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的的起源

诗歌的的起源

诗歌的的起源
诗歌的的起源

一、诗歌的起源

上古——口头歌谣

1、巫术说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选自《礼记》

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

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

昆虫不要繁殖成灾。

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伊耆氏蜡辞》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歌谣,出自《礼记·郊特牲》,这首歌谣原是蜡祭的祝辞,(相传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作为古代年终大祭。蜡祭是年终祭祀之名。)实际上却表现了中国远古时代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要求控制自然灾害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们要求改变劳动条件的理想。全歌都是祈使语气,表现了古人要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气魄。

2、劳动说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ròu) ”

《吴越春秋·歌》

翻译: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

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有充分资料证明,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始劳动歌谣。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即劳动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人们以这种声音来协调动作,统一行动,减轻疲劳,加强效率。这就是诗歌节奏、韵律的起源。

二、诗歌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是思想情感、修养志趣的表现。

在头脑中是思想情感、修养志趣,用语言表现出来就是诗歌。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三、诗歌的发展历史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孔子编订。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

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1、比,就是譬喻。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2、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赋。3、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乐府

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叙事性极强,语言朴直白。如《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其文体较《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

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称为乐府双璧。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文人五言诗

文人五言诗即是汉代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进入东汉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出现新的局面,《诗经》时代创制的四言诗传统终被推翻,五言诗成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诗歌样式。文人五言诗即是五言古体诗。《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古诗成熟的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曹操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白马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东晋名臣谢玄之孙,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谢灵运很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祖父谢玄十分看重他,跟亲近的人说:"我生了谢瑍,谢瑍却怎么生出灵运的呢!"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

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谢灵运觉得自己应该参与朝政,文帝却只把他当成一个文人而已。他每次和文帝在一起喝酒时,文帝不过让他谈论诗文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名声和爵位一直在他之下,却同时被宠待,谢灵运心中不满,往往推说自己有病而不上朝,只管修筑池塘、种植花树、移栽修竹、摆弄香草而已,并且无休止地让衙门里的劳役服务于他个人。出城游玩,有时一天走一百六七十里,往往一走就是十多天,既不上书请示,也不请假。宋文帝见此情形想将其免职,但又不想直接下旨将其免职让他颜面丧尽,便暗示他主动辞官。

8、诗杰——王勃

王勃: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代表作《滕王阁序》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堪称“神童”,后被人誉为“诗杰”。未冠而仕、祸起斗鸡赋、私杀官奴、魂归南海二十七岁就死了。

1. 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语言清新自然,被后人誉为“诗仙”。

2、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的诗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有“史诗”之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杜甫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3、诗佛——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王维参禅悟理,故被称为“诗佛”。

4、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文质朴直白,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据说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生茧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4、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其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而其诗文之中也颇具这种风格,故有“诗豪”之称。

7、诗鬼——李贺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诗文想象力极为丰富,经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文字瑰丽浓艳,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故有“诗鬼”之称。

8、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9、七绝圣手——王昌龄

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王昌龄以七绝成为名家。

10、诗囚——孟郊

因为孟郊的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都以苦吟著名,人称“郊寒岛瘦”。

11、诗奴——贾岛

苦吟诗人贾岛,被称为诗奴,即是因为性格,更主要是的是他作诗的风格,被诗句所奴役。

边塞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山水田园诗派

唐代诗歌流派,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派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

[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小李杜

杜牧(公元803年-公元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著作甚丰。这种世家的出身一直是小杜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他在诗中言道:"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这一世家传统无疑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使他常以天下为己任,特别喜欢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经济,用他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就象上梁山的好汉们时常挂在口头的一句口号:"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可惜这他的仕途也并不是太顺利,因而他的心里常常又充斥着一种心灰意懒的情绪,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以一咏一觞,歌儿舞女来打发生活了。他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放浪形骸,与"嗜酒好睡,其癖已痼"的懒散颓唐,和他先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杜牧。

其诗近体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古体诗刚健雄劲。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过华清宫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比杜牧小十岁,怀州河内人。虽然他自称是帝胄之后,但实际上早已家道败落,只不过和大唐皇帝共姓一个"李"字而已。李商隐幼时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姐文》)。他只能苦苦地奋斗,力争从科举得到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杜牧式的自豪与他是无缘的,倒是时常有一种自卑与自负扭曲而成的心理充斥着他的心灵。因此,他一方面对政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一方面又感到愤慨与失望,像《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他怀才不遇的感慨。作为一个不挣扎就没有地位的文人,他不可能像杜牧那样陶醉于自我,故此他的性格就无法像杜牧那样爽朗开阔,反而时时陷入难以排解的忧郁之中。

就像李白和杜甫的友情深厚一样,小李杜的关系也很不错,两人之间,也有互赠诗文。然而,正像李白和杜甫的深情厚意仍无法改变两人的差别一样,小李杜的差异也很大,他们的气质、出身和思想的差异使他们的诗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杜牧身上那种贵族气质、世家遗风使他的诗充满了高朗明快的理性精神,而李商隐心中的那种浪漫情调与自卑心理使他的诗郁积了感情的缠绵情结。

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同时,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崇尚直率。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它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陆游《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姜夔《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白衣卿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合成“济南二安”(今山东章丘)。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漱玉词》辑本。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北宋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成“三苏”。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燕南飞——郭沫若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现存诗9千多首,是现存诗最多的诗人。《剑南诗稿》。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清时期,诗歌的艺术成就远不如盛唐,很少有所创新。清词,被称为是词的“中兴”时期,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为“清词三大家”。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沁园春·长沙

[ 现代]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 近代]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近现代—— 现代诗

现代诗分两种新诗和古体诗。新诗:现代形式、现代感情。古体诗:古代形式、现代感情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诗的起源和《诗经》

诗的起源和《诗经》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像《左传》所记的宋国筑城民夫们讽刺华元的诗,就是口头创作,那些民夫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当然,这还不是最早的诗歌,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和有趣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鲁迅曾把这种喊着“杭育杭育”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并风趣地说这就是“杭育杭育”派。此外,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玄鸟》、《遂草木》、《奋五谷》等题目推测,内容大约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古代有“玄鸟生商”的说法,商民族奉“玄鸟”(燕子)为图腾,这里的“玄鸟”可能也是类似的神话传说。“草木”、“五谷”显然是有关牧业和农业的事。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不过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调,成为朗诵和阅读的诗歌,但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诗又称“诗歌”,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何时以及是什么样子,由于根据不足,已经说不很清楚了。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远古时的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即是“肉”字。它大意说: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把泥制的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传说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但无法证明。它来源很古,是可信的。此外古籍中还有一些古歌谣的零篇碎句,真伪难辨,研究价值不大。幸运的是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包括160首诗,《雅》包括105首诗,《颂》包括40首诗。这三部分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有不同,文学价值也有高低之别。下面分类简介一下。 1.风诗 风诗也叫国风。“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风诗”就是各地的民歌。风诗下面又分:周南、召南、邶〔bèi贝〕、鄘〔yōng拥〕、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宾〕等15国风,即分属这些地域的民歌。国风是下

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的功能

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的功能 曹远哲 2015405040116 【摘要】亚里士多德说,诗歌具有净化作用。简单来说,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有意境,最能抒情的文体。诗歌的功能,在其语言和思想感情中的以体现。它对于语言的淬炼、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能够融入国民的血液中,成为精神传统。诗歌的功能,和其起源是密不可分的,诗歌的起源映射着诗歌的功能,从诗歌的起源中论述诗歌的功能。 【关键字】诗歌的起源诗歌的功能诗经 一诗歌的含义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相互融合,后来独立自成一体。在中国古代,诗和歌有别,诗供朗诵,歌是歌唱的,现在诗和歌统称为诗歌。它的基本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押韵,一般分行排列;语言凝练、形象、含蓄,运用灵活;常采用赋、比、兴等手法。诗歌的创作,一般要求作者在生活中激发起丰富、强烈的感情,鲜明地表现出他的独特个性和情感色彩,使诗的形式的外在节奏与情感的内在节奏相一致,同时,语言须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它从性质上分有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歌谣等;从押韵上分有有韵诗和无韵诗。中国诗歌又可分为旧诗和新诗,旧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诗歌的由来 诗的历史悠久,产生于千年之前。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

诗歌的起源及分类

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物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计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户创作之源。 诗歌的特点 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文学) 2、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情感) 3、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意象) 4、语言具有音乐美。(意味) 古代诗歌的分类 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以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后人

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歌”“行”“引”“曲”“呤”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的一种变体。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对定(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

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遗产的顶峰与典范。以至于鲁迅先生要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而中国的文化巨匠的成长几乎无不受到过唐诗的雨露沾溉,如郭沫若在《少年时代·我的童年》里就说到他的母亲,“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很多的诗。”——这又可见出中国民间唐诗之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

诗歌的起源 发展

诗歌的起源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诗经》,一个是浪漫主义的《离骚》。 诗歌从最初的4言发展到汉末出现五言诗歌,曹操是四言到五言过度期的著名诗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歌长足发展,出现了建安七子、陶渊明等诗人群体。隋唐时期,国家安定,实行科举考试,人民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诗歌创作迎来了一个巅峰级高潮,出现了一大批杰出诗人,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诗歌创作也进一步发展,七言诗歌成为主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思想更加深刻,感情更加细腻。五代时期,国家混乱,诗歌进入低潮,宋朝安逸富庶,文人地位提升,诗歌发展又步入一个高峰,宋诗之外,宋词的创作成为诗歌领域里面的新秀。元明清诗歌创作虽也丰富,但是没有突破唐诗宋词的境界水平。后来文化改革,提倡白话,产生了新诗,如今诗歌处于一个低潮。 我国古典诗歌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分别有何特点? 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分期大致与我国的历史分期一致,即:先秦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元朝时期,明清时期。 我国先秦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语言简洁朴素;(2)大多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3)赋、比、兴等各种修辞手法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风均已出现;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大多辞藻华丽、铺排讲究;(2)形式更加多样,且部分朝形式主义方向发展,近体诗出现;(3)清新的玄言、山水、田园诗得到发展; 唐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之高妙,达到我国诗歌的最高峰;(2)诗歌反映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3)诗人众多,群星灿烂; 宋朝诗歌的主要特点: (1)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词,逐渐取代了原来古体诗、近体诗的正统地位;(2)词的发展比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元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1)诗词等传统诗歌逐渐开始走向衰落,又一种新的与戏剧相关联的诗歌形式---元曲出现并得到空前发展;(2)元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比之唐宋都相去甚远; 我国明清诗歌的主要特点: (1)应制、应酬之作空前繁盛;(2)整体来说,古典诗歌发展走向衰落; 汉乐府诗代表作是什么? 《木兰辞》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 歌 的 起 源

诗歌的起源 作为文学样式的诗歌,它的起源应该是最为古老的。诗歌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诗歌的起源与上古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并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远古时期,人类的最主要的社会活动是狩猎,因而有了关于狩猎的诗歌:《诗经》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应该就是当时狩猎活动的记载。“断竹:砍伐野竹;续竹:接驳弓竹;飞土:打出泥弹;逐肉:追捕猎物”。除了狩猎,还应该有各种祭祀活动,《礼记》中《蜡辞》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意思是“土,回到你的地方去;水回到你的沟里去;虫不要吃我的庄家;草木,回到你的河边去”每年的12月,我们的古人要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这首短歌就是“蜡辞”。 什么是诗歌呢?《尚书·虞书》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志指情志。歌是吟唱表达思想情感,“咏”是曲调,记录下来就是曲谱。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为了使歌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就需要声(配乐)的支持,用自身协调的声来配合歌,于是就产生了和谐的歌曲。这就是歌曲的自然的诞生过程。《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里告诉我们,原来的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原本就是歌词,远古时期,人们的表演时候,诗是配着音乐、舞蹈而歌唱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乐、舞也脱离原貌,自成一体了。 可见:诗与歌统称就是诗歌。 诗和歌原本不是同样的概念。诗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最具有文学特征。而作为表示情感的歌,产生于诗之前。歌源于古代人民的劳动号子及民歌。远在文字、文学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的号子是歌的最初形式。最初,远古的人们们在劳动中用“啊、兮、哦、唉”等感叹词来解除枯燥,去除疲惫,增加劳动情趣。慢慢地加加进了双音词,比如“哼唷、哼唷”来表示情绪。在这些用单音词和双音词表达情感的时候,可能语言还没有出现,或者是语言很不成熟。这就是原始的歌。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化,感情也更加丰富,仅用几个感叹字来表达思想就远远不够了。于是,人们在歌里加进了实词,以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比如一群男子在打夯筑基,有个姑娘路过,带头喊号的就会即兴发挥,喊道:“大家看呀——哼唷——河边来了——哼唷——一位姑娘——哼唷——腰似柳枝……”增加的实词,就成了诗与歌结合的雏形。 当文字产生以后,先人们为了方便把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传授,会自觉和不自觉地编成了类似于顺口溜的韵文,这一方面便于记忆,另一方面也利于传播。用文字书写的歌词终于出现了。这时,一支歌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用来抒情的,歌词就是诗,是用来记事的。这样看来,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

诗歌的认识—诗歌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 ——从语言到感情 张景繁 摘要:从诗歌精要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和它的难以严明的感情,我们抽丝剥茧,逐步从诗歌的本质中发现诗歌的起源。而之前历史上诸位先贤的思想也启发着我,由此汇总而得到了一个新的见解。 关键词:语言;诗歌起源 从语言角度。 诗歌是对诗人情感的表达,正是人类表达自身的需要催生的诗歌,又不断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对诗歌来说,是内容大于形式的,诗歌甚至不是客观存在的。在诗歌中,对诗歌的解读也是不可精准描述,因为诗歌诗人表达的产物,却又需要引起读者的感情体验而存在的东西。诗歌是一种纯粹感性的,非实体的存在。诗歌是因诗人对他物他事的感觉而形成,又因引起广泛的他人感觉有意义。 语言被发明的本意是用来描述世界,来尽可能的作为表征世界的符号。人们期望给所有有形的无形的东西命名来方便彼此间的交流但。瑞典语言学家费尔迪南?索绪尔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一个观点,关于语言的作用。索绪尔认为语言不是为存在于语言之外的范畴提供名称的“系统命名法”。我们通常认为我们有猫,凳子等这些字是为了给猫和凳子取名的,而猫,凳子之类是存在于所有语言之外的。但索绪尔论述证明道,如果字代表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那么一种语言中的字就完全可以在另一种语言中发现意义完全相同的对等字。事实却也非如此。每一种语言都不仅是一种形式系统,而且还是一个概念系统:是一个习惯符号的系统,世界是由这个符号系统构成的。这一点在诗歌中非常显著。 A Coal华衣(节选) I made my song a coat为吾歌织华衣, Covered with embroideries刺图复绣花, Out of old mythologies绣占之神话, from heel to throat:自领至裙 But the fools caught it,但为愚者攫去, 余光中自评道:“原诗短小精悍,句法短者四音节,二重 音,长者亦仅七音节、三重音,若译成自话文,不但虚字太多, 而且句法必长,沦于软弱,决难力追原文。终于只好用文言对 付,结果虽然韵序更动,气逝则勉可保留,至此,比自话译来有 力。” 我们通过此例可知,诗歌的翻译绝不是字词对照翻译的,甚至翻作白话文还是文言都甚有讲究。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思维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现代理论界争论的一个重要议题。一端是普通的观点,认为语言只是为独立存在的思维提供了名称,为先于它而存在的思维提供了表达方法;另一端是以两位语言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这两位语言学家认为我们所说的语言决定我们能够思维什么。比如,沃尔夫提出印第安霍皮族(Hopi)有一种关于时间的概念,在英语里就找不到这种概念。(所以英语就无法表达它!)似乎没有办法说明一种语言的思维是另外一种语言所不能思维和无法表达的,但我们确实有大量的事实证明有一种语言里很“自然”或者很“正常”

中国诗歌发展史简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简述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 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 (《门外文谈》) 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 《诗》三百,一言蔽之,曰: 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 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yue)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 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 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 1、"郊庙歌辞; 2、"相和歌辞; 3、"鼓吹曲辞; 4、"杂曲歌辞。

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诗歌知识小竞赛: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录诗歌()篇。 A、《楚辞》25 B、《诗经》305 (2)不同的文学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到达顶峰阶段。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被公认的三个黄金时期的文学样式分别是唐代的(),宋代的()和元代的()。 A、诗词曲 B、词诗曲 C、曲诗词 (3)其成就达到唐代诗歌创作高峰的两大著名诗人是()。你会背诵他们的哪些诗:()。 ?老师的话语像春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两句诗:(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趣说唐宋诗词之最 最厚的冰——瀚海阑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 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鸟名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文 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 古代人民的劳动号子和民 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诗歌的基本知识1

诗歌的基本知识 1、诗歌的起源 诗是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 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 《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2、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 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 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诗歌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 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3诗歌的分类 (1)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大类, 按音律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近体诗包 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分: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 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

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 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 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2)现代诗歌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 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 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划分: ①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 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 ②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 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 通俗。 ③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 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诗歌的起源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诗歌的起源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 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1.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 有充分资料证明,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 始劳动歌谣。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即劳动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人们以这种声音来协调动作,统一行动,减轻疲劳,加强效率。这就是诗歌节奏、韵律的起源。这种劳动呼声虽然有声无义,但在 具体场合中,有时也蕴含着某种情感意向。随着语言的发展, “当表现情感的某些劳动呼声被相适应的语言所代替时,语言和劳动呼声便结合为 一体:语言有了它的歌唱形式,呼声有了它的确切含意。这是劳动呼声的发展与提高。同 时这也使语言更加强化而带有一定的节奏性和音乐性。从而便形成了原始人们抒发感情的 一种艺术样式---诗歌。”当原始人因生产力极其低下,必须通过集体劳作维持生命,并 且生活的主要内容也仅仅是劳动时,语言对劳动呼声的替代最早只能发生在集体劳动中, 所以劳动内容自然就是最早的诗歌的内容,原始劳动歌谣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玄鸟》、《遂草木》、《奋五谷》等题目推测,内容大约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古代 有“ 玄鸟生商” 的说法,商民族奉“ 玄鸟” 燕子为图腾,这里的“ 玄鸟” 可能也是类似的神话传说。“ 草木” 、“ 五谷” 显然是有关牧业和农业的事。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不过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诗歌 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调,成为朗诵和阅读的诗歌,但仍保留着音乐性,即 有节奏和韵律。诗又称“ 诗歌” ,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 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 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 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

诗歌的认识—诗歌的起源复习过程

诗歌的认识—诗歌的 起源

精品文档 诗歌的起源 ——从语言到感情 张景繁 摘要:从诗歌精要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和它的难以严明的感情,我们抽丝剥茧,逐步从诗歌的本质中发现诗歌的起源。而之前历史上诸位先贤的思想也启发着我,由此汇总而得到了一个新的见解。 关键词:语言;诗歌起源 从语言角度。 诗歌是对诗人情感的表达,正是人类表达自身的需要催生的诗歌,又不断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对诗歌来说,是内容大于形式的,诗歌甚至不是客观存在的。在诗歌中,对诗歌的解读也是不可精准描述,因为诗歌诗人表达的产物,却又需要引起读者的感情体验而存在的东西。诗歌是一种纯粹感性的,非实体的存在。诗歌是因诗人对他物他事的感觉而形成,又因引起广泛的他人感觉有意义。 语言被发明的本意是用来描述世界,来尽可能的作为表征世界的符号。人们期望给所有有形的无形的东西命名来方便彼此间的交流但。瑞典语言学家费尔迪南?索绪尔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一个观点,关于语言的作用。索绪尔认为语言不是为存在于语言之外的范畴提供名称的“系统命名法”。我们通常认为我们有猫,凳子等这些字是为了给猫和凳子取名的,而猫,凳子之类是存在于所有语言之外的。但索绪尔论述证明道,如果字代表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那么一种语言中的字就完全可以在另一种语言中发现意义完全相同的对等字。事实却也非如此。每一种语言都不仅是一种形式系统,而且还是一个概念系统:是一个习惯符号的系统,世界是由这个符号系统构成的。这一点在诗歌中非常显著。 A Coal华衣(节选) I made my song a coat为吾歌织华衣, Covered with embroideries刺图复绣花, Out of old mythologies绣占之神话, from heel to throat:自领至裙 But the fools caught it,但为愚者攫去, 余光中自评道:“原诗短小精悍,句法短者四音节,二重 音,长者亦仅七音节、三重音,若译成自话文,不但虚字太多, 而且句法必长,沦于软弱,决难力追原文。终于只好用文言对 付,结果虽然韵序更动,气逝则勉可保留,至此,比自话译来有 力。” 我们通过此例可知,诗歌的翻译绝不是字词对照翻译的,甚至翻作白话文还是文言都甚有讲究。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思维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现代理论界争论的一个重要议题。一端是普通的观点,认为语言只是为独立存在的思维提供了名称,为先于它而存在的思维提供了表达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诗歌的的起源

一、诗歌的起源 上古——口头歌谣 1、巫术说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选自《礼记》 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 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 昆虫不要繁殖成灾。 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伊耆氏蜡辞》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歌谣,出自《礼记·郊特牲》,这首歌谣原是蜡祭的祝辞,(相传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作为古代年终大祭。蜡祭是年终祭祀之名。)实际上却表现了中国远古时代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要求控制自然灾害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们要求改变劳动条件的理想。全歌都是祈使语气,表现了古人要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气魄。 2、劳动说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ròu) ” 《吴越春秋·歌》 翻译: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 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有充分资料证明,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始劳动歌谣。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即劳动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人们以这种声音来协调动作,统一行动,减轻疲劳,加强效率。这就是诗歌节奏、韵律的起源。 二、诗歌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是思想情感、修养志趣的表现。 在头脑中是思想情感、修养志趣,用语言表现出来就是诗歌。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三、诗歌的发展历史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孔子编订。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电子稿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小组成员:李佳倩 指导老师:白广社 一、课题背景 漫长的诗途中,虽然一路崎岖,一路泥泞,却依旧有着一路鲜花的相伴,“莫言其味,其韵于心”,带我们细细品味于这诗花雨路之上。 二、课题目的 诗歌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见证和间接的以诗人的视角记录了当世之事。它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三、课题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诗歌的起源与发展进程及其现实意义。 主要研究方法:1、查阅有关诗歌的资料 2、研究诗歌的发展与变化 3、总结诗歌发展变化的特点 四、课题研究过程 1、总体概述。(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2、分层、递进,详写各时代诗歌的发展与变化,代表人物、代表作等(《诗经》及其发展史)(唐诗)(宋词与元曲)(诗的现代化发展)(现代诗歌发展进程)层层推进,以诗史的形式贯穿整个研究学习,合理分配布局,言简意赅的阐明主旨及课题研究结果。 五、课题研究结果 论文: 题目:诗花雨路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继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乐府(多用五言诗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而到宋代,诗已不似唐朝那般灿烂,但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抒情成分减少,叙述、议论的成分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使诗不再拘于格律之域。 到现代诗,现代文学在“五四”革命爆发中诞生。现代新诗形成了,设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出现了一系列如:新月派、象征派、新格律派、左翼派、现代派、七月派等的新诗派,风格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花本无情,诗有意;道本无途;路趋趋。结束的是诗篇,缠绵的是诗韵,无尽的是诗途。漫长的诗途中,虽然一路崎岖,一路泥泞,却依旧有着一路鲜花的相伴,“莫言其味,其韵于心”,带我们细细品味于这诗花雨路之上。 六、研究体会 漫步于诗花雨路之上 高2013届六班李佳倩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 诗歌的抒情性。西汉《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

古诗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有充分资料证明,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始劳动歌谣。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即劳动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人们以这种声音来协调动作,统一行动,减轻疲劳,加强效率。这就是诗歌节奏、韵律的起源。这种劳动呼声虽然有声无义,但在具体场合中,有时也蕴含着某种情感意向。随着语言的发展,“当表现情感的某些劳动呼声被相适应的语言所代替时,语言和劳动呼声便结合为一体:语言有了它的歌唱形式,呼声有了它的确切含意。这是劳动呼声的发展与提高。同时这也使语言更加强化而带有一定的节奏性和音乐性。从而便形成了原始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诗歌。”当原始人因生产力极其低下,必须通过集体劳作维持生命,并且生活的主要内容也仅仅是劳动时,语言对劳动呼声的替代最早只能发生在集体劳动中,所以劳动内容自然就是最早的诗歌的内容,原始劳动歌谣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有充分资料证明,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始劳动歌谣。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即劳动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人们以这种声音来协调动作,统一行动,减轻疲劳,加强效率。这就是诗歌节奏、韵律的起源。这种劳动呼声虽然有声无义,但在具体场合中,有时也蕴含着某种情感意向。随着语言的发展,“当表现情感的某些劳动呼声被相适应的语言所代替时,语言和劳动呼声便结合为一体:语言有了它的歌唱形式,呼声有了它的确切含意。这是劳动呼声的发展与提高。同时这也使语言更加强化而带有一定的节奏性和音乐性。从而便形成了原始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诗歌。”当原始人因生产力极其低下,必须通过集体劳作维持生命,并且生活的主要内容也仅仅是劳动时,语言对劳动呼声的替代最早只能发生在集体劳动中,所以劳动内容自然就是最早的诗歌的内容,原始劳动歌谣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有充分资料证明,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始劳动歌谣。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即劳动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人们以这种声音来协调动作,统一行动,减轻疲劳,加强效率。这就是诗歌节奏、韵律的起源。这种劳动呼声虽然有声无义,但在具体场合中,有时也蕴含着某种情感意向。随着语言的发展,“当表现情感的某些劳动呼声被相适应的语言所代替时,语言和劳动呼声便结合为一体:语言有了它的歌唱形式,呼声有了它的确切含意。这是劳动呼声的发展与提高。同时这也使语言更加强化而带有一定的节奏性和音乐性。从而便形成了原始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诗歌。”当原始人因生产力极其低下,必须通过集体劳作维持生命,并且生活的主要内容也仅仅是劳动时,语言对劳动呼声的替代最早只能发生在集体劳动中,所以劳动内容自然就是最早的诗歌的内容,原始劳动歌谣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诗的起源与形成

琢句抽思,务极新隽 ——诗的起源与形成 大纲 一、中国诗歌流变概说:诗的起源与发展 1、诗的起源 2、诗的发展 二、诗歌形制的发轫与成型:从《诗经》、《楚辞》到《古诗十九首》 1、《诗经》选析 2、《楚辞》选析 3、《古诗十九首》选析 三、雕琢与自然: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两种风格 1、雕琢:建安诗人与元嘉三大家诗歌选析 2、自然:陶渊明诗歌选析

知识点汇总 TO1: 诗的起源 TO2: 诗的发展 TO3:《诗经》选析 T04:《楚辞》选析 T05:《古诗十九首》选析 T06:雕琢:建安诗人与元嘉三大家诗歌选析 T07:自然:陶渊明诗歌选析 索引 一、中国诗歌流变概说:诗的起源与发展 二、诗歌形制的发轫与成型:从《诗经》、《楚辞》到《古诗十九首》 三、雕琢与自然: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两种风格

正文 一、中国诗歌流变概说:诗的起源与发展 1、诗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之中,诗歌以其绚丽多彩的姿态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瑰丽与辉煌。诗歌的产生大抵源于民间劳动与祭祀活动,这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即可看出。《诗经》中的作品以四言为主,多为民间歌谣(还有贵族文人作品),同时也保留了许多祭祀礼辞的痕迹。这些歌谣约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黄河流域,经过官方音乐机关的收集整理而成《诗经》(相传今日所见《诗经》为孔子整理过的,但此说并不可靠)。按作品性质和乐调的不同,《诗经》被分为风、雅、颂三种体裁。有的学者又将《周南》、《召南》单分出一体“南”,与风、雅、颂并称为“四始”。《诗经》收诗305篇,因而也常称作“诗三百”,它是我国诗歌史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同样为我国诗歌史源头的,还有“楚辞”。“楚辞”的产生较《诗经》要晚一些,它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因这些诗歌“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见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校订楚词序》),故有此名。后世又称这种文体为“楚辞体”,或“骚体”。在西汉成帝时,刘向结集屈原、宋玉、东方朔等人的诗赋作品十六篇,裒为一集,名作《楚辞》。因而,“楚辞”一语,一方面代表一种独特的诗歌体式,一方面也是一部书名。《诗经》与《楚辞》两川汇流,共同激荡出我国诗歌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 2、诗的发展 在《诗经》、《楚辞》的基础上,汉代诗歌吸取民歌营养继续发展。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四言或骚体到五七言,从叙事诗到抒情诗,我国诗歌发展有力地向前推进。汉初之时,楚歌颇为流行。至汉武帝时,又扩充发展乐府官署,广泛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吸收文士创作,而存独具面貌的乐府诗。乐府诗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多采用叙事形式,描述现实苦难,抨击社会黑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