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按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逻辑来分析,教师的核心素养决定着教学的核心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

达成,并将最终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依据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根据笔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体会和认识,教师的核心素养应包括信念素养、专业素养和创新素养。基于此,“十三五”时期,丰台区重新梳理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路,规划了研修路径。

建立教师的专业认同是基础

教师专业认同是指教师思想、行为和态度上理解、接受教师这份工作,并树立专业理想,形成专业信念和专业情操。教师核心素养中的信念素养的形成就是在专业认同中完成的。认同教师职业的价值,立志终生从教,能够在与学生互动中感受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愿意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等都是专业认同的具体表现。

我们依据教师成长阶段设计培训课程,逐步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认同。适应期是专业认同的关键期,我们设计了以“从学生到教师”“教师的关键品格是什么”“我是丰台教育的一员”“我要成为怎样的教师”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围绕新教师的身份转换、师德、归属感、职业生涯规划四个核心问题,

采取专家引导、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团队拓展等方式开展培训,引导新教师走好专业发展的第一步。成长期的教师最需要的是与同行的切磋和历练,丰台区有针对成长期教师的“师慧杯”等比赛。成熟期教师最需要的是跨越学科甚至学段的边界,在更宽广的领域形成专业学习圈,我们设计了“春雨计划”,针对区级骨干教师,依托六个师范大学作为培训基地,开展短期脱产培训。

养成教师的专业反思是关键

教师核心素养中的专业素养除了依靠在院校学习中打

下基础以外,还要在反思中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从教师专业反思的内涵分析,专业反思的起点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参照点是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教师研修机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教师提供这样的反思参照点。

在实践层面,丰台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录制了2000多节教学课例,搭建了丰台区骨干教师课例在线平台,为年轻教师的专业反思提供支持;市级以上骨干教师针对校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导师带教”项目、退休名优教师的“银龄计划”为不同层次教师提供了与高手切磋的专业反思机会;与北师大合作的“春风计划”是针对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访学项目,由北师大的导师直接指导学员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春晖计划”将建设30个特级教师工作站,招募市区级骨干教师和

优秀青年教师形成研究共同体,将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梳理、推广,发挥他们在促进学科教师、区域教师专业反思方面的作用。

在理论层面,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的“丰台区中小学课程领导力整体提升”项目,旨在从课程理论的角度引导教师关注课程育人,提升课程意识和整体把握课程的能力;与北师大合作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项目,从教学的角度为教师们带来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等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促进教师在此框架内的专业反思。

教师专业反思实际上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不断

发展。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以外,当前的课程改革还要求增加学生主动提出的、来自社会和生活实际的、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自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丰台区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在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上也初步形成一些经验,但仍需提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以提高实施水平。

形成教师的专业自觉是目标

教??专业自觉是指教师对专业工作的目标、领域、策略和效果评估有清晰的认知,并能主动认同教师工作的价值,积极投身于教师工作,并不断地调试与改进,科学而理性地解决教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反思持续地提升教育教学

质量。“专业认同―专业反思―专业自觉”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调整、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师核心素养中的创新素养也只有在专业自觉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实现。

群体性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形成专业自觉。除了常见的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的校本研修之外,丰台区建设集群教师发展中心,构建跨校、跨学科、跨学段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特级教师工作站,构建以学科课程教学为主要研究范围的,跨校、跨学段的研究共同体;建设更多依托具体研究项目的共同体。

制度优化有利于保障教师形成专业自觉。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提供了保障:第一,在学分结构上,将校本研修和集群、集团研修的权重扩大到20学分,充分体现培训重心下移,

突出集群、集团、校本培训的个性化需求;第二,在学分赋分上,将传统的教研活动的权重与培训课程等值,将与教师日常教学、课程改革关联度最大的教研活动、研讨课的权重增大,减轻教师负担,切实做到研训合一;第三,在学分认定上,研制《丰台区中小学教师学习活动学分认定办法》,

鼓励教师自觉自愿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凡是与教师工作有关的学习研究活动,能够提供相关证据的,均可以给予认定。

教师发展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要达到提高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目标,

研究教师发展规律,探析教师发展路径是必由之路。

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校本实践工作计划

“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 实践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培计划(2019)”——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建设培训项目精神,结合我校校本教研活动展开实际情况,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素养为切入点,以“推动学科核心素养、改进课堂教学、促动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学一学、研一研、做一做”的“学、研、用”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策略研究的校本实践教研活动。 二、研究目标 1.学一学,协助教师理解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树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2.研一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路与办法。 3.做一做,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教研组推出一节示范课例。 4.形成“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素养”的校本特色。 三、研究对象 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分析教情、学情,找准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2.通过线上、线下主题研究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

科素养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把握热点,了解核心素养2019年(10月23日——11月10日) 1.召开工作部署会,解读核心素养校本化工作计划。组建校级坊。 2.召开学科组长会议,学习“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3.研究任务分工。 (1)教科室周芳做好学校校本主题研究计划。 (2)教科室指导学科组长确定学科组研究主题制定学科组主题研究活动计划(学科组长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时,要结合研修网课程及活动安排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活动的线上线下相关活动内容)。 (3)学科组长指导学科组成员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制定教师个人主题研修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观摩教学案例,落实核心素养。2019年11月11日--2019年12月10日 一、线上学习,线下思考。 1.参加研修网线上培训,观看相关课程实行理论学习。 2.结合研修网课程张丰老师的讲座《主题研修的策划与实施》,学科组、教师认真审核自己的活动计划存有问题。

《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武威第七中学张兴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现状。众所周知,高中数学在学生学业中是十分重要的,高考分值150分,农村中学高中生考试仅在80分左右,由于农村高中招生的生源较差,,学生的数学素质差异很大,数学基础极差,虽然教师和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在数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区域经济不发达,环境条件艰苦,各种信息闭塞,农村学生基础差,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学习基础差、兴趣缺乏。具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要做好高初中的的衔接教学,微调高中的部分章节,使学生轻松自如进入高中。由于个别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前瞻性不强,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多数农村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后,初中的二次函数、解不等式、因式分解、解应用题、韦达定理等都掌握不好。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就要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来给学生复习、加深这些知识,并熟练掌握,这样既克服了畏难心理,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成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了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2)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地学习“等”、“靠”。

(3)农村高中教师受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只照顾班上高考有望的尖子生,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致使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多数学生学数学无兴趣。 (4)高中数学教师的负荷太重,一般都是两个班的数学十二节正课,大班额一般60人左右,作业量大。 (5)农村高中教师对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理解还不到位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农村教育基础条件的相对滞后和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对教 育更高要求之间的矛盾,课题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学校等方面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农村高中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科目的教学效果,供广大同仁借鉴。 二、课题研究价值 与城镇教育相比较,农村高中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高中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受应试 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素质教育方面仍显得有些不足。针对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简要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①引导教师不断学习互联网新技术,不断提高运用大数据技术、思维的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紧跟时代,树立更先进的教育观、课程观,做创新型的教师。 ②改进农村高中数学教学,促使农村高中生加强和改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提高相对落后的数学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农村高中生高考竞争力。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调查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现状,侧重于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优劣势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2)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思维,培养和改善农村高中生数学核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学习资料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背景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价值定位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 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 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 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 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 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 色。 研究过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师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 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 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李红莲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高新四小李红莲 摘要: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

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 1.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1 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建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语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1、提出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称为我们国家未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已经成了教育改革的时代词。那么大家知道核心素养是怎么提出的吗?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和我们过去强调的知识、技能、策略、化意识等等是什么关系呢?会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教研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与调整、改变呢?应该学习什么呢? 课改的几个阶段:1978年:双基;2001年《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门课程尤其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的发展。英语课标中是五个维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化意识、情感态度;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1个核心、3大维度、6个核心要素、18个基本要点。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与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也是一个伟大的变革! 2、提出背景:国家立德树人的标准差得很远,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道德建设几乎空白;个

人理解国家公民素质较差:表现自私自利不会替人找想不愿意换位思考公共场合社区唱歌跳舞的大妈们,扰民、扰学校现象,百般劝阻也不听;开会培训非常被动,不能主动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总爱坐在后排,面对交流和互动的场面总爱低头;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和能力很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发现别人优点的习惯和能力很差,慎独的习惯很欠缺,妄自菲薄,骄傲自大,不爱学习,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个性张扬太过分,虚荣与上进标准不明确,是非的标准不明确,受挫能力太差,不肯吃苦,保守学习方法、学习资,不愿分享与服务周围人,一瓶不满半瓶摇等诸多现象;人才培养在国际上的位置:功利的教育,行证的教育;小学—中学—高中课程的衔接不够,招生制度不平衡,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欠缺,机制不健全。 3、国际需求:国际组织以及不少国家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不仅远远早于我国,提出的框架体系也各有特色。这一方面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核心素养”相同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未全球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认知和不同的应对策略。其实,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提出了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120-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课程改革的“关键”、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它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自我管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大素养之“健康生活”素养中的要点之一,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可见,培养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由于学习内容的不断丰富、生活环境不断扩大和改变,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日渐増强,呈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过分主观、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和自控能力,不能实现自我监督,做事无计划,一旦遇到困难,便垂头丧气或选择逃避,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生活上缺乏自信。因此,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应该注重培养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做到由“他律”到“自律”,而不是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硬性管理,使自我管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行为,从而学会自我发展,做自己、家庭、学校的主人。 目前初中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都相当繁重。学生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其余时间,如早读、课间运动、午间休息、晚自习等都要求教师到场监督管理。教师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掌控管理学生的运动、自习等,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去钻研专业技能。这种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大包大揽,既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负担,又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可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控,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把教师和学生都从“管理”和“被管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无疑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双赢”。 课题的界定 农村初中生:从地域上讲,是指远离城市,文化和教育都不够发达的农村乡镇中学的学生;从受教育的环境讲,由于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正确的育人理念,而又有些放任自流的学生。 自我管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包括:“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因此,“自我管理”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决心和努力,正确地了解、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对自身的观念、想法和行为习惯进行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舒解,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全面发展,不断地规范自身行为的过程。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研究 自我管理早在80年代就被引入了我国的教育领域,但一直停留在对自我管理的描述和解释水平上。我国学者董奇和周勇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一个从他控向自控、从意识到自动化、从单维到多维的渐进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著作《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认为,在日常学校管理中,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同时还是管理的主体。而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硬性给学生强加规章条例,但实际往往适得其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郑其绪教授在其著作《柔性管理中》提出了柔性管理的理念,他强调的是在以人们一般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从而将组织的意志内化为人们自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内容为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世界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此所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二、核心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1.专业理念与师德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 (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2)在学科知识方面: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 (3)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具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掌握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 (4)在通识性知识方面: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教学实施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a7208267.html,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作者:郑小菲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09期 摘要:目前的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对于教学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学生往往得不到比较好的教学资源,对于英语教学,更加需要用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小学;英语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6-0093-01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互动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其和教育的结合可以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单向讲课模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氛围,让传统的英语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在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农村学校之中,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基本上不能通过其他的渠道进行学习,因此,课堂的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传统的教学課堂上,教师往往过度地主宰了课堂,忽视了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的教学原则,阻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且不利于学生其他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中,更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互动教学方式为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可以实现以上教学目的。 1.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教师的教学定位有偏差。 农村小学虽然教学资源比不上城市里的学校,但农村学生的父母对学生的学习重视程度却十分强烈,他们常常教育孩子要通过好好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不仅是家长,教师也变得非常得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导致了很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真正提高。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很少给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这种被动的灌输式学习,学习习惯和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1.2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 很多农村小学生都是三年级以后才开始学习英语,且由于这门课开的晚,很多孩子都对英语不太重视,学习起来比较疏忽。而农村小学又没有城市里的外教教育资源,只能都依靠英语教师来讲课,整体上导致许多的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心智品格的发展。我们英语教师应针对教学目的合理调整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认知能力,更要侧重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让学生在敏锐的语言感知中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为之后的系统性学习提供支持。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启蒙英语学习和夯实英语基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文化品格,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表现出态度;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想特征、思维方式,反映出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学习能力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同时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核心素养培养:

一、用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养成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多会以教师的行为方式为模板进行模仿,养成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典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学习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再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立差异性的教学环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到为教学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英语学科的魅力和其中的奥妙,最大化地引领学生利用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小学课堂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用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进度,但远远难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有些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而言,是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英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教学内容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在倡导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英语阅读所占比重逐渐加大,阅读能力与素养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是一种终身学习的需要。学生阅读能力的积累和阅读量的拓展是培养阅读素养的重点,从而凸显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研究英语阅读教学是有必要的。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1.课时受限 国内中小学受课时的限制,阅读课程设置较少,尤其是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面临中考和高考,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更趋向设置应试类课程。 2. 教学材料单一 国内中小学教材的容量有限,阅读材料不足,这些问题也使阅读教学在中小学课堂上很难真正展开。 3. 教学理念不够与时俱进 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很多教师仍然认为词汇和语法知识才是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培养学生学习词汇文化意义、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以及更好地把握语言学习、写作规律及主旨思想三者之间关系的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呈“碎片化”状态。 4. 如何有效引导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上缺乏专业指导,这是造成阅读教学局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所要遵循的原则

1. 足够量的、适当的、多种文体的阅读素材 阅读本身应该是能让读者走出自己的人生去体验别人的人生、反过来又逐渐充实自我的一种形式。正是通过阅读,文本内容给读者呈现出的文化意义能够帮助其进行新知识的自我建构,这要求读者去接触大量不同主题及文体的英语阅读材料,拓宽思路,提高思想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应尤其强调解决问题式的阅读,即每一篇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阅读,形成一种结果导向的观念和多元的思维。 2. 创设积极的阅读动机和环境,提供积极的阅读体验 教师首先要自己热爱英语阅读,养成阅读习惯,然后再带动学生进行阅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安静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促使其主动进行更多的英语阅读。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展开中,也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创设班内英语图书角、开展读书会,以及组织阅读表演等活动,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和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 3. 力求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师不应停留在教材的教和学上,还要选择适宜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课外阅读书籍供学生阅读,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渗透与课内阅读相关的篇章与段落,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感受和收获,以及开展读后感作文比赛等,采取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4. “为理解而培养”策略 在课程改革当中,教学目标已经从纯知识的教学转向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策略备受关注;但教师为不能为策略而策略,为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音乐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音乐学科教学 发表时间:2019-06-04T09:51:50.13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作者:项在学[导读] 针对于小学音乐学科来说,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的指导下有效的开展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是我们工作中研究的重点。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以及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一个新时期的热点词汇。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使自己迅速融入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正确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追其实质,就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格与能力。针对于小学音乐学科来说,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的指导下有效的开展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是我们工作中研究的重点。 一、遵循教育规律——分析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原因。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下,音乐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然而,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中,呈现出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整体推进的速度缓慢。 1. 教学观念陈旧。在农村校园里,有很大一部分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受大环境影响,孩子们接触音乐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学校里,老师为了提高孩子们考试科目的学习成绩,往往把精力都集中在考试科目上,所以在成绩面前,音乐学科只能让步;对于家庭而言,家长们普遍认为,我又不指望孩子当歌星,会不会唱歌无所谓,甚至有的家长会觉得音乐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而我们所面对的孩子们,他们对一串串的音符充满好奇、他们渴望享受音乐,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孩子们除了会唱迎接检查必唱的几首走调歌曲之外,几乎没有人会识谱,他们根本不知道聂耳、贝多芬、肖邦都是谁。 2.师资力量紧缺。目前我国音乐教师数量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对于农村学校,甚至不能保证每校都有专职音乐教师。那些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都因农村条件相对落后,而选择留在城市,即便有一小部分专业毕业生选择回到农村,也大多都被安排担任班主任以及考试科目的教学,很少有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职音乐教学。 3.教学条件有限。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和多学校都建立了符合均衡发展标准的音乐室,配备了足以保证学生正常音乐课使用的相关设备和器材,这一举措给学校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专职音乐教师,所以很多设备器材都不能正确使用,导致部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设备不能被充分的利用,不排除有部分设备和器材成为一种摆设。 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落后的音乐教育教学观念。 身为一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努力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升小学音乐学科的地位。 1.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让孩子们听音乐学唱歌,或是跟琴演唱,这些往往都是孩子们厌倦了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正处在智力以及兴趣爱好发展的最佳时期,同一个班级里的孩子们,他们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孩子们对音乐的需求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上,我们必须要一视同仁,而在才能与天分培养方面,我们就要适当的选择因材施教。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是简单的教师主动传授与学生被动的接收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那么,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中,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给孩子们创造自我展示与自我发挥的机会,教师能够真正的做学生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意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并重的处理。 三、落实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音乐学科的教学,其终极目标都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 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丰富多彩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积极的鼓励孩子们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要让孩子们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 四、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及表现的能力。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审美”“音乐素养”高频率的出现,也明确的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所以对于我们音乐教师而言,如何提高孩子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核心音乐素养,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必须坚持要做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音乐是充满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字里行间都会表现出深厚的情感,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想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让孩子们能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强化孩子们对美的认识。教学中,我们要将基础乐理知识和基本音乐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作品中,而在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中,又必须渗透审美教育。 音乐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充实、愉悦、轻松,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培养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所以,身为音乐教师的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在音乐的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创新,而不是单纯的教给孩子们课本上的乐理知识、学会几种音乐技能,也不是培养孩子们一般的实践能力。我们不仅要在乐理知识、音乐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孩子们的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还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培养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付义泉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过本次网上研修学习,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悟了教育理念,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 首先,教师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与学生构成心灵上的融合,心理上构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仅是在知识、潜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就应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品德变得更能指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也能使学生越听越想听,就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们充分调动起来了,用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

习方向,帮忙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 效课堂教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新课改”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时空观(“点——线”结合),以史料教学为载体,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能力、情态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要求的“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⑴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⑶民族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⑷历史是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作用的影响; 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⑹1840年以来,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等。 2.突出对主干历史知识(历史构成要素)考查 历史构成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内容、结果、性质、意义、影响等,具体构成要素要根据具体历史。 ⑴重要历史人物: “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或“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要素): ①背景: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国内背景+国际 ②原因: A.主观(内因)+客观(外因);B.直接原因: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 时代要求)+主观需要 ③目的、动机(主观方面的原因):A.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B.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C.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④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注意关键词:爆发、转折点、成立、开辟、第一、标志、最多、最早 ⑤性质: ⑥历史影响、意义、作用:A.国内影响+国际(世界)影响; B.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影响等; C.“意义”:长远的、影响面重大的影响。 D.“作用”:直观的、短期的效果,多指积极影响。 ⑦判断历史事件成败及原因:A.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B. 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C.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⑧教训经验或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3.利用好历史史料 ⑴史料的分类: ①史料按史料价值的不同可分为 A.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当事人或目击者提供的材 料(表达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日记、信件、自传、谈话。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 王海峰 一.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二十世纪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率先于1996年提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四大核心素养: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1997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发布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系统回答了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发展,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随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纷开始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构建了各自的核心素养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其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虽然各国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都包含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大维度,而且都非常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自1993年起变开始了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探索实验。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标志着素质教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2006年9月,“素质教育”被写进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从此,素质教育就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成了国家意志。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虽然素质教育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应试教育这一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疾始终没有被彻底根除。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这一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6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架构模型。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由素质教育迈入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纪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教育聚焦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展开各种研究和讨论。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提出“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时至20XX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战略已经正式启动。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现代教师需要进行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开启怎样的专业发展之路。所谓教师专业发展,也就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从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心理品质等多方面由不完善到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渐进化发展过程。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是三个主要方面之一,“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

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应当说,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的建立和培育,首先依赖于教师的自主成长。关于教师自主成长的界定,众所纷纭,莫衷一是。与之类似的概念有教师成长、教师发展、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等。教师自主成长与教师专业成长既有差异,又有联系。教师成长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自主成长和专业成长。自主成长多与教师个体发展历程有关,以生活经验、成就或挫折、性别、年龄、社会状况、人格特质等因素为主导。专业成长更多突出工作性质与职责要求、文化氛围、外部制度等因素有关。自主成长与专业成长之间也有交叉,“一个人专业成长,未必会实现自主成长,而一旦实现自主成长,必定实现了专业成长。因为自主成长,意味超越出自教师本身的意识和决定,它是一种向上向善的内在需求,同时向着教师认为美好或理想的方向循环往复的发展下去。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动力,既需要外部动力,更需要内部动力,外部动力需要激发和推动,而内部动力则在于生长和创造。因此,教师的发展能否走向优秀、走向卓越,关键取决于内部动力的强弱,只有真正激发起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他们才会走向专业成长的高地。 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思想的建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素养”界定为:“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