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方法查阅大量文献,从常见的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结果中药靶向制剂将中药的优势与靶向制剂的优势结合了起来,既具有靶向性又能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毒副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结论中药靶向制剂现已成为目前国内外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

中药的疗效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在治疗如癌症等疑难病症方面。但是由于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等因素,使中药的推广受到限制。

1906年Ehrlichp[1]提出了靶向制剂(target ing drug system,TDS)的概念,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 livery system,TDD),系指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目的。

1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

中药靶向制剂也就是指借用适当的载体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某靶点的制剂。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内有人研究中药的靶向制剂如脂质体等,开展了部分基础研究,为靶向制剂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1 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脂质体系指将药物被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亦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缓释性、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优点。中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很多,常用的包括注入法、薄膜分散法、超声波分散法、逆向蒸发法、冷冻干燥法。

金岩等[2]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葫芦素脂质体,通过正交设计对制备工艺中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其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为开发其新剂型提供参考;苏春梅等[3]利用薄膜蒸发法制备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此法可得到粒径分布均匀的脂质体,故可作为其常规制备方法。万莉娟[4]对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研究组皮疹、肌肉/关节酸痛、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紫杉醇脂质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1.2 乳剂靶向给药系统乳剂的靶向性特性在于它对淋巴系统的亲和性。油

状药物或亲脂性药物可制成O/W型乳剂经静脉注射后,浓集在肝、脾、肾等单核巨噬细胞丰富的组织器官中;水溶性药物可制成W/O型乳剂经口服、肌内或皮下注射后易浓集于淋巴系统。W/O/W型和O/W/O型复乳不仅具有淋巴系统亲和性,还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中失活,增加药物稳定性。

王丽华[5]、郭慧琴[6]等分别进行了榄香烯乳剂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观察,以单纯NP方案为对照组,发现晚期NSCLC患者联合应用榄香烯乳在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杨婧等[7]采用超声法提取蛇床子中的总香豆素,选取乳化时间、乳化次数、乳化压力及乳化剂加入顺序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蛇床子O/W型乳剂的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抗阴道滴虫药理活性。确定的蛇床子乳剂制备工艺为乳化时间15 min,乳化压力150 MPa,乳化3次,乳化剂加入顺序为油相加入到水相;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并证实其对阴道滴虫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1.3 微球靶向给药系统微球是指将药物与适宜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骨架实体。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实体中,粒径通常在1~250 μm之间。一般制成混悬剂供注射或口服,多用生物降解材料为载体,如蛋白类(明胶等)、合成聚脂类(如聚乳酸、丙交酯乙脂类共聚物等)。微球具有靶向性和缓释性的特性。乳化固化法、喷雾干燥法或液中干燥法均可用于制备微球。

王曦等[8]利用明胶为载体包裹丹参、川芎制成肺靶向参芎明胶微球,控制粒径在7~30 μm 范围内,经静脉注射给药,使参芎明胶微球最大限度靶向浓集于肺组织,提高肺部病变部位药物浓度,有利于其发挥药理作用。结果发现参芎明胶微球可降低肺纤维化小鼠早期TGFβ1 在肺组织的表达,对小鼠肺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何杨等[9]利用快速膜乳化法制备中药难溶性成分水飞蓟宾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通过平均粒径及分布、载药量、包封率等理化性质对微球质量进行评价,发现优化工艺所制备的水飞蓟宾PLGA微球粒径均一可控,质量稳定,为膜乳化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袁亮亮[10]制备载有紫杉醇的多孔硅微球(MSM),考察紫杉醇的溶出速率以及在人结直肠腺癌细胞和人结肠癌细胞共培养单层细胞模型中的渗透性,结论是MSM作为药物载体,可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吸收速度。

1.4 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粒是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固态胶体粒子,粒径多在10~1000 nm范围内。它包括纳米囊和纳米球,其中纳米囊属药库膜壳型,纳米球属基质骨架型。通常药物制成纳米粒后,具有缓释、靶向、保护药物、提高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的特点。制备纳米粒的方法很多,常见有聚合法、天然高分子凝聚法、液中干燥法等。

杨时成等[11]采用热融分散技术制备了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喜树碱溶液为对照组,Poloxamer 188 包衣的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静脉注射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显著延长,小鼠脑、心、肝、脾、血浆、肾和肺中的分布显著增加。这表明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体内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对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金伟伟等[12]将葛根芩连汤饮片

制成纳米粒,通过与常态中药、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比观察其对幼鼠实验性结肠炎(IBD)的治疗作用,结果纳米化的葛根芩连汤在改善IBD幼鼠的肠粘连与溃疡等形态学指标、降低潜血(OBT)、减轻局部的炎症程度(MPO 水平)方面,其疗效明显优于同剂量的常态中药组(P<0.05);纳米中药组在对OBT与MPO的水平影响方面与SASP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减轻局部粘连和溃疡等组织形态学指标方面有明显优势(P<0. 05)。这就说明葛根芩连汤纳米粒对幼鼠IBD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优于常态中药和SASP。

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 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医学技术学院 07 药学(2)班葛江银0707108108 目的论述中药制剂的新剂型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提出中药靶向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结果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结论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研发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切实可行,并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和优势。 靶向制剂;作用特点;研究动态中药;新剂型;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为第四代药物制剂,这是一种具有靶向性的药物制剂,能将药物运送到靶器官和靶细胞,应用后可以在病变部位高度集中,正常部位只有最少的药物,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全身性的毒副作用。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 200 万人患癌症,约 80 万人接受化学药物治疗,有关专家预测 2019年世界市场癌症免疫治疗药将达 130 亿美元。 中医药治疗癌症等疑难病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等原因难以走向世界。 中医药现代化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是合法进入 1 / 11

国际医药市场的必然途径, 为此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作一介绍,旨在引起中医药同行的注意。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靶向制剂最初意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和持效性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故还应广义地包括所有具靶向性的药物制剂。 靶向制剂的分类(1)被动靶向制剂,亦称自然靶向。 由靶向载体药物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 Kupffer 细胞)摄取,并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故具有淋巴系统的选择性和靶向性。 被动靶向制剂主要有脂质体、微球、纳米囊和纳米球等。 (2)主动靶向制剂,指用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如载药微粒表面经修饰,连接特定的配体或单克隆抗体制成的主动靶向制剂,既能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改变了微粒在体内的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经过表面修饰的药物载体及前体药物两大类制剂。 目前研究较多的为修饰的药物载体,包括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和免疫纳米球等。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应用物理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靶向制剂的发展和前景

靶向制剂的发展和前景 凡能将治疗药物专一性地导向所需发挥作用的部位,而对非靶组织没有或几乎没有相互作用的制剂统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的概念早已提出,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靶向制剂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靶向制剂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各国的重视。美国、瑞典、日本等国从中得到的经济利润不菲,我国也于80年代开始了对靶向制剂的研究工作。 新的工艺、设备、优秀的载体物质、辅料的诞生及应用,使靶向制剂得以迅速发展。经过近年来的研究,靶向制剂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各种微粒载体的机制、制备方法、特性、体内分布和代谢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有的已经上市,如脂质体、微球。 脂质体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靶向制剂。多年来,对脂质体在进一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提高稳定性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进展。脂质体的给药途径也不断扩大,除静脉注射外,脂质体制剂也可采用经皮、眼部、肺部等给药,可以增加药物在局

部组织的分布。脂质体用作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已取得令人嘱目的成就,例如我们熟知的膏药、软膏剂就是最为常见的靶向作用制剂。脂质体可以作为抗癌、抗寄生虫和原虫药物的载体,同时具有控释、提高疗效和增加药物稳定性等优点。 微球也是靶向制剂中常用的载体。将抗肿瘤药物包封入微球,经血管注入并栓塞于动脉末梢,对某些中晚期癌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微球沉积于肺部可以延缓的释放,且可保护不受酶水解。改变制备工艺,可获得大小、形状和孔隙率等均符合要求的微球。上述性质决定微球为较好的肺部给药制剂。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药物制成纳米囊或纳米球后,具有缓释、靶向、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 总之,靶向制剂由于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正在成为药剂学及临床研究的热点,但靶向制剂的研究还面临很多问题,影响药物分布和释药的因素很多,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涉及到药物本身的理化参数、载体的种类、制备的工艺及体内的pH值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药物在靶组织的利用度,使靶向制剂能更好的发挥作用,都是以后靶向给药研究的重点。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

从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看中药剂型发展论文

从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看中药剂型发展论文 中药剂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不断推陈出新。如复方丹参滴丸的研制成功、藿香正气软胶囊的推广使用等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从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看中药剂型发展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关键词】中药剂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发展趋势 1 中药剂型的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性医学典籍,其中记载了除药酒以外的汤(饮)、丸、散、丹、涂剂等剂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方制药规范,也是我国中药制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该书收载了13种剂型775个方剂。《本草纲目》收载了近40种剂型,其中除现代剂型中的片剂、注射剂等新剂型外,几乎都有记载,展现了我国医药学中丰富的药物剂型。 2 中药剂型的发展 1949年以来,我国中药剂型有了飞速发展,除对传统剂型进行工艺改进外,也产生了第2代剂型,如片剂、冲剂、注射剂、气雾剂等。其发展变化可简单从历年出版的《药典》记载窥见一斑(见表1、表2)。 3 现代剂型发展特点 3.1 剂型的种类不断增加 从表1看到,1963年“制剂通则”中收载的9种剂型到2005年版收载的26种剂型,增加了17种。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到片剂、冲剂、注射剂等第2代剂型的出现,以及栓剂、气雾剂、滴眼剂的运用,中药剂型的种类正顺应着时代的变化。 3.2 各个剂型的品种不断增加 从表2中可以发现,各剂型的品种都在不断地增加,其中有传统剂型,

如丸剂、散剂;也有现代剂型品种,如片剂、糖浆剂、颗粒剂、胶囊剂等。这表明我国中药剂型的发展在保持着中药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发新剂型。 3.3 传统剂型中的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加 丸剂是中药传统剂型,具有缓效和长效的功效。中药滴丸是在传统丸剂基础上,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而成的新剂型,如果载体材料为水溶性的,则可大大改善药物的溶出和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果采用难溶性载体材料制成固体分散体,则具有缓释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药学工作者以控制栓剂中药物释放为目的,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新型栓剂,如双层栓剂、泡腾栓剂、微囊栓剂、中空栓剂、海绵栓剂等。有文献报道,柴葛解肌中空栓剂优于普通栓,不仅起效速度快而且血药浓度高[1]。表1 历年《药典》(一部)“制剂通则”收载中药剂型比较(略) 表2 1985-2005年版《药典》(一部)收载不同剂型的品种数量比较(略) 4 中药剂型研究发展现状 目前,应用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将传统剂型(片剂、注射剂、胶囊剂等)发展成缓释控释制剂(缓释胶囊、缓释骨架片、渗透泵片、缓控释微丸、控释散剂、透皮控释剂)和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制剂、纳米粒制剂、单抗或受体靶向药物)等,是新药研发尤其是国内新药的主要途径和来源。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共同点在于能够通过辅料阻滞或减缓药物的释放速率,达到缓控释的目的。我国目前主要的中药缓控释剂型有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缓控释微球、凝胶剂型、骨架型缓控释制剂等。中药靶向制剂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主要有中药微球制剂、复合性乳剂以及脂质体等。已研制出的中药微球制剂有华蟾酥精微球、莪术油明胶微球、斑蝥素微球等[2-4]。复合性乳剂有紫杉醇乳剂等。对脂质体的研究主要是脂质体双层膜组成、制备工艺、提高脂质体包封率、稳定性及其靶向分布、对靶向细胞作用等方面。

靶向制剂现代研究进展——高鹏

靶向制剂现代研究进展 高鹏 第一部分概述 靶向制剂是近年来国内外药物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最初的靶向制剂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靶向制剂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由于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一、靶向制剂的定义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p在1906年提出的,靶向制剂(targeting drug system,TDS)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性地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不仅要求药物到达病变部位,而且要求具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在这些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无毒、可生物降解等四个要素。 二、靶向制剂的特点 靶向制剂与普通制剂和缓控释制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定位浓集 靶向制剂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更好的发挥药效。 2.控制释药 许多药物在体内迅速被代谢或排泄,故作用时间较短。将药物包封成脂质体,由于减少了肾排泄和代谢而延长其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使某些药物在体内恒定地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控制释药系统是以时辰药物治疗学为指导,时辰药理学原理为设计依据,根据人体生物节律变化特点,利用相关技术和辅料,调节制剂的释药行为,是一种按照生理和治疗需要而定时、定量释药的新型给药体系。控制试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时间内控制释药速率,使人体获得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使疗效一剂量最佳化、减少用药剂量、服用次数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3.低毒副作用。靶向制剂注射给药后,改变了药物的体内分布,主要在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较丰富的器官浓集,这种体内分布的改变必然减少心脏、肾脏和其他正常组织细胞中的药物浓度,因此把对心、肾有较强毒性的药物如阿霉素、两性霉素等制成脂质体,可明显降低其心、肾毒性,这也是靶向制剂用于抗癌药物的主要优点之一。 4.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

浅谈靶向制剂的特点及应用

浅谈靶向制剂的特点及应用 【摘要】本文简述了靶向制剂的特点及近年来的应用情况,同时简要阐述了这些剂型所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关键词】靶向;特点;应用;新剂型;靶向制剂 1.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的定义: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2.靶向制剂的分类 2.1靶向制剂按药物作用水平分类 将靶向给药制剂分为3个组别:一级靶向,如微粒载体制剂只能将药物输送至特定的器官;二级靶向系指能将药物输送至某器官的特定部位;三级靶向,系指能将药物输送至特定部位的病变细胞内。如若能将药物制成三级靶向,则可使药物在细胞水平上发挥作用,药物可专门攻击病变细胞,对正常细胞没有或几乎没有不良的影响,可使药物的疗效达到最理想的程度。 2.2靶向制剂按载体分类 生物粘附微球靶向制剂:生物粘附微球是指药物与粘附材料分散在载体中或粘附材料包裹药物的微球。由于这类微球在到达粘膜表面时,其中粘膜表面滞留较长的时间,从而真正达到持续释放药物的目的,因而可进一步提高难溶性药物、胃肠道吸收部位狭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靶向制剂的特点 3.1定位浓集 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时间,以便发挥药效。 3.2控制释药 许多药物在体内迅速被代谢或排泄,故作用时间较短。将药物包封成脂体,由于减少了肾排泄和代谢而延长其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使某些药物在体内恒定地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控制释放系统是以时辰药物治疗学位指导,时辰药理学原理为设计依据,根据人体生物节律变化特点,利用相关技术和辅料调节制剂的释药行为,按照生理和治疗需要而定时、定量释药的一种新型给药体系。控制试剂可按需要再预订时间内控制释药速率,使人体获得平稳有效治疗的血药浓度。使疗效一剂量最佳化、减少用药剂量,服用次数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3.3低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注射给药后,改变了药物的体内分布,主要在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较丰富的器官浓集,这种体内分布的改变必然减少心脏、肾脏和其他正常组织细胞中的药物浓度,因此将对心、肾有较强毒性的药物如阿霉素、两性霉素等制成脂质体,可明显降低其心、肾毒性,这也是靶向制剂用于抗癌药物的主要优点之一。 3.4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集体吸收进入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用F表示,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王芳 09级药检 10910710143 摘要综述了近五年来发表的有关靶向制剂研究论文与专著,叙述了靶向制剂的分类、作用特点及靶向机制,介绍了评价靶向性的三个参数及几种典型的靶向制剂等方面作一全面客观的综述,总结归纳了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不足, 展望靶向制剂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毫微粒进展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在1906年提出的, 至今已近100年了。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 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 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夭地。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 即靶向制剂, 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1. 1 靶向制剂的分类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s,TDS),是指将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传统的药物分类方式已经不能明晰的分别这些药物制剂的种类,现将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简述如下(表1)。 表1 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 分类方式实例 载体脂质体、微球、微囊、纳米粒、纳米囊、单克隆抗体偶联 物 给药途径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 系统等 靶向部位肝靶向给药系统、肺靶向给药系统、骨髓、肿瘤靶向给药 系统等 靶向动力被动靶向给药系统、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前体靶向给药系

统等 靶向性机制生物物理靶向给药系统、生物化学靶向给药系 统、生物免疫靶向给药系统、多重靶向给药系统 1. 2 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 1.2.1 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型 Suzuki 等[8]应用抗转铁蛋白受体(TER)单抗与脂质体偶联制备成能靶向富含TER 细胞的免疫脂质体,利用脂质体包裹阿霉素,观察它对人白血病(K562)及其耐DOX亚株(K562/ADM的作用,结果表明,这种脂质体包裹DOX能促进DOX 进入K562/ADM细胞内,从而大大提高DOX对K562/ADM的细胞毒性,提高了药物的疗效。Scheinberg 等[9]制备CD33 的鼠源单克隆抗体M195(IgG2a)用于治疗10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Ⅰ期临床试验表明,单抗M195 可以快速进入骨髓特异性与白血病细胞结合,选择性地杀灭病变细胞,延长患者的存活期。 1.2.2 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 Erion等人发现了一类新的磷酸酯和膦酸酯前药,并将其命名为HepDirect前药(HepDirect pro-drugs)。这些前药是1, 3-丙烷基酯类,包含一个4-芳基环状取代基,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得该类前药对由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催化的氧化断裂反应敏感[4] ,可以特异性地被CYP450同工酶CYP3A4酶氧化,释放活性形式的核苷酸或核苷膦酸,发挥药理作用。CYP3A4酶主要在肝脏实质细胞中表达,从而实现药物的肝靶向。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该类前药的肝靶向作用,使得药物安全性增加,且没有发现与副产物相关的毒副作用。肝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较高,可以迅速与前药转化过程中形成的乙烯基酮等毒性副产物结合,生成谷胱甘肽共轭物,从而消除副产物的毒性。 1.2.3 减少剂量,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通常胶体微粒药物释放系统:如脂质体、NC等经静注后, 主要被网状内皮组织丰富的器官如肝、脾中的网状内皮细胞所吞噬,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这些微粒制剂对其它器官、组织的靶向性。Illum,L 等研究表明通过对NC进行表面修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由于其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等优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 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渗入,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剂型、新设备和新辅料得到 迅猛发展,给药系统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文对近年来 我国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药;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型给药系统应用已成为中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经查阅大量文献,现将近年来我国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药给药系统研究渐受重视 随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渗入,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剂型、新设备和新 辅料得到迅猛发展,其中给药系统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药给药系统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一些领域 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我国已有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抗风湿和类风湿)和雷公 藤缓释片(抗类风湿)两个中药新剂型上市;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临床研究的有灯 盏花素缓释片(治疗脑血管疾病)、黄杨宁缓释片(治疗心脏病)、银杏叶缓释 片(治疗脑血管疾病)和苦参素缓释片(治疗乙肝)等十余个品种。截至今年, 我国已申请有关中药缓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的专利近40项,具有代表性的专利有、复方白芨微球、中药丹参有效部位及其缓释制剂与医药用途和制备方法、灯 盏花素缓释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生脉缓释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含中药环维黄杨星 D的缓释微丸和胶囊及制备方法、齐墩果酸口服缓释片剂的制备方法、复方丹参 缓释片及制备方法等。 2.中药透皮给药系统有助于肿瘤中药外治 目前的肿瘤治疗改变了过去以瘤为本的治疗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肿瘤临 床治疗观。中医外治以其简单性、方便性、无毒性和有效性在肿瘤临床治疗中显 示出优势和特色。放、化疗是肿瘤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其毒副作用严重 影响了临床疗效的发挥,中医外用在防治放化疗毒副作用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中药外治法是将药物施于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 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癌防癌,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和对放化疗减毒增 效的目的。中药外治主要有经络传导、皮肤透入和黏膜吸收等途径。伴随肿瘤综 合治疗的发展,中医外治在控制肿瘤、缓解癌性疼痛、防治手术并发症、治疗化 疗和放疗的损伤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疗效显著,无肝首过效应,临床应用方便,是继口服、注射 给药系统之后最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之一。马晓辉【1】从中药透皮给药的促 渗透技术、新剂型、中药穴位敷贴等方面研究了近年来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与应用情况。将传统中医外治与现代透皮技术结合,形成中药透皮治疗系统将是 肿瘤中药外治研究的发展趋势。若完善的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与经络理论结合起来,可能会给中药的透皮吸收带来一个飞跃。如何将传统中医外治与现代新型给药技 术结合,是肿瘤中医外治发展的关键。现代化剂型和科学化的临床设计将给肿瘤 中医外治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是发展重点 缓释和控释制剂是中药给药系统的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以单体有效成分和单 味中药的有效部位的缓控释制剂研究为多,这些缓释制剂较之普通制剂具有更好

中药制剂的发展-最新资料

中药制剂的发展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根据中医理论将天然药材通过加工制造成 各种适合于临床、保健治疗、防治的品种,产生了中药制剂。明代缪希雍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撰写自己的著作《炮炙大法》,提出了著名的“炮制十七法”,其中记载了古人对中药材粗加工的许多方法,实为最早的药剂学。 1中药剂型的进步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发展,中药制剂日新月异,制剂的加工不再停留在前店后坊的作坊模式上,而是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辅料的发展和应用,中药药剂、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药物剂型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常规制剂,长效和缓析制剂,靶向制剂四个阶段。 2常规制剂的分类及发展常规制剂就是从古代的膏、丹、丸、散发展来的,如汤剂、丸剂、片剂、注射剂、软膏剂等剂型。 2.1汤剂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最常用剂型之一,特点是易于吸收,凑效快,处方用药比较灵活,可以随症加减。因此,汤剂将在未来中药剂型中仍占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代中医在理、法、方、药的基础上筛选古方,验方克服中药煎煮的麻烦。经现代工艺加工成药,如六味地方汤,补中益气汤等改成合剂,排石汤加工成颗粒剂,藿香正气汤加工成丸剂和口服液, 生脉饮加工 成口服液,提炼制成注射剂

为了保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将传统的粉碎工艺进步发展。将一些 饮片粉碎成一定粒径的颗粒或粗末,经干燥、灭菌、单剂量包装、用作汤剂调配入药的原料。饮片颗粒化有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溶出,减少药材用量。单剂包装有利于生产的机械化、规格化。中药饮片颗粒化和煮散的基础上发展了袋泡剂,它既保持了汤剂的特色,又不需煎煮。临用时连袋加入沸水中浸泡,取汁服用,十分方便,如菊花饮等。 2.2合剂合剂是汤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批量生产,应用、携带、储藏方便,发展迅速。常见的品种为口服液。为了克服口服液放置后沉淀较多,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研究处采用许多净化处理措施,有水提醇沉法、高速离心法、离子吸附澄清法等。其中高速离心法制得的口服液澄明度最好。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口服液正向低糖、无糖方向发展。以单糖浆为基质的煎膏剂总糖量控制在85%以下,糖的转化率控制在40%-5%,使“返沙”现象得到控制。 2.3丸剂丸剂是中药制剂的古老剂型之一。由于制造工艺简单,疗效确切而沿用至今。以往丸剂的特点“粗大黑”。丸剂的发展不仅在外形和色泽上有所改进,而且在保证药品质量上利用乙醇喷洒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CO-Y射线灭菌或红外线 干燥灭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一些克服溶散超时限,发挥疗效 快,生物利用度高,被选作速效制剂的中药滴丸研发成功, 应用于临床,如丹参滴丸等。 2.4片剂片剂由于剂量准确,服用携带方便,机械化生产,产品成本低,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较丸剂好,已向长效、返控剂发展,成为

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 浅谈主动靶向制剂 摘要:主动靶向制剂因其靶向性较强、毒副作用小,越来越受到医药界的重视。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主动靶向给药方式及作用机制、分类等。进一步探讨当前的主动靶向制剂这项技术。 关键词:主动靶向制剂;作用机制;研究前景 靶向制剂也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一般是指运用载体将药物有目的地浓集于某特定的组织或部位的给药系统[1]。根据作用方式不同,靶向制剂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大类。各类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为:被动靶向制剂指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摄取后转运到肝$脾等器官而发挥疗效;主动靶向制剂是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转运到靶区浓集而发挥药效;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某个部位发挥疗效。由各类靶向制剂的特点可看出,主动靶向制剂可主动识别并将药物转运到病理区,从而可发挥高效的治疗作用。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进步及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加深,药物的主动靶向性已引起医药界的高度重视,主动靶向制剂也因此而倍受青睐[2]。 1 主动靶向制剂的概念 主动靶向制剂(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的药物传递系统主动靶向的机制为:载药微粒经表面修饰后,不被巨噬细胞识别;连接有特定的配体可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连接单克隆抗体成为免疫微粒;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使其变为能在活性部位被激活的药理惰性物,在特定靶区被激活发挥作用,从而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改变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 发挥作用。 2 主动靶向制剂分类 主动靶向制剂主要包括: 表面修饰的载药微粒,如修饰的脂质体、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 摘要:根据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靶向制剂的论文和专著,并结合其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介绍靶向制剂的要素和评价参数,探讨了主动靶向、被动靶向、物理化学靶向等三个方面,阐明了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中药靶向制剂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关键词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 近20年来,医药科学迅猛发展,药物种类日益繁多,制剂不仅在数量、品种上大幅度提高,而且在质量、剂型更新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制剂按历史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是常规制剂,第二代是肠溶制剂,第三代是缓、控释制剂,第四代是靶向制剂。 1 靶向制剂的概念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rms,TDS),是指将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靶向制剂可利用载体将药物选择性地积集于作用部位而发挥药效,以达到高效而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尤其是细胞毒素药物。靶向制剂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所以其最初意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和持效性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故还应广义地包括所有具靶向性的药物制剂。 2 靶向制剂的分类及作用特点 按载体的不同,靶向制剂可分为脂质体、毫微粒、毫微球、复合型乳剂等;按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用给药系统;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等。而如果根据要达到特定部位的靶向要求,分为三大类,即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物理化学靶向。 2.1 被动靶向制剂即为自然靶向,一般的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 【摘要】目的:中药靶向制剂研究。方法:以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 阐述了中药靶向制剂的特点、机制、处方设计、实验研究及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结果:中药靶向制剂具有许多优点,但研究深入还不够。新剂型的研究使靶向制剂的前 景更为广阔。结论:中药靶向制剂是抗癌药物的首选剂型,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 剂型,将有巨大的开展潜力。 【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研究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DrugSyste,TDSrTargetedDeliverySyste,TDDS),系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结构,且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新型给药系统。靶向制剂不仅是抗癌药物的首选剂型,而且也是具有临 床应用价值的新剂型。 1脂质体制剂 脂质体(Lipse)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体[1]。因以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为膜材,具有类细胞膜结构,故能作为药物的载体,并能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增加药物对淋巴组织的指向性和靶组织的滞 留性。将抗癌新药及免疫多糖制成脂质体,使其具备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杀伤癌细胞的 双重作用,并因载体的定向作用,毒副作用明显降低。虫草多糖是冬虫夏草所含的有 效成分[2]。关于虫草多糖脂质体药效学研究的实验结果说明虫草多糖脂质体对小鼠 L4所致肝损伤的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复方唐松草新碱多相脂质体制剂,通过药物稳 定性、药理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现,其对胃癌、肺癌、淋巴癌均有确切疗效。 2微粒及纳米粒靶向给药系统 微粒及纳米粒是指药物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而形成的微粒及 纳米粒分散系统,其微粒大小一般为几微米,有的达数百微米,纳米粒粒径一般在 10n~1000n。靶向微粒及纳米粒可分为三类:一是普通注射微球,这类微球粒径为 0.1μ~0.2μ;第二类是栓塞性微球,这类粒径12μ的微球可随血流停滞在癌体周围的毛细血管中,使小动脉暂时栓塞并使载药的微球滞留在病变部位,提高局部浓度,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我国中药使用历史悠久,是我国的瑰宝。以往我国中药剂型主要包括丹、丸、膏、散等,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科研技术运用在 制药领域,制药设备的更新换代对我国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改变。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研究进展 前言:中医和中药在我国的使用时间较长,中药对我国医学的影响非常重大。随着时 代的发展,中医中药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中药的剂型也随着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将西药制剂 的方法运用到中药制剂中以后,我国中药制造出了缓释、控释制剂;中药靶向制剂;中药口 服液和中药注射剂等新型的制剂。中药制剂的发展,弥补了中药制剂以往治疗不稳定的情况,提高了治疗的稳定性和疗效,使中药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本研究就 新型的中药制剂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制剂的使用提供可参考的意见,详见于下文: 1、缓释和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张淑丽[1]等在非麦角碱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中对缓释和 控释制剂进行了综述。指出缓释和控释制剂是规定释放介质中,前者缓慢非恒速 释放药物,后者缓慢恒速释放药物,两者的目的均是为患者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 制剂。这类制剂的优点主要包括,首先能够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增加其用药的 依从性;其次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较平稳,极大地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治疗 效果得到提升;然后药物的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最后可尽量减少药物对胃肠道 的刺激性。在服用时同样需要注意该类药物服用时不能咀嚼,以免发生药效突然 释放,造成机体损伤;服用的剂量有严格的要求,需按医嘱定量服用;其发展主 要是由原有的外用制剂向口服缓控给药方面发展,如现在使用的胶囊等都是发展 后的中药缓解制剂;另外还从单方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向复方如复方卡托普利缓 释片发展。但是中药缓释和控释制剂在发展上也遇到了阻碍,主要是由于中药材 中的化学成分较复杂,在进行剂型制造时物理和化学的成分无法精准提炼,且提

中药新药研发的现状和发展

中药新药研发的现状和发展 摘要: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围绕中药新药研发的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新药现状目前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历史悠久,在人类医学史中曾经占有领先地位。但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局限,使中药的发展渐渐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中药被打上了“草根树皮一锅汤”的深刻烙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药材品种、化学研究、生产工艺、制剂质量等方面均有相当大的进步,但低水平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的发展速度。 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 ,在中药几业生产发展的同时 ,对中成药传统剂型及其产品的科学化、新型化、方便化、高效化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将汤剂改成冲剂、合剂、糖浆剂、注射剂等将黑膏药改成中药橡胶硬膏剂将丸剂改成浸膏片剂、配剂、滴丸、气雾剂等除此之外 ,还利用现代科学方法 ,将古典医籍中的有效验方、名老中医的良方、民间秘方开发研制成中成药新剂型。例如 ,采用微型包裹、药物微粉化、固体分散等新技

术、新工艺、创制出许多新剂型 ,为丰富临床用药 ,充分发挥药物疗效 ,方便药物应用等作出了贡献。 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中药剂型的研究从总体上说来 ,除少数品种外 ,绝大部分中药制剂在研究方法和生产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药成分比较复杂 ,而中成药复方组成就更复杂统制剂仍凭经验控制质量 ,尚没有适宜的检测方法及质量标准 ,使制剂疗效和稳定受到影响。速效剂型较少 ,不能适应临床急重症的需要,有些速效制剂在制备工艺和产品质量上尚存在不少问题。总之 ,开展中药剂型的研究 ,对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疗效 中药新药研发中引入新的制剂技术 1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 目前,固体分散技术普遍使用的几种药物配制方式为溶剂法、熔融法以及研磨法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综合分析固体载体物质及药材的结构、具体性质及熔点等各项参数,并选择合理的配置策略。有学者在制备水飞蓟素固体分散体时,就采用了熔融法,实验显示,采用 9 :7 的比例配置聚乙二醇与水飞蓟素时,后者的溶出速率达到了最佳状态。此外,在制备中药滴丸时,也采用了固体分散技术,滴丸除了溶出性比一般药丸更好以外,还可促进难溶性药物溶 解度的提高,且不会对肠道造成太大刺激。当生产的条件骤冷时,滴丸还会转变成固体分散体,药物成分的存在形式也随之变为微小晶粒,进而将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程度大大提高。

药剂学综述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高效提高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此文简要介绍靶向制剂的分类,剂型及其应用。 关键词靶向制剂;微球;纳米粒;脂质体;应用 靶向制剂的概念起始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于20世纪初提出[1]。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针对特定疾病的相关靶点,设计和构建靶向制剂,靶向制剂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剂学研究的热门之一。 靶向制剂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增强药物疗效,同时减小全身的不良反应,为第四代给药系统(DDs)。由于癌症为世界上较为难治愈的疾病之一,而放射性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对患者的正常细胞损伤太大,毒副作用强。所以目前,靶向制剂被认为是抗癌药的最适宜的剂型。 1.概述 靶向药物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肿瘤细胞的特定结构和靶点,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杀伤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便于控制给药的速度和方式,达到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2]。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3]主要有:①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型;②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③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④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1.1靶向制剂的分类 靶向制剂的特点是定位浓度、高效、低毒、控制释药、血浓恒定、顺应性提高。靶向制剂通过作用机制上分类,可分为:①被动靶向制剂,药物以微粒(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等)为载体通过正常的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等器官;②主动靶向制剂,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不被单核吞噬系统识别,或其上连接有特殊的配体,是其能够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等;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应用温度、pH或磁场等外力将微粒导向特定部位。靶向制剂目前常用的药物载体有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纳米囊、纳米球、磁性导向微粒,也有

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发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发展 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为第四代药物剂型,被认为是抗癌药的最适宜的剂型。近20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材料学等科学的飞速发展,靶向制剂的研究俨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1 被动靶向制剂的概述 又称自然靶向制剂,是利用药物载体既将药物选择性地到达到达特定的部位,使药物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给药系统。选择性给药可以增强药物在靶部位的活性并减少其在非靶部位的毒副作用, 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1]被动靶向制剂包括脂质体、微球、乳剂、纳米粒等。 2 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定向排列而成的直径几微米至几毫米的人工制备的超细粒子[2],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具有易于在生物体内降解、无免疫原性、无毒性等特点[3]。脂质体自发现以来,随着其制备方法、组成及表面修饰成分等不断的发展,脂质体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有效载体,能明显提高抗肿瘤效果,部分已在临床上使用[4]。 2.1 脂质体分类 按脂质体的结构性能可将脂质体分为被动靶向脂质体和主动靶向脂质体, 主动靶向脂质体由于其修饰的方法及部位的不同, 主要分为空间稳定脂质体(又称长循环脂质体)、糖基修饰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等;按脂质体所带电荷可将其分为阳离子脂质体、阴离子脂质体和中性脂质体。[5] 2.2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2.2.1 脂质体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①天然靶向性,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就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②隔室靶向性,是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③物理靶向性,因物理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从而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④配体专一性,脂质体通过配体分子的特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面的互补分子相互作用, 而使脂质体在靶区释放药物。 2.2.2 缓释性。通过延缓药物代谢和清除,降低药物分布体积,有选择性地增加药物在预期作用部位的浓度而提高治疗指数,并提供持续性的药物释放。[6] 2.2.3降低药物的毒性。将那些对心脏、肾脏有毒性的药物, 尤其是对正常细胞有毒性的抗肿瘤药物, 包封成脂质体可以明显降低药物的毒性。 2.2.4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将一些不稳定、易氧化的药物包封在脂质体中, 药物因受到脂质体双层膜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 2.2.5 具有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因脂质体是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囊泡,可使药物能充分向靶细胞靶组织渗透, 经溶酶体消化释放药物。[7] 2.3 脂质体的应用 脂质体是一种结构和组成都类似于生物膜的超微型药物载体,在过去40年中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已经临床应用了近20年。[8]周正源等[9]通过实验表明随着脂质体表面多肽密度的增加,脂质体有所提高,显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聚集量增多、停留时间延长,提示更有利于药物在肿瘤部位的作用。 3 微球 微球是指药物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白蛋白、明胶、聚丙交酯等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系统。制备微球的载体材料很多,主要分为天然高分子微球(如淀粉微球、白蛋白微球、明胶微球、壳聚糖等)和合成聚合物微球(如聚乳酸微球)。[10]微球对药物的适应性

靶向制剂-研究发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发展 【摘要】 本文以靶向制剂的分类、机制、作用特点及医药应用为主,综述了近五年来发表的一些有关靶向制剂的研究论文与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了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载药微粒、脂质体、抗肿瘤药物、发展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1906年由Ehrlich年提出的,至今已经100多年了.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即靶向制剂,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病变部位常被形象的称为靶部位,它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靶向给药可以增加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降低药物在非靶部位的浓度、延长药物在靶部位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给药后的疗效【1】。由于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靶向制剂的分类 1.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他的靶部位就有困难。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通常粒径在2.5-10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nm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除粒径外,微粒表面性质对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微粒的摄取主要由微粒吸附血液中的调理素(opsonin,包括igg,补体c3b或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和巨噬细胞上有关受体完成的:吸附调理素的微粒粘附在巨噬细胞表面,然后通过内在的生化作用(内吞、融合等)被巨噬细胞摄取。微粒的粒径及其表面性质决定了吸附哪种调理素成分及其吸附的程度,也就决定了吞噬的途径和机制。 被动靶向制剂的载药微粒包括:脂质体、乳剂、微囊和微球、纳米囊和纳米球。 ○1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的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为类脂

中药制剂发展的回顾

中药制剂发展的回顾 中药制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崛起,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本文将对中药制剂的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中药制剂的研究现状 现代中药制剂研究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致力于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中药材种植方面,注重品质选材,推广生态种植,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在中药提取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方法,提取和纯化有效成分,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和稳定性。在中药制剂工艺改进方面,研究新型工艺和技术,提高中药制剂的成型性和临床使用效果。 中药制剂的历史回顾 中药制剂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古代中医对中药制剂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如《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中记载了大量的中药制剂方法。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中药制剂技术和方法,如中药灌肠剂、中药滴眼

剂等。 中药制剂的关键技术 1、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中药材的品质直接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发展中药材种植技术至关重要。该技术包括选种、种植环境管理、生态种植等方面,以保证中药材的高品质和可持续性。 2、中药提取技术:从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是中药制剂的关键环节之一。现代中药提取技术包括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这些技术能够高效地提取和纯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3、中药制剂工艺改进:中药制剂工艺是保证中药制剂质量和疗效的重要环节。改进中药制剂工艺,提高中药制剂的成型性和临床使用效果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新型的中药制剂工艺包括微球制备技术、纳米粒制备技术、薄膜包衣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显著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和稳定性。 中药制剂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展望 近年来,中药制剂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首先,在中药材种植方面,通过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实现了中药材的高品质和可持续性生产。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