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程教育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程教育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程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211937916.html,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程教育

作者:陈建文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47期

摘要:分层教学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所探讨的“热点”课题之一。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的客观差异,把初中历史分层教学应用于实际课堂中,是构建和谐高效的新型初中历史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情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对于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学生历史学科教学动态管理,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分层教学策略

历史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也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其历史素养不断提升。教师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出发,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以素质教育为前提,满足不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不同要求,使他们在学习方法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能获得发展。本文拟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一系列比较合理有效的分层策略,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制定学习计划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都采用大班上课模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听课这一教学方式为主。教师对于全班的同学制定的同一个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视若无睹,只是将备课内容讲解完毕就结束了一堂历史课。在这种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差异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产生倦怠,失去兴趣。

这时候,分层次教学的第一步,因材施教。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将相似的学习状况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中。比方说,将历史学科掌握较好的学生归在A组,这一组的学习内容更为深层,教师可以对于这一组学

生的历史教学目标定在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层次探究上;将历史学科成绩一般的学生归在B组,教师对于这一组的历史教学目标则定在补充相关的历史事实并对于书本上的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的联想和比较;最后将历史学科成绩较差的学生归为C组,这一组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可定位为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基础,了解更多的史实。这样就做到了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分层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会出现过易或者过难的状况。[1]

二、教学目标分层及教学设计分层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就需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分层,为分层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比如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节的时候,在教学目标上,就可以分

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 的培养

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实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其中有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必须注重挖掘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的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品质,培?B高中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新人。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逐渐发生变化,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关系逐渐得以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得到加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分配好授课时间,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来独立思考和探究。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多给学生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来看待社会问题。 例如,在学习《多彩的消费》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各种消费观念,明确影响各类消费观念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消费观念是什么,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理智地消费。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时间被压缩,增加了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地思考,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检验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站在引导者的角度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既可以让学生获得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和思维方式,突出思想政治学科在课程育人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从而推动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立足时代发展开展教学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高中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维与观念,以及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出更加充分的准备,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点,搜集近期发生的与之相关的素材,在课堂上作为案例,让学生展开分析与讨论。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与社会发展的接轨,教师也需

浅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211937916.html, 浅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白春雪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为核心。高中思想政治 也要立德树人,这是其根本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等。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政治;学生;核心素养;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设计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育和生活联系更为密切,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有所获,教会学生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实问题等,这样能有效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从而促进他们生活的改善和提高。除了丰富知识外,也能学会做人。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升华思想品质,从而达到政治核心素养提高的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来源。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那么,如何实现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体验浅谈,以期和同行交流。 一、关注生活、关注时事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不要脱离生活,教师更要关注生活,关注时事。这样才能让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吸收,才能爱学政治。“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有所获。 高中政治教师要关注生活和时事。因为,国家政策方针涉及全国人民的生活,让学生关注和了解,不仅会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创设快乐的课堂,而且能使他们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把所学知识与政策方针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增强他们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的自觉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素养。 如:在《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素材,创设了具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长征最后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从而引出长征精神,进而分析弘扬民族精神有什么意义?激发他们的思维发散迁移,提高他们的分析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 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 理性精神 我国公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表现理性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3. 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就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4. 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

浅谈高中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高中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学科核心素养责无旁贷。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科核心素养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是弹好“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自主探究”三步曲。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

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

从一道高考试题看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一道高考试题看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 培养 2017年全国卷二38题以“我国玉米种植中的问题”为主题,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针对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判断和选择,引导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政治认同和增强主动参与经济建设的责任意识,试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可持续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反馈的信息看,学生普遍觉得对该高考试题的不适应,折射出我们政治课与高考要求存在的差距,该题进一步引发我们对政治教学应该如何教、如何学的进一步的深度思考。 一、试题呈现 全国卷二38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为保障玉米的生产和供给,我国长期实行以保护价(对农产品规定最低收购价)收购种植农户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2012年以来,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造成了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和正常流通受阻。2016年,国家发改委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我国玉米主

产区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种植)补贴”的新机制,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比上一年出现下跌。新机制运行扭转了近些年玉米价格不断提高、库存不断增多、补贴和亏损不断增加的局面。(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8分) (2)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 参考答案:(1)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供给减少;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降低,需求扩张;消化库存,促进玉米供需平衡;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减轻玉米及替代产品的进口压力。 (2)政府完善补贴政策;种植户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二、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启示 从阅卷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大致出现了三种情况:第一,审题不清,运用知识有错。考生把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答成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价格的影响,或者把价格对于市场交换的影响答成价格对消费的影响,或者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二,综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

普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具体表述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 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 要素。 1.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牛学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牛学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基二〔2014〕4号)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先行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目前,高中各科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预计 2016年11 月颁布新课标,2017 年高中就要使用新教材。 这次课改的基点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公民道德、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就构成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既要落实国家思想政治意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以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整合相关内容,开展“综合性”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同于单一学科课程,也不同于学科综合课程,而是以培育思想政治素养为主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多学科原理和方

法。这门课程不是为了学科知识的完备,而是基于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这种独特的“综合性”课程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的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表征,为其他国家课程设置所无法类比。因此,实施本课程,宜采取“综合性”教学,既强调学习内容的跨学科,又强调问题指向的复杂,也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具体说,就是引导学生整合相关知识,以综合性的思想政治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合相关内容,培养综合能力 “综合性”教学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指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科内或学科间有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并应用这些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说,就是整合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知识,围绕有关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他们的知识整合(迁移)能力。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或现象、事物等出发,纵横联系、相同相异相反相似内容比较,把相关知识构建成网,以培养知识整合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在传授书本知识时,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把生动活泼的现实材料引进课堂,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了解、认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时,要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研究

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研究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提出了中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到政治学科,就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四大核心素养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命题时,要把核心素养深刻地渗透到每一次练习、考试之中。 【关键词】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试题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含义 2016年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人文底蕴,即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即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即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健康生活,即珍爱生命、健全人格、适性发展;责任担当,即诚实友善、合作担当、法治信仰;实践创新,即热爱劳动、批判质疑、问题解决。

二、政治学科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1.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 和赞同,就是要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政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如2016年全国1卷38题所示: 材料: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这一题,选择从国际社会的角度考“一带一路”对世界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三、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四、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正式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计划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计划这次培训,受益匪浅,让我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 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等几个方面。目前,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建构阶段,到实践层面的落实肯定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呢?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很纠结的问题。为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培养和提升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以下四个策略。 一、开展时事开讲活动,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基本操作:课前用时3——5分钟,每名同学一次时事开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时事开讲活动,好处多多,表现如下:第一,活动使学生逐渐培养起关注时政新闻的习惯,而这一习惯是公民素养的体现。第二,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筛选时政新闻时,锻炼了学生筛选、精简材料的能力;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分析时政材料时,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第三,在对时政新闻的分享、讨论中,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者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政治认同。 当然,学生选择时政新闻可能存在不合科学的问题,教师应当事先了解学生所选的时政新闻,时政新闻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正确的政治认同,注重正面的教育引导,反映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新闻尽量慎用、少用。 二、采用体验式的活动型课堂模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 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应该尽量采用体验式的活动型课堂模式。通过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参与,时时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创设活动情境的形式有:辩论赛、小品、角色模拟等。 当然,设计的体验式活动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第一,要目的明确、主题突出,不搞形式主义;第二,要具有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开放性。 三、整合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以培育公民思想政治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实施高中政治课程,宜采取“综合性”教学,即引导学生整合相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知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开展社会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能力 政治课要想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开展必要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包括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等。社会活动时间可以是节假日时间,也可以是上课时间(可考虑在下午安排连堂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共问题的改进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服务公共事务以理解解决问题的复杂性,认识到社会矛盾的现实性和长期性,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如参加农业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在情景中受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当然,教师要找到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社会活动主题。 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坚信,通过国家多项配套改革和教师们的长期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将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浅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01-08T09:38:04.827Z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5月总第169期作者:蓝玉田 [导读] 不但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同样还让学生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推动了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让学生有更长远的学习目标。福建省道周中学363200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的模式不断变化也推动教学课程的全面发展,让教育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推动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中政治课程也要加快改革的步伐,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教师要注重彰显学科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有提升,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非常快速的,这也就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了高中阶段政治课程的持续发展。从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目前高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但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同样还让学生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推动了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让学生有更长远的学习目标。 一、从时政教育出发,增强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 在高中政治这门课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有明显教学优势的就是时政教育,它能进一步推动学生在这节课程上的全面发展。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政治教材中的大多数内容都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指引。 因此,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注重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认同政治知识,对政治课程有客观公正的看法,发挥时政教育的突出价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较高的核心素养能力。一直以来,高中政治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都是以教材的知识点为主,只有对于一些在试卷中出现的时政知识,教师才会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讲解,这就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变得十分漫长。 教师在讲解高中政治课程《人民当家做主》这节课程时,要想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之前,应该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针对才发生的时政事件进行自由表达,让学生在课堂分享一些自己关注的时政事件或者新闻事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相互讨论这些时政事件中包含的政治知识点。通过这样的课堂自由讨论,就可以让学生都有热情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够给予学生一些口语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时政事件,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程认知的能力。 二、加快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学生对课程核心素养的认知 在高中政治这门课程中,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不断提高自身对这门课程的认知能力以及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可以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对原来的课堂模式进行转换,要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认知和意识。同时,这种模式还能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学会互帮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能进一步实现培养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拓宽政治课程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 在高中政治这门课程中,教师最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情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有一定的胸怀国家的志向。在高中政治这门课程中,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在试卷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造成学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让学生只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材知识点的学习上,教学资源变得更加缺少,让学生有更少的机会进行深入的探究。 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说,教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有更全面的知识结构,教师就要考虑拓宽教学资源的平台,让学生接触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让政治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每分每秒,让学生可以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把握,让学生的眼光更加长远,不仅仅要停留在教材上,还能提高自己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借助一些课堂以外的教学资源,就能够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能对社会有全面的看法,真正认识到我们生活的政治世界的面貌,让学生有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够让学生有辨别对错的能力,让学生树立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生目标,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努力,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正义感,推动整个社会的持续性发展。 在高中政治课程上,为了让学生提高课堂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高中政治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到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推动政治课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2013,(05),85-87。 [2]张志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一一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5,(12),59-62。

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 素养的培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实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其中有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必须注重挖掘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的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品质,培?B高中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新人。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逐渐发生变化,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关系逐渐得以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得到加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分配好授课时间,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来独立思考和探究。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多给学生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来看待社会问题。 例如,在学习《多彩的消费》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各种消费观念,明确影响各类消费观念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消费观念是什么,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理智地消费。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时间被压缩,增加了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地思考,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检验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站在引导者的角度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既可以让学生获得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和思维方式,突出思想政治学科在课程育人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从而推动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 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大致可释出三层意义。 其一,什么是素养。素养是一种品质,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但这种品质,不仅因“教化”养成,而且因“阅历”自成,是人人终将拥有的品质。也就是说: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行业、产业、专业、职业) 、充当什么角色( 家庭的、社会的) ,无论接受过系统教育、培训与否,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面对特定的“生活情境”而表现出各自的素养。说到底: 素养,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 实践,是滋养素养的源泉。 其二,什么是核心素养。特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包括我们业已熟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动力系统) 三个维度。这就意味着,形成核心素养,是有预期目标、过程的结果。比如,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 其三,什么是学科素养。它是经历了“特定学习方式”后形成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 学科知识和技能”。对此,针对有关学科知识的误读,应澄清一个说法:“忘掉具体知识,留下的便是素养”。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学科素养不等同于学科知识,但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讲,学科知识的积累,是造就学科素养的条件;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学科知识积淀的结果。积累越丰富,积淀越深厚。唯其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更要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 读懂上述三个层面的意义,就不难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了。它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 或学习领域) 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 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表明: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关注点。一是着眼于学科本质属性,关注它在本学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综上所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就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 学科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它有赖于学习特定学科,是需要学科知识来证实的“学养”;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类别的学科素养,就在于它不仅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基,而且采用“特定学习方式”,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经历“十月怀胎”而孕育出来。简言之,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它集结了“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 二、如何提炼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 首先,要基于课程的学科本质,以提炼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思想政治课历史沿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把握本课程的学科本质,有三个视角: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辨识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有这样几个视点: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却有别于通常所称的综合课,同域外相关课程亦无从类比。应该说,这种课程设置,有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因此,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来看,课程这种独特的“综合意义”,要求由思想政治素养的提炼统摄相关学科内容,由相关学科内容支撑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而这种以提炼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路,正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育人本质所决定的。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反思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领者,也是学生各项能力和独立个性的培养者、激励者。教育教学的重心是促进学生“好学”“会学”“善学”。教师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提升。因此,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教师要更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认真回顾,吸取教训 重知识传授,忽视课堂情景的创设 刚上讲台时,没有什么经验,课前总是把全部的精力用在授课材料的精心准备、重点突破和难点的教学设计上,无暇顾及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思路比较狭窄。 强势“主导”,忽视“主体” 做了十年的老师,对教材体系的掌握胸有成竹;对重点难点的处理恰到好处,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控游刃有余,对各种课型的运用相当自信。每节课都在按照教学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都是高密度、快节奏的“好课”。然而,现在反思起来,多数课都有忽视学生主体的倾向,有“满堂灌”的嫌疑,故其效果并不理想。

沉潜反思,感悟提升 教书先“教人” 张伯苓说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创设教学情景,引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遨游,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汲取精神营养、提升技能、陶冶情操,通过课堂教学焕发巨大的生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学生的讨论是自发参与的讨论。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对问题大胆质疑、针锋相对地辩解,使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使道理越辩越明。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错误得到理解,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尊重和保护,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真正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这既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高效益教学,可谓是“双赢”。 要终身学习 自己接触、了解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才开始明白,教师不应是书本知识搬运工,而应该是教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教师不应是表演家,是引领学生,不是证明自己。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思想政治(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它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基本理念 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国际的眼光,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学科%网 2.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本课程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程

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培养[精品文档]

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实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其中有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必须注重挖掘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的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品质,培?B高中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新人。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逐渐发生变化,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关系逐渐得以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得到加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分配好授课时间,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来独立思考和探究。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多给学生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来看待社会问题。 例如,在学习《多彩的消费》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了

解各种消费观念,明确影响各类消费观念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消费观念是什么,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理智地消费。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时间被压缩,增加了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地思考,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检验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站在引导者的角度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既可以让学生获得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和思维方式,突出思想政治学科在课程育人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从而推动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立足时代发展开展教学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高中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维与观念,以及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出更加充分的准备,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点,搜集近期发生的与之相关的素材,在课堂上作为案例,让学生展开分析与讨论。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与社会发展的接轨,教师也需要注意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种新型教学工具,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够感受到时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