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

已经出现的“政治数学”和人口统计来考察人口、死亡率、家庭收入、生活状况、犯罪类型等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调查中,有不少问题已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如法国的帕兰—杜沙特列在1834年发表的两卷本《关于巴黎城里的卖淫》中就使用了警方记录和私人访谈法来了解有关这些妇女的社会出身、对宗教和婚姻的态度、堕落的原因等。虽然他们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是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但在后人看来,他们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头一批样板” 。

从理论上看,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归于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创立社会学以来,早期社会学家力图用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解释社会,这种“生物还原主义”在斯宾塞的著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社会学历史中的“有机学派”。然而,生物还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运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社会,这种心理规律决定社会过程的构思注定还是行不通的。但社会学中的这种心理学倾向为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和社会学不同,它当时并没有在理论研究中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先在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中有所反映。早在1842年,由布雷德进行的催眠术实验成为“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 。1890年前后,人们又开始将精神分裂归因于社会行为。这些触及社会心理学的思想都产生在冯特

(W.Wundt)的“民族心理学”(1900—1920)之前。

这一切都说明社会心理学在形成过程的一开始就受到两种不同的学科的影响,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这就是说,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一直带有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取向问题,而缺乏这一学科的“中性”理论。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将社会学和心理学比作社会心理学的“双亲”,是恰如其分的。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还有赖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推动,现按时间顺序排序如下: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并发表了《民族心理学序言》一文,成为民族心理学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由此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

1875年,德国学者A.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在《社会躯体的结构及其生活》一书中,论述了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状况或民族意识的一般现象;1894年,A.斯莫尔和G.文森特也在美国率先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并将“社会心理学”列为《社会研究导论》一书的主要章节。

1897年,美国人詹姆斯?鲍德温以“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心理发展的社会和伦理解释》一书的副题,描述了个人是个体化了的社会我,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结果。同年,N.特里普利特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首次发表了一份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报告,对骑自行车人的单独行驶、陪伴行驶以及竞赛的速度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由此,这一年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1898年,法国人G.塔尔德写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一书,企图用模仿的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W.McDugall)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E.A.Ross)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与此同时,这两本书也代表了社会心理学探求者在社会经验阶段取得的最高成就。

如果不以上述个别人物和事件为线索来考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那么可以说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第一,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早在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论及过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在近一个世纪后,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通过拉扎勒斯和斯坦达尔的杂志深受黑格尔影响,当他完成了“生理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有关大量著作后,在其生命的最后20年中开始写作他的《民族心理学》。虽然这部多达10卷本的著作在影响方面远不如他的个体心理学体系那么深远,但它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来源之一。

第二,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这一理论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直接产物。代表人物是加布里尔?塔尔德、迪尔凯姆和古斯塔夫?黎朋。塔尔德主要是从事法理学和犯罪学的研究。他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其所著的《模仿律》(1890)中创设了模仿理论。在他看来,模仿不但是犯罪的根本规律,而且可以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一个人发明创造,99个人跟着模仿,这样就有了风俗(对过去事情的模拟)和时尚(对现有事情的模拟)。由于他将模仿看成是最简化的个人活动,因此团体行为也被解释为是个体心理学的,而不是社会心理学的。迪尔凯姆的理论观点正好同塔尔德的相反,作为早期的最杰出的社会学家之一,迪尔凯姆始终从集体的方面论及人的行为,诸如集体中的自杀问题、宗教问题和公德问题。他认为集体意识决不是个体意识的相加之和,前者大于后者并决定后者。在《社会劳动分工论》中,他写道:“集体意识是独立于个人置身其间的特殊情况的;个人消逝了,它仍旧存在。” 因此,社会心理学开始于群体并终结于群体。古斯塔夫?黎朋对群众心理学的观点和迪尔凯姆的理论有点相似,“他的群众心理统一律并不意味着一群人仅仅是其成员的平均数或集合体”,而“有某种新的东西出现” 。但他对感染、暗示的论述又受到塔尔德的影响。迪尔凯姆和黎朋的理论都在美国社会学家罗斯那里得到继承与发展,他的《社会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时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最系统的论述。

第三,英国的本能心理学(instinctive psychology)。1908年,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沿着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线索,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他认为本能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而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本能又有相应的情绪和后天形成的情操相伴随。情操对本能和情绪起控制作用。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诸如求食、拒绝、求新、逃避、斗争、性及生殖、母爱、合群、支配、服从、创造、建设等18种本能,并认为从这些本能中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

另外,工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也具有推动作用。工业心理学即是现在的管理心理学的前身,在美国一般被称为工业社会心理学。虽然它可以被视为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但无论从时间的先后,还是从起初研究的内容来看,它都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过影响。1912年,冯特的学生、侨居美国的心理学家雨果?闵斯脱博格写出了《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一书,书中论述了运用心理测验选拔合格工人的方法。兹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在他俩(冯特和闵斯脱博格)的影响下,写出了《社会心理学》一书。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社会心理学尽管在形成中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从整体上看,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从哲学母体中带来的思辨和抽象的性质。从20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各种实证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完

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转折,进入了确立时期,即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这一系列的转变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这一学科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下面我们从两方面论述这一问题。

(一)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F.H.奥尔波特(F.H.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具有极端的个体心理学的倾向,因此,作为他自立门户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已不为后人所重视,但他综合前人的成果,创立的社会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及有关实验成果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奥尔波特的研究主要受到特里普立特1897年发表的关于他人在场和竞争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实验报告,以及德国的W.莫德1913年的有关群体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的启发和影响。在1916—1919年间,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促进”的实验,富有成效地观察到“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会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这一增进在涉及外部物理运动的工作中要比纯智力工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他将这些实验成果写进了他于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奥尔波特的研究除了“社会促进”以外,还研究了从众、群体中的态度试验和人格特征等,这些研究课题一直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其中有些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二)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虽然以F.H.奥尔波特的实验社会心理学为主要标志,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自身行为的学科,用自然科学中实验室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行为,显然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社会心理学理论在该学科内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也变得更加突出。可以说,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以乔治?米德为代表的美国社会学家所从事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乔治?米德的理论兼有哲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色彩。从内容上看,他将原先社会学家对社会的宏观研究缩小到微观研究,即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赫伯特?布鲁姆称为“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直接孕育了20世纪40—50年代后形成的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无论是萨宾的“社会角色”理论、海曼的“参照群体理论”,还是戈夫曼的“社会戏剧理论”、勒默特的“社会标签理论”,都与米德的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另外,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经验研究也能与心理学家的实验室研究相媲美。例如,20世纪30—40年代进行的关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流动调查,代表作有罗伯特?林德等人的《中镇》和沃纳的《美式小城》,它们揭示了“一个人所占据的阶级位置是决定其世界观的最重要因素” 。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盖洛普运用分层抽样法进行的民意测验调查,导致了民意测验在美国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近八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社会心理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羽毛尚未丰满的社会心理学开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战争的爆发刺激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繁荣;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也直接服务于战争。在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主要课题包括信仰、偏见、说服、宣传、态度改变及大众传播等。例如,霍夫兰德在二次大战中进行了沟通与说服及态度改变的研究;拉扎斯菲尔德对1940年战时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调查,并在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而塞缪尔?斯扎夫等人通过对美军人员的素质及心理状况的调查,提出了“相对剥夺”的概念。

战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触及有关人际关系和人格特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其中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小群体的研究也有较大的发展,诸如领导方式、竞争、合作等有所涉及。进入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美国达到鼎盛时期。196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手册》有5大卷,共250万字。从事社会心理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达5000人。社会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企业、家庭等,研究课题也更加广泛。理论建设在此期间也有所成就,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先后堀起,试图对社会行为作出新的解释。

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前苏联,中断了三十余年的社会心理学开始复苏。1959年,科瓦列夫在列宁格勒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论社会心理学”的文章,导致了一场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大讨论。其主要议题是社会心理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以及如何看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传统社会心理学。虽然观点各异,但在总体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和客观地评价了西方的社会心理学。至60年代,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开始迅速发展。在60年代初召开的“讨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会议上,指出了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必要性。1963年,在前苏联心理学第二届代表大会上,讨论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1968年,在列宁格勒大学成立了全苏第一个社会心理学教研室。另外,前苏联也派代表参加了国际上有关社会心理学的专题会议。

正当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社会心理学被取消之际,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开始萌芽,当时一些学者对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了介绍与评价。1924年,陆志韦撰写了《社会心理学新论》;30年代出版了潘菽的《社会的心理基础》和赵演译的F.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高觉敷则翻译了黎朋的《群众心理学》;1948年,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标志了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在当时取得的最高成就。

另外,我国学者还做过一些实地调查和应用研究。1922年,张耀翔首次进行了选举方面的民意测验、中国青年的情绪研究、迷信以及商人心理研究等;1942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和心理学家周先庚先生在昆明进行了第一次工业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它是这门学科研究在我国的具体化和应用化。他们也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本土特点作了有益的尝试。

二、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自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发生一场危机。危机主要发端于美国当时的社会危机、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反越战运动以及以“全球大造反”为标志的青年运动,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人们呼吁社会心理学家走出书斋和实验室,到社会现实中去解决最迫切的社会问题。然而社会心理学家一时手足无措,拿不出治愈社会疾病的灵丹妙药,使人们对这门原

来在心目中深得推崇的学科大失所望。针对这一危机,人们寻找出不少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1)理论定向问题。西方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长期以个人为中心,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忽视个人是社会的成员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也难以将这门学科应用于社会,因此,有必要重新修正理论的定向。(2)研究方法问题。实验方法在这门学科中的运用自然标志着这一门学科的独立,为科学地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实验室的局限也使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脱离社会现实。不仅如此,“实验室所做实验有人为化的弊病” ,从而使心理研究过于抽象。G.墨菲指出,“从实验室中的‘社会助长’问题研究到理解校园内的动乱或国际间的仇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3)社会期望问题。社会心理学由于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造成了社会对这门学科寄予过分的期望,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并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与社会现实保持同步的发展。总之,种种问题都说明了社会心理学还是一门不太成熟的学科。

值得提出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社会心理学由美国占据霸主地位。即使在欧洲,当时也只能说是“美国殖民化”的社会心理学。这种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变化。一批欧洲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建立欧洲社会心理学的主张。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创新方面都有了自己的特点。以2001年出版的欧洲《社会心理学手册》为标志,欧洲社会心理学已成功地解构美国社会心理学的霸权地位,并和美国社会心理学一起成为当今世界社会心理学的主流。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经过了20世纪2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讨论后,70年代以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1972年,莫斯科大学继列宁格勒大学之后也建立了社会心理学教研室,各种社会心理学著作、论文集、研究报告大批出版。据1977年不完全统计,前苏联社会心理学文献已达2500多种。到20世纪70年代末,前苏联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以及社会共同体的方向发展,同时社会心理学家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规划、社会管理、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大众传播等方面的工作。自1981年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学开始进入重建与复兴阶段。这一年夏天,北京心理学会首次举办了“社会心理学学术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学者就社会心理学的对象、性质、方法和其他一些理论问题发表了意见。这是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的重要标志。此后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发展异常迅速,出版了许多专著、教科书,教学和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有理论方面也有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应用方面。当然,也应看到,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专栏2-1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制度建设

北京大学的方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第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的文章。这篇文章有理有据地分析了欧洲社会心理学家们努力进行学科制度建设、解构美国社会心理学的霸权、取得了完成“欧洲社会心理学”建设的成功过程。文章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心理学“对国际主流社会心理学理智进展的忽视、漠然和无知”,以及“每年生产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的虚假文本和肤浅的经验研究,使学科处于泡沫繁荣状态,无法为中国社会心理学同时也为世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建构和数据积累的想象力和洞察力;面对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及其后果,社会心理学者基本上处于无语或失

语状态”,揭示了阻碍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症结。文章认为,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属于“舶来品”,然而其研究对象又具有极强的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基于这种认识,在确立中国社会心理学制度建设的学术目标时,既不要完全地以中国社会心理学达到“西方社会心理学化”为目标,也不能以完全地使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为追求的终点。我们的目标可以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并且使之融入世界社会心理学之中,成为人类共同的科学财富。这方面,欧洲社会心理学解构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学术霸权,并且与美国社会心理学结合而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是我们的一个榜样。在了解了欧洲社会心理学学科制度建设的过程之后,不能不被欧洲社会心理学家们那种鲜明的自强意识和富有成效的实践过程所感动。欧洲虽然是科学心理学的发祥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叶,欧洲的社会心理学竟仍然是“美国式”的。到了1966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标志性事件是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会的创立,它“意味着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美国殖民化和霸权化的逐渐消解,意味着自主而具有独特品格的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开始,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智复兴” 。欧洲社会心理学界的精英明确地意识到“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式和方法技术,是在与欧洲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迥然有别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生成和发展的,它们共享的个体主义的、非历史的、我族中心的和实验室定向的研究精神,不应成为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模板” 。他们的努力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建设具有欧洲特色的、能够解释欧洲社会心理现象的“欧洲社会心理学”,分享美国在世界社会心理学中的学术霸权。剖析一下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不难看出,至今基本仍处在欧洲社会心理学界1966年前的水平。学校里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内容几乎只能算是用中文转述美国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及具体研究成果。在研究工作中,尽管有的学者已经试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背景和文化传统中寻找研究课题并有一些成果发表,但是却没有形成主流,能够得到学界认可的、成体系的理论尚未问世;不少的研究或许只是显露出浮躁心态的、美国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落伍追随者”式的研究。这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群体没有明确该学科制度建设的学术目标有一定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222-第2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2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1节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 B [解析] B项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侧重于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项是艾尔乌德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C项是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D项也是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2.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B.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 D.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答案] D [解析]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 )。 A.外显的B.内隐的 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 [答案] B [解析]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4.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他人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人影响不包括( )。 A.现实B.宏观C.想像D.隐含 [答案] B [解析] 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像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5.( )是勒温提出的研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公式。 A.B=f(P,E) B.P=f(B,E) C.B=f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美]G.W.奥尔波特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 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启蒙期。 经验描述——形成期。 实证分析——确立期。 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对于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系统性原则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伦理原则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概念(2)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 ?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社会化的基础)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乐国安-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优质文档 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心理咨询师真题整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含复习资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2010年5月 1.(单选)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2.(单选)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A角色不清 B 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3.(单选)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 4.(单选)“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方面的方面 5.(单选)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近因效应 B收银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6.(单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 A新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发生认识论 D精神分析论 7.(单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 A交换原则 B平等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原则 8.(单选)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行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A光环效应 B刻板效应 C近因效应 D期待效应 9.(单选)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A控制点 B三维 C可控制 D平衡 10.(多选)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 A算法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启发式策略 11.(多选)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12.(多选)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行为表现的反馈 C活动的性质 D参照群体 13.(多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14.(多选)态度的特点包括() A完整性 B内在性 C稳定性 D对象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本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讲将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习指导 本讲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需参照案例和资料领会贯通。 案例导入 心理研究中保护被试的守则 1. 心理学家应致力于提高心理学科学、教学和实践的准确性、诚信度的真实性。 2.心理学家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隐私权、私密的自我决断的权力。 3.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时候,无论是当面进行,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还是其他形式进行交流,都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4.在征得同意时,心理学家应告诉被试研究的目的、预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让他们知道有权参加或者在实验开始之后退出研究。 5.保护任何媒介记录的私秘性信息是心理学家的一项基本义务,他们对此应该合理谨慎的措施。 6.心理学家不应进行欺骗的研究,除非他们作出判断,认为研究预期的重要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可以使其技术运用合理化,并且有效的非欺骗备选过程不可行。 7.心理学家应尽可能早地向被试解释作为实验设计和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任何形式的欺骗。 8.心理学家提供机会,让被试及时得知有关研究性质、结果和结论的确切信息,应采用合理措施来纠正被试可能形成的错误观点。 章节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而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其实就是寻找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当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很多,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我们不可能一一陈述,因此我们把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介绍。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 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 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1.认知的选择性即人们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的进行社会认知。 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在认知上也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这固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但所谓强度,主要不是社会客体本身的物理强度,而是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对认知者来说价值的大小。也就是说,它给人们带来的是奖励还是惩罚,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如果估计某种社会刺激将给自己带来奖励,有益于自己,就会选择它作为认知对象。相反,如果它将给自己带来惩罚,或者对自己不利,就会采取置之不理或逃避行为,不以他为认知对象。 可见,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简单地说,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用及有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取舍的。 例:人们知道够买福利彩票,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自己,一方面有可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甚至巨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得到社会赞许,获得精神汇报,因此人们会争相购买。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一、单选 1、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A) 行为(B) 个体所处的情境(C) 个体(D) 函数关系 2、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 观察(B) 实验(C) 思辨(D) 归纳 3、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 社会因素(B) 现实生活(C) 周围环境(D) 即时情境 4、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A) 行为(B) 函数关系 (C) 个体(D) 个体所处的情境 5、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 (A) 心理分析(B) 行为主义(C) 认知理论(D) 人本主义 6、()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 家庭(B) 大学(C) 杂志(D) 意思 7、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系,即() (A) 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C) 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 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8、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 (A) 角色冲突(B) 角色不清(C) 角色中断(D) 角色失败 9、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 主我(B) 客我(C) 镜我(D) 超我 10、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 (A) 性别社会化(B) 政治社会化(C) 道德社会化(D) 语言社会化 11、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 自尊=成功/自信(B) 自尊=成功/抱负 (C) 自尊=自信/抱负(D) 自尊=抱负/成功, 12、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A) 社会角色(B) 自我概念 (C) 自我意识(D) 自我价值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 (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二 ( J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三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_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 ( J如何提出问题 — ( J如何阅读文献 二 ( J研究方法选择 三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四节社会动机概述教学教材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二)指向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会以别的开工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社会动机各类很多,本单元主要介绍五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4、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 (P,E)。其中,E的涵义是个体所处的情境。 5、社会行为是个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6、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8、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辩。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研究者应该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25、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6、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地,叫档案法。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28、勒温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29、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0、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31、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 3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摩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34、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交换关系式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的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满足命题 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37、集体潜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爱情 一、爱情的定义 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特菲尔德。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如下: 1、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侠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2、爱情是个体发展到身心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一种低级情绪。 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 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所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二、爱情与喜欢 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或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关怀、宽容和无私。 3、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部分。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据此理论,爱情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一)取样与评估 男女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受益与成本以及相互抵消后的盈余。如果受益与盈余超过自己的期望值,那么对方就会成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二)互惠 在此阶段,男女双方尽可能地交换收益。既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DOC)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的行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 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 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 的。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 隐蔽性观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社会交际 60年代: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的定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特点 (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 (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 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的影响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 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的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基础知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从孕育它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取向,即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科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一、哲学思辨阶段(人文学科时期) ▲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二、经验描述阶段(社会科学时期) ▲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㈠达尔文的进化论㈡德国的民族心理学㈢法国的群众心理学㈣英国的本能心理学㈤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 ▲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此后,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社会心理学取得了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①勒温(K.Lewin)是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之父。 ②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①价值中立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1.访谈法2.问卷法(三)档案法(四)实验法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①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一、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二)学习的机制 ▲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的机制主要有):①联想;②强化;③模仿(榜样)。 (三)观察学习(模仿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