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整理(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整理(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实验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碘酒、吸水纸实验步骤:

1、准备好显微镜。

2、将洋葱切开,掰下一片鳞叶,用镊子轻轻撕下一块洋葱鳞叶的洋葱表皮。

3、在载玻片上滴几滴水,用镊子夹住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中展平,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盖上,注意不要有气泡。

4、在盖玻片的左边有水处滴一滴稀释的碘酒,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右边将碘液吸过来,给洋葱表皮染色。

5、把做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6、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

实验现象: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一个的小格子组成的,这些小格子就是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注意事项:显微镜的使用及切片的制作。

实验2 模拟火山的成因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把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中间是空的。(类似于窝头的形状)

2、往山的中间倒入一些番茄酱,用铁盒子将土豆泥的口盖住住。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要把番茄酱放在土豆泥里面并且要倒满,山的顶部要尽量的薄。

实验3 地震的成因

实验材料:木条、毛巾

实验步骤:

1、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拿木条,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现象:向中间挤压,毛巾会产生褶皱,木条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木条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实验4 做鹅卵石

实验材料:饮料瓶、水、砖、锤子

实验步骤:

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饮料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圆形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实验5 单摆的特性

实验器材:细线、钩码、铁架台、秒表

实验过程:

1、做两个摆(摆锤重量不同,摆绳长短相同)

2、在摆幅相同的情况下摆动10秒,看各摆动了几次,并记录。

3、让两个摆的摆锤重量和摆绳长度相同。在摆幅不相同的情况下摆动10秒,看各摆动了几次,并记录。

4、改变其中一个摆绳的长度,另一个不变(注意这时摆锤重量相同),在摆幅相同的情况下摆动10秒,看各摆动了几次,并记录。

5、比较测量的数据总结发现。

实验结论:

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轻重无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注意事项:实验中数据要反复测量多次取平均值,得到的数据更接近真实数值。

实验6 摩擦生热

实验器材:木板、砂纸、铁丝、手钻、火柴等

实验步骤:(1)两个学生合作,用手钻钻木板。

(2)用砂纸打磨铁丝。

(3)在黑板上摩擦火柴。

实验现象:(1)钻头工作时,钻头会很热。

(2)铁丝会发热。

(3)火柴燃烧。

实验结论:机械能能转化成热能。

实验7 电磁铁的特性

实验器材:大铁钉、包皮细电线、大头针、电池、电池盒、开关实验步骤:

1、做个电磁铁。

(1)用包皮细电线在大铁钉上沿一个方向缠绕20—30圈。(2)把导线两端分别连接在电池的正负极上。

2、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4、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实验现象:电磁铁通电后能吸引大头针,断电后不能吸引。

实验结论:

1、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做电磁铁。

2、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注意事项:做电磁铁时,电线要按同一个方向缠绕,不要重叠缠绕。

实验8 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铁钉、大头针、开关

实验过程: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线圈,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线圈,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现象:

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线圈缠绕匝数多,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

实验结论:

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线圈缠绕匝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注意事项:在实验中要教育学生注意用电安全。

实验9 影响电磁铁磁极方向的因素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铁钉、磁针、开关

实验过程:

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与磁针接近,找出电磁铁的两极。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3、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

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或线圈缠绕方向改变都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实验10 能量的相互转换

实验器材:小铁条、瘪了的乒乓球、手摇发电机

实验步骤:

1、手握小铁条,向不同方向来回折。

2、手摇动手摇发电机

3、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

实验现象:

1、用手触摸小铁条,感觉到小铁条热。

2、手摇动手摇发电机,小灯泡会亮

3、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不一会,就恢复原状

实验结论: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操作内容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操作内容 一、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试管两支、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 【实验过程】: 1、分别向两只试管倒入少量稀淀粉液,在其中的一个试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摇匀,把两只试管同时放在约 37℃的温水中。 2、过一会,分别向两只试管滴入2、3滴稀释的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二、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玻璃管、水 【实验过程】:1、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取一只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倒立在水槽中,然后把玻璃片移开瓶口。把胶管一端深入集气瓶内,扶住瓶子,从胶管另一端向瓶内呼气。待瓶内充满气体后,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口向上放在桌上。2、将装有呼出气体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方法二:【实验材料】:澄清的石灰水、烧杯、玻璃管、打气筒 【实验过程】: 1、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观察现象。 2、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打气筒直接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直接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实验材料】:光聚座、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

【实验过程】:1、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光聚座上(如没有光聚座就固定在桌面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2、适当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观察在纸屏上能否成像,及像的样子。3、研究: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实验现象】: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注意事项】:室内光线不能过亮,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四、眼睛成像的模拟实验(实验有难度) 【实验材料】:光聚座、凸度不同的两个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1、把点燃的蜡烛、凸度大的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光聚座上(如没有光聚座就固定在桌面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调整距离使纸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像。 2、换用凸度小的凸透镜做实验,蜡烛和纸屏的位置不变,观察纸屏上像的变化,调整凸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使其在纸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像。 【注意事项】:室内光线不能过亮,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五、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碟)。 【实验过程】:1、准备两份大豆、两个瓷盘(一个有水、一个没水)。在每个瓷盘内放入相同数量的大豆。 2、把这两个瓷盘放在室温相同的地方。有水的瓷盘内用一块棉纱布盖上。 3、坚持每天把棉纱布用清水洗干净,再盖好。每天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盘内有水的大豆发芽了;盘内无水的大豆没发芽。 【实验结论】:大豆发芽需要水。 六、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碟)。 【实验过程】:1、准备两份大豆、两个瓷盘,瓷盘内倒入相同、适量的水。在每个瓷盘内放入相同数量的大豆,并覆盖棉纱布。 2、把这两个瓷盘一个放到室温环境中,一个放到冰箱冷藏室中。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体内部的秘密 第一单元:食物和消化器官 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肝、胆、胰、小肠、大肠和直肠等。肝脏产生胆汁。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当我们嚼馒头的时间较长时,会感觉到甜味。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肠液、胆汁和胰液等,这些液体能帮助消化。食物在胃里被研磨分解,营养成分在小肠里被消化吸收。人吃下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经过人体的消化,它们被分解成可供人体生长和组织修补的材料,同时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为了保护消化器官,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不挑食,定时定量,吃饭时不要看书、看电视,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不要剧烈运动。

实验1: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 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 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40℃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第二单元:呼吸 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和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在人体中相互作用,释放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呼吸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燃烧的蜡烛熄灭。呼吸器官主要包括鼻、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为了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不吸烟,不随地吐痰,注意环境卫生,寒冷的冬天要带口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气球、烧杯、火柴等。 实验步骤: 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整理(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实验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碘酒、吸水纸实验步骤: 1、准备好显微镜。 2、将洋葱切开,掰下一片鳞叶,用镊子轻轻撕下一块洋葱鳞叶的洋葱表皮。 3、在载玻片上滴几滴水,用镊子夹住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中展平,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盖上,注意不要有气泡。 4、在盖玻片的左边有水处滴一滴稀释的碘酒,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右边将碘液吸过来,给洋葱表皮染色。 5、把做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6、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 实验现象: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一个的小格子组成的,这些小格子就是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注意事项:显微镜的使用及切片的制作。 实验2 模拟火山的成因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把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中间是空的。(类似于窝头的形状)

2、往山的中间倒入一些番茄酱,用铁盒子将土豆泥的口盖住住。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要把番茄酱放在土豆泥里面并且要倒满,山的顶部要尽量的薄。 实验3 地震的成因 实验材料:木条、毛巾 实验步骤: 1、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拿木条,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现象:向中间挤压,毛巾会产生褶皱,木条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木条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实验4 做鹅卵石 实验材料:饮料瓶、水、砖、锤子 实验步骤: 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题及答案 全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及答案 本册教材共5个单元,典型的实验操作有17个,其中,演示实验1个,学生制作实验5个,学生分组实验11个。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 实验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 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注意事项: 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 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所以没有变蓝。 2、如果淀粉没有完全反应,则会显蓝色,但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淡。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1 (第二课我们的呼吸)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气球、烧杯、火柴等 实验步骤: 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 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2、内,观察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注意事项: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在往集气瓶里吹气。 链接: 1、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取一广口瓶,装满水,用玻璃片从一侧推过盖严,倒着立在水槽中,然后掀起瓶口,把胶管一端伸入广口瓶内,用手扶住瓶子,从胶管另一端向瓶内吹气,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在水中用玻璃片把瓶口盖严,将瓶子取出,口朝上放在桌上。

最新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下册所有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1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器材:三脚架、酒精灯、打火机或火柴、烧瓶、红色水、玻璃管、橡皮塞、纸杯。 实验过程:随着酒精灯的加热(等水沸腾后再塞上瓶塞),会看到红色水沿着玻璃管上下震荡几次,玻璃管口冒出热气,然后红色水涌到管口,有一些沿着管口流下来,再过几秒钟,就会猛烈喷出一股高于玻璃管口3-5厘米的红色水柱,伴随着腾腾热气形成壮观的“火山喷发”。喷发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因为烧瓶内的“熔岩”很快就喷发殆尽了。喷发后的“熔岩”落进纸杯内冷却下来,一切归于平静。 实验2 声音的产生实验 实验材料 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纸屑、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 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 用手拨动橡皮筋 使它发出声音 观察现象。2、鼓面上放少许纸屑 用鼓槌敲鼓 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 听到声音后 用音叉接触水面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皮筋在振动。2、鼓面在振动 纸屑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 并有水滴溅起 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注意事项 敲音叉时手不能握住音叉。 实验3 制作简易电话 实验材料 棉线、火柴、纸杯

实验步骤 1、在纸杯底上打一个小孔 将棉线由此小孔穿过 在杯内一端的棉线捆一根火柴棒。 2、棉线的另一端如上法穿过一个纸杯。 3、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说话 另一个同学把另一个纸杯贴在耳朵上。看能否听到声音。 实验现象 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 注意事项 活动时将棉线拉紧。 实验4 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纸筒、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 1、纸筒去底当外耳道 纸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 绷紧后固定当做鼓膜 把火柴棒固定在橡皮膜中央。对着镜子说话 观察火柴棒的变化。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发出声音,观察火柴棒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 引起振动 带动着火柴棍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 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注意事项 橡皮膜一定要绷紧。 实验5 声音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 鼓、碎纸屑、木梳、硬纸片。 实验步骤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 轻敲鼓 听发出的声音 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敲击由轻逐渐加重 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 2、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响度越大 纸屑跳动越高 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2、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波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 说明振动越快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 实验名称: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仪器:试管两支、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 实验步骤: 1、分别向两支试管倒入少量稀淀粉液,在其中的一个试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摇匀,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在约40℃的温水中。 2、过一会儿,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入2—3滴稀释的碘酒,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 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分析: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液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实验名称:检查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仪器:水槽、集气瓶、玻璃片、胶管、水 实验步骤: 1、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 取一只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再将集气瓶倒立在水槽中,然后把玻璃片移开瓶口。 把胶管一端深入集气瓶内,用手扶住集气瓶,从胶管另一端向集气瓶内吹气。待瓶内充满气体后,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瓶口向上放在桌上。 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且很快熄灭。 实验分析:由于呼出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待瓶内氧气将耗尽,火柴就熄灭了。 方案二、

实验仪器:澄清的石灰水、烧杯、胶管、打气筒 实验步骤: 用打气筒通过胶管向石灰水内充气,观察现象。 直接用嘴通过胶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打气筒通过胶管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直接用嘴通过胶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由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直接用嘴通过胶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仪器:光聚座、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 1、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光聚座上(如果没有光聚座就固定在桌面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的中心、镜面的中心、纸屏的中心高度相同。 2、适当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子的? 3、研究:像的大小可以变化吗?有什么规律? 实验现象: 利用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当凸透镜距离纸屏近,距离蜡烛远时,成缩小的像。 当凸透镜距离纸屏远,距离蜡烛近时,成缩小的像。 实验名称: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 实验仪器: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碟) 实验步骤: 1、准备两份大豆、两个瓷盘(一个有水、一个没水)。在每个瓷盘内放入相同数量的大豆。 2、把这两个瓷盘放在室温相同的地方。有水的瓷盘内用一块棉纱布盖上。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 实验名称: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仪器:试管两支、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滴管、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分别向两支试管倒入少量稀淀粉液,在其中的一个试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摇匀,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在约40C的温水中。 2、过一会儿,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入2—3滴稀释的碘酒,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 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液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实验名称:检查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仪器:水槽、集气瓶、玻璃片、胶管、水 实验步骤: 1、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 取一只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再将集气瓶倒立在水槽中,然后把玻璃片移开瓶口。 把胶管一端深入集气瓶内,用手扶住集气瓶,从胶管另一端向集气瓶内吹气。待瓶内充满气体后,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瓶口向上放在桌上。 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 深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且很快熄灭。 实验分析:由于呼出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待瓶内氧气将耗尽,火柴就熄灭了。 方案二、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 实验名称: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仪器:试管两支、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滴管、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分别向两支试管倒入少量稀淀粉液,在其中的一个试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摇匀,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在约40C的温水中。 2、过一会儿,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入2—3 滴稀释的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 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液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实验名称:检查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仪器:水槽、集气瓶、玻璃片、胶管、水 实验步骤: 1、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 取一只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再将集气瓶倒立在水槽中,然后把玻璃片移开瓶口。 把胶管一端深入集气瓶内,用手扶住集气瓶,从胶管另一端向集气瓶内吹气。待瓶内充满气体后,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瓶口向上放在桌上。 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且很快熄灭。 实验分析:由于呼出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待瓶内氧气将耗尽,火柴就熄灭了。 方案二、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总结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总结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与全体老师一道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学科质量意识,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为总结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现将本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基本情况 本年级有3个平行班,我担任3个班的教学工作。我们无论实验与否,都在实验室上课。学生换个新环境,总有说不完的话,课堂秩序很难维持,也无形中增加了我们上课的难度,但我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打扫好卫生,给学生一个情节的环境。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

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工作,激励学生进步。 2、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努力在常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让学生在科学的探究学习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使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在科学课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科学探究实验时间,让学生更深入持久的开展科学实验探究。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到科学规律的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本期在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的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诗人是鼓手,他们打着鼓前进。”而做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课的老师也要做一名科学的鼓手,以生动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实验、巧妙的设计,千方百计地打好鼓来吸引科学的爱好者,引导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争取成为科学启蒙教育的艺术大师。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总结2 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做好实验教学工作,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这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我准备这样做: 一、实验方式的安排 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实验很多,我们能做的有16个,分别是:演示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演示实验4个分组实验12个 实验1: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水槽、试管、试管架、温水、碘酒、滴管、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1、取两支试管,分别左右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没加唾液的淀粉液变成了浅蓝色,加了唾液淀粉液没有变色。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化淀粉。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片、玻璃管、水槽、水等。 实验步骤:1、先收集一瓶人吸进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另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 2、将点燃的火柴先后放入两瓶气体内,观察其燃烧现象。 实验现象:把燃烧的火柴放入人吸进的气体后能继续燃烧,放入呼出的气体后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不同,吸进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多,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实验3:测一测我们的脉搏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秒表。 实验步骤:1、左手摸到右手的动脉。 2、静坐时,脉搏跳动的次数(1分钟):约70次。 3、轻微运动时,脉搏跳动的次数(1分钟):约90次。 4、剧烈运动时,脉搏跳动的次数每分钟:约110次。 实验结论: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心跳的次数不一样;同一状态下,不同的人心跳次数也不一样。 实验4:摆放硬币实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硬币6枚。 实验步骤:1、沿一枚硬币的外轮廓在一张纸的不同位置画6个圆。 2、随意给这几个圆标上1-6这几个数字。 3、再次拿起硬币,按照数字顺序依次摆放在这几个圆上。 实验结论:这个活动是在手和眼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完成的。 实验5:测试反应速度小实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学生用的直尺 实验步骤:1、一同学手握直尺刻度最大的一端,受测者拇指和食指对准尺子刻度为0的一端,但不要接触尺子。 2、测试者一旦松开手,被受测者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尺子,记下夹住尺子的刻度,刻度越小说明反应速度越快。 实验结论:这个距离可以说明自己的反应速度。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汇总

五年级下册科分组实验操作基本要求 (参考资料)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名称: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将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要把番茄酱放在土豆泥里面。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名称: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薄木板、毛巾 实验步骤: 1、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拿薄木板,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薄木板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当薄木板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名称: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饮料瓶、水、砖、锤子 实验步骤: 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圆形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名称: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镊子、水。 实验步骤: 1、先点燃酒精灯,用镊子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几次。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方案

五年级科学下学期实验 一、不同学生的反应速度是否相同,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 我的猜想:不同学生的反应速度不一样。 我的实验方案: 1、学生两人一组,一名为测试者,另一名为受测者。 2、测试者手握尺子刻度最大的一段,受测者拇指与食指对准尺子零刻度。 3、测试者松手,受测者夹住尺子,记录夹住尺子的刻度。 4、小组成员轮流测试,每人至少测试3次。 实验现象:每位学生夹住尺子的刻度不同 实验结论:不同人的反应速度不同,反应速度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加快。 二、运动时佩戴头盔有什么作用?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我的猜想:运动时佩戴头盔可以保护脑 我的实验方案: 1、准备两个西瓜,套上塑料袋。其中一个放在头盔里。 2、将两个西瓜在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放入头盔的西瓜完好无损,另一个西瓜被摔碎了。 实验结论:运动时佩戴头盔可以保护脑。 三、空气是否是单一的气体,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我的猜想: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 我的实验方案: 1、点燃蜡烛,固定在水槽中央,加入适量的红色水。 2、将去底留盖的矿泉水瓶扣住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和矿泉水瓶水面的变化。 3、将水槽中的水加到与瓶内水位一样高。

4、打开瓶盖,迅速把燃烧的木条插入瓶内,观察燃烧木条的变化 实验现象: 1、扣上矿泉水瓶后,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矿泉水瓶内水位升高。 2、木条插入瓶内很快熄灭。 实验结论: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是由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混合而成。 四、氧气有什么特点(性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我的猜想: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我的实验方案: 1、观察集气瓶氧气的颜色。 2、移动集气瓶玻璃片,用手扇动瓶口的气体,闻一闻氧气的气味。 3、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氧气没有颜色。 2、氧气没有气味。 3、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很快燃烧。 实验结论: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五、二氧化碳有什么特点(性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我的猜想: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特点 我的实验方案: 1、点燃两根木条。 2、一根放在空气中,另一根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观察现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本册教材共5个单元,典型的实验操作有17个,其中,演示实验1个,学生制作实验5个,学生分组实验11个。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 实验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 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注意事项: 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 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而加入唾液的 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2、如果淀粉没有完全反应,则会显蓝色,但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淡。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第二课我们的呼吸)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气球、烧杯、火柴等 实验步骤: 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 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看到什 么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注意事项: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在往集气瓶里吹气。 链接: 1、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取一广口瓶,装满水,用玻璃片从一侧推过盖严,倒着立在水槽中,然后掀起瓶口,把胶管一端伸入广口瓶内,用手扶住瓶子,从胶管另一端向瓶内吹气,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在水中用玻璃片把瓶口盖严,将瓶子取出,口朝上放在桌上。 2、可以直接用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看是否变浑浊的办法检验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多。具体方法如下:在广口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用胶塞固定直玻璃管和弯玻璃管,首先通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的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观察石灰水变化,再通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吗?通过资料提示可以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多。 实验3:制作简易听诊器 (第三课心脏和血管) 实验类型:制作实验

2022年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下册分组实验15个

2022年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下册分组实验15个 1、实验名称研究空气的成分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研究空气的成分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感知空气中含有氧气。 实验器材:水槽、蜡烛、饮料瓶、火柴、玻璃、小刀。 实验步骤: (1)、用小刀把饮料瓶的底部割掉。 (2)、把蜡烛固定在玻璃上,放进有水的水槽中,点燃蜡烛。 (3)、再用无底的饮料瓶罩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迅速拧紧。 (4)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蜡烛慢慢熄灭,饮料瓶里的水位上升。燃烧时耗去一部分氧气,瓶内空气总量减少,水位上升。 实验结论:水位上升填充氧气所占的空间,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 2、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目的:探究氧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氧气4瓶、火柴、酒精灯、木炭、小木条、燃烧匙、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用眼睛观察氧气 (2)、用鼻子闻一闻氧气。 (3)、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3、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实验器材: 小苏打、白酷、蜡烛、矿泉水瓶、塑料软管等。 实验步骤: (1)、取一只玻璃杯,放入3匙小苏打。 (2)、沿杯壁小心倒入一些白醋。 (3)、待泡沫开始下降时盖上玻璃片。 实验结论:完成二氧化碳制取。 4、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器材: 玻璃杯、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 (2)、沿杯壁小心倒入一些澄清的石灰水。 (3)、盖上玻璃片摇晃集气瓶。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下册全册实验指导(共22个)(2022新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 实验指导 实验一:测一测反应速度 【实验目的】测定自己的反应速度,比较不同学生的反应速度。实验材料:尺子 【实验步骤】 (1)学生2人一组,一名为测试者,另一名为受测者。 (2)测试者手握尺子刻度最大的一端,受测者拇指和食指对准尺子刻度为0的一端,但不要接触尺子。 (3)测试者一旦松开手,受测者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尺子。记下夹住尺子的刻度。 (4)小组成员轮流测试,每人至少测试3次。注意事项: ①同学间密切配合,认真记录。 ②测量时,关闭教室里的电风扇,保证教室内无风。 ③测试者要让尺子竖直自由落下,受测者的肘关节要固定在自己的桌子上、防止手臂上抬或下移去夹尺子,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 ④受测者夹住尺子后,读取手指上侧对应的数值。 【实验现象】有的学生夹住尺子时的刻度值小,有的学生夹住尺子时的刻度值大。 【实验结论】夹住尺子时的刻度值越小,反应速度越快;不同人的反应速度不同;反应速度随实验次数的大量增加而逐渐加快。 实验二:头盔可以保护脑的模拟实验 【我的猜想】头盔的外壳很硬,戴头盔可以保护脑。 【实验材料】头盔、西瓜、塑料袋 【实验方法】 (1)相同条件:将两个重量差不多的西瓜装入塑料袋内,距离地面的高度相同。 (2)不同条件:一个西瓜放入头盔内 (3)让两个西瓜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观察撞击地面之后西瓜的状态。 【实验现象】放人头盔中的西瓜完好无损,另一个西瓜被摔裂了。 【实验结论】戴头盔能保护脑。 实验三:同一个人的脉搏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化吗? 【我的猜想】同一个人的脉搏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变化 【实验材料】秒表 【实验过程】 (1)静止状态下,教师计时,学生测自己脉搏跳动次数。 (2)轻微运动后,教师计时,学生测自己脉搏跳动次数。 (3)剧烈运动后,教师计时,学生测自己脉搏跳动次数 情况下,人的脉搏频率和心率一致。人在情绪激动、从事体力劳动、参加体育运动时心率会明显加快。若人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也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变化。不同年龄的人,心跳会有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也就是脉搏频率为60~100次/分钟。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1-4单元)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实验指导(1-4单元) 实验一:近视眼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近视眼的成因 【实验材料】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等。 【实验过程】 1、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2、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3、换用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 【实验现象】凸度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实验结论】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注意事项】: 1、做此实验时,室内光线不能过亮。 2、蜡烛、凸透镜、纸屏必须摆放在桌面上同一直线上。而且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中心、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实验二: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听觉的形成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 对着纸筒说话时,棉球会被弹起;说话声音越大,棉球被弹起越高。 【实验结论】 说明对着纸筒说话时,橡皮膜在振动;说话声音越大,橡皮膜振动幅度越大。(实际上,在此实验中,纸筒用来模拟外耳道,橡皮膜用来模拟鼓膜,通过棉球的振动使得橡皮膜的振动更明显。) 推想听觉产生的过程: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外耳道后,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等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实验三:测一测反应速度 【实验目的】测定自己的反应速度,比较不同学生的反应速度。实验材料:尺子【实验步骤】 (1)学生2人一组,一名为测试者,另一名为受测者。 (2)测试者手握尺子刻度最大的一端,受测者拇指和食指对准尺子刻度为0的一端,但不要接触尺子。 (3)测试者一旦松开手,受测者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尺子。记下夹住尺子的刻度。 (4)小组成员轮流测试,每人至少测试3次。注意事项: ①同学间密切配合,认真记录。 ②测量时,关闭教室里的电风扇,保证教室内无风。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梳理汇总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汇总 一、【探究问题】骑车时戴头盔可以保护脑吗? 【实验猜想】骑车时戴头盔可以保护脑。 【实验材料】西瓜,头盔,塑料袋 【实验方案】 1.将两个差不多大、同一品种的西瓜用塑料袋装好; 2.将其中一个放入头盔中,在同一高度让两个西瓜自由落下; 3.观察对比两个西瓜的破损情况。 【实验预判】如果裹橡皮泥的鸡蛋损坏程度较轻,说明头盔可以保护脑。【实验现象】放在头盔里的习惯没有损坏,或损坏情况轻很多。 【实验结论】骑车时戴头盔可以保护脑。 二、【探究问题】空气中有那些成分? 【我的猜想】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实验器材】两根分别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两个有盖去底塑料瓶,水槽,红色水,火柴。 【实验过程】 1.分别将两根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放入装有红色水的水槽中,点燃其中一根蜡烛。 2.用两个同样有盖无底的塑料瓶分别垂直罩在蜡烛上,观察现象。 3.待蜡烛熄灭后拧开瓶盖,划燃火柴放到瓶口,观察火柴是否继续燃烧。【实验预判】如果蜡烛燃烧一会后熄灭,说明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如果蜡烛慢慢熄灭后红色的水进入瓶内,瓶内的水面略高于瓶外的水面,说明蜡烛燃烧只耗尽了瓶内的少部分空气,瓶里还有空气;如果用划燃的火柴放

到瓶口后熄灭,说明瓶内剩余的空气不支持燃烧。 【实验现象】罩住燃烧蜡烛的瓶内进水很少,罩住未点燃蜡烛的瓶内未进水;划燃的火柴靠近进水的瓶口慢慢熄灭。 【实验结论】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在一起组成的,其中一部分支持燃烧,另一部分不支持燃烧。 三、【探究问题】氧气有哪些特点? 【实验猜想】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实验器材】提前收集好的氧气、木条或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 1.观察集气瓶里氧气的颜色。 2.边移动集气瓶上的玻璃片,边用手轻轻扇动瓶口的气体,闻一闻氧气的味道。 3.慢慢移开玻璃片,把带有火星的蜡烛插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预判】如果把带有火星的蜡烛插入氧气中能持续燃烧,就说明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实验现象】当燃烧着的蜡烛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时,蜡烛继续燃烧。【实验结论】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四、【探究问题】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器材】玻璃杯,烧杯,玻璃片、锥形瓶,小苏打、白醋,带橡胶塞的导管,集气瓶,药匙 【实验方法】 方法一:

新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方案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实验一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实验 方案一: 实验器材:剪去底部的矿泉水瓶、蜡烛、木条、红墨水、水槽等。 实验步骤: 1.将蜡烛固定在水槽中,向水槽中倒入适量的水,加几滴红墨水,再点燃蜡烛。2.扣上矿泉水瓶,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和矿泉水瓶内水面的变化。 3.把水槽中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 4.拧开瓶盖,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口,观察燃烧木条的变化。 实验现象: 1.罩上矿泉水瓶后,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了,矿泉水瓶内的水位升高。 2.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口,木条很快熄灭。 实验结论: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是由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混合而成的。方案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感知空气中含有氧气。 实验器材:玻璃杯、玻璃片、蜡烛、木条、红墨水、水槽等。 实验步骤: 1.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 2.往水槽中倒入一些清水,滴几滴红墨水。 3.点燃蜡烛,再用玻璃杯罩上。 4.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玻璃杯,倒过来放在桌子上。 5.点燃火柴,把玻璃片揭开一点,将点燃的火柴放进玻璃里。 实验现象: 1.罩上玻璃杯后,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了,杯内的水位升高。 2.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口,火柴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是由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混合而成的。实验二 实验名称:探究氧气特点的实验 实验器材:装有氧气的集气瓶、木条、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观察氧气的颜色。 2.边移动盖在集气瓶上的玻璃片边用手轻轻扇动瓶口的气体,闻一闻氧气的气味。 3.移开玻璃片,露出缝隙,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氧气没有颜色。 2.氧气没有气味。 3.带火星的木条被插入集气瓶后,很快燃烧。 实验结论: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帮助燃烧的气体。实验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