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工业园区案例介绍

苏州工业园区案例介绍

苏州工业园区

案例背景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东部新城中心,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苏州新城定位:城市商务办公集中地,集中发展金融、咨询、设计、研发等高端生产服务功能,并将其建

设成为品质较高的居住集中地。

·园区产业及功能发展特点:工业与城市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园区综合化提升。

整体空间布局模式

A.圈层+轴线

圈层

·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服务业走廊:商务区、行政服务区、休闲游憩区、生态绿化区·纵向轴线式规划不仅保证了园区本身良好的空间发展形态,也使得新区与老城区有机连成整体。

B.弹性空间

·分为三个片区分期开发:西部公建配套区、中部居住配套区和东部工业组团区

在规划中引入“白地”、“灰地”、“弹性绿地”等理念,对于短期内不明确用途的地块实施弹性控制,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

C.生产与生活功能既分离又联系

工业布局:根据产业类别和污染程度进行合理布局

配套设施布局:分层级布置配套服务设施

商服设施:集中布置和分散布置相结合。

中小学等教育设施:遍布整个居住区

合理设置配套设施。

生态技术手段

通过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塑造宜居宜业园区

对本项目借鉴意义

·产业及功能:产业发展的同时,需配套发展相关服务产业,既包括生产性服务,也包括生活性服务;服务设

施大集中、小分散布局,有效地为园区进行服务。

·空间布局:生活区邻近的工业区,只允许容纳无污染及轻工业,或通过有效的隔离手段进行处理。

·生态环境:通过清洁生产、中水回收等措施减少工业区的污染,增强工业区与生活区的融合程度。

·开发时序:基础设施先行,工业项目引进的同时,适时发展配套服务项目,提升土地开发价值。

苏州工业园融资案例

苏州工业园融资案例 作为中国——新加坡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于1994年5月破土动工,经过13年建设,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科技工业园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国内外工人的成就。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行”)成功的投融资方式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苏州工业园区:开行与政府的成功合作 1.园区初期开发困难重重 从园区开发仪式,就以“先规划后建设”为核心理念,斥资千万,邀请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对园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在70平方公里的园区土地中,工业用地占35%,商住、教育25%,道路绿化26%,市政公共设施12%,其他2%。园区理事会规定,未来的开发要严格按照规划,做到有序、合理,保证未来园区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尽管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然而,由于当时缺乏一个完整的投融资体制和成熟的融资平台,园区的开发出现了很大困难。一方面,新方持续提供大量资金并不现实;另一方面,中方财团财政融资和信贷融资不分,难以适应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和项目收益平衡的基本需要。园区的开发进程十分缓慢,7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至2000年仅仅完成了8平方公里。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新方决定收缩在园区中的职责和投资,中方将全面负责园区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地面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职责,新方则转向提供人员培训等辅助职能。巨大的资金“瓶颈”摆在园区发展面前。 2.开行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开发 中国政府仍然没有房企开发区的信念和努力,积极选择投资主体。这时,长期致力于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兼顾政府政策目标和市场运行方式的开行成为了首选。 开行的进入,代表了中国政府对中新合作的努力,增强了各方对园区建设前景的信心,迅速破解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有利只是了园区的持续发展。从2000年开始,开行先后向园区承诺了四期贷款,累计承诺额194.11亿元,累计发放额134.5亿元,占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园区开发建设的主力银行。 第一期贷款——介入金鸡湖治理,恢复信心 金鸡湖治理是园区开发的一道难题,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园区招商引资和持续发展,培育长期资金流,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于是,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研究分析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2

苏州工业园 1.案例背景信息 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 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 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 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1 分区商业中心 2 邻里中心 3 大学 4 职业学院 5 区域医院 6 社区医院 7 文化中心 8 主题公园 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11 科研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4 4 5 6 7 8 9 10 11 11 11 11 11 11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 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 州物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 (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 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 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 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 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2001至今: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 (2)宏观——空间布局模式 用地类型 比例 面积(ha) 居住用地 1524.2 24.0% 公共设施用地 442.7 7.0% 工业用地 2119.7 33.4% 其中:高科技工业 375.8 5.9% 普通工业 1743.9 27.5% 空间布局——圈层+轴线 圈层

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案例

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案例 【最新版】 目录 一、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背景和意义 二、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三、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的优秀案例分析 四、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正文 一、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背景和意义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拥有着众多的企业和经济实体。为了加强税收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探索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旨在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纳税信用管理体系,促进园区企业的健康发展。 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收征管成本,还可以促进企业诚信自律,提升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因此,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纳税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2.制定纳税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纳税信用进行评价和分类。 3.实施纳税信用奖惩制度,对纳税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荣誉激励,对纳税信用不良的企业进行惩戒和制约。 4.开展纳税信用管理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的纳税信用意识和自律水

平。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税收征管效率显著提高,税收收入稳步增长。 2.企业纳税信用意识明显增强,诚信纳税氛围日益浓厚。 3.纳税信用奖惩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税收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的优秀案例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在纳税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优秀案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企业信用身份证和信用承诺考核惩戒。 企业信用身份证是苏州工业园区推出的一种企业信用证明,通过对企业的纳税信用、财务状况、守法规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企业发放信用身份证,帮助企业快速加入国内外供应链体系。 信用承诺考核惩戒则是苏州工业园区对企业纳税信用的一种有效管 理手段,通过对企业的纳税信用承诺进行考核,对信用承诺不兑现的企业进行惩戒,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纳税信用意识和自律水平。 四、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苏州工业园区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践,为我国其他地区纳税信用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案例研究精编版

BIOBAY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 一、本园区的定义(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打造这样定义的园区 三、有什么能力,有什么信心来打造该园区 四、如何打造 五、前景评估(关键经济效益和财税指标) 六、当前项目现状及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

BIOBAY园区是怎样定义的 BIOBAY致力于聚集包含“药物研发、诊断技术、纳米技术、医疗器械开发、研发外包服务”等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和机构的“科技载体”,是中国与国际顶尖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创新同步的世界级研发平以打造“中国生物科技和纳米技术产业腾飞创新平台”为己任。 是科技部指定的“中国纳米科技国际交流平台”,是获得国家批准的“国家级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 BIOBAY园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核心位置的重要地段,占地约1300亩(86.5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1)国家鼓励园区自主创新,“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和重点发展之一。 (2)苏州工业园区2006年面临“二次创业”的关键期,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当仁不让的选择了“生命科学”作为“二次创业”的“急先锋”。(3)引擎引导效应——中国科学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2006年正式落户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区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引擎。

(1)政策可靠——只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政府不介意企业大或企业小,政府都以最高的效率最有效的方式支持。 各类补贴齐上阵——针对创业创新人才,有安家补贴;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有启动资金,房租优惠;企业雇佣的员工有薪酬补贴。 对于微小企业,只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尽管风险大,政府给予支持,若经专业机构评估后具备发展潜能,政府会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若企业能实现一定产值,给予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如园内企业——吉玛基因,最近获得江苏省给出的500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苏州工业园区自动配套给予250万。 大企业(跨国公司)和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可以享受到各类优惠政策。另外,针对跨国公司的自主研发实力不在国内,本身生存能力较强,资金不缺,给予的政策会偏向支持他们更快速地找到大量合适的人才,以及人才培训,这样使得项目能够更快地启动。 支持的获得与企业自身的投资、发展状况、员工素质、专利数量都是相匹配的。 (2)服务专业——BIOBAY的团队都有专业背景。 BIOBAY致力于帮助企业获得合适的政策扶持,诸如:产业服务部,有一半的人员为企业申报提供咨询和培训。 第一,针对企业往往不能有针对性的了解相关政策,产业服务部直接提供政策咨询和政策对接服务; 第二,海归创业针对中文申报材料的精确表述有所欠缺,给予直接指导服务。 第三,申报过程,需要经过多轮专家面试。BIOBAY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培训,引导企业申报,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获得投资的可能性。 另外,通过协会支持希望回国创业,但不知道哪些地方政策如何,哪些地方环境如何,哪些地方更加适合,给予全方位指导和支持。

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

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前言:为推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环规财函〔2017〕172号)落实,引导和支持我国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发展,在2018年印送“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第一批)”的工作基础上,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华环保联合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E20环境平台等单位于2018年11月面向全国开展了“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第二批)征集”活动,经过专家函审、答辩会审和现场核查,决定推荐“苏州工业园区融合式环保综合创新服务平台项目”等6个案例为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第二批),现发布供大家参考借鉴。 综合服务类: 一、苏州工业园区融合式环保综合创新服务平台项目 (一)案例概况 随着园区经济迅速发展和“产城融合”逐步深化,企业和社区相互紧邻且高度密集化的发展给苏州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2010年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技术团队受邀组建了本地化第三方服务机构“苏州道博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为园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定制化环保综合服务和解决方案,并逐渐形成了苏州工业园区融合式环保综合创新服务平台。平台持续辅助工业园区环保部门及企业开展环境管理制度创新、污染治理和能力建设,近三年内推动园区百余家企业累计环保投入5亿多元,实现重点工业行业VOCs削减20%以上、危废规范化处置全覆盖,助力苏州工业园区取得五项国家级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试点建设称号,实现了“产城融合”典范式发展。 (二)典型模式 该案例针对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高度密集、产城深度融合、环境质

工业生态学——国内生态工业园案例

工业生态学——国内生态工业园案例标题:工业生态学——国内生态工业园案例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生态学是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它强调的是企业间、区域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减量,以实现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将选取国内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工业园区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工业生态学的实践应用。 二、国内生态工业园案例分析 2.1 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是国内最早实践循环经济的区域之一,也是首批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认证的企业。在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先进技术,园区内的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零废弃和废水的零排放。同时,通过构建企业间的废物交换和再利用系统,实现了园区内废弃物的最大化利用。此外,苏州工业园还积极推动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构建了完善的绿色供应链。 2.2 贵安新区生态工业园 贵安新区生态工业园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园区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推动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发展。园区内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研发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了高资源利用、低污染排放的绿色生产。此外,园区还建立了完善的环保监测和治理体系,确保园区的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在优质水平。 三、案例对比分析 苏州工业园和贵安新区生态工业园虽然在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但在建设理念和实施路径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个园区都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为目标,通过引进和创新技术手段,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

生命健康产业园运营模式及成功之道案例分析

生命健康产业园运营模式及成功之道案例分析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在上海、苏州、泰州等多地涌现了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通过学习、借鉴这类已成功的生命健康产业园案例,我们能够摸索出一条适用于自身的生命健康产业园成功之路。 1、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1.1项目概况。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简称“BioBAY”)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培育生物产业发展的创新基地。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孵化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经过十余年发展,已聚集500余家创新企业、近1.5万名科技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实景图 目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二期已全部投入使用,三期主要聚焦核酸药物、抗体药物、基因与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四期、五期也正在紧锣密鼓布局中。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 产业园一期聚焦早期创新型生物医药项目的培育与孵化,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二期定位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总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 1.2运营模式。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运营模式要点✦专业服务平台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运营公司设置了9个专业化服务部门,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支持服务。通过行政类服务为科学家初创团队入驻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还通过各类孵化器搭建了“技术服务+供应链服务+培训服务+众创空间+合作平台”全链条支撑的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配套设施服务,形成对生物医药初创团队极有吸引力的产业园区配套。 ✦专业化孵化器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目前拥有7大孵化器,形成了多元化、专业型、互动式的生物医药孵化器集群。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刚成立时,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就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对于刚刚开业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而言,与张江科学城正面冲突无异于是以卵击石。区别于张江科学城国内外龙头药企全球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瞄准生物高科技的初创公司或刚起步的公司,专注做创新创业企业的孵化,行业锁定在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三大方向,与张江药谷形成差异化竞争。 1.3成功因素。

(完整版)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苏州工业园 1.案例背景信息 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 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 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 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 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州物 1 分区商业中心 2 邻里中心 3 大学 4 职业学院 5 区域医院 6 社区医院 7 文化中心 8 主题公园 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池 11 科研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4 4 5 6 7 8 9 10 11 11 11 11 11 11

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 (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 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 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 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 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2001至今: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 (2)宏观——空间布局模式 空间布局——圈层+轴线 圈层 居住区:紧邻金鸡湖 工业区:无污染高科技工业(100-1000米隔离带);一般工业

产业园区_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报告

产业园区_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报告 一、引言 产业园区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 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经济的影响。 二、苏州工业园区概述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的现代化 工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288平方公里,涵盖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三、发展历程 1.初期建设阶段(1994-2001年) 苏州工业园区的初期建设注重引进外资,吸引了一大批外资企业。同时,园区推出了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吸引了大量国内 外优秀企业落户。园区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和政府支持,取得了初步的发 展成果。 2.高速发展阶段(2002-2024年) 这一阶段,园区加大了对人才、科技等资源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同时,园区也加强了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园区的发 展迅速并且多元化,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3.转型升级阶段(2024年至今)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苏州工业园区开始了转型升级。园区提 出了“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和绿色 发展。园区还加大了对专业市场、研发机构等的建设和培育力度,进一步 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 四、成功因素分析 1.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 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吸引了大量企业 前来投资。政府还加大了对园区的投资力度,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 服务支持,为园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 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加强了与其之 间的合作交流。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园区能够更好地获取 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园区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推动 了园区的创新发展。 3.产业链完整和创新链丰富 苏州工业园区围绕产业链的完整和创新链的丰富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产业链方面,园区通过吸引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创新链方面,园区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建立 了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五、总结和展望

苏州-工业地产经典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工业地产经典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二、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三、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

开发区超自主体制典型案例3——苏州工业园区

开发区超自主体制典型案例3——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从国内统计口径和隶属关系上,不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列。但从开发区的行业特点看,它是典型的开发区。虽然苏州工业园区的启动时间较晚,但其综合实力已经位于开发区前列。由于其高质量的园区规划和大规模招商,特别是新加坡园区管理经验的引人,使其成为国内水平最高的开发区。国内的开发区同行,都将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视为经典。由于园区建设的成功伴随着中新合资开发公司的亏损,导致中新合作双方出现矛盾,其国际影响较大,甚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教学案例中,都将其作为体制复制的重点案例。苏州工业园区生动地展示了开发区超自主体制的意义以及开发区载体公共产品的特点。 一、概要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2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和李光耀资政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起动。 工业园区紧靠苏州古城,距上海一小时车程。总规模253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完成丁7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将建成一座60万人居住工作的新型工业城市。首期开发8平方公里,将建成一个以工商业为主体、包括金融业和旅游业的中心区;第二区环绕苏州金鸡湖,将建成一个富有水城特色的居住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第三区靠近上海,地势开阔,将建成一个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加T_ZE业基地。全部建成后,园区将提供36万个就业岗位。 1999年9月14日,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园区三年的发展目标已经实现:集中建设首期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区。同时按照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以滚动的方式向前发展,目前已经开发了12平方公里。 经过8年的发展,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了相当经济规模。工业园区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2亿元,同比增长38%,财政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49%。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2001年共引进企业182家,吸引合同外资44.7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5.30亿美元。园区规模已经步人发达开发区的行列。

(完整)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

1.1.1 案例借鉴 (1)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80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5 万。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 年,历经16 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12.8 亿美元。 ○1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 定位:苏州现代化新城区,中央商务区。发展理念:实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 发展战略: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 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 发展目标: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2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 四大示范区: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 四大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包括临湖大体量建筑、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目前已经建成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 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多万平方米。

建筑结构案例--苏州东方之门

苏州东方之门 苏州东方之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总建筑面积为46. 3万平方米,分南北双塔设计,建筑高度301米。两塔楼在230 m〜260 mN 间实现刚性连接,形成双向曲线、底宽70 m的拱门形式。本工程底板面积26000 m2,分南北两块,每块底板长约130 m,宽约85 m,底板混凝土总方景约6.1万宿。其中裙楼底板厚1.5 m,塔楼底板一般为厚3. 8 m〜4. 8 m,塔楼深坑处最厚处达10. 85 m。 施工难点 ⑴ 底板混凝土总方景多达6. 1万m3,最厚处超过10 m,属于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有害裂缝产生是保证施工质景的关键。同时本工程混凝土采用C40 R45,强度等级高且龄期短,更加大了施工控制难度。(2)底板旋工正值严冬,施工期间日平均气温约40c°,增添了混凝土保 温隔热养护的难度。 (3)底板体景巨大,混凝土总方景达6. 1万m3,钢筋总景约1万t ,对材料供应、施工组织、施工流程的合理安排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20 m,其中深坑处深达29. 2 m,基坑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由于底板施工周期较长,如何减少基坑的暴露时间,减小基坑变形的发展,控制变形速率是底板施工的重点。 (5)本工程塔楼底板采取分层旋工后,将将成深坑区底板全截面施工缝, 对底板整体抗弯和水平抗剪不利。 解决措施

(1)通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分块分层浇筑、蓄热保湿养护等措施,并利用温控 信息化指导混凝土的养护,有效的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了有害裂缝的出 避免现,保证了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景。 (2)本工程采用土工布作为保温材料,比常用的麻袋,具有摊铺方便、铺盖密实等优势,保温效果更为明显,能有效控制了混凝土内外温差。 (3)本工程底板施工未按“先深后浅”的常规方法,而采用“先周边后中间、先浅后深”的施工流程,有效地控制了基坑变形的发展,提高了基坑的稳定性,保证了底板的顺利实施。

产业园招商运营 案例

产业园招商运营案例 产业园招商运营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一个开发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田。自1994年成立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不断探索创新,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 在招商运营方面,苏州工业园区采取了以下策略: 1. 精准定位:根据区域产业基础和市场趋势,精准定位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2. 专业化招商:建立专业化的招商团队,按照产业定位和招商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拓展招商资源。 3.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企业注册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4. 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整合,提高产业协同效应,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5. 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育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苏州工业园区取得了显著的招商运营成果。截至目前,已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000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超300个。园 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同时,园区还拥有健全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系统,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运营经验表明,要实现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精准定位主导产业,开展专业化招商,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招商和创新驱动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产业园区的招商运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苏州工业园区的故事

苏州工业园区的故事 再过几天,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将走进开发建设的第15个年头。 就像金鸡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养鱼塘神奇地变身为赫赫有名的城市景观公园一样,这里曾是“烂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鸟鼠嚣张”的景象,如今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工业园、国际化园林化新城区。变化之大,令世人惊叹。 很多人知道,园区的发展借鉴了新加坡经验,但未必很清楚园区是叠加了借鉴与创新这两大法宝,才实现了这漂亮的跃升。既学新加坡又有“苏州味”,园区用实践告诉世人,借鉴是前进的阶梯,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规划创新篇 学习国外先进的“规划先行”、“规划即法”理念,目的是用最集约的手段,实现城市资源统筹经营的最佳化。苏州工业园区用实践证明:比杭州西湖还大的金鸡湖城市景观公园,不仅不会变成公共财政的巨大包袱,而且还能成为园区发展的不竭财源—— 故事一领导可以换,规划不能变 很多人到园区参观考察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惊奇于园区现在的模样和14年前的“蓝图”几乎“长”得一模一样。易中天就曾称赞说:“园区严格地按规划实施建设非常难得,这是许多别的地方无法做到的,在园区,我找到了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模式。” 易中天说的一点不错,要“一模一样”的确很难,难在两个层面,首先,规划要好,才能14年来不折不扣地遵照进行开发建设;其次,执行要好,才能不变调不走样。 开发建设初期,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规划先行,曾任园区总规划师的时匡最有体会,“园区的规划是用英国的模式做的,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994年5月项目启动,我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做总体规划,花费3300万元;然后又在总体规划下做了150项单项规划,全部的花费是2亿元。”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城市案例详细介绍

智慧城市——政企服务数字空间平台 1. 项目背景 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共同开发。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四个街道,常住人口约76.2万。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居全省第一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覆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公众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领域,信息化工作管理机制日臻完善,信息化总体水平位居国内开发区前列。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苏州工业园区以高分入选。 按照园区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要求,未来五年,园区信息化建设以“三库、三通、四维度”为中心,以“智融服务、慧聚创新”为宗旨,以“云服务、移动化、智能化”为特色,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促进园区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本项目在这一背景下,秉承园区“亲商”的建设理念,整合分布于不同部门的服务和数据资源,聚合来自企业的信息资源,集成企业服务数字空间、行政许可审批、企业服务等功能,实现面向企业信息化运营和政府数字化监管的开放服务平台,形成标准服务体系,支持智慧化政企应用的接入和运行。

2. 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苏州工业园区智慧城市政企服务数字空间平台(以下简称政企空间平台),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服务集成平台以及平台的支撑运行环境,通过服务与数据的集成、整合与共享,打通政府部门以及政企之间的关联业务。其中,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内容又包含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和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前者负责实时抽取和更新政府部门政务数据,后者能够汇聚企业信息资源;服务集成平台中集成来自于工商管理、税务、户籍、社 会保障等不同部门的服务,以及外部的开放平台服务,如在线支付、地理位置服务等,以统一的服务平台提供企业公众服务;平台的支撑运行环境为政企空间平台提供弹性计算资源管理、负载均衡和容量规划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支持以及对平台服务和应用运行环境的支持,形成精准量化的智慧城市的平台运维管理体系,帮助提升平台的可用性和资源利用率。本项目建设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的建设形成园区内的政企服务数字空间平台,以园区法人库为核心,以管委会网站为统一服务门户,能够不断汇聚和优化各类政府服务和企业应用,从而建立了园区政府和企业协作的网上工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在应用层面,平台集成了个税申报、社保、公积金、地税、人才申报等多个与企业办事相关的系统的服务。企业、政府和第三方软件厂商可以利用政企空间平台提供的服务接口开发专

存量时代工业用地更新困境与创新实践——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存量时代工业用地更新困境与创新实践——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摘要】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工业用地作为城市经济稳增长、促发展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城市转型发展的期望,也汇聚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国内发展水平前列的开发区,较早地探索产业用地更新。本文在分析了园区产业用地现状及更新困境,回顾了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工业用地更新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存量空间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如何将“土地存量”转变为“发展增量”,通过产业用地更新释放经济发展强劲动能,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1]。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发展现状、工业用地更新历程回顾,为产业用地更新提供经验借鉴。 1.研究案例概括 1.1 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总面积约278平方公里,连续七年获得位居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价结果首位。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产业用地紧缺、空间效益不高、存量更新难度大的难题。推动工业用地更新,为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提供空间保障、政策支持,是苏州工业园区未来发展的重点。 1.2 现状问题及更新困境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2019年工业用地调查与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匹配结果,园区共有1239个工业地块项目、3184个工业企业,用地面积约49.08平方公里,占园区总面积的17.9%。主要发展特征如下:

一是空间效益差别大、低效企业贡献少。3184个工业企业中,A类企业共 550个(占比约17%),亩均税收约160万元/亩,以21%的土地贡献了63%的税收。C、D类企业共1605个(占比约50%),亩均税收低于10万/亩,以40%的土 地贡献了仅10%左右的税收。 二是地块开发强度低、片区发展不均衡。从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来看,整体开 发强度不高,平均容积率为0.78,容积率低于0.5的地块占比接近40%;从空间 布局来看,小于1公顷的地块约200个,主要分布于唯亭、胜浦等外围街道,呈 现集中连片的分布特征,且基本为C、D类企业。 三是更新积极性难调动、用地政策缺弹性。由于过往工业用地更新主要以政 府回购为主,回购成本高、被回购企业利润空间大,同时,政府对工业用地盘活 的招商支持、更新政策支持不足,造成部分企业自主更新积极性不足。相比于深圳、东莞等地,土地政策方面缺乏突破。 1.工业用地历程回顾 回顾苏州工业园区工业用地更新历程,围绕工业用地更新,园区采取积极措 施应对市场变化,更新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第一阶段为政府主导、成片更新阶段,即整片区拆除重建,用地回购后重新拍地;第二阶段为政府管控、自主更新 阶段,即政府通过分区、分类方式进行管控,对于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进行零星 地块控规调整,通过“一事一议”通道允许企业自主更新;第三阶段为政企合作、制度创新阶段,通过创新工业用地更新政策、激发市场主体自主更新、政企合作 更新的活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