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年提出的,至今已近100年了.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即靶向制剂,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病变部位常被形象的称为靶部位,它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靶向制剂不仅要求药物到达病变部位,而且要求具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在这些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无毒可生物降解等四个要素。由于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

1被动靶向制剂

(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 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他的靶部位就有困难。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通常粒径在2.5~10 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小于7 μm 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 nm 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 nm 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大于7 μm 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除粒径外,微粒

药物制成复乳后,可以达到缓释、控释目的,而且在体内具有淋巴系统的定向性,可选择性地分布于肝、肺、肾、脾等网状内皮系统较丰富的器官中。复乳中的小油滴与癌细胞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成为良好的靶向给药系统,复乳也可作为多肽、蛋白质等水溶性药物的载体,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中失活,增加稳定性。目前中药复乳制剂虽不多见,但从长远看,乳剂尤其是复乳有可能成为抗癌药物靶向输送的重要工具之一。如用PEG、紫杉醇和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 DSPE)的氯仿溶液在氮气流下减压成膜,加入玉米油经水化超声处理后,通过微流化器使其微乳化,制得的紫杉醇微乳。康莱特静脉注射乳剂具有靶向作用,直接有效抑制癌细胞,同时能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并有良好的镇痛功能,且无不良反应。

5.纳米靶向给药系统

纳米粒是由天然高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明胶、乙基纤维素等)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如聚氰基丙烯酸烷酯(PACA)、丙烯酸共聚物等)制成粒径为nm级固态胶体粒子,分为药库膜壳型纳米囊和基质骨架型纳米粒。这类载体制剂的优点是可生物降解、低免疫性、制剂形成多样化、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如用乳化法制备了125I-白蛋白-黄芪多糖纳米粒(168±62)nm,研究表明小鼠口服后主要分布在肝、脾、肺中。采用热融分散技术制备的喜树碱固体脂质体纳米,动物实验表明,该制剂在体内有良好的靶向性。最新的研究表明,甘油三酯和油类连合的固液二相载药系统,比传统的硬脂酸载药系统具有更大的载药量,并且更适合于临床运用。

【三】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

3.1 定位浓集:选择性高,能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2 控制释药:将药物包封成脂质体,由于减少了肾排泄和代谢而延长其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使某些药物在体内恒定地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克服了许多药物在体内迅速被代谢或排泄,作用时间较短等缺点。

3.3 低毒副作用:靶向制剂注射给药后,改变了药物的体内分布,大部分集中早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从而减少药物浓度在心脏、肾脏和其他正常组织细胞的富集,因此将对心、肾有较强毒性的药物如阿霉素、两性霉素等制成脂质体,可明显降低其心、肾毒性,这也是靶向制剂用于抗癌药物的主要优点之一。

3.4 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张志荣等[7]将其制备成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裹的羟基喜树碱正丁酯毫微粒,经过动物体内分布试验证明大约70%羟基喜树碱浓集于肝脏。其血药浓度可维持在同一水平达30h,而一般水针剂静脉注射4h后血中难以检测出羟基喜树碱,因此,将羟基喜树碱制备成毫微粒后可以减少给药次数。

【五】靶向制剂的发展趋势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补充人体缺失基因或关闭异常基因的新疗法,对于恶性肿瘤、先天性遗传病、艾滋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的治疗具有重大价值。

研究携带治疗基因片段或杂合体重组DNA质粒,保持其不被核酸酶降解,顺利地转导入人体

靶位的载体将是21世纪初靶向给药制剂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总之,靶向制剂由于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正在成为药剂学及临床研究的热点,已在肿瘤治疗方面显示出较强的优势。但靶向制剂的研究还面临很多实质性的问题,影响药物分布和释药的因素很多,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涉及到药物本身的理化参数、载体的种类、制备的工艺及体内的pH值等;影响分布

的因素有些尚在探索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药物在靶组织的利用度,提高靶向制剂对靶组织、靶细胞的特异性,使生物大分子更有效地在作用靶点释放,并进入靶细胞内,都是以后靶向给药研究的重点。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大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靶向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定会有广阔的前景。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论文摘要:靶向抗肿瘤药物特有的性质解决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的缺陷,使得抗肿瘤药物的进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靶向抗肿瘤纳米 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而目前在临床肿瘤治疗和诊断中广泛应用的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一些正常组织和器官中也常有较多分布,常规治疗剂量即可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显著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不能耐受,降低药物疗效。靶向制剂是以药物能在靶区浓集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制剂的总称, 属于第四代给药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rm, DDS) 。靶向制剂给药后最突出的特点是利用药物载体系统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减少药物对非靶向部位的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并减少给药次数,从而提高药物疗效,这种治疗方法即被称为肿瘤靶向治疗。现今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靶向纳米药物的定义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定义:在疾病治疗、诊断、监控以及生物系统控制等方面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药物称为纳米药物,其表面经过生物或理化修饰后可具有靶向性,即成为靶向纳米药物。 2 靶向纳米药物的特点 基于纳米药物所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其在药物和基因运输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缓释药物,提高血药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②可减少药物降解,提高药物稳定性;③可保护核苷酸,防止其被核酸酶降解;④可提高核苷酸转染效率;⑤可建立新的给药途径。而靶向纳米药物除这些固有优点以外,还具有:①可达到靶向输送的目的; ②可在保证药物作用的前提下,减少给药剂量,进一步减少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优点。生物靶向纳米药物和磁性靶向纳米药物是目前靶向纳米药物研究的两大热点,并且都已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3 靶向纳米药物的分类

抗肺癌肿瘤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抗肺癌肿瘤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许海燕 048009105 南京中医药大学09药剂1班 摘要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己在临床肺癌治疗中显示出较传统化疗更令人满意的疗效,已成为目前肺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理论的进展,针对肺癌发病机制的靶向分子生物学研究,为肺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靶向肿瘤肺癌 前言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且呈上升趋势。目前手术切除无力于大部分的多发、转移或复发的肺癌,而相当数量的病人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放疗受到胸腔重要脏器的限制,因此现有的三大治疗手段治疗肺癌的效果仍不理想,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目前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及分子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深入发现肺癌生长转移所涉及的关键分子,探讨其分子机制对于制定临床治疗新策略,研发新的治疗药物,以及更好理解肺癌,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分子靶向治疗己经成为有效治疗,中晚期肿瘤的垂要手段,分子靶向治疗对肿瘤细胞具有较高选择性,毒副作用较轻而效果一可能更好,这是分子靶向治疗有别于传统化学治疗的最显著的优势之一。目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在临床肺癌治疗中显示出较传统化疗更令人满意的疗效 靶向给药系统又称靶向制剂,是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1】。近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理论的进展,针对肺癌发病机制的靶向分子生物学研究,为肺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以下是作用的一些靶点。 1靶向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又称为ErbB家族或HER家族,主要包括四个成员:EGFR(c 一erbB一l),HER2/neu(e一erbB一2),HER3(e一erbB一3)和HER4(c一erbB一4),它们均属于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reeeptortyrosinekinase,RTK),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移动、存活【2,3,4】。EGFR家族结构的共同特点是整个分子具有三个结构区,即胞外配体结合区、跨膜区以及含有催化话性位点和调节性羧基末端的胞内酪氨酸激酶区。EGFR蛋白与配体结合后发生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化而活化。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在EGFR和HER2/neu。两个靶位,许多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可以靶向这两个受体及其细胞信号转导路径[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分子靶点,有30%~60%非小细胞肺癌高表达EGFR。目前已知这一基因家族是细胞生长、分化、存活甚至还涉及到癌细胞的转移的重要调控因子。激活EGFR可导致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通过信号传导使细胞生长失控。EGFR 是一种细胞表面穿膜糖蛋白,带有内源性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许多种癌症中都有异常表达[6]。当EGFR被其配体EGF或转化生长因子。(TGFQ)激活时,可激活一系列细胞增殖相关二级信使分子级联信号通路,增强生存及血管新生[7]。EGFR激活的信号通路包括RAs一RAF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提高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效地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通过查阅文献,现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作用特点、靶向制剂的应用及等方面作一全面客观的综述。 【关键词】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 【中图分类号】 R1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28-01〖HT〗〖KH*2/3〗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的靶向给药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药剂学研究项目中,靶向制剂项目占了近一半,这充分显示了靶向制剂研究在现代药剂学中的地位[1]。因此,靶向制剂应用于中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的靶向机制、各种靶向制剂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1 被动靶向制剂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的微粒给药系统。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不同粒径的微粒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从而具有靶向性。 1.1 纳米粒:Petri等研究表明, 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ADM-PBCA-NP) 能显著提高阿霉素的抗脑肿瘤活性, 同时发现纳米粒 (NP) 表面附有载脂蛋白, 提示载脂蛋白对 NP 进入脑中具有促进作用。 1.2 脂质体: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薄膜法、逆相蒸发法、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熔融法等。许汉林等[2]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脂质体,结果表明乙醇注入法制备的姜黄素脂质体包封率最高,达73.5%,且其制备工艺简单,为提高姜黄素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 1.3 微球:张艳华等[3]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经模拟体内释药实验表明微球几乎不在上消化道释药,而是在结肠靶向释药。相同方法制备的还有大蒜素壳聚糖微球[4]。 2 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及前体药物两大类。修饰的药物载体有修饰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修饰微乳、修饰微球、修饰纳米球、免疫纳米球等;前体药物包括抗癌物的前体药物、脑部位和结肠部位的前体药物等。 2.1 表面修饰:Ishida等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后, 与未修饰乳剂相比, 半乳糖苷化乳剂 (Gal-乳剂) 很快从血中消除, 并在肝中聚集。Gal-乳剂的肝摄取率比未修饰乳剂高 3.2倍, 其肝实质细胞 (PC) 摄取率要比未修饰乳剂高, 说明 Gal-乳剂是有效的 PC 选择性靶向制剂。 2.2 抗体介导:Seheinbe等[5]制备抗CD33的鼠源单克隆抗体M195(lgG2a)用于治疗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进行I期临床试验,结果单抗M195可快速进人骨髓特异性与白血病细胞结合,而选择性杀灭病变细胞,延长病人存活期。为减小鼠源单抗的免疫性,制备了人源单抗M195(lgG1),I期临床实验表明具特异性骨髓靶向性,且不导致免疫反应,表明单抗M195可作为靶向给药的“载体”。 2.3 受体介导:Schnyder等[6]用这种免疫脂质体搭载柔红霉素将其特异性地运送

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 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医学技术学院 07 药学(2)班葛江银0707108108 目的论述中药制剂的新剂型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提出中药靶向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结果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结论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研发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切实可行,并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和优势。 靶向制剂;作用特点;研究动态中药;新剂型;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为第四代药物制剂,这是一种具有靶向性的药物制剂,能将药物运送到靶器官和靶细胞,应用后可以在病变部位高度集中,正常部位只有最少的药物,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全身性的毒副作用。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 200 万人患癌症,约 80 万人接受化学药物治疗,有关专家预测 2019年世界市场癌症免疫治疗药将达 130 亿美元。 中医药治疗癌症等疑难病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等原因难以走向世界。 中医药现代化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是合法进入 1 / 11

国际医药市场的必然途径, 为此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作一介绍,旨在引起中医药同行的注意。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靶向制剂最初意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和持效性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故还应广义地包括所有具靶向性的药物制剂。 靶向制剂的分类(1)被动靶向制剂,亦称自然靶向。 由靶向载体药物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 Kupffer 细胞)摄取,并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故具有淋巴系统的选择性和靶向性。 被动靶向制剂主要有脂质体、微球、纳米囊和纳米球等。 (2)主动靶向制剂,指用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如载药微粒表面经修饰,连接特定的配体或单克隆抗体制成的主动靶向制剂,既能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改变了微粒在体内的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经过表面修饰的药物载体及前体药物两大类制剂。 目前研究较多的为修饰的药物载体,包括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和免疫纳米球等。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应用物理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肝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肝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靶向给药系统(argeted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肝靶向给药系统(Hepatic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HTDDS)通过微粒将药物浓集定位于肝脏的病变部位而发挥疗效,可减少其全身分布及用药剂量、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其不良反应。因此,HTDDS对肝脏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目前几种重要的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给药系统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肝靶向给药系统;受体介导;脂质体;纳米粒;磁性导向 ABSTRACT: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argeted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is the one of the hot areas of Pharmacy ,the live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Hepatic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HTDDS) plays effect by concentrating and locating the drug by particles in the liver lesions, it can reduce the systemic distribution, dose and delivery times, improves the therapeutic index and reduces its adverse reactions. Therefore, HTDD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In this paper,I will make a brief review on several important current passive targetings, active targetings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udy of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KEY WORDS : live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receptor mediates ; liposomes; nanoparticles; magnetic orientation 肝癌和病毒性肝炎是肝脏的两大主要疾病,但目前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主要原因除了治疗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局限外,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对病灶的

紫杉醇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紫杉醇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陈建龙;任丽莉;陈国广 【摘要】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progress on the research in paclitaxel targeted delivery. Methods Correlative research of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was summarized in recent years , and the method of preparation, performance,effective function etc. were introduced. Finally,foreground in the research in paclitaxel targeted delivery was indicated. Results Targeting agents not only improve the solubility of paclitaxel, but also reduce its toxic side effects. Conclusion The paclitaxel targeted delivery supplied a new approach for cancer chemotherapy. So it is a kind of very promis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osage forms of anticancer.%目的介绍紫杉醇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介绍紫杉醇靶向制剂的制备方法、性能和药效等,指出目前紫杉醇靶向制剂的研究前景.结果紫杉醇靶向制剂不仅提高紫杉醇的溶解度,而且降低其毒副作用.结论紫杉醇靶向制剂为癌症化疗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是很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抗癌药物剂型. 【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 【年(卷),期】2011(026)005 【总页数】3页(P390,封3-封4) 【关键词】紫杉醇;靶向制剂;抗癌药物 【作者】陈建龙;任丽莉;陈国广

新型生物和靶向制剂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新型生物和靶向制剂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耿魁魁史天陆沈爱宗张圣雨 来源:《中国药房》2021年第22期 中图分类号 R593.22;R97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22-2807-0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22.22 摘要目的:了解新型生物和靶向制剂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RA)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可用于治疗RRA的生物和靶向制剂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可用于治疗RRA的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i)、白细胞介素(IL)受体拮抗剂、B细胞耗竭剂及T细胞靶向药物等,靶向制剂包括Janus激酶(JAK)抑制剂等。TNFi(如阿达木单抗、英夫利西单抗等)主要通过阻断一些信号通路的转导而阻止炎症细胞聚集,是较早应用于改善RRA症状的生物类抗风湿药物,现有临床证据较为充分、应用较为广泛。IL受体拮抗剂(如托珠单抗、西鲁库单抗等)主要通过抑制外周血和关节液中IL-1、IL-6等的高表达来发挥作用,已被广泛用于治疗RRA。B细胞耗竭剂中,利妥昔单抗和贝利尤单抗在我国治疗RRA尚属超适应证用药,临床使用需持谨慎态度。T细胞靶向药物阿巴西普是目前唯一一个可用于治疗RRA 的选择性T细胞共刺激调节剂,但其上市时间短,国内临床数据较少。对于TNFi反应不足的RRA患者可选择使用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巴瑞替尼等。由于每种药物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靶点,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也各不相同,随着更多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的公布,越来越多不同作用靶点的生物和靶向制剂将获批用于RRA的临床治疗,可为控制患者临床症状、阻止炎症恶化、改善其生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新型生物制剂;靶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细胞介素受体拮抗剂;B细胞耗竭剂;T细胞靶向药物; Janus激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RA的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同时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抑郁症等[1]。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临床治疗RA的药物种类日益增多,但在实际应用中受药物副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疗效,其中接受1种或2种抗风湿药物[如甲氨蝶呤(MTX)]治疗半年后病情仍无变化,或因合并结核、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间质性肺炎等而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被称作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RA)[2]。据统计,该类患者约占RA患者总数量的6%[3]。RRA治疗难度大,患者出现骨质侵蚀、关节畸形的概率较高,需引

纳米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纳米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孔晓龙;郭梅红;范颖;黄燕 【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32)004 【总页数】4页(P682-685) 【关键词】纳米靶向制剂;药物递送系统;给药方式 【作者】孔晓龙;郭梅红;范颖;黄燕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02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3 纳米靶向制剂亦称纳米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是指运用特殊的药物载体或者给药技术将药物有目的地浓集于特定的组织或器官的给药系统。通常药物制成靶向制剂后,具有缓释性、靶向性、保护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早在1906年,Ehrlich P就提出了靶向制剂的概念,至今已有超百年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靶向制剂的发展。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才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释制剂,即靶向制剂。其研究内容包括靶向制剂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评定及药效与毒理。1993年Florence创办的

“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专门刊登靶向制剂的研究论文,促进了医药界 对于靶向制剂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随着生物药剂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等技术的发展,药物与新型药物载体材料不断涌现出来。微粒(球)、纳米粒和脂质体等己成为医药研发领域重要的新型给药系统技术。采用特定技术制备的药物纳米粒制剂具有良好的缓、控释给药特性,可以通过改变药物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加强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纳米靶向制剂的分类和特点 1.1 纳米靶向制剂的分类 按给药途径的不同,纳米靶向制剂可分为静脉给药、肌肉和皮下注射、口服给药、鼻腔给药、经皮给药及眼部给药等;按作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心肌靶向制剂等;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脂质体、纳米囊和纳米球、乳剂、微粒(球)等。纳米粒是由天然高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明胶、乙基纤维素等)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如聚氰基丙烯酸烷酯、丙烯酸共聚物等)制成粒径为10~1 000nm 范围内的固态胶体粒子,分为药库膜壳型纳米囊和基质骨架型纳米球。这类载体制剂的优点是可生物降解、低免疫性、制剂形成多样化、包封率高、稳定性好。 1.2 纳米靶向制剂的特点 1.2.1 缓释性:许多药物在体内由于迅速代谢或排泄,使作用时间缩短。将药物包封成脂质体后,可减少肾排泄和代谢,从而延长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如按6 mg/kg 剂量静脉注射阿霉素和阿霉素脂质体[1],两者在体内过程均符合三室模型,两者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7.3h和69.3h。 1.2.2 靶向性:纳米粒进入体内可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而吞噬,可增强肝、脾、淋巴系统肿瘤治疗效果并防止肿瘤扩散转移以及肝寄生虫、利什曼病等单核—巨

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樊鹏程;葛越;蒋炜;景临林;马慧萍;贾正平 【摘要】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扮演重要角色,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都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一系列疾病,如缺血‐再灌注损伤、败血症和糖尿病等。线粒体是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治疗靶点,也是药物转运策略研究的引人注目的靶位。虽然线粒体所介导的疾病进程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氧化应激是关键的环节。开发线粒体靶向的抗氧化应激保护药物具有诱人的前景。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是指以线粒体为作用靶位的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药物。该文介绍了现有的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的概念、分类及其疾病治疗研究进展。%Mitochondria are the main places of cellular respiration as well as the citric acid cycle an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life and death of cell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leads to a series of human diseases such a s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sepsis and diabetes .Mitochondrial become an attractive target for drug transporters strategy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neurodegeneration .Although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mitochondria media‐ted disease pro cesses are not fully elucidated yet ,the oxidative stress appears to be critical .Accordingly ,strategies are being de‐veloped for the targeted delivery of antioxidants to mitochondria .The prospect of development of mitochondrial targeted drugs with anti‐oxidative stress protection is tempting .Mitochondrial targeting antioxidants were the antioxidant drugs which took mi‐tochondria as the target site .In this review ,weintroduced the conce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靶向制剂现代研究进展——高鹏

靶向制剂现代研究进展 高鹏 第一部分概述 靶向制剂是近年来国内外药物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最初的靶向制剂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靶向制剂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由于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一、靶向制剂的定义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p在1906年提出的,靶向制剂(targeting drug system,TDS)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性地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不仅要求药物到达病变部位,而且要求具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在这些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无毒、可生物降解等四个要素。 二、靶向制剂的特点 靶向制剂与普通制剂和缓控释制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定位浓集 靶向制剂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更好的发挥药效。 2.控制释药 许多药物在体内迅速被代谢或排泄,故作用时间较短。将药物包封成脂质体,由于减少了肾排泄和代谢而延长其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使某些药物在体内恒定地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控制释药系统是以时辰药物治疗学为指导,时辰药理学原理为设计依据,根据人体生物节律变化特点,利用相关技术和辅料,调节制剂的释药行为,是一种按照生理和治疗需要而定时、定量释药的新型给药体系。控制试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时间内控制释药速率,使人体获得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使疗效一剂量最佳化、减少用药剂量、服用次数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3.低毒副作用。靶向制剂注射给药后,改变了药物的体内分布,主要在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较丰富的器官浓集,这种体内分布的改变必然减少心脏、肾脏和其他正常组织细胞中的药物浓度,因此把对心、肾有较强毒性的药物如阿霉素、两性霉素等制成脂质体,可明显降低其心、肾毒性,这也是靶向制剂用于抗癌药物的主要优点之一。 4.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

华医网 靶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及应用评价

靶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及应用评价 第一节 1、主动靶向制剂通常粒径应不大于(C) A、1μm B、2μm C、3μm D、5μm E、8μm 2、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E)要素 A、定位浓集、长效性 B、零级释药、长效、载体无 C、被网状内皮系统识别 D、被巨噬细胞吞噬 E、定位浓集、控制释药以及无可生物降解 3、靶向制剂的载体微粒给药系统不包括(A) A、大分子连接物 B、脂质体 C、聚合物纳米粒 D、聚合物胶束 E、树状大分子 4、被动靶向制剂与主动靶向制剂最大的区别在于(A) A、表面未修饰特异性配体、抗体等 B、所用的载体材料不同 C、所修饰的靶向部位不同 D、所装载的药物浓度不同 E、包封位置不同 5、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不包括(E) A、磁导向制剂 B、热敏感制剂 C、pH敏感制剂 D、栓塞制剂 E、缓控释制剂

1、微粒系统在体内的分布首先由其粒径大小决定的,50~100 nm粒径的微粒(A) A、进入肝实质细胞 B、由肝、脾吞噬细胞摄取 C、集中于肝,最终到达Kupffer细胞溶酶体中 D、通过肝内皮细胞或淋巴进入骨髓中 E、被巨噬细胞吞噬,在血液中清除 2、微粒表面性质决定了吸附调理素的成分和程度,进而决定了吞噬途径,带负电的微粒意味着(C) A、血液中长循环 B、易被吞噬从血中清除 C、肝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滞留于肝 D、截留于肺 E、通过肝内皮细胞或淋巴进入骨髓中 3、pH敏感型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常用的载体材料有(A) A、丙烯酸树脂 B、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 C、EDC D、聚乙二醇 E、卵磷脂 4、曲妥珠单抗的靶向原理属于(D) A、免疫磁性微球 B、免疫纳米粒 C、免疫脂质体 D、免疫复合物 E、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 5、多孔聚苯乙烯微球:微球硝化后,用(A)将微球磁化,并偶联单克隆抗体 A、Fe2(SO4)3 B、FeO C、Fe2O3 D、Fe3O4 E、FeSO4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 李天一 12级药学四班 2012515101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介了靶向给药系统发展情况并对最新出现的靶向给药技术——磁性药物靶向,纳米生物机器人,纳米药物载体做了大体的介绍。 关键字:靶向给药系统纳米药物纳米机器人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同时新的技术也不断被应用到医药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药物制剂。这些新出现的药物制剂在质量和剂型上相比较以往产品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趋势大热。靶向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是指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在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里,常规化疗药物可以静脉注射,也可以口服。药物从被注射的地方或者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动到心脏再到全身其他区域,对于药物要靶向的小区域来说,这个方法的效率非常低,想达到希望浓度就导致要使用大剂量化疗剂,化疗剂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产生了全身严重的毒副作用,比如贫血、呕吐、精神萎靡、脱发、溃疡以及白血球数量下降而引发的炎症等,迫使患者停止治疗间。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药物进入并作用到身体的希望靶点。药物靶向递送治疗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通过将药物尽可能有选择地运送到靶部位,提高靶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对全身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来改善癌症治疗的效果。 药物靶向递送有多种分类,目前主要采用按靶向作用方式分类: 被动靶向,对靶细胞无识别能力气,但可经血循环到达它们不能通过的毛细血管床,并在该部位释药 ; 主动靶向,表面经修饰的药物载体可以不被吞噬系统识别,或连接有特定的配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 ; 物理靶向,应用外加温度或磁场等将药物载体控制靶到特定部位。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都是按照药物在体内的沉积来完成的,在靶向精确性、药物浓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

2022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靶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及应用评价

靶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及应用评价 靶向制剂概述 1、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要素 E 2、靶向制剂的载体微粒给药系统不包括 A 3、被动靶向制剂与主动靶向制剂最大的区别在于 A 4、靶向制剂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 D 5、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不包括 E 6、主动靶向制剂通常粒径应不大于 C 靶向制剂的基本原理 1、曲妥珠单抗的靶向原理属于 D 2、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的摄取细胞外蛋白、激素或其他物质,属于 E 3、多孔聚苯乙烯微球:微球硝化后,用()将微球磁化,并偶联单克隆抗体 A 4、pH敏感型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常用的载体材料有 A 5、微粒表面性质决定了吸附调理素的成分和程度,进而决定了吞噬途径,带负电的微粒意味着 C 6、微粒系统在体内的分布首先由其粒径大小决定的,50~100 nm粒径的微粒 A

靶向制剂的评价 1、荧光报告基因属于 B 2、下列靶向制剂属于被动靶向制剂的是 D 3、靶向制剂粒径测定方法不包括 E 4、靶向制剂理化评价的指标不包括 C 5、靶向性评价指标不包括 E 6、靶向制剂最重要的属性是 A 靶向制剂的应用示例 1、采用药物的聚-L-赖氨酸共扼复合物可增加抗肝药物对慢性()的治疗指数 C 2、下列靶向制剂属于被动靶向制剂的是 D 3、主动靶向制剂 C 4、抗癌药物顺铂与()修饰生物素结合载体羧甲基葡聚糖形成复合物,给药15h时肝中铂的浓度仍较高A 5、PGE1共扼物可有效抑制血浆中()的增加 D 6、半乳糖基BSA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B

肾脏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 1、肾细胞癌按照其病理类型进行分型,不包括以下哪项 D 2、肾细胞癌的发病与以下哪种因素无关 C 3、除以下哪项外,索拉非尼均可进行抑制 A 4、AXIS试验显示,阿西替尼具有不低于()级的毒性作用 C 5、对于免疫治疗难治性的患者,贝伐单抗()给药可使总体反应率提高10.0% D 6、肾细胞癌在西方国家约占成年癌症病例的 B NSCLC生物分子靶向治疗 1、()联合多西他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不分组织学分型 D 2、VEGF相关的基因家族由六个分泌糖蛋白组成,其中不包括 C 3、在东亚,非小细胞肺癌启动基因中占比最大的是C

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发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发展 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为第四代药物剂型,被认为是抗癌药的最适宜的剂型。近20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材料学等科学的飞速发展,靶向制剂的研究俨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1 被动靶向制剂的概述 又称自然靶向制剂,是利用药物载体既将药物选择性地到达到达特定的部位,使药物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给药系统。选择性给药可以增强药物在靶部位的活性并减少其在非靶部位的毒副作用, 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1]被动靶向制剂包括脂质体、微球、乳剂、纳米粒等。 2 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定向排列而成的直径几微米至几毫米的人工制备的超细粒子[2],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具有易于在生物体内降解、无免疫原性、无毒性等特点[3]。脂质体自发现以来,随着其制备方法、组成及表面修饰成分等不断的发展,脂质体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有效载体,能明显提高抗肿瘤效果,部分已在临床上使用[4]。 2.1 脂质体分类 按脂质体的结构性能可将脂质体分为被动靶向脂质体和主动靶向脂质体, 主动靶向脂质体由于其修饰的方法及部位的不同, 主要分为空间稳定脂质体(又称长循环脂质体)、糖基修饰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等;按脂质体所带电荷可将其分为阳离子脂质体、阴离子脂质体和中性脂质体。[5] 2.2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2.2.1 脂质体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①天然靶向性,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就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②隔室靶向性,是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③物理靶向性,因物理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从而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④配体专一性,脂质体通过配体分子的特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面的互补分子相互作用, 而使脂质体在靶区释放药物。 2.2.2 缓释性。通过延缓药物代谢和清除,降低药物分布体积,有选择性地增加药物在预期作用部位的浓度而提高治疗指数,并提供持续性的药物释放。[6] 2.2.3降低药物的毒性。将那些对心脏、肾脏有毒性的药物, 尤其是对正常细胞有毒性的抗肿瘤药物, 包封成脂质体可以明显降低药物的毒性。 2.2.4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将一些不稳定、易氧化的药物包封在脂质体中, 药物因受到脂质体双层膜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 2.2.5 具有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因脂质体是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囊泡,可使药物能充分向靶细胞靶组织渗透, 经溶酶体消化释放药物。[7] 2.3 脂质体的应用 脂质体是一种结构和组成都类似于生物膜的超微型药物载体,在过去40年中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已经临床应用了近20年。[8]周正源等[9]通过实验表明随着脂质体表面多肽密度的增加,脂质体有所提高,显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聚集量增多、停留时间延长,提示更有利于药物在肿瘤部位的作用。 3 微球 微球是指药物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白蛋白、明胶、聚丙交酯等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系统。制备微球的载体材料很多,主要分为天然高分子微球(如淀粉微球、白蛋白微球、明胶微球、壳聚糖等)和合成聚合物微球(如聚乳酸微球)。[10]微球对药物的适应性

靶向制剂-研究发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发展 【摘要】 本文以靶向制剂的分类、机制、作用特点及医药应用为主,综述了近五年来发表的一些有关靶向制剂的研究论文与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了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载药微粒、脂质体、抗肿瘤药物、发展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1906年由Ehrlich年提出的,至今已经100多年了.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即靶向制剂,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病变部位常被形象的称为靶部位,它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靶向给药可以增加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降低药物在非靶部位的浓度、延长药物在靶部位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给药后的疗效【1】。由于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靶向制剂的分类 1.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他的靶部位就有困难。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通常粒径在2.5-10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nm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除粒径外,微粒表面性质对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微粒的摄取主要由微粒吸附血液中的调理素(opsonin,包括igg,补体c3b或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和巨噬细胞上有关受体完成的:吸附调理素的微粒粘附在巨噬细胞表面,然后通过内在的生化作用(内吞、融合等)被巨噬细胞摄取。微粒的粒径及其表面性质决定了吸附哪种调理素成分及其吸附的程度,也就决定了吞噬的途径和机制。 被动靶向制剂的载药微粒包括:脂质体、乳剂、微囊和微球、纳米囊和纳米球。 ○1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的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为类脂

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纳米制剂是一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旨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本文综述了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等方面。关键词:肿瘤靶向纳米制剂、药物传递系统、肿瘤治疗、研究成果、研究不足。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传统肿瘤治疗方法往往存在较大的副作用。因此,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更加高效、低毒的肿瘤治疗方法。肿瘤靶向纳米制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如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降低副作用等。本文将重点综述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纳米制剂通常由药物、载体和靶向分子三部分组成。其中,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发挥治疗作用的部分;载体是药物的输送系统,能够保护药物在体内免受破坏;靶向分子则能够引导药物准确地到达肿瘤部位。目前,肿瘤靶向纳米制剂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在此领域展开。 目前,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体外实验主要通过细胞系和组织培养等手段来评价制剂的效果;体内实验则通过动物模型来观察制剂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计算机模拟技

术也广泛应用于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的研究中,帮助研究者们优化药物分子设计、预测治疗效果等。 在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例如,一些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了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靶 向分子,从而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攻击;还有一些团队通过优化纳米制剂的制备工艺和药物释放动力学,提高了制剂的治疗效果和稳定性。 然而,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些纳米制剂在体内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导致药物释放不均匀;一些靶向分子可能存在免疫原性,引发免疫反应;肿瘤组织的异质性也是影响制剂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肿瘤靶向纳米制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探讨。未来,研究者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纳米制剂的制备工艺、药物释放动力学、靶向分子的选择等问题,以进一步优化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的设计和治疗效果。 磁性靶向制剂是一种具有磁响应性的药物传递系统,它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讨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中磁性靶向的研究进

靶向制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全)

靶向制剂的应用于研究进展(全) 从剂型的发展来看,人们把药物剂型人为地划分为四代:第一代是指简单加工供口服与外用的汤、酒、炙、条、膏、丹、丸、散剂。随着临床用药的需要,给药途径的扩大和工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产生了以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和气雾剂等为主的第二代剂型。以后又发展到以疗效仅与体内药物浓度有关而与给药时间无关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第三代缓控释剂型,它们不需要频繁给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第四代剂型是以将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器为目的的靶向给药系统。显然,这种剂型提高了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浓度,减少在非病灶部位的分布,所以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指数并降低毒副作用。 对于药剂学的发展, 第一代: 常规制剂, 以工艺学为主, 生产以手工为主, 质量以定性评价为主; 第二, 缓释长效制剂, 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理论指导, 生产以机械化为主, 质量控制定量、定性结合; 第三代, 控释制剂, 制剂质量控制要求有体内的生物学指标; 第四代, 靶向制剂, 将有效药物通过制剂学方法导向病变部分, 防治与正常的细胞作用, 以降低毒性的最佳的质量效果。 缓释制剂(SRP):是指通过延缓药物从该剂型中的释药速率,降低药物进入机体的吸收速率,从而起到更加的治疗效果的制剂,但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速率受到外界环境如PH 等因素影响。《中国药典》规定,缓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释放,与其他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每24h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 控释制剂(CRP):是通过控释衣膜定时、定量、匀速地向外释放药物的一种剂型,使血药浓度恒定,无“峰谷”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 缓释和控释制剂的主要区别是在药物释放速度方面缓释制剂是药物在体内先快后慢地缓慢释放,常为一级过程;控释制剂是控制释药速度一般是恒速的.为零缘或接近零级过程. 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指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预定速度恒定释放,使血浓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广义:控释制剂包括控制释药速度、方向和时间,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狭义:在预定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等; 双氯灭痛、萘普生、盐酸曲马多、吗啡等; 硝酸甘油、可乐定、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等; 盐酸噻氯匹啶、阿司匹林等; 东莨菪碱(贴剂)、十八甲基炔诺酮(植入剂)等 是二十世纪后期医药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药物传递途径和技术; 是促进药物临床应用的关键,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现在癌症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第五届亚太癌症预防组织大会发表的《2010年癌症报告》警告说, 今后20年世界癌症患者人数将呈快速上升趋势。而靶向制剂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