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医学科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二、身高与体重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一、四肢关关节

二、脊柱关节

第三节肌力评定

一、徒手肌力评定

二、等速肌力评定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四、肌肉耐力评定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一、手法评定

二、仪器评定

第五节感觉评定

一、浅感觉

二、深感觉

三、复合感觉

第六节平衡评定

一、临床观察

二、量表评定

三、仪器评定

第七节协调评定

一、上肢

二、下肢

第八节步行评定

一、步行能力

二、步态分析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一、心率

二、血压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

一、通气功能

二、代谢当量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一、压力测痛法

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三、疼痛问卷

附录:

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

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三、主动运动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脊柱

第三节牵伸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躯干

第四节肌力训练

一、徒手肌力训练

二、等长肌力训练

三、等张肌力训练

四、等速肌力训练

第五节步行训练

一、步行前训练

二、步行训练

第六节呼吸训练

一、腹式呼吸训练

二、抗阻呼气训练

三、深呼吸训练

四、局部呼吸训练

五、排痰训练

六、呼吸肌训练

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三、仪器平衡训练

四、协调训练

第八节有氧训练

一、器械有氧训练

二、无器械有氧训练

第九节神经发育疗法

一、Brunnstrom技术

二、Bobath技术

三、PNF技术

第十节运动再学习

一、上肢功能训练

二、口面部功能训练

三、卧位到床边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四、站起与坐下训练

五、站立平衡训练

六、行走训练

第十一节医疗体操

一、偏瘫

二、颈椎病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四、肩周炎

五、膝关节骨关节炎

六、脊柱侧凸

第十二节牵引治疗

一、腰椎牵引

二、颈椎牵引

第三章物理因子治疗

第一节电疗法

一、直流电疗法

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三、低频电疗法

四、中频电疗法

五、高频电疗法

第二节光疗法

一、红外线疗法

二、紫外线疗法

三、激光疗法

第三节磁疗法

一、静磁场疗法

二、动磁场疗法

第四节超声波疗法

一、超声波疗法

二、超声药物透入疗法

第五节冷疗法

一、冷疗法

二、冷冻疗法

第六节热疗法

一、石蜡疗法

二、湿热袋敷疗法

三、泥疗法

第七节压力疗法

一、正负压疗法

二、负压疗法

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第八节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第二篇作业治疗。

第一章作业评定

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

一、作业需求

二、日常生活活动

三、工作

四、生存质量

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

一、手功能

二、知觉功能

三、认知功能

第三节物理环境

一、家居和社区环境

二、工作环境

第二章作业治疗

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

一、日常生活活动

二、娱乐与休闲活动

三、职业康复

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

一、功能性作业活动

二、手功能

三、知觉功能

四、认知功能

第三节环境改造与辅助

一、自助具适配

二、助行器使用

三、轮椅选择与使用

四、环境适应与改造

第四节矫形器制作与使用

一、矫形器制作

二、矫形器使用

三、压力衣制作与使用

第三篇言语治疗

第一章听力障碍

第一节评定技术

一、主观测听

二、客观测听

第二节治疗技术

一、声音察觉训练

二、声音辨别训练

三、声音识别训练

四、声音理解训练

五、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应用技术第二章失语症

第一节评定技术

一、失语症

二、口面失用症

三、言语失用症

第二节治疗技术

一、听理解治疗技术

二、阅读理解治疗技术

三、言语表达治疗技术

四、书写表达治疗技术

五、实用交流能力技术

六、辅助交流技术

第三章构音障碍

第一节评定技术

一、呼吸评定

二、喉功能评定

三、口唇评定

四、下颌评定

五、软腭评定

六、舌评定

七、反射评定

八、言语评定

第二节治疗技术

一、舌感觉运动技术

二、口唇感觉运动技术

三、下颌运动技术

四、软腭感觉运动技术

五、声带运动技术

六、呼吸训练技术

七、发音训练技术

八、语调音量训练技术

九、交流辅助系统应用技术第四章吞咽障碍

第一节评定技术

一、口面部评定

二、吞咽功能评定

三、摄食吞咽评定

四、吞咽失用评定

五、录像吞钡造影检查

第二节治疗技术

一、颈部放松及口周肌群训练

二、咳嗽训练

三、门德尔松手法

四、屏气吞咽训练

五、吞咽反射促通技术

六、电疗

七、球囊扩张技术

八、进食训练

第五章发声障碍

第一节评定技术

一、发声的客观评定

二、声质的评定

第二节发声训练治疗技术

一、基础发声训练

二、发声矫治训练

第六章口吃

第一节评定技术

一、儿童口吃评定

二、成人口吃评定

第二节治疗技术

一、儿童口吃治疗

二、成人口吃治疗

第七章唇腭裂

第一节评定技术

一、器官结构及功能评定

二、语音评定

第二节治疗技术

一、发声异常训练

二、腭咽闭合不全训练

三、构音训练

第八章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第一节评定技术

一、物体操作评定

二、语言发育能力

三、语言发育相关能力评定

四、交流态度评定

第二节治疗技术

一、事物及事物状态理解训练

二、事物基本概念的理解训练

三、事物的符号理解训练四、词句及句子主要成分理解训练五、句子及语法规则的理解训练

第九章孤独症语言障碍

第一节评定技术

第二节治疗技术

一、孤独症语言交流训练

二、孤独症治疗技术对语言的影响

第四篇康复医学科相关治疗技术

一、偏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

二、截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

三、关节功能性牵引

四、感觉再训练

五、心理治疗

六、传统康复疗法

(一)针刺疗法

(二)灸疗法

(三)推拿疗法

(四)拔罐疗法

(五)刮痧疗法

(六)传统运动疗法

第五篇康复医学科终止康复治疗的规定

第六篇康复医学科常用评定量表和康复治疗计划表附表1:上肢功能评定量表

附表2。下肢功能评定量表

附表3:平衡功能评定量表

附表4: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

附表5: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附表6:痉挛的快速PROM评定表

附表7:改良Ashworth评定标准

附表8: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

附表9:感觉指数评分(SIS)

附表10: BDEA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附表11:失语症的流利性评定

附表12:饮水试验及评定

附表13:简短精神状态量检查量表 MMSE

附表14: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表15: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表16: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0~100分)

附表17:社会交往测定表

附表18:老人社交情况问卷表

附表19:儿童社会生活技能测定表

附表20:心功能评定(心脏功能分级及治疗分级(美国心脏学会)

附表21:呼吸功能评定

附表22:康复治疗计划表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和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

(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

3、设备与用具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量使用铅垂线;放射学评定需要X线检查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屈,双肩是否对称。

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和旋转,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

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缩等。

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度

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

(2)铅垂线测量法:目测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

(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检查。拍摄直立位第1 胸椎到第1 骶椎的正、侧位片,在X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

5、注意事项

(1)熟悉人体脊柱和肢体的标准姿势。

(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态或动作.

(3)评定女性受检者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

二、身高与体重

1、定义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

(2)禁忌证:不能站立者(如意识障碍、脊柱或下肢骨折),不配合者(如有认知障碍).

3、设备与用具皮尺、测高仪、测重仪.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身高:受检者不穿鞋站立,用皮尺或身高测量仪测量头顶到足跟的垂直距离,以厘米(cm)表示。

(2)体重:受检者不穿鞋,尽量去除大部分衣物,站立在体重秤上,读出体重数,以公斤(kg)表示.成年人与儿童的标准体重计算公式如下: 1)成年男女:按照WHO 推荐的计算方法,男性:[身高(㎝)—80]×70%;女性:[身高(㎝)-70]×60%;标准体重正负10%为正常;正负10%-20%为体重过重或过轻;正负20%以上为肥胖或体重不足,其中21%—30%为轻度肥胖,31%—50%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

2)儿童:可参考以下公式推断,如果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7 岁~12岁:标准体重(kg)=年龄×2+8;13 岁~16 岁: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3)体质指数(BMI):通过公式计算,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2。WHO推荐的BMI 标准为:BMI<18.5 为体重过轻;18.5≤BMI<25 为正常;25≤BMI <30 为轻度肥胖;30≤BMI<35 为中度肥胖;BMI≥35 为重度肥胖.

5、注意事项测量身高和体重时不宜穿鞋,重复测量3 次,取平均值。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1、定义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肢体长度和围度的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

(2)禁忌证:肢体骨折未固定者不宜进行长度测量,肢体的开放性损伤局部不宜进行围度测量。

3、设备与用具皮尺。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肢体长度:

1)上肢长度:受检者坐位或站立位,上肢自然垂于身体一侧.上肢相对长度为第7 颈椎至中指尖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肩峰至中指尖的距离;上臂相对长度为肩峰到尺骨鹰嘴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肩峰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前臂相对长度为肱骨内上髁到尺骨茎突的距离,绝对长度为尺骨鹰嘴到尺骨茎突或桡骨小头到桡骨茎突的距离。

2)下肢长度:受检者仰卧位,骨盆摆正。下肢相对长度为脐至内踝尖的距离,绝对长度为髂前上棘到内踝尖的距离;大腿相对长度为髂前上棘到股骨外侧髁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股骨大转子顶点到膝关节外侧平面的距离;小腿绝对长度为胫骨平台内侧上缘到内踝尖的距离,或腓骨小头到外踝下缘的距离。

(2)肢体围度(周径):

1)上肢围度:受检者坐位或站立位,上肢自然垂于体侧。上臂围度测量部位在肱二头肌肌腹或上臂最隆起处,一般在用力屈肘和上肢下垂放松时各测量1次。前臂围度测量部位在前臂最粗处。

2)下肢围度:受检者仰卧位,放松肌肉,分别测量大腿围度和小腿围度.大腿围度测量部位是从髌骨上缘向大腿中段量一距离(一般取髌骨上极向上

10cm),然后测量其周径。小腿围度测量部位在小腿最粗处。

(3)躯体围度:

1)胸围:通过乳头上方和肩胛骨下角下方绕胸部一周,分别在平静呼气末和吸气末测量.

2)腹围:通过脐部绕腹部一周。

3)臀围:通过大转子和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处.

5、注意事项

(1)熟悉体表标志,找准测量参照点。

(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检查局部。

(3)评定女性受检者躯体围度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测量是测定某一关节活动的范围,即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不是关节两骨之间所构成的夹角。

一、四肢关节

1、定义利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量肢体关节活动范围.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四肢骨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关节活动的患者,其它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2)禁忌证:关节内骨折未作处理者或关节骨伤固定期间.

3、设备与用具通用量角器、电子量角器、指关节测量器。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通用量角器:将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关节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关节远端骨长轴平行并随之移动,移动臂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2)电子量角器:测量时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体的长轴重叠,用固定带固定在肢体表面,活动关节,显示器所显示的数字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3)指关节量角器:测量掌指关节时,将量角器的固定臂放在掌骨远端,移动臂放在近端指骨上,并随之移动;测量指间关节时,量角器的两端分别放在指

骨关节的近端和远端,移动臂随远端骨移动,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5、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的解剖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

(2)熟练掌握各关节测量时轴心、固定臂、移动臂的具体规定。

(3)测量时充分暴露被测量关节,先确定骨性标志,再放置量角器。

(4)同一对象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同位置,用同一种量角器,便于比较。

(5)如关节活动受限,先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后测量被动活动,分别记录。

二、脊柱关节

1、定义利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定脊柱关节活动范围。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脊柱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脊柱关节活动的患者,其它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2)禁忌证:脊柱骨折未做处理,不能站立,意识障碍不配合检查者。

3、设备与用具脊柱活动测量器。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将脊柱测量器放在拟测活动范围的脊柱节段棘突上,随着背部向前屈曲,测量器上显示的度数即为该节段的屈曲活动范围.

(2)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受检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躯干分别前屈(向前弯腰)、后伸(向后伸腰)以及向两侧屈曲。测量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整体活动范围,以厘米表示.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

康复治疗常用技术诊疗操作规范

理疗师操作规范 目录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1) 二、电针操作规程 (5) 三、拔火罐操作规程 (7) 四、推拿操作规程 (9) 五、刮痧操作规程 (13) 六、小针刀操作规程 (15) 七、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17) 九、经皮神经治疗仪操作规程 (20) 十、立体动态干扰电操作规程 (21) 十一、骨疗操作规程 (22) 十二、热磁治疗仪操作规程 (23) 十三、蜡疗机操作规程 (23) 十四、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操作规程 (24) 十五、电脑中频治疗仪操作规程 (25) 十六、颈椎牵引机操作规程 (26) 十七、颈腰椎治疗自动牵引床操作规程 (27) 十八、熏腰床操作规程 (29) 十九、中药封包操作规程 (30) 二十、超短波操作规程 (31) 二十一、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仪(神经功能重建仪)操作规程 (32) 二十二、“神灯”操作规程 (33) 二十三、低周波治疗仪操作规程 (34)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 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一、概述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是临床康复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规范康复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康复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康复技术操作,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方面。 二、操作前准备 1. 确认患者的康复方案,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康复需求。 2. 核对所需的康复设备和材料是否齐全,并按照标准进行消毒和准备。 3. 维护操作场所的清洁和整洁,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 三、操作流程 1. 向患者介绍康复技术操作的目的和方法,确保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2. 做好安全措施,如固定患者,翻身时加固护栏,确保患者的安全。 3. 按照康复方案和操作步骤进行康复技术操作,准确、安全地施行治疗措施。 4. 持续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康复技术操作方式和力度。

5. 操作结束后,妥善处理思想活动草至文儿,并将康复设备和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 四、注意事项 1.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和标准。 2. 康复技术操作过程中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注重患者隐私和尊重。 3. 康复技术操作中应注意操作手法的细节,避免误操作造成的伤害。 4.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及时更新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操作评估和改进 1.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操作评估,总结经验和问题,并进行改进和提升。 2. 患者和家属的反馈意见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对康复技术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3.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操作水平和康复效果。 4. 定期对康复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修订和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六、附:常见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1.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包括热疗、冷疗、电疗、按摩等操作规范。

康复科操作规程

康复科操作规程(理疗操作部分)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麻痹和萎缩、尿潴留、习惯性便秘、胃下垂、各种疼痛。痉挛性肌肉电刺激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的偏瘫、脑瘫性痉挛瘫痪。 【禁忌症】植有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脏部位、对电流高度敏感者、孕妇下腹部、颈动脉窦区。【操作】 (一)按医嘱选好电极,衬垫用温水浸湿。 (二)据治疗目的,定电极放置方法。 1、单极法:电极100cm 2,于颈后或腰部,手柄电极置于患部之神经肌肉运动点。 2、双极法:个小圆电极,径1-2cm,放在肌腹两端,可用于两个手柄电极控制。 (三)准运动点,将电极用固定带固定。 (四)根据电诊断结果,选择适宜的电流参数,如脉冲前沿、后沿、脉宽、频率等然后调节电流强度,引起明显肌肉收缩。 (五)一组病肌刺激15-30次后换其他病肌,反复循环4次。 (六)电刺激时嘱患者尽力做主动收缩肌肉之动作。 (七)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逐步给肌肉增加负荷,如放沙袋、反向牵引等。 (八)痉挛肌刺激时选用波宽(0.2-0.5ms)和频率(0.66-1Hz)相同但出现时间有先有后(相隔0.1-1.5S)二组方波电流。一组固定于痉挛肌两端肌腱处另一组固定于拮抗肌肌腹每组肌肉治疗各10分钟。 【注意事项】 (一)运动点要找准,使病肌收缩明显而邻近肌肉反应小。 (二)表面电极无反应时可采用针电极,二根毫针刺入病肌两端,再接上脉冲电流。 (三)治疗时局部不应出现疼痛和肌肉疲劳。 (四)电刺激前可配合温热治疗以增强疗效。(五)调节脉冲参数时,波宽应小于同期的2/3。干扰电疗法 【适应症】用于治疗胃下垂、关节炎、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闭塞性脉管炎等。 【禁忌症】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血栓性静脉炎。 【操作】 (一)根据医嘱选择电极,有衬垫电极、手套电极和吸盘电极三种,电极衬垫用温水 浸润。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XXX 目录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优秀,输出是否一般,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符合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纵通例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

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按照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次为1个疗程。

康复医学临床操作规程

临床操作规程 主编: 副主编:顾问: 目录 第一章康复评定技术常规 一、身体形态测量 二、关节活动度测量 三、徒手肌力检查 四、运动发育评定 五、姿势反射检查 六、协调性评定 七、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八、失认、失用症检查 九、步态分析 十、感觉检查 十一、语言能力检测 十二、社会生活能力评定 十三、职业能力评定 十四、肢体残疾评定标准 第二章康复治疗技术常规 第一节关节活动度训练 第二节肌力增强训练 第三节肌肉松弛训练 第四节体力恢复训练 第五节协调性恢复训练 第六节姿势纠正训练 第七节感觉再训练 第八节语言训练 第九节作业疗法

第四章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常规 第五章物理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三、干扰电疗法 四、音频、调制中频电疗法 五、短波疗法 六、超短波疗法 七、微波疗法 八、红外线疗法 九、紫外线疗法 十、磁疗法 十一、石蜡疗法 十二、水疗法 十三、冷疗法 十四、牵引疗法 十五、间歇施压疗法 第五章内外科操作规程 第六章护理操作规程 第七章其它科室操作规程 第一章康复评定技术常规 一、身体形态测量 一、周径测量 【目的】通过四肢、躯干周径测量,可评定肿胀程度、肌萎缩程度、肌肉收缩功能、呼吸状态及截肢后残端的成熟度。 【方法】 (一)脱掉衣服,暴露被测部位。 (二)将卷尺平放在被测标志上,与长轴垂直围绕一周,松紧度合适。 (三)测量体位和标志如下。 1、四肢周径测量:

(1)上臂: ①体位:上肢自然下垂,先测伸肘位,后测屈肘位。 ②标志:肱二头肌最大膨隆处。 (2)前臂: ①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最大周径在近侧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在远端最细处。 (3)大腿: 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髌骨上缘向上5cm划一标点。 (4)小腿: 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最大周径,测腓肠肌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内外踝上最细处。 (5)手指:采用不同直径的指轮,如NO112.5mm,NO4233mm。相邻指轮直径差0.5mm。将合适的指轮套在肿胀指节上,记录编号。 2、躯干周径测量: (1)胸围: 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垂于体侧,平静呼吸及深呼吸各测一次。 ②标志:乳头或肩胛骨下缘的下平线。 (2)腹围: 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第12肋端及髂前上棘的中点最细处。测量前排空大小便。 (3)臀围: ①体位: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部位。 3、截肢残端周径测量: (1)上臂:从腋窝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2)前臂:从尺骨鹰嘴向下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3)大腿:从坐骨结节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4)小腿:从膝关节外侧间隙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二、肢长测量

康复科诊疗常规与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物理医治操作规程 一、物理医治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医治工程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适宜体位,并交待本卷须知。. 4、各物理医治工程具体操作详见各工程操作方法。 5、医治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察并询问病人,说明正常反响和非常反响。非常反响马上处理或停止医治。 6、医治终止后,整理好机器和医治床,作好下一位病人医治打算。 二、物理医治操作常规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害、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医治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医治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依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医治,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拟时比拟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假设病人难以忍耐,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医治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医治停止。 6、每次医治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样10-20 次为1个疗程。 本卷须知:在中频医治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回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医治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痛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医治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操作 1、小功率超短波用于面部,趾,指等小部位,大功率超短波适用于躯干,肢体等大部位。 2、开启电源预热1~2分钟,调节输出至医治所需剂量。 3、医治剂量分为无热量,微热量和温热量。 4、医治中工作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如头晕,心慌,应停止医治。 5、医治完毕,将输出调至预热挡,打算下位患者医治。 本卷须知:医治急性炎症时,应严格无热量,短时间医治。 1、导线勿打圈和交叉,通过患者身体时用毛巾隔开。 2、注意极板有无破裂,接头处金属是否X。 3、感觉不良者,骨突出部位,皮肤出汗及电极下潮湿时,均易发生烫伤。 4、机器在医治中和医治 5、分钟内不能移动,夏季注意机器散热。 ㈢微波疗法 适应症: 扭挫伤、肌肉劳损、血肿、肩周炎、术后浸润、术后粘连、慢性溃疡、前

康复医学康复治疗临床操作规程共43页

康复医学康复治疗临床操作规程 第六章常见病的康复治疗常规 第一节脑血管病的康复 【障碍评定】 (一)运动功能障碍评定:见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 (二)其他功能障碍评定:认识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精神情绪障碍评定见有关章节。 【康复目标】通过采取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调整心理状态,学习使用辅助器具的目的。指导患者家庭生活,使患者能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康复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 【康复措施】 (一)急性期: 1、预防并发症:预防褥疮(勤翻身,应用翻身床、交替充气气垫)、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2、预防关节孪缩、变形: (1) 按摩: ①轻柔,缓慢,作用力中等深度。 ②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按摩,肌张力低的肌群则行擦摩和揉捏。 ③配以相应穴位。

(2)被动运动:做与孪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 (3)体位治疗: ①健侧卧位:患者健侧卧位,在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患侧肘关 节伸展,腕、指 关节伸展放在枕上,患腿屈②患侧卧位: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 缩,患腿放于舒适位置,膝关节微屈,健侧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 撑枕上。 ③仰卧位:适于下肢屈肌张力高而缺乏伸肌张力的患者。患者仰卧,用一枕头或沙袋支撑骨盆前伸,用一小泡沫橡胶垫子置于膝下,使膝关节稍弯曲,不应在下放置任何木板或其他支撑物,患臂放在体旁的枕上,肩关节前伸,手臂伸展、外旋、稍抬高,头呈中立位。 (二)软瘫期: 1、仰卧位转向侧卧位训练: (1)练习翻身的准备动作:仰卧位,双手交叉,患手拇指位于健 指之上,举起交叉的双手超过头,肘关节充分伸展然后放下来,屈 肘时双手放在胸前,然后双手交叉,双上肢伸展且向一侧活动,再 向另一侧活动。 (2)仰卧位转向侧卧位的训练动作:双上肢伸展且向一侧活动, 治 疗人员协助2、坐位和站立的准备动作: (1)桥式运动:治疗师帮助患者将两腿屈曲,使其双脚在臀下平 踏床面,伸髋且将臀部抬离床面。如患者能完成这一双桥动作,可令其伸展健腿,只让患腿做单桥动作。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 采用不同型号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目。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腧穴,如腹部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和皮肤表面构成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和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和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和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康复科诊疗常规与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 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 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 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 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 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 (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 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

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 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 分钟,每日 1 次,必要时上、下午各 1 次,一般 10-20 次为 1 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 ,以免电击。㈡ 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 ,除温热作用外 ,还有非热效应 ,具有消炎 ,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 ,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 ,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 ,有出血倾向 ,妊振早期 ,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 ,早期恶性肿瘤等。 操作 1、小功率超短波用于面部 ,趾,指等小部位 ,大功率超短波适用于躯干 ,肢体等大部位。 2、开启电源预热1~2 分钟 ,调节输出至治疗所需剂量。 3、治疗剂量分为无热量,微热量和温热量。 4、治疗中工作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如头晕 ,心慌 ,应停止治疗。 5、治疗完毕 ,将输出调至预热挡,准备下位患者治疗。 注意事项:治疗急性炎症时,应严格无热量 ,短时间治疗。 1、导线勿打圈和交叉,通过患者身体时用毛巾隔开。 2、注意极板有无破裂,接头处金属是否裸露。 3、感觉不良者 ,骨突出部位 ,皮肤出汗及电极下潮湿时 ,均易发生烫伤。4、机器在治疗中和治疗 5 、分钟内不能移动,夏季注意机器散热。 ㈢微波疗法

康复科操作规程

康复科操作规程

康复科操作规程(理疗操作部分)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麻痹和萎缩、尿潴留、习惯性便秘、胃下垂、各种疼痛。痉挛性肌肉电刺激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的偏瘫、脑瘫性痉挛瘫痪。 【禁忌症】植有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脏部位、对电流高度敏感者、孕妇下腹部、颈动脉窦区。【操作】 (一)按医嘱选好电极,衬垫用温水浸湿。 (二)据治疗目的,定电极放置方法。 1、单极法:电极100cm 2 ,于颈后或腰部,手柄电极置于患部之神经肌肉运动点。 2、双极法:个小圆电极,径1-2cm,放在肌腹两端,可用于两个手柄电极控制。 (三) 准运动点,将电极用固定带固定。 (四)根据电诊断结果,选择适宜的电流参数,如脉冲前沿、后沿、脉宽、频率等,然后调节电流强度,引起明显肌肉收缩。 (五)一组病肌刺激15-30次后换其他病肌,反复循环4次。 (六)电刺激时嘱患者尽力做主动收缩肌肉之动作。 (七)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逐步给肌肉增加负荷,如放沙袋、反向牵引等。 (八)痉挛肌刺激时选用波宽(0.2-0.5ms)和频率(0.66-1Hz)相同但出现时间有先有后(相隔 0.1-1.5s)二组方波电流。一组固定于痉挛肌两端肌腱处另一组固定于拮抗肌肌腹每组肌肉治疗各10分钟。 【注意事项】 (一)运动点要找准,使病肌收缩明显而邻近肌肉反应小。 (二)表面电极无反应时可采用针电极,二根毫针刺入病肌两端,再接上脉冲电流。 (三)治疗时局部不应出现疼痛和肌肉疲劳。 (四)电刺激前可配合温热治疗以增强疗效。(五)调节脉冲参数时,波宽应小于同期的2/3。 干扰电疗法 【适应症】用于治疗胃下垂、关节炎、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闭塞性脉管炎等。 【禁忌症】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血栓性静脉炎。 【操作】 (一)根据医嘱选择电极,有衬垫电极、手套电极和吸盘电极三种,电极衬垫用温水 浸润。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肌肉、骨骼、关节疼痛及运动损伤等。 禁忌症:急性感染、出血倾向、皮肤破损等。 操作方法:调整好治疗机器,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对病人进行治疗。 ㈡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肌肉、骨骼、关节疼痛及运动损伤等。 禁忌症:急性感染、出血倾向、皮肤破损等。 操作方法:调整好治疗机器,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对病人进行治疗。 ㈢微波疗法 适应症:肌肉、骨骼、关节疼痛及运动损伤等。 禁忌症:急性感染、出血倾向、皮肤破损等。 操作方法:调整好治疗机器,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对病人进行治疗。 ㈣特定电磁波(TDP)疗法 适应症:肌肉、骨骼、关节疼痛及运动损伤等。 禁忌症:急性感染、出血倾向、皮肤破损等。

操作方法:调整好治疗机器,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对病人进行治疗。 ㈤牵引疗法 适应症:颈椎、腰椎等疾病。 禁忌症:颈椎、腰椎等疾病的急性期、骨折、肿瘤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当的牵引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 ㈥骨创伤治疗(磁疗) 适应症:骨折、软组织损伤等。 禁忌症: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植入物、急性感染、出血倾向等。 操作方法:调整好治疗机器,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对病人进行治疗。 中医特色专科治疗操作规程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准备好刮痧板和相关工具。 2、在特定穴位上进行刮痧,力度适中,不宜过重。 3、刮痧后进行适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4、注意消毒和清洁工具。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准备好火罐和相关工具。 2、在特定穴位上进行火罐,时间适当,不宜过长。 3、火罐后进行适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4、注意消毒和清洁工具。 急性颈腰椎损伤、脊柱肿瘤、骨折、严重骨质疏松、血液病、妊娠期、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 操作: 1、患者取适当体位,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牵引方式,如颈部牵引、腰部牵引或全脊柱牵引。 2、选好牵引器材,根据医嘱调整牵引力度和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3、牵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止牵引。 4、牵引完毕后,要进行适当的按摩和放松操,以增强疗效。 注意事项: 1、牵引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损伤。 2、急性期和疼痛明显的患者不宜进行牵引疗法。 3、牵引器材应选择合适的尺寸和形状,以免造成不适。

康复医学临床操作规程

康复医学临床操作规程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临床操作规程 主编: 副主编:顾问: 目录 第一章康复评定技术常规 一、身体形态测量 二、关节活动度测量 三、徒手肌力检查 四、运动发育评定 五、姿势反射检查 六、协调性评定 七、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八、失认、失用症检查 九、步态分析 十、感觉检查 十一、语言能力检测 十二、社会生活能力评定 十三、职业能力评定 十四、肢体残疾评定标准 第二章康复治疗技术常规 第一节关节活动度训练 第二节肌力增强训练 第三节肌肉松弛训练 第四节体力恢复训练 第五节协调性恢复训练 第六节姿势纠正训练 第七节感觉再训练 第八节语言训练

第九节作业疗法 第四章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常规 第五章物理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三、干扰电疗法 四、音频、调制中频电疗法 五、短波疗法 六、超短波疗法 七、微波疗法 八、红外线疗法 九、紫外线疗法 十、磁疗法 十一、石蜡疗法 十二、水疗法 十三、冷疗法 十四、牵引疗法 十五、间歇施压疗法 第五章内外科操作规程 第六章护理操作规程 第七章其它科室操作规程 第一章康复评定技术常规 一、身体形态测量 一、周径测量 【目的】通过四肢、躯干周径测量,可评定肿胀程度、肌萎缩程度、肌肉收缩功能、呼吸状态及截肢后残端的成熟度。 【方法】 (一)脱掉衣服,暴露被测部位。

(二)将卷尺平放在被测标志上,与长轴垂直围绕一周,松紧度合适。(三)测量体位和标志如下。 1、四肢周径测量: (1)上臂: ①体位:上肢自然下垂,先测伸肘位,后测屈肘位。 ②标志:肱二头肌最大膨隆处。 (2)前臂: ①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最大周径在近侧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在远端最细处。 (3)大腿: 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髌骨上缘向上5cm划一标点。 (4)小腿: 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最大周径,测腓肠肌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内外踝上最细处。 (5)手指:采用不同直径的指轮,如NO 112.5mm,NO 42 33mm。相邻指轮直径差 0.5mm。将合适的指轮套在肿胀指节上,记录编号。 2、躯干周径测量: (1)胸围: 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垂于体侧,平静呼吸及深呼吸各测一次。 ②标志:乳头或肩胛骨下缘的下平线。 (2)腹围: 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第12肋端及髂前上棘的中点最细处。测量前排空大小便。 (3)臀围: ①体位: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部位。 3、截肢残端周径测量: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医学科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二、身高与体重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一、四肢关关节 二、脊柱关节 第三节肌力评定 一、徒手肌力评定 二、等速肌力评定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四、肌肉耐力评定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一、手法评定 二、仪器评定 第五节感觉评定 一、浅感觉

二、深感觉 三、复合感觉 第六节平衡评定 一、临床观察 二、量表评定 三、仪器评定 第七节协调评定 一、上肢 二、下肢 第八节步行评定 一、步行能力 二、步态分析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一、心率 二、血压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 一、通气功能 二、代谢当量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一、压力测痛法 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三、疼痛问卷 附录: 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 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三、主动运动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脊柱 第三节牵伸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躯干

第四节肌力训练 一、徒手肌力训练 二、等长肌力训练 三、等张肌力训练 四、等速肌力训练 第五节步行训练 一、步行前训练 二、步行训练 第六节呼吸训练 一、腹式呼吸训练 二、抗阻呼气训练 三、深呼吸训练 四、局部呼吸训练 五、排痰训练 六、呼吸肌训练 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三、仪器平衡训练 四、协调训练 第八节有氧训练 一、器械有氧训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