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笔记:糖皮质激素小结

药理学笔记:糖皮质激素小结

1.构效关系有四:基本结构为甾核1)C3的酮基、C20的羰基及C4-5的双键是保持生理功能所必需;来源:考试资料网2)C17上有-OH;C11上有=O或-OH;3)C1~2为双键以及C6引入-CH3则抗炎作用增强、水盐代谢作用减弱;4)C9引入-F,C16引入-CH3或-OH则抗炎作用更强、水盐代谢作用更弱。

2.四大生理作用:升糖、解蛋、分脂、保钠。来源:考试资料网

3.分四类:短效(的松类)、中效(尼松类)、长效(米松类)、外用(氟松类)

4.四大抗作用(超生理剂量):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

5.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四多一少:1)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ˉ,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红细胞-、血红蛋白-,治再障。3)血小板-,治血小板减少症。4)中性粒细胞-,治粒细胞减少症。

6.不良反应:(一)四个一:一进,一退,一缓,一反。来源:考试资料网1)一进:类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柯兴氏综合症)。2)一退: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分泌功能减退。3)一缓:伤口愈合迟缓。4)一反:停药反跳现象。(二)四诱发:1)诱发或加重感染。2)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高血压。3)诱发或加重溃疡病。来源:考试资料网4)诱发或加重精神病。

7.四用法:1)小量替代: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2)大量突击:严重感染或休克。3)正量久用: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后遗症等。4)两日总量一次晨用。

药理学笔记

总论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科学。 2、药物的选择性:全身作用时, 指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 选择性较高,发挥选择作用;选择性较低,发挥广泛作用,药物选择性低是产生药物副作用(side effect)的基础。 3、药理效应的基本类型是兴奋和抑制 4、药物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5、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6、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7、效能:或称最大效应,为药物的药理效应的最大值(Y轴最高点) 。 8、效价:反应药物效应与药量的关系, 9、治疗指数:LD50∕ED50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10、关于受体 解离常数KD是引起50%最大效应时所需的药物剂量(或浓度),此时[AR]=50%[RT]即50%受体被占领。 KD与药物和受体之间的亲和力成反比,KD越小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越大。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KD的负对数(–lgKD)为pD2, pD2值与药物和受体之间的亲和力成正比。 pA2是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和力的定量表示,pA2越大,竞争性拮抗药对相应激动药的拮抗作用越强。 11、拮抗药:为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 12、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3、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14、药物的转运方式主要是单纯扩散(和PH值有密切关系) 15、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肠道和肝脏细胞的酶灭活代谢导致进入体循环的活性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16、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的药物在长期用药时可能发生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 极少数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消除慢和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如华法林和磺胺或阿司匹林的相互作用。 两种药物竞争共同的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时,可能引起游离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和毒性增强。 17、药酶诱导剂:能够增强酶活性的药物称为酶诱导剂 18、药酶抑制剂:能够减弱CYP 酶活性的药物称为酶抑制剂 19、肝肠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再由肠道重吸收入学的过程 AUC表示实际吸收入血量 20、一级速率: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比例消除。(恒比消除)零级速率: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的量消除。(恒量消除) 极少数药物(如苯妥英、水杨酸、乙醇等)在用量大时,超过机体的消除速率的消除最大速率(极限),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只能按恒定的极限量消除,即零级动力学消除。随着血药浓度的降低,零级动力学消除可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 21、药动学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血浆清除率反应药物代谢和排泄半衰期反应药物代谢和排泄 半衰期:t1/2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口服2倍静脉注射 1.44倍 22、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百分数。老年人用药量为正常量的3/4 23、耐受性:是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效应逐渐减弱或无效。 24、耐药性:病原体包括病原微生物和肿瘤细胞在长期用药后产生的耐受性称为耐药性 传出和传入

药理学常考问答题(活动za)

糖皮质激素有哪些基本的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 生理作用:①糖代谢:促进糖原异生,抑制分解。②蛋白质代谢:抑制合成、促进分解。③脂肪代谢:抑制合成、促进分解。④水盐代谢:水钠潴留、水肿、高血压、低血钾、低血钙等。 药理作用:①抗炎。②免疫抑制与抗过敏。③抗内毒。④抗休克。⑤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减少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增加。⑥其他:退热、中枢兴奋、促进消化等。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禁忌症: 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溃疡病,新近胃肠吻合术,骨折或骨质疏松,重症高血压,角膜溃疡,精神病,糖尿病,妊娠期妇女,真菌感染,病毒感染。 简述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①糖代谢:促进糖原异生,抑制分解,减少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血糖升高,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②蛋白质代谢:抑制合成、促进分解,可引起皮肤变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儿童的生长发育障碍,伤 口的愈合迟缓。 ③脂肪代谢:抑制合成、促进分解,促进脂肪重新分布,高胆固醇,向心性肥胖。 ④水盐代谢:水钠潴留、水肿、高血压、低血钾、低血钙等。 简述糖皮质激素抗炎特点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特点:对各种炎症的各个期间均有效。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消除病因,降低机体抵抗力,可使炎症扩散。注意: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时应慎重使用。细菌感染必须应用足量有效抗菌药。先上抗菌药后上激素,停药先停激素。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病毒)及诊断未明感染禁用或慎用。 简述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①抗炎。②免疫抑制与抗过敏。③抗内毒。④抗休克。⑤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减少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增加。⑥其他:退热、中枢兴奋、促进消化等。临床应用: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②严重感染。③休克。④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如眼科炎症。⑤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⑥血液病。⑦皮肤病。 不良反应: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②诱发或加重感染。③消化系统并发症。④骨质疏松、延缓伤口愈合。 ⑤延缓生长,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偶可引起畸胎。⑥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⑦反跳现象。⑧神经精神异常,诱发精神病或癫痫,儿童可致惊厥。⑨白内障、青光眼。 试述利尿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机制和应用: 利尿药早期降压的机理是使血容量下降,而长期应用持续降压的机理为:①动脉壁细胞内钠减少,从而是细胞内钙减少。②血管对敏感性降低。③诱导动脉壁产生激肽和,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降低。 简述普洛萘尔降血压的主要作用机制: 降压机制:①减少心输出量:阻滞心脏β受体。②抑制肾素分泌:阻滞肾小球旁器部位的β受体,减少肾素分泌。③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阻滞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β受体,消除正反馈作用,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④中枢性降压。⑤促进前列环素生成。 试述肼屈嗪氢氯噻嗪普萘洛尔治疗高血压的机理: 三种抗高血压药配伍,即对血药形成的三要素: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容量均有影响,可协同降压。肼屈嗪属于直接扩张血管药,降压时可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增高血浆肾素活性及产生水钠潴留,单用易出现耐受性。普萘洛尔为β受体阻滞药,可阻滞肾小球旁器β受体从而抑制肾素分泌。氢氯噻嗪为利尿降压药,降压同时能增高血浆肾素活性;三药合用,普萘洛尔能对抗肼屈嗪和氢氯噻嗪引起的血浆肾素活性增高,而氢氯噻嗪可防止肼屈嗪引起的水钠潴留,故合用可增强疗效,相互纠正不良反应,产生协同作用。 一线降压药有哪几类?各举例代表药: ①利尿药:氢氯噻嗪。②:卡多普利,依那普利。③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氯沙坦。④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⑤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洛萘尔。 和Ⅱ受体拮抗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两类药物均是通过而发挥抗高血压作用。 不同点:①作用环节不同:通过抑制而使Ⅱ生成减少,但不能抑制生成的非途径,对Ⅱ的拮抗作用不完全。Ⅱ受体拮抗药则直接阻滞受体,对Ⅱ的拮抗作用完全。②对缓激肽的影响不同:可减少缓激肽的降解,而受体拮抗药对缓激肽降解无影响。③常引起咳嗽,而受体拮抗药则无此不良反应。

《药理学》笔记

一、名词解释: 1.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和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的基本作用、量效关系和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或方法阐释药 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3.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4.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生物利用度:任意途径给药后到达全身血循环的药物的百分含量称为生物利用度。 6.不良反应和副反应: 与用药目的无关,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适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使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反应。 7.安慰剂(placebo):本身无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成的形似药品的制剂。 8.继发性反应:由于治疗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后果。 9.后遗效应:有效血药浓度下残留的生物效应。 10.耐药性和耐受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的特性称为耐药性;连续多次应用药物后会使机体的反应性下降,需要增大剂量才可恢复反应的特性称为耐受性。 11.效能(efficacy)和效价(potency): 药理效应的极限叫做效能; 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药物浓度或剂量叫效价。 12.激动剂和拮抗剂: 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称为激动剂; 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称为拮抗剂; 13.治疗指数(CI):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是评价其安全性的指标,化疗药物的治疗指数也称为化疗指数。 14.特异质反应:某些特异体质的病人会对某些药物产生特别敏感的反应。 15.内在拟交感活性:某些β受体阻断剂对其仍有一定程度的激动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当体内儿茶酚胺耗竭时,应用β受体阻断剂可出现此类效应。 16.分离麻醉:麻醉给药时出现的痛觉消失,意识模糊,痛觉感受与意识暂时分离的状态。 17.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用药剂量超过5g/d时出现的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甚至于酸碱平衡紊乱、过度呼吸、精神错乱的一系列症状。 18.后除极:心肌细胞在一个动作电位后产生一个提前的去极化称为后除极。 19.折返:一次冲动下传后仍可沿某一回路折回,再次兴奋已兴奋的心肌的反应。 20.抗生素(Antibiotics):由微生物产生,可以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21.抗菌后效应(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即使在抗生素浓度下降或消失时,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 22.首次接触效应(PEE):抗生素在首次接触细菌时会表现出强大的抗菌活性,再次接触或连续接触时,不再出现如此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大的时间才会再起作用的现象。 23.最小抑菌浓度(MIC):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24.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或使培养基内细菌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25.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且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6.受体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受体拮抗药:能与受体接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7. 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药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去甲肾上腺素 哮喘急性发作沙丁胺醇/特布他林 哮喘持续发作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

心源性哮喘吗啡/呋塞米/氨茶碱 扎鲁斯特,孟鲁司特 阿司匹林哮喘/过敏性鼻炎哮喘 /运动型哮喘 哮喘预防色甘酸钠 伴有慢阻肺的哮喘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糖皮质激素(小剂量) 重症甲亢、甲状腺危象硫脲类 单纯性甲状腺肿(有症状)甲状腺激素(小剂量) 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激素(终身服药) 1 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伴严重感染的 胰岛素 糖尿病 2 型糖尿病伴肥胖或饮食控制无效的二甲双胍 2 型糖尿病餐后血糖高者阿卡波糖 2 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梅钩回归破白碳,鼠热链球脑膜炎青霉素 依白万支空军首选红红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林可霉素类/ 克林霉素 氨基苷类中的首选庆大霉素 对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感染阿米卡星 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四环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磺胺类/青霉素 泌尿生殖道感染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与β内酰胺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环丙沙星(成人)三代头孢(儿童) 妥布霉素 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氟康唑 结核病异烟肼+利福平 控制症状的抗疟药氯喹、青蒿素 控制远期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伯氨喹 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乙胺嘧啶 滴虫、鞭毛、阿米巴;厌氧菌甲硝唑 胃肠道肿瘤5-氟尿嘧啶 绒癌、儿童急淋甲氨蝶呤 恶性淋巴瘤环磷酰胺 肝素中毒鱼精蛋白 华法林中毒维生素 K 地西泮中毒氟马西尼 吗啡中毒纳洛酮 酒精中毒甲比唑 毛果芸香碱中毒阿托品

乙胺丁醇球后神经炎 利福平 1.胃肠道反应2.肝脏毒性,严重时可致死亡 3.“流感综合征” 4.致畸 伯氨喹1.治疗量——胃肠道反应。 2.大剂量——高铁血红蛋白症伴有发绀。 3.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个体可发生急性溶血(特异质反应)。

药理学学习资料,爆准哦 (2)

第二十七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一.教材精要 了解糖皮质激素类药、盐皮质激素类药和促皮质激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的构效关系和药物分类。重点应掌握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和给药方法。了解盐皮质激素类药和促皮质激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的主要特点和临床用途。(一)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1.药理作用对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肝、肌糖原含量和升高血糖;加速胸腺、肌肉、骨骼等组织蛋白质分解,促进皮下脂肪分解,改变脂肪的重新分布,形成向心性肥胖;有轻度的保钠排钾的作用,有利尿作用,长期应用可致骨质脱钙;强大的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抗休克作用,特别是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其它作用:如退热作用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提高中枢的兴奋性. 2,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包括:严重急性感染、抗炎治疗和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严重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自身性免疫性贫血和肾病综合征等,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抗休克治疗,如感染中毒性休克,须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下,可及早、短时间突击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待微循环改善、脱离休克状态时停用,且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之后使用,停药则在撤去抗菌药物之前;血液病:多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性紫癜等的治疗,局部应用对湿疹、肛门搔痒、接触性皮炎、牛皮癣都有疗效,替代疗法,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不良反应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诱发或加重感染,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和反跳现象。 4.禁忌症严重的精神病(过去或现在)和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角膜溃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孕妇,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麻疹、霉菌感染等。 5.用法及适应症大剂量冲击疗法,用于急性、重度、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抢救;一般剂量长期疗法,用于结缔组织病和肾病综合征等;小剂量替代疗法,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二)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s) 盐皮质激素主要有醛固酮和去氧皮质酮两种,对维持机体正常的水、电解质代谢起着重要作用。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脏的远曲小管,促进Na+、Cl-的重吸收和K+、H+的排出,其机制可能与类固醇的基因效应有关。临床常与氢化可的松等合用作为替代疗法,治疗慢性肾上腺素皮质功能减退症。 (三)促皮质素(adreno—corticoteopic,ACTH) 促皮质素由垂体前叶嗜碱细胞合成分泌,是一种由3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它的合成和分泌受到下丘脑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对维持机体肾上腺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应用于诊断脑垂体前叶一肾上腺皮质功能水平状态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停药前后的皮质功能水平,防止因停药而发生皮质功能不全。 二.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药理学重点笔记

1 免费药理笔记总结 第一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 1. 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用阿托品拮抗〕。缩瞳、调节眼压和调节痉挛。用于青光眼。 2. 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与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 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解救药。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 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抗心律失常,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禁用于青光眼与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用镇静药和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同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同类药物莨菪碱。合成代用品:扩瞳药:后马托品。解痉药:丙胺太林。抑制胃酸药:哌纶西平。溃疡药:溴化甲基阿托品。 5. 东莨菪碱山莨菪碱作用特点:东莨菪碱中枢镇静与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强于阿托品。还有防晕止吐作用,可治疗帕金森氏病。山莨菪碱可改善微循环。主要用于各种感染中毒性休克,也用于治疗脏平滑肌绞痛,急性胰腺炎。 6. 筒箭毒碱:肌松作用,全麻辅助药。呼吸肌麻痹用新斯的明解救。 7. 琥珀胆碱:速效短效肌松药,插管时作为全麻辅助药。禁用于胆碱酯酶缺乏症病人,与氟烷合用体温巨升的遗传病人,青光眼,高血钾患者〔持续去极化,释放K过多〕如偏瘫、烧伤病人,以免引起心脏意外。使用抗胆碱脂酶药患者禁用。 8. 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激动药。用于休克,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响有局部组织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停药后的血压下降。禁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心脏病,无尿病人与孕妇。主要机理为收缩外周血管。 9. 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α1受体激动药,防治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的低血压。速效短效扩瞳药。 10. 可乐定:α2受体激动药。用于降血压。中枢性降压药。降压快而强,使用于中度高血压。尚可用于偏头痛以与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也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成瘾者的戒毒。〔见后〕 11. 肾上腺素:α、β受体激动药。用于心脏停搏,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局部止血。不良反响:剂量过大可发生心律失常,脑溢血,心室颤动。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机能亢进与糖尿病。主要机理为兴奋心脏,兴奋血管,舒支气管平滑肌。 12. 多巴胺:α、β受体激动药。作用特点:主要激动多巴胺受体,也能激动α和β1受体,用于抗休克。可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对肾脏的特色是直接激动肾脏的多巴胺受体,增加肾脏血流量,排钠利尿,注意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可用于抗慢性心功能不全。 13. 间羟胺作用特点:激动α受体,作用弱而持久,用于各种休克早期。 14. 麻黄碱:α、β受体激动药,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特点是有中枢作用。可产生快速耐药性,停药一定时间后可恢复。用于防止低血压,治疗鼻塞,过敏,缓解支气管哮喘。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失眠、不安、头痛、心悸。 15. 异丙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药。能兴奋心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与扩骨骼肌血管。用于支气管哮喘〔可产生耐受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休克。禁用于冠心病,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用量过大可因心肌缺氧而导致心律失常〕。 16. 多巴酚丁胺:作用于β1受体,有耐受性,适用于短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有的心力衰竭,中毒性休克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力衰竭。禁用于心房颤动患者。17. 沙丁胺醇:作用于β2受体。舒支气管平滑肌,用于支气管哮喘。 18. 酚托拉明:阻断α受体,舒血管,降血压。用于治疗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抗休克〔需补充血容量〕,缓解因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而引起的高血压与危象,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不良反响: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酸过多等拟M样作用。注射量较大时,可引起心动过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是一类重要的内源性激素,也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其主要功能包括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抗应激等作用。糖皮质激素通过与细胞质内的糖 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影响蛋白质合成、糖原合成、脂肪代谢、电解质和水平衡等多个生理 过程,进而发挥药理学效应。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 增殖,减轻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如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等。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减少炎性细胞的数量,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作用。通过抑制过敏源(如花粉、尘螨等)引起的IgE合成和 释放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减轻过敏性 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过敏性皮炎等)的症状,如鼻塞、打喷嚏、咳嗽、瘙 痒等。 糖皮质激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它可以改变细胞免疫的免疫应答,在机体免疫系统的 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化、分化和增殖,减少B细胞的抗 体合成和释放。它还可以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减少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溶酶体酶的 释放。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应激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加机体对应激的耐受性,使机体更好 地适应应激状态。在急性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可以提供能量和维持血糖水平,以应对 急性应激反应。在慢性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机体的感受性,减少应激反应的 发生。 临床上,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在炎症性疾病中,糖皮质激素可 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如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在过敏性疾病中,糖皮质激素可 以减轻过敏反应和瘙痒,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糖皮质激 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和破坏,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在器官 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中,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器官的排斥反应,增加移植成功率。糖皮质 激素还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和抗应激等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 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糖皮质激素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糖尿病、骨质疏松、免疫抑制等,需要在应用时慎重权衡利弊。

药理学(32)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学习笔记)

药理学(32)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学习笔记) 第三十二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考什么? 第一节糖皮质激素类 【体内过程特点】 口服或注射都可吸收。氢化可的松入血约90%与血浆蛋白结合,其中80%与皮质激素结合球蛋白(CBG)特异性结合,10%与白蛋白结合。CBG主要在肝脏合成。肝病时CBG合成减少,肾脏疾病时则因蛋白质从尿中排出,都使CBG水平降低,游离型药物则增加。故肝、肾疾病时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可增强,较易发生不良反应。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物大部分从尿排出。根据生物半衰期的长短,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 【药理作用】口诀:“5抗5多和2少,神经兴奋骨疏松。” 1.抗炎作用 (1)凡炎皆抗:抑制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过敏性、机械性、化学性)炎症。 (2)对炎症不同阶段均有抑制作用: ①炎症早期: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从而改善炎症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②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3)抗炎实质:抗炎不抗菌,抗炎不抗因,治标不治本。

激素的抗炎是“老百姓穿着石棉衣站着火里得瑟——不怕火烧,但不救火、也不灭火”。 只是提高了机体对炎症的反应性,但同时降低了机体的防御机能。 2.免疫抑制作用(抗免疫)——口诀:“小细大体。” 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 大剂量:抑制体液免疫。抑制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减少抗体生成,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后引起的有害物质的释放。 3.抗毒作用 能对抗细菌内毒素对机体的刺激性反应,减轻细胞损伤,缓解毒血症症状。 抗毒机制是能抑制NO合酶,降低NO水平。 注意:不是中和、也不是破坏细菌内毒素。 4.抗休克适用于各种严重休克,尤其是中毒性休克。 5.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兴奋剂”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能影响情绪、行为,出现欣快、失眠、激动,甚至精神失常等。大剂量有时可致儿童惊厥或癫痫样发作。 6.退热作用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稳定溶酶体膜,使内源性致热原释放减少,使升高的体温下降。 7.对血液成分的影响——五多二少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多(但却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游走、消化、吞噬等功能)。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 8.对骨骼的影响可出现骨质疏松。 【临床应用】 1.替代疗法 急性或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和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的补充。应选用氢化可的松。 2.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过敏性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SLE、重症肌无力、皮肌炎、硬皮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药理学第35章整理

第三十五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激素的总称,包括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类。肾上腺皮质由外向内依次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及网状带3层。 球状带约占皮质的15%,主要合成醛固酮和去氧皮质酮等盐皮质激素 束状带约占78%,主要合成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 网状带约占7%,主要合成性激素类。 【化学机构与构效关系】 第一节糖皮质激素 【体内过程】 1.注射、口服均可吸收。 2.氢化可的松进入血液后,90%以上与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其中约80%与皮质激素运载蛋白(CBG)结合,10%与白蛋白结合,结合后不易进入细胞,因此无生物活性;具有活性的游离型约占10%。CBG在肝中合成,雌激素对其合成具促进作用。 3.妊娠过程或用雌激素治疗的患者雌激素水平增加,血中CBG浓度增高,游离型氢化可的松减少,可反馈性地引起ACTH释放增加,可使游离型激素达到正常水平。 4.肝、肾病患者CBG水平减少,游离型激素增多。 5.糖皮质激素在肝脏中代谢转化,首先是第4位碳(C4)与第5位碳(C5)的双键被加氢还原;随之第3位碳原子(C3)上的酮基由羟基取代,进而羟基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由尿中排出。 6.可的松与泼尼松等第11位碳原子(C11)上的氧在肝中转化为羟基,生成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方有活性,因此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只宜用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 7.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和利福平等肝药酶诱导剂与糖皮质激素药物合用时,则加快其分解,故须增加后者的用量。 8.氢化可的松生物学半衰期比血浆半衰期长。 9.大剂量或肝、肾功能不全者t1/2延长 10.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肝灭活皮质激素加速,t1/2缩短。 【药理作用及机制】 1.对代谢的影响 (1)糖代谢 能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 机制:①促进糖原异生②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③减慢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有利于丙酮酸和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在肝脏和肾脏再合成葡萄糖,增加血糖的来源。 (2)蛋白质代谢 加速胸腺、肌肉、骨等组织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尿中氮的排泄,造成负氮平衡。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还能抑制蛋白质合成。 故长期用药可出现肌肉消瘦、骨质疏松、皮肤变薄和伤口愈合延缓等。 因此,在严重损失蛋白质的肾病患者及多种影响蛋白质代谢的疾病中,采用此类激素治疗(尤其长期治疗)时,须合用蛋白质同化类激素。 (3)脂肪代谢 短期使用对脂肪代谢无明显影响

《药理学》激素类药理笔记

《药理学》激素类药理笔记 第六部分 激素类药理 (包括35,36,37章三类激素药物) A.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一.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盐皮质激素:球状带分泌,调节水盐代谢 糖皮质激素:束状带分泌,调节三大物质代谢 性激素:网状带分泌,调节生殖系统等 二.糖皮质激素: 短效:可的松(考的松),氢化可的松(氢化考的松) 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 长效: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正常生理情况下 : HPA 轴兴奋,大量分泌,通过允许作用帮助机体应付强烈刺激; 超生理剂量 :影响代谢、抗炎、抑制免疫; 超大剂量 【体内过程】 80%与皮质激素转运球蛋白(CBG)结合, 10%与白蛋白结合; 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由尿排出,易受肝药酶活性影响; 可的松和泼尼松在肝内转化为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而生效; 生物学半衰期长于血浆半衰期。

【用法及疗程】 1.大剂量突击疗法 急性、重度、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休克、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等常用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首剂200-300g,疗程不超过3-5天用氢氧化铝凝胶等防止急性消化道出血.

2.一般剂量长期疗法; 反复发作,累及各种器官的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等 ①每日晨给药法: 一日的总药量在早晨一次给予,多用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②隔晨给药法:每隔一日早晨给药一次,多用泼尼松、泼尼松龙 3.小剂量替代疗法: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停药的条件: 1.维持量已减至正常需要量,经过长期观察,病情已稳定不再活动者。 2.因疗效差不宜使用者。 3.因严重作用和并发症难以继续用药者。 B.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一.甲状腺与甲状腺生理(可复习生理学相关内容) 1.甲状腺: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人类的甲状腺形似蝴蝶,犹如盾甲,故以此命名。 2.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于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1.碘的摄取腺泡细胞碘泵摄碘率(25-250) 2.碘的活化和酪氨酸碘化:过氧化物酶活化碘, 生成MIT和DIT; 3.碘化酪氨酸耦联生成T3和T4于TG(甲状腺球蛋白)上; 4.释放和分解蛋白水解酶释放,脱碘酶约36%T4变为T3; 如左表为T3与T4的区别 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药理作用1维持正常生长发育:促进骨骼、CNS、胎儿肺的发育,(呆小病、黏液性水肿) 2.促进代谢、产热:促进氧化代谢,增加耗氧,提高基础代谢率,产热增多(怕热、多汗、消瘦) 3.提高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性(心悸、失眠) 临床应用1.呆小病:早诊断,早治疗,终生治疗,个体化治疗 2黏液性水肿剂量,垂体功能减退者先用足量糖皮质激素 3.单纯性甲状腺肿:缺碘/不缺碘;结节需手术 4.T3抑制试验:鉴别甲状腺肿大和甲亢 不易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心绞痛、心梗立即停药,β-R拮抗剂对抗

药理学总结:呼吸系统药物

平喘药 哮喘: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可变的气流受限;气道重塑 异质性疾病 病因:过敏性及非过敏性 发病机制:免疫-炎症反应、神经-内分泌机制和气道高反应性及其相互作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 一、作用机制 1.强大的抗炎作用 ① 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 ② 抑制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和黏附分子的产生 2、抑制气道的高反应性 • 气道高反应性是由于各种物理或者化学刺激引起的支气管强烈收缩,且病理生理特征以小支气管明显痉挛收缩为主 •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作为局部气道用药可通过减少免疫炎症介质的生成,抑制炎症因子产生,降低气道高反应。 3、增强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二、临床应用 •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 用于支气管扩张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慢性哮喘患者 其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口服型:吸入激素无效或需短期加强治疗;不主张长期口服 泼尼松、泼尼松龙 • 注射型:严重哮喘发作时;停药应缓慢 氢化可的松 长期应用可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用药潜伏期的存在 三、吸入性GCs的不良反应 • 长期应用:声音嘶哑、喉部不适、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 妊娠早期及婴儿慎用 四、糖皮质激素应用于新冠 不利方面: 用于急性肺感染疾病时候发生高死亡率; 免疫抑制作用而导致脓毒血症,使患者在ICU时间长; 细菌二重感染危险增加;自身免疫和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发生; 对神经肌肉阻滞剂(SARS时扩张血管,广泛应用)耐受 白三烯调节药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一、新型的非激素类治疗药物 • 扎鲁司特(Zafirlukast)、孟鲁司特(Montelukast)、普仑司特(Pranlukast) 特点 •减少哮喘病人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药的用量 • 轻至中度慢性哮喘的预防及治疗 • 严重哮喘病人的辅助治疗 • 变态反应性鼻炎 孟鲁司特 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患儿依从性好、长期用药耐受性好 支气管扩张药 拟肾上腺素药 一、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二、不良反应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糖皮质激素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概述:肾上腺素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的总称,其基本结构为甾体类化合物。 糖皮质激素类 药物分类:短效——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 长效——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体内过程: 1.口服、注射均可吸收。 2.可的松和泼尼松在肝内转化为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而生效,严重肝功能不全者只宜用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 药理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生理剂量)①糖代谢:升高血糖②蛋白质代谢:促分解,抑合成,负氮平衡 ③脂肪代谢:增高血浆胆固醇,促使皮下脂肪分解,形成向心性肥胖,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④水和电解质代谢:保钠排钾——长期使用能促进钙、磷排泄,骨质脱钙。 归纳: 2. 抗炎作用:抗炎作用强大、非特异性,对感染性、非感染性(过敏性、机械性、化学性)炎症均有效 (凡炎皆抗,“万能灵药” )。利:早期——渗出减少,改善症状;后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弊:降低了机体的防御机能。 3.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抗免疫)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 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 大剂量:抑制体液免疫。

(2)抗过敏作用:减少过敏介质的产生,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 4.抗休克作用: 大剂量,常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①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加强心肌收缩; 激素四大生理作用升糖解蛋分脂保钠抗炎不抗菌,抗炎不抗因,治标不治本 ②降低血管对某些收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 ③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 ④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但对外毒素无效。 5.其他作用 (1)退热作用 严重的中毒性感染 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体内致热原的敏感性 (2)血液和造血系统(一少五多) ①淋巴细胞减少 ②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增多 (3)中枢神经系统 提高中枢的兴奋性,引起欣快、激动、失眠等,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及小儿惊厥的发作。 (4)骨骼 长期使用本类药物时可出现骨质疏松,特别是脊椎骨,其机制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力,减少骨中胶原的合成,促进胶原和骨基质的分解,使骨质形成发生障碍。 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 (5)心血管系统 增强血管对其他活性物质的反应性,诱发高血压——允许作用。 (6)消化系统 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黏液的分泌,可诱发或加重溃

药理学复习重点笔记

药理学复习重点笔记 《药理学》重点复 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 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6、半数中毒量(TD50或TC50)——引起50%的动物产生毒性反应剂量。 7、半数致死量(LD50或LC50)——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8、半数有效量(EC50或ED50)——引起50%阳性反应50%最大效应的量。 9、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离子通道蛋白 主动转运(逆流转运、上山转运)

膜动转运:胞饮或胞吞、胞吐(胞裂外排) 10、首关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在通过肠及肝脏时,可被代谢灭 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11、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在肠腔 内又被重吸收,可形成肝肠循环。 13、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医治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1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外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15、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造就基内细菌发展的最低浓度。 16、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7、抗菌后效应(PAE)——指停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18、耐药性(抗药性)——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19、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一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药物也产生耐药性。多出现在化构或机 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之间。

《药理学》知识小结

《药理学》知识小结 一、名词说明: #药物:是指能够改变生理生化功能或能改善病理状态,用于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或打算生育的专门物质产品。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差不多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取、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刻而变化的规律。 #局部作用:依照药物作用部位,无需药物吸取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截了当作用。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楚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是指某些特定的细胞蛋白质组分,能识别并与某些专门微量化学物质——配体结合,并通过放大系统触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内源性物质〔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等〕或药物。 #受体调剂:受体与配体作用过程中,有关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 #竞争性拮抗剂:与兴奋剂互相竞争与受体可逆性结合的拮抗剂。使兴奋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Emax不变。 #药物量效关系:药物的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畴内成正相关关系。 #效价:是指产生一定效应时所需要药物剂量的大小;计量越小,效价〔强度〕愈高。 #效应力: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是同系列药物效应大小之比,α越大,效能越大。 #肝药酶:是生物转化的要紧酶,选择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 #药酶:是指代谢药物的重要酶系统,要紧有微粒体酶,其中最重要的是肝药酶。 #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取后,第一进入肝门静脉系统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胃肠粘膜及肝脏时极易发生转化,部分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生物利用度〔F〕:经肝脏首关排除后药物被吸取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一级动力学:排除速度与C相关,恒比排除;t1/2恒定;大多数药物按此排除。 #安慰剂:不具备药理活性,但外观上与药物无法区别的制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