾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联系起来,在内容上进行补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应当主要突出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内化作用、包含内容体系三方面,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该赋予新的活的元素,即强调生命,强调主体人,培养自由、全面、生命自觉的人。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主体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与确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一—思想政治工作一—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几个阶段。 建国前,主要使用“政治工作”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建国后,对这一术语的使用发生了新的变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最近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最早由刘少奇提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使用和阐述了这一概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即思想性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提法出现在此时。1950年2月,第一次全国学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坚决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是现在学校中开展新民主主义学习的主要关键”。 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影响下,各个领域的工作都以政治挂帅,“政治思想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较为统一的术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思想性工作内容增多,“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1980年5月27日至6月6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并于1984年在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学科全称“思想政治教育学”。至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标准术语。 至此,“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得以最终确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和实践操作上的深入。要指出的是,从发生学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演变而来,但后者含义更广。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系统,表明它与党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更侧重和突出的是学科体系和科学理论的建设方面。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侧重的是它的学科和理论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须把握三个关系: 一是思想和心理的关系: 区别: 内涵不同。思想属于理性认识,而心理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还包括情绪,意志等;表现形式不同。思想以”观念”形式表现,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心理的表现形式有感觉,知觉,注意,情绪,情感,兴趣。性格等,是个体在不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状态,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联系: 思想和心理都是人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思想是思想形成的基础,思想又是心理发展的升华。 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个性心理特征比个性倾向性要更稳固。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 心理规律 是人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及其个性心理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及表现出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 3 意向与意向矛盾的规律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矛盾 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与受教育者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 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规律 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之间的规律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1) 实践主体性是人为人的根本特质,即是类本质 (2) 认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特质,即是现实的本质 (3)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具有自然本质 7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1) 生理发展比心理发展简单 (2) 心理发展以生理发展为基础 (3) 心理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生理发展 8 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是心理发展是延续个体一生的过程。。早在生命之始的胎儿期,人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从出生到少年期的发育、青年期的成熟、成年期的稳定和老年期的衰退,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概况:本章着重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并论述了四种新载体的内涵、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内容的实施、活动的开展、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因此,有必要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情况,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涵义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涵义,即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某种形式、手段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传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使教育对象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手段联系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很多,我们把其中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如开会、办研讨班、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客体正是借助这些形式进行双边互动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到载体。但不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对载体有明确认识,有些人把各级党组织、工会、共青团、企业班组都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我们认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同时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 (二)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发展而发生变化:原有的载体可能不适用或不够用,适应新情况的新载体不断出现并要求我们很好地去运用它,各体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敏锐地注意到这些变化,及时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作出调整,恰当运用并善于运用新情况下相适应的载体,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比如开会、办研讨会,过去用的比较多,现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人们的思想更趋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社会化的趋向。因此,单纯采用开会、办班已经不够用或不适用了,比如,对个体户、下岗职工、流动农民等很难采取开会、办班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一些新载体就应运而生。如文化、管理、活动、大众传媒等,要充分发挥他们思想政治教育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 既包括开会、办班、党团活动等传统载体,也包括管理、大众传媒、文化活动等新载体。 这里着重讲一下新载体各自的内涵、特征、作用。 1、管理载体 以管理为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管理活动中,渗透到人们的具体工作之中,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工作、学习、生产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例如近期猪肉价格上涨,油价六连跌的新闻,都可在《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中使用,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价格变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合作学习。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鲜明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传承了我国注重伦理、讲究德治德教的历史文化,继承了我们党一向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具有明显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覆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文教育、政治社会化、道德教育等相互独立不同的是,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相互结合与渗透,综合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功能旨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既重视理论研究,更重视正确理论、思想的内化与外化,立足于形成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并指导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本身蕴涵着明确的目的性、实践性和价值性。学科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内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富有鲜明的特色、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富有中国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既继承了我国古代社会重德治与德教的文化传统,又满足我国革命与建设因具有开创性特点而必须思想先行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我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一文化,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立足我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用和心理认同,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与学科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决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性,既由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所决定,也是学科的功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价值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科建设所面对的研究内容,既有社会,也有个体;既有内在主观因素,也有外在客观条件;既有观念形态,也有行为方式;既有各种现实思想问题,也有网络虚拟表现。面对复杂多样、发展多变的环境与研究对象,只有认识其本质性,把握其规律性,才能获得有效的研究与教育成果,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陷于自发性与盲目性。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以理服人。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身份具有双重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是教育主体(教育者)与教育客体(受教育者),二者也是大学生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的关系、地位一直都十分明确:即教育者占据主动地位,按自己的要求和方式向受教育者“灌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但络时代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作用形成的,络环境下主客体互动的本质同样是主客体之间你来我往的往返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双向互动是教育者由“灌输”者转变为“对话者”,受教育者也由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互动主体”,主客体双方身份表现出了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模式由主客分开向双重角色转化 络的虚拟性、超时空性促使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角色的相互转化,同时,大学生作为我国民的主要构成主体,近年来智能客户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也使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方式在各个高校生根发芽,这使他们接受外界的教育信息更加主动和广泛,接触的信息也更加多渠道更加复杂,大学生的生活已经 离不开这些通讯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育者已经不再是必然的教育主体。络时代,信息资源获取的机会是平等的,这就使教育者不再占据获取教育信息的 先导和支配地位。另一方面,教育客体日益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的影响,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价值认同。 (二)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方式由传统的人—人的直接互动向人—机—人的间接互动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在时间和空间始终保持一致,角色是不平等的:一个是占据主体地位,一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教育的方式也一般采用训导、要求、批评等。但现在,面临络时代不可逆转性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迎来颠覆性的 转变,电脑逐步成为虚拟社群成员的沟通媒介“,键对键”这种即时的在时间上 空间上不要求一定一致,更加宽松的接受信息教育的方式将会逐步取代“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在这种“人—机—人”的互动方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络世界 是绝对平等的,都拥有平等的话语倾诉权、意见表达权、信息使用权。引导、启发、倾听等已经成为教育者使用的主要手段。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趋向模糊,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