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山脉分布基本格局的认知,了解山脉控制着中国地形分布的大势,知道山区面积广大这一基本特征。

2.通过对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分布的认知,归纳出中国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基本特征。

3.通过对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了解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从中领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

4.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表述地形特点,分析其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5.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

二、教材分析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包括“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标准”不要求学生记忆大量地名,而是将重点放在对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的归纳上,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

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基于对“标准”的这一理解,教材在安排相关内容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材以中国地形、地势的三大特点为小标题,来组织内容:①山脉纵横交织。纵横分布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多以山脉为分界线。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阐述了这部分内容,将我国山脉按走向分为5种类型,即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为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教材设置了“熟悉中国的山脉”这组“活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教材安排了相关的“阅读”内容,如“珠穆朗玛峰”、“中华五岳”,并在这些材料中刻意加强了人文地理的内容。②地形复杂多样。首先,教材正文扼要介绍了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对于它们的具体情况则以“阅读”形式呈现,以方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单元的特点。其次,教材正文重点讲述了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点,以及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劣势,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山区开发利用中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教材安排了玲玲的提示和“矮寨大桥”、“滑坡”、“泥石流”三幅图片。最后,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位置、地形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设置了有针对性的“活动”,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课堂“活动”来落实相关的地理知识,发展相应的地理技能。③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之一。这部分教材正文扼要讲述了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等的影响,主要通过“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沿32°N 线中国地形剖面”两幅图像,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明确我国三级阶梯的界线、X围、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为了引导学生将上述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并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材设置了相应的“活动”。

本节教材充分运用地图和景观图片,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力争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教材安排了“中国主要山脉分布”、“中国地形分布”、“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等地图和大量景观图片,较好地凸显了地理教材的特色。引导学生发展读图、用图能力,这是本节教材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本节的“阅读”和“活动”中,渗透了许多有关“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我国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出简要的分析与评价,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三、教学提纲

一、山脉纵横交织

1.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

2.南北走向的主要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5.弧形山脉

二、地形复杂多样

1.主要地形单元

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地势西高东低

1.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

2.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等的影响

四、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学习难度虽然不大,但因涉及中国宏观地形分布,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感性经验积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好相关地图和景观照片,让学生在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中国地形特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新课导入:

方案①:古诗导入: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某某,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某某归来不看岳”的感叹。你到过某某吗?你知道“五岳”吗?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带领

你们去领略我们国家的“名山大川”,感悟我们国家的地形特征。

方案②:歌曲导入:播放或清唱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或全曲:“呀啦索哎/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注:以歌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请同学们不要一味地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你听出歌词中关于青藏高原地形特征的描述吗?你知道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吗?今天,我们一起从优美的旋律开始,去探寻我国的名山大川、高原盆地,谁能从中归纳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呢?

方案③:图文导入:由教师或学生搜集描述我国大好河山的短文或相关图片,在课堂朗读或展示,引导学生猜测判断,由此引入课题。

【山脉纵横交织】

教学指导:

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两部分构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之一,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精讲多练,让学生从地形图中获取有关知识,并从中感受山脉的“骨架”作用。这样,就可以为后面了解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和地势特征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方案①:

读图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活动”——“熟悉中国的山脉”。

方案②:

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在空白中国政区图显示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由教师示X,介绍它位于某某自治区的东部,山脉西侧为某某高原,东侧为东北平原。按照这种方式,依次显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三列、东西走向山脉三列、西北—东南走向山脉、南北走向山脉和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每出现一条山脉,要求学生读出名称、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及所在的主要省区名称及其部位。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山脉空间分布的感知。

运用板图教学,教师在中国政区图上画出主要山脉,再由学生回答山脉名称、山脉两侧地形区及其所在的主要省区名称或简称,学生在笔记本上同步完成,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形成山脉空间分布的观念,也为讲述山脉构成地形骨架的内容打下基础。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教师应明确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有山脉的名称,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对不同走向山脉分布的了解,从中感悟出我国山脉纵横交织的特点。纵横交织的山脉控制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同时山脉的自然阻隔也成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天然分界线。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组织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我国山脉分布的特点与作用。

“阅读”材料,回应新课导入方案①中提及的“五岳”,让学生了解“五岳”的名称、所属省区和景观特色。

东岳泰山位于某某省中部:峰峦层叠,山势险峻,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西岳华山位于某某省东南部:以山势险峻著称,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称。

南岳衡山位于某某省中南部: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北岳恒山横跨某某、某某两省:道教名山,有独特的悬空寺。

中岳嵩山位于某某省中部:某某、文化重地,有少林寺等众多名胜古迹。

小结:

中国山脉众多,不同走向的山脉纵横交织分布,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之间或高原,或盆地,或平原,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形类型,同时还分布着许多中外闻名的旅游名山。后面,我们再一起探寻分布在这些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和平原,看一看它们具有怎样的特色。

课后活动:

收集你最感兴趣的“名山”(可以是一列山脉或一座名山)的文章、景观图片等,记录它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色,并与同学分享。(注:本活动也可以在课前布置,在讲完“山脉纵横交织”这部分内容时进行展示)

【地形复杂多样】

方案①:

从学生准备的“名山”“活动”“活动”“活动”1)。

方案②:

“活动”2,勾画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对照图2-8“中国地形分布”,看一看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哪些地形单元。

我们已经了解到,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也感悟到了我国山脉之间分布着类型不同的地形区,如高原、盆地、平原等。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空间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学活动:

教师设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形吗?除了前面我们已学习过的山地(山脉)之外,我国大陆上还有哪几种地形基本类型?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一般指绝对高度大而相对高度小的广阔地区。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的盆状地形。

山地——海拔和相对高度都较高,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

丘陵——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学生活动1:找出图2-8“中国地形分布”的主要地形区,说出它们的名称,并尝试给这些地形区分类。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的三大平原;

青藏高原、某某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中国的四大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某某盆地——中国的四大盆地;

辽东丘陵、某某丘陵、东南丘陵——中国的三大丘陵;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等——中国的主要山脉。

学生活动2:归纳特征: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而且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的地形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中国地形复杂多样。

学生活动3: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阅读”

“活动”1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如果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那么中国的地形还具有什么特征呢?——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请同学们想一想,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看,山区与平原相比,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指导学生细读教材P.28正文内容,归纳出山区的优点与缺点)。

学生活动4: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活动”2、3。(此活动较为开放,难度也较大,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量,并给予学习困难的小组以适当的帮助)课后活动:

阅读教材“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阅读”材料,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教师可提供相应的和书名)进一步收集相关材料,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布概况、景观特色,以及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差异。

学生自主阅读单

四大高原:

“中国地形分布”和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的位置,并思考:①各高原位于我国哪个部位?跨哪几个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②与其他地形区之间的自然界线是什么?

2.归纳四大高原的主要地形特征(从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特殊地貌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完成下表内容。(标有下划线的内容,由学生填写)

四大盆地:

“中国地形分布”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地图上找出四大盆地的位置,并思考:①四大盆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哪个部位?②四大盆地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序是怎样的?③四大盆地的自然状况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2.四大盆地的人类活动有何差异?(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准噶尔盆地:牧场广阔,畜牧业发达;柴达木盆:“聚宝盆”,矿产资源开发;某某盆地:“天府之国”,农业发达)

三大平原:

“中国地形分布”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地图上找出三大平原的位置,思考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而且我国三大平原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带,气候湿润。因此,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2.完成下表:(标有下划线的内容,由学生填写)

三大丘陵:

“中国地形分布”,找出辽东丘陵、某某丘陵、东南丘陵。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某某的泰山、某某的某某、某某的庐山,某某的“某某山水”等著名的风景名山。

【地势西高东低】

教学指导:

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地读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一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了解三级阶梯界线上的山脉,以

便于学生利用这些山脉在地图上判断某地区所在的地势阶梯;第二,了解各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地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又可以将地形、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导入活动:

方案①:

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图中颜色的差异,得出我国地形构成上的东西差异。即: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主要是平原和丘陵。由此引入中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方案②:

展示空白中国图,多媒体显示中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和平原,学生跟着图像出现的节拍,依次说出地形单元名称(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教师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国主要地形的分布位置,了解了它们的主要特色,那么,如果我们从地势高低的角度,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特征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最好由学生得出)。下面我们来具有分析中国的这一地势特征,以及它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方案③:

出示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学们读过这一首词吗?知道“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吗?(一去不复返之意)你能从地理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话意思吗?估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流入大海。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一江春水向东流”反映出了中国地形的一个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教学过程:

“地势西高东低”这部分知识,教材P.30~31安排了图2-1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2-20“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和一组“活动”,再加上学生已有的中国地形分布的知识储备,教学难度应该不大。教师可灵活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最好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和探讨交流,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教学:

方案①:

第一步:运用多媒体课件,在中国地形图上沿32°N绘一条线,引发学生想象:如果我们沿这条线切开,你将看到怎样的情境呢?——出现“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然后将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与地形剖面图对比,由学生归纳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活动”1:勾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并标注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名称及界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进一步观察各级地势阶梯上分布的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主要是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 000~2 000米,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某某高原、黄土高原、某某盆地、云贵高原;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某某丘陵和东南丘陵。

“活动”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会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中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又在在阶梯交界处形成巨大落差,产生巨大的水能等)

方案②:

第一步:展示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参照图例,运用已学知识作出沿32°N

线中国地形剖面图,再引导学生与教材上的“沿32°N线中国地形剖图”对比,看一看自己画得是否准确。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归纳出中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第二、三步与方案①相同。

课后活动:查阅学校所在地(乡、县、市)的地形资料(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或文字资料),当地的地形以什么类型为主?具有怎样的地形特征?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附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

描述一个地区(国家)的地形特征,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看地形类型的构成状况(有哪些地形类型,以什么类型为主);二看地势的起伏状况(地势特征);三看有没有典型的(或特殊的)地形分布。例如,右图所示地区的地形特征可以作如下描述:

word

①分区描述:

②总体描述: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形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地势)。

2.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分析

在某一区域中,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果学会了要素间相互影响分析的方法,就能更好地把握区域的环境特征。例如,在本节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就中国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气流多次抬升,降水丰富;(2)山脉和高原阻挡夏季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增加内陆干旱的程度;(3)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南方部分地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高;(4)西部高原和高山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高山气候;(5)地形高低起伏大使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等等。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1)流向多为自西向东;(2)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3)西部高大的山地为河流提供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东部低平的平原河网密布;等等。

地形对地质灾害、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所以多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在高山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变化明显。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沟通了东西方向的交通,便于河流沿岸地区的水陆联运;(2)复杂多样的地形,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和区域化布局。如江南丘陵的立体农业、东耕西牧、天山的山地畜牧业、西南地区坝子农业等;(3)东西部地形的差异使交通网、人口和城市分布形成东密西疏的格局,等等。

11 / 11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中国的地形练同步习题(含答案)

2.1中国的地形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6分) 1.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下列关于如何实现山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山区风景秀丽,开发生态旅游。 B. 砍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业。 C. 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以满足市场需要。 D. 山区急流水能丰富,积极建设小水电站。 2.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关于其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B. 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 不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D. 使我国的许多大河由北向南流 3.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山脉是() A. 阴山 B. 大兴安岭 C. 长白山 D. 祁连山 4.我国的地势特点对河流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A. 水流平缓,利于通航 B.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 C. 大江南流,利于南北交通 D. 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小 5.小明暑期想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的游览线路如图1,结合图2完成下题 (1)能得到图2地形剖面示意图的旅游线路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沿途能看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的旅游线路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有关此山说法错误的是() A. 农耕区和畜牧业区分界线山脉之一 B.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此处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山脉之一 D. 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山脉之一 7.下列各区域,描述自然区域的一组是() A. 城市、乡村、农田、林地 B. 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吐鲁番盆地 C. 深圳、珠海、大连、青岛 D. 福建、广东、湖南、河北 8.在图中四个地形剖面图中,最接近我国地势变化特点的是() A. B. C. D. 9.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年代,贵州流传着“袖珍小马有能耐,火车没有汽车快”的说法,这是因为云贵髙原() A. 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B. 地形破碎,山道崎岖 C. 土质疏松,沟壑纵横 D. 山巅白雪皑皑,冰川广布 10.如图为“我国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A. 西高东低 B. 东高西低 C. 南高北低 D. 北高南低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地形 教案 山脉纵横交织

第1课时山脉纵横交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从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中,掌握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和走向。★过程与方法 能够结合中国主要分布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山脉分布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走向。 【教学难点】 识记我国主要山脉的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比较、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名山图片。 二、新课学习 (一)东西走向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东西走向。 (二)南北走向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的部分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南北走向。 (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西侧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长白山、武夷山;东侧的台湾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东北——西南走向。 (四)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阿尔泰山、祁连山。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五)弧形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喜马拉雅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弧形。 (六)位于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交界处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和南岭。 提问:找出山脉两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学生回答:祁连山:甘肃省和青海省;太行山:河北省和山西省;武夷山:福建省和江西省;南岭:广东省和湖南省。 绘图填图:引导学生在空白行政区划图上用铅笔画出这四个山脉的位置并填写两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多媒体展示:连接所有山脉。 提问:我国山脉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纵横交织。 绘图填图:引导学生在空白行政区划图上用铅笔画出所有山脉的位置。四、课堂练习 学练优课堂达标训练。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掌握了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走向,即“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为我们伟大祖国的雄伟壮阔感到骄傲和自豪。 六、作业布置 学练优课后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山脉分布基本格局的认知,了解山脉控制着中国地形分布的大势,知道山区面积广大这一基本特征。 2.通过对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分布的认知,归纳出中国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基本特征。 3.通过对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了解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从中领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 4.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表述地形特点,分析其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5.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 二、教材分析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包括“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标准”不要求学生记忆大量地名,而是将重点放在对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的归纳上,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

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基于对“标准”的这一理解,教材在安排相关内容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材以中国地形、地势的三大特点为小标题,来组织内容:①山脉纵横交织。纵横分布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多以山脉为分界线。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阐述了这部分内容,将我国山脉按走向分为5种类型,即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为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教材设置了“熟悉中国的山脉”这组“活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教材安排了相关的“阅读”内容,如“珠穆朗玛峰”、“中华五岳”,并在这些材料中刻意加强了人文地理的内容。②地形复杂多样。首先,教材正文扼要介绍了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对于它们的具体情况则以“阅读”形式呈现,以方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单元的特点。其次,教材正文重点讲述了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点,以及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劣势,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山区开发利用中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教材安排了玲玲的提示和“矮寨大桥”、“滑坡”、“泥石流”三幅图片。最后,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位置、地形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设置了有针对性的“活动”,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课堂“活动”来落实相关的地理知识,发展相应的地理技能。③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之一。这部分教材正文扼要讲述了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等的影响,主要通过“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沿32°N 线中国地形剖面”两幅图像,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明确我国三级阶梯的界线、X围、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为了引导学生将上述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并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材设置了相应的“活动”。 本节教材充分运用地图和景观图片,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力争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教材安排了“中国主要山脉分布”、“中国地形分布”、“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等地图和大量景观图片,较好地凸显了地理教材的特色。引导学生发展读图、用图能力,这是本节教材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共同探究,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并充分认识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2.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指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形特征对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中国空白轮廓图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情景设置,图片导入 承转过渡:好,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节,了解我国的地形。

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 纵横交织的山脉 出示课件 认识山脉:(山脉走向)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各山脉的延伸方向一样吗?不全一样。这就涉及到关于山脉的一个概念──走向,什么叫山脉的走向呢?就是山脉的延伸方向。请看这张示意图,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归纳为这样几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走向练习)下面我们就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来练习一下。请同学们在图上迅速找到老师所给山脉,并说出其走向?天山山脉──东西走向,阿尔泰山脉──西北东南走向,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横断山脉──南北走向。再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哪些走向的山脉居多?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居多。我们将东西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算作横,将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算作纵。主要掌握我国三横三纵的山脉名称及分布。 (重点山脉):三横山脉:一横──天山、阴山、燕山;二横──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三横──喜马拉雅山、南岭。三纵山脉:一纵──长白山、武夷山;二纵──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纵──贺兰山、横断山脉。 地形复杂多样

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几幅地图和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 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 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和三大平原的位置和地形特点。分析地形对气候、农业、河流的影响。 3、使学生了解山脉是地形的骨架,我国很多山脉是地形区的分界线。知道我国几个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5、通过阅读“我国主要地形类型所占的比例统计图”,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三.【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分析地形特点的方法。 2、通过读图、析图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探讨山区如何结合当地条件发展经济,使学生认识到陆地五种地形各有利弊,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学情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方法 【重点】读“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结合景观图,从位置、所属阶梯、所在省份、景观特点等方面具体分析,将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然后通过小练习、填一填、补充小资料等方式,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长沙雨花外国语初级中学尹延荷 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根据近些年来中考改革,地理为开卷考试形式,就更加重视对地理知识的综合与运用方面,更加重视学习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对地理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教学建议: 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应以从如何处理地理信息入手,来获得地理知识,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地理有关数据绘制曲线图。(人口增长图、各种数据的比较以及经济生产的增长等等。) 2.根据阅读材料获得地理知识。(对阅读材料的整理,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3.根据图例说出某种地理事物的分析,并归纳出其分布的规律。 4.利于图表回答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各章节的教学建议如下: (一)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以此来说明我国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国的地形讲义新版湘教版

中国的地形 本讲主题 1.我国主要的山脉 2.地形类型多样 3.山区面积广大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知识回顾 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 从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类型多样。有纵横交错的山脉,气势磅礴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绕的盆地,还有起伏绵延的丘陵。 一、我国主要的山脉 1.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 山脉的走向是指山脉总体的延伸方向。 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昆仑山脉—秦岭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题一:下列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的是() ①阴山山脉②太行山脉③天山山脉④贺兰山⑤南岭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1.主要的地形区

在上面的中国地形图中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我国第一大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多雪山、冰川;地势起伏不大,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有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聚落(人口、农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盛产青稞,太阳能与水能丰富。 ✓内蒙古高原 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开阔,很多地方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荒漠广布。有丰富的煤、铁、稀土矿,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黄土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最深、最广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多煤、多梯田、多窑洞。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多石灰岩,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面崎岖,有许多“坝子”(山间小盆地)是聚落(人口、农业)主要分布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

中国的地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势特点。 2.阅读中国地形图掌握三级阶梯的海拔、主要地形区、各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山脉的分 布。 3.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 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 不利条件。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特点。 2.主要山脉、地形区在图上的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歌唱祖国》歌曲导入。 (二)“过关斩将” 第一关:总体把握 中国地形特点 1.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纵横交错,构成我国地形骨架 (1)东西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南北走向: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西南走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西北-东南走向:________、 _________。 (5)弧形山脉:_________。 3 地形__________, _______面积广大 (1)四大高原的分布、特点 (2)四大盆地的分布、特点 (3)三大平原的分布、特点 (4)三大丘陵的分布 (5)山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占我国总面积的________。 第二关:观察地势 对照“沿32。N我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节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讲课稿 一、教材剖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地点、领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理所应当了。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术: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色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色,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限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观点,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地点。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经过学习,初步培育学生剖析问题,解决实质问题,读图剖析、采集办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培育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议论地势特色对天气、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论地理事物的方法。 感情、态度、价值观: 经过对本节的学习,指引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浸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信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要点、难点确实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色和我国的主要山脉,所以中国地形的特色和山脉散布是本课的要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色对天气、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年纪偏小,对一些平时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可以很好的与理论

知知趣连结,所以关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进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二、教法剖析(说教法) 教课不是向学生灌注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课过程中的帮助者、指引者和组织者,教课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课的主体,是教课的中心,是演员,坚持以“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叙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论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联系实质安排教课内容。 在学生回答下列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一样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时机,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忱。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实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生发展实用的地理。 三、学情剖析(说学法) 1、学生特色剖析: 在教课中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色,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讲堂上;另一方面要创建条件和时机, 让学生发布看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察看法、议论法、综合剖析法 四、说教课过程 联合本节课的教课目的、教课要点、难点以及新课程的要求,教课思路整体设计以下: 【导人新课】经过前一章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人口散布东多西少,请同学们想想,为何会出现这类散布不均呢?(学生思虑后回答) 教师小结:造成这类散布情况是由多种要素影响而成的,此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是地形,今日我们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色是从地势的角度描绘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向,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读图】地图册 P11 中国地形图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国的地势讲义(新版)湘教版

中国的地势 本讲主题 1.地势的特征 2.三级阶梯的界限 3.地势特征的影响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一、地势的特征 1.地势 地势是地表凹凸起伏的总趋势。 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周礼·考工记·匠人》此地势凹凸之不同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2.地势的特征 视察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总结我国地势分布特征。 我国地势分布图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题一: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势变更的图形是〔〕 A B C D 3.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 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顶峰。 在我国新疆天山山脉的南簏,有一个著名的盆地——吐鲁番盆地。盆地底部的艾丁湖凹地低于海平面154.31米,是我国陆地海拔最低点。 二、三级阶梯的界限 1.三级阶梯的分界限 我国陆地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如下: 参照我国地势分布图,找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限。

2.三级阶梯的海拔和主要地形 海拔主要地形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限: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其次级阶梯1000米~ 2000米 高原、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界限: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丘陵东北平原、辽东丘陵、华北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第三级阶梯接着向海洋延长,形成近海的大陆架 题二:位于我国地势其次、三阶梯分界限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限,该山脉是〔〕 A. 大兴安岭 B. 太行山 C. 昆仑山 D. 天山 题三: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A. 柴达木盆地 B. 成都平原 C. 华北平原 D. 黄土高原 三、地势特征的影响 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潮湿气流深化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2.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5、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1)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丰富,有利农业生产; (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辽阔的疆域: 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最南:曾母暗沙:4°N;最西:帕米尔高原73°E;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线长1.8万千米。中国海域最大的岛是台湾岛,其中台湾东北部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领海宽度12海里,专属经济区为200海里。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三、众多的邻国 1、陆界线:2.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3、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镇三级及特别行政区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中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三。主题结构 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 课题】农业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常识与技术

晓得农业的狭义、广义概念;晓得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相识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南北和东西的差异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 说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的名称和位置 相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的重要性,列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详细事例(如山区、平原等的农业类型)。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应用资料并接洽实际,说出我国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分布的概略。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九大商品粮基地、四大牧区的分布。 3情感、立场与代价观 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吻合天然规律,树立和谐的人地发展观。【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及其优良畜种 教具准备】 课堂时间分配】

教学流程】 集体设计个性修改 问题导引】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 自立进修】 自学提示 1.浏览课文,请注意以下中心词语和概念。 农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产品出口基地畜牧业 2.阅读课文,请思考以下问题。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分?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4)我国各类农产品的分布如何? 基础自测

八年级地理上册 1.1 中国的疆域教案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整体感知 本章包括中国的疆域和中国的行政区划两部分的内容。这是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初学中国地理时应上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清楚了什么是经线、纬线,了解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及世界各大洲、海洋和其他地理事物名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中国的疆域”介绍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面临的海洋、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等,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清楚我国所跨的经纬度及周边国家。 “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介绍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清楚我国包括多少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我国的首都及各省(区)的省(区)会等。 本章所含内容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教学中应借助于投影、拼图等教学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使学生学会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二)能力训练点 1.动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赏析彩图:“春到乌苏里江”、“中国的北极村”、“南海诸岛一角鸟瞰”、“帕米尔高原”和书中风景插图,并配上富有诗意的解说,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感受到祖国各地山河秀丽、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二、学法指导 通过“领土四端点”“濒临的海洋”“邻国”等知识点的教学,指导学生把地名落实地地图上和借助地图获取有关信息的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二)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地形复杂多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 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 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东 西

八年级地理上册-23-中国的河流教材分析-(新版)湘教版1

《中国的河流》教材解析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长江、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6.了解河流水能开发评价的基本方向,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二、教材分析 河流在自然环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流域内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综合影响;另一方面,河流与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河流影响着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改造着河流的基本面貌。因此,通过河流的学习,可认识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特色,分析、评判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造就了中国众多的大江大河大湖,同时也使中国河流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本节教材包括“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教材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

内流河的基本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课标要求看,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应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是掌握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长江而言,应突出其开发利用的价值,通过三峡水利枢纽、“黄金水道”等方面来说明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对黄河而言,应突出对“黄河之害”和“治理对策”的把握,让学生领会治理黄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外流区为主”这部分内容,教材重点归纳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材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着重讲述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第二步,讲述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南北差异;第三步,扼要阐述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同时,教材安排了2组相关“活动”,旨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有一个相对精确的空间认知,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了解归纳河流水文特征的基本方法。教材提供了“京杭运河”、“塔里木河”、“中国的湖泊”三则“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分布现状。对于“阅读”材料的教学,教师可灵活处理,既可以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案例加以分析,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自主学习来完成。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不同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比较与归纳,教学难点是外流区、内流区的划分与空间识记。 “滚滚长江”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阐述了长江源流概况,上、中、下游划分及自然特征,巨大的水能资源和“黄金水道”等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长江的自然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处理能力,教材安排了4幅分布图、1幅剖面图、5幅景观图、3则“阅读”材料和2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源。 “滔滔黄河”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阐述了黄河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划分及自然特征,“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上、中游的水能开发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及黄河的综合治理,难点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成因。为使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教材安排了1幅分布图、1幅示意图、1幅统计图、4幅景观图、3则“阅读”材料和2组“活动”。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本节教材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通过读图来概括教学内容,然后再分开表述,体现出“先总后分”的特点。本节教材基本上可以从“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图、“长江水系”图、“黄河水系”图来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材分析 湘教版(2021-2022学年)

《中国的气候》教材解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5.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6.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教材分析 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教材从气温、降水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共安排了6幅分布图、4幅统计图和3幅景观图,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难点。为此,教材安排了“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的“阅读”材料,在P。33设计了相关的读图“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特点,来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活动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教材安排了“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中国的温度带”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程度也逐渐加重;从时间分配来看,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大多数地方5—9月份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为引导学生认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教材安排了“中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的“阅读”材料,在P。36设计了一组读图归纳我国降水分布规律的“活动”。因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成因与季风密切相关,所以教材将成因问题的探讨安排在“季风气候显著"这个内容中,并在P。41设计了“中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根据各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把全国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为便于学生了解这个内容,教材安排了“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的“阅读”材料;为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在P。38设计了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将“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两幅图叠加起来进行判读。 ﻬ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在了解我国的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之后,联系已学的我国地形地势的相关知识,结合“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学生很容易认识到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为加强学生对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打通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三者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多图叠加的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教材在P。38设计了一个填表“活动"。为强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合,引导学生了解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教材在P。39设计了相关“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