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doc-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doc-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doc-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doc-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成果公报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时间:2012-09-19 阅读次数:15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魏运华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BHA060029)。课题组主要成员有:李俏、吴欣、陈先云、王本华、王永春、富兵、王晶、李海东、扈文华、张献臣等。

一、内容与方法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和实行了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该政策的落实使得中小学各科教材的版本显著增多,但是不同版本的教材是否真正体现了教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类教材具备什么突出的特点以及适用性如何等,一直是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课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及学科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下,从教育学、心理学、出版设计等多学科出发,综合运用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的不同方法,全面、系统地揭示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的特点,一方面为保障教材质量,促进教材多样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支持;另一方面为建立客观的教材评价标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本课题从中小学18个学科中选取使用率较高的101个版本,运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扎根理论、对比教学实验等方法对如下内容进行研究。

(一)新课改后教材编写理念与实践模式的变化

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聚焦于新课改前后教材编写理念与实践模式的差异,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以本代纲”时期的教材与当前“一标多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探讨教材发展的多样化政策为教材建设带来的变革。

(二)新课改后不同版本教材体系结构与编排特点的比较

运用访谈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扎根理论等方法对不同版本教材的体系结构、价值导向、物理特征等构成维度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具体分析了各版本教材在内容选择、内容组织与表达、作业和练习系统、文化传递与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异同,并对教材版式设计的传达效应与认知功能进行了探讨。

(三)新课改后不同版本教材实践效果的比较

各学科研究人员均自编了教材使用调查问卷,就师生对教材的认同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认知特点、文化内涵与设计出版水平等多个角度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对比。同时,还对同一学科不同版本中的某些相同课题内容进行了课堂教学效果评析,以专题实验的形式更深层地探讨各版本教材的使用效果。

(四)提高教材质量的有效途径与可行方法

通过对各版本教材比较的结果,对我国中小学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略。从教材改革政策的落实、教材编写队伍的组成以及立体化教材配套资源构建等角度,全方位探寻提高教材质量的有效措施。

二、结论与对策

通过对21310名教师,10909名学生的调查以及对他们使用版本的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一)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

1.教材多样化政策对教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教材多样化政策的实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科专家提供了参与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员关注并投入到教材的编写中,各科教材得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当前,小学共有10个学科、115个版本,初中共有18个学科、108个版本①,高中共有16个学科、67个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全部列入了教学用书目录,供全国中小学校选用。与之前的大纲教材相比,新课改后的教材在功能和定位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长期以来,教材的定位停留于知识的范畴,它虽然也重视学生智慧、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但更多地仍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过于注重对知识本身准确而有效地传递。新课改后教材主要呈现以下变化。

(1)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新课改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知识本位观的束缚,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载体。教材编写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

(2)教材的功能由权威性逐步向范例性转变

新课改后的教材改变了过去将教材作为教学唯一依据的观念,而是把它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生活、人格建构的一个范例,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素材。

(3)教材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教材不同,新课改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无论教材编写的形式还是内容设计上都能寻找到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线索。

(4)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更为密切

与之前的教材相比,新课改后的教材表现出生活化和活动化等特点,更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材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理论模型、建构相应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新课改后各类教材体系建构既有共同点又表现出特异性

构建系统、合理的教材结构是保证教材质量的关键,它反映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是教材文本的主体部分。本课题全面、系统地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进行了静态分析,揭示出各版本教材体系建构的共同点与特异性。

(1)不同版本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具有一致倾向

内容选择是教材编写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决定着课程目标的达成。文本分析表明,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我国目前通过审查正在使用的教材均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写的,在内容选择上表现出趋同性,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高度吻合,表现出如下特点:增加了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内容,注重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应用过程;突出富有学科内涵的、具有较强统摄力的核心概念等内容,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各版本教材避免繁、难、偏、旧、窄的意图均体现的非常明显,倾向于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能够反映学科与自然、社会等关系的内容,着眼于满足学生关注社会进步的需求。

(2)不同版本教材在内容广度与难度水平上呈现出学科效应和年级效应

内容的广度与难度是评价教材质量的重要指标,它们分别反映了教材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结构特点。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广度与难度水平分析表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广度与难度上虽略有不同,但差异不明显,随着年级的增高,尤其是到高中阶段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在难度和广度控制上的区别日渐明显。以高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为例,B版教材的信息量和难度水平与A版、C版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相对上述学科,语文、英语等学科各版本之间的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已有所体现。以小学英语为例,三套教材的词汇量分别为1797个、1434个、1235个,A版与C版之间的差异达到562个。

(3)各类教材内容的组织体现出趋同存异的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新课改后各科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更强调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教材均力求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但是在某些具体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仍能发现不同版本的特色。以小学数学负数的学习内容为例,三个版本均安排了负数的内容,A版将其安排在六年级,这一安排为学生进入初中后即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奠定了基础;B版则安排在四年级,与自然数的认识联系起来,拓展了学生的数概念;C版则与二者皆不同,安排在五年级。这些内容组织上的不同在各学科不同版本教材上均有所表现。

(4)各类教材内容表达系统具有明显的版本特异性

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的内容表达具有相同的理念取向,由示例性的通览解读方式逐步转向栏目设置或者层级递进等方式,这些更为丰富和灵活的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不同版本教材的具体表达方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以历史学科为例,A版教材设置了导航栏目,以故事、诗歌民谣、文物介绍等形式导入新课,提示课程内容;B版由问题导入,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所学内容;C版则另辟蹊径,安排了单元回眸的栏目,该栏目对归纳、概括主要的学习内容,理清知识线索,反思、监控学习过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5)各类教材作业和练习系统在相同功能定位下表现出数量与功能的差异

作业和练习系统在教学中是起到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作用,各版本教材均十分重视作业和练习的编写。本课题研究表明,各版本教材对练习系统的功能定位基本一致,即巩固、应用、拓展,但不同版本教材的习题系统在数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初中数学为例,E版三个年级的习题量高达2366个,不仅高于A、B、C版的习题数量,更显著高于D版1382个的数量。进一步分析显示,各版本的习题层次无明显区别,基本都是按照难度水平依次排列,只有A版教材按照习题的教学功能将其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这种处理方式更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问题。

3.各类教材价值导向高度一致,文化融合与传播形式各具特色

教材不仅是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资源,也是传播人类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工具。本课题对各科教材的分析显示,现行各科教材严格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思想,价值导向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各版本教材都试图融入各种丰富的思想文化要素。以物理教材为例,A版通过跨页图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传递信息的技术发展历程,让学生体会到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E版则借助文学作品对平面镜成像对称性和凸透镜会聚作用的描写,把文学修养的养成有机地融合到科学教育当中;F版通过画家和音乐家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引出科学家描述运动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的熏陶。

4.各类教材物理特征的差异对教材的传达效应与认知功能产生不同影响

教材的物理特征直接影响学生的视觉表征,这些表征信息的获取和传递会对教材的认知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教材的物理特征也是教材质量比较的主要维度之一。本研究对此进行了专题探讨,重点考察了各类教材的开本、字体、字号、行距以及插图等因素构造的信息界面在信息传达方面的异同。下面以初中生物学科为例,不同版本教材在物理特征上表现的差异。

(1)不同版本教材文字符号的差异性

初中生物三个版本均为彩色印刷的787×1092系列开本,版心、字体、字号也都符合国标GB/T18358-2001《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标准》的要求,但版面的文字符号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讲,B版每页的行数和每行字数为33行×36字,超过国家标准的上限(32行×34字),视觉观感也比较紧密、拥挤。A版与C版的教材版面较为疏朗,

二者的阅读效率相对较高。

此外,教材字体也与易读性紧密相连,已有研究认为,一个版面中的字体类型应该控制在2~3种,避免因过分使用多种字体而影响信息的表征。本研究的统计表明,B版和C版除标题外,页面正文字体、字号的变化基本控制在两种以内,但A版字体变化稍多,有的页面达到了4种以上,不利于信息的快速传达,需要适当的调整。

(2)不同版本教材非文字符号的差异性

非文字符号包括各类插图和各种平面构成的形式,它具有直观、形象、整体性地呈现信息的特点,提高了视觉信息处理的效率。在教材中最重要的非文字符号就是插图,各版本都把正文插图的设计放在首位。统计分析显示,A版、B版和C版的正文图分别是589幅、382幅和383幅;B版的栏目图达到387幅,远远高于A版;C版的篇章图为172幅,显著高于B 版的9幅。这说明A版最大程度的利用插图构造良好的互动界面、传递教学内容;B版则注重插图的装饰与功能分割的作用;C版更强调版式的整体设计效果,重视版式与内容协调一致的美学特性。

5.对教材的认同感既有地区差异又有维度特异性

教材的价值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材使用的关系人群对教材的认同程度是衡量教材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教材的主要使用者师生对教材目标、内容以及物理质量等的认同感,动态地对各类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1)对各类教材目标的认同感呈现出地区与版本的差异性

静态研究的结果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材的目标设置均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大约90%的受访教师认为教材目标基本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在具体学科对教材目标设置认同感的调查分析中仍发现,教材目标的认同感具有地区与版本的双重效应。以中学数学为例,城市教师认为教材目标设置过高的人数显著少于农村教师。同时,版本也表现出与教学目标设置的相关关系,认为B版和D版教材教学要求偏低的占17.73%和17.07%,明显高于其他版本。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标多本”政策下,教材教学目标的设置、落实,仍有待于调整和完善。

(2)教师对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编排的认同感存在维度特异性

本研究就教师对教材内容选择、容量、广度、难易程度、内容组织与表达、作业系统等各个方面的认同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对不同版本教材编排的认同感存在维度的特异性。以中学英语为例,教师在三个版本的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均未表现出版本的差异;内容容量维度则不同,使用A版和C版的教师认为教材容量合适的比例分别为62.8%和61.5%,显著高于B版的46.3%的比例;教材难易维度上的分析也发现了版本与教师认同感之间的相关性,使用A版、C版、B版的教师认为教材较难的比例依次增加,分别为51%、72.6%和81.1%;大多数教师对语言组织与表达持满意态度,未见版本上的差异性。教材内容编排各维度上认同感的差异给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者进行了提示,即各版本教材在编排上虽然各有优势,但各版本在不同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

(3)教师对各类教材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认同感较为一致

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材无论是内在质量和外在特征均需遵从人类认识事物和学习发展的规律。新课改以来,各版本教材的编者都十分重视内容学习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成熟度。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教材的编排体系都比较注重学生理解的有序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规律,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材编排顺序合理。但综合各子课题的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对小学-初中、初中-高中之间的衔接的认可度不高,各版本的编者应从此结果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对教材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配合不能仅仅囿于自己所编写的几个年级,应立足于12年一贯甚至终生发展的学习观。

(4)师生对各版本教材版式与装帧的认同感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

随着版面设计与教材装帧技术的不断提高,教师对教材在编辑与制作设计方面的认可度也相对较高,但是这种较为一致的认同感在学生评价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思想品德教材为例,学生对不同教材版式的认可度不同,C版教材的设计如插图风格等版式因素相对其他版本更受到学生的喜欢;小学数学教材虽然在版设设计上的认同感比较一致,但是学生更喜欢B 版、C版的16开本,对此开本的认可度显著高于A版的32开。此结果可以为教材版式设计者设计出学生更为喜欢的教材提供最直接的支持。

6.各类教材在教学中适用性的比较

(1)教材选用素材选用表现出城市化的倾向

新课改后各类教材为调动学生兴趣、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素材选择上作了许多努力与尝试。除了选取必须的基础性素材外,还选取了大量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但因各地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环境与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版本素材的适用性也有所差别。以小学数学为例,版本与使用地区之间的相关显著(χ2 =98.694,p <.05)。具体讲,A版不仅适用城市地区,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适用性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显著高于B版的认可度。

(2)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适用性具有显著的版本效应

当前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一理念的提倡得到广泛地支持。各科教材都注意给学生留下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本研究在教师访谈与教学对比实验中发现,各版本探究活动的适用性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初中物理教材为例,A 版、C版教材探究的次序是循序渐进的,由要素比较少的简单的探究逐渐过渡到完整的难度大的探究;D版先进行一个完整的探究,并在各个要素中解释科学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但首个探究活动设计的难度很大,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B 版教材一开始的探究就较难,后面的一些探究又较简单。从探究活动设计上看,A版、C版在课堂教学中的适用性高于其他版本。

(3)教材中的信息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城乡差别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各科课堂教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资源的使用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有效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便捷的抓住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中学语文为例,接近50%的受访教师经常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只有不到3%的教师从不使用,这一点各版本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城市教师经常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比例要远高于农村教师,从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比例则低于农村中学,具有明显的地区效应。该结果从侧面反映了教育公平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4)教材配套资源适用性受到学科、版本以及资源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材配套资源是对教材内容的强化、补充、拓展与延伸。从功能上讲,它应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各学科各版本的配套资源类型与性质等有所不同,它们的适用性也有所差异。以历史与社会为例,A版、B版教师用书均包括名词解释、插图说明、地图分析、参考资料等,为补充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差异不明显;《历史与社会图册、填图册》对于提高学生读图、析图和用图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但B版填图册更注重知识的巩固;其它资源,如作业本、配套光盘等资源在内容选择与资源上均各具特色,在此不一一赘述。由于配套资源种类庞杂,给比较和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此研究仅选取几类有代表性的进行了考察。

(二)提高教材质量的有效途径与可行性方法

高质量、多样化的教材是保障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动力。本课题在对各类教材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提高教材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组成结构合理的编写队伍

教材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不可避免地受到编写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编写人员的工作背景、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教材风格、体系的形成。以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本研究在比较中发现,B版的编写者主要是高校教师,相对缺乏中学教学实践经验,实验教师普遍反映教材编写与教学相对脱节;E版、F版的编写人员主要是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相应的教材尤其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如E版的习题数量达2366个。可见,教材的编写人员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材内容的侧重点和教材的使用效果。我们认为合理的教材编写队伍应该有以下几方面人员构成。

(1)学科专家

学科专家对学科本身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将其良好的学科素养融入教材的编写中,保证教材的知识性与科学性,很好地表达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系统。

(2)课程专家

课程专家了解学习理论,促使学科内容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形式进行表达,并能在宏观上掌握教材目标的设置和表达方式。

(3)富有实践经验的教研员与教师

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是构成教材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关键因素,他们的参与代表了广大一线工作者的呼声,能够使教材更加符号教学实际,素材的选择学生更感兴趣。

(4)专业的教材编写人员

专业的教材编写人员的参与能够更好地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转化为教材的结构,将学科知识以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呈现出来,实现教材编写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2.建立全方位、多角度构建教材比较与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对教材的评价更多的是一项行政工作,主要是将临时组织起来的专家对教材进行审查和评价,而评价的标准和程序一般由政府相关部门执行,导致评价体系缺少科学的论证与研究。但当前“一标多本”政策实施下的教材版本众多、质量各异,建立标准的教材比较与评价体系就十分必要了。综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教材比较与评价体系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教材比较与评价体系需要理论的支撑

目前教材评价标准的设置依据主要源于经验的传承,如先将评价指标确定为几个方面,再依次划分为几个等级,具体的判断则以评价者个人经验为主。打破这一现状需发展强有力的教材评价理论,该理论能够支持教材评价各维度、各等级的确立,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评价。

(2)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规范的评价程序

规范的评价程序是保证评价公平性的重要一环,它包括确定评价方案—采取恰当的方法收集评价信息——整理分析评价结果—做出评价结论——给出信息反馈等不同环节。但在评价过程却不能单纯依靠一种方法进行评价,教材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体系,单一方法不能反映其全面的情况,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价教材的质量。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当前教材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科或者课程专家,他们学科知识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确实能对教材知识性、科学性等做出恰当的评价,但他们毕竟不是教材的使用者,对教材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认识可能不够深刻,而教师和学生作为教材的直接用户,他们对教材的评判,反映了教学实践对教材的“元需求”,应该是教材评价中不可或缺的评价主体。因此,在教材评价中应该确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思路,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评判意识。

3.建立各具特色的教材与立体化的教材配套资源

(1)突出教材特色,切实实现教材多样化

从理论上讲,教材多样化要求每个版本教材都应具有独特的框架体系和鲜明的特色。但是实践与理论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本课题在研究中发现,目前使用的多版本教材尽管在某些维度上体现出版本的特异性,可就整套教材而言,版本的特色仍不够突出,具体编排呈现出日益趋同的态势。我们认为,教材编写者应更深刻的理解教材多样化的内涵,编写出适用于不同学生的教材而不是抛开教材的使用者,片面追求与其它版本之间在素材选择以及内容组织与表达等形式上的不同,从教材适用性的角度切实实现教材的多样化。

(2)建立立体化的教材配套资源

教材的同步配套资源是教材的直接衍生品,丰富的教材配套资源有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教材的作用,以下几种形式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①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最常规的配套资源。教师用书不仅应内容翔实,对教材内容进行注释、讲解与说明,还应配备教学课例和课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此外,教师用书中还应对某些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说明,方便教师对相应知识体系的把握与理解。

②课堂教学案例

可选择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为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提供范例,让教师在课前能够对学生可能的反应有所准备。教学案例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制作成教学光盘,以使用方便为原则。

③教具、学具、挂图等资源

教具、学具、挂图等资源与教材紧密相关,它们提高了教材的可操行,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学习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④学生练习册与课外读物

练习册巩固、强化教材所学内容,课外读物延伸了教材所学内容。二者都是以教材为依据研发的,它们拓展了教材的作用和功能,是教材重要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产品不仅可以以纸质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做成电子产品或音像产品。

⑤教材的服务网站

教材的服务网站,可以在线提供教学支持。在网站上可以包括电子教材、教师培训资料、同步教学资源、教学研究、课例视频、各类问题的论坛等等,便捷、高效地达到服务教材的目的。

三、成果与影响

在基础教育中,教材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新课改提出的教材多样化经过6年的实践效果如何,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本课题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的研究是当前迫切需要的。

课题涉及18个学科,基本涵盖了中小学的常规科目以及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使用的大多数教材,涉及的地区横穿东西、纵贯南北,参与的师生达到3万多人。研究范围之广、规模之巨、影响之大可谓空前。

课题负责人魏运华博士主编的《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着眼于教材本质观、立足于教材课堂的适用性,从纵向和横向两种思路对新课改后教材的特色以及不同版本表现出的共性与特异性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和详尽的阐释,不仅对课程教材研究者具有启示意义,对广大的一线教研人员更是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当然,这本专著的最终的受益者仍然是学生,这也反映了课题立项的初衷,即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材观。

本课题还撰写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十多篇。其中魏运华博士撰写并发表的《基于静态研究的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从静态研究的思路对不同版本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选取以及物理特征等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此文引起教材编写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在教材编写部门引发了进一步研究的热情。继此文发表后,课题负责人又撰写了《基于动态研究的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该文就师生对使用教材的认同感与教材的课堂适用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相关的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2011年启动的课程标准教材的修订工作中,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由32开调整为16开,即参考了师生对教材开本认同度的调查结果,随着课程标准教材修订工作的逐步展开,这些成果对教材修订工作的影响仍将持续,直接促进了教材质量的提高。

除课题负责人外,其他课题成员也纷纷就本学科的研究成果撰写并发表了相应的论文。这些论文均在各自学科领域内引起讨论,使得越来越多的教研人员关注各版本的差异性,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突破使用版本的束缚,自觉地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材编排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遗憾的是,很多研究成果的发表因未能按要求标注本课题的名称与批准号,而未能列入成果目录中。实际上本课题的成果比成果细目中的多得多。

四、改进与完善

本课题历时5年,较好地达成了研究目标,但仍有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一)建立教材比较与评价的客观指标

本研究对教材进行了全面地比较分析,但是因时间关系没能对这些比较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深入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致力于发展出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用以监控教材质量。

(二)教材版本与地区交互效应的具体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了在教材的某些维度上具有版本与地区的交互效应,但是在不同地区该维度适用何种版本的编排方式,本研究尚未进一步明确。今后,可以通过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对此交互作用深入考察,以为教材选择提供依据。

(三)各类教材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

本研究因经费等原因,没能对各类教材使用效果进行客观分析。如果本课题能够得到进一步支持,我们拟收集学生在相关科目上的学业成绩,尤其是接受同一科目不同版本教材的学生在统一考试上的成绩,并利用社会科学中的量化统计方法探索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联系,为教材的改进提供学习效果的数据支持。

(四)如何提高教材的使用水平

新课程标准教材带来的教学质量提高幅度小,相反,可能使教师压力增加,学生负担加重,与新课改原定目标不符,这需要突破本研究的研究范畴,将更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纳入到考察系统中,这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①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本课题隐去了所选教材所属出版社的具体名称。各学科的不同版本均依次用A版、B版、C版……进行了编码。

主办单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邮编:100088电话:(010)62003307传真:(010)62003859 技术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

国家级科研所名单

国家级科研所名单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甘肃 上海机电工程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 华北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所河北 华北油田井下工艺研究所河北 吉林省油田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所吉林 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技术服务公司工艺研究所黑龙江 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工艺研究所新疆 胜利油田设计规划研究院山东 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所四川 华北石油管理局橡胶制品暨防腐技术研究所河北 化学工业部乳胶工业研究所云南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科学技术研究所湖北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甘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塑料厂研究所江苏 中国轻工总会玻璃搪瓷研究所上海 四川维尼纶厂研究所四川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天津大学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天津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扬子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江苏 中国石化销售公司株洲石油储存研究所湖南 萍乡市焰花鞭炮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烟花爆竹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江西化学工业部海洋涂料研究所山东 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二临床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研究所)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 民政部北京假肢科学研究所北京 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吉林 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四川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 中山医科大学寄生虫学研究所广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北高科技开发公司陕西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研究所北京 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北京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北京 北京星航机电设备厂北京 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科学技术研究所贵州 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北京

研究所大全

中国主要研究所名单 中国航天研究机构 11所陕西动力机械设计研究所(六院)/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一院) 12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一院) 13所北京控制仪器研究所(十院) 14所北京特殊机电研究所(一院) 15所北京特种工程机械研究所(一院) 16所西安(六院) 17所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一院) 18所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一院) 19所北京航天信息情报研究所(一院) 101所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一院) 102所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一院) 165所陕西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六院) 23所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二院) 25所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二院) 203所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二院) 204所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二院) 206所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二院) 207所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二院) 208所北京电子文献服务中心(二院) 210所西安长峰机电研究所(二院) 31所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三院) 33所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三院) 35所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三院) 303所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三院) 304所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三院) 306所北京特种材料及应用研究所(三院) 310所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三院) 41所陕西动力机械研究所(四院) 42所湖北红星化学研究所。襄樊(四院) 43所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四院) 44所陕西电器研究所(四院) 46所内蒙古合成化工研究所(六院) 47所陕西向阳化工机械公司科技信息研究所。蓝田(四院) 401所西安航天动力测控技术研究所(四院) 502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五院) 503所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五院) 504所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五院) 508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五院) 509所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五院) 510所兰州物理研究所(五院) 511所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五院) 512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五院)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K.马克思、F.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下: 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①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②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 ③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④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

小学整本书阅读交流有效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整本书阅读交流有效指导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41 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 “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2011 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修 订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 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 但在现实中整本书的阅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缺乏实 践和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列出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推荐书目,但却没 有落实图书来源、阅读时间、教学方式、评价措施等,不具有指导意义。 2009 年,笔者开始在四年级教学班开展整本书的阅读交流实践活动。通过给家 长写信,倡导亲子共读,解决了整本书的书源问题,保证了学生每天半小时的阅 读时间。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每周节约出1-2 节的教学时间和学生进行整本书的 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同题电影、排练剧本、续写等方式对书本容进行拓展 延伸。并通过每月评选“小书虫”、“书香家庭”等评价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和家 长的读书积极性。两年坚持下来,实验班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超额完 成课标阅读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显著提高。在实验中,笔者发现整本书的选 择和阅读跟踪指导、交流课上的讨论、读后的阅读评价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质 量和阅读兴趣,交流课上话题的恰当设计、阅读策略的精当引领,能够有效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两年实践,笔者在这方面累积了一定经验,但没有形成有效指 导策略系统。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小学整本书阅读交流有效指导策略研究,在实验基础上,对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同类别的整本书就阅读交流的指导策略有效性进行实践研 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提出“要利用班级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的读物”,使儿童阅读容的选择 视其兴趣享有相当的自由;日本的语文教育很重视“读书指导”,注重学生的朗 读训练,帮学生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阅读报刊、使用工具书、利用信 息等能力;我国从上世纪60 年代起就开始了儿童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实践策略书籍《儿童阅读手册》出版。国比较早提出整本 书阅读的是叶圣陶先生,他认为“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 目录 学会简介 学会职责 学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三章会员制度 第四章组织机构 第五章资产管理与使用 第六章章程修改与解释 第七章终止程序 第八章附则 学会简介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英文全称为:The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Society,缩写为:CERS。正式成立于2006年9月10日。中国教育研究学会由从事教学研究与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自愿组成,是全国性、非营利性、学术性民间社团组织。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会会徽图案为圆形徽章,由科研 图标、书册、萌芽、麦穗及学会中英文 名称组成;背景辅以中国地图和世界地 图。徽标以蓝色和绿色为基调,辅以橙 黄色的麦穗。释义:书能启迪智慧,是 理想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是科研活 动的原动力,产生的能量促使萌芽充满 生机和活力;橙黄色的麦穗象征我们的 研究工作收获硕果累累;寓意所有教育 工作者植根中华大地,团结一心,充满 希望,默默地为人类最光辉的事业增光

添彩、贡献力量;呵护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幼苗茁壮成长。会徽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宗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宣传“科教兴国”思想,团结组织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开展教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科研人才的成长,增强我国教学研究工作者的科研能力,转化科研成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学会职责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职责:接受政府委托,协助主管部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收集整理教育信息和教研成果,为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宣传中国教学研究专家,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辉煌经历,吸收会员、建立教育人才库,向有关教学团体、机关单位举荐人才。聘请优秀知名学院院长、学术期刊编辑、教育企业家、教学研究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和荣誉理事,成立专业委员会,由各优秀学校组成教学研究中心。 学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名称是中国教育研究学会。英文全称为:The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Society,缩写为:CERS。 第二条本会由从事教学研究与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 自愿组成,是全国性、非营利性、学术性民间社团组织。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条本会宗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宣传“科教兴国”思想,团结组织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开展教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科研人才的成长,增强我国教学研究工作者的科研能力,转化科研成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第四条本会职责:接受政府委托,协助主管部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收集整理教育信息和教研成果,为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宣传中国教学研究专家,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辉煌经历,吸收会员、建立教育人才库,向有关教学团体、机关单位举荐人才。聘请优秀知名学校校长、学术期刊编辑、教育企业家、教学研究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和荣誉理事,成立专业委员会,由各优秀学校组成教学研究中心。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数学·7年级(下册)·人教版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数学·7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第1课时平行线及其判定(一) 知识要点 题干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1 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直线AB 平行于直线CD, 记为2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3 和4 两种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反过来,不平行就相交。 注意: (1) 在平行线的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是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因为在空间里,两条直线还有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 (2) 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线段,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两条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5 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注意:“平行公理”中要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否则结论不存在。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6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符号表示:如果b // a, c// a, 则7 //8 。 答案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直线AB 平行于直线CD, 记为AB∥CD。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反过来,不平行就相交。 注意: (1) 在平行线的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是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因为在空间里,两条直线还有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 (2) 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线段,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两条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注意:“平行公理”中要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否则结论不存在。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符号表示:如果b // a, c// a, 则b//c。

中国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 一、基本情况 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院,专门从事石油天然气钻采工艺技术及装备工具研究,并进行钻井试油工程现场特种技术服务。在长期与川渝地区高温高压高含硫地层,多产层、多压力系统地层,各种软硬交错复杂地层的较量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钻井工艺技术,擅长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井技术难题。在定向井及水平井、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井控和油气井抢险灭火、油气井测试、钻井取心、钻井液及堵漏等多项技术领域名列全国前茅,有的已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我院拥有一支掌握国际先进装备(工具)、技术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0%;我院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定向钻井、油气井测试、取心工具和装备,固定资产原值近4亿元。 多年来,我们先后参与打成了我国第一口水平井磨3井、第一口气体钻水平井白浅111井、第一口全过程欠平衡钻井邛西3井,以及三口亚洲第一深井:关基井(7150米)、塔参1井(7200米)、塔深1井(8408米);参加了世界著名的科威特油井灭火大会战。先后获得国家、集团公司、四川省、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近400项,其中国家级奖24项、省部级奖90余项。2006年,我院承担了2项国家“八六三”科技攻关项目。我院的特色技术服务和特色产品已遍及国内各油田以及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埃及、印尼、印度、新加坡、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国,2006年特色技术服务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 二、实习目的和内容 1.实习目的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要学好理论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外,到现场实习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涉及到各门专业课的学习,此时安排学生到现场参观、顶岗、听讲座、搞社会调查等活动的生产实习,有利于学生将课堂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增加感性认识,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

2019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2010年是我国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这一年,教育研究也取得新的进展。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理论成果众多,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告根据有关文献,对2010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评析。 一、育人为本与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构建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 (一)育人为本: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学者们普遍认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强化了教育培养人的重要使命。 有学者指出,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服务对象——国家和人民,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不断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1]有学者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都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

中船重工----7打头的各研究所介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各研究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由中央管理。 中船重工是我国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拥有48个工业企业、28个科研院所、15个控股、参股公司,分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包括驰名中外的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新厂、渤海造船厂、山海关船厂、北海造船厂、武昌造船厂和中国舰船研究院以及中国船舶贸易公司、中国国际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等。 中船重工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可承担30万吨超大型船舶在内的各种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和大型水面水下战斗舰艇、各种军辅船和水中兵器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建造和修理。自行设计、建造的上百种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和其它机电产品,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利用造船和军工技术开发的数百种非船舶产品进入国内航天、冶金、轻工等20多个行业和领域。 中船重工的经营范围包括: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全部国有资产;承担以舰船为主的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经营国内外民用船舶、设备和非船舶产品的设计、生产、修理;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境外带料加工、工程建筑、安装、境内外投融资以及国家授权、委托法律允许的其他业务。 (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研究所)

https://www.doczj.com/doc/687378857.html,/news/hire.asp?id=595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是我国从事舰船研究设计的国防核心科研事业单位,被誉为“战舰的摇篮”。本部位于湖北武汉市繁华市区,在上海设有分部。 本中心由多种专业、多学科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组成主体队伍,其中包括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学者和科技精英。 本中心下设有总体研究室(部)、专业研究室、计算中心和情报研究室等部门。建有国家级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舰船电磁兼容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获得34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连续多年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热忱欢迎有志投身舰船事业的高层次人才到我中心建功立业,谱写出你人生辉煌的一页。 七○二所 建于1951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地处太湖之滨-江苏无锡,在上海设有分部,在职职工800余人占地1000余亩。主要从事舰船及水中兵器、海洋工程等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和声隐身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与水下工程的研究设计与开

聚焦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聚焦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房山教师进修学校周长凤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是首次在国际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明确使用“核心素养”一词。自此,我国基础教育界便“卷起”了一股核心素养的“旋风”,教育也由知识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关注与讨论,承载着人们对教育寄予的所有美好期望,其尊重双基、功能论思想(指向问题解决)、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等诸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合理性。核心素养关注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指向的是学习结果。所以,在近两年时间里,一些与学相关的高频词“学生”“学习”“学习科学”“深度学习”等不断见之于报端和学术论文中,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关心的话题。本文笔者仅围绕“深度学习”展开讨论,谈谈如何通过深度学习,让核心素养“软着陆”。 一、深度学习的提出、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 (一)深度学习的提出 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对学习的认识也日益深刻,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特定学习概念的表达以及相关的专题研究实际已由来已久。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 开展了一系列对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并在 1976 年联名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①一文中根据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将学习者分为深度水平加工者和浅层水平加工者,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这两个相对的概念。此后,Ramsden、Entwistle 和Biggs 等学者在这一概念基础上都对深度学习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相对而言,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最早是由教育技术界广为关注,这与 AECT2004 教育技术概念的传播有密切的联系。2004 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重新修订了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突出强调了深度学习的思想理念,并将促进深度学习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目标②。随着 AECT2004 定义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广泛传播,深度学习也开始得到国内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Marton F,Saljo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46): 4-11. ②雷钢.从 AECT 定义演变看教育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3-15.

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 ●张红霞 聂克?福斯克特 一、教育重演论的概念与历史 教育重演论(R ecap itu la tion theory of ed u2 ca tion)的基本原理是,第一,一个人的教育发展是一个过程。进入高一级的教育阶段一定是以通过了低一级的教育阶段为前提,阶段不可跳跃或颠倒。第二,现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原仅限于欧洲文化,本文将其引伸为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Cog n i2 tive)意义上的重演,即现代人的认知发展(Cog2 n itive d evelopm en t)是对其祖先认知水平长期演化过程的浓缩,①恰以生物学上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重演祖先的进化过程。根据对儿童语言发展及语言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伊根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划分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大阶段:神话(敏感)阶段(4、5岁—9、10岁),浪漫(敏感)阶段(9、10岁—14、15岁),哲学思辨(敏感)阶段(14、15岁—19、20岁)和隐喻批评(敏感)阶段(大于19、20岁)。② 处于神话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与历史上使用神话阶段的人类相似。他们的智力工具和知识成份不是理性的和逻辑的,而是情感上的和道德上的。据前人研究③,神话的特殊作用有四,一是提供使用者智力上的肯定感、安全感。而神话阶段的儿童也恰好要求精确、具体、肯定的概念。第二,神话和孩子们一样缺乏时 空观,规律观,缺乏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第三,神话忽视世界的客观性和统一性。第四,神话故事往往建立在简单的二元论的基础上,生死,好坏,勇敢与胆小,自然与文化等等。这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中最原始的二元化概念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兴趣进而开始注意现实中的二元对立物与神话中的二元对立物的差异。现实中的能力有限的英雄会比神话中的能力无比的英雄更有吸引力。这标志着他们已进入了“浪漫阶段”。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孩子们又开始懂得,界于二元对立体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连续体;他们开始注意事物的规律性。这已是进入“哲学思辩”阶段的标志。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会发现某些既定的定律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相关的现象,因此他们要发明自己新的模式去解释世界,这就是隐喻批判阶段。这里要稍加说明的是,此外“浪漫”和“哲学”二词是广义的、超出我们常用的含义。 教育重演论还进一步指出,为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内容应该放在一定形式的文化背景之中。以读、写教学为例,对于孩子来讲,没有内容的纯粹的读、写技巧的训练不仅是低效的,而且破坏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不要作大量的认字和默写生字的训练,而要作大量的读故事、写故事的练习。大量的阅读不应该被看做是课外的任务,而应该是包括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浏览字体: 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03-31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简介:该研究成果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集体项目“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0839;批准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结论部分刊登在2010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育学》2010.10)。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正确对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基于这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努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化解矛盾,引领教育研究的方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2008年8月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工作。为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2—3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收集到大量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热点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主要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为基础,对公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近年来两会代表意见中显示的教育热点问题、地市级教育局领导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课题组采用SPSS15.0的描述统计方法,对确定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并排序。位列前10位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高考招生制度问题、农村教师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择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师评价问题、政府教育投入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幼儿教育普及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这些热点问题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切与期盼,其主要特征: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中小学课题申报: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的实践与示范探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的实践与示范探究 课题名称: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的实践与示范探究 关键词:单位申报 申报级别: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课题类别: 学科分类: 研究类型: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正在深入开展,并且取得了成果。美术教学作为其中的一种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很多学校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艺术,并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感受和学习,进而参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培养了学生艺术素养、创造精神,培育了学生民族精神、民族的自豪感。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成都高新实验小学、上海松江区民乐学校等学校在这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通过文献梳理,我们也发现民间美术的学习与数字化建设结合,进行民间美术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方法,基本规律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二)选题意义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径。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更需要搞好持续不断、扎实有效的教育工作。学习民间美术,弘扬传统文化,核心就是培育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滋养孩子们,让每个孩子都自信、快乐地成长,做了不起的中国人,为实现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个传承和发展的问题,追根究底,后继乏人是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一等奖(15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名次学科姓名单位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 发表出版单位或 适用范围 1 教育发展战略郝克明国家教育发展 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着作广东教育出版社 2 教育心理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 心理学整合研究 着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3 教育发展战略“中国教 育与人力 资源问题 报告”课 题组 教育部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 国 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基础教育魏国栋人民教育出版 社 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 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研究 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教育经济与管 理 陈玉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价学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教育心理莫雷华南师范大学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系列 实验研究 论文心理学报 7 体育卫生美育杨贵仁教育部体育卫 生与艺术教育 司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 研究 报告 大中小学校 8 教育经济与管 理 杜育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着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9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课堂教学社会学着作南京师大出版社 10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廖哲勋 田慧生 华中师范大学 中央教育科学 研究所 课程新论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11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12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刘海峰厦门大学中国考试发展史着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 13 国防军事教育雷渊深军事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教育发 展史 着作军事科学出版社 14 国防军事教育于清吉总参军训和兵 种部 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类型结构 研究 研究 报告 军委、各总部 15 国防军事教育向德全空军工程大学军事教育评价发展研究研究 报告 总部机关、军事 院校 二等奖(73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方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主持人:邳州市运河中学潘景立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1年起,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几十年来,信息技术(包含多媒体和通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CAL)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三个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的阶段。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改革,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过程——课程教学整合阶段,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然而,信息技术硬件大量的投入,并未在课程特别是自然科学(生物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达到预期效果。 2006年,我校开通了校园网和每口教室都设置了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目前这些设备不能真正高效应用于生物等学科教学、建立新型教学结构的生物学教师也不占多数。我对我们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能熟练使用ppt等课件上课的老师不到90%,而能够开展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教师更少。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校又有实力雄厚的多媒体硬件设施,而且生物学这门学科在初中阶段涉及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这一特点。作初中生物学科的一线教师,我选择了在教学论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内容。目的是既能够帮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更好的学习生物学这门功课,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把静止的关系动态化,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运用计算机参与试验操作,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另一方面探索一种教学模式,使我校生物教研组的老师都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整合中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融合为整体。整合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导课程的教学设计,在经历了整合实践后,认识到“整合”实质上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生物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去。同时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使教学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简介:本报告系2008年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Y200846;课题承担单位: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课题负责人:王素。本报告曾摘登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7日第四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竞争,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要素和基础。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教育竞争力则是国家竞争力在教育领域里的体现。国内外对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而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各国人才与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教育竞争力的内涵 一般认为,竞争是指不同主体之间由于机会、资源等问题而产生的,为获得或实现既定利益与目标的行为过程。竞争包含了几大要素:竞争主体、竞争缘由、竞争目标和竞争领域等。英文中“竞争”(competi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ompetere,意指“寻求”,适时适地为疑难寻得适切的解答。现代英语中compete为动词,是指为赢得某一对象而与他人进行对抗、比赛;竞争为名词,可指参与竞争的人,也可指力量、技巧、能力等的较量或对抗行为。 竞争力是指不同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之对手处于优势地位的能力。从竞争主体来看,竞争力是其具有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组织能力、盈利能力、市场销售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或综合能力;从主体比较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的某种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投入要素的优势,也可能是竞争过程中的行为优势,或者可能是投入产出的效率优势,还有可能是竞争主体所处的环境方面的优势;从竞争客体来看,竞争力是主体对客体(要素)的吸引力;从竞争结果来看,竞争力最终反映在主体的获益大小上,可以是出口份额及其增长,也可以是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课题主持人:王素;核心成员:方勇、孙毓泽、苏红、王小飞、李协京、李建忠、姜晓燕、田辉、胡玲、蓝建;报告执笔人:王素、方勇、苏红、孙毓泽。

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究.docx

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究 ——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版)》中指出: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 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 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新课标从“有机整合”到“深度融合”是一次大跨越和新挑战,再一次对高中 数学教学的要求提出了新思考和新改革[1]。何克抗教授也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的核心属性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学与教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贯穿深层次整合理念。 一、微课程教学法的提出 微课程是一个微型教学体系,它是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 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2]。而“微课”则是以微型教学视频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配 套学习资源。在微课程视域下,微课只是微课程的组成部分。微课程体现在自主学习 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者的统一体,通过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落到实处。所以,微课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教学法,它是学习内容与翻转课堂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教学资源,从微观上研究如何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希望通过运用微课程教学能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微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基于美国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实验的指导 可汗学院是得到谷歌公司和比尔·盖茨基金会支持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对 翻 转课堂的研究对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缔造微软软件王国的比尔·盖茨誉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3]。 萨尔曼·可汗鲜明地提出了“用视频再造教育”的理念,用技术帮助教学走 向人性化。他倡导学生在家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到课堂完 成作业。当做功课有困惑的时候,教师会及时介入给予面对面的个性化辅导。为 了帮助教师了解课程作业的情况,可汗组织采用大数据创新的方法,从学习内容、完成作业的时间和作业完成的效果用红绿蓝三种颜色表示学生掌握的情况,绿色表示学 生已经掌握,蓝色表示他们正在学习中,红色表示他们有困难了,需要教师及时介 入干预,即给予一对一的个性化帮助。这就是微课使用的最大特点之一 ——人性化的教学。 在可汗学院翻转课堂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结构被颠覆了,微课与微课程应 运而生。以微课为载体的翻转课堂是微课程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为“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导学一体”:学生学习知识在课前(家里),内化知识在 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安排学习进度,以便打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之国内对义务教育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文试图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对2000~2007年义务教育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通过梳理纷繁复杂的义务教育研究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是提升国民素质、弘扬本民族文化、传播人类科技和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2006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及“二免一补”政策实施之后,义务教育更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文运用的是内容分析法的发展分析模式,即A-X-T模式。发展分析模式是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内容资料量化结果的比较,分析该对象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模式。本文试图运用此模式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在本文中,A表示选取的样本来源,即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核心期刊,X为同一内容变量,即有关义务教育论文,T表示抽取样本的不同时间,T1~T8分别表示2000~2007年。具体操作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义务教育”为检索词,时间分别设为2000年到2007年,范围为核心期刊。本文主要从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的问题领域、研究性质、作者单位、研究形式、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研究及相关结果 1.义务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对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义务教育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统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