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苏州工业园

1.案例背景信息

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

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

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 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

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州物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1 分区商业中心

2 邻里中心

3 大学

4 职业学院

5 区域医院

6 社区医院

7 文化中心

8 主题公园

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池 11 科研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4

4 5 6 7

8

9

10 11 11 11 11 11 11

2.产业结构与布局:

(1) 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

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

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

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

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2001至今: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

(2)宏观——空间布局模式

空间布局——圈层+轴线

圈层

居住区:紧邻金鸡湖

工业区:无污染高科技工业(100—1000米隔离带);一般工业商业区:服务镇内居民和周围乡镇

轴线

服务业走廊:商务区、行政服务区、休闲游憩区、生态绿化区

纵向轴线式规划不仅保证了园区本身良好的空间发展形态,也使得新区与老城区有机连成整体.工业园区是古城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原有城市空间的生长与发展。

空间布局结构示意图

(3)宏观-—弹性空间布局模式

分为三个片区:西部公建配套区、中部居住配套区和东部工业组团区。分为三期开发.

在规划中引入“白地"、“灰地”、“弹性绿地”等理念,对于短期内不明确用途的地块实施弹性控制,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

弹性、合理的空间结构可保证工业园区各种功能活动和经济运转的高效、环境的优美、卫生与舒适。因此,工业园区空间结构的开放度与生长机制自然成为判断工业园区使用性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4) 中观--工业区布局模式 工业发展原则: 1.地理因素

考虑风向,土质及五级航道的便利因素,工业用地集中在园区三期东部. 2。有效的、可靠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有效的、可靠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援工业少仓储的发展。道路的宽度及

一般工业圈

高科技工业圈 居住圈 生态核

容量必须能够应付将来的繁忙交通的需求.

3.城市设计控制

面临主干道的工业地段应城市设计的控制,以提高地块内厂房的质素与外观。高科技工业地段也应实施高标准的建筑设计,以体现高科技的形象。

4.环境的全面考虑

生活区邻近的工业区,只允许容纳无污染及轻工业。一般工业则应布置在离生活区比较远的地块。故此区必须与生活区隔离100米至一公里。设置一条带状形无污染高科技工业地带,作为隔离带.

5.工业厂房的多样化

除了提供工业地块外,三期内也应提供一些现成厂房,使厂家他们能立刻投入生产缩短启动的时间。预留8%至10%的土地以作各类型现成厂房建设之用。

6.园林及绿化规划

提供优质理想工作环境绿化规划使园区更为特出其优点。

(5)中观-—工业区布局模式

轻工业:很少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活区隔离带不小于50米

甲类:一般工业100米至300米

乙类:一般工业500米至1000米

高科技工业:毗邻生活区的中央条形地带,这地带可同时充作生活与北部一般工分区的隔离带

仓储:位于港口内腹地

在用作污染性配套设施的缓冲带上

近于便利高速公路

用地类型面积(公顷)百分率(%)

工业生产844.279

664.762

其中:轻工业与一般

工业小

分区

高科技小

179。517

分区

仓储137.413

对外交通(码头)888

总计1069。6100

(6)中观——工业区布局模式

配套设施:

工人宿舍:占地17公顷,分布于5个不同的区域,可容纳27000人,这些宿舍只作暂时性质的用途、待园区全面发展后,将会改为工业用地。公共汽车及转换站,行人过道,园林绿地,街道标志.

综合性便利中心及食堂:建议每八千至一万工人设一综合性便利中心,其位置应定在不超过15分钟的步程内。

综合性便利中心提供:食坊及食堂,空调餐馆,银行(或自动取款机), 邮政分局,门诊所,托儿所,娱乐设施养护办公室,及贮料室工业区的配套设施主要为工人提供工作时间的生活类服务。

3、其它工业产业特点

技术手段——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理念:功能分区、项目分类、产业引导、雨污分流、清洁能源、废污控制、景观绿化;

五道生态防线:污染禁入--生态缓冲—-雨污截留-—集中供热—-垃圾处理;

建设覆盖全区的生态基础设施;

安装污水管网成分构成(TOC)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区域污水处理水质远程监控;

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减耗、减污增效等循环经济试点和环境体系认证活动,区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固废综合利用绿分别达92%和95%;

持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水系。

8

苏州工业园区深度解读上

苏州工业园区深度解读上 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借鉴与“宪章城市”构想 一个开发区或城市的品质最终取决于治理水准、可持续性、综合发展竞争力等,这是制度、文化、理念诸要素的综合体现。 保罗。罗默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其命名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强调以创意或知识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 采用相对先进的制度、法律、体系、思想、理念来构建一种重视制度和公平规则的城市,命名为“宪章城市。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能否真正成功,关键:1.借鉴成果制度化2.新加坡经验本地化 新加坡经验的核心: 基本原则和保证实施的制度。新加坡经验本地化或中国化是一种消化吸收创新乃至提供示范、辐射的过程,而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国情及园区实际方面进行创新 开发区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管理社会 1984年天津开发区:一站式服务中心,1998年“零行政事业收费区”1995年苏州:从源头上遏制腐败,1997年首推社会承诺服务制,目前普遍实行“小政府大社会”。 中新合作持续深化(p5) 先后编制实施100余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立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优化“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体系,构

建“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历程:(p9) 1.酝酿启动阶段(1992—1994) 2.基础开发阶段(1995—2000)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 正式建立了园区行政管理主体——园区工委、管委会及相关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了专业招商队伍和招商网络。一开始摒弃全民招商、人海战术,优选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从事专业招商。“有的放矢”、“上门敲砖”,以诚感商。园区十分注重新加坡经验的本地化和法制化。 3.加速发展阶段(2001年初至2004年6月) 4.转型升级阶段(2004年6月至今) 园区经验的内涵(p16): 1.借鉴:高起点自主创新学习 2.创新:高目标自主探索 3.圆融:高品质结合统一 4.共赢:高效益共同发展 圆融是一种状态,借鉴是圆融的来处,创新为圆融的手段,共赢为圆融的目的。借鉴先进、创造新知、融合互通、携手共赢。 园区的成功经验:(p19) 1.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开发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规划先 行、规划即法)

苏州工业园成功模式分析

苏州工业园成功模式分析 199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新合作的新模式。苏州工业园在11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一、苏州工业园现状 苏州工业园地处苏州城金鸡湖畔,行政面积288平方公里,辖下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11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年均40%左右的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2万个。2004年,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进出口总额281亿美元,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截至2004年,吸引了52家世界500强70多个项目,其中上10 亿美元项目就有5个。全区整体绿化率超过45%,并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 苏州工业园以不到苏州市4%的土地、人口和5%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4%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的工业总产值、17%的固定资产投资、30%的注册外资、28%的实际利用外资、31%的进出口总额。苏州工业园不仅成为率先实现统筹发展的排头兵,也创新地发展了一种工业园模式,为其它城市的工业园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苏州工业园模式的成功经验分析 (一) 准确规划做得好 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 1、苏州工业园在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运用了“国际规划”的理念,有整体意识,通过一横两纵的生态廊道,构筑了与市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富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生态网架。 2、规划已开始就是高标准,投入了上千万,正是高投入和一流的规划师保证了规划精细,规划代替了85%的工作量。 3、建立了“认可审查师制度”,对蓝图进行审查。 (二) 合理控制,执行得好 1、树立了“规划大于市长”的理念

苏州工业园融资案例

苏州工业园融资案例 作为中国——新加坡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于1994年5月破土动工,经过13年建设,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科技工业园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国内外工人的成就。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行”)成功的投融资方式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苏州工业园区:开行与政府的成功合作 1.园区初期开发困难重重 从园区开发仪式,就以“先规划后建设”为核心理念,斥资千万,邀请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对园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在70平方公里的园区土地中,工业用地占35%,商住、教育25%,道路绿化26%,市政公共设施12%,其他2%。园区理事会规定,未来的开发要严格按照规划,做到有序、合理,保证未来园区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尽管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然而,由于当时缺乏一个完整的投融资体制和成熟的融资平台,园区的开发出现了很大困难。一方面,新方持续提供大量资金并不现实;另一方面,中方财团财政融资和信贷融资不分,难以适应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和项目收益平衡的基本需要。园区的开发进程十分缓慢,7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至2000年仅仅完成了8平方公里。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新方决定收缩在园区中的职责和投资,中方将全面负责园区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地面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职责,新方则转向提供人员培训等辅助职能。巨大的资金“瓶颈”摆在园区发展面前。 2.开行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开发 中国政府仍然没有房企开发区的信念和努力,积极选择投资主体。这时,长期致力于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兼顾政府政策目标和市场运行方式的开行成为了首选。 开行的进入,代表了中国政府对中新合作的努力,增强了各方对园区建设前景的信心,迅速破解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有利只是了园区的持续发展。从2000年开始,开行先后向园区承诺了四期贷款,累计承诺额194.11亿元,累计发放额134.5亿元,占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园区开发建设的主力银行。 第一期贷款——介入金鸡湖治理,恢复信心 金鸡湖治理是园区开发的一道难题,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园区招商引资和持续发展,培育长期资金流,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于是,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研究分析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2

苏州工业园 1.案例背景信息 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 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 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 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1 分区商业中心 2 邻里中心 3 大学 4 职业学院 5 区域医院 6 社区医院 7 文化中心 8 主题公园 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11 科研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4 4 5 6 7 8 9 10 11 11 11 11 11 11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 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 州物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 (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 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 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 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 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2001至今: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 (2)宏观——空间布局模式 用地类型 比例 面积(ha) 居住用地 1524.2 24.0% 公共设施用地 442.7 7.0% 工业用地 2119.7 33.4% 其中:高科技工业 375.8 5.9% 普通工业 1743.9 27.5% 空间布局——圈层+轴线 圈层

工业生态学——国内生态工业园案例

工业生态学——国内生态工业园案例标题:工业生态学——国内生态工业园案例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生态学是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它强调的是企业间、区域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减量,以实现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将选取国内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工业园区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工业生态学的实践应用。 二、国内生态工业园案例分析 2.1 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是国内最早实践循环经济的区域之一,也是首批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认证的企业。在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先进技术,园区内的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零废弃和废水的零排放。同时,通过构建企业间的废物交换和再利用系统,实现了园区内废弃物的最大化利用。此外,苏州工业园还积极推动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构建了完善的绿色供应链。 2.2 贵安新区生态工业园 贵安新区生态工业园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园区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推动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发展。园区内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研发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了高资源利用、低污染排放的绿色生产。此外,园区还建立了完善的环保监测和治理体系,确保园区的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在优质水平。 三、案例对比分析 苏州工业园和贵安新区生态工业园虽然在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但在建设理念和实施路径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个园区都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为目标,通过引进和创新技术手段,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

生命健康产业园运营模式及成功之道案例分析

生命健康产业园运营模式及成功之道案例分析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在上海、苏州、泰州等多地涌现了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通过学习、借鉴这类已成功的生命健康产业园案例,我们能够摸索出一条适用于自身的生命健康产业园成功之路。 1、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1.1项目概况。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简称“BioBAY”)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培育生物产业发展的创新基地。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孵化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经过十余年发展,已聚集500余家创新企业、近1.5万名科技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实景图 目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二期已全部投入使用,三期主要聚焦核酸药物、抗体药物、基因与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四期、五期也正在紧锣密鼓布局中。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 产业园一期聚焦早期创新型生物医药项目的培育与孵化,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二期定位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总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 1.2运营模式。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运营模式要点✦专业服务平台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运营公司设置了9个专业化服务部门,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支持服务。通过行政类服务为科学家初创团队入驻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还通过各类孵化器搭建了“技术服务+供应链服务+培训服务+众创空间+合作平台”全链条支撑的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配套设施服务,形成对生物医药初创团队极有吸引力的产业园区配套。 ✦专业化孵化器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目前拥有7大孵化器,形成了多元化、专业型、互动式的生物医药孵化器集群。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刚成立时,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就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对于刚刚开业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而言,与张江科学城正面冲突无异于是以卵击石。区别于张江科学城国内外龙头药企全球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瞄准生物高科技的初创公司或刚起步的公司,专注做创新创业企业的孵化,行业锁定在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三大方向,与张江药谷形成差异化竞争。 1.3成功因素。

(完整版)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苏州工业园 1.案例背景信息 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 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 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 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 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州物 1 分区商业中心 2 邻里中心 3 大学 4 职业学院 5 区域医院 6 社区医院 7 文化中心 8 主题公园 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池 11 科研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4 4 5 6 7 8 9 10 11 11 11 11 11 11

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 (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 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 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 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 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2001至今: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 (2)宏观——空间布局模式 空间布局——圈层+轴线 圈层 居住区:紧邻金鸡湖 工业区:无污染高科技工业(100-1000米隔离带);一般工业

产业园区_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报告

产业园区_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报告 一、引言 产业园区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 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经济的影响。 二、苏州工业园区概述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的现代化 工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288平方公里,涵盖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三、发展历程 1.初期建设阶段(1994-2001年) 苏州工业园区的初期建设注重引进外资,吸引了一大批外资企业。同时,园区推出了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吸引了大量国内 外优秀企业落户。园区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和政府支持,取得了初步的发 展成果。 2.高速发展阶段(2002-2024年) 这一阶段,园区加大了对人才、科技等资源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同时,园区也加强了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园区的发 展迅速并且多元化,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3.转型升级阶段(2024年至今)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苏州工业园区开始了转型升级。园区提 出了“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和绿色 发展。园区还加大了对专业市场、研发机构等的建设和培育力度,进一步 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 四、成功因素分析 1.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 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吸引了大量企业 前来投资。政府还加大了对园区的投资力度,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 服务支持,为园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 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加强了与其之 间的合作交流。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园区能够更好地获取 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园区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推动 了园区的创新发展。 3.产业链完整和创新链丰富 苏州工业园区围绕产业链的完整和创新链的丰富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产业链方面,园区通过吸引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创新链方面,园区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建立 了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五、总结和展望

以城市管理规划引领区域环境提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以城市管理规划引领区域环境提升——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邦城规划顾问(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有序推进离不开规划先行的理念。相较于产业优化、社会发展等议题,城市管理作为一项服务于城市空间这个复杂多变的巨系统的行动,同样需要以更具有精准性、科学性与前瞻性的蓝图来组织,以保障城市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梳理了国内城市管理的发展背景,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提出通过城市管理事业引领城市及区域环境提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城市管理,苏州工业园区,十四五 Leading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with urban management planning:Tak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as an example Abstract:Compared with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issues, urban management, as an action serving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giant system of urban space, also needs to be organized with a more accurate, scientific and forward-looking blueprint to ensure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domestic urban management, takes Suzhou Industrial Park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an effective path to lead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 through urban management. Keywords:city management;Suzhou Industry Park;the 14th Five-Year Plan 一、城市管理概念及规划背景

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案例

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案例 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案例: 1. 案例一:深圳前海自贸区 深圳前海自贸区是中国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该园区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入驻。同时,园区还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金融扶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 案例二: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一,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该园区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入驻。与此同时,园区还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 案例三: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致力于培育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区通过提供专业的技术和金融支持,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园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4. 案例四: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著名的科技创新基地,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园区聚集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和科研机构,通过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和专业的技术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园区还积极引进国际科技资源,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5. 案例五: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该园区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创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园区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技术咨询和金融支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6. 案例六:成都高新西区 成都高新西区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该园区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园,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园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7. 案例七:广州科学城 广州科学城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

打造安徽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版-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情况分析

打造安徽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版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情况分析

苏滁现代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合作共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安徽省参与长三角互利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的重大成果。园区由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新集团”)和滁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位于滁州市东南,规划面积36平方千米,计划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0亿元,带动区域投资130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亿元~1000亿元,总人口25万,其中就业人口14万,建设一个“城乡统筹、产城一体、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的低碳新城,将其打造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版、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典范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安徽探索。园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工业、IT、动漫设计、影视创作等新兴产业,重点建设一个城市核心区和现代工业园、现代商贸物流园、现代服务园、高科技工业园、文化创意园。招商引资以“高端、品牌、外资、低碳”为引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高科技、高产出、高附加值项目。园区于2011年12月27日签订合作协议,2012年4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 苏滁现代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滁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推进“两年大变样”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了全面进展。截至目前,签约引进项目3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外资项目12个,协议引进资金160亿元;注册成立企业14家,注册资本11.6亿元;开工建设工业项目10个(含租赁厂房),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建设各类项目46个,其中道路、河道等基础设施项目25个,厂房、安置房、学校、公交、防洪保水、供电、供水等配套项目11个,工业项目10个,实现竣工23个。 一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围绕创新平台,深化合作共建 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支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共建思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市城投公司和中新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开发建设主体,负责规划、招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管理主体,具体负责房屋征迁、土地征收、行政事务管理服务和有关配套项目建设。这一创新举措既解决了政府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的直接导向

开发区超自主体制典型案例3——苏州工业园区

开发区超自主体制典型案例3——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从国内统计口径和隶属关系上,不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列。但从开发区的行业特点看,它是典型的开发区。虽然苏州工业园区的启动时间较晚,但其综合实力已经位于开发区前列。由于其高质量的园区规划和大规模招商,特别是新加坡园区管理经验的引人,使其成为国内水平最高的开发区。国内的开发区同行,都将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视为经典。由于园区建设的成功伴随着中新合资开发公司的亏损,导致中新合作双方出现矛盾,其国际影响较大,甚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教学案例中,都将其作为体制复制的重点案例。苏州工业园区生动地展示了开发区超自主体制的意义以及开发区载体公共产品的特点。 一、概要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2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和李光耀资政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起动。 工业园区紧靠苏州古城,距上海一小时车程。总规模253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完成丁7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将建成一座60万人居住工作的新型工业城市。首期开发8平方公里,将建成一个以工商业为主体、包括金融业和旅游业的中心区;第二区环绕苏州金鸡湖,将建成一个富有水城特色的居住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第三区靠近上海,地势开阔,将建成一个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加T_ZE业基地。全部建成后,园区将提供36万个就业岗位。 1999年9月14日,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园区三年的发展目标已经实现:集中建设首期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区。同时按照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以滚动的方式向前发展,目前已经开发了12平方公里。 经过8年的发展,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了相当经济规模。工业园区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2亿元,同比增长38%,财政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49%。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2001年共引进企业182家,吸引合同外资44.7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5.30亿美元。园区规模已经步人发达开发区的行列。

工业园区典型案例工业园区典型案例工业园区典型案例工业园区典型案例 一一一一

工业园区典型案例工业园区典型案例工业园区典型案例工业园区典型案例一一一一、、、、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 1. 基本概况: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200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30.2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加速集聚,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2. 园区优势:(1)政策优势:•拥有较大项目的自行审批权•同时享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惠政策•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试点•全国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区域•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拥有充分授权的外事管理权•拥有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的公积金制度(2)交通、物流优势:通过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苏州工业园区设有独立的海关。区内建有虚拟空港,采用上海—园区货物空陆联程中转快速通关模式,空运货物通关时间最短可缩至5小时。(3)基础设施优势: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内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已基本完成,目前建成区内全面达到“九通一平”标准。(4)行政管理优势: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园区管委会各局(办)全面充分授权·为进驻企业提供完整的行政许可服务·全力推行网上报批和审批·60%受理业务即办,30%在2-3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余最长不超过7个工作日。(5)环境优势:在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水源保护、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6)商业、娱乐优势:环金鸡湖地区已成为消费社交、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舒适的居住环境、密集的商业设施、多样的餐饮服务、丰富的休闲活动、一流的素质教育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园区成为最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区域。3. 运行模式:(1)政企分离:即坚持行政管理主体与基础设施开发主体相分离——园区管委会是副市级政府派出管理机构,在辖区内行使经济和社会综合管理权限;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则是中外合资的企业法人,负责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等开发事项。(2)成立独立的公司进行运作与开发,并有上市的准备。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形成了土地一级开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市政公用、多元化服务四项主营业务。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CSSD)CSSD注册资本1.25亿美元,股东5家,持股比例为中方财团52%、新方财团28%、港华投资10%、新工集团、苏州高新各持股5%)。二二二二、、、、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基本概况: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华苑科技园、滨海科技园、南开科技园、武清科技园、北辰科技园、塘沽科技园六部分。其核心区域华苑科技园、滨海科技园位于天津市西南和东部,是天津经济发展的双子星座。目前,高新区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18亿元,上缴税金97亿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2亿元。目前,高新区形成了绿色能源、软件及高端信息制造、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五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新能源产业基地、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的建设;建立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初步构成了创新浪潮持续涌现、骨干企业规模带动、配套企业链条不断延伸的产业创新集群。2.园区特色: (1) 注重环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大力推行环保理念,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建设高新区。在区内推行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至回收处理全过程中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思路,在日常办公过程中,人人将环保节约作为行为规范准则,循环利用资源,降低能耗已成为高新区的统一理念。(2)办事流程简化: 3.运行模式:(1)开发主体:天津海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6月,是

产城融合案例分析及启示———以苏州工业园为例

产城融合案例分析及启示———以苏州工业园为例 作者:彭兴莲 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22期 摘要:伴随着各地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新区空间的快速拓展,很多地方出现了“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现象。借鉴苏州工业园的产城融合发展经验,对产城融合的内涵进行探讨,为产业新区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关键词:产城融合;苏州工业园;启示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22-002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19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产城融合已经成为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产城融合是以 城镇为基础,承载着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镇、人口之间有活力、持续发展的模式。 本文认为产城融合主要体现在功能融合、要素融合、空间融合。①功能融合是指既要有考 虑产业发展方面的经济功能,又要考虑以人为本的居住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等。②空间 融合是指将产业空间格局、城市空间格局实现有效衔接。③要素融合是指要推动各种生产要素 在工业园区和城市之间实现有序流动,以达到信息共享、服务共享、资源共享,从而达到资源 的最优配置[1]。 2 产城融合案例分析 2.1 苏州工业园概况 苏州工业园成立于1994年,由中国和新加坡共建。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规划面积为278 km2,下辖4个街区,常住人口约81万人。目前,已完成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万 km2,完成生活服务设施超过50 km2。2017年,园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 388.11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 336.08亿元,同比增长5.6%;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 1 050.77亿元,同比增长9.8%。2017年,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排名中位居第一,在全国 百强产业园区排名中位居第三,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位居第五。目前,园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 收入约为25.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约为23.5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约77万人口的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万元,同比增长7.8%。此外,园区区域环境质量很好,整体通过ISO4000认证,是中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2 产城融合发展经验 2.2.1 功能融合

(完整)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

1.1.1 案例借鉴 (1)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80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5 万。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 年,历经16 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12.8 亿美元。 ○1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 定位:苏州现代化新城区,中央商务区。发展理念:实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 发展战略: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 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 发展目标: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2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 四大示范区: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 四大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包括临湖大体量建筑、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目前已经建成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 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多万平方米。

苏州高新PK苏州工业园:史上最靠谱的对比分析.doc

苏州高新PK苏州工业园:史上最靠谱的对比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比较。大家应该在我们之前《起底苏州工业园IPO》的文章中看过,“土苏州”苏州高新和“洋苏州”苏州工业园之间有很多故事,曾经上演过“煮豆燃豆萁”的戏码,如今则因为苏州高新参股CSS呵相互融合。如 果借用资本市场所谓“同业竞争”的说法,这两位的确是园区同业竞争的经典案例。 这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论文报告绝对可谓干货十足。文章对苏州工业园和苏州高新的模式研究得很透彻,对比也很全面到位,实在是研究两个园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优园区也特意把这篇佳文呈现出来与关注产业地产的朋友们共享,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 近几年来,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发展都很快,是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两个园区的开发模式、管理架构、享受的优惠政策、体制建设、产业结构、收入来源、区位布局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开发运营模式的分析比较,得到7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其中,良好的政府服务是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成功的共同秘诀。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基本情况比较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建立时间相差不大,面积、户籍人口基本相当,产业结构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很多指标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两者基本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而且从数据上来看,两者的发展都非常好。只是在某些指标上,苏州工业园区要比苏州高新区高。例如“投资额上亿美元项目数量”,苏州工业园为60个,苏州高新区是16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苏州工业园超过3000万美元,苏州高新区为1400万美元,等等。但这并不说明苏州高新区发展得不好,而是苏州工业园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拥有的资源实在太多,发展

苏州-工业地产经典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工业地产经典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二、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三、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