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纹管设计计算书(减预拉伸量)

波纹管设计计算书(减预拉伸量)

48 80 48连续梁挂篮计算书详解

6附件 6.1墩顶0#块膺架计算书 6.1.1 计算依据 《连续梁施工设计图》 《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桥梁工程》 《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2-2005) 《路桥施工计算手册》(周兴水等著,人民交通出版社) 《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 6.1.2 支架结构材料参数 1) 木材(A-2红杉木): 顺纹弯应力 []13a MP σ= 弯曲剪应力 [] 2.0a MP τ= 弹性模量 4 10a E MP = 2) Q235钢材(依据现行《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2-2005)取值): 拉压应力 []135a MP σ= 弯曲应力 []140a w MP σ= 剪应力 []80a MP τ= 弹性模量 5 2.110a E MP =? 6.1.3 基本资料 0#块长度12m (4.5+3.0+4.5m ),墩顶处箱梁高6.65m ,端头箱梁

高5.958m,箱梁底板宽6.7m,顶板宽12.0m, 0#块砼重192.5t,1#块分别重112.6t。0#块重约650t。 图1 0号块重量分配 6.1.4 支架结构 支架结构见下图: 6.1.5计算荷载种类及组合 (1)计算荷载种类

①新浇砼容重按26kN/m 3计算,超灌系数取1.05; ②模板、支架自重:按实际材料、尺寸计算; ③施工人员、施工料具堆放、运输荷载: 22.5/m KN ④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冲击荷载: 22/m KN ⑤振捣混凝土产生的荷载: 22/m KN (2) 荷载组合: 计算强度时:p 1= ①+②+③+④+⑤ 计算刚度时:p 2=①+② 6.1.6支架结构检算 (1)方木计算 采用红衫木,纵桥向间距45cm ,偏安全按简支梁计算,腹板下方木计算跨度L =0.3m ,底板下计算跨度L =0.5m 。 1) 腹板下方木计算 混凝土重:q 1=26×6.65×0.45×1.05=81.7kN/m 模板重:q 2=3kN/m 施工人员、运输荷载等: q 3=2.5×0.45=1.125 kN/m 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冲击荷载: q 4=2.0×0.45=0.9 kN/m 振捣混凝土产生的荷载: q 5=2.0×0.45=0.9 kN/m 检算强度时:Q 1=q 1+ q 2+ q 3+ q 4+ q 5=87.6 kN/m 检算刚度时:Q 2=q 1+ q 2 =84.7 kN/m 方木截面抵抗矩: 2 23311501002501066 W bh mm ?===?

竖流沉淀池设计计算书

竖流沉淀池设计计算书 设 计:****** 1. 设计概述 为了使出水水质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减轻后续工艺的负担,在一般生物法处理工艺前面会设置一个初沉池,它可以去除部分的悬浮物,对SS 的去除率能达到50%,另外初沉池对COD ,BOD 的去除率也能达到10%,较大的减轻了后续工艺的负担。 本设计采用竖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为了降低施工的难度,该竖流沉淀池采用多个污泥斗,这可以降低沉淀池的高度。设计规模为100m3/h ,为两池并联设计。 2. 竖流沉淀池构筑物工艺计算 根据《建筑中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初次沉淀池的设置应根据原水水质和处理工艺等因素确定。当原水为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时,设置调节池后可不再设置初次沉淀池。若设计水质生活污水,则需要在前期处理中采取设置初次沉淀池,减小后续工艺的负担。 在此设计中由于水量较小,且竖流沉淀池的广泛应用,在生产实践当中有较多的实际经验,故采取竖流沉淀池作为初次沉淀池。《建筑中水设计规范》上 规定:竖流式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表面水力负荷宜采用h m m ?-2 3/2.18.0,中 心管流速不大于s mm /30,中心管下部应设喇叭口和反射板,板底面距泥面不小于m 3.0,排泥斗坡度应大于450 。

图1 竖流沉淀池俯视图 设计计算: (1)中心管面积f(m 2) 取中心管流速为v=0.025m/s ,沉淀池分两池并联、共壁合建,单池处理流量为:100/2=50m 3/h ,以下设计以单池处理流量50m 3/h 来考虑, 则有单池中心管面积: 26.060 60025.050m V Q f =??== (2)中心管直径 0d (m 2) 由中心管面积可以得到: m m d 874.014 .36 .040=?= ,取d 0=900mm ; (3)中心管下端(喇叭口)到反射板之间的缝隙高度h 3(m ) 喇叭口的管径取中心管直径的1.35倍,则有 mm mm d d 121590035.135.101=?=?=,设喇叭口和反射板之间的缝隙 水流速度 v 1=0.02mm/s ,则有

竖流沉淀池设计计算书

竖流沉淀池设计计算书 设 计:****** 1、 设计概述 为了使出水水质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减轻后续工艺的负担,在一般生物法处理工艺前面会设置一个初沉池,它可以去除部分的悬浮物,对SS 的去除率能达到50%,另外初沉池对COD,BOD 的去除率也能达到10%,较大的减轻了后续工艺的负担。 本设计采用竖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为了降低施工的难度,该竖流沉淀池采用多个污泥斗,这可以降低沉淀池的高度。设计规模为100m3/h,为两池并联设计。 2、 竖流沉淀池构筑物工艺计算 根据《建筑中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初次沉淀池的设置应根据原水水质与处理工艺等因素确定。当原水为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时,设置调节池后可不再设置初次沉淀池。若设计水质生活污水,则需要在前期处理中采取设置初次沉淀池,减小后续工艺的负担。 在此设计中由于水量较小,且竖流沉淀池的广泛应用,在生产实践当中有较多的实际经验,故采取竖流沉淀池作为初次沉淀池。《建筑中水设计规范》上规 定:竖流式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表面水力负荷宜采用h m m ?-23/2.18.0,中心管 流速不大于s mm /30,中心管下部应设喇叭口与反射板,板底面距泥面不小于m 3.0,排泥斗坡度应大于450。

图1 竖流沉淀池俯视图 设计计算: (1)中心管面积f(m 2) 取中心管流速为v=0、025m/s,沉淀池分两池并联、共壁合建,单池处理流量为:100/2=50m 3/h,以下设计以单池处理流量50m 3/h 来考虑, 则有单池中心管面积: 26.060 60025.050m V Q f =??== (2)中心管直径 0d (m 2) 由中心管面积可以得到: m m d 874.014 .36.040=?=,取d 0=900mm; (3)中心管下端(喇叭口)到反射板之间的缝隙高度h 3(m) 喇叭口的管径取中心管直径的1、35倍,则有 mm mm d d 121590035.135.101=?=?=,设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缝隙 水流速度 v 1=0、02mm/s,则有 m m d v Q h 2.0215 .102.014.336005086400113=???=?=π;

厌氧塔计算手册

1. 厌氧塔的设计计算 1.1 反应器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1)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设计容积负荷为 5.0 /( 3 / ) N v kgCOD m d 进出水 COD 浓度 C 0 2000( mg / L) , E=0.70 QC 0 E 3000 20 0.70 8400m 3 3 V= 5.0 ,取为 8400 m N v 式中 Q ——设计处理流量 m 3 / d C 0——进出水 CO D 浓度 kgCOD/ 3 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 (2) 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 3 座,横截面积为圆形。 1) 反应器有效高为 h 17.0m 则 横截面积: S V 有效 8400 =495(m 2 ) h 17.0 单池面积: S i S 495 165(m 2 ) n 3 2) 单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高、直径比在 1.2 : 1 以下较合适。 设直径 D 15 m ,则高 h D*1.2 15 * 1.2m 18 ,设计中取 h 18m 单池截面积: S i ' 3.14 * ( D )2 h 3.14 7.52 176.6( m 2 ) 2 设计反应器总高 H 18m ,其中超高 1.0 m 单池总容积: V i S i ' H ' 176.6 (18.0 1.0) 3000( m 3 )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 D H φ15m 18m 反应器总池面积: S S i ' n 176.6 3 529.8(m 2 ) 反应器总容积: V V 'i n 3000 3 9000(m 3 )

挂篮计算书

1.概述 本挂篮适用于*****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通行车辆为地铁B型车辆,四辆编组,设计最高行车速度120KM/H;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连续梁为单箱单室直腹板截面,梁顶U型挡板采取二次浇筑施工。箱梁顶板宽9.84米,底板宽5.84米,最大悬浇梁段长4米,0#段长度10米,合龙段长度2米。最重悬浇梁段为4#段,砼重115吨(含齿块)。挂篮总体结构见图。 图1.1 挂篮总体结构 - 1 -

图1.2 挂篮总体结构 挂篮主桁架采用菱形挂篮结构,主桁架前支点至顶横梁4.9米,距离后锚结点3.6米,结构中心线高度3.6米。底篮前后吊点采用钢板吊带,前后共设置8个吊点;外模吊点采用用Φ32精轧螺纹钢筋。底模最外侧悬吊点为行走及后退状态吊点,此吊点不参与施工状态受力计算。吊带截面规格为30×150mm钢板,材料采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材质Q345B),吊杆规格为PSB785精轧螺纹钢筋。内模板采用木模板及支架施工。 2.设计依据及主要参数 2.1设计依据 (1).《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3).《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 10303-2009\J 946-2009) (4). 《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 (5). 《建筑施工手册》 2.2.结构参数 (1).悬臂浇筑砼箱梁最大段长度为4m。 (2).双榀桁架适用最大悬浇梁段重1170KN。 2.3.计算荷载 (1).箱梁悬臂浇筑砼结构最大重量1170KN (2).挂篮及防护网总重按照550KN(包括模板)计算 (3).人群及机具荷载取2500Pa (4).风荷载取800Pa (5).荷载参数: 1).钢筋混凝土比重取值为3 KN; ?m 26- 2).混凝土超灌系数取1.05; 3).新浇砼动力系数取1.2; 4).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小于2.2; 5).施工状态结构刚度取L/400,非施工状态临时荷载刚度取L/200. (6).最不利工况:浇筑4#梁段状态 荷载组合Ⅰ:砼重×超灌系数×动力系数+挂篮自重+人群机具+风荷载 荷载组合Ⅱ:砼重×超灌系数+挂篮自重+人群机具+风荷载 荷载组合Ⅰ用于主桁架结构强度及稳定性计算,荷载组合Ⅱ用于主桁架挠

沉淀池设计计算

沉淀池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 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用沉淀池的类型 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还有根据“浅层理论”发展出来的斜板(管)沉淀池。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见表3—3。

厌氧塔设计计算书

1.厌氧塔的设计计算 1.1反应器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1)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设计容积负荷为)//(0.53 d m kgCOD N v = 进出水COD 浓度)/(20000L mg C = ,E=0.70 V= 3 084000 .570 .0203000m N E QC v =??= ,取为84003 m 式中Q ——设计处理流量d m /3 C 0——进出水CO D 浓度kgCOD/3 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 (2) 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3座,横截面积为圆形。 1) 反应器有效高为m h 0.17=则 横截面积:)(4950 .1784002 m h V S =有效 == 单池面积:)(1653 4952 m n S S i == = 2) 单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高、直径比在1.2:1以下较合适。 设直径m D 15=,则高182.1*152.1*===m D h ,设计中取m h 18= 单池截面积:)(6.1765 .714.3)2 ( *14.32 2 2' m h D S i =?== 设计反应器总高m H 18=,其中超高1.0m 单池总容积:)(3000)0.10.18(6.176'3 ' m H S V i i =-?=?=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m m H D 1815?=?φ 反应器总池面积:)(8.52936.1762 ' m n S S i =?=?= 反应器总容积:)(900033000'3 m n V V i =?=?=

(3) 水力停留时间(HRT )及水力负荷(r V )v N h Q V t HRT 72243000 9000=?== )]./([24.03 6.1762430002 3h m m S Q V r =??= = 根据参考文献,对于颗粒污泥,水力负荷)./(9.01.02 3 h m m V r -=故符合要求。 1.7.2 三相分离器构造设计计算 (1) 沉淀区设计 根据一般设计要求,水流在沉淀室内表面负荷率)./(7.02 3 ' h m m q <沉淀室底部进水口表面负荷一般小于2.0)./(2 3 h m m 。 本工程设计中,与短边平行,沿长边每池布置8个集气罩,构成7个分离单元,则每池设置7个三项分离器。 三项分离器长度:)(16' m b l == 每个单元宽度:)(57.27 187 ' m l b == = 沉淀区的沉淀面积即为反应器的水平面积即2882m 沉淀区表面负荷率:)./(0.20.1)./(39.0288 58.1142 323h m m h m m S Q i -<== (2) 回流缝设计 设上下三角形集气罩斜面水平夹角α为55°,取m h 4.13= )(98.055 tan 4.1tan . 31m h b === α )(04.198.020.32 12m b b b =?-=-= 式中:b —单元三项分离器宽度,m ; 1b —下三角形集气罩底的宽度,m ; 2b —相邻两个下三角形集气罩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污泥回流缝之 一),m ; 3h —下三角形集气罩的垂直高度,m ;

XX特大桥60+100+60连续梁挂篮计算书教学提纲

60+100+60m连续梁挂篮计算 第1章设计计算说明 1.1 设计依据 1、(60+100+60)m施工图纸。 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3、《路桥施工计算手册》; 4、《桥梁工程》、《结构力学》、《材料力学》; 5、《机械设计手册》; 1.2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主桥桥跨组成为60+100+60m的单箱单室双线连续梁。箱梁顶宽12m,翼缘板长2.65m,支点处梁高7.85m,跨中梁高4.85m,梁高及底板厚按二次抛物线变化。腹板厚100cm(支点)至60cm(跨中)折线变化,底板厚度为120cm(支点)至40cm(跨中)按直线线性变化,顶板厚度为40cm(支点)至64cm(跨中)。 箱梁0#块梁段长度为14m,合拢段长度为2.0m,边跨现浇直线段长度为9.75m;挂篮悬臂浇注箱梁最重块段为4#块,其重量为159.625吨,第一块重为154.778吨。该特大桥箱梁悬臂浇注段采用菱形挂篮施工。 1.3 挂篮设计 1.3.1 主要技术参数 ①、钢弹性模量E s=2.1×105MPa; ②、材料强度设计值:

Q235钢厚度或直径≤16mm,f=215N/mm2,f V=125 N/mm2 Q345钢厚度或直径≤16mm,f=310N/mm2,f V=180 N/mm2 厚度或直径>16~40mm,f=295N/mm2,f V=170 N/mm2 1.3.2 挂篮构造 挂篮为菱形挂篮,菱形架各杆件采用2[36b普通热轧槽钢组焊,前横梁由2HN500×200×10×16热轧H型钢组焊,底托系统前托梁由2HN450×200×9×14热轧H型钢组焊,后托梁由2HN450×200×9×14热轧H型钢组焊,底纵梁由HN400×200×8×13热轧H型钢组焊。主桁系统重13.99t、行走系统重4.33t、前横梁重4.05t、底托系统重14.73t(含底模模板重量)、内模系统重5t(内模重量估算)、内滑梁及提吊系统重10t(吊杆重量估算)、侧模重13.2t,整个挂篮系统约重65.3t。 1.3.3 挂篮计算设计荷载及组合 ①、荷载系数 考虑箱梁混凝土浇筑时胀模等系数的超载系数:1.05; 浇筑混凝土动力系数:1.2; 挂篮空载行走时的冲击系数1.3; 浇筑混凝土和挂篮行走时的抗倾覆稳定系数:2.0。 恒载分项系数K1=1.2; 活载分项系数K2=1.4。 ②、作用于挂篮主桁的荷载 箱梁荷载:箱梁荷载取4#块计算。4#块段长度为3m,重量为159.625t计算; 施工机具及人群荷载:2.5kN/m2;

UASB的设计计算书

两相厌氧工艺的研究进展 摘要: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中,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在单相反应器内完成厌氧消化的全过程,由于二菌种的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无法使二者都处于最佳的生理状态,影响了反应器的效率。1971年Ghosh和Poland提出了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1],它的本质特征是实现了生物相的分离,即通过调控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反应器的运行控制参数,使产酸相和产甲烷相成为两个独立的处理单元,各自形成产酸发酵微生物和产甲烷发酵微生物的最佳生态条件,实现完整的厌氧发酵过程,从而大幅度提高废水处理能力和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 (1)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将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分别置于两个反应器内,并为它们提供了最佳的生长和代谢条件,使它们能够发挥各自最大的活性,较单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Yeoh对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和单相厌氧消化工艺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相厌氧消化系统的产甲烷率为0.168m3CH4/(KgCOD Cr?d)明显高于单相厌氧消化系统的产甲烷率0.055m3CH4/(KgCOD cr?d)。 (2) 反应器的分工明确,产酸反应器对污水进行预处理,不仅为产甲烷反应器提供 了更适宜的基质,还能够解除或降低水中的有毒物质如硫酸根、重金属离子的毒性,改变难降解有机物的结构,减少对产甲烷菌的毒害作用和影响,增强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 产酸相的有机负荷率高,缓冲能力较强,因而冲击负荷造成的酸积累不会对产 酸相有明显的影响,也不会对后续的产甲烷相造成危害,提高了系统的抗冲击能 力。 (4) 产酸菌的世代时间远远短于产甲烷菌,产酸菌的产酸速度高于产甲烷菌降解酸的速率[4,5],产酸反应器的体积总是小于产甲烷反应器的体积。 (5) 两相厌氧工艺适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悬浮物浓度很高的污水、含有毒物质及难降解物质的工业废水和污泥。 2两相厌氧工艺的研究现状 2. 1反应器类型 从国内外的两相厌氧系统研究所采用的工艺形式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两相均采用同一类型的反应器,如UASB反应器,UBF反应器,ASBR反应器,其中UASB 反应器较常用。第二种是称作Anodek的工艺,其特点是产酸相为接触式反应器 (即完全式反应器后设沉淀池,同时进行污泥回流),产甲烷相则采用其它类型的反应器⑹。 王子波、封克、张键采用两相UASB反应器处理含高浓度硫酸盐黑液,酸化相为8.87L的普通升流式反应器,甲烷相为28.75L的UASB反应器,系统温度 (35 ±)C。当酸化相进水COD 为(6.771 ?11.057)g/ L ,SO42-为(5.648?8.669) g/

挂篮计算书示例

第一章计算书 一、计算依据 《钢结构设计规》(GB50017-2003) 《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JTGD60-2004)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JTJ041-2004) 二、计算参数

挂篮主要结构材料表 3、荷载组合: 荷载组合Ⅰ:砼重量+动力附加荷载+挂篮自重+人群和施工机具重+超载;

荷载组合Ⅱ:砼重量+挂篮自重+风载+超载; 荷载组合Ⅲ:砼重量+挂篮自重+人群和施工机具重; 荷载组合Ⅳ:挂篮自重+冲击附加荷载+风载; 荷载组合I~Ⅱ用于挂篮主桁承重系统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荷载组合Ⅲ用于刚度计算,荷载组合Ⅳ用于挂篮行走验算。 三、荷载计算 根据设计图纸,各梁段控制砼重综合考虑,取最大梁段荷载节段重量,即1050KN,挂篮自重按50吨计,施工荷载取2.5KN/m2吨。 T1=1050×1.05+500+12.5×5×2.5=1665(KN) 3 T2:风荷载 根据《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JTG D60-2004)),结合工程实际地形有:

四、挂篮计算 1、外导梁

1)、左侧 翼板重:0.877*25*4.5=98.66KN 侧板重5.446*10=54.46KN 外模导梁受力 =98.66*1.05+54.46+4.5*2.681*2.5=188.2KN/4.5=41.83KN/m 6 计算模型 x 1 23 456( 1 ) ( 2 )( 3 ) ( 4 )( 5 )88.2188.21 -100.02 -100.02 剪力图 x 1 23456 ( 1 ) ( 2 )( 3 ) ( 4 )( 5 )84.59 58.01 177.1958.01 弯矩图 力计算 杆端力值 ( 乘子 = 1) ---------------------------------------------------------------------------------------------- 杆端 1 杆端 2 ---------------------------------------- ------------------------------------------ 单元码 轴力 剪力 弯矩 轴力 剪力 弯矩 ----------------------------------------------------------------------------------------------

竖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 设计概述 因本次设计的设计流量不大,拟采用竖流式沉淀池. 设计参数 ①池的直径或池的边长不大于8m ,通常为4~7m 。 ②池径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大于3。 ③中心管管内流速不大于30mm/s。 ④中心管下端应设于喇叭口和反射板,反射板距地面不小于,喇叭口直径及高度为中心管直径的 倍,反射板直径为喇叭口直径的 倍,反射板表面与水平面的倾角为17°。 ⑤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表面之间的缝隙高在~ 范围内时,缝隙中污水流速,初次沉淀池中不大于30mm/s ,二沉池不大于20mm/s 。 ⑥池径小于7m 时,溢流沿周边流出,池径大于7m 时,应增设幅流式集水支渠。 ⑦排泥管下端距池底不大于,上端超出水面不小于。 ⑧浮渣挡板距集水槽~,淹没深度~。 设计计算 ⑴ 中心管面积 设中心管流速=m/s,采用池数n=2,则每池最大设计流量为 s m n Q q /029.02 058.03max max === 则中心管面积 20max 96.003 .0029.0m v q f === ⑵ 沉淀部分有效面积 设表面负荷q1=)/(2 3h m m ,则上升流速

s m h m u v /0007.0/52.20=== 2max 43.410007 .0029.0m v q A === ⑶ 沉淀池直径 ()()m m f A D 835.714 .396.043.4144<=+?=+= π ⑷ 沉淀池有效水深 设沉淀时间T =h,则 m vT h 78.336005.10007.036002=??=?= ⑸ 较核池径水深比 39.178 .335.72<==h D ∴符合要求 (6)校核集水槽每米出水堰的过水负荷 S L S L D q q /9.2/26.1100035.7029.0max 0<=??==ππ ∴符合要求 ⑹ 中心管直径 m f d 11.114 .396.0440=?==π ⑺ 中心管喇叭口下缘至反射板的垂直距离 m d v q h 31.05 .114.302.0029.011max 3=??=??=π 式中: h3 ——中心管喇叭口下缘至反射板的垂直距离,m v1 ——污水由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缝隙流处的流速,m/s d1 —— 喇叭口直径; d1==×=m ⑻ 污泥斗及污泥斗高度 取α=60°,截头直径1 d =m,则

厌氧塔设计计算书

1.厌氧塔的设计计算 反应器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1)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设计容积负荷为)//(0.53 d m kgCOD N v = 进出水COD 浓度)/(20000L mg C = ,E= V= 3084000 .570 .0203000m N E QC v =??= ,取为84003m 式中Q ——设计处理流量d m /3 C 0——进出水CO D 浓度kgCOD/3 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 (2) 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3座,横截面积为圆形。 1) 反应器有效高为m h 0.17=则 横截面积:)(4950 .178400 2m h V S =有效= = 单池面积:)(1653 4952m n S S i === 2) 单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高、直径比在:1以下较合适。 设直径m D 15=,则高182.1*152.1*===m D h ,设计中取m h 18= 单池截面积:)(6.1765.714.3)2 ( *14.3222 ' m h D S i =?== 设计反应器总高m H 18=,其中超高m 单池总容积:)(3000)0.10.18(6.176'3 'm H S V i i =-?=?=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m m H D 1815?=?φ 反应器总池面积:)(8.52936.1762'm n S S i =?=?= 反应器总容积:)(900033000'3 m n V V i =?=?=

(3) 水力停留时间(HRT )及水力负荷(r V )v N h Q V t HRT 72243000 9000=?== )]./([24.03 6.176********h m m S Q V r =??== 根据参考文献,对于颗粒污泥,水力负荷)./(9.01.02 3 h m m V r -=故符合要求。 三相分离器构造设计计算 (1) 沉淀区设计 根据一般设计要求,水流在沉淀室内表面负荷率)./(7.02 3 ' h m m q <沉淀室底部进水口表面负荷一般小于)./(2 3 h m m 。 本工程设计中,与短边平行,沿长边每池布置8个集气罩,构成7个分离单元,则每池设置7个三项分离器。 三项分离器长度:)(16'm b l == 每个单元宽度:)(57.27 187'm l b === 沉淀区的沉淀面积即为反应器的水平面积即2882m 沉淀区表面负荷率:)./(0.20.1)./(39.0288 58.1142323h m m h m m S Q i -<== (2) 回流缝设计 设上下三角形集气罩斜面水平夹角α为55°,取m h 4.13= )(98.055 tan 4.1tan . 31m h b === α )(04.198.020.32 12m b b b =?-=-= 式中:b —单元三项分离器宽度,m ; 1b —下三角形集气罩底的宽度,m ; 2b —相邻两个下三角形集气罩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污泥回流缝之 一),m ; 3h —下三角形集气罩的垂直高度,m ;

挂篮设计计算书

挂篮设计计算书 一、以悬浇段7#块腹板为荷载进行下纵梁设计。 通过分析中间板带受力最大,因此以0.9m宽的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进行下纵梁设计。 (一)设计荷载: 1.砼自重:q1=γ(b1·h+b2·b) =26×(0.2×1.777+0.138×0.9)=12.46 KN/m 2.施工荷载:q2=P1·b=2.5×0.9=2.25KN/m 3.模板荷载:q3=P2·b=2.5×0.9=2.25KN /m 4.砼振捣荷载:q4=P3·b=2.0×0.9=1.80KN /m 则:q = q1+q2+q3+q4=18.76 KN /m 说明:γ—砼容重;b1—腹板厚度;h—腹板高度;b2—底板厚度; b—板带宽度取0.9m;P1—施工荷载取2.5kn/m2; P2—模板荷载取2.5kn/m2; P3—砼振捣产生的竖向荷载取2.0kn/m2 (二)下纵梁按简支梁计算,受力如图1所示 图1 下纵梁计算简图

M max=qa×(2l-a)/8=18.76×2.7×(3.7×2-2.7)/8=29.76KN?m 型钢选择: W=M max/〔σ〕=29.76×106/170=175.1 cm3 选用I20a型钢:查表I20a型钢截面抵抗矩W x=236.9 cm3 截面惯性矩I x=2369.0 cm4 型钢刚度验算: f =qa3b(1-3a/l)/24EI=18.76×27003×1000×(1-3×2700/3700)/(24×2.1×105×2369×104)=3.7mm<3700/400=9.25 满足要求。说明:E—弹性模量取2.1×105Mpa 〔σ〕—允许应力取170kn/m2 二、前后下横梁计算: (一)荷载 1.砼荷载=V·γ/(l砼·2)=10.43×26/(6.36×2)=21.32 KN /m 2.模板荷载=P2·b1/2=2.5× 3.0/2=3.75 KN /m 3.施工荷载=P1·b1/2=2.5×3.0/2=3.75 KN /m 4.振捣荷载=P3·b1/2=2.0×3.0/2=3.00 KN /m Σ=31.82 KN /m 说明:V—砼体积;γ—砼容重取26kn/m3; l砼—砼构件宽度;

沉淀池设计与计算

第六节、普通沉淀池 沉淀池可分为普通沉淀池和浅层沉淀池两大类。按照水在池内的总体流向,普通沉淀池又有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型式。 普通沉淀池可分为入流区、沉降区、出流区、污泥区和缓冲区5个功能区。入流区和出流区的作用是进行配水和集水,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各个过流断面上,为提高容积利用、系数和固体颗粒的沉降提供尽可能稳定的水力条件。沉降区是可沉颗粒与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泥渣贮存、浓缩和排放的区域。缓冲层是分隔沉降区和污泥区的水层,防止泥渣受水流冲刷而重新浮起。以上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处理能力和沉降效率。 一、平流沉淀池 在平流沉淀池内,水是按水平方向流过沉降区并完成沉降过程的。图3-16是没有链带式刮泥机的平流沉淀池。废水由进水槽经淹没孔口进入池内。在孔口后面设有挡板或穿孔整流墙,用来消能稳流,使进水沿过流断面均匀分布。在沉淀池末端没有溢流堰(或淹没孔口)和集水槽,澄清水溢过堰口,经集水槽排出。在溢流堰前也设有挡板,用以阻隔浮渣,浮渣通过可转动的排演管收集和排除。池体下部靠进水端有泥斗,斗壁倾角为50°~60°,池底以0.01~0.02的坡度坡向泥斗。当刮泥机的链带由电机驱动缓慢转动时,嵌在链带上的刮泥板就将池底的沉泥向前推入泥斗,而位于水面的刮板则将浮渣推向池尾的排渣管。泥斗内设有排泥管,开启排泥阀时,泥渣便在静水压力作用下由排泥管排出池外。[显示图片] 链带式刮泥机的缺点是链带的支承和驱动件都浸没于水中,易锈蚀,难保养。为此,可改用桥式行车刮泥机,这种刮泥机不但运行灵活,而且保养维修都比较方便。对于较小的平流沉淀池,也可以不设刮泥设备,而在沿池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泥斗,每个泥斗各自单独排泥,既不相互干扰,也有利于保证污泥浓度。 沉淀池的设计包括功能构造设计和结构尺寸设计。前者是指确定各功能分区构件的结构形式,以满足各自功能的实现;后者是指确定沉淀池的整体尺寸和各构件的相对位置。设计良好的沉淀池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有足够的沉降分离面积:有结构合理的人流相出流放置能均匀布水和集水;有尺寸适宝、性能良好的污泥和浮渣的收集和排放设备。 进行沉淀池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废水流量、水中悬浮固体浓度和性质以及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因此,必须确定有关设计参数,其中包括沉降效率、沉降速度(或表面负荷)、沉降时间、水在池内的平均流速以及泥渣容重和含水率等。这些参数一般需要通过试验取得;若无条件,也可根据相似的运行资料,因地制宜地选用经验数据。以-萨按功能分区介绍设计和计算方法。 1.入流区和出流区的设计 入流和出流区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废水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沉降区的各个过流断面,既有利于沉降,也使出水中不挟带过多的悬浮物。

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一、前言 竖流式沉淀池又称立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池体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方形,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内(管中流速应小于30mm/s),管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升(对于生活污水一般为0、5-0、7mm/s,沉淀时间采用1-1、5h),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堰前设挡板及浮渣槽以截留浮渣保证出水水质。池的一边靠池壁设排泥管(直径大于200mm)靠静水压将泥定期排出。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排泥容易,缺点是深度大,施工困难,造价高。常用于处理水量小于20000m3/d的污水处理厂。 理论依据:竖流式沉淀池中,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反,其截留速度与水流上升速度相等,上升速度等于沉降速度的颗粒将悬浮在混合液中形成一层悬浮层,对上升的颗粒进行拦截和过滤。因而竖流式沉淀池的效率比平流式沉淀池要高。 二、设计内容:某小区的生活污水量为7000 m3/d,变化系数为1、65 ,CODCr450 mg/l,BOD5220 mg/l,SS370 mg/l,采用二级处理,处理后污水排入三类水体。通过上述参数设计该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工艺的初次沉淀池。

三、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在竖流式沉淀池中,污水是从下向上以流速v作竖向流动,废水中的悬浮颗粒有以下三种运动状态:①当颗粒沉速u>v时,则颗粒将以u-v的差值向下沉淀,颗粒得以去除;②当u=v时,则颗粒处于随遇状态,不下沉亦不上升;③当u

IC厌氧塔

产品描述: 一简介 IC反应器中文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由两个UASB反应器上下叠加串联构成,高度可达16-25m,高径比一般为4-8,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混合区、颗粒污泥膨胀床区、精处理区、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其内循环系统是IC工艺的核心结构,由一级三相分离器、沼气提升管、气液分离器和泥水下降管等结构组 成。 二工作原理 经过调节pH和温度的生产废水首先进入反应器底部的混合区,并与来自泥水下降管的内循环泥水混合液充分混合后进入颗粒污泥膨胀床区进行COD生化降解,此处的COD容积负荷很高,大部分进水COD 在此处被降解,产生大量沼气。沼气由一级三相分离器收集。由于沼气气泡形成过程中对液体做的膨胀功产生了气提的作用,使得沼气、污泥和水的混合物沿沼气提升管上升至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沼气在该处与泥水分离并被导出处理系统。泥水混合物则沿泥水下降管进入反应器底部的混合区,并于进水充分混合后进入污泥膨胀床区,形成所谓内循环。根据不同的进水COD负荷和反应器的不同构造,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倍。经膨胀床处理后的废水除一部分参与内循环外,其余污水通过一级三相分离器后,进入精处理区的颗粒污泥床区进行剩余COD降解与产沼气过程,提高和保证了出水水质。由于大部分COD已经被降解,所以精处理区的COD负荷较低,产气量也较小。该处产生的沼气由二级三相分离器收集,通过集气管进入气液分离器并被导出处理系统。经过精处理区处理后的废水经二级三相分离器作用后,上清液 经出水区排走,颗粒污泥则返回精处理区污泥床。 三选型、选材及尺寸(IC实验室选型) 1、有机玻璃IC厌氧反应器有效容积为25L,底边周长15cm,高120cm。其优点为外观结构干净漂亮;内部三相分离器、布水器、上下流管道等结构清晰可见;外附保温层保障了系统在合适的温度下自动运行; 该产品适用于学校、实验室小试模拟教学使用。 2、钢结构IC厌氧反应器为Q235碳钢焊制主体,内衬双层玻璃钢防腐层,内部管道喷双层环氧漆防腐,保障设备正常运行过程中不被腐蚀。该设备有效容积200L,底面直径40cm,高200cm,净重150kg。其优点为更接近于工程实际,抗压强度高,温度适应范围广,适用于科研单位、工地现场中试模拟运行。 四订货须知 1、用户应注明设备的材质及防腐要求。 2、用户应提供详细的水质化验单以便于我公司计算反 应器各部件的尺寸。 3、若用户有详细的加工图纸,可按用户要求进行生产。 4、可根据用户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制造。 天津国韵生物科技的限公司绍兴女儿儿酒有限公司山西 长冶金泽生化有限公司等 厌氧塔是本公司承接,效果很好~! 联系电话:

桥梁挂篮强度验算计算书资料

合口澧水大桥挂篮强度验算计算书 一、计算说明 1、计算依据及参考资料 1.1《常德临澧县合口澧水大桥工程招标文件第四卷设计图表桥梁、涵 洞第二册》 1.2《挂蓝施工设计图》 1.3《悬浇箱梁施工组织设计》 1.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1.5《路桥施工计算手册》 1.6《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1.7《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2、基本参数 2.1钢筋混凝土密度取 2..5t/m3,钢材密度取7.85t/m,钢材弹性模量 E=2.1x105Mpa。 [τ=85Mpa;Q420钢 2.2Q235钢弯曲容许应力] [σ=145Mpa;剪切容许应力] (贝雷插销)抗剪强度设计值[fv]=195Mpa;贝雷梁Q345钢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f]=310Mpa,抗剪强度设计值[fv]=180Mpa,容许弯矩[M]=900KN.M;φ25、φ32精轧螺纹钢筋(吊杆和锚杆)采用785级,按两倍安全系数控制拉应力不大于390Mpa。 3、计算方法和内容 3.1计算工况:根据设计图纸,本桥箱梁梁段长度有3.5m和 4.0m两种, 取3.5m和4.0m长度的梁段,即最重的1#和5#梁段进行计算。

3.2荷载施加: 混凝土浇筑时,箱梁腹板及底板混凝土自重荷载作用在挂篮底模面板上;顶板混凝土及内模自重作用在挂篮内模走行梁上;翼板混凝土和外模自重作用在外模;挂篮其他结构在计算模型中以自重形式施加;各部分混凝土方量均按1#和5#梁段后端进行计算; 主要计算内容:挂篮主体结构的总体强度和刚度。 4、荷载传递路径 翼板荷载 外模行走梁 已浇梁段翼板 顶板、底板、腹板荷载 底模纵梁 底模前横梁 前吊横梁 底模后横梁 已浇梁段 二、 荷载计算 单个挂蓝构件重量明细表 主桁架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还有根据“浅层理论”发展出来的斜板(管)沉淀池。 设置沉淀池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1)沉淀池的个数或分格数一般不少于2个,为使每个池子的人流量均等,要在人流口处设置调节阀,以便调整流量。池子的超高不能小于0.3m,缓冲层为0.3m~0.5m。 (2)一般沉淀池的停留时间不能小于1h,有效水深多为2~4m(辐流式沉淀池指周边水深),当表面负荷一定时,有效水深与沉淀时间之比也为定值。 (3)沉淀池采用机械方式排泥时,可以间歇排泥或连续排泥。不用机械

排泥时,应每日排泥,初沉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沉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后不应小于0.9m。 (4)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均应没单独的排泥管和阀门,排泥管的直径不能小于200mm。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采用方斗时不能小于60°,采用圆斗时不能小于55 (5)当采用重力排泥时,污泥斗的排泥管一般采用铸铁管,其下端伸入斗内,顶端敞口伸出水面,以便于疏通,在水面以下1.5~2.0m处,由排泥管接出水平排泥管,污泥借静水压力由此管排出池外。 (6)使用穿孔排泥管排泥时,排泥管长度应在15m以内,排泥管管径150~200mm,孔径15~25mm,孔眼内流速4~5m/s,孔眼总面积与管截面积的比值为0.6~0.8,孔眼向下成45°~60°交错排列。为防止排泥管堵塞,应设压力水冲洗管,根据堵塞情况及时疏通。

(7)进水管有压力时,应设置配水井,进水管由配水井池壁接人,且应将进水管的进口弯头朝向井底。沉淀池进、出水区均应设置整流设施,同时具备刮渣设施。 (8)沉淀池的出水整流措施通常为溢流式集水槽,出水堰可用三角堰、孔眼等形式,普遍采用的是直角锯齿形三角堰,堰口齿深通常为50mm,齿距为200mm左右,正常水面应当位于齿高的1/2处。堰口设置可调式堰板上下移动机构,在必要时可以调整。 (9)沉淀池最大出水负荷,初沉池不宜大于2.9L/(s·m),二沉池不宜大于1.7 L/(s·m)。在出水堰前必须设置收集与排除浮渣的措施,如果使用机械排泥,排渣和排泥可以综合考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