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扬州画舫录》研究

自明代中后期,两淮盐商崛起,迄于它衰落的清末民初,四百年间,曾是扬州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声势煊赫的重要群体角色。尤其在清代乾隆朝,“其时扬州盐法全盛”,他们在淮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影响极大,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两淮盐商在获得大量的财富以后,仅将一小部分用以进行再生产,更多的钱财除报效朝廷、贿赂官府以外,就是用来挥霍享受,要么再做一些维护封建家族声势的“义举”。“其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恤贫乏。下焉者,则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俗所谓盐商派诚为弊俗。”应当看到,其“上焉者”不仅在客观上,而且在主观上,对扬州地域文化内蕴(涵盖园林建筑艺术、书画艺术、学术文化、教育文化、戏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与民俗文化等若干方面)的形成和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两淮盐商既推动了扬州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对这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最终形或,也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兹结合李斗《扬州画舫录》等诸家记载,就以下几方面探究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密切关系,并略述其促进扬州文化事业的客观贡献和作用。

一、两淮盐商和文人学士的交往

业盐于扬的盐典富商多与文士学者建立或深或浅的联系。这在《画舫录》等著述中不乏形象体现。

大盐商安麓村曾设计迫使书法家汪肤敏为之周旋、服务。先是“延之弗就,就之弗见”,遂“使人要于路,掖之入,见则命书戏目数出”,而汪“为其所迫,书而进之”。俟后良久,安方“迓于阶下,曰:…先生古君子,前特相戏耳?”,“乃款留堂上,水陆竞献,笙歌错陈”,“所奏戏文,即为所书戏目也,尽欢而罢”,“归为麓村母书寿序一通”。(卷二)即使著名文人与盐商间亦难免没有瓜葛。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归过扬州”时,安麓村就曾“赠以万金”(卷十)。一些名士在盐商大量馈送金银的礼遇下,纷纷与他们交往应酬。还是这位安麓村,在“重刻孙过庭书谱数石”后,找到当时“主持风雅”的袁枚“馈二千金”求其题跋。袁枚为其“书…乾隆五十七年某月某日,随园袁某印可,时年七十有七?二十二字归之”,而“安已喜出望外矣”。另一大盐商江春,也多结交、延揽名士,“奇才之士,座中常满,亦一时之盛也”(卷十二)。如诗人、书法家叶天赐,“方伯(江春)治事多资之”。《画舫录》形象记载了叶氏夺笔报江春的事迹:“尝随方伯议事某所,众胁方伯将作花押,天赐越阶夺笔脁之。众问为何如人卤莽至此?叶大呼曰:…吾啮江之饭,所以报之者在此时也。?江亦出门去,事赖以不失。”(卷十二)先后来往栖止扬州近30年的著名词人厉鹗,毕生设馆授徒为业,主要坐馆处则是扬州盐商巨子马曰?、马曰璐的园林小玲珑山馆。马氏兄弟雅好诗文歌酒,刻烛投壶,诗酒流连,结吟酬唱。曾书“淮东第一观”(后刻于扬州大明寺东院墙上)的书法家蒋衡,在蕃矨观写儒家13部经典著作80余万字,共历时12年。书与先归于盐务,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所激赏,复由马曰璐费数千金为之装潢成册,经总督高斌进呈乾隆帝。乾隆赐蒋衡任国子监学正,并命刊石立于学宫,镌刻在190座石碑上,成“十三经”碑林,谓《太学石经》,当时陈列在北京的国学孔庙内。(卷二)马氏好结交文士,还不吝金银,资助那些崭露头角的寒门士子。如马曰?初识郑板桥于焦山,爱才若渴,得知其因家贫避债来此,即暗赠纹银200两。后来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名于世,所传扬州某盐商指使一老人骗郑氏为其作画的故事,则形象反映了盐商为与郑板桥交往,而求取书画,且以此为荣的一种社会时尚。

才高艺精的扬州八怪也常常成为两淮盐典富商的座上宾,并多寓其所筑宅园或其他园林。如华萳来扬州,由厉鹗之荐,得识马氏昆仲,参加了其组织的诗社活动。黄慎先后客居

在李氏园、双松堂和刻竹草堂等。陈撰一生与盐商有关,初在盐商銮江项氏家,后馆于徽商程梦星筱园10年,晚年又受大盐商江春之邀入康山草堂。(卷十五)李褁亦常因盐商之约,在贺氏东园、黄园等园中为序书联,赋诗作画。八怪又吟有与盐商等人士交往,宴会园林名胜之所的众多诗作。有:《忆康山旧游寄余元甲、高翔、马曰楚、曰?、曰璐、汪士慎》、《马曰?、曰璐兄弟,拈同王岐、余元甲、汪埙、厉鹗、闵华、汪沆、陈皋,集小玲珑山馆》(金农);《李氏小园》、《平山宴集》(郑燮);《试灯前一日集小玲珑山馆听高西塘诵雨中集字怀人》、《二月九日雨中,石门招同诸友,泛舟毕氏园林,分得宿字》(汪士慎);《黄园探梅限二萧》、《重过黄园再用前韵》、《题弹指阁》(高翔);《晨起出郊至净香园》、《南园即事》(罗聘);等等,牛应之《雨窗消意录》卷三则记载了一则金农为盐商解围的故事。钱塘金农客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日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金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某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金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皆请全其篇。金诵之曰:“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佩服其博洽。其实乃金农口占此诗,为该商救急解围耳。某商果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这也说明八怪的生活和创作往往与盐商的财力支持分不开,一些盐商为八怪等文人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活条件和物质基础。

“扬州为南北之冲,四方贤士大夫无不至此”(卷十)。而考不少文士与两淮盐商的交往,原因不尽相同,辄为谋取生计,体现了程度不等的依赖性。至于两淮盐商交结、拉拢和资助文士的动机,虽多为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藉以冲淡自己身上的铜臭,满足个人需要,或亦出于对文士的敬重之情,但在客观上皆有助于文人学者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文化事业的兴盛。何况,在两淮盐商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文学艺术的喜爱者和擅长者,有些盐商本身就兼具商人和文士的双重身份,称之为“儒商”。前述康熙年间在扬经营业积资巨万的马氏兄弟皆以诗名。马曰?在扬主持诗坛数十年,有“南马北查”之称。乾隆年间的总商江春的诗才也曾博得袁枚的称赞。《画舫录》称他:“工制艺,精于诗,与齐次风、马秋玉(曰?)齐名。先是论诗有南马北查之誉,迨秋玉下世,方伯遂为秋玉后一人”(卷十二)。汪懋麟出身于盐商,于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并授内阁中书,参修《明史》。他曾受业王士祯门,工诗,才气纵横,有《百尺梧桐阁集》、《锦瑟词》等。又如据《画舫录》载,吴氏尊德,其“弟尊楣,字载玉,工诗”(卷十三);盐商黄标兄弟三人,其弟“辑工诗”(卷十二)。

两淮盐商中程晋芳(字鱼门)堪为儒商俊彦之一。其“独好儒术,购书五万卷,招致天下高才博学,与其讨论,四方宾客游士辐辏其门,由此交日广、名日高,而家日替”。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七亦谓程“性又好客,延揽四方名流,与袁大令枚、赵观察翼、蒋编修士铨为诗歌唱和无虚日。由此名日高,而家日替矣”。即言晋芳与名士的交往已达到痴迷境界,以至山穷水尽,倾家荡产。而他与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莫逆之交,又是盐商与文士间交往最为典型的例子。乾隆六年(1741)冬,吴敬梓受新结识的忘年交程晋芳邀请,经扬州北上赴淮安其家作客。两人研讨学问,吟诗作赋,相互赠答。而吴敬梓应邀前往,实亦有求取衣食之助的用意,故未长久逗留,只住了两三个月。程晋芳原藉安徽新安(歙县,今属黄山市),“高祖自歙迁扬,以盐荚起家”。及至乾隆初期,在“两淮殷富”中“程氏尤豪侈,多畜声色狗马”,晋芳“兄弟三人接屋而居,食口百人,延接宾客,宴集无虚日”。其族祖丽山常为客居南京的吴敬梓提供生活资助。吴敬梓原与程晋芳在南京过从,意趣相投,此次去淮安作客,从鱼门处受益不少。且由于他在程家曾住过一段时日,对两淮盐商的生活起居亦有了亲身观察和较多体验,为其创作巨制《儒林外史》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乾隆八年(1743)至十四年(1749)之间,吴敬梓为谋求衣食再度由南京赴淮安拜访程晋芳,此时已囊空如洗。然数年后,程晋芳因嗜书若渴,遍交文士,耗资甚多又不善经营管理,以致荡尽家财,债积如山。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二人不期相遇于扬州。吴敬梓知其益贫,执之手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

境不易处也,奈何!”程“返淮,将解缆”,二人欷逴道别。不料7日后,他就得到了吴敬梓病逝于维扬的噩耗,顿处极度悲痛之中。时有其《哭吴敏轩》吊诗云:“三年别意语缠绵,记得维舟水驿前。转眼讵知成永诀,拊膺直欲问苍天。生耽白下残烟景,死恋扬州好墓田。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剩典衣钱。”过了十六七年,程晋芳撰下了现存最完整的传记资料《文木先生传》;而在吴敬梓迭遭穷困的垂暮之年,其曾以诗赞之曰:“……《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吴敬梓与程晋芳的交往不啻为一段文坛佳话,他们的命运变迁,坎坷际遇,折射出所处时代的缩影,又堪为一幕催人泪下的悲剧。

二、两淮盐商与扬州园林建设

明中叶后至有清一代,在扬州兴建的相当大一部分园林是两淮盐商经济富足的产物。尤在乾隆朝,“时值海内承平,物力丰富,两淮鹾业又适当极盛之时,故各大商不惜糜千万巨金,争造园林,以备翠华临幸”。光绪《江都县续志》载:“商人多治园林饬厨,传教歌舞以自侈。”此间扬州的建筑业、花木业、饮服业、旅游业等也得以长足发展。可以说,两淮盐商雄厚的“资本”造就了清代扬州园林的全盛期。连乾隆帝也不得不惊叹:“盐商财力之伟哉!”两淮盐商争造园林的主要目的旨在供一己游赏宴乐之需,然也不排除部分园林运用于公益事业。而盐商与园林的关系,“其实也是经济与文化之关系的具体化”,“盐商掏钱建造了园林,园林却又提高了盐商的社会地位与公众形象”,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扬州园林给盐商带来的,“不仅是一片宴游的场所,而且是一种品位、修养和道行”。

考扬州不少园林及胜景(包括湖上园林和城市山林、庭园),为盐商修筑或居住。如安氏园为乾隆年间大盐商安麓村之宅园;净香园是两淮总商江春所筑,坐落在瘦西湖内莲性寺的白塔,亦由他集资而建;个园系清嘉庆间两淮商总黄至筠于寿芝园故址改筑而成;别圃乃歙县富商黄履昴构造。又,汪玉枢建九峰园,鲍志道建西园曲水,江春建康山,汪应庚建大明寺西园、平山堂万松亭,郑氏建影园、休园;亢氏有亢园、安氏有约园、马氏有街南书屋、程梦星有筱园、黄履暹有趣园、吴家龙有锦春园,等等。而从罗聘所居宅园朱草诗林,金农、李?、李褁等人为有关园林题匾、书序、撰联、绘图等方面考察,包括八怪在内的部分文人画士,又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扬州园林的建设。乾隆朝,盐运使卢见曾衙内也有园林一区。时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卷六)之说。其际书于两淮盐运使文宴间的牙牌上,遂有临水红霞、绿稻香来、平冈艳雪、绿杨城郭、卷石洞天、虹桥揽胜、白塔晴云等二十四景之称,其后又有竹西芳径、邗上农桑、杏花村舍、蜀冈朝旭等诸景名世,即指一座座官园或私家园林。其中之一“华祝迎恩”,就是官令“淮南北三十总商,分工派段,恭设香亭,奏乐演戏,迎銮于此”(卷一)所构建的亭园。康熙、乾隆帝曾六次南巡到扬州,两淮盐商均竭力奉承,“凡有可悦上意者,无不力致之”,除了承担一切供应,并“大购架、兴宫室、建园池、营台榭,屋宇相连,矗似长云”,于瘦西湖至平山堂下的两岸竞筑园林,以至出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弘历帝自己“亦谓行在以来,莫若扬州适意者”。《清稗类钞》卷二十四又记有两淮八大盐商之一汪石公之妻造园池等事迹。石公既殁,内外各事均由其妇主持,故人辄称之曰“汪太太”。“太太当高宗幸扬时,与淮之盐商,先数月在北城外择荒地数百亩,仿杭之西湖风景,建亭台园榭,以供御览。惟中少一池,太太独出数万金,夜集工匠,赶造三仙池一方,池夜成而翌日驾至,高宗大赞赏,赐珍物,由是而太太之名益著。”仅据笔者初步统计,《画舫录》所载部分盐商及其后裔构筑和所涉园林即有55处,几占全书所记园林的一半,若深入考辨后当更多。而两淮盐商等所建的扬州园林,则标志着园林建筑艺术彻底走出了深宫禁苑,作为一笔丰厚的人类文化遗产,属于东方园林建筑体系的一部分,具南方之秀而兼北方之雄,富有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盐商构筑的园林出神入化的描叙,动人遐想不已。《儒林外史》花费较多笔墨描写的徽籍万雪斋、宋为富两大盐典富商的私家园林,一定程度反映了清初以来

至乾隆朝扬州城市山林或庭园的胜景。万家宅园有小桥流水和“高高低低许多楼阁”,“那塘沿略窄,一路栽着十几棵柳树”,“一路的朱红栏杆”,进去“三间花厅,隔子中间,悬着斑竹帘”,里面摆的都是水磨楠木桌椅,陈设极其富丽华美。对宋家宅园更有深邃曲折,具体入微的描叙:“厅背后左边,一个小圭门里进去,三间楠木厅,一个大院落,堆满了太湖石的山子。沿着那山石走到左边一条小巷,串入一个花园内。竹树交加,亭台轩敞,一个极宽的金鱼池,池子旁边,都是朱红栏杆,夹着一带走廊,走到廊尽头处,一个小小月洞,四扇金漆门。走将进去,便是三间屋,一间做房铺设的齐齐整整,独自一个院落。”作品随人物足迹所向和视野的转换,对扬州盐典富商的宅园作了全景式扫描,笔墨经济,准确体现了当时住宅园林的特色与造园艺术,地方色彩十分鲜明。朱江先生指出:“吴敬梓所写的扬州园林,虽未道及是谁家的园子,但可以作为史料来看待。”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的吴趼人在其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中,亦有一段和扬州城市山林有关的记述:“原来扬州地方,花园最多,都是那些盐商盖的。上半天任人游玩,到了下午,园主人就来园里请客,或做戏不等。……我问起述农,说这容园的繁华,也可算是绝顶的了。久闻扬州盐商阔绰,今到了此地,方才知道名不虚传。”容园,原为乾隆间徽商后为武汉黄德道员黄履昊所筑。无独有偶,金安清《水窗春呓》一书中复有对它的描写:“园广数十亩,中有三层楼,可瞰大江。凡赏梅、赏荷、赏桂、赏菊,皆各有专地。演剧宴客,上下数级,如大内式。另有套房三十余间,回环曲折,不知所向。”至于扬州小说家写扬州园林者,最先见于民国初年李涵秋所著的《广陵潮》。该书第七十二回《小团圆商量联宅眷》、八十五回《遗老拜牌演成趣剧》、八十九回《诗社联欢园林雅集》中,分别写到包括盐典商家捐资所建园林在内的何园、陈家花园和徐园。

纵观扬州两千多年园林历史,园林兴旺无一不和城市经济发达紧密联系,并无一不和盐漕之利、交通之便紧相结合。特别是盐业的盛衰,对扬州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关系极大。清代中叶扬州园林的鼎盛局面,固然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多次南巡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不无出于扬州系两淮盐务衙门驻节和众多盐业商总寓居之地,而赖有雄厚的盐业经济为基础支柱。此外,“扬州地居南北之中,尽收交通运输之利,对其经济兴盛,文化繁荣,园林发展,举足轻重。这从近百年来地理变迁,经济变革,交通改道,盐场北徙中,得到证实。往日称雄于东南的扬州,随之中落,由那…扬一益二?的大都会,变为中小城市。昔日园林的规模与结构,相应发生变化,日益趋向庭园化,出现余事山水的格局,以致把…以园亭(称)胜?的桂冠,揖让苏州”。

而综览两淮盐商营建的园林,又形象展示了扬州园林注重“厅堂为主”的格局,精用砖、石、木等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充溢书卷气,曲径通幽、别具天地等扬州园林的基本特色和精湛的造园艺术。扬州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两淮盐商兴造、扩建的园林,则丰富了名城具有深厚而独特人文景观的内蕴,亦为形成名城今天的城区结构格局、地位及规划其发展方向,创国家一流旅游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者,其造园艺术、建筑风格和传统特色,又给今人保护与建设、开发古典园林以重要参考和诸多借鉴、启示。

三、两淮盐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

应当看到,在盐业促进扬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盐商内涌现出了一批文士、学者、书画家、藏书家、慈善家等。这些人士不乏家资富有,却不似那些“下焉者”穷奢极侈,争奇斗富,一掷千金,而是乐善好施,辄将大量资财用于发展扬州文化事业,乃至身体力行,投资兴办教育,举行文化活动,赞助、扶植地方戏曲,刊刻典籍法帖,收藏图书金石字画,并热心致力于其他公共福利事业。而在其影响下,实际参与者又远不限于盐商中的人士。

雍正十二年(1734),马曰?在新城广储门外于崇雅书院旧址上重建堂宇,名曰“梅花书院”。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任该院掌教,“风规雅峻,奖诱后学,赖以成名者甚多”(卷三),且促成

了安徽桐城派与扬州学派的交流。清代安定书院系由巡盐御史胡文学合两淮盐商重建,杭世骏、蒋士铨、赵翼等清代著名学者都曾主讲此书院。即以“汰侈”出名的大盐商汪石公之妻也热心书院事业,《清稗类钞义侠类》载有“汪太太捐资助书院”条。“膏火来源总是盐”,清代扬州义学的经费都依靠于盐务。而安定、梅花两书院,即培养出了段玉裁、玉念孙、王引之、汪中、洪亮吉、孙星衍、刘台拱、顾九苞、刘文淇、凌曙、洪莹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和各类人才。https://www.doczj.com/doc/6513667528.html,

两淮盐商修建的园林多是其刊刻图书典籍与文人墨客雅集活动的场所,书卷气甚浓。如易园为乾隆间歙县盐商巨富黄晟所筑。黄氏曾于此园刊刻《太平广记》与《三才图会》书两部。梦园壁嵌石刻黄山谷书法17方,园内收藏宋元以来书法名画极夥,有《梦园书画录》与《梦园丛书》面世。徽州歙县大盐商鲍志道扩建的西园曲水,构于水曲,复筑…觞咏楼?,每在春燕秋雁来归、夕阳疏雨时节,或行诗文酒会,或抱琴而歌,均无不宜。街南书屋乃安徽祁门盐商巨子马氏的城市山林,“旧有十二景”,以小玲珑山馆最为有名。“(其时)主其家(小玲珑山馆)者,为杭大宗、厉樊榭、全谢山、陈授衣、闵莲峰,皆名下士,有《邗江雅集》、《九月行庵文宴图》问世”。而江春建秋声馆,蒋士铨(字心余)主此馆时朝拈斑管,夕登氍毹,撰杂剧《四弦秋》、传奇《空谷香》;厉鹗写有名词《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后被龙榆生编入《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如是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园林既是盐商与文人交往的历史见证,亦对诗文之士、艺术家们予以相当影响和促进,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创作和研究的理想天地,有效开启其更多想象与驰骋的空间,也增加了园林的品味、知名度和美誉度,又反过来推动了扬州园林事业的繁荣。当其际,“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为最盛”(卷八)。与会者,亦有高翔、汪士慎等诸诗文书画名家,故散见于诗文集者日众,无不有裨于扬州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而当马曰?去世后,袁枚曾作《扬州游马氏玲珑山馆感吊秋玉主人》云:“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客散兰亭碑尚在,草荒金谷鸟空鸣。我来难忍风前泪,曾识当年顾阿瑛。”大学者阮元则在嗣后嘉道间两淮盐业渐衰之际,于《马半槎园林行乐肖像图跋》一文中感叹:“扬州业盐者多,今求一如马君者,不可得矣!”阮元之语实亦预示着,随着两淮盐商的衰败和一蹶不振,长此以往扬州作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城市地位的动摇和衰落。

两淮盐商的另一功绩是对地方戏曲文化的赞助和扶植。乾嘉时期,处于长期正统地位的“雅乐”昆曲日益衰颓,各种地方戏曲已在全国蓬勃发展。“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卷五)“花部”的设立及它能与“雅部”昆曲一起,被列入为迎接乾隆多次南巡而备的供奉演出,反映了地方戏曲的兴起和繁荣的时代潮流。而花部能得以生存和兴盛,并与雅部昆曲分庭杭礼,除自身因素外,背后得力于两淮盐商经济上的支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盐商用钱物供养各地来的戏班,招集戏曲班社会演,也请文士撰写剧本供戏班排演,如聘请蒋士铨、金兆燕(卷十、十二)等制曲名家,且重金延聘秦腔名角魏长生、安庆名旦郝天秀,及以擅演《醉菩提》全本得名的刘亮彩等名流演员(卷五),从而吸纳八方戏曲人才组织家庭戏班。《画舫录》卷五记述了当时扬州盐商家班情况。即昆腔有徐尚志、黄元德、张大安、汪启源、程谦得、洪充实、江广达(春)各自组织的七大内班,江春又征有花部春台班以备大戏。须知,正是两淮盐商征召的花部徽班于乾隆五十五年及嘉庆年间相继晋京汇演,后逐渐合并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并于清季最终融合、演化、发展为中国的国剧——京剧。

珍藏古书秘籍、稀世字画、金石彝鼎等,或供朝廷征集,或供文人观摩、欣赏,或供学者借阅交流,以资著述,或刊刻文献典籍利于流传,也是两淮盐商中一些有识之士贡献的实绩。清代扬州藏书惊人。收藏《四库全书》钞本的文汇阁藏书丰富。然私家藏书也很可观。如清初以豪富名世的季寓庸之子季振宜,尤喜藏宋元版书,“收藏之富,甲于江南”。在大力搜求书籍后,其精心撰写的《季沧苇藏书目》约著录图书1000多种,20000余卷。而后私

家藏书首推盐商马氏昆仲。其丛书楼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是清代著名藏书楼之一。《清史稿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江南北”。马氏食客厉鹗正是利用其中藏书,尤留心于宋人文集、诗话、说部及山经、地志等,著《辽史拾遗》、《宋诗纪事》、《南宋杂事诗》、《南宋院画录》等要著,而卓然成家。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编纂《四库全书》,征藏书家私本,马氏被采用的书目就有776种。《四库全书》系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该书《总目提要》载乾隆诏谕称:“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如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之马裕四家,为数至五六七百种,……着赏《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以为好古之劝。”其中,马氏进献本为藏书家之冠。马氏兄弟勤学好客,酷爱典籍,每见好书,必重价购之,世人愿见之书,不惜重金付印,并乐于他人借阅。如刻《经义考》、《渔阳山人之感旧集》、《说文》、《玉篇》、《广韵》、《字鉴》等书,因其精心组织校勘,无讹本,雕印精美,后人赞为“马版”。盐商鲍志道亦是藏书家兼雕版家,有世袭的古书斋“安素轩”,珍藏历代大量文物图书,不少是唐宋元明诸家法书墨迹、拓本,并刻有《四书五经读本》、《太平御览》等长编巨帙。其长子鲍漱芳主持镌刻的《安素轩法帖》是鲍家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最大贡献。该法帖系清代后期一部内容宏富、镌刻精良的丛帖,共收集唐、宋、元、明名家法书计12卷,镌石300余方,具有很高的艺术、史料价值。值得一提的藏书家还有扬州测海楼主人吴引孙、吴筠孙兄弟。吴氏先世本安徽歙县人,乾隆年间至扬州从事盐业。吴氏测海楼在北河下,今泰州路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原有藏书8020种,247759卷,数量之多,蔚为大观。吴氏远非一般鉴赏家、古董家、收藏家可比,不象传统藏书家对外国藏书不屑一顾,而是尽力收购,以便从中借鉴富国强兵的道理。诚然,吴氏藏书旨在为异日子孙能读书而憾无书者备焉,但这一可与宁波天一阁媲美的测海楼藏书,对推动扬州文化教育乃至民族文教事业而产生的远期功用,足以赢得后人珍视。此外,《画舫录》载盐商巴慰祖“收藏金石最富”(卷二),銮江项氏“彝鼎图书之富甲天下”(卷十五)。此类收藏有助于江春甥孙、杰出学者阮元撰写成《积古斋钟鼎彝文款识》专著。该巨著录古器物多达560件,并以此“辨识疑文,稽考古籍,国邑、大夫之名,有可补经传所未备者”。阮元利用诸种石刻文字和各类金属器物铭文来校勘古籍,为后世学者所重,而使校勘学有新的进展与突破,不能不肇始于两淮盐商收藏之功。www (朱广盛)

【9A文】徽州文化尔雅课

徽州文化 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正确答案:√ 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 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 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 B、区域性、独特性 C、区域性、普遍性 D、独特性、普遍性 正确答案:C 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 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 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 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A 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 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 B、东南邹鲁 C、岭海名邦 D、文献名邦 正确答案:B 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 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 B、抚州 C、歙州 D、青州 正确答案:C 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 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 B、隆庆 C、泰昌 D、天启 正确答案:A 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正确答案:√ 1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 正确答案:×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绘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扬州方言属官话方言区的江淮官话(习惯上称为江淮话或江淮方言)。语言学界公认,扬州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代表。著名语言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鲍明炜先生在《南京方言的特点》(《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说:“本文讨论南京方言的特点,主要是语音特点,是放在江淮方言中说的,……江淮方言地跨苏皖鄂三省,人口7000万,是一个不小的方言区,全区分洪巢、泰通、黄孝三片。……洪巢片和江淮方言全区,以扬州话和合肥话为代表。合肥话的入声已简化为两个韵系八个韵母,扬州话尚有五个韵系十三个韵母;中古咸山两摄(舒声韵),合肥话现为三个韵系五个韵母,扬州话为三个韵系六个韵母。两相比较,扬州话更具有代表性。……从历史上看,南京话是有重要地位的,它从属于江淮方言,但因地理人口环境不同,与这个方言的中心扬州话始终保持一江之隔的距离。” 正因为扬州方言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在全国选择包括北京在内的二十个方言点,调查了语音和词汇,编纂了出版了

《汉语方音字汇》和《汉语方言词汇》,这二十个点中代表江淮方言的是扬州和合肥,代表吴语的是苏州和温州;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袁家骅先生的《汉语方言概要》、著名语言学家、暨南大学教授詹伯慧先生的《现代汉语方言》这两本专著,在谈及江淮官话时,都少不了用到扬州话的例子;1990年,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李荣先生主持编纂了被列为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这部词典分两部分,全国四十二个方言点的分卷本和综合本,这四十二个点中属于江淮话的有扬州和南京。 汉语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研究汉语语言史,研究汉语音韵都少不了方言的材料,上世纪初,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出于研究汉语古音的需要,详细研究了全国范围内的三十个方言点,写成《中国音韵学研究》,这三十个点中属于江淮话的有扬州和南京。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中论及语言发展的规律时也多次举用了扬州话的例子。 扬州方言与民俗

清代盐商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变化.

盐商对古代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扬州为例明清社会,两淮盐商是在纲盐制下的经封建政府特许的专卖群体,他们虽然只具有商人身份,但是却是最富有的商业资本集团,他们垄断了两淮盐场所产食盐的全部流通过程,获得巨额垄断利润。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就无疑会在他们所在的地方产生不小的影响。 清代扬州盐商拥有雄厚的资本,在扬州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扬州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阐述盐商在扬州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其所扮演的社会地位。 一经济方面 “扬州繁华以盐盛”,两淮盐业是明清时期扬州经济贸易支柱产业和众多的行业中的龙头。食盐作为一种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其市场之广需求之大自不必说,况且又实行了专卖制度,无疑,盐业就是一个暴利的行业,盐商因此也就积累了巨额财富,两淮盐业的兴废对扬州的兴衰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盐业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各商贸行业、手工业的发展,使得扬州经济十分繁荣,黄筠宰《金壶浪墨》中记载“江省繁丽,莫盛于苏扬”、《江都县续志》里也说“扬州富庶甲天下”,当时市井相连、鳞次栉比、舟车辐辏、生齿聚繁、富商大贾集聚,扬州得以跻身于世界十大城市之列。 盐商从经营盐业中获得巨额利润,他们把大部分利润用于衣、食、

住、行、文化等领域进行消费,是当之无愧的时尚消费引领者。他们又强烈的消费欲望,不断追求时尚,甚至达到了穷奢极欲、铺张浪费的地步,《扬州画舫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扬州盐务,竞尚奢丽,一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这样的消费习惯,虽然过于浪费不值得提倡,但是却在客观上刺激了扬州的经济发展,也在风尚上催生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工商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那么扬州的繁荣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文化方面 盐商也为扬州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来有“人文荟萃”之称,这种厚重文化气息的形成,除交通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影响因素之外,还与明清之际扬州盐商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封建社会,富商大贾有了物质条件,往往会为自己塑造社会身份,以求得自己个人地位和家族声誉受到社会尊重,这样,他们往往兴办学校、结交文人、招致名士、收藏字画、扶助贫仕等方式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虽然这些活动是为了满足盐商们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但是客观上促进了扬州文化事业的一度繁荣。 盐商们热衷于捐资修建书院,比较有名的书院有安定书院、敬亭书院、梅花书院、广陵书院。清代扬州府进士总达348名,还有11名一甲进士,这与盐商们对文化的重视和这些书院的修建有着很大的关系,扬州成为国内文化发达的重要地区。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更加引得四面八方文人对扬州的向往,不过更令他们向往的理由是盐

盐商与“吃大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513667528.html, 盐商与“吃大户” 作者:王国华 来源:《同舟共进》2015年第02期 【垄断经营谋大利】 明清野史中,记载盐商豪奢的文字屡见不鲜。《清稗类钞》讲,乾隆年间,两淮八大盐商之首黄均太,家资累万,生活骄奢。吃一碗蛋炒饭便要花费50两银子,这碗饭还要保证每粒米都百分百完整,且要泡透蛋汁,外黄内白,又必须粒粒米全部分开。配这碗饭的是百鱼汤,包括鲫鱼舌、鲤鱼白、鲢鱼脑、斑鱼肝、黄鱼膘、鲨鱼翅、鳖鱼裙、鳝鱼血、鳊鱼划水、乌鱼片等。《扬州画舫录》中说,扬州盐商互相比富,婚嫁丧葬,动辄花费数十万。有人家吃饭时,厨子备好十几桌酒席,依次从夫妇两个面前走过,两夫妻以点头或摇头表态。喜欢的留下,不喜欢的直接抬走。又有一人花三千两银子买光苏州城内所有店铺的不倒翁,放到小河中,河流为之堵塞。 《儒林外史》也屡次描述盐商之骄奢淫逸。第四十回中,教书先生沈大年经人说合,将女儿沈琼枝嫁给盐商宋为富。一顶小轿送到宋府后,宋为富打发家人来告知,直接把新娘抬进府内,沈大年且留在下店里住着,叫账房先生置酒款待。沈先生觉得如此被怠慢,怀疑女儿要被宋为富当做妾——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轿子到了宋家,几个小老妈抱着宋的小儿子在大门口同管家一起看热闹。沈琼枝进门就说,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为何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地抬了来,这是要做妾吗?宋为富听到家人的禀报,不屑地说:我们盐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如果都这般阔气起来,这日子还怎么过?既然她来了,就不怕她飞到哪里去!后来沈琼枝收拾细软逃出宋家,宋家买通官府,硬是从南京将沈琼枝抓了回来。 第二十八回中,作者通过季苇萧的嘴说扬州盐商是“六精”——轿里坐的是一个坐收渔利的讨债精,抬轿的是任劳任怨的老牛精,跟轿的是见风使舵的马屁精,看门的是信口开河的扯谎精,家里藏着的是人见人爱的妖精。本来是以上“五精”,但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向来为读书人所不耻的商人花钱买功名,“头上可以戴方巾了,中间定是一个水晶结子”,合起来正好是“六精”。 那么,盐商的钱是哪里来的呢?盐,在古代属于战略物资,大多由官府经营,相当于国营。到了明清,普遍施行“引岸制度”(即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盐商可以运销食盐,但必须向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运销食盐的凭证),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地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地区销售。但领取盐引须凭“引窝”(又称窝根、根窝),即证明拥有运销食盐特权的凭据。盐商为了得到这种特权,须向政府主管部门“认窝”。认窝时,要交纳巨额银两,握有引窝的盐商就有了世袭的运销食盐的特权。

因地制宜 弘扬扬州特色文化

因地制宜弘扬扬州特色文化 如何在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壮大之间寻求最佳的契 合点,一直是古籍出版社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2008 年全国古籍图书订货会即将召开之际,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广陵书社社长曾学文。 广陵书社主要从事古籍图书和地方图书的整理出版。作为一家富有特色的专业出版社,长期以来广陵书社一直以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地方资源、展示扬州形象为己任。大中型古籍整理图书、扬州地方文化图书、雕版活字图书、线装礼品图书为书社出版特色,尤其是线装书的印制、出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书社为出版精品、打造品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有多种图书被列为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作为一家建社时间不长的地方古籍出版社,书社坚持以专业为基础,以特色立品牌,以创新求发展。古籍为基础,线装是特色,古籍影印、古籍整理、古籍普及等各类古籍图书占出版品种的比例接近70%。其中国家古籍整理“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合计七项,目前进展顺利,有望提前完成。古籍图书主要着眼于馆配、出口和专业读者,市场定位相对容易把握,市场风险也相对容易控制。困难在于好的选题少,图书馆底本费用高,整理、编辑难度大,销售周期长。广陵

书社出版的中型古籍图书品种较多,因此对馆配市场格外重视,希望加强与图书馆在信息共享、选题开发、底本使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 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说,出版社转型,既有路线图,也有时间表。古籍出版社当然不能例外。由于该社规模较小,又地处地级城市,政府对于转企改制尚无明确要求。但他们仍主动积极做好准备工作,思想动员,情况摸底,到已经完成转型的出版社学习取经,力争一旦时机成熟,即可快速推进改革。转型不仅仅是形式上由事业转为企业,更重要的是改制以后机制要灵活创新,管理要提高水平,人才要能脱颖而出,企业要有竞争活力、文化实力和发展张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者并不在少数。改企是第一步,关键是改企以后怎么做。古籍出版社完成转型以后,专业特色不能丢,参与市场竞争,依靠的还是自己所擅长的。古籍的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关键是要有计划、协调、可持续、高水平开发,古籍办加强宏观管理协调,出版社之间加强分工合作,古籍整理出版就能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古籍社转型的方式也有多种,按照总署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地方政府的要求,广陵书社正在探讨与大型出版集团进行股份制合作等途径。古籍社转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还是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紧张,改制成本难以承受。

试论扬州盐商的社会影响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非学位课程试卷 专业学科教学(历史) 方向 考试科目扬州地方文化第一学期研究生姓名李艳学号MZ(12008) 考试成绩 导师评语: 导师签字 年月日

试论扬州盐商的社会影响 社会发展学院学科教学(历史) 李艳(MZ12008) 摘要:在古代扬州历史上, 盐业始终是一个支柱产业, 它直接影响到扬州城市的发展。形成于明中叶衰落于清末民初的盐商曾在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清朝时期,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4左右,对扬州经济作出重大的贡献,同时孕育出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园林等知名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又铸造了扬州盐商的人文精神,推动了盐业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扬州盐商;政治影响;经济;儒商;青楼文化;园林 一、盐商起源与发展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2100年前的西汉吴王濞时期。“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而从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唐代后期统治者鉴于相对稳定的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因而重视东南海盐生产,其重臣良吏第五琦、刘晏相继担任盐铁使,先后制定榷盐法和整顿盐法,整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尤以刘晏的改革破除积弊,简化盐税征收办法,减轻了商人负担,促进了盐的流通,两淮盐区食盐生产的极大发展奠定了它在全国食盐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而自明嘉靖、万历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开始了新的振兴,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明代万历年间进行盐制改革,新的盐法制纲盐制的推行,使盐商们携家带口驻足扬州,扬州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扬州盐业经济又步入一个重要阶段。清承明制,清政府尤给予盐商种种优惠,盐业获利丰厚,积聚了大量商业资本,两淮盐商“以盐富”,因而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显赫,形成为除广东行商、山西票商以外全国又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 清代中叶,扬州更是两淮盐漕运输的一大都会,设有两淮盐漕察院和两淮盐运使司,众多盐业商总寓居其地,财力人力物力之厚,富甲天下。清代两淮有30个盐场,所产之盐集中到扬州,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皆富饶地区。扬州位于长江、运河交汇点上,清廷设两淮巡盐御史衙门和两淮盐运使司衙门于此,前者由皇帝心腹主持,后者由三品大员开府。据《两淮盐法志》,乾隆间两淮每年食盐吞吐量为1525900余引(每引一般为300~400斤),成为康乾盛世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扬州盐商的私人财产亦很庞大,堪称富可敌国。盐商大户主要有陕帮、晋帮、徽帮,并在清代迎驾“以布衣上交天子”,(道光《歙县志》卷9)。高宗目睹江春实力,惊叹:“盐商之财力伟哉!”其时“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乾隆37年国库总资产为780余万两白银,两淮盐商的总资产,亦达7000~8000万两。汪喜孙《从政录》卷2、《姚司马德政由叙》、《扬州画舫录》和若干著述,对两淮盐商与扬州经济息息相关的状况及盐商所操盐业曾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揭示。 嘉庆、道光以后,两淮盐业急剧衰落。两淮盐商走向衰退的原因包括很多方

盐城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哪些

盐城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简称“非遗”。盐城历史悠久,董永传说、淮剧、杂技、老虎鞋……沉淀着盐城人祖祖辈辈生活的智慧,承载着盐城深厚的地方文化。 继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项目之后,2008年淮剧、建湖杂技两项深深烙有“盐城”印记的“非遗”项目又升入“国家队”。目前,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3个。淮剧名家张云良、裔小平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澄、王书龙、卜树权、孙贵荣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除了国家级的还有:盐城老虎鞋、东台发绣、沈拱山传说、大丰麦秆剪贴、海盐晒制技艺、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技艺、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施耐庵与《水浒》传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除了国家级、省级的还有:弶港渔民号子、义丰龙舞、面塑、柳编、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阜宁大糕制作技艺、藕粉圆制作技艺、枯枝牡丹传说。 到去年8月,我市全面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任务,共编辑出版普查资料汇编10册,汇编项目802个,排查非遗线索14427条,基本查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传承现状。市、县两级非遗第一批名录全部建立,建湖县、亭湖区还公布了县(区)级第二批名录。目前,全市共有128个项目列入县(市、区)级名录,形成比较完备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内容涵盖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礼俗、戏曲、曲艺、杂技等多项类别。 我市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东台市共有董永遗址50多处,分别立牌予以保护。遗址保护地的群众自发捐款修缮了董孝祠堂。射阳县在后羿的传说、射阳的传说、息心寺的传说等重要资源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盐城特有的地形地貌,还形成了众多以农业劳作为内容的独有的民间传统音乐:《栽秧号子》、《数小鸭》、《小放牛》、《踏车号子》等。 中国汉族戏曲剧种,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

大运河文化广场

大运河文化广场 大运河文化广场 江苏淮安市区最大的市民广场。位于里运河北岸、清江大闸和水门桥之间的漕运路(即河北路)北侧,占地面积约7 万平方米。 淮安由于地处大运河和淮河(故河)交汇处,向为漕运襟喉、南北要津,历史上形成了集河、漕、盐、榷、驿为一体的独有的“运河文化”特色,具有丰厚的积淀。大运河文化广场即为体现这一历史文化景观而兴建。广场北端中心位置高高耸立一座抽象性主题雕塑,两侧辅以8幅石质浮雕,内容为:夫差末口陈兵图,磨盘(口)舣?舟待潮图、清江浦(漕)仓(船)厂盛况图、漕督躬亲盘验图、康熙码头巡河图、舟船过闸艰险图、通衢古驿晨旅图、水上立交壮观图。浮雕前有音乐喷泉。广场东西侧还竖有16根台柱,每根灯柱雕塑一位历史名人。右9根塑淮籍历史名人:韩信、枚乘、鲍照、粱红玉、龚开、吴承恩、阎若璩、吴鞠通、关天培;左7根塑治河治运历史名人:陈登、乔维岳、陈瑄、潘季驯、靳辅、郭大昌、黎世序。有四个柱子每个都画了四大名著之一。 广场环以绿树,间以草坪,气势恢弘,可容万人集会。2002年9月,“中国淮安? 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暨中国烹调协会授予淮安市“中国淮扬菜之乡”荣誉称号的仪式便在这里举行。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剧组以大型歌舞晚会为文化节活动揭幕。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历隋、元二朝而全线贯成。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1794公里,无论历史之久、里程之长,均居世界运河之首。两千余年来,大运河几历兴衰。漕运之便,泽被沿运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人将大运河誉为“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汇聚了中华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杰构。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正是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座落于杭州市城北运河文化广场,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运河博物馆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博物馆于2002年开始筹建,2006年9月建成开放。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 扬州是国务院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4年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自汉代起,扬州便形成了“孳货盐田,铲利铜山”的繁盛景象;唐代的扬州,更是物富民殷,富甲天下,其“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恢宏气势,使扬州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清代的扬州,已跻身世界十大城市的前列,占全国财政税收四分之一的扬州盐业,“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淮左名都以其“枕江臂淮”的形胜,几度辉煌,几度鼎盛,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 一、运河文化 扬州是一座处处洋溢着水的风情的文化名城。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古邗沟,也孕育了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扬州。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以此为中心;春秋古邗沟、隋代古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在这里汇集。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来没有变化过。 扬州是与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受古运河影响和恩泽最大的城市,从而也是最有资格向世人展示古运河文明的城市。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造就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格局了扬州街巷、带动了扬州经济、奠基了扬州文化。古运河是扬州城市最具文化积淀的构想符号之一。正因如此,扬州被确定为“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牵头城市。 二、盐商文化 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个被商人(主要来自徽州的客商)改变的城市。明清时期的扬州,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徽商相对于晋商,多了一点叫做“旨趣”的东西,正是这种“旨趣”,对扬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盐商喜欢附庸风雅,养着大量的文人清客,于是出现了“扬州八怪”;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成就了扬州的饮食文化;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衍生出扬州的沐浴文化。 三、园林文化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扬州园林现存30处左右,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扬州园林寓秀于雄,园因景胜,景因园异,既俱北方之雄,又显南方之秀,比较有代表性的园林有个园、何园、瘦西湖。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主观题规范练(六) Word版含解析

主观题规范练(六) 1.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材料二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材料三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得出盐业历史悠久,据材料一“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得出水运交通发达,据材料一“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第(2)问,据材料二“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得出注重城市建设,据材料二“积极倡办公益事业”得出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据材料二“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得出提高扬州文化底蕴。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得出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第二小问,归纳材料三主旨得出促进扬州文化繁荣和发展,改善社会风尚,结合所学得出阻碍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1)背景:盐业历史悠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2)活动:注重城市建设,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扬州文化底蕴。 (3)原因: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扬州画舫录》研究 自明代中后期,两淮盐商崛起,迄于它衰落的清末民初,四百年间,曾是扬州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声势煊赫的重要群体角色。尤其在清代乾隆朝,“其时扬州盐法全盛”,他们在淮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影响极大,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两淮盐商在获得大量的财富以后,仅将一小部分用以进行再生产,更多的钱财除报效朝廷、贿赂官府以外,就是用来挥霍享受,要么再做一些维护封建家族声势的“义举”。“其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恤贫乏。下焉者,则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俗所谓盐商派诚为弊俗。”应当看到,其“上焉者”不仅在客观上,而且在主观上,对扬州地域文化内蕴(涵盖园林建筑艺术、书画艺术、学术文化、教育文化、戏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与民俗文化等若干方面)的形成和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两淮盐商既推动了扬州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对这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最终形或,也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兹结合李斗《扬州画舫录》等诸家记载,就以下几方面探究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密切关系,并略述其促进扬州文化事业的客观贡献和作用。 一、两淮盐商和文人学士的交往 业盐于扬的盐典富商多与文士学者建立或深或浅的联系。这在《画舫录》等著述中不乏形象体现。 大盐商安麓村曾设计迫使书法家汪肤敏为之周旋、服务。先是“延之弗就,就之弗见”,遂“使人要于路,掖之入,见则命书戏目数出”,而汪“为其所迫,书而进之”。俟后良久,安方“迓于阶下,曰:…先生古君子,前特相戏耳?”,“乃款留堂上,水陆竞献,笙歌错陈”,“所奏戏文,即为所书戏目也,尽欢而罢”,“归为麓村母书寿序一通”。(卷二)即使著名文人与盐商间亦难免没有瓜葛。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归过扬州”时,安麓村就曾“赠以万金”(卷十)。一些名士在盐商大量馈送金银的礼遇下,纷纷与他们交往应酬。还是这位安麓村,在“重刻孙过庭书谱数石”后,找到当时“主持风雅”的袁枚“馈二千金”求其题跋。袁枚为其“书…乾隆五十七年某月某日,随园袁某印可,时年七十有七?二十二字归之”,而“安已喜出望外矣”。另一大盐商江春,也多结交、延揽名士,“奇才之士,座中常满,亦一时之盛也”(卷十二)。如诗人、书法家叶天赐,“方伯(江春)治事多资之”。《画舫录》形象记载了叶氏夺笔报江春的事迹:“尝随方伯议事某所,众胁方伯将作花押,天赐越阶夺笔脁之。众问为何如人卤莽至此?叶大呼曰:…吾啮江之饭,所以报之者在此时也。?江亦出门去,事赖以不失。”(卷十二)先后来往栖止扬州近30年的著名词人厉鹗,毕生设馆授徒为业,主要坐馆处则是扬州盐商巨子马曰?、马曰璐的园林小玲珑山馆。马氏兄弟雅好诗文歌酒,刻烛投壶,诗酒流连,结吟酬唱。曾书“淮东第一观”(后刻于扬州大明寺东院墙上)的书法家蒋衡,在蕃矨观写儒家13部经典著作80余万字,共历时12年。书与先归于盐务,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所激赏,复由马曰璐费数千金为之装潢成册,经总督高斌进呈乾隆帝。乾隆赐蒋衡任国子监学正,并命刊石立于学宫,镌刻在190座石碑上,成“十三经”碑林,谓《太学石经》,当时陈列在北京的国学孔庙内。(卷二)马氏好结交文士,还不吝金银,资助那些崭露头角的寒门士子。如马曰?初识郑板桥于焦山,爱才若渴,得知其因家贫避债来此,即暗赠纹银200两。后来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名于世,所传扬州某盐商指使一老人骗郑氏为其作画的故事,则形象反映了盐商为与郑板桥交往,而求取书画,且以此为荣的一种社会时尚。 才高艺精的扬州八怪也常常成为两淮盐典富商的座上宾,并多寓其所筑宅园或其他园林。如华萳来扬州,由厉鹗之荐,得识马氏昆仲,参加了其组织的诗社活动。黄慎先后客居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时间排列) 【2006年】 2006年7月5日 中国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国家自然遗产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这是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采取的重要举措。这30个遗产名录中包括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青海省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等17处国家自然遗产,以及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等1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设立,将使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建立在国家遗产名录、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世界遗产名录三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与支持的遗产保护方式之一,也是中国遗产保护管理体制的创新。 2006年10月31日 江苏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开启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定的先例。命名代表性传承人,就是在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出代表性人物,通过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命名方式给予认定,对在传承活动中有经济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资助。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主要针对江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37个项目。全省共申报代表性传承人203名,经过专家初评以及评审委员会审议,32人入围,涉及吴歌、昆曲、苏绣、扬州剪纸等25个项目。入围的代表性传承人中60岁以上的22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7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将享有包括向政府申请资助等一系列权利;对年事已高,掌握特殊传统技艺、传承列入濒危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政府将提供帮助,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2006年12月21日 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对外公布,相声、中国象棋、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等48项传统文化、技艺被列入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民间文学类空缺外,4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11项、传统戏剧5项、曲艺6项、杂技与竞技5项、民间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7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5项。其中包括已经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京剧等13个项目。 2006年12月27日 安徽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台。 【2007年】 2007年1月7日 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有10个类别83个项目。此前安徽省经国务院批准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9个项目,自动列入省级名录。至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02项。此次公布的8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鞭打芦花等6项民间文学、五河民歌等12项民间音乐、卫调花鼓等10项民间舞蹈、淮北花鼓戏等12项传统戏剧、门歌等5项曲艺、华佗五禽戏等2项杂技竞技、火笔画等9项民间美术、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等15项传统手工技艺、新安医学1项传统医药、洋蛇灯等11项民俗。 2007年1月8日

第八讲 中国历史区域文化

第八讲中国历史区域文化 一、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起源很早,《周礼》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史记?货殖列传》: 关中:“膏壤沃野千里”、“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地重,重为邪。”“[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三河:“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 《汉书?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隋书?地理志》 《太平寰宇记》 明?王士性《广志绎》 二、区域文化的研究现状 通俗性读物的普及 表现为地域文化丛书的出版,如辽宁人民出版社的一套丛书基本上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区的划分,大致有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八闽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中州文化、江西文化、荆楚文化、台湾文化、两淮文化、徽州文化(形成较晚)、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 专业性的研究 时期:集中在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如周振鹤对秦汉文化区的考察,卢云对汉晋文化地理的研究等。(周振鹤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地域:往往与研究者的籍贯或生活地区有关。如:张晓虹对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张伟然对湖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文化要素:大致涉及到语言、学术、宗教、风俗、人物,有的还涉及到了戏剧和音乐等文化要素。 三、文化区的考古学渊源 《禹贡》九州与龙山文化区系 四、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 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 (1)诸子的“百家争鸣”严谨、睿智地表现了区域文化中学术层面的不同风格;(2)《诗经》国风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区域文化中民间层面的不同风格如音乐、民俗等等。

扬州文化古今

扬州古今文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大诗人李白这首清丽明 快的诗句,一语道出扬州赏景之 妙,使人联想到阳春三月的扬州, 一派草木欣欣,莺飞燕语之景, 那园林台榭、寺观舫舟、岸畔扬 柳、碧波江花,一色儿都罩在迷 离的烟雨之中,如同一轴巨幅水 墨画,好不美妙! 其实,要欣赏扬州美景,又 何须等到三月。如今随着扬州文化的复苏,许多古街区、名园、名人故居、知名的商铺,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资源,目前在扬州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历经几千年深淀孕育,扬州已然成了中国文化艺术最经典的审美取向与标准。大凡讲中国古典文化,似乎少了扬州就不够完整。扬州已然成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以说扬州文化成就了扬州的灵魂,处处散发着一种诱人的美。 扬州历史文化 扬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从鉴真 大师坚韧不拔的东渡日本传播东方佛教 文化和中国文化;从隋炀帝的琼花梦, 到康熙祖孙同下江南;从文人墨客们的 诗词歌赋,到扬州八怪的书画笔墨;从 不贪大求洋内敛不张扬的园林景观营造 到书画及雕版印刷的兴旺发达都可以看 到她的踪影。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 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 文章太守。他们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 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 中,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 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 岁岁年年…… 扬州谚语云“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旧字是代表有文化根基,有历史传承。扬州人 家皆爱书香之气,哪家都没几幅像样的字画、 没几件古玩器具及红木家具?其实这表现出 的是扬州有知识有文化的文人雅士对传统文 化的向往之情。扬州作为一处文化磁场,吸引 着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 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扬州,早已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

2019年广西八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解析版

2019年广西八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如图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毛遂自荐”的典故。公元前257年,秦国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危在旦夕,毛遂自荐,靠胆量和剑威,帮助平原君联楚成功,后被赵王授予谏议大夫之职。此典故主要表明() A.儒家士子品行高洁 B.宗法体系趋向瓦解 C.官僚政治制度形成 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2.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3.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4.据地方志记载,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这一现象() 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 B.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 C.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 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5.20世纪20年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的“象牌”水泥投放市场,逐渐在上海市场取得巨大的销售优势,但很快受到日本水泥会社等大水泥厂的冲击,并一度有所亏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B.近代的中国社会性质决定 C.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薄弱 D.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低 6.“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 扬州人文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至今已有2480年的历史了。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历史 扬州东汉-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西汉-扬州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当地特色 扬州三把刀 扬州厨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上。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 扬州厨刀下的切配:1.5厘米厚的豆制干批成24片,进而切成干丝,薄如纸,细如线,匀如发。扬州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 扬州修脚刀有五种:口窄轻便的平刀(修刀、轻刀),厚而坚的锛刀(枪刀),嵌趾刀(条刀),刀薄柄扁的铲刀(片刀)和刮刀。全套刀又分为大、小两套,大套12把,小套6把。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或撕胼胝,或挖鸡眼,或修嵌甲残甲。 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 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 扬州剃头刀,刀身约长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的准确把握。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2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3.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由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 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 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5.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这一变化 ( ) 时间 崇宁元年(1102年) 嘉定十六年(1223年) 地区 江南东路24.9 27.9 两浙路30.7 32.9 江南西路27.7 37.7 荆湖南路17 22.5

A 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使土地集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6.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 A.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 B.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C.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 D.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7.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 )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8.《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这一现象说明( ) A.特色手工业生产出现B.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 C.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D.区域性经济竞争激烈 9.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 ) 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 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 10.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11.据载:“明万历年间,在铁矿场中,有数百人在矿头指挥下进行生产,矿头并无地产,完全靠经营矿冶而‘享其利’,而矿夫则多为‘处州流民,少不下百,多则至千’。”这一记载从本质上说明(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