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绘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扬州方言属官话方言区的江淮官话(习惯上称为江淮话或江淮方言)。语言学界公认,扬州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代表。著名语言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鲍明炜先生在《南京方言的特点》(《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说:“本文讨论南京方言的特点,主要是语音特点,是放在江淮方言中说的,……江淮方言地跨苏皖鄂三省,人口7000万,是一个不小的方言区,全区分洪巢、泰通、黄孝三片。……洪巢片和江淮方言全区,以扬州话和合肥话为代表。合肥话的入声已简化为两个韵系八个韵母,扬州话尚有五个韵系十三个韵母;中古咸山两摄(舒声韵),合肥话现为三个韵系五个韵母,扬州话为三个韵系六个韵母。两相比较,扬州话更具有代表性。……从历史上看,南京话是有重要地位的,它从属于江淮方言,但因地理人口环境不同,与这个方言的中心扬州话始终保持一江之隔的距离。”

正因为扬州方言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在全国选择包括北京在内的二十个方言点,调查了语音和词汇,编纂了出版了

《汉语方音字汇》和《汉语方言词汇》,这二十个点中代表江淮方言的是扬州和合肥,代表吴语的是苏州和温州;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袁家骅先生的《汉语方言概要》、著名语言学家、暨南大学教授詹伯慧先生的《现代汉语方言》这两本专著,在谈及江淮官话时,都少不了用到扬州话的例子;1990年,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李荣先生主持编纂了被列为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这部词典分两部分,全国四十二个方言点的分卷本和综合本,这四十二个点中属于江淮话的有扬州和南京。

汉语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研究汉语语言史,研究汉语音韵都少不了方言的材料,上世纪初,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出于研究汉语古音的需要,详细研究了全国范围内的三十个方言点,写成《中国音韵学研究》,这三十个点中属于江淮话的有扬州和南京。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中论及语言发展的规律时也多次举用了扬州话的例子。

扬州方言与民俗

方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方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化石,反映了文化的传播和流变。

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十分密切,各地的民俗事象都有一部份通过方言词语反映出来,这是因为民俗的形成和推行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必须有一套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独特的词语。民俗具有地方性,和民俗联系的这些独特的词语也就具有地方性,成为方言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话里的“吃茶”就是个很有特色的方言词。”茶”在普通话里通常是指茶叶泡制的饮料,因而和“茶”相配的动词是“喝”,扬州话所说的“吃茶”,除了茶叶泡制的饮料外,还包括一些米、面、果制食品,这样和“茶”相配的动词自然是“吃”。吃茶”一词,在古代除了“喝茶”这个意思外,还有“女子受聘”的意思。这个习俗在扬州一直沿袭下来,扬州方言中称定婚送聘礼为“下茶”,称聘礼为“茶礼”。在聘礼中还带上茶叶,女家对聘礼中的其他物件通常都是退还一半,而唯独茶叶是一粒不能退的,退则表示不允这门亲事。自清代康熙年间起,扬州随着盐运和漕运的兴起,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和典型的消费城市以后,富商大贾

云集扬州。由此,酒楼茶馆在扬州城里到处可见,饮茶之风更盛。商贾们进茶馆除了品茗消遣以外,更重要的是谈生意。这种风习逐渐扩展开来,一般的百姓之家有大小事也进茶馆商谈。由于进茶馆增添了这一类内容,自然也就不能光是饮用茶叶泡制的饮料了,必须增食一些点心(如三丁包子、干层油糕、翡翠烧卖等),这样,一部分人的早餐也进入茶馆食用,但仍称为“吃茶”,这类

“茶”自然是“吃”,而不能“饮”或“喝”。扬州话里与“茶”有关的词语还有“吃讲茶”、“吃早茶”、“吃晚茶”、“茶干”、“茶米”、“你请我吃早茶,我请你吃晚茶”等。

各地都有一些因方言语音而产生的避讳词和吉祥词,各有各的特色,有的词在甲地是吉祥的,到了乙地可能就是避讳的。在扬州探视病人都要带上苹果,谐音“平(安之)果”,但在上海就不能带苹果,因为上海话里“苹果”与“病故”同音。

“盐”不是个方言词,但盐曾使扬州达到封建社会辉煌的巅峰,由此而产生了若干俗语,有着很深层的含义,如“打死盐侉子”是说菜太咸,既揭示“盐官卖”

的制度、打击私盐政策,同时又揭露了一些缉私者的不法私分。此外还有“一把盐勒住了”、“一肚子花椒盐”等这些俗语充分揭示出扬州经济文化的特色。

扬州方言与民歌

在扬州方言和扬州文化的关系上最有特色的要数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了。

劳动号子是最初的民间文学形式,也是民歌的源头,各地的民歌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演唱的,扬州的民歌总的来说具有亦南亦北,既有江南丝竹的流畅、恬美、清新,又有淮海民歌的粗犷,奔放、刚直、爽朗,也是融汇南北,兼并柔刚,这自然和扬州方言的声韵调有着极大的关系,劳动号子的最初形式都是以字音的声调(包括调类和调值)为基础,把一个字的声、韵拖长,也即“出声(咬清字头)——引长(引长字腹)——归韵(收准字尾)”而形成旋律。后来又在旋律音程中间加入一些装饰音,用滑行的方式使之连接起来。

我们在这些劳动号子中不但可以找到大量的方言词语,还可

以在曲调的音调和节奏中看出方言的特色。扬州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地区,因而与水稻栽植有关的栽秧号子流传得特别广泛。《拔根芦柴花》可以称得上扬州地区栽秧号子的代表之作。它曾传遍全国,被香港电影《三笑》借为插曲后,又名躁一时。它的曲调悠扬流畅,节奏鲜明。音程上几乎没有三度以上的跳进,在歌词上多有衬词,在声腔上多有衬腔的特点。

小调是民歌的另一种形式,也称“小曲”、“小唱”。扬州的小调一般都由劳动号子演化而来,有些“号子”和“小调”几乎很难区分,前面提到的《拔根芦柴花》,既是妇女们在栽秧时经常颂唱的号子,又是很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歌。前几年,扬州与苏州曾为民歌《茉莉花》的“创作权”争得不可开交,两地都为证明这首民歌是本地区的人民创作拿出了一定的依据。我们无意介入这场“官司”,倒是这场“官司”,给了我们启迪——它再次从另一个角度证实扬州方言具有

的“亦南亦北”的特点.反映在民歌上,也就有了一些“吴侬细语”的特征。《茉莉花》上下级进(或小跳)的旋律走向委婉细腻,优美清新,节奏匀称而柔美。

扬州方言与戏曲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戏剧文化,尤其在戏剧音乐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方面更是独具特色,丰富多彩。广义地讲,任何剧种的最初形式都是地方戏。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地方戏的生命就在于使用方言。由于各地的方言不同,字音的调值不同,也就必然要造成各剧种之间的旋律、行腔的不同。地方戏的剧种区别起初也只是声腔的差别,因此声腔的名称就是“剧种”的名称。

扬州是“扬剧”的故乡,它的曲调和表演主要源于扬州地区曾流行的花鼓戏、香火戏和扬州清曲。香火戏源于民间的祭拜、敬神、祝福、祈求平安的香火活动;花鼓戏原系农民逢年过节于庙会前演唱的自娱活动。这些活动开始无曲,只是讲究节拍,夹杂简单的舞蹈身段,后来分别吸收(或直接利用)了扬州民歌小调,形成了香火曲调和花鼓曲调。扬州清曲也称广陵清曲,扬州话里称为小曲或小唱,是一种只唱不演的表演艺术,它的曲调后来为扬剧所吸收。扬州清曲的曲调大都来自民歌,如《剪剪花》就来自《拔根芦柴花》。这些小曲自然是用扬州话演唱的。

香火戏、花鼓戏和扬州清曲后来在特定的情况下成为一体,道白采用扬州方言,曲调不仅继承吸收了这三者的曲牌,还吸收了扬州流行的民歌曲调,成为“扬剧”,所以最初的“扬剧”实际上就是扬州方言、民歌和舞蹈的混合体。不仅如此,某些源于其他方言的外地剧种流入扬州后,受到扬州方言的影响也会产生变异。比如昆曲,传入扬州后,由于它“吴音繁褥,其曲虽极诣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得解知所谓”,以致曲高和寡,观众稀少。为了赢得观众,于是在演出之中插入一些扬州话念白,尤其是插科打浑时夹几句扬州话,虽显得不伦不类,但逗得观众发笑,吸引了观众。此后,扬州话的道白越来越多.剧目上也采取了一些地方典故,最后在声腔上也发了变异,形成了“扬昆”。

用扬州话说表的“扬州评话”艺术在清代的扬州已十分盛行,并日趋成熟。当时较有影响的有话有浦琳的《清风闸》、邹必显的《飞跎传》等。《清风闸》中的主人翁“皮五辣子”在扬州话中已成为市井无赖的的代称;《飞跎传》全书使用大量的方言俗语联缀成篇,谐音转义,信手拈来,妥贴活用,巧妙诙谐,令人喷饭。《飞跎传》全书没有十分精采的故事情节,皆以虚语诳人,倒是给我们的大量的方言资料。石不透中的“石”谐“识”,“石、识”在扬州话中同音,都是入

声字,“跎子”指以”虚语逗人者,”识不透,进了“混混”世家,生了跎子,自然是顺理成章。请了一位好好先生叫做贾大方脉,“贾”谐音”假”,假医生看病,病人自然要倒楣的,来家医治中“来家”这样的构词方式现在城区已不用,只说成“家来”,使我们看出方言的演变。扬州弹词的表演是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其表演与扬州评话大致相同,所不同者是更加讲究方言的字正腔圆,语调韵味。

扬州方言与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传说)都是口头流传(我们见到的本子那是文学工作者根据口头的事故整理记录)的。扬州方言和民间故事的关系不仅表现在这些故事用方言流传,还表现在有的故事来源于方言词或是有的方言词来源于故事,或是有些故事借助于方言才得以广泛的传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才能得以丰满起来。

扬州话里的“五二六三”(一作“讹二六三”)和“无而不轨”,是两个近义的贬义词,都含有为人不正派、不正经的意思。关于它的来源,扬州流传着这么个故事:传说杨玉环和安禄山之间有着不正当的关系,有一天两人又在一起厮混,适逢

唐明皇驾到。当时安禄山背对唐明皇,没有发现皇帝到来,杨玉环只好喊到“吾(我)儿禄山见驾”以提醒安禄山,掩饰丑事。安禄山随即转身下跪,唐明皇说:“吾儿不跪”。后来人们就把“吾(我)儿禄山”说成“五(讹)二六三”;把“吾儿不跪”说成“无而不轨”。这个故事的可靠程度本身就值得怀疑,说这两个词源于这个故事就更不可信,但就语言事实而言,扬州话里没有儿化韵,有入声,不分平舌音和翘舌音,“二、而、儿”都读成(a)“六、禄”、“山、三”同音,“吾、五、无”、“我、讹”、“轨、跪”仅是声调上的差异,它们之间由于轻声或是连续变调,或是讹音的关系,在扬州话里就成了“五(讹)二六三”和“无而不轨”了。当然,编这个故事的人未必清楚语言学的理论,仅是按语言事实进行杜撰。这样,加上这个故事本身所说的杨玉环和安禄山之间,关系就是不正经、不正派,使人听起来便有几分真实感。

吉高的事故广泛流传于扬州里下河地区,主人翁吉高是个类似阿凡提的汉族机智人物。吉高故事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借以方言的谐音造成歧义使财主上当,使穷人得到好处。如他对财主说他每天搓绳子是“三统一冈”,意思是移动三次地方,吵一次架,而财主以为他每天

可搓三桶带一缸;他说他车水“拿手”,意思是用手车水,财主则以为他很会车水;他说他堆草堆“顶顶不歪”,意思是他堆的草堆要用其他东西顶一顶才不会歪倒,财主则以为他堆的草堆可笔直到顶。这样,吉高尽管绳子没有搓,水没有车多少,草堆堆得七倒八歪,但因为吉高有言在先,财主就拿他没办法,不得不付工钱。

扬州方言与白话小说

明清白话小说多以话本为雏型,它们的语言一般者是以北方话为基础,又常有各自的地方色彩,也即期间又有各自的方言成份。了解这些作品中的方言成份,不仅有益于我们赏析作品内容,还要以在考证这些作品的作者,及作者的籍贯、经历、成书的过程乃至版本等方面找到重要的线索或有力的内证。

从话本到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是文学发展的过程,在语言发展史上,则是从近代汉语走向现代汉语的语言形式的过程——白话小说摆脱了书面语与口语脱节,能写不能说,看得懂听不懂的文言文的语言形式,把口语书面化,使书面语接近口语,所以它的广泛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为北

方方言成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奠定了基础。由于语言的接触和文化交流,各方言之间接互相渗透和影响,近代汉语(方言)和现代汉语(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一些不同,原来流传范围较广的一些语法、词汇,现在可能只在一小部分地区流行,或者原来在极个别地区通行的语法、词汇现在通行的范围广了,甚至成为通语。白话小说中常见的“甲+形容词+似+乙”的句式,现在扬州口语中已很少听到,只见于“儿子大似老子”、“屁股高似头”等有限的几条俗语中。

我们曾考察了从元末明初,到清末民初的50余部较有影响的小说中的语言其中,和扬州有密切关系的如《广陵潮》、《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西游记》等小说中有若干扬州话(或江淮方言)自不必说,即便是被多数学者认为是用北京话写的《儿女英雄传》,苏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山东话写的《金瓶梅》等小说中也都能找到扬州话(或江淮方言)的成份,它较多地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儿女英雄传)中有“排揎(数落别人的不是)”,“吃茶”,“不则声(不出声、不讲话)”等;《海上花烈传》中也有“排揎”和“吃茶”,还有“作兴(应该)”、“温吞(不冷不热)”等,《金瓶梅》中有“杌子(一种方凳)”、“韶刀(罗唆)”等,我们虽不能把这些小说的著作权归之于扬州籍的作家。但这种现象说明了两点,一是汉

语各方面之间显现出的交叉性,二是反映了扬州(或是江淮地区)地处北方话(狭义的)和吴语之间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语言上所具有的过渡地带独有的特点,为我们研究扬州话和其它方言之间互相影响提供了线索。

方言之间的最大差异在语音上,考察一部小说的基础方言最重要的自然是考察这部小说的方言音韵,反过来,我们在清楚地知道某部小说使用的基础方言的情况下,又可以从分析这部小说的方言音韵入手来研究那个时代这个地区方言状况。

在这众多的明清白话小说中最值得注意的《水浒传》和《红楼梦》。《水浒传》的作者及其生平事迹异见歧出,未有定论。《水浒传》是用哪里的方言写成的,这个问题搞清了,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基本也就弄清了。颜景常先生从该书的方言音韵入手,对此进行了考察。

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看,《水浒传》非一人一时之作,它的成书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由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演变为

说书人的话本,到元末明初,由文学巨匠提炼加工,运用惊人的艺术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给以更细致、更深刻、更典型的描写,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水浒传》的整理加工者吸收了前人的创造。这部小说里既有“我”,又有“俺”和“洒家”,既有“七上八落”,又有“七上八下”。这位对这部小说最后加工的文学巨匠对方言词语只要是他懂得的,就不加改动,并未统一。因此从方言词入手研究《水浒传》的基础方言困难很大,难以取得比较肯定的结论。如果从方言音韵入手,情况就不一样。第一,《水浒传》入声韵独立。这就可以证明:《水浒传》的语言不属于狭义北方话,即不是山东、河南方言。第二,《水浒传》诗歌“灰”韵字是分开用的。这是《水浒传》不出于吴语作家之手的有力证据,也就是说用韵接近《中原音韵》;第三、中古全浊上声字读去声,《水浒传》诗歌数量不大,去声韵的诗更少。有两首去声韵的诗,含有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这就可以证明《水浒传》作者的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已经变为去声,不可能是吴语。不是北方话,不是吴语;有入声,古灰韵字一分为二,中古全浊声母字读去声。符合这几条的只有江淮一带的官话——现在我们称为江淮话。《水浒传》的基础方言是元代的江淮话。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与扬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王世华先生用大量的例证证实《红楼梦》中有不少南京、扬州一带的语音、词汇、语法成份。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扬州方言也举过例证。笔者也曾有专文讨论,《红楼梦》中的扬州方言成份至少可以说明作者曹雪芹谙熟扬州话,从他的身世来看这完全是可能的。作者成功地运用方言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林黛玉所说的话,所做的诗用扬州话较多,这正好跟她的身世相契合,她原籍苏州,但是是在扬州长大的。

从《红楼梦》的版本来看,庚辰本和程乙本中都有扬州话的成份,但后出的程乙本删去了庚辰本中的一些方言成分,而在别的地方又增添了方言成分,如“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庚辰本第三回),被程乙本改为“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没得”是南京方言。可见程乙奉的整理和抄刻者也是谙熟江淮方言的。后四十回中的方言成分比前八十回少得多,以出现的条目统计,前后的多少为四比一.按章回多少折算,则是二比一。这种情况说明高鹗谙熟江淮官话的程度不如曹雪芹,运用方言刻划人物也略逊一筹。

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几乎无一不带有地方色彩,有的校注者没有注意到这一事实,没有注意到现代方言——活的语言中所反映的近代汉语中的事实。往往在校注时出现一些差错或是误改而失其意义。“夯”在扬州(及大部分江推)话里可作为名词(一种把地打坚实的工具),也可作为动词(表示抬、打、搬等),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形容词(以“夯”作为语素的“夯货”为名词),表示人长相粗壮、行为鲁莽、举止失当、言语没有分寸等。这个词在《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中不止一次地出现,注释者多把它解释成“笨”(“夯货”为“笨货”),并说读音也为“笨”。事实上“夯货”绝不等于“笨货”,尽管“夯”和“笨”之间的词义有交叉之处。《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小说中的“夯”,如果按扬州(或大部分江淮)话中的词义去解释,就显得文字从顺。再就语音而言,“夯”在扬州(或大部分江淮)话中,无论是作为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都只读为(hang),这与它的中古音“虚江切”对应,从《康熙字典》到《中华大辞典》,直至旧版的《辞海》、《辞源》也均未见有同于或近于(ben)的读音,只是据“虚江切”注音,这都说明以“夯”为“笨”是缺乏依据的。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是今镇江人,小说中镇江、扬州一带的方言词俯拾皆是。后来的本子或是把一些方言词语加以

改动,或是加注指出是“明显的错误字句”,最典型的例是把“连跑是跑”改为“连忙就跑”或是“惊醒就跑”,事实上在镇江、扬州(和大部分江淮)话里,“连跑是跑”和“连忙就跑”、“惊醒就跑”的用法和意思并不一样。它表示尽主观能力往前跑,动作比较迅速而且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有反复性。“连跑是跑”和“连忙就跑”都要以用作谓语和补语,但“连忙就跑”一般不作状语,“连跑是跑”可以作方式状语。

我们说扬州民歌、扬州戏、扬州评话、扬州民间传说等使用的扬州话,但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并不等于和扬州的口语完全一致,这种差异一是在词汇和句法结构方面尽可能地向书面语靠拢,如戏剧中大段大段的对白、唱词和评话中的一些评讲实际上往往只是用扬州字音读出书面语而已。这是因为一方面有些词汇在扬州话中没有适合的相对的词;另一方面是有些表演艺术(这里主要指扬剧、扬州评话)有时为摹仿外地人讲话或是能得以在其他地方演出不得不采用一些全

国一致的书面语,以致日久成习;再有一方面是有时为了合于韵文字句、押韵等要求便会出现一些与扬州口语不合的情况。二是这些表演艺术中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目前口语中已不复存在的成份,戏曲和评话、民歌民间故事的讲唱往往

都是以口耳相传的,这样就会保留一些较为古老的成份,也即和方言的演变不能同步进行。这就更有利于我们从中找到有用的东西。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

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

清代盐商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变化.

盐商对古代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扬州为例明清社会,两淮盐商是在纲盐制下的经封建政府特许的专卖群体,他们虽然只具有商人身份,但是却是最富有的商业资本集团,他们垄断了两淮盐场所产食盐的全部流通过程,获得巨额垄断利润。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就无疑会在他们所在的地方产生不小的影响。 清代扬州盐商拥有雄厚的资本,在扬州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扬州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阐述盐商在扬州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其所扮演的社会地位。 一经济方面 “扬州繁华以盐盛”,两淮盐业是明清时期扬州经济贸易支柱产业和众多的行业中的龙头。食盐作为一种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其市场之广需求之大自不必说,况且又实行了专卖制度,无疑,盐业就是一个暴利的行业,盐商因此也就积累了巨额财富,两淮盐业的兴废对扬州的兴衰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盐业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各商贸行业、手工业的发展,使得扬州经济十分繁荣,黄筠宰《金壶浪墨》中记载“江省繁丽,莫盛于苏扬”、《江都县续志》里也说“扬州富庶甲天下”,当时市井相连、鳞次栉比、舟车辐辏、生齿聚繁、富商大贾集聚,扬州得以跻身于世界十大城市之列。 盐商从经营盐业中获得巨额利润,他们把大部分利润用于衣、食、

住、行、文化等领域进行消费,是当之无愧的时尚消费引领者。他们又强烈的消费欲望,不断追求时尚,甚至达到了穷奢极欲、铺张浪费的地步,《扬州画舫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扬州盐务,竞尚奢丽,一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这样的消费习惯,虽然过于浪费不值得提倡,但是却在客观上刺激了扬州的经济发展,也在风尚上催生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工商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那么扬州的繁荣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文化方面 盐商也为扬州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来有“人文荟萃”之称,这种厚重文化气息的形成,除交通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影响因素之外,还与明清之际扬州盐商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封建社会,富商大贾有了物质条件,往往会为自己塑造社会身份,以求得自己个人地位和家族声誉受到社会尊重,这样,他们往往兴办学校、结交文人、招致名士、收藏字画、扶助贫仕等方式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虽然这些活动是为了满足盐商们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但是客观上促进了扬州文化事业的一度繁荣。 盐商们热衷于捐资修建书院,比较有名的书院有安定书院、敬亭书院、梅花书院、广陵书院。清代扬州府进士总达348名,还有11名一甲进士,这与盐商们对文化的重视和这些书院的修建有着很大的关系,扬州成为国内文化发达的重要地区。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更加引得四面八方文人对扬州的向往,不过更令他们向往的理由是盐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20130119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 总则 (2) 第二章 名城特色分析与保护内容 (3) 第三章 市域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4)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 第五章 市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 第六章 名城重点保护区保护规划 (9) 第七章 历史城区整体保护规划 (11) 第八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17) 第九章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19) 第十章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21) 第十一章 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规划 (22)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实施时序 (23) 第十三章 附则 (2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切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持和延续扬州古城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并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化和补充。在本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中的各项规定。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6)《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10 (7)《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2008 (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9)《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 (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 (11)《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2010 (12 )《扬州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法》,2012 (13)《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 (1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2012 (1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至宋)保护规划》,2010 (16)《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2010~2030)》,2009 (17)《扬州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2001 第四条规划原则 (一)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切实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真实的物质实体及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维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外形与设计、实体与材料、用途与功能以及背景环境的真实性。 (二)遵守历史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继承发扬地方的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历史城区的景观特征及周边环境关系,维护和发扬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空间格局特征,突显名城的传统文化特征和自然生态景观。 (三)促进人文资源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改善古城区的生活环境条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面提升古城区的环境品质,以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挖掘和研究扬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历史人文资源的积极保护、合理利用,促进扬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10.07 【实施日期】2017.10.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令第524号发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扬州话

但是扬州话口语里还有些常用词汇,与普通话相异。这里简要提下扬州话:普通话 家(ga)去(kie)——回家 不得——没有(动词) 未(mei)——没有(副词) ……得唻——……掉了:走得了=走了 忙——“马上”的合音 多晚哉——什么时候 哪外——哪里 这骨、那骨——这里,那里 今ga、明ge、后ge——今天、明天、后天 求ge、桥ge——前天 忾(kai去声)——拖延时间:忾摆子 蹲(deng)——在,表示方位 wah——呕吐 co2钵子——簸箕 白搭——不花钱的好处:吃白搭(白吃,吃霸王餐) 小爬爬——小板凳 兀子——小板凳 囥——藏 接头——紧接着,马上 筲箕——装针线的筐子,普通话叫“笸箩” 景干(可连读为:“简”或“假”)——怎么,怎么样:这个东西紧干?你能把我紧干?简好呢?这可假办呢? 小伙——年纪大的称呼年青人或自己的儿子 顺----享受地吃---例:这么多好吃的,大家动筷子,顺! 踝(音huai第3声)----美美的吃。 嗌(音yi第1声)-----吃,带有贬义,例:你赶快嗌叻。 捣嗓子---吃不下还吃。贬义。 森----滚 袅---还没有 咙----语气词,太遗憾了 景干----怎么样 皮脸-----玩 尖心--用功 铳精,转精-----无目的地乱走 来哦-----口头语,引起人注意,不是喊你过来。 瘪色-----很差的小角色

活德-----丢人现眼 了戏-----完了,无药可救 死形-----没治了 歇骚-----停止 透神-----神气活现 间交-----事情的分寸,关门过节 老卵-----假充老大 搭浆-----做事糊差 搭手-----开始做 犯嫌-----讨厌 瞎虬-----乱搞,做事无章法 板錾-----事物漂亮 半视-----二百五 作搞-----打架 乐膛-----快乐如意 驾势-----帮忙 热当-----舒心的样子 呱呱叫-----非常好 二红砖-----做事不用脑子的人 不裸了-----别说了 不出趟-----不大方 六蹩兽-----做事不合常理,怪怪的 做拦停-----劝解 埽有事-----走吧,不跟你多说 糊恰恰-----稀里糊涂 泼策鬼-----呸 微死了-----累极了 撒脑子-----尿尿 假好呢-----怎么办 触刮牢-----人很刁 六塌油-----做事糊差 涩巴子-----小气鬼 大甩子-----翻脸不认人的人 趣咯咯-----自以为了不起,不想跟人合作一刷水-----整齐 赫了得-----感叹词,表示惊讶 忾摆哉-----拖延时间 小爬爬-----小板凳

试论扬州盐商的社会影响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非学位课程试卷 专业学科教学(历史) 方向 考试科目扬州地方文化第一学期研究生姓名李艳学号MZ(12008) 考试成绩 导师评语: 导师签字 年月日

试论扬州盐商的社会影响 社会发展学院学科教学(历史) 李艳(MZ12008) 摘要:在古代扬州历史上, 盐业始终是一个支柱产业, 它直接影响到扬州城市的发展。形成于明中叶衰落于清末民初的盐商曾在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清朝时期,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4左右,对扬州经济作出重大的贡献,同时孕育出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园林等知名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又铸造了扬州盐商的人文精神,推动了盐业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扬州盐商;政治影响;经济;儒商;青楼文化;园林 一、盐商起源与发展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2100年前的西汉吴王濞时期。“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而从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唐代后期统治者鉴于相对稳定的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因而重视东南海盐生产,其重臣良吏第五琦、刘晏相继担任盐铁使,先后制定榷盐法和整顿盐法,整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尤以刘晏的改革破除积弊,简化盐税征收办法,减轻了商人负担,促进了盐的流通,两淮盐区食盐生产的极大发展奠定了它在全国食盐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而自明嘉靖、万历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开始了新的振兴,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明代万历年间进行盐制改革,新的盐法制纲盐制的推行,使盐商们携家带口驻足扬州,扬州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扬州盐业经济又步入一个重要阶段。清承明制,清政府尤给予盐商种种优惠,盐业获利丰厚,积聚了大量商业资本,两淮盐商“以盐富”,因而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显赫,形成为除广东行商、山西票商以外全国又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 清代中叶,扬州更是两淮盐漕运输的一大都会,设有两淮盐漕察院和两淮盐运使司,众多盐业商总寓居其地,财力人力物力之厚,富甲天下。清代两淮有30个盐场,所产之盐集中到扬州,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皆富饶地区。扬州位于长江、运河交汇点上,清廷设两淮巡盐御史衙门和两淮盐运使司衙门于此,前者由皇帝心腹主持,后者由三品大员开府。据《两淮盐法志》,乾隆间两淮每年食盐吞吐量为1525900余引(每引一般为300~400斤),成为康乾盛世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扬州盐商的私人财产亦很庞大,堪称富可敌国。盐商大户主要有陕帮、晋帮、徽帮,并在清代迎驾“以布衣上交天子”,(道光《歙县志》卷9)。高宗目睹江春实力,惊叹:“盐商之财力伟哉!”其时“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乾隆37年国库总资产为780余万两白银,两淮盐商的总资产,亦达7000~8000万两。汪喜孙《从政录》卷2、《姚司马德政由叙》、《扬州画舫录》和若干著述,对两淮盐商与扬州经济息息相关的状况及盐商所操盐业曾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揭示。 嘉庆、道光以后,两淮盐业急剧衰落。两淮盐商走向衰退的原因包括很多方

扬州文化古今

扬州古今文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大诗人李白这首清丽明 快的诗句,一语道出扬州赏景之 妙,使人联想到阳春三月的扬州, 一派草木欣欣,莺飞燕语之景, 那园林台榭、寺观舫舟、岸畔扬 柳、碧波江花,一色儿都罩在迷 离的烟雨之中,如同一轴巨幅水 墨画,好不美妙! 其实,要欣赏扬州美景,又 何须等到三月。如今随着扬州文化的复苏,许多古街区、名园、名人故居、知名的商铺,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资源,目前在扬州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历经几千年深淀孕育,扬州已然成了中国文化艺术最经典的审美取向与标准。大凡讲中国古典文化,似乎少了扬州就不够完整。扬州已然成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以说扬州文化成就了扬州的灵魂,处处散发着一种诱人的美。 扬州历史文化 扬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从鉴真 大师坚韧不拔的东渡日本传播东方佛教 文化和中国文化;从隋炀帝的琼花梦, 到康熙祖孙同下江南;从文人墨客们的 诗词歌赋,到扬州八怪的书画笔墨;从 不贪大求洋内敛不张扬的园林景观营造 到书画及雕版印刷的兴旺发达都可以看 到她的踪影。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 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 文章太守。他们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 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 中,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 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 岁岁年年…… 扬州谚语云“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旧字是代表有文化根基,有历史传承。扬州人 家皆爱书香之气,哪家都没几幅像样的字画、 没几件古玩器具及红木家具?其实这表现出 的是扬州有知识有文化的文人雅士对传统文 化的向往之情。扬州作为一处文化磁场,吸引 着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 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扬州,早已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绘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扬州方言属官话方言区的江淮官话(习惯上称为江淮话或江淮方言)。语言学界公认,扬州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代表。著名语言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鲍明炜先生在《南京方言的特点》(《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说:“本文讨论南京方言的特点,主要是语音特点,是放在江淮方言中说的,……江淮方言地跨苏皖鄂三省,人口7000万,是一个不小的方言区,全区分洪巢、泰通、黄孝三片。……洪巢片和江淮方言全区,以扬州话和合肥话为代表。合肥话的入声已简化为两个韵系八个韵母,扬州话尚有五个韵系十三个韵母;中古咸山两摄(舒声韵),合肥话现为三个韵系五个韵母,扬州话为三个韵系六个韵母。两相比较,扬州话更具有代表性。……从历史上看,南京话是有重要地位的,它从属于江淮方言,但因地理人口环境不同,与这个方言的中心扬州话始终保持一江之隔的距离。” 正因为扬州方言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在全国选择包括北京在内的二十个方言点,调查了语音和词汇,编纂了出版了

《汉语方音字汇》和《汉语方言词汇》,这二十个点中代表江淮方言的是扬州和合肥,代表吴语的是苏州和温州;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袁家骅先生的《汉语方言概要》、著名语言学家、暨南大学教授詹伯慧先生的《现代汉语方言》这两本专著,在谈及江淮官话时,都少不了用到扬州话的例子;1990年,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李荣先生主持编纂了被列为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这部词典分两部分,全国四十二个方言点的分卷本和综合本,这四十二个点中属于江淮话的有扬州和南京。 汉语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研究汉语语言史,研究汉语音韵都少不了方言的材料,上世纪初,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出于研究汉语古音的需要,详细研究了全国范围内的三十个方言点,写成《中国音韵学研究》,这三十个点中属于江淮话的有扬州和南京。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中论及语言发展的规律时也多次举用了扬州话的例子。 扬州方言与民俗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标准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主观题规范练(六) Word版含解析

主观题规范练(六) 1.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材料二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材料三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得出盐业历史悠久,据材料一“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得出水运交通发达,据材料一“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第(2)问,据材料二“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得出注重城市建设,据材料二“积极倡办公益事业”得出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据材料二“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得出提高扬州文化底蕴。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得出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第二小问,归纳材料三主旨得出促进扬州文化繁荣和发展,改善社会风尚,结合所学得出阻碍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1)背景:盐业历史悠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2)活动:注重城市建设,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扬州文化底蕴。 (3)原因: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

四年级传统文化

四年级传统文化 唐诗 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4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江苏方言

江苏方言——终于找到个精准区分的了来源:杨润池的日志 在千余年以前,江苏曾经是吴语的天下,就像今天的山东或是河南一样一省有一通用语,然而走到今天,江苏方言非常之杂,大概有七个点可作为全省方言的代表点,即苏州、常州、南京、扬州、泰州、徐州、赣榆,在方言区的边缘地带,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如丹阳(就是这个神奇的地方,居然会有同县用普通话交流的现象)、高淳、东海、泗洪、赣榆等。 在《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中,把江苏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江淮方言区又分扬淮片、南京片、海泗片、通泰片;吴方言语区又分苏州片,常州片;北方方言又分徐州片、赣榆片。 在大多数人眼里江苏方言应该如上(以长江为分界线的高中生水平不在讨论范围),然而,《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960)把本省方言分为四区,与前书对照,第一区江淮方言区,第二区吴方言区,第三区通泰方言区,第四区北方方言区,《中国语言地图集》把第三区并入第一区,作为一个方言片,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争议。

由于《江苏省及上海市方言概况》年代久远,我手上仅有的扫描版画质十分拙劣并且还是黑白色,斗胆自己把中国方言地图集中的图给换了一下,图上深紫色区域包括:江都县东部,扬中,泰兴,泰州,姜堰,兴华,大丰,东台,海安,如皋,如东,以及南通,这一区域的方言十分特别,兼有吴语和淮语的特点,底层为吴语,与两边都不能通话(少数搭界吴语区可以慢速交流),在词汇上吴语淮语的都有,总的来说吴语多一些,占70%。 这一方言区内部有高度统一性,和外部完全不能通话,而内部除了右下角的南通,互相之间可以毫无任何障碍通话,这去除南通的部分,文化上叫泛泰文化圈,当地网民称自己是大泰如国,其中泰州泰兴东台三地在争首都权,泰兴网友在争首都失败后甚至喊出要建立泰兴人民共和国,吴语区淮语区都管他们叫省内泰国话。关于泰如地区的文化形成及历史原因我会在地理篇着重笔墨,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通泰区为何被中国方言地图集划为淮官呢?原来仅仅是根据全浊辅音的有无,这一划分显得相当草率,属于纸上谈兵型划分法,淮语和吴语有七大区分点,通泰只符合三项,下面上一张主语词汇表: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扬州画舫录》研究 自明代中后期,两淮盐商崛起,迄于它衰落的清末民初,四百年间,曾是扬州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声势煊赫的重要群体角色。尤其在清代乾隆朝,“其时扬州盐法全盛”,他们在淮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影响极大,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两淮盐商在获得大量的财富以后,仅将一小部分用以进行再生产,更多的钱财除报效朝廷、贿赂官府以外,就是用来挥霍享受,要么再做一些维护封建家族声势的“义举”。“其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恤贫乏。下焉者,则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俗所谓盐商派诚为弊俗。”应当看到,其“上焉者”不仅在客观上,而且在主观上,对扬州地域文化内蕴(涵盖园林建筑艺术、书画艺术、学术文化、教育文化、戏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与民俗文化等若干方面)的形成和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两淮盐商既推动了扬州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对这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最终形或,也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兹结合李斗《扬州画舫录》等诸家记载,就以下几方面探究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密切关系,并略述其促进扬州文化事业的客观贡献和作用。 一、两淮盐商和文人学士的交往 业盐于扬的盐典富商多与文士学者建立或深或浅的联系。这在《画舫录》等著述中不乏形象体现。 大盐商安麓村曾设计迫使书法家汪肤敏为之周旋、服务。先是“延之弗就,就之弗见”,遂“使人要于路,掖之入,见则命书戏目数出”,而汪“为其所迫,书而进之”。俟后良久,安方“迓于阶下,曰:…先生古君子,前特相戏耳?”,“乃款留堂上,水陆竞献,笙歌错陈”,“所奏戏文,即为所书戏目也,尽欢而罢”,“归为麓村母书寿序一通”。(卷二)即使著名文人与盐商间亦难免没有瓜葛。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归过扬州”时,安麓村就曾“赠以万金”(卷十)。一些名士在盐商大量馈送金银的礼遇下,纷纷与他们交往应酬。还是这位安麓村,在“重刻孙过庭书谱数石”后,找到当时“主持风雅”的袁枚“馈二千金”求其题跋。袁枚为其“书…乾隆五十七年某月某日,随园袁某印可,时年七十有七?二十二字归之”,而“安已喜出望外矣”。另一大盐商江春,也多结交、延揽名士,“奇才之士,座中常满,亦一时之盛也”(卷十二)。如诗人、书法家叶天赐,“方伯(江春)治事多资之”。《画舫录》形象记载了叶氏夺笔报江春的事迹:“尝随方伯议事某所,众胁方伯将作花押,天赐越阶夺笔脁之。众问为何如人卤莽至此?叶大呼曰:…吾啮江之饭,所以报之者在此时也。?江亦出门去,事赖以不失。”(卷十二)先后来往栖止扬州近30年的著名词人厉鹗,毕生设馆授徒为业,主要坐馆处则是扬州盐商巨子马曰?、马曰璐的园林小玲珑山馆。马氏兄弟雅好诗文歌酒,刻烛投壶,诗酒流连,结吟酬唱。曾书“淮东第一观”(后刻于扬州大明寺东院墙上)的书法家蒋衡,在蕃矨观写儒家13部经典著作80余万字,共历时12年。书与先归于盐务,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所激赏,复由马曰璐费数千金为之装潢成册,经总督高斌进呈乾隆帝。乾隆赐蒋衡任国子监学正,并命刊石立于学宫,镌刻在190座石碑上,成“十三经”碑林,谓《太学石经》,当时陈列在北京的国学孔庙内。(卷二)马氏好结交文士,还不吝金银,资助那些崭露头角的寒门士子。如马曰?初识郑板桥于焦山,爱才若渴,得知其因家贫避债来此,即暗赠纹银200两。后来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名于世,所传扬州某盐商指使一老人骗郑氏为其作画的故事,则形象反映了盐商为与郑板桥交往,而求取书画,且以此为荣的一种社会时尚。 才高艺精的扬州八怪也常常成为两淮盐典富商的座上宾,并多寓其所筑宅园或其他园林。如华萳来扬州,由厉鹗之荐,得识马氏昆仲,参加了其组织的诗社活动。黄慎先后客居

传统文化四

传统文化四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唐诗 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延安市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圣地,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独特的政治地位,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强化本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对进一步发挥文物价值,增加地区知名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发展旅游,而对文物造成破坏。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现状,然后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8)08-0-01 现代旅游业诞生的一百多年中,人类社会巨大变化内涵的变化,由过去的度假、消费、疗养、休息等单纯性的游山玩水逐渐向着知识度假型方向发展,通过旅游活动,达到领略地域文明,增长见识,获取信息的目的。延安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海内外游客具有永久的吸引力和魅力,而魅

力之所在就是历史文化,依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现阶段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有效结合起来,而是将两者对立,这样有意或无意的破坏文物旅游资源。因此,强化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对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具有双重作用。 一、延安市文物保护现状 十二五期间,延安市文物保护工作实现新突破。完成了《延安革命旧址群总体保护规划》编制既上报工作,国家文物局出具了审核意见;延安革命旧址群“十大”革命旧址保护提升项目全面铺开,其中西北局旧址、凤凰山旧址完成了整体保护,宝塔山、清凉山、杨家岭、桥儿沟完成了周边拆迁搬迁和环境整治工作;2013年延安遭受强降雨自然灾害后,争取国家和省文物局支持经费1.2亿元,23处受灾严重的国保单位得到有效保护;梁家河知青旧居、中国医科大学旧址、甘谷驿教堂等18处文物点也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保护。目前,延安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545处,其中有革命旧址445处。在这些文物点中,有国保单位20处(33个点),省保单位88处,县保单位255处;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处;有博物馆、纪念馆39座,其中免费开放10座;馆库藏文物60219件(历史文物25000件、革命文物35219件),其中一级文物230件、二级文物2877件、三级文物12526

小学语文知识扬州方言之“八怪”

扬州方言之“八怪” 扬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全国各地的人基本都能听懂。但扬州方言有几个经典的段子的流传,得益于扬州评话以及众多清朝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甚至描写清朝的小说如金庸的《鹿鼎记》。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句习语,这几句都是文学典籍里常用的扬州话,但与普通话的差别都很大了。 一、八怪 “八怪”这个词广为人知,是由于有八个扬州人合称“扬州八怪”;但“八怪”最初在扬州话里并不是指八个人,而是说一个人不遵守“八戒”,便称这个人为“八怪”,后慢慢演变成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合规范,便称这个人或这种行为为“八怪”。而“扬州八怪”们贬为褒用,意指自己不合俗流,但细究起来我们应该称他们为“扬州的八个八怪”。 本文亦是介绍几句“八怪”扬州话而已。 二、辣子 《红楼梦》里林妹妹初进贾府时,贾母拿凤姐打趣,对林妹妹说,这(凤姐)是我们南边俗称的“辣子”。“辣子”并不是说凤姐“泼辣”,扬州姑娘林妹妹心里明白,贾母是说凤姐是个“无赖”。扬州人素称泼皮无赖为“辣子”,扬州评话里最著名的一出《皮五辣子》,讲的就是皮五这个“无赖”。 三、乖乖隆地冬,韭菜炒大葱 这是扬州另一个著名的“辣子”——金庸笔下的韦小宝(《鹿鼎记》的主人公)的口头禅。“乖乖隆地冬”相当于“妈呀”,时髦一点讲是和“MY GOD”一个意思,是一句没什么意思的表示惊叹的感叹句,与“韭菜”的“大葱”扯上关系,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古时有个好揩油的私塾先生,到某学生家里去就赖着不走,想蹭顿饭吃,但是这个学生家里很穷,没办法,只好不断地爆炒韭菜和大葱,发出阵阵香气,引的这位先生谗虫饶心,始终不见菜上来,饿得慌的先生只好偷吃了一碗冷饭,学生惊呼那是老鼠药,先生这一惊可了得,边顾不上吃饭了。当然这是学生的一计,从这个故事里亦可见扬州人真是有点“辣子”的本领的,只是本领高下不同罢了。这个故事流传开来这真是“辣子”遇“辣子”,“乖乖隆地冬,韭菜炒大葱”,真个了得! 四、现在多晚子啦 有个扬州人去北京,发现北京话没什么了不得的,只是卷着舌头说罢了,于是他卷着舌头凑上去问人家:“现在多晚子啦?” “现在多晚子啦”是句典型的扬州话,意思是现在几点啦,现在什么时间啦。那位仁兄真是“辣”的可爱,以为卷着舌头就是北京话了,我们不能犯他的错误,直着舌头就充扬州话啦!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