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法 司法解释

保险法 司法解释

为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就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合同一般规定部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财产保险中,不同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分别投保,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在其保险利益范围内依据保险合同主张保险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条人身保险中,因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导致保险合同无效,投保人主张保险人退还扣减相应手续费后的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投保人或者投保人的代理人订立保险合同时没有亲自签字或者盖章,而由保险人或者保险人的代理人代为签字或者盖章的,对投保人不生效。但投保人已经交纳保险费的,视为其对代签字或者盖章行为的追认。

保险人或者保险人的代理人代为填写保险单证后经投保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的,代为填写的内容视为投保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但有证据证明保险人或者保险人的代理人存在保险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一条相关规定情形的除外。

第四条保险人接受了投保人提交的投保单并收取了保险费,尚未作出是否承保的意思表示,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请求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符

合承保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不符合承保条件的,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但应当退还已经收取的保险费。

保险人主张不符合承保条件的,应承担举证责任。

第五条保险合同订立时,投保人明知的与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有关的情况,属于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的内容。

第六条投保人的告知义务限于保险人询问的范围和内容。当事人对询问范围及内容有争议的,保险人负举证责任。

保险人以投保人违反了对投保单询问表中所列概括性条款的如实告知义务为由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该概括性条款有具体内容的除外。

第七条保险人在保险合同成立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仍然收取保险费,又依照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八条保险人未行使合同解除权,直接以存在保险法第十六条第四款、第五款规定的情形为由拒绝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当事人就拒绝赔偿事宜及保险合同存续另行达成一致的情况除外。

第九条保险人提供的格式合同文本中的责任免除条款、免赔额、免赔率、比例赔付或者给付等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可以认定为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

保险人因投保人、被保险人违反法定或者约定义务,享有解除合同权利的条款,不属于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

第十条保险人将法律、行政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情形作为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免责事由,保险人对该条款作出提示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保险人未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为由主张该条款不生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一条保险合同订立时,保险人在投保单或者保险单等其他保险凭证上,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以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字体、符号或者其他明显标志作出提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履行了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提示义务。

保险人对保险合同中有关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常人能够理解的解释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保险人履行了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明确说明义务。

第十二条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以网页、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予以提示和明确说明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其履行了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

第十三条保险人对其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负举证责任。

投保人对保险人履行了符合本解释第十一条第二款要求的明确说明义务在相关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以其他形式予以确认

的,应当认定保险人履行了该项义务。但另有证据证明保险人未履行明确说明义务的除外。

第十四条保险合同中记载的内容不一致的,按照下列规则认定:

(一)投保单与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不一致的,以投保单为准。但不一致的情形系经保险人说明并经投保人同意的,以投保人签收的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载明的内容为准;

(二)非格式条款与格式条款不一致的,以非格式条款为准;

(三)保险凭证记载的时间不同的,以形成时间在后的为准;

(四)保险凭证存在手写和打印两种方式的,以双方签字、盖章的手写部分的内容为准。

第十五条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十日核定期间,应自保险人初次收到索赔请求及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提供的有关证明和资料之日起算。

保险人主张扣除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补充提供有关证明和资料期间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扣除期间自保险人根据保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作出的通知到达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之日起,至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按照通知要求补充提供的有关证明和资料到达保险人之日止。

第十六条保险人应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保险代位求偿权。

根据保险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诉讼时效期间应自其取得代位求偿权之日起算。

第十七条保险人在其提供的保险合同格式条款中对非保险术语所作的解释符合专业意义,或者虽不符合专业意义,但有利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人民法院应予认可。

第十八条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规定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火灾事故认定书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查并确认其相应的证明力,但有相反证据能够推翻的除外。

第十九条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起诉保险人,保险人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未要求第三者承担责任为由抗辩不承担保险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财产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就其所受损失从第三者取得赔偿后的不足部分提起诉讼,请求保险人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依法受理。

第二十条保险公司依法设立并取得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其他组织,可以作为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参加诉讼。

第二十一条本解释施行后尚未终审的保险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本解释;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保险合同法解释

保险合同法解释 。 篇一:保险法司法解释(一、二、三)。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2009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3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9〕1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已于2009年9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为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就人民法院适用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保险法施行后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适用保险法的规定。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除本解释另有规定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的,参照适用保险法的有关规定。 认定保险合同是否成立,适用合同订立时的法律。 第二条对于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适用当时的法律认定无效而适用保险法认定有效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第三条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而保险标的转让、保险事故、理赔、代位求偿等行为或事件,发生于保险法施行后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 1/3 — — 1/3 —

第四条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保险法施行后,保险人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申报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为由,主张解除合同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第五条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下列情形下的期间自2009年10月1日起计算:。 (一)保险法施行前,保险人收到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保险法施行后,适用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十日的;。 (二)保险法施行前,保险人知道解除事由,保险法施行后,按照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行使解除权,适用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三十日的;。 (三)保险法施行后,保险人按照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解除合同,适用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二年的;。 (四)保险法施行前,保险人收到保险标的转让通知,保险法施行后,以保险标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显著增加为由请求按照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适用保险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三十日的。 第六条保险法施行前已经终审的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的案件,不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201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7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就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合同一般规定部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 2/3 —

【保险】保险法司法解释二

【关键字】保险 最高法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人民共和国保障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已于2013年5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6月8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3年5月31日 法释〔2013〕14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201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7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保障合同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就保障法中关于保障合同一般规定部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财产保障中,不同投保人就同一保障标的分别投保,保障事故发生后,被保障人在其保障利益范围内依据保障合同主张保障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条人身保障中,因投保人对被保障人不具有保障利益导致保障合同无效,投保人主张保障人退还扣减相应手续费后的保障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投保人或者投保人的代理人订立保障合同时没有亲自签字或者盖章,而由保障人或者保障人的代理人代为签字或者盖章的,对投保人不生效。但投保人已经交纳保障费的,视为其对代签字或者盖章行为的追认。 保障人或者保障人的代理人代为填写保障单证后经投保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的,代为填写的视为投保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但有证据证明保障人或者保障人的代理人存在保障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一条相关规定情形的除外。 第四条保障人接受了投保人提交的投保单并收取了保障费,尚未作出是否承保的意思表示,发生保障事故,被保障人或者受益人请求保障人按照保障合同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障金责任,符合承保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不符合承保条件的,保障人不承担保障责任,但应当退还已经收取的保障费。 保障人主张不符合承保条件的,应承担举证责任。 第五条保障合同订立时,投保人明知的与保障标的或者被保障人有关的情况,属于保障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的内容。 第六条投保人的告知义务限于保障人询问的范围和内容。当事人对询问范围及内容有争议的,保障人负举证责任。 保障人以投保人违反了对投保单询问表中所列概括性条款的如实告知义务为由请求解

保险合同的司法解释

保险合同司法解释一、关于保险合同的一般问题 第一条(保险利益)保险法第十二条所称保险利益,即可保利益,应当是可以确定的 经济利益。 除保险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外,投保人对因下列事由产生的经济利益具有保险利益: (一)物权; (二)合同; (三)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不同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的,可以在各自保险利益范围内投保。第二条(保险利益的时效)财产保险合同订立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但 保险事故发生时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财产保险合同订立时被保险人 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但发生保险事故时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人应当依法承担保险责 任。 人身保险合同订立时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人身保险合 同订立时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但是保险事故发生时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因此影

响保险合同的效力。 第三条(保险合同的形式)保险单及其他保险凭证是载有保险合同内容的书面文件。 保险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保险单及符合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形式的其他保险凭 证。 第四条(缔约过失责任)财产保险的投保人向保险人交付投保单后,保险人未及时签 发保险单或者表示拒绝承保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承担责任。 第五条(投保人交费与保险人承担责任的关系)根据保险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保险合同 成立后,投保人未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 承担保险责任,但是保险法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除外。 保险合同生效后,投保人未按约定的期限交付保险费,但是约定有交费宽限期的,保险 人对在宽限期间内发生的承保损失承担保险责任。 保险人因以上两款情形承担保险责任时,可以从保险赔款中扣除未交的保险费及相应的 利息。 第六条(保险人的解除权)投保人在财产保险合同成立后未按照约定交纳全部或者部

《保险法》司法解释 施救费

《保险法》司法解释施救费 摘要: 一、前言 二、《保险法》司法解释关于施救费的规定 三、施救费的定义与计算 四、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 五、案例分析 六、结论 正文: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保险合同中的条款和规定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往往显得晦涩难懂,这就需要对保险法进行司法解释,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本文将重点介绍《保险法》司法解释中关于施救费的相关规定。 二、《保险法》司法解释关于施救费的规定 根据《保险法》司法解释,施救费是指在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减少损失而采取措施所支付的费用。这些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修理、重置、施救、保护、整理、恢复、清除、废物处理、仓储、运输等费用。需要注意的是,施救费的计算应按照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且保险公司应在保险合同中明确告知被保险人施救费的计算方法和标准。 三、施救费的定义与计算

施救费的定义较为宽泛,涵盖了保险事故发生后为减少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所产生的费用。在计算施救费时,保险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估算费用,并在保险合同中明确规定计算方法和标准。同时,保险公司应充分保障被保险人的知情权,确保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了解施救费的计算方法和标准。 四、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 根据《保险法》司法解释,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而产生的施救费负有赔偿责任。在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以便保险公司对施救费进行核实和赔偿。同时,保险公司应在收到被保险人的赔偿请求后,及时履行赔偿义务,确保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五、案例分析 以一起交通事故为例,若甲车在行驶过程中与乙车发生碰撞,导致甲车受损。甲车投保了车损险,保险公司应对甲车因事故产生的施救费进行赔偿。假设甲车在事故发生后,为减少损失采取了拖车、维修、保护现场等措施,并产生了相应的费用。此时,甲车车主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如施救费的发票、维修清单等。保险公司应在核实后,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对甲车产生的施救费进行赔偿。 六、结论 总之,《保险法》司法解释关于施救费的规定,为保障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保险公司应在保险合同中明确告知被保险人施救费的计算方法和标准,并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充分保障被保险人的知情权,确保被保险人

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第九条

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第九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九条 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未经被保险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应认定指定行为无效。 当事人对保险合同约定的受益人存在争议,除投保人、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之外另有约定外,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受益人约定为“法定”或者“法定继承人”的,以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为受益人; (二)受益人仅约定为身份关系,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为同一主体的,根据保险事故发生时与被保险人的身份关系确定受益人;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为不同主体的,根据保险合同成立时与被保险人的身份关系确定受益人; (三)受益人的约定包括姓名和身份关系,保险事故发生时身份关系发生变化的,认定为未指定受益人。 第(一)项和第(三)项都比较好理解,第(二)项需要仔细研究研究。

第(二)项的规范内容是受益人仅约定为身份关系,但是身份关系却发生了变化。身份关系有很多,比如父母、子女、配偶,但是会发生的变化的比较少,一般情况下只有夫妻关系会发生变化,所以主要讨论夫妻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形。 无论是《保险法》第39条第二款,还是《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第9条第一款,一直都在强调一件事:“投保人指定受益人必须经被保险人同意”,对受益人判断的逻辑起点就是“被保险人的意愿” 具体情况分为两种: 第一种情况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为同一人。比如丈夫给自己投保,约定受益人为妻子,并没有写清姓名。此时投保人为丈夫,被保险人为丈夫,受益人为妻子。丈夫的意愿是的保险事故发生时的妻子,故保险金应该归属于保险事故发生时的在任配偶。 第二种情况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比如丈夫给妻子投保,约定受益人为丈夫。此时投保人是丈夫,被保险人是妻子,受益人为丈夫。妻子的意愿是保险合同订立时丈夫,故保险金应该归属于保险合同订立时的前任配偶。

保险法司法解释及司法观点全编

保险法司法解释及司法观点全编版权页 •编写说明 •一、法律规定、司法解释、司法文件篇 •(一)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险合同 •第三章保险公司 •第四章保险经营规则 •第五章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 •第六章保险业监督管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二)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09〕12号 •【解读】解读《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链接】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就《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答记者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13〕14号 •【解读】解读《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链接】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就《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答记者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法释〔2015〕21号 •【解读】解读《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链接】妥善审理保险合同纠纷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就《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答记者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四)法释〔2018〕13号 •【解读】解读《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链接】妥善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就《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答记者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出口信用保险合同纠纷案件适用相关法律问题的批复法释〔2013〕13号

[保险法司法解释四]保险法司法解释

[保险法司法解释四]保险法司法解释 保险法司法解释 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最高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刘竹梅介绍了解释的相关内容并回答了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主持。 刘竹梅说,近年来,我国保险纠纷案件数量呈连续增长态势。为满足保险市场发展和保险审判实践需要,更好地服务保险和金融业发展,《解释三》着重解决保险合同章人身保险部分在适用中存在的争议。 刘竹梅表示,针对人身保险合同的特征,此次司法解释起草中坚持注重防范道德风险、注重保护保险消费者、支持保险创新、厘清保险合同法律关系等原则,对于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保险业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解释三》共26条,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明确人身保险利益主动审查原则,防范道德风险。《解释三》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审理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时,主动审查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以及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是否经过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 第二,细化死亡险的相关规定,鼓励保险交易。有的保险公司在承保时未主动审查死亡险的订立是否符合保险法第33条、34条的规定,但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却以保险合同违反以上规定为由主张保险合同无效并拒赔。针对该问题,《解释三》对保险法的规定进行细化。 第三,明确体检与如实告知义务的规定,维护诚实信用。《解释三》明确,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根据保险人要求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体检,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不能免除,鼓励最大诚信。 第四,明确保险合同恢复效力的条件,维持合同效力。《解释三》规定,投保人提出恢复效力申请并同意补交保险费的,保险人原则上应予恢复效力,除非被保险人的危险程度在中止期间显著增加。

保险法司法解释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保险法的司法解释(三) 为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对人民法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人身保险部分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解释: 一、人身保险保险利益 第一条【被保险人同意的形式】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四条规定的“被保险人同意”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可以事前作出,也可以事后追认。 在下列情形中,应视为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保险合同: (一)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指定的受益人; (二)被保险人在保险人的回访中未明确表示不同意; (三)被保险人明知他人代其签名同意而未表示异议的; (四)其他可以认定被保险人同意的情形。 第二条【被保险人同意的审查】人民法院审理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时,应主动审查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以及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是否经过被保险人的同意。 人身保险合同无效的,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条【保险合同存续期间丧失保险利益的效力】保险合同存续期间,投保人丧失对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当事人主张保险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四条【被保险人事后不同意】被保险人可以以书面形式通知保险人和投保人撤销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四条第一款所规定的同意;被保险人撤销同意的,视为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 【另一种意见】被保险人可以以书面形式通知保险人和投保人撤销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四条第一款所规定的同意;被保险人撤销同意的,保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二、如实告知义务 第五条【被保险人的告知义务】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为不同主体,保险人就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向被保险人提出询问的,被保险人应当如实告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一方对保险人询问内容如实告知的,视为投保人已经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第六条【体检与如实告知】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主张,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因保险人指定机构对被保险人进行体检而免除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保险法司法解释二三

最高人民法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2009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3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9〕1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已于2009年9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为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就人民法院适用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保险法施行后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适用保险法的规定..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除本解释另有规定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的;参照适用保险法的有关规定.. 认定保险合同是否成立;适用合同订立时的法律.. 第二条对于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适用当时的法律认定无效而适用保险法认定有效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第三条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而保险标的转让、保险事故、理赔、代位求偿等行为或事件;发生于保险法施行后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第四条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保险法施行后;保险人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申报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为由;主张解除合同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第五条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下列情形下的期间自2009年10月1日起计算: 一保险法施行前;保险人收到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保险法施行后;适用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十日的;

二保险法施行前;保险人知道解除事由;保险法施行后;按照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行使解除权;适用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三十日的; 三保险法施行后;保险人按照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解除合同;适用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二年的; 四保险法施行前;保险人收到保险标的转让通知;保险法施行后;以保险标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显着增加为由请求按照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适用保险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三十日的.. 第六条保险法施行前已经终审的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的案件;不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201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7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就保险法中保险合同一般规定部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财产保险中;不同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分别投保;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在其保险利益范围内依据保险合同主张保险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条人身保险中;因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导致保险合同无效;投保人主张保险人退还扣减相应手续费后的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投保人或者投保人的代理人订立保险合同时没有亲自签字或者盖章;而由保险人或者保险人的代理人代为签字或者盖章的;对投保人不生效..但投保人已经交纳保险费的;视为其对代签字或者盖章行为的追认.. 保险人或者保险人的代理人代为填写保险单证后经投保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的;代为填写的内容视为投保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但有证据证明保险人或者保险人的代理人存在保险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一条相关规定情形的除外..

《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第九条解读

《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第九条解读 《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第九条是指在保险合同中,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可以向受益人支付保险金,但是在支付过程中,保险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程序。该条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保险合同中受益人的确定问题 保险合同中的受益人是指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可以依据保险合同约定获得保险金的人。在保险合同中,受益人可以是被保险人自己、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其他指定的受益人。另外,对于法定受益人,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受益人的身份和权利都已经确定,保险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赔偿。 二、关于保险人支付保险金的程序和条件 在支付保险金时,保险人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1.核定损失:保险人应当对保险事故进行核定,确认被保险人 的损失情况,并确认应当支付的保险金额。 2.通知受益人:保险人应当及时通知受益人支付保险金的时间、方式、金额等相关信息。 3.支付保险金:保险人应当在约定的时间内将保险金支付给受 益人,并把支付情况告知被保险人。

此外,保险人在支付保险金时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保险事故的事实和损失情况已经充分核定。 2.受益人已经符合保险合同的约定。 3.保险费已经支付完毕。 4.不违反保险合同的其他规定。 三、关于保险人拒绝支付保险金的案例和规定 保险人拒绝支付保险金的情况并不罕见,包括下列情形: 1.被保险人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保险事故不能得到确认。 2.保险事故不属于保险合同约定的范围。 3.保险事故发生在被保险人没有保险责任的期间。 4.保险合同已失效或被保险人未及时续保。 除此之外,保险人还可以基于其他规定对保险金支付进行限制或拒绝,但是必须明确规定,不得主观猜测或随意变更。 四、关于受益人权利的保障 受益人的权利与利益是保险合同中需要特别保障的部分,主要

保险法司法解释四第十六条解读

保险法司法解释四第十六条解读保险法司法解释四第十六条是指中国最高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的第十六条规定。该解释于2010年12月21日由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4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该解释共分为六章,分别是总则、财产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适用法律、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保险金的给付和解除、结束合同。第十六条属于第四章,即保险金的给付。 根据该解释第十六条规定,对于保险公司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未履行给付保险金义务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可以按照以下规定向保险公司主张给付: 第一,如果保险人已经履行了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但是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仍然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约定进行给付的,法院应当支持保险公司的抗辩请求,并不予支持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诉讼请求。

第二,如果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请求不属于第一款规定的情形,法院应当支持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诉讼请求。但是在判断保险公司 应当支付的保险金数额时,应当考虑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已经获取 的其他给付或者赔偿。 第三,如果保险公司未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被保险人或者受 益人请求支付保险合同约定的利息数额的,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酌情支持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诉讼请求。 根据以上解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理解: 首先,保险法司法解释四第十六条对于保险公司履行给付保险金 的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保护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权益。如果保 险公司已经履行了给付保险金的义务,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不能再次 要求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 其次,如果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请求不属于第一种情形,法院 应当支持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诉讼请求。这就意味着,如果被保险 人或者受益人有合法的理由要求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法院会支持其 诉讼请求。

关于保险法第六十一条的司法解释

关于保险法第六十一条的司法解释 尊敬的读者: 今天我想和大家共享的主题是关于保险法第六十一条的司法解释。保险法是国家制定的为了规范和保护保险市场秩序的法律,而第六十一条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款。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这一主题,并共享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什么是保险法第六十一条? 保险法第六十一条是指关于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中,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应当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这个原则在保险合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保险合同是保险交易的法律依据,保障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权益。 二、司法解释对保险法第六十一条的解释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保险法第六十一条的诚实信用原则有着更加具体和细致的解释。在实际操作中,保险合同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采取欺诈、隐瞒、虚假陈述等不诚信行为。还要求在理赔过程中,

保险人应当及时、公正地给予理赔,同时被保险人也要提供真实的索赔信息。 三、司法实践中的争议和案例分析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对于保险法第六十一条的诚实信用原则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和案例。在一些理赔案件中,被保险人可能故意隐瞒了某些风险信息,导致最终理赔时产生了纠纷。在此种情况下,法院可能会根据保险法第六十一条的原则来审理案件,判定被保险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诚实信用原则。这些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法律适用和司法解释。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保险法第六十一条的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市场的基础和核心价值。在保险交易中,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都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以维护整个市场秩序。司法解释对于这一原则的具体解释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指引和规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用这一法律原则。 总结回顾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保险法第六十一条的司法解释,从基

保险的法司法解释(一、二、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保险法》假如干问题的解释〔一〕 〔2009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3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9〕12号 中华人民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保险法〉假如干问题的解释〔一〕》已于2009年9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为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就人民法院适用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保险法施行后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适用保险法的规定。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除本解释另有规定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的,参照适用保险法的有关规定。 认定保险合同是否成立,适用合同订立时的法律。 第二条对于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适用当时的法律认定无效而适用保险法认定有效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第三条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而保险标的转让、保险事故、理赔、代位求偿等行为或事件,发生于保险法施行后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第四条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保险法施行后,保险人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申报被保险人年龄不为由,主X解除合同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第五条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如下情形下的期间自2009年10月1日起计算: 〔一〕保险法施行前,保险人收到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保险法施行后,适用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十日的; 〔二〕保险法施行前,保险人知道解除事由,保险法施行后,按照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行使解除权,适用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三十日的; 〔三〕保险法施行后,保险人按照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解除合同,适用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二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