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

流行语是词汇这个大家庭中极富表现力的成员。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它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在其定性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应忽视流行语所具有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作为一种鲜活多变的语言现象, 它是把握时代脉搏、剖析大众心理的一个既独特又有趣的视角。对于流行语,我们不要过度排斥,也无需大肆吹捧,它会沿着语言客观规律所铺设的道路走下去。

标签:流行语新词语流行原因社会心理

一、引言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和大众心理的一面镜子,流行语则是镜面中折射率最强的一个点。流行语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尚语言,那么,什么样的词语才能算得上是流行语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一段时期内人们说得最多的词汇,而不管是在口头上还是在媒体上,不管该词语的流行是由于政府的提倡还是出于民间的创造。”例如:社会主义荣辱观、朝鲜核试验、股指期货、德国世界杯、房奴、“鸟巢”、易中天、抱抱团等词语,它们是2006年度媒介使用的高频词,反映了当年国家或社会的热点事件以及焦点人物,因而被权威机构收录到了《中国流行语2007发布榜》中。另一种理解是将流行语限定为一定时期内人们广泛使用的口语词汇,它们来源于民间,表达了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新观念、新感觉,是一种新颖、生动、鲜活的语言形式。本文探讨的流行语属于后者。

二、流行语与新词语

流行语不等同于新词语。流行语既包括具有“流行”潜质的新词语——它们有些是新造词语,而更多的是对旧词的别解或新解,即利用原有词语的能指,赋予新的所指;也包括以前尚未流行但新近流行起来的老词语。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方言词、字母词,也步入了流行语的行列。因此,流行语与新词语是两个互有交集的不同概念。

三、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一)流行语的流行性,首先是由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形式简洁明快

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在语言用词上趋向于简约和直白。这既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又能达到言简意骇、形象生动的效果,而且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因此,这样的词语很容易流行开来。

(1)字母词的使用,如:

1)DIY——Do it yourself的英文缩写,意为自己动手做。

2)DV——Digital Video的英文缩写,是指数字视频以及以这种格式记录音像数据的数字摄像机。

3)AA制——指聚餐或其他消费结帐时各人平摊出钱或各人算各人账的做法。

(2)数字词的使用

数字词是利用谐音转换数字的意思,如“584”(我发誓)“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886”( 拜拜了)等。它们外表简单而内涵丰富, 形式新颖又别具一格, 所以一出现便受到了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大力追捧。起初,它们只流行于网络,后来逐渐扩展到短信以及日常交际中。

(3)缩略语的使用,如:

4)北漂——漂在北京的外地人。

5)海龟(归)——专指出国留学后又归国创业的人。海外归来的缩写后又谐音变异。

2.内容新颖、生动

流行语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新颖别致的内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必然产生许多新鲜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新颖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它们。不管是新词新语还是旧词别解,都可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举例来说:

6)驴友:即“旅友”,用来统称喜欢户外运动和自助旅游的人们。“驴”跟“旅”音近,而且意思也很传神。

7)忽悠:这是一个东北方言词,随着赵本山的小品的热播而迅速流行起来。这个流行的“忽悠”并非表示其本义“晃动”,而是“欺骗”的意思。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蒙”“骗”相比,带上了笑谑、诙谐的语气,因而显得格外生动,同时也弱化了“欺骗”义的贬义程度。

8)老板:特指在大学中,学生对自己导师的戏称,形象生动。

9)叽叽歪歪(唧唧歪歪):形容一个人说话罗里罗嗦,没完没了。具有调侃的意味。

3.构成方式多样

流行语的构成采取了众多别出心裁的方式:

(1)有些流行语以故意出错的方式造成幽默感,如:寒冬时节,一个女孩还穿着短裙出门,人们往往会说她“美丽冻人”。其中微妙的双关意味体现了说话者的风趣。

(2)有些流行语使用夸张的方式来构造生动有趣的说法。比如说人土气,人们爱用“土得掉渣”这个词。2006年在合肥风靡一时的“土掉渣”烧饼就是以这一流行语来命名的,另类的招牌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3)有些流行语所表达的可能是几种意义的综合或重新演绎,甚至可能与原义完全相反,如:“天才”并不是指具有超出一般人聪明才智的人,而是“天生的蠢才”的简缩。类似这样的流行语还有“偶像”(令人呕吐的对象)“可爱”(可怜没人爱)等。词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故意曲解词义,以此增强话语的幽默感,从而产生诙谐讽刺的效果。

4.感情强烈

流行语通常会表达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如:

10)郁闷:表示人们内心种种不快乐的情绪,如烦躁、忧虑、空虚、茫然、不安等。它是近年来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流行语。

11)晕:表示震惊、不满、难以置信等多种情绪,在网上聊天和日常对话中都较常用,极其口语化和夸张性。如:“晕,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啊!电影都要结束了。”由于“晕”的流行度相当高,因此还出现了“我晕”“晕死”“晕倒”等多种搭配组合。

12)无语:表示对别人的意见或做法的不屑与无奈。

13)爽:形容精神上特别畅快或生理上感觉特别舒服,表达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快感。

(二)流行语之所以流行,除了其内在的潜力,还得益于优越的外部环境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对词语的流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强势媒体是孕育流行语的土壤,许多流行语都来源于网络词语、小品台词、广告语言、影视剧中的经典对白等等。

1.发达的网络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离不开网络,“上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

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为人们创造别致、鲜活的语言形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以下的这些词语就是这个平台上极具表现力的例子:

14)大虾:“大侠”的误写,是指资深网虫——网龄一般在两年以上,具备高超的网络技术,并且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难题的人。这个名称带有些许诙谐的意味,形象地勾勒出网虫长时间在电脑前伸头弯腰的样子。这种将错就错式流行语,真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15)菜鸟:指刚刚上网的新手,也常指玩电脑游戏不久的人。这是“大虾”对新手的戏称。现在这个词已经成为新手、初入社会不谙世事者的通称,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交际中。

16)东东:“东西”的昵称。叠音的运用给人一种可爱、俏皮的感觉。

17)当:“down”的音译,指在网上下载文件。“当”比“下载(下)”这种文绉绉的说法要时尚、有趣得多。

2.经典影视台词

电影、电视为流行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随着某部影片的热映或是某个电视节目的热播,很多词语会迅速窜红。因为只要一说到这些词,人们就能回想起剧中或节目中的情景,在谈话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例如:

18)伤自尊了:是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与宋丹丹合演的小品《钟点工》中的台词。这一表示自己或别人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戏谑语,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聊以解嘲和调侃的首选。

19)做人要厚道:是2004年初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手机》中的经典台词。随着这句台词的风行,“厚道”这个词迅速成为了大众口头中的香饽饽。在Google 搜索中,我们可以找到有关“厚道”的条目竟高达5100000项。①

20)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是2005年初上映的贺岁片《天下无贼》中葛优饰演的黑道人物的经典台词。也许是因为葛优独特的个人魅力,这句话一出现便大受欢迎。其中,“黎叔”常被人们替换为具体语境中的“某某”。

21)相当的:随着赵本山、宋丹丹在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对小品《说事儿》的精彩演绎,“相当的”在一夜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流行词。在口语表达中,它通常代替“特别”“很”“极其”等程度副词,夸张色彩浓重。

四、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流行语的最大使用群体是青年人,12岁以下、35岁以上的人对流行语的了解和使用相对较少。其中,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上的青年人是创造和使用流行语的主体。因此,流行语所体现的主要是现代社会的新生力量

——青年人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认同心理

虽然青年人中,有些还没踏入社会,有些刚刚步入社会,有些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好些年了,但是他们都有着同样敏感的心理。当他们面对困难、挫折时,会渴望得到他人的鼓励或帮助;当他们成功、快乐时,也希望有人能够与之分享、共勉。他们大多既自恋又自卑,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觉得前途渺茫。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他们希望寻找到一种归属感,即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于是,他们热切地寻求和自己有相似心理特征、有相似生活经历、有相似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期盼与他们达成一种相对的默契。创造和使用流行语恰恰成为他们彼此心领神会,达成默契的桥梁。

(二)宣泄心理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面临着当前生存、就业等压力的青年人,在积极适应社会的同时,往往需要一个宣泄的途径。时下经常挂在青年人嘴边的“晕”“郁闷”“崩溃”“无聊”“恶心”“挂了”“有没有搞错”等流行语, 正是他们浮躁、烦闷、无奈等情绪的心理表现。这既反应出了青年人的心态不够成熟,也隐含着他们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迂回的批评。同时,宣泄情绪也是一种自我解压的方式。幽默调侃的话语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但是不失为现代人缓解精神压力、消除疲惫和苦闷的良剂。

(三)追新求异的心理

青年人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喜好追求新颖、别致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心理感受和生存状态。流行语完全符合了青年人这种追求标新立异的社会心理。流行语不仅是他们彰显个性、追求时尚的体现,也是他们打破标准、突破创新的成果。“I服了U”等中西合璧式的运用和“忽悠”“忒”“锉”等方言词的复兴就是很好的例子。

五、流行语的前景

流行语是一种动态现象,其产生、消失或被接纳都有一个过程。当一个流行词语赖以流行的主客观条件削弱时,流行的元素也会跟着弱化,它必然会被更生动的词语所取代,从而退出流行语的范围——要么进入到一般词汇中,要么被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流行语是词汇中很不稳定的成员。此外,流行语还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因为它没有经过全社会的约定俗成,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如生造词语、搭配不当等。

虽然流行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抛弃它。作为一股鲜活的血液,它为汉语注入了活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宽容或许是对待它的最佳方式。

注释:

①这项数据是笔者于2007年8月20日在Google网站搜索得到的。

参考文献:

[1]黄涛.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劲松.流行语新探[J].语文建设,1999,(3).

[5]赵丽娜沈向荣.流行语的特点及语言学、心理学解释[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

(高玲佳,安徽大学中文系)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 流行语是词汇这个大家庭中极富表现力的成员。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它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在其定性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应忽视流行语所具有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作为一种鲜活多变的语言现象, 它是把握时代脉搏、剖析大众心理的一个既独特又有趣的视角。对于流行语,我们不要过度排斥,也无需大肆吹捧,它会沿着语言客观规律所铺设的道路走下去。 标签:流行语新词语流行原因社会心理 一、引言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和大众心理的一面镜子,流行语则是镜面中折射率最强的一个点。流行语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尚语言,那么,什么样的词语才能算得上是流行语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一段时期内人们说得最多的词汇,而不管是在口头上还是在媒体上,不管该词语的流行是由于政府的提倡还是出于民间的创造。”例如:社会主义荣辱观、朝鲜核试验、股指期货、德国世界杯、房奴、“鸟巢”、易中天、抱抱团等词语,它们是2006年度媒介使用的高频词,反映了当年国家或社会的热点事件以及焦点人物,因而被权威机构收录到了《中国流行语2007发布榜》中。另一种理解是将流行语限定为一定时期内人们广泛使用的口语词汇,它们来源于民间,表达了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新观念、新感觉,是一种新颖、生动、鲜活的语言形式。本文探讨的流行语属于后者。 二、流行语与新词语 流行语不等同于新词语。流行语既包括具有“流行”潜质的新词语——它们有些是新造词语,而更多的是对旧词的别解或新解,即利用原有词语的能指,赋予新的所指;也包括以前尚未流行但新近流行起来的老词语。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方言词、字母词,也步入了流行语的行列。因此,流行语与新词语是两个互有交集的不同概念。 三、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一)流行语的流行性,首先是由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形式简洁明快 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在语言用词上趋向于简约和直白。这既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又能达到言简意骇、形象生动的效果,而且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因此,这样的词语很容易流行开来。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流行语受到大众的广泛使用和传播,形成了一 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常来源于互联网上的各种 社交媒体平台、论坛、聊天工具等。例如,在微博上,一句有趣的表 达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在社交网络中迅速 传播开来。这些流行语往往因为其特别的创意和幽默而受到大众的喜 爱和接受,从而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 简洁性:网络流行语通常使用简短的词语或词组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代表性。例如,“笑cry”代表非常搞笑,可以 引起人们发笑的程度;“一键三连”是指在视频平台上同时点击“点赞、 收藏、分享”三个按钮。 2. 创意性:网络流行语通常富含创意和幽默,能够新颖地表达情感 和思想。通过独特的组合和谐搭配,它们能够引起共鸣,并且很容易 让人记住和传播。例如,“996”指的是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反映了对高强度工作文化的调侃和抵制。

3. 多义性:网络流行语常常具有多义性,同一词语可以在不同的语 境中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空间,使得流行语更具互动性和表现力。 三、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 1. 时代特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反映了当前社会 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观念。比如,“佛系青年”这个流行语充分体现了现 代年轻人对压力的调适和追求内心平和的态度。 2. 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紧密联系和揭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和 事件,成为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反思的一种表达方式。例如,“996”流行语的兴起是对劳动制度问题的讨论和关注。 3. 情感共鸣:网络流行语通过幽默和创意的表达方式,能够轻松地 打动人们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共享。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交流。 4.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也会涉及到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和继承。 它们会融合诗词、戏曲、电影等传统文化符号,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意义,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关注传统文化。 四、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首先,它们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表达习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 简洁而创意的表达方式,以满足信息传播的快速和高效需求。其次, 网络流行语还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通过分享和传播流行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引发的社会效应。 一、社交媒体与网络流行语的兴起 1.网络时代的社交媒体 在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语就是在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诞生并迅速传播开来的。 2.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特点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产生并广泛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以短小、简洁、幽默、夸张的方式传递信息,并且常常具有一定的隐喻和讽刺意味。这些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和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 1.社会事件的反映 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反映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它们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方式,传达人们对社会事件的观点和情感。例如,“996工作制”、“佛系青年”等网络流行语,揭示了社会中的工作压力和年轻人的态度。

2.民族文化的表达 网络流行语中常常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恶搞、 改编和创新,网络流行语既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使其更具时 尚和年轻化。如“二次元”、“狗头人”等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游戏文化的融合。 3.年代特色的折射 网络流行语往往也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特色。它们对当下热门话题、 时尚事物以及年轻人的娱乐方式进行关注和表达。例如,“穿梭机”、“爽歪歪”等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对时尚、娱乐的关注和追求。 三、网络流行语引发的社会效应 1.促进信息传播和沟通 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性和独特性使得它们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人们 可以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从而加强信息的 传播和理解。这一点对于信息时代的社会沟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塑造个体身份和社交关系 网络流行语可以成为年轻人彰显个性的工具。通过使用特定的网络 流行语,年轻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喜好,从而塑造自己的个体身份。同时,网络流行语也成为年轻人社交交流的桥梁,共同理解网络 流行语可以增进彼此的交往和认同。

浅析社会现象与新词流行语的文化内涵

浅析社会现象与新词流行语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象和流行语不断涌现。这些现象和词语所蕴含的文 化内涵,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变化,也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本文 将从社会现象和新词流行语两个方面进行浅析,探讨它们的文化内涵。 一、社会现象的文化内涵 1. 网络时代的社交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交流和表达的重要平台。在这个社交现象中,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自我表达,通过社交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这反映了当代人 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社交网络也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参与讨论的主要渠道,加强了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这种社交现象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当代人对于自我表达和社 会参与的需求,也反映了信息社会的特点和社会交往的方式。 2. 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就 业机会和生活便利,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的剧烈变迁。城市化的文化内涵, 既包括了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舒适和便利的追求。城市化 也带来了社会融合与冲突的问题,文化认同和文化矛盾的矛盾也成为了城市化背后的文化 内涵。 3.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全球化带来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互动,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 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文化、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不断向世界输出,对于传统文化和地方 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全球化的文化内涵,既包括了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的力量,也包括了文化自觉和文化保护的问题。全球化也带来了跨国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挑战, 文化的全球对话和文化的全球竞争也成为了全球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新词流行语的文化内涵 1. “佛系”、“宅男宅女”等词语的兴起 “佛系”、“宅男宅女”等词语的兴起,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状态。 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既包括了对于压力和焦虑的抵制和逃避,也包括了对于自由 和舒适的追求和表达。这些词语所反映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年轻 人对于生活品质和内心状态的关注和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社会现实和生活压力的认知 和态度。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越来越常见。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洁有力:网络流行语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闻名,可以通过极简的文字或图片,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2. 创造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它们可以通过对现有语言的重新组合、变形或引用,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进行变形和演绎,进而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至各个角落。 4. 反应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热点和时事的反映。通过对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等的关注和回应,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识的标志。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 为一种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感的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 语通过快速的传播迅速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 3. 幽默与调侃: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和调侃为主旨,它们给人们 带来欢乐和娱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4. 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 独有的群体认同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使用和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于传承和发 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可以传达和弘扬一种地域或群体的特色,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2. 反映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对社会现象的有力反映,它们 可以批判和嘲笑社会的不合理和荒谬之处,引起大众的关注和思考。 3. 塑造价值观:网络流行语通过对价值观念的包装和表达,对人们 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了一种特定的社会价值观。

2023年度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读

2023年度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读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每年都会出现许多热门的网络流行语,这 些流行语不仅丰富了网络世界的语言风格,也折射出当代社会的文化 现象。在2023年度,一些网络流行语迅速走红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热门表达方式。本文将围绕2023年度网络流行语进行文化解读,揭 示这些流行语的背后文化内涵。 一、"佛系" "佛系"是2023年度备受瞩目的网络流行语之一。这个词源于佛教,形容一种超然的心态,即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能保持淡定从容的状态。在当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佛系"流行语的兴起,反映了人们追求内心平静和心灵宁静的心态。这其中透露出的文 化内涵是当代社会人们对于繁忙高压生活的回应与反思。 二、"智商税" "智商税"是2023年度网络流行语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它形容一种行为方式或者情况,即以一种人为标准检验别人的智商水平,通过某种 方式让其付出代价。这个流行语的源起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智商与社交 互动的关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社交圈也变得更加复杂,有 时候智商水平会左右某些社交情境的结果。"智商税"流行语的盛行,意味着人们对于社交智商的重视和关注。 三、"996"

"996"是2023年度网络流行语中一个备受争议的热门词汇。它代表着一种工作制度或者生活状态,即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小时。这个流行语的兴起,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于劳动时间和工作强度的思考和反思。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工作边界变得模糊,人们在工作上的压力和消耗也相应增加。"996"流行语的流行,揭示了人们对于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的思考和探索。 四、"碎片时间" "碎片时间"是2023年度网络流行语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它形容一种特殊的时间状态,即零散的、短暂的时间段。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时间安排越来越紧凑,"碎片时间"成为了人们利用零星时间进行学习、娱乐和思考的方式。这个流行语折射出了当代社会对时间管理和效率的重视。"碎片时间"流行语的盛行,反映出了人们对时间利用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2023年度网络流行语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它意味着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和时间,就能够达到目标。这种流行语折射出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坚持和奋斗的重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渴望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流行语成为了他们励志和激励自己的口号。 总结: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正变得越来越流行。网络流 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大量使用而迅速传播、广泛应用的词语或短语。这些流行语往往 具有一定的幽默性、特殊性或者共鸣性,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能够反映当下社会文化的热点、关注点和情感表达,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 社会文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热点和关注点。社交媒体是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各种热点事件和社会话题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和引发讨论。一些特定的事件、人物 或者现象往往在网络上被赋予了独特的流行语,通过这些流行语可以看出人们对热点事件 的态度和看法。“996工作制”、“私人订制”、“吃瓜群众”等一系列流行语都是反映 了人们对工作、社会问题和舆论热点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当前社 会的热点和关注点,进而推断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思潮。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 的幽默性和特殊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表情包”、“日常黑”、“自闭症”等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压力和情绪,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 以通过幽默和夸张的表达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而且一些流行语还 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佛系”、“懒癌”、“自律小白”等流行语都是反 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认知,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和对自己的理解,增强自我认同感。网络流行语是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 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态度,进而为社会心理健康和文化发 展提供借鉴。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各种 语言和文化元素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传播和融合。网络流行语往往包含着各种方言、外 语词汇、网络用语和流行语,通过这些语言元素的融合创新能够形成独特的网络流行语, 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小鲜肉”、“葛优躺”、“双面人”等一系列流行语都是通 过方言、网络用语和流行语的融合创新而形成的,这些流行语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和 创新性,也反映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网络流行语具有着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功能,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为语言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播 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交媒体对个人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影响。社交媒体是个人和群体互动、认同与表达的重要平台,各种网络流行语能够快速形成并传播,形成一种文化共同体。个人通过使用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与他人共同使用流行语来建立认同感 和情感共鸣。而且网络流行语还能够加强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使个人 更容易融入或者塑造出一种社交媒体上的“文化圈”。“奶茶妹妹”、“吃瓜群众”、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与社会文化因素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与社会文化因素 【前言】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网络交流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流行 及转变的速度之快,让人们不禁想要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围绕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和社会文化因素展开讨论。 【第一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流通特点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境中特定时期内流行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通常是短小、幽默、口语化的表达形式。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 播是因为网络交流的低成本、高效率和共同兴趣所致。 具体来说,网络流行语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富有变化和创新性:网络流行语有着独特的“造词机制”,可 以通过删减、说反、缩略、连读等方式创造新词、新语言、新表 达方式。 2. 快速流传和传播: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非常快,网络流行语 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形成社会趋势,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 生动、形象的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方式多样化,它可以 把情感、心情、态度和趣味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避免了单调 乏味的语言表达局限。

【第二章】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新语言的一部分,其语言变迁反应了社会文 化发展的变化。网络流行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单词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很多单词是源于英文或其他语言,通过市场和文 化转化后被中国网络用户所接受。有些单词在流入中国时,字形、读音以及意义都有所变化,如“绝对不能”变成“泥马”、“艹”等,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单词的本来意思,而且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 默性。 2. 意义的扩充与转化 通过网络的传播,原始意义的词语在新的语言环境下经过衍生、扩充,产生了新的含义、新的用法。例如,“含泪单挑”通常是在 体育比赛中单挑失败,很难接受的局面下,变成了网络流行语中 用于指遭遇挫折时候自我安慰、自我解压的状态。 3. 文化元素的加入 网络流行语不断从生活、社会、文化等方面吸收新的元素,如 国家政治领袖、电影、文学等元素,通过网络的形式把大众的情感、心理、态度等汇集起来,产生了独特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社会文化因素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在当今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这些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在这篇文章中,将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分析,探讨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和反映的社会现象。 网络流行语是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它们通常是一些简短、幽默、富有创意的词语或短语,经常是来源于网络文化、娱乐圈、或者是时事新闻。这些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正因为如此,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社交媒体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沟通习惯。“佛系青年”、“996”、“年度词汇”等词汇都是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网络流行词汇,它们准确地捕捉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事件和人们的情感共鸣,因此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共鸣。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通过网络媒体快速传播开来,激发了人们的强烈兴趣和深入讨论。而网络流行语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传播的。它们往往是对社会事件或热点话题的一种诙谐的回应,通过夸张、幽默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情感。“996”暗指互联网行业工作时间过长,引发了对劳动制度和工作压力的广泛讨论;“佛系青年”则反映了年轻人对生活态度和社会压力的一种调侃和抗衡。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传播正是对社会热点的一种社会化表达,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当下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知。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它们通过幽默、夸张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对于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流行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关注和理解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以更加深刻地把握当下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社交现象和文化现象。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环境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社交媒体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过去,流行语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口相传、传媒的宣传以及实际的社交互动。而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下,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分享和传播各种网络流行语。这种传播方式的简单便捷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快速地传播到广大的群体之中,形成流行的话题和社会现象。 网络流行语具有形式多样性的特点。社交媒体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搞笑视频和表情包,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和幽默风格,引发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迅速形成了网络流行语。这种多样性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更好地触及人们的情感和思维,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文化。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对当前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的一种回应和反思。它们通常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绪和观点,并带有一定的讽刺和反讽。在疫情期间,一些关于疫情的网络流行语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疫情的焦虑和无奈,同时也传递了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团结精神。这种对时代和社会变化的反映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传递社会意识和情绪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和衰败速度快,具有短暂性和即时性。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会迅速爆发和迅速消失。某个网络流行语一时风靡,成为人们社交互动和娱乐的热门话题,但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取而代之。这种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也使得人们对网络流行语产生了一种追逐和参与的欲望。

网络热词背后的文化心理

网络热词背后的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和传播媒介,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与其所处时期背景息息相关的文化心理特征。 随着时期发展,人民思想解放,对社会、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深刻思考,且迫切地需要一个自由开放且低风险的倾诉渠道,网络的出现,就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是们约定俗成的。以其或简练、或新颖、或幽默的语言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引发民众共鸣而取得普遍传播。这些流行语,有的折射出现今的价值取向,有的反映出社会问题,还有的用于消遣娱乐。透过这些流行语,咱们可以大体了解现今社会民众的文化心理特点。 从利用目的的角度,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别。 一、通过省音、谐音、缩写来简化语言交流进程中的读和写。比如“表”字,是将“不要”两字快速连读而成。“宣”字则同“喜欢”。这两个词都是用了连读省音的处置方式。7456(气死我了)、布吉岛(不知道)都是谐音。GF(girl friend)、BF(boy friend)则是对应词的英文缩写。 这种词大多用于网络聊天中,因其加倍简单方便而颇受年轻人青

睐。这是因为现今时期讲求效率与速度,特别是年轻人,网上聊天进程中对打字速度有必然程度的要求,同时聊天语言不需要太正式。采取这样的方式既节约时间,又知足了年轻人对语言表达新奇有趣的需求,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二、给予某些常常利用辞汇特殊的含义,用以代指一件事或某种感受。如“拍砖头”是批评某贴子的意思,“雷”则表示对某件出乎意料的事表示强烈的惊讶,有时略带一点不赞同或难以接受的意味。“灌水”则是指因无聊而发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帖子。 这种辞汇大多将这些“旧词”本意给人带来的感觉向特定事物或领域引申,除非是已经知道含义,不然往往让不知其内情的人感觉难以理解。但正是因此,这种词知足了此刻人们崇尚不同凡响、喜欢独树一帜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在同龄人世成立一种心理上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上两种类型的流行语大多源自年青一代。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网民组成上,“网民中18--20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和其他年龄层比较而言,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赶时尚,往往不肯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因此往往是年轻人创造出这种语言新奇活泼,斗胆创新的流行语。而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态研究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态研究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态研究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在青年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入人心的内涵,正在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中衍生的一种社会心态。本文将以青年亚文化视域为基础,探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态,并对其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及其定义 1.1 网络流行语的内涵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产生并广泛流传的特定词汇、短语或表达方式。它们常常具有独特的幽默、时尚、夸张甚至脏话的特点,能够迅速传播和在年轻人中形成共鸣。 1.2 网络流行语的流动性 网络流行语的流动性体现在流行速度快、时效性强以及流行范围广。它们往往来源于当下社会热点或特定事件,能够迅速传播并迅速消亡。这种流动性使其更加符合青年亚文化的特点,符合青年追求个性、追赶潮流的心态。 二、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态 2.1 青年对独特性的追求 网络流行语在青年亚文化中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群体间交流与认同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满足了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和表达个性的需求。 2.2 幽默与抗拒现实 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嘲讽和夸张的方式表达,它们带有对现实的抗拒态度。年轻人透过网络流行语寻求情感的共鸣和排解

压力,通过幽默表达展现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2.3 表达情感的便捷工具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简洁明了且具有群体共识,方便了青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年轻人透过网络流行语表达情感和态度,并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构建起一种社交共同体感。 三、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心态的影响 3.1 满足沟通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在青年之间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工具,满足了他们对快速、简洁的沟通方式的需求。青年人能够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迅速融入社交群体,并增加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交流效率。3.2 塑造个体身份认同 网络流行语与亚文化紧密相连,年轻人通过使用和理解网络流行语,表达自己对亚文化的认同和参与。网络流行语成为一个群体的标识符,帮助个体塑造身份认同并增强归属感。 3.3 形成群体凝聚力 网络流行语在青年亚文化中成为构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元素。通过使用相同的网络流行语,年轻人能够形成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并在群体中建立情感纽带。 3.4 影响社会价值观 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也对青年人的社会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某些网络流行语中的观点、态度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不同,通过使用这些流行语,年轻人能够对现有社会现象表示不满并传递自己的观点。 结论: 网络流行语在青年亚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入人心的内涵,成为一种体现社会心态的重要方式。

新时期流行语的文化、社会与心理功用

新时期流行语的文化、社会与心理功用 作者:沈秀丽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5期 一 如果说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语言中的流行语则是观察社会的“晴雨表”,是包罗人世百态的万花筒。作为语言中最活跃因素的流行语,总是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着人类社会的文化镜像。 1.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及生活追求的变化。例如“投资”一词,原指“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对某一企业或某一项目付出资金”的一种商业活动,但近年来流行的“智力投资”“感情投资”等由于注入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投资”一词的使用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商业领域。这种流行语是人们新的价值取向和求富心理的直接表露。 2.反映人际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新的职业和行业不断涌现,人们的社会地位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原指剥削者的“老板”一词作为称谓,其使用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时下,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甚至大学或科研机构里的研究生导师或课题负责人都可以称为“老板”。透过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观念下“重文轻商”的思想已经不再为人们所接受。 3.反映传统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如“打的”的“打”源自粤语的“搭”,“的”源自英语的“taxi”,为什么不用“搭的”而用“打的”呢?这是与汉民族固有的构词心理有关,也反映出传统文化中“言不正则名不顺”的心理特点。此外,一些纯音译的外来词同样也带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印记,如“托福”是出国留学的一种外语考试,用“托”和“福”两个字完全是用汉语词的面目兼容了英语词的含义甚至多重含义,既表达了莘莘学子祈求好运的心态,也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图吉利”的文化心理影响使然。 二 新时期流行语也可以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心态。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网络语言中,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为甚。本文所论即是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探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种类大致分为: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如“9494、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如“RMB”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后在网络上流行。从形式上看,网络流行语主要有谐音式,如“9494”是“就是就是”的谐音;拼音式,如“JJ”是姐姐的意思,“GG”是哥哥的意思”;借用式,如“GF”是“girl friend”的意思,“有钱人终成眷属”是借用“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笔误式:如“斑竹”是版主的笔误。当然网络流行语还可以现成的语句形式流行。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本文以从网络搜索的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为例,对其进行社会文化分析。 一、树异于人的先锋意识 在网络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却有着特别的意思。如“灌水”是发无聊帖子的意思;“抛砖、踢一脚”是跟贴的意思;“偶”是我的意思;“9494”是就是、就是的意思;“水蒸气、纯净水”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灌水之意;“拍砖头”是批评某帖的意

思;“路过”是随便看了一下帖子的意思。还有些流行语从形式上看就比较独特。如“弓虽”是强的左右部分、“SB”是对某些人的蔑称;“斑竹”是版主之意;“火星帖”是指经常能看到的离谱的帖子或话题。所谓的火星是指发这样帖子的楼主或者提这个话题的人在这方面比较“无知”,在一般人(泛指地球人)中算是“另类”,他们有可能来自火星。诸如此类的流行语还有很多。它们或是从现代汉语的现有词汇中引申出新的义项,或是创造出的新词新语。这些流行语的生命力姑且不论,但它们均体现了标新立异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先锋意识。这种树异于人的用法,还体现在一些句子中,以2007网络流行语为例,“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这一句是对“随便”的创新用法;“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是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创新用法,意指人的能力和名气如果足够大,就会有好的舞台供他(她)施展自己的才华;“有钱人终成眷属”是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变异用法,“情”和“钱”的一字之差,使得原句的境界全无。“一大学生最低奋斗目标:农妇、山泉、有点田”这句话源自“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后被改编成“农妇、山泉、有点田”,并借此理解为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可我却用它来翻白眼”,这是对本来富有哲理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要用它寻找光明”的改编,改编后增加了幽默、戏谑的色彩。而“思想有多远,你就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 作者:高玲佳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4期 摘要:流行语是词汇这个大家庭中极富表现力的成员。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它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在其定性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应忽视流行语所具有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作为一种鲜活多变的语言现象, 它是把握时代脉搏、剖析大众心理的一个既独特又有趣的视角。对于流行语,我们不要过度排斥,也无需大肆吹捧,它会沿着语言客观规律所铺设的道路走下去。 关键词:流行语新词语流行原因社会心理 一、引言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和大众心理的一面镜子,流行语则是镜面中折射率最强的一个点。流行语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尚语言,那么,什么样的词语才能算得上是流行语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一段时期内人们说得最多的词汇,而不管是在口头上还是在媒体上,不管该词语的流行是由于政府的提倡还是出于民间的创造。”例如:社会主义荣辱观、朝鲜核试验、股指期货、德国世界杯、房奴、“鸟巢”、易中天、抱抱团等词语,它们是2006年度媒介使用的高频词,反映了当年国家或社会的热点事件以及焦点人物,因而被权威机构收录到了《中国流行语2007发布榜》中。另一种理解是将流行语限定为一定时期内人们广泛使用的口语词汇,它们来源于民间,表达了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新观念、新感觉,是一种新颖、生动、鲜活的语言形式。本文探讨的流行语属于后者。 二、流行语与新词语 流行语不等同于新词语。流行语既包括具有“流行”潜质的新词语——它们有些是新造词语,而更多的是对旧词的别解或新解,即利用原有词语的能指,赋予新的所指;也包括以前尚未流行但新近流行起来的老词语。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方言词、字母词,也步入了流行语的行列。因此,流行语与新词语是两个互有交集的不同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