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音乐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影响下,“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了教育界热烈探讨的话题,并由此衍生出了极其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又当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培养出合格的社会需求人才?本文针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自身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教育;音乐教学

一、核心素养教育背景概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进步,学生基础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素养培养越来越重视,教育理念与观念也随之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相关部门适时的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颜这一观念。从作用来看,这一观念很好的解答了“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为任课教师的教育指明了明确方向,并且其在学生的终生学习发展中持续不断的发挥着其整合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具备系统性并且能够充分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从概念上来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自身接受教育时,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样的品格与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素质需求的结合体;从性质与状态上来看,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促进个体终身学习与进步的保障。对于受教育的学生而言核心素养则是自身知识、技能、世界观、价值观等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其在学生的学习工作中具备终生发展性,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具备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学生以更为良好的状态融入社会,并反过来以这样健全的素质素养状态产生优秀个体促进社会进步。

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概括的来说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大致分为三方面:

一是培养受教育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感知。在相关资料中,对于审美感知的定义为“审

美感知是对事物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是将杂乱无章的对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结构完形。”而其落实到音乐学科教育上,便明确指向了对于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方针性要求,即将受教育学生对于音乐的不成体系的自我理解加以整理与补充,使其在整体上对于音乐拥有成体系的整体性认知。这样的音乐审美感知在音乐教育实践中需要大量的音乐知识灌输以及系统科学的音乐能力练习来对学生的自身音乐审美认知形成系统性整合。

二是培养受教育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这在学生的音乐教育目的中占据了极大的分量,且是受教育学生自身音乐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概括来讲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包括演唱、器乐演奏、戏曲表演等等,这样的艺术表现能力在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反映着学生的自身艺术素养,并通过种类多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持续性的整合着学生自身对于音乐学科的审美感知。

三是受教学生对于现有音乐文化应当具备自身理解。同优秀文章一样,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样不会是是单独存在的,在世间流传的经典乐曲必定同时代脉动紧紧相连,其不再是单薄的音符,在其中包含的是厚重的历史以及世代传承的文化。对于音乐文化的理解而言,其包含了对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的认知以及对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的理解。

三、合乎核心素养要求的音乐教育方案

既然当下的音乐教育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具备严格的要求,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便应当从核心素养出发,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方案。

首先是学生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有效培养,审美感知是对于音乐教育的要求,想要达成教育目标则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具备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法,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审美感知能力也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而这一切的着手点便落在了如何能够使学生拥有艺术表现的欲望。俗话说的好“兴趣是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因而对于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

当注重对于音乐兴趣的培养上。而在这方面音乐教学其实是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的,因为学生对于事物产生兴趣通常建立在对事物的熟悉上,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接触到的音乐可谓是数不胜数,这便为我们的音乐教育兴趣培养打下了极其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当了解到,学生自身的实践对于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培养同样有着极大的好处,因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音乐乐器种类繁多的优势,在音乐课堂中将种类繁多的乐器发放到学生的手中,在经过初步培训后,鼓励学生对教师所演奏的乐曲进行配乐,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学生实践作用。如此做法正可谓一箭双雕,即培养了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艺术表现能力,也充分的利用了这样的器乐实践培养了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兴趣,真正从根源上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了音乐学科教育之中。

而在学生音乐情感与音乐文化的理解培养上,教师对于教学內容的选择上便应当慎重一些,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于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乐曲结合着一些富有历史气息与人文气息的古典乐曲以供学生欣赏以及自身教学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静.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J].教师,2016,23:25-26.

[2] 丁洪媛.浅谈音乐教学核心素养[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09:47.

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在初中音乐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1.在音乐课堂中引入器乐教学。器乐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包括口琴、竖笛、电子琴等,课堂上应用器乐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其意志品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合适的打击乐器分发给学生,鼓励其为乐曲进行伴奏,要求学生尽量做到音准、节奏准,并有意识的注意到乐曲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乐曲情绪的变化适当调整节奏,手脑并用高度集中,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某种乐

器的演奏技能。初中音乐课堂上,老师 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 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2.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初中音乐课 堂上,老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心理 素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比如初中阶段学校会组织各种合唱比赛,每个学生参赛要有较强的协作精神,才 能保证良好的合唱效果,必须严格按照 规范的节奏掌握变化的旋律及音量,并 统一音色发出和谐的和声,这个过程中 要保持音乐的完美性,学生必须互相合 作才能共同完成,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乐观的心理素养。 初中学生学习压力大,音乐可以使其保 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精神,并且学生 的气质、风度、个性等也会受到音乐潜 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此外,音乐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性格特点选择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音乐

作品,比如周杰伦等当红歌星的歌曲, 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会大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矫正学生不良的 心理素质,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3.音乐课堂上学生美德的培养。初中音乐 课堂上的歌曲通常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和声丰富,再配合具有诗情画意的歌词,可情操产生直接影响,以对学生的情感、道德、虽然这种影响不是显性的、是不 可量化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 的引导学生如何通过音乐作品认识人性、体验情感,感受音乐作品中真、善、美 的力量。与乐曲相比,一首歌曲的歌词 更易于理解,因此老师可以先让学生通 过歌词体会歌曲的意境,比如《七色光》节奏轻快,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团结 就是力量》则通过雄浑有力的曲调对学 生产生感召力、凝聚力,增强其合作意 识等。不同的歌曲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 情感体验,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及喜悦,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习体会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 习体会 一、学习收获 .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

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品德变得更能指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二、个人反思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李红莲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高新四小李红莲 摘要: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

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 1.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1 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建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语

中小学音乐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影响下,“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了教育界热烈探讨的话题,并由此衍生出了极其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又当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培养出合格的社会需求人才?本文针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自身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教育;音乐教学 一、核心素养教育背景概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进步,学生基础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素养培养越来越重视,教育理念与观念也随之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相关部门适时的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颜这一观念。从作用来看,这一观念很好的解答了“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为任课教师的教育指明了明确方向,并且其在学生的终生学习发展中持续不断的发挥着其整合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具备系统性并且能够充分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从概念上来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自身接受教育时,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样的品格与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素质需求的结合体;从性质与状态上来看,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促进个体终身学习与进步的保障。对于受教育的学生而言核心素养则是自身知识、技能、世界观、价值观等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其在学生的学习工作中具备终生发展性,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具备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学生以更为良好的状态融入社会,并反过来以这样健全的素质素养状态产生优秀个体促进社会进步。 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概括的来说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大致分为三方面: 一是培养受教育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感知。在相关资料中,对于审美感知的定义为“审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兼论中小学课堂教 学改革的趋向 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根据这个要求,发展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战场在课堂。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大显成效。 为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承担了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目前已经顺利结题。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全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发展的态势与优势,寻找一些急需解决的,存在于现实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落实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正确分析学情,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2.科学分析学情,善于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3.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师生积极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认识到学生是资源,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教师也是资源,要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学生经验、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网上资源等有效课程资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 4.制定科学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有这样的目标意识: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二是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内在联系,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强调重点突出,允许有些目标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达成。三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能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 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 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 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 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落 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 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 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 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 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 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 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 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 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 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 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过本次网上研修学习,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悟了教育理念,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 首先,教师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与学生构成心灵上的融合,心理上构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仅是在知识、潜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就应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品德变得更能指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也能使学生越听越想听,就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们充分调动起来了,用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

习方向,帮忙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7月26日上午,国家督学、国培专家、河南师范大学李帅军教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 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内容为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世界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此所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 二、核心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1.专业理念与师德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 (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9-01-02T16:06:25.7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作者:孔丽芳[导读] 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符合现在语文教学事业发展的要求,但是目前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江西省贵溪市第三小学) 摘要: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符合现在语文教学事业发展的要求,但是目前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本文先阐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再提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高效课堂教学 在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做的就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且将这种思想融入到其他的学习中,将语文核心素养用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让这种思维方式伴随学生学习的始终,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一)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全面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只着重于课本知识的教学,不会对语文知识进行延伸[1]。实际上,语文教学除了要教授学生基础的文化知识,还需要有阅读和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如果不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很容易让学生掌握到的知识不全面,也就是即使学到了一部分语文知识,但是如果题目或者概念发生转变,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就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知识,就更不说将其运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了,这也不利于整个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二)缺乏对学生能力评价的标准体系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基本上就在课堂上,课后可能就是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再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进行讲解,虽然有对题目进行讲解,但是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不尽相同,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可能会让问题越积越多,而且如果不打好语文基础,对今后的语文学习也会很不利,这也不符合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效果的要求。(三)缺乏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现在的语文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也就是所谓的静态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根据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没有独立思考和发展的空间。而在语文学习后期,可能会涉及到很多需要运用综合语言学习能力的方法,比如阅读和写作,如果学生仍旧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文学习思维和方式,就会让学生在遇到和这两者有关的问题时不知所云,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也会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会影响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真正从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应有的收获,以下以《坐进观天为例》。(一)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不要过分注重课文的背诵而忽略语言的应用;其次,要将语文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使语文真正融入到生活之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有效地将其运用在语文学习中;最后,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模式的时候,要将语文知识和现代信息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2]。在《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寓言故事想要表达的含义,但在讲解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是生硬的将其教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从青蛙看到的景色和实际景色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并且让学生将这个寓言故事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从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意义,并且不断深入的进行语文学习。(二)让学生占据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就对语文教学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包括对语文课外拓展的素材整理、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汇总,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堂实践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但是这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梳理,使整个语文教学结构和内容有很强的互动性,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更深入的来讲就是教师要利用准备好的语文教学素材,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发言的空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学习。仍以《坐井观天》这个案例来说,这篇文章属于一个寓言故事,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除了要引导学生理解其本身的含义,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从而让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三)提出探究性的问题首先,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潜能;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整体的教学情况,适时的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语文学习任务,充分的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质;再次,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整个讨论中,这个过程能充分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3]。《坐井观天》的课堂教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从青蛙看到的景色入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想如果青蛙从这个井中跳脱出去,会看到什么景色。另外,教师也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比如:如果青蛙遇到羊、牛等其他动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或者是如果青蛙出井之后发现周围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又会怎么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做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结束语:

怎样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核心素养

怎样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核心素养 怎样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核心素养 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课程改革及新课标中也体现了素质教育之观念,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中心,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强调音乐于文化的关联和多学科综合,注意完善评价机制。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 一.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仍然受着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中主要以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为主,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教师的主导为主,极少以学生的作为学习的主体;并且在小学的教育中,音乐课是不被重视的,虽然我国已经大力的推行素质教育,并对音乐课程的改革,但这些对农村的小学教师的观念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仍然采用传统的片面的分数评价为标准,对于音乐教学更是不重视,以为人人都可以教音乐,导致音乐教学的质量一直不高,面对新形势下的音乐教育的挑战,应当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的观念。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愉快的学习音乐的过程。往往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机械的教育方式,经常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喜欢学生音乐课上的活泼劲,以为这是在扰乱课堂,严令大家做好,只注重书本的知识,而缺少对歌曲的深入的挖掘,导致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反感,更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学习的音乐的兴趣,并善于保护和培养。在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喜欢音乐,但唱起歌来就是表现的不是很自信,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时,我一边鼓励她,一边教她怎样唱好一首歌,保护他对音乐的兴趣,人也变的自信多了。 三.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可见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的素质。因为音乐是抽象的听觉的艺术,要注意培养感知的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注意因材施教

核心素养下的发展课堂

《核心素养下的“发展课堂”》 定陶王纪媛各位老师大家好: 作为语文骨干老师,我十分有幸参加了这次在杭州举办的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发展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期间聆听了许多小语界神坛级老师们的经典课例,震撼之余,让我获益良多,借此机会,和老师们分享自己的一点感受。 第一天第一节课,我们便听了清大附小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 《阿长与<山海经> 》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感激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在整体构建课堂的处理方式上,窦老师把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基本都交与了孩子。借助表格梳理阿长的故事(列小标题)、少年鲁迅对阿长的印象或感受(关键词),小以组为单位,用词卡贴、关键词板书呈现讨论结果,老师相机引导梳理、提炼,教授把长文读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谋死隐鼠(憎恶) 2、打小报告(讨厌) 3、睡“大字”(无法可想) 4、吃福橘(磨难) 5、教规矩(不耐烦) 6、买《山海经》(敬

意) 至此,文章内容部分的梳理告一段落。 下一环节便是窦老师的预设——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鲁迅对待阿长的态度,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质疑文章的写法——既然喜欢,为什么要写阿长那么多的不好;既然不喜,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篇幅写她的好。 看着黑板上板贴的纷杂的小标题事件和鲁迅对阿长的感受关键词,窦老师引导学生做个小游戏,在黑板上画下一数轴,指导学生依据鲁迅的态度,把几件事进行“正负”分类。 很显然,买《山海经》归为正项类,其余六件均为负项。学生便会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写?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读懂了什么——鲁迅究竟怎样写阿长。 课堂上学生主要品析了三个事件:“摆大字”、“逼吃福橘”、“买《山海经》”。 阅读教学中窦老师运用的方法主要有:聚焦关键词,读懂字面意思;联系生活,想象补白,并通过角色表演,还原情境,从而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事件与人物的内部。 学生感受“摆大字”事例中鲁迅的态度由憎恶变成一种深切的理解与同情。 “逼吃福橘”部分,学生分角色表演少年鲁迅与阿长的对话,从而感受阿长乐观善良的性格特点。 买《山海经》”部分,通过虚拟表演买到《山海经》的阿长如何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高毓鸿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1、学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整体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问题解决策略,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学习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支离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状态,如同走迷宫,效益低下。 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问题化学习方式 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同时,

核心素养下的“发展课堂”构建与实施培训会学习心得.docx

这个金色的秋天,我在郑大体育馆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培训主题是探索阅读写作技巧,培养阅读写作兴趣,塑造人生必备品格。各位名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让我们叫绝,他们所做的报告高屋建瓴,让我醍醐灌顶。 年轻帅气的徐栋老师所做的作文课,渗透了管建刚老师的教学主张——先写后教,以写定教。上课伊始,徐老师就出示学生作文中的句子,让学生从作者对小动物亲昵的称呼中,对小动物叫声的描写中体会情感。接着,先抑后扬,引出刘子渊小朋友从反面选材的例子,告诉学生写小动物时,可以反着选,也可以反着写,写出小动物的特点,写出新意。 管建刚老师的报告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作文教学的执着。他激励学生写作的方法巧妙又实用。他设计了一系列的作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让我不禁想到了那句话:一枚鸡蛋从外部打开是事物,从内部打开是生命。 赵志祥老师的《天净沙.秋思》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赵老师教给学生平仄、对韵、吟诵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我陶醉在赵老师悠扬的吟唱中。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为微电影写影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堂课学生由不敢说,不会说到大胆说,说得好。我仿佛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这样的课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向浩老师的《游山西村》让我看到了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温文儒雅的白皛老师,从玩诗开始,把孩子带入了诗的世界。在白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写诗的兴趣十分浓厚,一句句诗从行学生的笔下流出来。偌大的会议厅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吴勇老师的作文课让学生习得了写场面描写的方法,特别是讲评时评价表的运用,让学生的修改有所依,特别有效,值得借鉴。 三天的学习收获满满,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探析

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探析 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而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理清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理解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内涵,并从课堂教学效益精准化,课堂教学效果实效化,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三个方面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 关键词: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自20世纪60年代起,欧美一些国家陆续开始关注公民素质的提升,对学校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系列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培养逐步聚焦公民能力、关键技能和核心素养,提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来培养21世纪的合格公民。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核心素养是个人素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石。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确立了核心素养在立德树人中的突出地位,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改变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对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学业质量要求进行了相应改革,从高中教育到义务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展开。课堂教学要发挥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就必须以优质高效的方式开展起来。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首次从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角度探析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面对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多个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关教育改革措施以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 OECD)认为核心素养是促进个人实现成功和社会良好运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绪和价值观的集合体。欧盟(European Union)指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人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提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以及学会改变。美国提出核心素养包括生活与职业生涯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科技技能等。英国英格兰认为核心素养是年轻人为了适应将来的生活需要具备的关键技能,以及学习、生活和工作所需的资质。钟启泉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林崇德教授领衔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综上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不是指数量众多的、满足人基本求生需求的素养,而是指少数的、能促进人向上发展的素养;核心素养需要通过社会生活,特别是学校教育进行培养,而又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得以体现;核心素养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含能力、态度等要素,并且超越了这些要素的简单组合。总之,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人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关键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综合表现。 二、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 探讨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需将它们置于更加广阔的教育背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既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中观的学科分化,更依赖微观的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发挥课程的功能,即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改造和固化,而这种经验的改变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实现。根据相关调查,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贡献可达到70%左右。而且,相对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其更能有效地传播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学生适应个人

音乐课堂的核心素养

音乐课堂的核心素养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施,对于音乐教学实践来说是考验与体验。当前有些教师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从基于三维目标的音乐教学,转变到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需要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理念和方法上实现新的探索。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进入教学实践,将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那些对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的教学方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但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改变,才能秉承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使得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才能让学生以更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音乐学习,使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课。下面笔者将以湘教版二年级上册合唱教学《贝壳之歌》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新颖的导课,激发音乐课堂的生命活力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律动与体态动作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走、舞动、画线、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 二、预设与生成,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预设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列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做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预案。预设是为了更有效地生成,使生成更有把握,更富有成效性。只要我们在课前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中就可能多一些精彩的生成。预设得越充分,课堂上的调控会越灵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越深刻,音乐课堂才能收放自如,轻松驾驭。这样的预设是有弹性的,是留有回旋余地的。 三、利用多媒体,为音乐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多媒体进入音乐课堂,辅助音乐教学,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化,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焕发音乐课堂的生命活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启发学生欣赏音乐美,引导学生对审美的体验。 四、视听歌舞联动,使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