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寿光教育综合改革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寿光教育综合改革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寿光教育综合改革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寿光教育综合改革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寿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2015年7月1日

目录

一、编制说明 (3)

二、核心指标 (4)

三、指标说明 (9)

1.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

2.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

3.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1)

4.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2)

5. 继续教育参与率 (13)

6. 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14)

7. 残疾青少年受教育水平 (15)

8.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比例 (16)

9.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17)

10. 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差异程度 (19)

11. 德育艺术实践课程开设水平 (21)

12. 学生学业成就水平 (22)

13. 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24)

14. 班额达标率 (25)

15. 普通高中选修课比例 (27)

16. 民办教育发展水平 (28)

17. 参加国(境)外培训教师比例 (29)

18. 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中小学校比例 (30)

19. 高校聘请外籍教师数 (31)

20. 生师比 (32)

21. 专任教师学历水平 (34)

22. 接受培训教师比例 (35)

23.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 (36)

24. 教育总经费占GDP比例 (37)

25.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 (38)

26. 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学校比例 (39)

27. 信息化配备水平 (40)

28.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43)

29.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45)

30. 职业教育对口就业率 (46)

31. 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潍坊科技学院) (47)

32. 主要劳动力受高等教育比例 (48)

33. 主要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49)

34. 社区教育发展程度 (50)

3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51)

一、编制说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山东寿光市作为全国以及山东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进地区,近些年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5年4月,山东寿光市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寿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寿光市的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山东省纲要》)更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山东寿光市作为山东省教育改革的先进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全国的前沿,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山东寿光市教育局基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教育现代化评价领域长期的研究基础,以及国内和国际相关统计数据,经过深入、系统、规范的研究,编制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寿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寿光市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共提出了35个评价教育现代化实现适度的指标以及指标说明,为寿光市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提供了评价的依据。指标体系分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达标值和高度达标值,其中基本达标值是指全国教育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及山东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时应当达到的指标值,高度达标值是指实现国际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时应当达到的指标值(其中,指标体系中的高校指标作为高度达标的参照指标)。

《寿光市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将为寿光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具体的方向,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寿光市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及应用,既可以总结寿光市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也可以发现寿光市在某些具体指标上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存在的差距,从而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完善,最终达到寿光市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二、核心指标

三、指标说明

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指标描述: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

计算公式: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数/3~5岁年龄组人口数×100%。

指标功能:反映适龄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机会,衡量教育普及程度,体现教育发展水平。

适用范围:学前教育。

选择理由:1.《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2.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常用指标,社会高度关注,敏感度高;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摘要》、经合组织《教育概览》等常

用指标,具有国际可比性。

测算说明:1.在园幼儿含小学等机构附设幼儿班的幼儿;

2.目标达成度:当年数值/目标值。

目标依据:1.国际指标:OECD2011年3岁入园率平均82%,4岁入园率平均84%,5岁入园率平均94%。在比利时,法国、冰岛、挪威和西班牙,3-4

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5%以上(OECD教育概览2013)2012年北美和

发达国家平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5%,其中美国81%,英国69%,

加拿大71%,法国109%,德国114%(联合国教科文数据)

2.国内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学前育毛入园率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时的指标

为70%;《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学前三

年入园率达95%-96%;《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学前3年教育

毛入园率达到98%;《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

案》: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以上。《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推

进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分类监测指标》:一类地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达到85%。

3.省内指标:《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规定学前教育毛入园率2020年达到85%。《潍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

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到2020年,学

前三年入园率达到 98%以上。《青岛市区(市)教育现代化督导评

估指标》: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7%。

根据以上指标分析,确定寿光市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达标值为85%,高度达标值为99%。

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指标描述:初中毕业班学生占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100%

其中:小学五年巩固率(%)=小学五年级在校生数/该年级入小学一年

级时的学生数×100%

指标功能:衡量义务教育普及质量和效益。

适用范围:义务教育。

选择理由:1.《纲要》明确提出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及不同阶段的目标;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摘要》有类似指标。

测算说明:1.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间人口流动的影响,分省计算时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外省随迁子女人数及占在校生比例,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

的学生数中应扣除九年中累计死亡人数、因伤病休学人数、转出人

数等;

2.目标达成度:当年数值/目标值。

目标依据:1.国际指标:2011年OECD6岁入学率为99%,其中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为100%,英国、加拿大为99%(OECD教育概览1013)义务教

育巩固率芬兰100%,德国96%,瑞典99%,日本100%。(联合国教

科文数据)

2.国内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年)》

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时的指

标为95%。《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义务

教育阶段入学率、完成率均达到99.9%以上。《江苏教育现代化指

标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

体系及评估方案》:小学阶段教育入学率和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保

持100%。小学五年保留率达到99.9%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

96%以上。《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分类监测指

标》:一类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

3.省内指标:《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20年达到98%。《潍坊市委市

府关于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到

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青岛市区(市)教育现

代化督导评估指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淄博市区县

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9%。

根据以上指标分析,确定寿光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达标值为85%,高度达标值为99%。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指标描述: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

计算公式: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15~17岁年龄组人口数×100%

指标功能:反映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体现教育发展水平。

适用范围:高中阶段教育。

选择理由:1.《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2.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常用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摘要》、

经合组织《教育概览》等常用指标,具有国际可比性。

测算说明:1.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为普通高中、中职、成人高中在校生数;

2.目标达成度:当年数值/目标值。

目标依据:1.国际指标: OECD高中完成率平均值为83%,其中丹麦、芬兰、德国、日本、韩国、荷兰、挪威、斯洛文尼亚和英国超过90%。(《OECD

教育概览2013》) 2012年北美和西欧发达国家高中毛入学率平均

102%,其中美国96%,英国102%,法国113%,德国103%。(联合国

教科文数据)

2.国内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规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时的指标为90%。《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

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完成率达到98%以上。《江苏教育

现代化指标体系》: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广东省县域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

率达到85%以上。《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分

类监测指标》:一类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

3.省内指标:《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规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2020年达到98%。《潍坊市委市

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到

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青岛市区(市)

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指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淄博市

区县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

根据以上指标分析,确定寿光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达标值为98%,高度达标值为98%。

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指标描述: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

计算公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19岁年龄组人口数×100%。

指标功能:反映高等教育总体入学机会,体现高等教育普及水平。

适用范围:高等教育。

选择理由:1.《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2.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常用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摘要》、

经合组织《教育概览》等常用指标,具有国际可比性。

测算说明:1.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数+研究生在校生数+成人本专科折合在校生数(成人脱产班在校生数+成人夜大在校生

×0.5+成人函授在校生数×0.5)+网络本专科在校生数×0.5+自学考

毕业人数×2.5+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在学人数+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

人数×0.5+军事院校本专科在校生数;

2.目标达成度:当年数值/目标值。

目标依据:1.国际指标:OECD国家有平均60%的年轻人接受A类高等教育(理论)、10%的年轻人接受B类高等教育(应用),其中冰岛、新西兰、波兰和

斯洛伐克接受A类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达到50%以上,比利时、韩国和

新西兰接受B类高等教育学生比例达到35%以上。(教育概览2011、

2013)2012年北美和西欧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平均76%,其中,

美国95%、英国59%、日本60%。(联合国教科文数据)

2.国内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规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时的指标为

40%。《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

3.省内数据:《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规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20年达到50%。

根据以上指标分析,确定寿光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标值为50%,高度达标值为60%。

5.继续教育参与率

指标描述:从业人员参与继续教育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参与继续教育的从业人员数/从业人员总数×100% 。

指标功能:反映继续教育水平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教育普及程度。

适用范围:继续教育。

选择理由:1.《纲要》和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2.政府、社会高度关注;

3.经合组织《教育概览》抽样调查指标,具有国际可比性。

测算说明:1.继续教育包含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历继续教育、生产技能、生活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内容;

2.计算式中分子的计数依据为每年接受规定教育培训时间的人数(按

每人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计算参与各种形式继续教育的

从业人员数);分母为从业人员总数。另外,还可以结合国际比较,

分别计算15岁及以上人口、25岁-64岁劳动力人口继续教育参与

率。

目标依据:1.国内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规定继续教育参与率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时的指

标没有具体的比例。《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城市和农村居

民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分别为60%和40%。

2.省内指标:《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规定继续教育参与率2020年达到70%。

根据以上指标分析,确定寿光市继续教育参与率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达标值为70%,高度达标值为70%。

6.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指标描述: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随迁子女中在公办学校就读学生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学生人数/随迁子女在校生总数×100%

指标功能:评价“两为主”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衡量各地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教育公平和普及程度。

适用范围:义务教育

选择理由:1.落实《纲要》中“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精神;

《山东省纲要》提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社会高度关注,我国教育发展特定时期内的重要评价指标。

测算说明:1.“随迁子女”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2.与当地户籍学生享受平等待遇随迁子女人数包括在义务教育阶段

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人数和政府通过购买学位等方式使之同

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

3.目标达成度:当年数值/目标值。

目标根据:1.中国教科院《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制得出。

2.国内指标:《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与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比例为100%;《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推

进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分类监测指标》: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比例为100%;《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流动

儿童在公办学校和在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义务教育

免费就读比例将提高到90%以上;《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

评估操作标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

和中职教育要求得到满足,且义务教育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达85%

以上。

3.省内指标:《青岛市区(市)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指标》:视、听、

智力残障儿童入学率达到99%;寿光市《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

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保证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

全日制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确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

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

根据以上指标分析,确定寿光市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达标值为95%,高度达标值为100%。

7.残疾青少年受教育水平

指标描述:接受教育残疾青少年在校生占应接受教育残疾青少年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残疾青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受义务教育残疾青少年在校生数/应接受义务教育残疾青少年总数×100%

指标功能:衡量残疾青少年接受教育情况,反映教育公平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水平。

适用范围:义务教育

选择理由:《纲要》提出,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

校特教班规模;《山东省纲要》提出,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

教育普及水平。

测算说明:1.接受某级教育残疾青少年在校生数包括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和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

2.残疾学生包括听力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和其他残疾的学生;

3.目标达成度:当年数值/目标值。

目标根据:1.国际指标:美国《残疾人教育法》规定“所有残障儿童必须接受免费的恰当的公共教育”即无条件接受,零拒绝。

2.国内指标:《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提出,到2016

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

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

显增加;《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享受15

年免费教育的比例为100%;《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及说明》:上海残障儿童的入学率将超过99%。

3.省内指标:《山东关于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有

关事项的通知》指出,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统算不低于95%;《青岛市区(市)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指标》:符

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安排就学、困难资助等方面

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根据以上指标分析,确定寿光市残疾青少年受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达标值为95%,高度达标值为96%。

指标描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接受资助的学生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比例(%)=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100%

指标功能:反映资助的覆盖程度,体现教育公平、普及以及保障程度。

适用范围: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高校

选择理由:1.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热点,敏感度高;

2.《纲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列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项目,

提出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任务和要求;

3.有助于推动本市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促进教育公平。选择理由:1.分别计算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比例,即春(秋)季学期资助比例=春(秋)季学期资助人数/春(秋)季学期

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年比例=(春

季比例+秋季比例)/2;

2.目标达成度:当年数值/目标值。

目标根据:1.中国教科院《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制得出。

2.国内指标:《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困难学生受帮扶比例为

100%;《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帮助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贫困生教育机会系数达到0.8。

根据以上指标分析,确定寿光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比例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达标值为95%,高度达标值为100%。

指标描述: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额相对于完成年度学业基本成本的比例。

计算公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年度平均资助金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年度学业所需基本成本×100%

指标功能:反映困难学生的资助强度,体现教育公平、普及以及保障程度。

适用范围: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高校

选择理由:1.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热点,敏感度高;

2.《纲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列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项目,

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任务和要求;《山东省纲要》进一步指出,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

学生发放交通费补助;

3.有助于推动本市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测算说明: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年度平均受资助金额=资助总金额/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资助总金额=各项政策实际资助金额之和,分别计

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金额,即春(秋)

季学期平均资助金额=春(秋)季学期资助金额/春(秋)季学期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人数,全年平均资助金额=春季平均+秋季平均;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年度学业所需基本成本按全市平均数计算;

3.目标达成度:当年数值/目标值。

备注:高校指标在寿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作为高度达标的参照指标。

目标根据:1.中国教科院《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制得出。

2.国内指标:《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

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财政部、教育部

根据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院校类别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省资助

面。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

元,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

1500元,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3.省内指标:《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规定: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进一步开展。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以上指标分析,确定寿光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达标值和高度达标值按照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普通本专科分别确定为30%、65%、60%、25%、55%、28%。

10.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差异程度

指标描述: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八项指标的综合差异系数。

计算公式: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差异系数=∑CVn/8。

指标功能:反映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发展水平。

适用范围:义务教育。

选择理由:1.《纲要》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2.《山东省纲要》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率先在县(市、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市

域内均衡发展;2020年全省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

配置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薄弱学校改造

力度,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择校问题,到

2015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3.社会关注,敏感性高,促进教育公平的导向性指标,反映县域内义

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程度。

测算说明:1.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八项指标是指,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

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

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2.∑CVn,其中,CV=标准

差S/平均值X,S=X i为该指标第i个学校

的数值,P i为第i P N为全县

所有初中(或小学)学校的在校生数,X表示该指标的全县平均值,

县域内小学、初中的校际差异系数需分开计算;

3.本指标的数值大小与均衡水平呈负相关,即差异系数越小,说明越均衡;

4.目标达成度:目标值/当年数值。

目标依据:

1.国内指标:《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教督[2012]3号)规定,小学和初中的差异系

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和0.55的县,方可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

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标准测

算时,低标准为:小学:0.64、初中:0.53;中等标准为:小学:

0.59、初中:0.47;高标准为:小学:0.54、初中:0.41。1

国内教育发达地区指标:《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规定,县域内城乡、学校间条件均衡化的标准为综合差异系数小于或等于

0.55;2014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的省市,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在0.23至0.52之间,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在0.26至0.42之间。

2.省内指标:山东省发布的《关于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鲁教督〔2013〕2号)规定,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8项指标差异系数分别少于或等于0.65和

0.55,才能申报省级评估;《青岛市区(市)教育现代化督导评

估指标》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八项重点指标的综合差异系数小于

0.50。

根据以上指标分析,确定寿光市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差异程度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达标为:小学小于或等于0.65、初中小于或等于0.55,高度达标值略低于国家的高标准,具体为:小学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小于或等于0.40。

(完整版)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县河镇中心学校任筠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同时,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

深化教育改革的综合问题剖析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教育活力,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对教育的新要求,但在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教育部分中都被首先强调。这表明,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必须常抓不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其核心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首先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需要,体现的是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的价值观;同时它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深厚的、普遍的人的创造性基础之上,才能使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基础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培养每一个人的创造性,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拔尖创新人才。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的统一。面向全体不是“一刀切”,如果教学是“一刀切”的,势必有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学生“吃不饱”。实际上,只有因材施教,只有面向差异,只有符合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让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这也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所强调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也是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也就是最好的面向全体。面向全体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战略,是一种价值观,需要研究在不同教育阶段面向全体的具体实现策略,也有必要开展专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不断探索经验。 (二)坚持德育创新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德育为先,首先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创造性问题,不仅是一个认知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认知的问题。要成为有益于科学和人类的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有高远的志向和高尚的品行,就必须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力宛若发动机,道德就是方向盘。人类能够以智慧去创造一切,人类也应该能够以品质去掌握和控制一切。落实德育为先,就要坚持德育创新。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底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活动调查报告 题目:改革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班级: 姓名: 时间:2016.12.08

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前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把改革开放做为一项基本国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2016年12月,已是改革开放的第38个年头,改革激荡时代风云,发展铸就历史丰碑。我的家乡位于被著称为“中国酒城”的泸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经济、医疗还是科技方面,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改革开放对教育影响的感觉是最敏感的,所以,本文就以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为主要调查对象。具体调查如下: 一、调查地点 泸州市纳溪区**小学、泸州市纳溪区**中学 图1-1 **小学图1-2 **中学 二、调查时间 2016年12月08日 三、调查方式 实地考察、教学旁听、网络资源 四、调查内容 1、改革开放前后当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思想观念变化 改革开放前几年,正是父辈处于读中小学的时期。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年幼时就得承担绝大多数的家务,对于上学则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以导致经常“逃课”的现象出现,就给家长一种还租不适合读书,或者是读书没有现实意义的观念。当然,由于当时“养儿防老”的观念盛行,导致一个家庭同时有2个甚至多个符合入学年龄的孩子,并且地处农村,家庭经济难以维持众多孩子入学,也造就了当时辍学率高,中小学入学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逐渐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重视。一部分沿海务工家长逐渐意识到,受教育程度决定他们的劳动强度以及薪酬水平,他们迫切希望自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K.马克思、F.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下: 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①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②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 ③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④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首都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当前,首都基础教育距离人民群众日益增多的新期待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自满意识必须摒弃!随着人民群众的发展型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特别是对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公平、优质、多元、开放、便利、高效的教育诉求不断升级,与此同时,不同群体对教育诉求的分化趋势也日益凸显。对于不同家庭的选择性教育需求,我们的教育服务供给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首都教育的满意水平。各区县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城市功能核心区面临如何推进校际均衡,缓解择校热的问题;发展新区面临如何探索新机制,加快拓展教育资源,应对人口聚集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城市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面临如何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整体优质均衡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细致分析,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要增强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共识大的、阻力小的、容易改的基本上都完成了,今后要改革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难趟的深水”,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去一一攻克。“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任何犹豫懈怠、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甚至放慢脚步,都会使努力奋斗取得的优势稍纵即逝,造成不可弥补的战略性失误。我们一定要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直面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不躲、不绕、不推,心无旁骛地推动各项改革。近期,各区县在描绘新教育地图过程中的进度不一,其根本上就是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不同的表现。 二、进一步把握方向、保持定力,明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原则 2014年,首都基础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解决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工作上取得突破,务求实效;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到2020年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基础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首都基础教育工作的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原则,避免政策碎片化

近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变化

十一五教育成就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 (一)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2005年以来,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96%的平均水平。2010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4%,分别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建设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起全面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这标志着我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 (二)学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达到2976.7万人,比2005年增加797.6万人,增长3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三)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发展,体系结构趋于合理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为4670万人,比2005年增加639.6万人,增长1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9%,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的目标已全面实现。 (四)高等教育规模突破3000万人,普及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2005年增加805万人,增长35%,超出规划目标10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232万人,比2005年增长42.9%;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54万人,同比增长56.9%;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536万人,同比增长22.9%。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从2007年起,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五)成人教育与培训蓬勃发展,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2010年,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63.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08.7万人次,增长70.2%;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标 通过评价改革,贯彻新课改的育人理念,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全面性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自我教育、自我

调整的功能,使评价客观、全面,既得到同学、教师、家长等的认同,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4、动态生成性原则。 评价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具有生命性。因此评价可根据学生年龄、年段特点,根据校本 实际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实化过程,凸现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达成。 5、可操作性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将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评价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三、评价的基本内容、标准、结果呈现方式。 1、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各维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又分为要素、 关键表现提示等。 2、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形式包括两部分: 一是等级评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维度分别用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呈现。 二是综合性评语。由自我描述、同伴赠言、教师寄语、家长心声四个内容组成。自我描述:记录一学年中自己最具代

读《中国教育改革》有感_1500字

读《中国教育改革》有感_1500字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正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我国进入WTO后面临的国际竞争挑战,都迫使我们不能不改革。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与目标,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迫切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zhongong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当前的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极大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是中国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据此,正确而全面地阐述这一理念对深化教育改革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就会使改革失去明确的方向,沦为无可无不可得状态。 作为当今中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理论研究者也非常关注这个话题,近两年来,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及策略等问题,在报刊杂志上也刊登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有很多,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分散于发表于各种刊物,给人以浮光掠影,一鳞半爪的知识,虽有不少深刻的见解,却很难让人对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教育的本质、教育发展的目的及其发展策略有全局的把握。而《中国教育改革》一书全面、细致地论述了科学教育发展观和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关系,该书不但对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非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倾向进行了系统的归

纳,还结合各章节内容列举了大量的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数据为理论阐述提供了恰当、充分的佐证,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中国教育改革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而更为重要的是,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怀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从多方位的视野,对改善中国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详实的实证研究,论证严密,有极强的可行性。 本书在内容上有如下特点:书中没有泛泛而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是在着重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意蕴之后,紧紧扣住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观点。如“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和难点都在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去养成”。接着,本书作者运用科学辩证的思维对中国过去25年的教育发展成就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在对过去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的同时指出,当代中国教育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改革,评述客观、精当。此外,作者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中国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综合大量文献资料,使读者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各级、各类、各地区教育的积弊,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对中国教育的顽痼作了深刻的阐述,分析入理,发人深省。如教育观念的落后、

聚焦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聚焦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房山教师进修学校周长凤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是首次在国际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明确使用“核心素养”一词。自此,我国基础教育界便“卷起”了一股核心素养的“旋风”,教育也由知识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关注与讨论,承载着人们对教育寄予的所有美好期望,其尊重双基、功能论思想(指向问题解决)、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等诸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合理性。核心素养关注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指向的是学习结果。所以,在近两年时间里,一些与学相关的高频词“学生”“学习”“学习科学”“深度学习”等不断见之于报端和学术论文中,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关心的话题。本文笔者仅围绕“深度学习”展开讨论,谈谈如何通过深度学习,让核心素养“软着陆”。 一、深度学习的提出、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 (一)深度学习的提出 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对学习的认识也日益深刻,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特定学习概念的表达以及相关的专题研究实际已由来已久。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 开展了一系列对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并在 1976 年联名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①一文中根据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将学习者分为深度水平加工者和浅层水平加工者,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这两个相对的概念。此后,Ramsden、Entwistle 和Biggs 等学者在这一概念基础上都对深度学习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相对而言,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最早是由教育技术界广为关注,这与 AECT2004 教育技术概念的传播有密切的联系。2004 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重新修订了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突出强调了深度学习的思想理念,并将促进深度学习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目标②。随着 AECT2004 定义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广泛传播,深度学习也开始得到国内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Marton F,Saljo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46): 4-11. ②雷钢.从 AECT 定义演变看教育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3-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这种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总体教学水平。下面,本文从学生核心素养含义、本质角度出发,阐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的主要阶段,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这就需要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加快学生的成长速度。学生状态是体现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对于提高总体教学水平来说,作用显著。 1、核心素养的含义、本质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作为主要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力度。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各个组织均制定了培养模型,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构建了一个框架,该框架将人和工具、人和社会、人和自己作为主要内容,可直接传授相关知识、技能,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自欧盟建立以来,不断将核心培养的培养作为发展理念,希望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替代传统的读、写等能力,加快课程改革进度,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创业精神、母语等体系,每个体系都能从技能、知识、态度等角度详细描述[1]。从另一方面来说,核心素养具备迁移性、整合性等特征,主要强调相应能力的培养,但并不能否定传统技能,而是将其作为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国家根据教育改革所制定的相关制度、纲要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加快素质教育速度,工作重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同时,还需实现创新学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教育部门将提高各个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应具备的相应能力作为关键,认真、详细的解读文件规定、需求,从而确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可通过课程整合,再辅以教学、德育等核心素养实施。所谓的课程整合涉及各个学科,如: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学素养、语言素养等,课程整合是目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需积极整合相应课程,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合理、有效的运用探究、合作性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基础教育课程中引入新型的教学方式,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该教学模式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题的模式,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帮助老师制定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2]。 比如在教学课堂中,改变教师主讲的形式,让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小组自主讨论和学习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在学习本章内容后,让学生根据话题做相应的报告或宣传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创新。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笔者还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背景的影响下,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通常需结合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一般来说,教学有法,但却不存在定法,教学方式的选择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只要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保证相应课堂的教学就具备真实性、科学性,就是基础教育课程中较好的教学方法。在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郭齐家作为一个真诚的教育家,孔子是极富于首创精神的。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作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孔子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经验是卓越的,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即使对当代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创造性的生命精神 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首先突出的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意思是说,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按照《易传》的看法,宇宙是一刚健的生命,不停息地变化流行,人也应该效仿它而自强不息。我们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就是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能够把道廓大,不是用道来廓大人。这是一种?尊生?、?主动?的传统,肯定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这就是说,一旦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人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使之?各遂其性?;这样就能回应天地的生命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鼎足而三,理性地适应并进而辅相天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生活意义,由此而确立。孔子和儒家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对于当代教育改革有重大启发意义的,这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年轻一代具有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人生理想是有借鉴与启发意义的。 (二)仁者爱人的宽容精神 孔子教育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浏览字体: 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03-31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简介:该研究成果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集体项目“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0839;批准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结论部分刊登在2010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育学》2010.10)。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正确对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基于这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努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化解矛盾,引领教育研究的方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2008年8月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工作。为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2—3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收集到大量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热点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主要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为基础,对公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近年来两会代表意见中显示的教育热点问题、地市级教育局领导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课题组采用SPSS15.0的描述统计方法,对确定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并排序。位列前10位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高考招生制度问题、农村教师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择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师评价问题、政府教育投入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幼儿教育普及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这些热点问题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切与期盼,其主要特征: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起点和基石。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基础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调研时间: .4.16—— .5.4 调研对象:语文老师(石老师)、数学老师(倪老师)、英语老师(雷老师)物理老师(李老师)调研目的:了解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调研方式:电话访问、网络、QQ访问 四位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都曾经当过班主任老师。 对四位老师的采访过程如下: 我说:老师,你好,请问你现在方便吗?能够问你几个问题吗? 答:好,我现在没事,你问吧。 问:老师,请问您认为中国的教育出问题了吗?有怎样的问题呢? 石老师答:中国当前的教育确实是出了问题。我认为有以下

几个问题:(1)教育的目标不正确了,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活得更有质量。可是教育却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孩子每天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甚至孩子会厌学逃学,用各种形式来进行反抗。(2)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下来,几乎把有灵性的人培养成了能“适应环境的笨蛋和庸才”,都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失去学习的兴趣是必然的。(3)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是速成的。即为了高考,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学习计划。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去努力的学习。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基础教育重要吗? 倪老师答:肯定是重要的。就比如说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特殊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对每个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和日常生存必须首先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它也是以后教育的基础。从每个孩子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能让她的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小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正处于这样一个起点的位置,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阶段。小学孩子是懵懂无知的,小学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能使她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品质等得到发展,更能让她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培养合理规范的自我意识、环境意识等。小学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黄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