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2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中国的山脉分布及走向分类。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3.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1课时山脉纵横交织

(板书)一、山脉纵横交织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

喜马拉雅山的走向?

喜马拉雅山最高峰的位置、名称、海拔?

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

(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但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板图)中国轮廓图。复习、概括,深入探讨。

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张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

绘好后,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要求挑选写有山脉名称的吹塑纸条,粘贴在板图的正确位置上。没到黑板前做练习的同学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如:(1)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2)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上的山脉等。

让学生将前面学过的山脉全部粘贴在板图上。

(教师承转)我国山脉很多,除了以上山脉以外,还有一些山脉也很重要。

如:(1)在中俄边境上画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与其走向相同的还有甘肃、青海两省边境上的祁连山。

(2)在西南有一组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

【资料】中华五岳

东岳泰山

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独尊”之说。“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载流传。“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其实已经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积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岳华山

西岳华山,五帝时称“太华”,夏商时称“西岳”,雅称“华岳”。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华夏”、“中华”皆藉华山而得名。“自古华山一条路”,险居五岳之首。

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华阴县,为五岳之西岳。北瞰黄河,南依秦岭,雄踞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交汇处,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北峰云台、中峰玉女五峰环峙,高擎天空,“远而望之若花状”,故有其名。

南岳衡山

五岳之中,唯独衡山雄踞南方。《述异记》称南岳系盘古左臂变成的。南岳称为衡山,因它位处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像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轻重,能够“铨德钧物”,所以定名叫“衡山”。又因轸星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这颗星主管人间寿命。而衡山古属长沙。借名伸义,所以衡山有“寿岳”之称。后人祝寿,时常称颂为“寿比南山”,其来源就是从这儿借喻的。

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衡山位于湖南省衡山县,是五岳之南岳,自古天下闻名,尤以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佛、道两教形成的人文景观著称。

北岳恒山

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深山藏宝,如著名的悬空寺便隐匿其中。相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见其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秦时“奉天下名山十二”,泰山之次便是恒山。恒山,又称恒岳,位于山西浑源县。恒山别名常山。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历来称为北岳。秦朝时“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尔雅》也称:“恒山为北岳”。

中岳嵩山

横卧中原腹地的嵩山,嵩山古称外方,又称嵩高,属伏牛山脉,其主体在今河南登封县境内,东邻省会郑州,西邻九朝古都洛阳。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以嵩山位于中央,是为天地之中,故定嵩山为中岳。嵩山主要由太室、少室二山组成,山体从东至西横卧,蜿蜒70公里,故有“中岳如卧”之说。嵩山风景名胜区由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观星台、三岳寨、白沙湖六大景区组成。嵩山之顶名曰峻极,海拔1491.7米,古有“峻极于天”之说。

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生息繁衍,炎黄祖源,三代都地。嵩阳书院乃儒家文化圣地;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驰名中外。嵩山不同于其他四山者,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自然景色奇丽,奥妙无穷。太室如龙眠,少室似凤舞,三十六峰雄浑奇秀,更有奇特的地质地貌,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汇聚一处,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第2课时地形复杂多样

(教师引导)学生用铅笔在自拓的图上,将走向一致的山脉首尾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

整个中国就好像被一张网所覆盖,这张网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教师引导讲述)(1)指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2)指出昆仑山、祁连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3)指出昆仑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4)指出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5)指出阿尔泰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6)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每指一个网格,学生都可能会说出一个地形名称,若有问题,教师给以补充。使学生明白每个网格中都有一个地形区。引导学生讨论山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复习提问)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学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

(转折过渡)我国地形种类齐全,哪种地形所占面积最大?哪种最小呢?请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教科书23页“中国地形图”。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转折过渡)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归纳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但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山区面积广大为发展林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同时由于平原面积少,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板书)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1.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山脉纵横交织,把我国分成若干地形区(可重述各地形区名称)

(板书)2。山脉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各地形区以山脉为界。

(2)有些山脉是行政区界线,如太行山西侧是山西省,东侧是河北省;武夷山西侧是江西省,东侧是福建省。

(3)有些山脉是自然地理界线,如秦岭是南、北方的界线。

(出示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或挂中国地形图挂图。

①分别让学生指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横断山,并让他们说出各条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②分别让学生指出天山、昆仑山让其说出其南北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③分别让学生指出太行山、武夷山、巫山让学生说其东西两侧行政区的名称。

④指出其它一些山脉让学生说出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教师引导)为什么各个高原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1页“读一读“,在解释黄土高原成因的同时,简单介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成因及其它特点,以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承转)在第一、二阶梯上,除高原外,还有四大盆地。

(板书)(四)、四大盆地

(引导学生)指地形图,请学生想像盆地的形态。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地形图,指出各盆地的外围山脉。

同时看课本第32页各盆地分布示意图,并对照“中国政区图”,判断各判断所在的省区。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2-33页,总结各盆地特点、并填表。

教师概括补充将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引导)比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特点。请学生思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大部分高原、盆地地区,或高寒,或沙漠广布,或地面崎岖、沟壑纵横。总之,它们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这些地区目前仍是我国经济相对贫穷落后有待发展的地区;但由于其自然条件独特,在这些年也充分展示了发展潜力,如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柴达木盆地的钾盐、青藏地区的牦牛、内蒙古的畜牧业、四川盆地的农业以及新疆、内蒙、云南等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若能加大这些地区的经济、人力投入及交通建设,昔日偏僻、落后的地区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热点地区。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教师指图提问〕我国第三级阶梯上又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学生答:平原和丘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板书〕(五)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1、三大平原分布和特点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三大平原的名称,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它们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平原、首都北京所在的华北平原、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们依山连海,是一条纵贯我国南北的冲积平原带。

〔读图观察〕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东北平原示意图”。请同学在黑板前指挂图说明东北平原的位置、范围。

学生指图回答。

〔指导读图〕我们继续看这幅图。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约35万平方千米。它是由那几个小平原组成的?

学生读图回答,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启发提问〕它们的名称有何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所携带泥沙冲积而成,松嫩平原是由松花江和嫩江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辽河平原主要是由辽河携带泥沙充饥而成。

〔教师总结〕我国东部平原多是由河流所携带泥沙不断堆积而成的,请同学们看彩图14。东北平原分布有肥沃的黑土。据测算,黑土的养分比华北平原的褐土要高3-5倍。在沼泽地若能采取排水措施,它可变为良好的耕地。牧场,我国在此已建成一批机械化的农场。昔日“光长野草不长粮”的“北大荒”已变成富饶的“北大仓”,小麦、大豆、甜菜的产量一

直居全国第一位。

〔巩固填图〕请同学在空白图中填写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及辽河的名称,在东北平原填写东北平原的特征——辽阔、肥沃。

(转折)我们刚才提到的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请同学们看课本插图,到黑板前说明华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又是哪条河流呢?

学生回答:黄河,其次有淮河、海河。

(教师总结)黄河的含沙量为世界之冠,请同学们读课本第五章、第三节的“读一读”,“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可以知道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还有海河的支流永定河、潮北河,它们共同冲积成华北平原。平原大部分地区的沉积物的厚度可达上千米。

(提问)那么华北平原的地表形态又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参看彩图18。

学生讨论回答:一望无际、非常平坦。

(教师补充资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面坡度不大,如果坐在行使在平原的火车上看日出,就会发现一轮红日从一望无际的麦田尽头升出了地平线。

(巩固填图)请同学们在空白图中准确填写华北平原及特征,并把海河、黄河、淮河的名称填在图上。

(教师指图)我国的第三大平原是……?

学生回答。

长江中下游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较前面两个平原都小。别看它虽小,它却是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的繁荣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部分,先请同学阅读课文,讨论后回答问题。

现在请同学阅读课本第34页“(三)长江中下游平原”课文及图3.19、图3.20及彩图15。看完后,讨论投影片中问题。

(出示投影)长江中下游平原图。

(提问)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范围?

在图3.19中,长江中下游平原范围内有哪些河流?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如何形成的?

长江中下游平原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请学生指挂图回答问题①。

(教师问)它北起?淮河

它南至?洞庭湖南部地区

学生指挂图回答问题②:长江、汉江、赣江、湘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的名称。学生回答问题③:长江及其支流的泥沙冲积而成。

学生回答问题④:地势低平,河渠如网。

(启发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东北平原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①地势低平,②河湖更多,③纬度位置更低,更热。

(出示投影)

(教师讲解)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水田为主,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华北、东北平旱田为主,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

长江中下游平原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广袤的平川沃土、众多的河流湖泊,地上水稻、油菜,水中鱼、虾、蟹、藕,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在空白图中填写长江中下游平原,并填注:汉江、长江、湘江、赣江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的名称。

(启发思考)请同学们完成本节的“想一想”。

学生回答。

“想一想”1.东北平原(地势坦荡)中部有一条稍稍隆起的分水岭高地,有些低地积水成沼泽。

“想一想”2.华北平原是由黄、淮、海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想一想”3.长江中下游平原河叉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农业是种稻、养鱼为主。(引导读图)请同学们看地图册,我国除三大平原外,还有哪些面积较小的平原。

学生看图、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是一个山地多、平原少的国家,平原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3。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现有耕地,积极开垦荒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人民提供更为充足、丰富的农产品。

(转折)同学们在读图过程中一定发现还有一种地形――丘陵。

(板书)2、主要丘陵

(读图观察)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5页图3.21及彩图12,在丘陵地区是如何发展农业生产的?

学生回答。

(提问)课本中提到的丘陵地区的果园、经济林木具体是指什么呢?大家讨论一下。

(出示景观投影片)①果园②竹林③桂林山水④泰山

(板书总结)1.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2.利用及发展:梯田、果园、经济林木、风景区

第3课时地势西高东低

〔板书〕三、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

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

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古诗云“大江东去浪涛尽”,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教学反思

通过这几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

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中国的地形 导学案设计 共3课时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1课时山脉纵横交织 【学习目标】 1.记住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 2.了解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的位置及自然与文化特色。 重点: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 难点: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自主学习】 2.中华五岳:东岳泰山(山东省)、西岳华山(陕西省)、南岳衡山(湖南省)、北岳恒山(山西省)、中岳嵩山(河南省)。 【交流探究】 不同走向的山脉与省区界线 写出图中数码表示的山脉名称、走向,这些山脉分别是哪两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分界线? 答:①为太行山,东北—西南走向,是山西省与河北省的界山;②为巫山,东北—西南走向,是重庆市与

湖北省的界山;③为武夷山,东北—西南走向,是江西省与福建省的界山;④为祁连山,西北—东南走向,其东段是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山;⑤为昆仑山,东西走向,其西段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西藏自治区的界山;⑥为南岭,东西走向,是湖南省与广东省的界山。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1)歌诀记忆中国的主要山脉 三撇三横一弧形,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夹在中,台湾山脉它在东;天山阴山北连横,昆仑秦岭横居中;南岭喜马南卧龙,珠峰傲立中尼境。 (2)口诀记忆中华五岳: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3)图解作为省区的界山 【当堂达标】 1.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分布特点是(C ) A.横向分布 B.纵向分布 C.纵横交织 D.弧形分布 2.下列山脉中,属于东西走向的是(A ) A.秦岭 B.太行山 C.武夷山 D.横断山 3.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山脉①是昆仑山 B.山脉②是天山 C.山脉③是阿尔泰山 D.山脉②与山脉①、山脉③的走向相同 4.中华五岳中,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是(A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5.山脉常常成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天然分界线。对下列图中山脉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 A )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

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主要高原、盆地、平原的特征 2.地形构成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过程: 中国地形图或挂中国地形图挂图。 ①分别让学生指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横断山,并让他们说出各条山脉东 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②分别让学生指出天山、昆仑山让其说出其南北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③分别让学生指出太行山、武夷山、巫山让学生说其东西两侧行政区的名称。 ④指出其它一些山脉让学生说出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四大高原

(教师引导)为什么各个高原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1页“读一读“,在解释黄土高原成因的同时,简单介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成因及其它特点,以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承转)在第一、二阶梯上,除高原外,还有四大盆地。 (板书)(四)、四大盆地 (引导学生)指地形图,请学生想像盆地的形态。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地形图,指出各盆地的外围山脉。 同时看课本第32页各盆地分布示意图,并对照“中国政区图”,判断各判断所在的省区。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 (投影)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2-33页,总结各盆地特点、并填表。

教师概括补充将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引导)比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特点。请学生思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大部分高原、盆地地区,或高寒,或沙漠广布,或地面崎岖、沟壑纵横。总之,它们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这些地区目前仍是我国经济相对贫穷落后有待发展的地区;但由于其自然条件独特,在这些年也充分展示了发展潜力,如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柴达木盆地的钾盐、青藏地区的牦牛、某某的畜牧业、某某盆地的农业以及某某、内蒙、某某等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若能加大这些地区的经济、人力投入及交通建设,昔日偏僻、落后的地区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热点地区。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教师指图提问〕我国第三级阶梯上又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学生答:平原和丘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板书〕(五)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1、三大平原分布和特点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三大平原的名称,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它们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平原、首都所在的华北平原、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们依山连海,是一条纵贯我国南北的冲积平原带。 〔读图观察〕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东北平原示意图”。请同学在黑板前指挂图说明东北平原的位置、X围。 学生指图回答。 〔指导读图〕我们继续看这幅图。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约35万平方千米。它是由那几个小平原组成的? 学生读图回答,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启发提问〕它们的名称有何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三江平原是由某某、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所携带泥沙冲积而成,松嫩平原是

2022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中国的山脉分布及走向分类。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3.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1课时山脉纵横交织 (板书)一、山脉纵横交织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2.1中国的地形 第2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山脉及其走向的概念 2、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 3、知道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4、使学生形成我国主要的山脉的空间观念 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难点: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具山脉走向分布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主要的山脉。 第二节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1、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为走向 展示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东西) (1)这些山脉是什么走向 (2)教材上把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称为一列,你觉得有无道理?

(3)这种走向的山脉共有几列? 学生对照图,在教材图上描出三列山脉 最西一列天山——阴山 中间一列昆仑山——秦岭 最东一列南岭 2、我国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哪列山脉?它们是什么走向?这样的山脉还有哪几列? 展示山脉分布图(东北——西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贺兰山,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著名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等 3、播放图片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 展示山脉走向分布图在图中找出喜马拉雅山的位置 我国西藏自治区与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境线上。 走向弧形山脉 (二)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我国不同的山脉纵横交织,把我国地表分成若干地形区,它们是高原,盆地或平原

山脉名称两侧地形区 西侧东侧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太行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巫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南侧北侧天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教后记:

八年级地理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湘教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地形复杂多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地形 教案 山脉纵横交织

第1课时山脉纵横交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从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中,掌握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和走向。★过程与方法 能够结合中国主要分布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山脉分布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走向。 【教学难点】 识记我国主要山脉的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比较、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名山图片。 二、新课学习 (一)东西走向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东西走向。 (二)南北走向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的部分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南北走向。 (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西侧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长白山、武夷山;东侧的台湾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东北——西南走向。 (四)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阿尔泰山、祁连山。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五)弧形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喜马拉雅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弧形。 (六)位于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交界处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和南岭。 提问:找出山脉两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学生回答:祁连山:甘肃省和青海省;太行山:河北省和山西省;武夷山:福建省和江西省;南岭:广东省和湖南省。 绘图填图:引导学生在空白行政区划图上用铅笔画出这四个山脉的位置并填写两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多媒体展示:连接所有山脉。 提问:我国山脉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纵横交织。 绘图填图:引导学生在空白行政区划图上用铅笔画出所有山脉的位置。四、课堂练习 学练优课堂达标训练。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掌握了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走向,即“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为我们伟大祖国的雄伟壮阔感到骄傲和自豪。 六、作业布置 学练优课后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地形 教案 地形复杂多样

第2课时地形复杂多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中国地形图和景观图,说出我国重要地形区的空间分布和特点。(2)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过程与方法 能在地形图上识别我国的主要地形,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五种地形的特点。 (2)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我国的主要地形。 【教学难点】 读中国地形图。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比较、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山脉示意图。 承转过渡: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它们纵横交织,把我国地表分隔成大大小小的地形区。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我国的主要地形区。 二、新课学习 (一)四大高原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颜色显示青藏高原位置、青藏高原风光。 讲解: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高原,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颜色显示内蒙古高原位置、内蒙古高原风光。 讲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内蒙古草原草场广布,草质优良,是我国重要的奶源地。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颜色显示黄土高原位置、黄土高原风光。 讲解: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多媒体展示:云贵高原梯田。

引导:引导学生回答云贵高原梯田的形成与云贵高原的地形有关。 总结:四大高原的景观特点:青藏高原——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起伏和缓,草原肥美;黄土高原——黄土最多,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梯田景观。 (二)四大盆地 承转过渡:在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盆地,其中四大盆地最为著名。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塔里木盆地位置、景观图。 讲解: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内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准噶尔盆地位置、景观图。 讲解: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北侧,盆地内绿洲具有相当规模。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柴达木盆地位置、景观图。 讲解: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是海拔最高的盆地。盆地内矿产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之称。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四川盆地位置、景观图。讲解: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侧,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三大平原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

中国的地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势特点。 2.阅读中国地形图掌握三级阶梯的海拔、主要地形区、各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山脉的分 布。 3.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 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 不利条件。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特点。 2.主要山脉、地形区在图上的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歌唱祖国》歌曲导入。 (二)“过关斩将” 第一关:总体把握 中国地形特点 1.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纵横交错,构成我国地形骨架 (1)东西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南北走向: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西南走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西北-东南走向:________、 _________。 (5)弧形山脉:_________。 3 地形__________, _______面积广大 (1)四大高原的分布、特点 (2)四大盆地的分布、特点 (3)三大平原的分布、特点 (4)三大丘陵的分布 (5)山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占我国总面积的________。 第二关:观察地势 对照“沿32。N我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山脉分布基本格局的认知,了解山脉控制着中国地形分布的大势,知道山区面积广大这一基本特征。 2.通过对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分布的认知,归纳出中国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基本特征。 3.通过对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了解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从中领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 4.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表述地形特点,分析其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5.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 二、教材分析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包括“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标准”不要求学生记忆大量地名,而是将重点放在对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的归纳上,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基于对“标准”的这一理解,教材在安排相关内容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材以中国地形、地势的三大特点为小标题,来组织内容:①山脉纵横交织。纵横分布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多以山脉为分界线。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阐述了这部分内容,将我国山脉按走向分为5种类型,即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为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教材设置了“熟悉中国的山脉”这组“活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教材安排了相关的“阅读”内容,中 国 的 地 形 特 征 山脉纵横交织 地形复杂多样 地势西高东低 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说课教案 湘教版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讲述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三部分内容。地形是构成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同时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学好本节,将会对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多而高。本节为地形的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有两项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对于地势特征要强调的是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独特的阶梯状地势使我国大江大河在向东流的过程中形成多级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这部分内容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地图精讲多练,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反复读图记图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和主要山脉的分布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点及各级地势阶梯的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区,并记住阶梯分界线。 (2)认识山脉走向的含义,熟悉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并能说明山脉起我国地形骨架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讨论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2)通过读图、记图,画图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记图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决心为建设富强、某某的国家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节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讲课稿 一、教材剖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地点、领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理所应当了。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术: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色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色,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限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观点,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地点。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经过学习,初步培育学生剖析问题,解决实质问题,读图剖析、采集办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培育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议论地势特色对天气、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论地理事物的方法。 感情、态度、价值观: 经过对本节的学习,指引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浸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信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要点、难点确实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色和我国的主要山脉,所以中国地形的特色和山脉散布是本课的要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色对天气、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年纪偏小,对一些平时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可以很好的与理论

知知趣连结,所以关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进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二、教法剖析(说教法) 教课不是向学生灌注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课过程中的帮助者、指引者和组织者,教课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课的主体,是教课的中心,是演员,坚持以“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叙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论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联系实质安排教课内容。 在学生回答下列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一样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时机,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忱。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实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生发展实用的地理。 三、学情剖析(说学法) 1、学生特色剖析: 在教课中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色,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讲堂上;另一方面要创建条件和时机, 让学生发布看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察看法、议论法、综合剖析法 四、说教课过程 联合本节课的教课目的、教课要点、难点以及新课程的要求,教课思路整体设计以下: 【导人新课】经过前一章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人口散布东多西少,请同学们想想,为何会出现这类散布不均呢?(学生思虑后回答) 教师小结:造成这类散布情况是由多种要素影响而成的,此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是地形,今日我们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色是从地势的角度描绘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向,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读图】地图册 P11 中国地形图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说课稿: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说课稿: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根本国情。在这个根底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局部,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根底---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开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A、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B、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所经历现象跟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相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来。 二、说教法 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到达在图上稳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那么,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开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开展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陵水南平学校陈耀珍 2015年9月30日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二、教学设计方案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长城长》 欣赏歌曲,回想之前学过的亚洲地形的特点。【读图分析,探索新知】 1、展示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和我国北纬32°地形剖面 观察“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为什么会化。观察“我国北纬地形剖面”纸上简单的绘制。

【板书设计】 板书体现了教学主 线, 点,一目了然。 附:本节课可用“手示法”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方法点拨】巧用“手示图”记忆“四大高原” 图1 图2 图3 图4 (1)手示方法 拳的三个面(拳背、拳面、拳心),以及拳背与拳面交界棱面共四个图,拳心食指和中指在拳中伸直,构成视觉画面不平效果。 (2)手示含义 形象表示我国四大高原特点。拳面为黄土高原(图1),指缝示意为沟壑纵横地貌;拳背为内蒙古高原(图2),手背示意平坦开阔,一望无垠;拳心为云贵高原(图3)及崎岖不平(石灰岩地形)的特征;拳背与拳面交界的棱面为青藏高原(图4),其特点是海拔高,相对高度小,起伏呈现的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特点。

手示记忆“三大平原” (1)手示方法 左手掌伸平,面对掌心,指尖并在一起 向右倾,约40°。 (2)手示含义 形象地表示我国三大平原。手指部分为 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指根部分为华北 平原;横掌纹附近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横掌纹为长江;掌右下部分为珠江三角 洲。食指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 岭,指尖连线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食指尖为我国最北点漠河村。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共3课时)单元整体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八年地理上册大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本章内容分析 本章涉及中国自然环境的3条标准,即“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从总体上看,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中国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特征,并了解这些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时,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较好地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培养有本领的课程理念。 二、本章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本主题后,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不同媒体及生活体验中获取并运用有关中国地理的信息资料,能够描述中国不同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从区域的视角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能够观察、描述、解释家乡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表现出主动学习及问题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为以后的区域认知奠定基础。 本章是认识中国全貌的一部分,为区域地理学习打基础,区域地理的学习就必须要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方面,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进行生活和生产建设时都是人民必须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制约的生产生活的发展,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奠定基础,本单元设计主题活动和课堂地理实践力的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记住主要山脉、重要地形区,运用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_说课稿范文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

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演员,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思路总体设计如下: 【导人新课】通过前一章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人口分布东多西少,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布不均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造成这种分布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地形,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读图】地图册P11 中国地形图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