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辙《诗集传》卷第一

苏辙《诗集传》卷第一

苏辙《诗集传》卷第一
苏辙《诗集传》卷第一

诗集传卷第一《周南·关雎》

文王之风谓之《周南》、《召南》,何也?文王之治周也。所以为其国者,属之周公;所以交于诸侯者,属之召公。《诗》曰:“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言其治外也。故凡《诗》言周之内治,由内而及外者,谓之周公之诗;其言诸侯被周之泽,而渐于善者,谓之召公之诗。其《风》皆出于文王,而有内外之异,内得之深,外得之浅。故《召南》之诗不如《周南》之深,《周南》称后妃,而《召南》称夫人。

《召南》有召公之诗,而《周南》无周公之诗。夫文王受命称王,则大姒故称后妃,而诸侯之妻故称夫人。周公在内,近于文王,虽有德而不见,则其诗不作。召公在外,远于文王,功业明著则诗作于下,此理之最明者也。然则谓之“周”、“召”者,盖因其职而名之也。谓之“南”者,文王在西而化行于南方,以其及之者言之也。东北则纣之所在,文王之初所不能及也。《毛诗》之《序》曰:“《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也,故系之周公;《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然则“二南”皆出于先王,其深浅厚薄二公无与,而强以名之,可乎?

国风

孔子编《诗》,列十五国先后之次,二《南》之为首,正风也;《邶》、《鄘》、《卫》、《王》、《郑》、《齐》、《魏》、《唐》之相次,亡之先后也;《秦》之列于八国之后,后是八国而亡也;《陈》之后《秦》,将亡之国也。《桧》、《曹》之后《陈》,已亡之国也。《豳》之列于十四国之后,非十四国之类也。尝试考其世次而论其亡之先后,后亡者《诗》之所先,而先亡者《诗》之所后也。魏、唐、晋也,诸侯之亡者莫先于晋。周安王之十六年而田氏灭齐,二十六年而韩、魏、赵灭晋。齐之亡也先晋十年,而齐诗先晋,何也?晋之失国自定公始,自定公以来者,韩、魏、赵之晋也;齐之失国自平公始,自

平公以来者,田氏之齐也。定公之立,先平公三十年矣。孔子自其失国之君而以为亡焉,故诸侯之先亡者晋,其次齐也。郑之亡也,当安王之子烈王之元年。则齐、晋之亡也久矣。周之亡也,尽于烈王之曾孙赧王之五十九年。则郑之亡也亦久矣。卫之亡也,当秦始皇帝之二十七年,则周之亡也亦久矣。后亡者常先,秦最后亡而列于八国之后,以为非特后之而又兼是八国而有之也。《春秋》书诸侯之会,王之大夫必列于上;王之世子必列于后。秦之所以后于八国者,犹王世子之后诸侯也,盖以为异焉耳。陈之亡也,当周敬王之四十一年。孔子卒之岁而陈亡,然则孔子之编《诗》也,陈将亡矣,知其将亡而不以列于未亡之国,盖以亡国视焉,此陈之所以后秦也。桧之亡也,当周幽王之世,郑桓公灭之。曹之亡也,当周敬王之三十三年,宋景公灭之。桧先而曹后,因其亡之先后而为之先后焉。以为已亡矣,无所事先而知其后亡也,此桧之所以后陈,而曹之所以后桧也。呜呼!数十百年之间,国之存亡,孔子预知之,读其《诗》,听其声,观其国之厚薄,三者具而以断焉。是故,可以先焉而无疑也。良医之视人也,查其脉而知其人之终身疾痛寿夭之数,其不知者以为妄言也,其知之者以为犹视其面颜也。夫国之有《诗》,犹人之有脉也,其长短缓急之候于是焉在矣。邶、鄘者,卫之所灭也;魏者,晋之所灭也;桧者,郑之所灭也。桧诗不为郑,而邶鄘为卫,魏为晋,何也?邶、鄘、魏之诗作于既灭,其诗之所为作者,魏晋也。是以列邶、鄘、魏于前,而以晋终之。虽主卫晋而其风不同,故邶、鄘、魏不可没也。邶、鄘之诗,学者以为卫矣,何也?《叙》以魏也,而魏诗不为晋,何也?《叙》不以晋也,虽不以晋,亦不以魏,然则是不举其国耳,凡《叙》之不举其国者,文之所不及也。以其不及而废其为晋,则学者之陋矣!《汾》、《沮》、《洳》之三章而三称晋官焉,非晋而何?季子观乐于鲁,至于歌魏曰:“沨沨乎,大而婉,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夫亡国之诗,而季子言之若此乎?盖以为晋矣,非亡国之诗也。至于《桧风》,桧之未亡而作矣。豳之非十四国之类,何也?此周公与周大夫之所作也。盖以为豳耳,非

豳人之诗也,非豳人之诗而言豳之风,故系之豳,虽系之豳而非豳人之诗,故不列于诸国而处之其下,此风之特异者也,以其特异而别之,亦理之当然也。季子之观乐也,既歌齐而继之以豳、秦、魏、唐,何也?曰:孔子之未编《诗》也,太师次之,以豳为秦之有也,而系之秦。以秦晋之强相若也,而不能决其长短意,天下之诸侯将归于此二国,至孔子而后定,盖非太师之所能知也。

《关雎》,后妃之德也。

孔子之叙《书》也,举其所为作《书》之故,其赞《易》也,发其可以推《易》之端,未尝详言之也。非不能详,以为详之则隘,是以常举其略,以待学者自推之。故其言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夫唯不详,故学者有以推而自得之。今《毛诗》之叙何其详之甚也!世传以为出于子夏,予窃疑之。子夏尝言《诗》于仲尼,仲尼称之,故后世之为《诗》者附之。要之,岂必子夏为之?其亦出于孔子,或弟子之知《诗》者欤?然其诚出于孔氏也,则不若是详矣。

孔子删《诗》而取三百五篇,今其亡者六焉。《诗》之叙未尝详也。《诗》之亡者, 经师不得见矣,虽欲详之而无由,其存者将以解之,故从而附益之,以自信其说。是以其言时有反覆烦重,类非一人之词者。凡此,皆毛氏之学而卫宏之所集录也。东汉《儒林传》曰:“卫宏从谢曼卿受学,作《毛诗叙》,善得《风》、《雅》之旨,至今传于世。”隋《经籍志》曰:“先儒相承,谓《毛诗叙》子夏所创,毛公及卫敬仲又加润益。”古说本如此,故予存其一言而已,曰:“是诗言是事也”,而尽去其余,独采其可者见于今传,其尤不可者皆明著其失。以为此孔氏之旧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鸟之挚者也。物之挚者不淫,水中可居者曰“洲”。“在河之洲”,言未用也。“逑”,匹也,言女子在家,有和德而无淫僻之行,可以配君子也。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荇”,接余也,“左右”,助也,流,求也,服事也。后妃将取荇菜以共宗庙,必有助而求之者,是以寤寐不忘,以求淑女将与共事也。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芼”,择也。求得而采,采得而芼,先后之叙也。凡《诗》之叙类此。窈窕淑女,不可得也,苟其得之,则将友之以琴瑟,乐之以钟鼓。琴瑟在堂,钟鼓在廷,以此待之,庶其肯从我也。此求之至也。

《关雎》三章,一章四句,二章章八句。

《葛覃》,后妃之本也。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方葛之盛时,黄鸟出于谷而集于木,鸣喈喈矣。咏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闻见,言其乐从事于此也。“覃”,延也。“萋萋”,茂盛貌也。“黄鸟”,摶黍也。“灌木”,藂木也。“喈喈”,和声也。或曰:“黄鸟之集于灌木,犹妇人有嫁于君子之道也”,言女子在家习为妇功,既成则可以适人矣。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莫莫”,成就貌也。“濩”,煮之也。精曰“絺”,粗曰“绤”。“斁”,厌也。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言辞也,《春秋传》曰:“言归于好师,女师也,妇人谓嫁曰归。言其告教于师氏也,则告之以适人之道矣。”“薄”,亦辞也。“污”,烦撋之也。“浣”,濯之也。“私”,燕服也。“衣”,礼服也。此女师所以告之之言也。“害浣害否”云者,言常自洁清以事君子也,常自洁清以事君子,则可以归宁父母矣。

《葛覃》三章,章六句。

《卷耳》,后妃之志也。

妇人知勉其君子求贤以自助,有志可耳。若夫求贤审官,则君子之事也。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采采”不已之辞也。“卷耳”,苓耳也。“顷筐”,畚属也。卷耳,易得之物,顷筐,易盈之器,而不盈焉,则志不在卷耳也。今将求贤置之列位,而志不在,亦不可得也。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崔嵬”,土山之戴石者也。“虺隤”,病也,姑且也。将陟险而马病,不求良马以任之。徒酌酒以自慰,不以为深忧也,则终不免矣。譬如为国之难知小人之不足任,而不求贤以自助,亦无以济也。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此章意不尽申殷勤也,凡诗之重复类此。山脊曰冈。玄马病则黄。兕觥,角爵。所以为罚也。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石山戴土曰砠。“瘏”、“痡”皆病也。马病而不知择,至于人又病也,则无及矣,亦吁嗟而已。

《卷耳》四章,章四句。

《樛木》,后妃逮下也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木下曲曰“樛木”,以樛故,葛藟得累之而上,后妃以逮下,故众妾得叙进于君子。室家既和,故其君子无所忧患,而能安履其福禄。苟其不和,虽有福禄不能安也。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荒”,奄也。“将”,大也。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萦”,旋也。“成”,就也。

《樛木》三章,章四句。

《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蚣蝑

也,不妒而多子,一生八十一子。“诜诜”,众多也,“振振”,仁厚也。言后妃子孙众多如螽斯也。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薨薨”,群飞声也。“绳绳”,戒慎也。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揖揖”,会聚也。“蛰蛰”,和集也。

《螽斯》三章,章四句。

《桃夭》,后妃之所致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夭夭”,少壮也。“灼灼”,盛也。妇人甚少而盛,不以色骄其君子,而以宜其家室,此后妃之德所致也。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蕡”,大貌也。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始言其华,中言其实,终言其叶,言其容德皆盛也!

《桃夭》三章,章四句。

《兔罝》,后妃之化也。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肃肃”,敬也。“兔罝”,兔罟也。“丁丁”,椓杙声。“干”,盾也。罝兔之人,野之鄙人也。野之鄙人,礼之所不及也。礼之所不及者,其心无所不易。人而无所不易,则其于妻妾也无所复敬矣。今妇人能以礼自将,敬而不可慢,故其夫虽罝兔之鄙人,而犹知敬之。夫人知敬其妻妾,则无所不敬,是以至于椓杙而犹肃肃也。“赳赳”,有力之貌也,罝兔之人,则赳赳之武夫也,世未尝患无武夫,独患其不知敬而不可近。今武而知敬,故可以为公侯干城也。《桃夭》言后妃能使妇人不以色骄其夫,而《兔罝》言其能使妇人以礼克君子之慢。故《桃夭》曰“致”而《兔罝》曰“化”,夫“致”者,可以直致;而“化”者,其功远矣。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仇”,匹也。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丁丁”,人之所闻也。“中逵”人之所见也。“中林”,闻见之所不及也,非人之所闻见而犹肃肃,则其敬也至矣。

《兔罝》三章,章四句。

《芣苢》,后妃之美也。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芣苢”,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姙焉。室家和平,故妇人皆乐有子,是以采之不厌也,有藏也。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掇,拾也;捋,取也。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袺,执衽也;襭,扱衽也。

《芣苢》三章,章四句。

《汉广》,德广所及也。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潜行曰“泳”,“方”,拊也;“思”,辞也。文王之化行于南国,虽江汉之游女皆有廉洁之行,不可犯以非礼。譬如乔木不可就以休息,江汉不可得而方泳也。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此知女子之不可犯,而思以礼道之之辞也。楚,薪之尤翘翘者也。取薪之尤翘翘者,以言欲取女之尤高洁者也。然犹不敢斥言取之,故曰:于是子之嫁也,我当秣其马以示有意焉耳。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蒌,草之犹翘翘者也。

《汉广》三章,章八句。

《汝坟》,道化行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坟”,大防也。“枝”曰条,“干”曰枚。“惄”,饥意也,“调”,朝也。

是时纣犹在上,君子久役于外,故妇人遵汝而伐薪,劳苦而念其君子也。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斩而复生曰“肄”。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鱼劳则尾赤。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事纣。周德虽广,而纣之虐如将焚焉。民之被其害者如鱼之劳于水也。然而有文王以为之父母,可以无久病矣。虽妇人而知文王之可归,此所谓道化行也。

《汝坟》三章,章四句。

《麟之趾》,《关雎》之应也。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仁兽也,其于仁也,非有意为之,其资之也天矣。《关雎》之时,人君与后妃皆贤,故其生子无不贤者。夫公子之贤,非其身则为之,父母之所以资之者远矣。是以信厚,振振而不自知,犹麟之于仁也。《毛诗》之《叙》曰:“《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夫《关雎》之化行,則公子信厚。公子之信厚如麟之仁,此所谓应矣。未尝言其时也,舍麟之德而言其时,过矣。”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定”,额也。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之趾》三章,章三句。

召南国风

《鹊巢》,夫人之德也。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鸠性拙,不能自为巢,而居鹊之成巢。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如鸠之托鹊巢,非有德谁能安之?《毛诗》之《叙》以鸠为鸤鸠,言夫人如鸤鸠之均一,乃可以配焉。说虽无害,而鸠非鸤鸠也。“百两”,百乘也。“御”,迎也。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迎皆百乘。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方”,

据也。“将”,送也。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雀巢》三章,章四句。

《采蘩》,夫人不失职也。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蘩”,皤蒿也。“沼”,池也。“芷”,渚也。公侯之夫人执蘩菜以助祭也。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宫”,庙也。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被”,首饰也。“僮僮”,竦敬也。“祁祁”,舒迟也。“公”,事也。其在宗庙之事则竦敬,其还归则舒迟,言各获其宜也。

《采蘩》三章,章三句。

《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草虫,常羊也;阜螽,蠜也,二者皆蝗类。觏,以礼遇也,草虫鸣则阜螽跃而从之。夫人之于君子,犹二物之相从,其性然矣。然其未见也,常自忧不当君子,故每以礼自防,至于既见而后心降也。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蕨”,虌也。陟南山而采蕨,岂有不得者乎?然而常忧不得也。夫人之从君子,岂有不见礼者乎?然而常忧不见礼也。忧不见礼而后乃见礼矣。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薇”,山菜也。“夷”,平也。

《草虫》三章,章三句。

《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蘋”,大萍也。“藻”,聚藻也。方曰“筐”,圆曰“筥”。“湘”,烹也。锜,釜属也。“宗室”,大宗之庙也,此所谓教成之祭也。《记》曰: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成之祭,牲用鱼,芼用萍藻,奠于牖下,何也?户牖之间也。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主人皆筵于庙中户西西上右几,以为女子外成者也。祭礼主妇设羮,今使季女设焉,所以成其妇礼也。幼而习之,既嫁而奉祭祀,则终身行之,此所谓能循法度也。

《采蘋》三章,章四句。

《甘棠》,美召伯也。

《甘棠》言美召伯,《江有汜》言美媵,《何彼秾矣》言美王姬,《鱼丽》言美万物盛多,《皇矣》言美周。或言正诗不言美,因各为此五诗之说。夫五诗言美,则正诗未尝不言美矣,未尝不言而为不言之说,此皆近世之浮说也。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小貌也。“甘棠”,杜也。“茇”,草舍也。召公巡行邦国,重烦劳百姓,蔽棠而舍,国人思之而爱其棠,不忍伐也。召公之为二伯,武王之世矣,而《诗》称召伯,思者之辞也。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拜”,拔也。“说”,舍也。

《甘棠》三章,章三句。

《行露》,召伯听讼也。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厌浥”,湿意也。“行”,道也。“速”,召也。二南当文王与纣之世,淫风之被天下如露之濡物。召南之女被文王之化,能以礼自保,故其称曰:行者未尝不欲夙夜也,谓道之多露,是以不敢。女子未尝不欲从人也,谓世之多强暴,

是以不可。女子之所以自保如此,然犹不免强暴之狱,故其自辨曰:谓雀之无角,信矣。今而穿屋,则雀有角矣。谓鼠之无牙,信矣。今而穿墉,则鼠有牙矣。谓强暴之无室家之道,信矣。今而召我以狱,则强暴亦有室家之道矣。虽召我狱,然而知其室家之道不足,而终不之从者,召公明于听讼也。

《行露》三章,一章章三句;二章章六句。

《羔羊》,《雀巢》之功致也。

《毛诗》之《叙》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夫君子之爱其人,则乐道车服,是以《诗》言羔羊之皮而已,非言其德也,言其德则过矣。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古者大夫羔裘以居,素丝以英,裘紽组丝以饰缝也,皆夫人所为置功也。“委蛇”,自得之貌也。言召南之大夫服其羔裘,自公而退食于私家,无所不自得也。夫君子能治其外,而内无良妻妾以和其室家,虽欲委蛇而不可得也,此所以为《鹊巢》之功致也。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緎”、“总”,皆缝饰也。

《羔羊》三章,章三句。

《殷其雷》,劝以义也。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雷声隐然在南山之阳耳,然而不可得见。召南之君子远行从政,其室家思一见之而不可得,如是雷也。故曰:何哉?吾君子去此而从事于四方,不敢安也。既而知其义不得归也,则曰:“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言不可归也。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三章,章六句。

《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落也。“塈”,取也。盛极则落者,梅也。女子之盛时犹是梅也。方其七存也,迨其吉而后嫁焉可也。及其三也,及今焉,嫁之可也,失今则过矣。及其既尽,倾筐而取之也,谓之娶则嫁之矣。七而择其吉,三而及其今,尽而听其谓,此所以各及其时也。凡诗每章有先后深浅之异,如此诗及《中谷有摧》、《晋无衣》之类,固自有说若《樛木》、《螽斯》之类,皆意不尽申殷勤而已,欲强求其说则迂杂而不当矣。

《摽有梅》三章,章四句。

《小星》,惠及下也。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嘒”,微貌也;“三”,心也;“五”,噣也。正月,噣在东方;三月,心在东方。“命”,礼命也。诸妾从夫人以次叙进御于君所,犹小星之从心噣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云者,妾自谓卑贱,不敢与夫人齿之辞也。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裯”,帐也。“犹”,若也。

《小星》二章,章五句。

《江有汜》,美媵也。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决复入为“汜”,江则有汜,嫡则有媵。而之子之不我以,何哉?其后则必悔矣,盖不敢怨而竢其悔耳。夫不敢怨者,悔之之道也。故《小星》欲求众妾之不敢齿我,而不以贵贱临之。盖使之得进御于君,而妾不敢与我齿矣。《江有汜》欲求嫡之悔过,而不以怨言犯之。盖事之不失,而嫡自悔矣,此则善原人情也。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水歧成渚;处,止也。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啸歌以言其不怒也。

《江有汜》三章,章五句。

《野有死麕》,恶无礼也。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诱”,道也。野有死麕,有欲用之,犹以白茅包之而后行。今有女于此,思以春适人,亦必得吉士以礼道之而后可。疾时不然也。古者昏礼,以岁之隙自冬及春,皆其时也。孙卿子曰:“霜降逆女,冰泮杀内。”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朴樕”,小木也。将取朴樕、死鹿以为用,犹知以白茅纯束而取之,况于有女如玉,而可不以礼成之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脱脱”,舒迟也。“帨”,佩巾也。“尨”,狗也。奔走失节则佩帨动,非礼相陵【四库本作“凌”】则狗吠。

《野有死麕》三章,二章章四句,一章三句。

《何彼秾矣》,美王姬也。

汉儒之言诗者曰:王道衰,诗人本之袵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而近世学者又因此诗称平王齐候,遂以《二南》为东周之诗无疑矣。予读《仪礼》,观其燕乡之乐,风雅之正诗无不咸在,盖《关雎》、《鹿鸣》之作也久矣,非复衰世之诗也。夫平王者,周之先王,岂文王欤?譬如商之谓汤,武王盖亦当时一号也。至于齐候,则武王之世,太公望得称齐候矣。且周颂之言成康犹不得,为成康子孙之诗,而此诗独不得为文王之诗哉?

何彼秾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秾”,犹戎戎也。唐棣,栘也,王姬之美盛如是华也。“肃”,静也。“雍”,和也。人之见王姬之车者,则相告曰:“何不肃雍乎,此王姬之车也。”人之见其车者犹知肃雍,则王姬之敬也至

矣。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鱼之深钓而得之者,由丝缗也;王姬之贵娶而得之者,由礼也。

《何彼秾矣》三章,章四句。

《驺虞》,《鹊巢》之应也。

彼茁者葭,一发五豝,吁嗟乎驺虞!“拙”,出也。“葭”,芦也。豕牝曰“豝”。人君虽有恭俭之志,而室家不听则殆不行。今召南之夫人能顺其君子,无所不敬,虽葭之微于其生也,而有不伤之意焉,故能使物无不蕃者。于君之射也,一发而虞人翼,五豝以待之,此蕃之至也,然犹不敢尽取之,一发而已。故曰:“吁嗟乎驺虞!”“驺虞”,仁兽,言仁如驺虞也。此所以为《鹊巢》之应也。

彼茁者蓬,一發五豵,吁嗟乎驺虞!豕生三日曰“豵”。

《驺虞》二章,章三句。

苏洵苏轼苏辙范文

苏洵苏轼苏辙范文 苏洵苏轼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三,也是为一家人,苏洵便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不仅在文学上的贡献突出,在政治、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下面依次来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绍。 苏洵,他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大人物,到五十岁左右他的作品才被许多人所熟知,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喜欢游览祖国的山水。快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但考试都落榜了,到了三十七岁考试还是落榜,于是他决心不再进行科举考试。 苏洵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继续去参加那些不合理的科举考试,而是自己自学成才,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到他四十八岁那年,得到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他的文章才慢慢有了名气。 苏轼和苏辙的经历却跟他们的父亲完全相反,年轻的时候就被金榜题名但他们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苏轼一生在各个地方当官,地方成绩显著,在朝廷中也当上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参考科举考试对当世的变故直言不讳。他的弟弟苏辙比他的言论更加激烈、尖锐,矛头直指皇帝,说皇帝沉溺与酒色中,不准时上早朝,不听从大臣的意见,却听从一些妇孺的话。结果他的言论引起朝廷轩然大波,众多臣子议论纷纷。苏辙的才能在元祐年间才算得到了一个大的发挥。

苏辙官职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在苏辙的一生中,做官无数,二次被贬,一生的起起落落也使得我们对他的从官生涯更加关注了。 嘉佑二年年仅十八岁的他凭借聪明智慧与他的哥哥苏轼同时考中了进士。不久因为母亲的去世,从京城返回家中服孝。 嘉佑六年,又与苏轼一同考中了科举科,但当时由于他向上级起奏说要奉养亲人因此没有被任命做官。在这之后,他曾担任过大名府的推官。又在熙宁五年,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认为原来的法制不能进行修改。 在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过程中,他出任河南的推官。元丰二年,他的哥哥苏轼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抓捕入狱。因为救哥哥心切,他上书称用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结果不但没有救出苏轼,自己也因为这件事情被贬官。 元丰八年,旧的党派执掌朝廷,他被朝廷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等官职。元祐四年受朝廷的委托出使契丹,回到朝廷后被封为御史中丞。过了两年,又被封为尚书右丞,这时他的地位已经是非常高了。元祐八年,旧法派被推翻,新发派又再次掌管了朝政。绍圣元年,苏辙上书反对新的政策,结果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后来又被贬到循州等地。苏辙的一生有过辉煌的时候也有过低谷的时候,年少得志,但其中却又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苏辙读音

《诗经》之《采薇》《蒹葭》《氓》解读

《诗经》专题 题记: 《礼记·中庸》: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吕思勉:昔人读书之弊,在于不甚讲门径,今人则又失之太讲门径,而不甚下切实功夫:二者皆弊也。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王质《诗总闻》: 下章多言士言氓者,斥之辞也。以蚩蚩之语,可见皆妇人历数之辞也。 朱熹《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清]牛运震《诗志》: 末章将始末情事通身打摺一番,无情不集,无笔不转,缭绕惝恍,催心动魄,古骚怨诗之绝调也。 林义光《诗经通解》:桑未落喻男子情意未移,鸠食桑葚喻女惑于男。淇水渍车至于帷裳,喻所历之艰苦。 ◎写作年代: 婚姻制度的演进之迹

春秋时代:“君子勤礼,小人力役”、“礼不下庶人”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祓禊(上巳节):祭祀(求子)、踏青、驱邪、歌舞、庙会、游乐、恋爱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婚娶正时:秋冬二季 归宁制度 /蚕桑栽种史/中国纺织史 ◎性质:叙事诗/抒情诗/叙事框架中的情感世界 ◎结构与时态:回忆、倒叙? ◎三次写到“淇水”的意义?是相爱、结婚、被弃的三次见证、三次转折◎“弃妇”——主人公的态度:决绝/无可奈何/悲伤? 山西戏台对联: 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朱熹《诗集传》: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又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完整版)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跨越千年的真心英雄 演讲人:康震 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个被后世仰望的传奇名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的人生传奇和道德文章,又会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这两个人也被后人并称为“韩柳”。 晚唐时代,“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到了北宋时期,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苏轼,中国古代最传奇的文化巨人;苏辙,比苏轼可能还要劲爆的激情政治家;苏洵,布衣之身却名扬天下;曾巩,躬耕乡野却能一鸣惊人。他们共同提倡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散文,反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的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从2010年1月开始,《百家讲坛》栏目先后分四部播出了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作为整个系列节目的收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精彩盘点?今天的人们将如何来解读“唐宋八大家”呢? 全文: 我们讲完“三苏”之后,“唐宋八大家”的每一位大家就都给大家介绍过了,我们很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大的系列进行一番总结和盘点,归结起来看“唐宋八大家”这个跨越时代的文人群体,他们的总体成就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与苏辙的诗歌对话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与苏辙的诗歌对话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友谊被时人称道,《冷斋夜话》云:“人意趣所至,多见于嗜好。欧公喜士为天下第一,常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苏轼和苏辙的兄弟友谊被时人称道,《冷斋夜话》云:“人意趣所至,多见于嗜好。欧公喜士为天下第一,常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范文正清严,而喜论兵,常好诵韦苏州诗‘兵卫森画戟,燕寝疑清香’。东坡友爱子由,而味着清境,每诵‘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本出自唐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寄托着友朋重逢的美好期待;而经苏氏兄弟对这一诗典的丰富,“夜雨对床”就更具有美好的人伦情味。 苏轼是中国诗史上千载难逢的天才诗人,而苏氏父子三人并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检讨二苏全集,便可发现苏辙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最持久的诗友,他们的诗篇就像大小提琴合奏出的美妙的心灵之音,假如缺少了相应、相和,即使天才也会孤独难耐,幽闷靡发。千载而下,假如不去领略两颗心灵如何相倾相诉,就不能悟得华彩乐章的邈绵之音。中国诗歌所隐含的心灵世界,心心相印,隔世知音,代不乏人。清人查慎行为苏轼诗作注,即将苏辙的“和诗”、“次韵”一并刊行。林语堂先生也曾说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 宋嘉祐四年(1059年)秋,苏氏兄弟刚服完母丧,由苏洵带领从四川移居京城。二年前他们中同榜进士,名噪一时。沿江而下,两岸山川之秀、人文之美令父子三人“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得诗作百余篇,后结为《南行集》。江山之助,开启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之路。兄弟二人大量的同题诗作,显露出运用诗歌语言的卓越才能,也显示出兄弟才性之不同。仅举一例如下: 苏轼 苏轼《夜泊牛口》 日落红雾生,系舟宿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煮蔬为夜餐,安识肉与酒?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儿女自咿呀,亦足乐且久。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苏辙 苏辙《夜泊牛口》 行过石壁尽,夜泊牛口渚。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日暮江上归,潜鱼远难捕。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 所见皆同,由于性情之不同,兄弟二人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苏轼乐天,有野逸之高致;苏辙笃实,多悲悯之情怀。苏洵曾作《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杨慎云:“老泉之所以逆料二子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 嘉祐六年初冬,苏轼出任凤翔判官,子由留京侍奉老父。子由送兄嫂出汴梁,走了百里多路,到郑州西门外才依依话别。望着弟弟远去的身影,苏轼写下了闻名的诗篇《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以及选择性必修文言文选文汇总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以及选择性必修正式版全目录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3 百合花/茹志娟 *哦,香雪/铁凝 单元学习任务 第二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4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锺扬/叶雨婷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6 芣苢/《诗经·周南》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 单元学习任务 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7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8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9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单元学习任务 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家乡文化生活 学习活动 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 查 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 表达 10劝学/荀子 *师说/韩愈 11 反对党八股/毛泽东 12 拿来主义/鲁迅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上图书馆/王佐良 单元学习任务 第七单元 14 故都的秋/郁达夫 *荷塘月色/朱自清 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 生 16赤壁赋/苏轼 *登泰山记/姚鼐 单元学习任务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学习活动 一丰富词语积累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 与区别 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 使用 古诗词诵读 静女/《诗经·邶风》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2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 *鸿门宴/司马迁 单元学习任务 第二单元 4 《窦娥冤》(节选)/关汉 卿 5 《雷雨》(节选)/曹禺 6 *《哈姆莱特》(节选)/莎 士比亚 单元学习任务 第三单元 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 一小步/屠呦呦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 8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9 说“木叶”/林庚 单元学习任务 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学习活动 一认识多媒介 二善用多媒介 三辨识媒介信息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 上的演说/马克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 斯 11 谏逐客书/李斯 *与妻书/林觉民 第六单元 12 祝福/鲁迅 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 耐庵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14 促织/蒲松龄 *变形记(节选)/卡夫卡 单元学习任务 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 第七单元

2019年苏辙《巢谷传》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苏辙《巢谷传》阅读答案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 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 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 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 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 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 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 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 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 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 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 “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 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 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梅州遗予书曰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畜:储备,置办 C.阅其橐中无数十钱阅:察看 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县:同“悬”

苏轼与苏辙的故事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更明显。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弟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苏辙将他送至郑州。这是兄弟第一次分手。子由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情形,顿时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即请调至密州,因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子瞻由于怀念子由,而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即著名的《水调歌头》一词)。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欲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子由连上4札,亦乞外任。 苏轼在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后,感触很深,便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农历5月11日,兄弟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苏辙送苏轼出海,6月11日诀别于海滨。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面别。其后直至子瞻病卒于常州,他们再无缘相见。子瞻卒前亦以不见子由为大憾。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又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精读精讲系列 《诗经》棫朴

棫朴 【原文】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注释】 (1)芃芃〔péng〕棫〔yù〕朴:芃芃,茂盛貌。棫朴,白桵和枹木。 (2)槱〔yǒ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以祭祀天地及日月星。 (3)济济〔jǐ〕辟〔bì〕王:济济,庄重恭敬貌,一说美好貌。辟王,君王。 (4)趣:通“趋”,趋向,归向。 (5)奉璋:奉,两手恭敬地捧着,后作“捧”。璋,璋瓒,古代祭祀时打鬯酒的玉器,以璋为柄。 (6)峨峨:华美盛大。 (7)髦士:俊杰之士。 (8)淠〔pì〕彼泾舟:淠,船形貌。泾,泾水。 (9)烝〔zhēng〕徒:众人。 (10)倬〔zhuō〕:广大,显著。

(10)章:红白相间的花纹,亦泛指彩色纹理。 (11)作人:造就任用人才。 (12)追琢:雕琢。追,通“雕”。 (13)相〔xiàng〕:质地,一说外表,一说看。 (14)纲纪:治理,管理。 【译文】 白桵枣树枝叶扬,劈作柴烧火势旺。 君王仪态多端庄,左右群臣奔走忙。 君王仪态最端庄,左右群臣捧玉璋。 手捧玉璋貌堂堂,俊士安排最恰当。 泾水船儿顺流行,众人划浆齐用劲。 周王挥师去伐崇,六军跟随军容盛。 天上银河广又亮,布满天空成文章。 周王年寿长无疆,培育人才安家邦! 雕琢修饰成文章,质如金玉最精良。 我王勤奋又努力,条理分明治四方。 【解读】 本诗是《大雅》的第四篇,与前三篇一样,也是赞美周王的作品。但赞美的究竟是哪一位,却不像前三篇那样具体有所指,只是因为诗中提到“周王寿考”,而传说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所以历来认为非文王莫属。

巢谷传_《巢谷传》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巢谷传_《巢谷传》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巢谷传》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巢谷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①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会泸州蛮乞弟②扰边,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沉浮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③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文有删节) 【注】①举武艺:科举考试中的武科考试。②乞弟:泸州西南少数民族乌蛮首领斧望个恕的儿子。③愍:怜悯,哀怜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word文档资料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 (翻译) 苏洵《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诗经

《诗经》两首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修辞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反复铺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风·周南·关雎》

高中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15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15上枢密韩 太尉书(以上苏辙)教案模板范文 1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部分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3、认识干谒文,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2创新之处 设置主问题引导互动对话 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主问题”是经过教师的概括、提炼的,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品读活动一般不是表现于细碎的“答问”而是表现于师生之间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余映潮老师实际上是将师生的互动对话依托于“主问题”的设计。因此,笔者在《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教学设计时,试图用“主问题”来引导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文本三者间对话互动,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一)主问题引导入课 嘉佑二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考中进士,后在家待选。嘉佑六年,两人参加制考,临考前,苏辙却生病。宰相韩琦向仁宗呈奏“今岁制科,轼、辙最有声望,惟辙偶病,望欲展限”,于是皇帝开恩,将考试日期推延,由八月中旬延至九月份。设置“为什么韩琦那么赏识苏辙呢?”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的教学。 据说是苏辙给韩太尉写了一封信,韩太尉看了后很感动。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苏辙的信是如何写的。 (二)主问题提纲挈领 主问题必须是简洁明确,一问抵多问。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有全局观念,帮助学生整体地把握文本。在本课教学中,以“把握情感”为切入点,设置“苏辙如何打动韩太尉?”,将本文最主要内容及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涵盖于内,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主问题挖掘深度 “苏辙写信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鉴赏视角从文章的内容转向写作的目的,不仅解决了“学生能不能与文本对话”的问题,而且能促使解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问题。苏辙写这封信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表现自我,这是隐藏于文本深处的意义,必须通过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去挖掘;这是文本的深度,也是对话的难度,教师此时应予以正确有效的引导。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苏东坡传 学案2.27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苏东坡传 林语堂 【课时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体会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2.分析选文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的。 重难点:分析选文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的。 【教材自学】 任务一、通读课文,解决字词。 1.阅读选文,勾画重点字词,如“戏谑”“推心置腹”等,做好积累。 2.阅读P126---P130,积累素材,了解作者。 任务二、阅读“两兄弟”部分,回答问题。 1.文章除了一些主题事件外,还写了一些细节,诸如写“苏轼帮助苏辙的儿女婚配”,写了“张方平、欧阳修喝酒的海量”,写了“苏轼与晁端彦的一段对话”,写了“苏轼给 好友李常的一首诗”等等,其目的何在? 2.从这一部分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看出传主身上的一些什么特点?试分析之。

3.这一部分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任务三、阅读“赤壁赋”部分 这一部分共写了苏东坡的哪几件事?这一部分所选择的素材,表现苏东坡身上的什么东西? 【合作互学】 小组内合作交流,组长讲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精讲点拨】 答案明确 任务一1.目的都在补充完美传主苏轼的形象和品格:“帮助苏轼的儿女婚配“——突出苏轼对弟弟的帮助;“张方平、欧阳修喝酒的海量”——突出苏轼的自信和深刻;“与晁端彦的对话”——突出苏轼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的品格;“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突出苏轼对弟弟的情深。

2.从这一分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看出苏东坡身上的如下特点:求善求真的做事之法; 毫无掩饰的处世之道;轻快率真的为人之风;至大至刚的英雄之气。 3.选材上:披沙拣金——苏东坡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沙”,日常生活多如 海滩之沙,但就在这“沙”中就有闪闪发光的“金子”在,这些“金子”如同一滴水一样,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文中所选的都是苏东坡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事,但它们都反 映出了苏东坡身上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 在语言表达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任务三 1苏东坡的仙居生活。2苏东坡在东坡之地的生活。3.苏东坡的夜游生活4.苏东坡黄州生活的伟大成就。 作者所选素材都有一个指向:苏轼在面对人生灾难时所秉持的一种人生态度:安然自在、解脱自由、超然物外、积极面世。 【拓展训练】 ①殿试的日子到了。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在读书人 一生这个紧要关头到来之际,大家心中都是紧张激动,患得患失。过去多年来三更灯火五 更鸡的苦读力学,都是为了这一时刻。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 身上带着凉的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在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 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闱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 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 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 策论。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 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 ②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 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欧 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 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在 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 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 于天下。 ③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的青年,这次引用历史事例,却失之疏忽,而且在试卷上杜撰 了几句对话。他发挥文意时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 之三。”这几句对白读来满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 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

“巢谷,字元修”阅读试题及答案 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中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高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节选自苏辙《巢谷传》,有删节)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梅州遗予书曰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畜:储备,置办 C.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见:通“现” 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县:同“悬”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句读之不知 B.予以罪谪居筠州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不拘于时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1)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4分)(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4分)(3)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4分)参考答案:11.A“遗”应为“寄、送(信)”的意思。12.D(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提宾的标志; B.介词,因为/介词,在; 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 D.介词,表对象,替,给。)13.(1)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要点:徙、讳、游、相闻)(2)(我)遗憾他不听从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要点:恨、用、奇、行)(3)我(当时)正住在南方,和蛮夷生活在一起,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要点:方、盖、终、焉)【译文】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年老时担任乡里村学的老师。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罢免住在筠州,然后从筠州搬到雷州,再搬到循州。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扬言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虽死而无憾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

高二语文苏轼《石钟山记》教案

高二语文苏轼《石钟山记》教案 在人生的战场上,幸运总是光临到能够努力奋斗抢点占先机的人身上。下面为您推荐高二语文苏轼《石钟山记》教案。 [课文说明] 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当时,苏轼已经47岁,仕途之路几经波折。文中寥寥数语对环境描绘得诡谲阴森,正与《后赤壁赋》与神人相遇幻境的神秘空旷相谐,正是这些不经意的点滴记录却让我们感受到他心灵的颤动和气息。 这篇特别的游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执著的赤子情怀,而这只属于精神无比丰厚的人。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石钟山记》教案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

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四、课文分为三段,逐段研习。 (一)老师边读边理解字词,句式。(通译) 以为:认为 临:接 微风鼓浪:鼓,激荡 常:一直,时间副词 钟磬:(磬,qng,古乐器名,曲尺状平面体,上有空,系在架上巧计发声。用玉或石头制成。偏义复词:偏在钟) 访:探寻 双石:两块石壁 腾:传扬 徐:慢慢 歇:消失

《苏辙.巢谷传》阅读练习

《苏辙.巢谷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①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 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

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我正住在这南方边远地区,和南蛮们一同生活,大概要死在此地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改天把它交给巢蒙。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畜弓箭,习骑射畜:积储,准备B.所至友其秀杰友:朋友C.存宝不习蛮事习:学习D.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诵:诵读 解析:A(B.友,与……交朋友。根据其所处谓语位置可以推知。C.习,熟悉,通晓。根据其宾语及下文的“问”可以推知。D.诵,通“讼”,公开。根据后文“言”的内容和“闻者”可推断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举武艺者,心好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予悯其老且病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D.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