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一、概述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是临床康复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规范康复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康复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康复技术操作,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方面。

二、操作前准备

1. 确认患者的康复方案,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康复需求。

2. 核对所需的康复设备和材料是否齐全,并按照标准进行消毒和准备。

3. 维护操作场所的清洁和整洁,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

三、操作流程

1. 向患者介绍康复技术操作的目的和方法,确保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2. 做好安全措施,如固定患者,翻身时加固护栏,确保患者的安全。

3. 按照康复方案和操作步骤进行康复技术操作,准确、安全地施行治疗措施。

4. 持续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康复技术操作方式和力度。

5. 操作结束后,妥善处理思想活动草至文儿,并将康复设备和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

四、注意事项

1.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和标准。

2. 康复技术操作过程中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注重患者隐私和尊重。

3. 康复技术操作中应注意操作手法的细节,避免误操作造成的伤害。

4.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及时更新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操作评估和改进

1.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操作评估,总结经验和问题,并进行改进和提升。

2. 患者和家属的反馈意见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对康复技术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3.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操作水平和康复效果。

4. 定期对康复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修订和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六、附:常见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1.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包括热疗、冷疗、电疗、按摩等操作规范。

2. 职业治疗操作规程:包括功能训练、活动训练、职业咨询等操作规范。

3. 言语治疗操作规程:包括语言训练、语音训练、吞咽训练等操作规范。

4. 康复评估和记录操作规程:包括患者评估、康复记录的操作规范。

5. 康复护理操作规程:包括患者护理的操作规范。

以上是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的大致内容,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是保障康复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操作规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改进,确保康复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医学科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二、身高与体重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一、四肢关关节 二、脊柱关节 第三节肌力评定 一、徒手肌力评定 二、等速肌力评定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四、肌肉耐力评定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一、手法评定 二、仪器评定 第五节感觉评定 一、浅感觉

二、深感觉 三、复合感觉 第六节平衡评定 一、临床观察 二、量表评定 三、仪器评定 第七节协调评定 一、上肢 二、下肢 第八节步行评定 一、步行能力 二、步态分析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一、心率 二、血压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 一、通气功能 二、代谢当量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一、压力测痛法 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三、疼痛问卷 附录: 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 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三、主动运动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脊柱 第三节牵伸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躯干

第四节肌力训练 一、徒手肌力训练 二、等长肌力训练 三、等张肌力训练 四、等速肌力训练 第五节步行训练 一、步行前训练 二、步行训练 第六节呼吸训练 一、腹式呼吸训练 二、抗阻呼气训练 三、深呼吸训练 四、局部呼吸训练 五、排痰训练 六、呼吸肌训练 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三、仪器平衡训练 四、协调训练 第八节有氧训练 一、器械有氧训练

康复医学临床操作规程

康复医学操作规程 金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 选用理疗的一般原则 一、理疗适应症广,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合理选择甚为重要。 二、一般根据症状、病理过程、部位,选择最佳疗法和剂量。 三、常见疾病选用理疗的原则如下: (一)疼痛:1、神经痛:急性疼痛常采用乌头酊离子导入、紫外线、中频电疗等,慢性疼痛在上述治疗的同时配合温热治疗。2、痉挛性疼痛:冷疗或红外线、蜡疗、短波等温热疗法,各种低中频电疗法以及磁疗。3、炎症性疼痛:紫外线、超短波、微波等。4、内脏疼痛:高频电疗、穴位或神经反射区的低中频电疗。5、缺血性疼痛:间动电疗及局部温热治疗。6、根据疼痛部位选用理疗方法:头部常用共鸣火花穴位治疗,大关节用超短波、离子导入、磁疗等,多个小关节可用紫外线、电光浴、水疗等,韧带、骨膜用超声波,软组织用温热和低中频电疗。 (二)炎症:1、急性期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无热量超短波或微波、抗生素药物离子导人,小部位非化脓性炎症用氦氖激光、磁疗。2、慢性期用微热量或温热量超短波、碘离子导入、超声波、红外线。 (三)伤口、溃疡:1、表面不洁、有脓性分泌物者,用强红斑量紫外线照射1~2次后减量。2、剌激上皮生长用亚红斑量紫外线照射,也可用红外线、氦氖激光局部照射。 (四)改善血液循环:多数理疗因子都可改善血液循环,可选用超声波、超短波、光浴、红外线、蜡疗、干扰电、间动电等。 (五)瘢痕、粘连、挛缩:表浅的用红外线、蜡疗、碘离子导入,深部可用超声波、音频等。 (六)麻痹:感觉性麻痹用直流电阴极强剌激、感应电、共鸣火花等。运动性麻痹用神经肌肉电刺激。 (七)断肢(指)再植术等创伤性外科术后:1、早期:为防止感染用紫外线、无热量微波,消肿用微波或超短波。2、中期:软化瘢痕、恢复关节活动能力用碘离子导入、音频、按摩、被动运动、功能牵引,防止肌肉萎缩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主动运动、作业疗法。3、后期:用温热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中或重度的作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 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一、概述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是临床康复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规范康复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康复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康复技术操作,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方面。 二、操作前准备 1. 确认患者的康复方案,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康复需求。 2. 核对所需的康复设备和材料是否齐全,并按照标准进行消毒和准备。 3. 维护操作场所的清洁和整洁,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 三、操作流程 1. 向患者介绍康复技术操作的目的和方法,确保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2. 做好安全措施,如固定患者,翻身时加固护栏,确保患者的安全。 3. 按照康复方案和操作步骤进行康复技术操作,准确、安全地施行治疗措施。 4. 持续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康复技术操作方式和力度。

5. 操作结束后,妥善处理思想活动草至文儿,并将康复设备和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 四、注意事项 1.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和标准。 2. 康复技术操作过程中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注重患者隐私和尊重。 3. 康复技术操作中应注意操作手法的细节,避免误操作造成的伤害。 4.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及时更新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操作评估和改进 1.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操作评估,总结经验和问题,并进行改进和提升。 2. 患者和家属的反馈意见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对康复技术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3.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操作水平和康复效果。 4. 定期对康复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修订和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六、附:常见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1.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包括热疗、冷疗、电疗、按摩等操作规范。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是指针对康复治疗中的各种医疗操作所制定的规范和标准,旨在帮助康复护士、康复师等医务人员更好地开展康复治疗工作。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治疗逐渐成为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操作规程对于康复医疗工作的高效开展至关重要。 一、康复操作流程 康复操作流程是康复操作规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它指导了康复医生及其他医护人员康复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康复操作流程包括了从康复护理的推进、康复目标的制定、康复方案的策划到康复方案的执行以及结果评估等一系列步骤。在康复操作过程中,需要按照流程进行,有条不紊地实施每个操作步骤,这样才能确保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质量。康复操作流程应该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合理利用康复设备及康复环境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康复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是指医护人员在康复操作中所需掌握的技能,它是康复操作规程的关键部分。康复医生、康复师在进行康复操作时必须熟悉各种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康复操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康复操作技能包括:体位翻转技能、各种康复方案的执行技能、瞬时疼痛管理技能、膀胱管理技能、营养管理技能及其他相关技能。在实践中,康复医生、康复师需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技能,在操作过程中要完全遵守规程,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三、康复操作的标准 操作标准是康复操作规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康复操作规程的指引性依据。康复医生、康复师在进行康复操作时必须准确掌握各项操作标准,从而确保康复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康复操作的标准包括了操作过程中所需遵循的操作流程、操作技能的要求、操作时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等。在制定康复操作规程时,要考虑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符合实际的操作标准,使康复操作规范、稳定、可靠、安全。 四、康复操作注意事项 康复操作注意事项是指进行康复操作时所需注意的注意事项,它是保证康复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康复医生、康复师在康复操作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患者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康复操作注意事项包括了患者情况的观察、操作环境的安全、操作设备的维护、康复方案的个性化制定等方面。在康复操作中,要注意患者的意愿、应注意安全,保证康复操作的安全性和质量。 康复操作规程是康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康复操作规程能有效提高康复治疗效果,降低康复治疗风险,保证康复工作的安全性和质量,对于保障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和康复医疗工作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康复机构应该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制定康复操作规程,对康复

康复科操作规程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概述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 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概述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康复科操作规程(理疗操作部分)

康复科操作规程(理疗操作部分) 第一篇:康复科操作规程(理疗操作部分) 康复医学临床操作规程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麻痹和萎缩、尿潴留、习惯性便秘、胃下垂、各种疼痛。痉挛性肌肉电刺激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的偏瘫、脑瘫性痉挛瘫痪。 【禁忌症】植有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脏部位、对电流高度敏感者、孕妇下腹部、颈动脉窦区。【操作】 (一)按医嘱选好电极,衬垫用温水浸湿。 (二)据治疗目的,定电极放置方法。 1、单极法:电极100cm 2,于颈后或腰部,手柄电极置于患部之神经肌肉运动点。 2、双极法:个小圆电极,径1-2cm,放在肌腹两端,可用于两个手柄电极控制。(三)准运动点,将电极用固定带固定。 (四)根据电诊断结果,选择适宜的电流参数,如脉冲前沿、后沿、脉宽、频率等,然后调节电流强度,引起明显肌肉收缩。 (五)一组病肌刺激15-30次后换其他病肌,反复循环4次。 (六)电刺激时嘱患者尽力做主动收缩肌肉之动作。 (七)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逐步给肌肉增加负荷,如放沙袋、反向牵引等。 (八)痉挛肌刺激时选用波宽(0.2-0.5ms)和频率(0.66-1Hz)相同但出现时间有先有后(相隔0.1-1.5s)二组方波电流。一组固定于痉挛肌两端肌腱处另一组固定于拮抗肌肌腹每组肌肉治疗各10分钟。【注意事项】 (一)运动点要找准,使病肌收缩明显而邻近肌肉反应小。 (二)表面电极无反应时可采用针电极,二根毫针刺入病肌两端,再接上脉冲电流。 (三)治疗时局部不应出现疼痛和肌肉疲劳。

(四)电刺激前可配合温热治疗以增强疗效。 (五)调节脉冲参数时,波宽应小于同期的2/3。 干扰电疗法 【适应症】用于治疗胃下垂、关节炎、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闭塞性脉管炎等。 【禁忌症】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血栓性静脉炎。【操作】(一)根据医嘱选择电极,有衬垫电极、手套电极和吸盘电极三种,电极衬垫用温水浸润。 (二)将选好的两组电极固定于治疗部位,使两组电流交叉在病灶处。 (三)差频范围依病情而定,一般镇痛用90-100Hz或0-100Hz,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渗出吸收用50-100Hz或25-50Hz,使肌肉收缩用25-50Hz或1-10Hz。 (四)检查两组输出机钮是否在零位,将差频范围调节机钮调至需要位置,然后接通电源,分别调节两组输出达所需电流强度。 (五)治疗时如需改变差频范围,可直接调整定频、差频机钮 不必将输出调至零位。 (六)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治疗20分钟。【注意事项】(一)两组电极不得相互接触,衬垫勿置于皮肤破损处。 (二)电流不可穿过心脏、脑、孕妇下腹部。 (三)有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进行治疗。音频、调制中频电疗法 【适应症】瘢痕、硬结、肠粘连、肠麻痹、血肿机化、软组织和神经疼痛、咽喉炎、乳腺淤滞块等。【操作】 (一)音频电疗操作: 1、根据病变部位选用不同长度的条状电极或长方形电极,衬垫用温水浸湿。 2、视需要将电极并置或对置,电极与皮肤紧密接触,固定好。 3、接通电源,调节电流输出至患者耐受量。 4、治疗结束,电流调到零位,切断电源,取下电极。 (二)调制中频电疗操作:

康复科诊疗常规与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

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 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操作 1、小功率超短波用于面部,趾,指等小部位,大功率超短波适用于躯干,肢体等大部位。 2、开启电源预热1~2分钟,调节输出至治疗所需剂量。 3、治疗剂量分为无热量,微热量和温热量。 4、治疗中工作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如头晕,心慌,应停止治疗。 5、治疗完毕,将输出调至预热挡,准备下位患者治疗。 注意事项:治疗急性炎症时,应严格无热量,短时间治疗。 1、导线勿打圈和交叉,通过患者身体时用毛巾隔开。 2、注意极板有无破裂,接头处金属是否裸露。 3、感觉不良者,骨突出部位,皮肤出汗及电极下潮湿时,均易发生烫伤。 4、机器在治疗中和治疗 5、分钟内不能移动,夏季注意机器散热。 ㈢微波疗法

康复科操作规程

康复科操作规程(理疗操作部分)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麻痹和萎缩、尿潴留、习惯性便秘、胃下垂、各种疼痛。痉挛性肌肉电刺激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的偏瘫、脑瘫性痉挛瘫痪。 【禁忌症】植有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脏部位、对电流高度敏感者、孕妇下腹部、颈动脉窦区。【操作】 (一)按医嘱选好电极,衬垫用温水浸湿。 (二)据治疗目的,定电极放置方法。 1、单极法:电极100cm 2,于颈后或腰部,手柄电极置于患部之神经肌肉运动点。 2、双极法:个小圆电极,径1-2cm,放在肌腹两端,可用于两个手柄电极控制。 (三)准运动点,将电极用固定带固定。 (四)根据电诊断结果,选择适宜的电流参数,如脉冲前沿、后沿、脉宽、频率等然后调节电流强度,引起明显肌肉收缩。 (五)一组病肌刺激15-30次后换其他病肌,反复循环4次。 (六)电刺激时嘱患者尽力做主动收缩肌肉之动作。 (七)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逐步给肌肉增加负荷,如放沙袋、反向牵引等。 (八)痉挛肌刺激时选用波宽(0.2-0.5ms)和频率(0.66-1Hz)相同但出现时间有先有后(相隔0.1-1.5S)二组方波电流。一组固定于痉挛肌两端肌腱处另一组固定于拮抗肌肌腹每组肌肉治疗各10分钟。 【注意事项】 (一)运动点要找准,使病肌收缩明显而邻近肌肉反应小。 (二)表面电极无反应时可采用针电极,二根毫针刺入病肌两端,再接上脉冲电流。 (三)治疗时局部不应出现疼痛和肌肉疲劳。 (四)电刺激前可配合温热治疗以增强疗效。(五)调节脉冲参数时,波宽应小于同期的2/3。干扰电疗法 【适应症】用于治疗胃下垂、关节炎、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闭塞性脉管炎等。 【禁忌症】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血栓性静脉炎。 【操作】 (一)根据医嘱选择电极,有衬垫电极、手套电极和吸盘电极三种,电极衬垫用温水 浸润。

康复科操作规程

康复科操作规程 一、引言 康复科操作规程是指在康复科临床工作中,为保证康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规范康复科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的准确性,并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康复治疗和关怀。本文档旨在为康复科操作人员提供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导,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操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1. 康复科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证书。 2. 操作人员应了解康复科操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 3.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患者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有效地进行合作。 4. 操作人员应时刻保持工作用具的整洁和清洁,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安全。

三、操作流程 1. 患者评估:操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日常活动能力等方面。 2. 制定康复方案:根据患者评估结果,操作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明确康复目标和治疗计划。 3. 康复操作:操作人员应根据康复方案进行具体的康复操作,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治疗、运动治疗、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各项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应准确无误地执行操作步骤,并根据患者的实际反应进行调整。 4. 监测和记录:操作人员应监测患者康复进展情况,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同时,应定期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康复反馈和需求。 5. 操作安全:操作人员应遵守操作安全守则,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卫生,并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

6. 操作质量控制: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操作质量控制,检查康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流程的有效性,并及时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规范行为。 四、操作方法 1. 物理治疗操作:物理治疗是康复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热疗、冷疗、按摩、理疗等。操作人员应熟悉并掌握各项物理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2. 运动治疗操作:运动治疗是康复科的核心治疗方法之一,包括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等。操作人员应了解不同病情下适用的运动治疗方法和操作要点,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3. 功能训练操作:功能训练是康复科的重要工作之一,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等。操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能力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功能训练计划,并进行具体的操作指导。

康复医学临床操作规程

临床操作规程 主编: 副主编:顾问: 目录 第一章康复评定技术常规 一、身体形态测量 二、关节活动度测量 三、徒手肌力检查 四、运动发育评定 五、姿势反射检查 六、协调性评定 七、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八、失认、失用症检查 九、步态分析 十、感觉检查 十一、语言能力检测 十二、社会生活能力评定 十三、职业能力评定 十四、肢体残疾评定标准 第二章康复治疗技术常规 第一节关节活动度训练 第二节肌力增强训练 第三节肌肉松弛训练 第四节体力恢复训练 第五节协调性恢复训练 第六节姿势纠正训练 第七节感觉再训练 第八节语言训练 第九节作业疗法

第四章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常规 第五章物理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三、干扰电疗法 四、音频、调制中频电疗法 五、短波疗法 六、超短波疗法 七、微波疗法 八、红外线疗法 九、紫外线疗法 十、磁疗法 十一、石蜡疗法 十二、水疗法 十三、冷疗法 十四、牵引疗法 十五、间歇施压疗法 第五章内外科操作规程 第六章护理操作规程 第七章其它科室操作规程 第一章康复评定技术常规 一、身体形态测量 一、周径测量 【目的】通过四肢、躯干周径测量,可评定肿胀程度、肌萎缩程度、肌肉收缩功能、呼吸状态及截肢后残端的成熟度。 【方法】 (一)脱掉衣服,暴露被测部位。 (二)将卷尺平放在被测标志上,与长轴垂直围绕一周,松紧度合适。 (三)测量体位和标志如下。 1、四肢周径测量:

(1)上臂: ①体位:上肢自然下垂,先测伸肘位,后测屈肘位。 ②标志:肱二头肌最大膨隆处。 (2)前臂: ①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最大周径在近侧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在远端最细处。 (3)大腿: 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髌骨上缘向上5cm划一标点。 (4)小腿: 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最大周径,测腓肠肌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内外踝上最细处。 (5)手指:采用不同直径的指轮,如NO112.5mm,NO4233mm。相邻指轮直径差0.5mm。将合适的指轮套在肿胀指节上,记录编号。 2、躯干周径测量: (1)胸围: 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垂于体侧,平静呼吸及深呼吸各测一次。 ②标志:乳头或肩胛骨下缘的下平线。 (2)腹围: 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第12肋端及髂前上棘的中点最细处。测量前排空大小便。 (3)臀围: ①体位: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部位。 3、截肢残端周径测量: (1)上臂:从腋窝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2)前臂:从尺骨鹰嘴向下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3)大腿:从坐骨结节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4)小腿:从膝关节外侧间隙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二、肢长测量

康复科诊疗常规与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物理医治操作规程 一、物理医治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医治工程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适宜体位,并交待本卷须知。. 4、各物理医治工程具体操作详见各工程操作方法。 5、医治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察并询问病人,说明正常反响和非常反响。非常反响马上处理或停止医治。 6、医治终止后,整理好机器和医治床,作好下一位病人医治打算。 二、物理医治操作常规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害、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医治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医治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依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医治,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拟时比拟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假设病人难以忍耐,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医治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医治停止。 6、每次医治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样10-20 次为1个疗程。 本卷须知:在中频医治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回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医治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痛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医治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操作 1、小功率超短波用于面部,趾,指等小部位,大功率超短波适用于躯干,肢体等大部位。 2、开启电源预热1~2分钟,调节输出至医治所需剂量。 3、医治剂量分为无热量,微热量和温热量。 4、医治中工作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如头晕,心慌,应停止医治。 5、医治完毕,将输出调至预热挡,打算下位患者医治。 本卷须知:医治急性炎症时,应严格无热量,短时间医治。 1、导线勿打圈和交叉,通过患者身体时用毛巾隔开。 2、注意极板有无破裂,接头处金属是否X。 3、感觉不良者,骨突出部位,皮肤出汗及电极下潮湿时,均易发生烫伤。 4、机器在医治中和医治 5、分钟内不能移动,夏季注意机器散热。 ㈢微波疗法 适应症: 扭挫伤、肌肉劳损、血肿、肩周炎、术后浸润、术后粘连、慢性溃疡、前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XXX 目录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优秀,输出是否一般,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符合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纵通例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

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按照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次为1个疗程。

康复医学临床操作规程

康复医学临床操作规程 主编:孙强三王道清 副主编:王晓红邱健青邱建忠 编委名单(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丁向东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王丹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王晓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王道清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孙昭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孙强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毕少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毕鸿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邱建忠青岛市立医院 苏静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珑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张伯林山东省荣军医院 徐青山东大学 岳寿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高楚荣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袁俊英山东大学 郭志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前言 众所周知,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许多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但或多或少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例如:脑外伤、脑血管病后肢体瘫痪、痉挛、语言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不能等;另外由于治疗疾病的需要,手术后医生常会采取固定、限制肢体活动等措施,例如:骨折、骨关节疾病手术后应用石膏外固定、牵引等办法,这些措施的应用一般会持续2~3个月的时间,而长时间的肢体制动又难免会产生制动部位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关节挛缩等严重的并发症,许多患者一定会为这些后遗症和并发症而苦恼。的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不再单纯要求疾病的恢复、生命的挽救,而更多的要求身体功能的恢复,以便能够继续承担社会和家庭角色,人民群众的这种迫切要求推动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的产生,这便是康复医学。 为顺应时代的这一发展要求,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根据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的要求,各级医院均成立了康复科或理疗科,但广大康复工作者迫切地感到,工作中缺乏一本简明而又规范的操作手册,以配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技术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疗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需要。此外目前医学院校均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医学生渴望需要一本言简意赅而又不失规范的参考书,鉴于此,我们编写了此书。 本书适合各级各类医院从事康复科、理疗科、神经科、骨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使用,也适于医学院校学生使用。 由于时间仓促,编写人员水平所限,本书在文字上、技术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再版时参考。

康复医学康复治疗临床操作规程共43页

康复医学康复治疗临床操作规程 第六章常见病的康复治疗常规 第一节脑血管病的康复 【障碍评定】 (一)运动功能障碍评定:见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 (二)其他功能障碍评定:认识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精神情绪障碍评定见有关章节。 【康复目标】通过采取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调整心理状态,学习使用辅助器具的目的。指导患者家庭生活,使患者能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康复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 【康复措施】 (一)急性期: 1、预防并发症:预防褥疮(勤翻身,应用翻身床、交替充气气垫)、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2、预防关节孪缩、变形: (1) 按摩: ①轻柔,缓慢,作用力中等深度。 ②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按摩,肌张力低的肌群则行擦摩和揉捏。 ③配以相应穴位。

(2)被动运动:做与孪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 (3)体位治疗: ①健侧卧位:患者健侧卧位,在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患侧肘关 节伸展,腕、指 关节伸展放在枕上,患腿屈②患侧卧位: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 缩,患腿放于舒适位置,膝关节微屈,健侧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 撑枕上。 ③仰卧位:适于下肢屈肌张力高而缺乏伸肌张力的患者。患者仰卧,用一枕头或沙袋支撑骨盆前伸,用一小泡沫橡胶垫子置于膝下,使膝关节稍弯曲,不应在下放置任何木板或其他支撑物,患臂放在体旁的枕上,肩关节前伸,手臂伸展、外旋、稍抬高,头呈中立位。 (二)软瘫期: 1、仰卧位转向侧卧位训练: (1)练习翻身的准备动作:仰卧位,双手交叉,患手拇指位于健 指之上,举起交叉的双手超过头,肘关节充分伸展然后放下来,屈 肘时双手放在胸前,然后双手交叉,双上肢伸展且向一侧活动,再 向另一侧活动。 (2)仰卧位转向侧卧位的训练动作:双上肢伸展且向一侧活动, 治 疗人员协助2、坐位和站立的准备动作: (1)桥式运动:治疗师帮助患者将两腿屈曲,使其双脚在臀下平 踏床面,伸髋且将臀部抬离床面。如患者能完成这一双桥动作,可令其伸展健腿,只让患腿做单桥动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