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是谁提出来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是谁提出来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是谁提出来的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提出的,是1985年提

出的。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

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扩展资料: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需要国际社会以团结、智慧、勇气,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时代担当。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展现新担当新作为。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拓展友好合作,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让世界更加和平安宁,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第三章时代主题与国际新秩序

第三章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当今世界处在旧的政治格局已经被打破,新的政治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的状态中,国际社会呈现纷繁复杂的政治图景。随着新的国家和其他国际力量的形成,新技术和新观念改变了国际环境,使国际社会中的合作协调不断增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在和平中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成为现时代的历史潮流,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任务。 3..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世界发展主要矛盾决定、反映这一时期世界发展基本特征、并对世界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历来重视对国际总体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今的这个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并根据这一科学判断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斗争纲领,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翻资本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思想武器。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时代”的新特点,提出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他认为:帝国主义的战争必然会引起革命,无产阶级只有起来革命才能制止战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迎来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期间,毛泽东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时代观,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处于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二战以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史和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显现了这一论断的伟大意义。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主题的认识,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内外政策的调整与制订提供了科学的前提和基础。 3.11 时代主题的转换 一、“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的提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各方面的矛盾非常集中而突出,从而导致了时代主题的转换。首先,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其次,由于资本主义的向外扩张,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出现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对立;其三,为了抢占世界市场和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不可避免。由于帝国主义战争把广大被压迫人民投入军事苦役营,使得本来就很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大大加剧,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因此,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战争必然会引起革命,无产阶级只有进行革命,才能制止战争。因此,战争与革命上升为世界的主题。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随之出现的两次革命高潮,证明了列宁这一分析和论断的正确性,“战争与革命”是这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 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是战争与革命这一时代主题的突出表现,同时又是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换的起点。时代主题转变的主要依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清除了世界民主化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同时,在战争中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它们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成功合作,为战后世界提供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相处的成功经验。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教育了各国人民,世界大战再也不能打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科技革命的一些成果又被美苏等国运用到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上,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借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平衡,对霸权主义战争侦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强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额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进入新世纪后,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因此,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共建和谐世界为我们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确立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意义 第一,时代主题的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主题观的重大发展。 第二,对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的科学判断,为我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三,为世界人民争取发展、繁荣和稳定指明了方向。 我国国际战略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冷战结束以来,虽然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是世界格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走向多极化。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

和平与发展最早是谁提出的

和平与发展最早是谁提出的 答: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提出的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发展问题讲的就是经济问题,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和平事业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即新科技

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首先,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各国之间又充满了矛盾和激烈竞争,而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其次,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总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的潮流。 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党才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邓小平指出,当今世界有很多问题,但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即和平与发展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首先,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各章选择题及答案

《各章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B ) A. 战争与动荡 B. 和平与发展 C. 对话与合作 D. 互利与共赢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主题是。(A) A. 战争与革命 B. 竞争与合作 C. 和平与发展 D. 对话与交流 3、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什么?(C) A. 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B. 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加强国际干预 4、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条件是。(D) A. 生活条件的改善 B. 经济总量的提高 C. 资源有效地利用 D. 信息技术的推动 5、发展的核心问题是。(B) A. 发达国家的发展 B.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C. 东方国家的发展

D. 西方国家的发展 6、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冷战思维的实质是什么?(B) A. 恢复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B. 曲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 C. 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D. 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 7、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什么?(B) A. 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B. 推动南北对话 C. 加强南南合作 D. 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8、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什么?(D) A. 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 B. 世界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 C. 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的原则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2002年8月,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会议的宗旨是什么?(C) A. 为了人类的未来 B. 贯彻《21世纪议程》 C. 拯救地球,重在行动 D. 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 10、中国的GDP居世界第( A )位。 A. 第三位 B. 第四位 C. 第七位 D. 第九位 11、中国是世界第( A )大新兴市场。 A. 第一大 B. 第二大 C. 第三大 D. 第四大 12、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有( B )个。 A. 49个 B. 53个 C. 36个 D. 21个

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世界主题

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世界主题 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们之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关系。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变化为和平与发展,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因素。邓小平逐渐形成“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的论断,江泽民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重要论断。 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不是偶然的,它们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归根结底,可以从含义、关系、因素、论断四个方面来表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但是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和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邓小平在1985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间题或者说发展间题。”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特征,改变了中国长期奉守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表现出了伟大战略家的理论勇气与世界胸怀。可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段内,反映世界基本趋势,并对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本质特征。辨析与认识世界主题,不但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国内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政治运作与军事战略的主要依据。 回望上个世纪的世界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战争与革命一直是主导世界形势的两大基本特征。19世纪末以来,自由资本主义进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冲突进人总的暴发阶段,于是战争频仍,兵炙不断。尤其是,1914年一1919年和1939年一1945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劫难,战争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主题。此外,在全球尺度上革命的浪潮也风起云涌。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继而又爆发了一系列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共产党在巧个国家掌握了政权,亚非拉”130多个国家先后取得政治独立。革命无疑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主题。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形势出现重大转变:一方面,虽然发生了美苏间的对峙和华约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虽然区域性的小规模的战争此起彼伏、但制约世界大战的因素却不断增长,没有爆发全球性战争。另一方面,革命的势头出现了高潮突降,除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外,再无新的进访履;东欧的共产党阵营也分崩离析,风流云散。在此种情况下,战争与革命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相反,二战结束后,人们开始深刻反思战争的起源与恶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迅速成长。阻遏新的大战爆发,阻遏核武器的扩散,成了世界性的话语。经济增长、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国民康乐则成了主要追求目标。一句话,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主流。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战争危险虽然存在,但是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一方面,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大大削弱了霸权主义控制世界的能力,成为一支强大的制衡力量。另一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130多个第三世界国家,均希望休养生息,图谋发展,而不希望发生战争。再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广大民众在摧患了战争的痛苦与磨难后,和平的意愿空前强烈,因而积极推展和平运动、驱策当局铸剑为犁、堰武修文。 其次,引发世界大战的因素显著减少。(1)随着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西方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推动和平与发展(教案)

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1课时推动和平与发展 【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课程要求,“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二、教学内容分析 回溯历史,人类呼吸过战争的硝烟,经历过战争的惨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很多国家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尤其是中国,会更加珍惜、努力维护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人类共识。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帮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增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课本脉络清晰,从感知战争的残酷入手,体会和平来之不易,从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启发学生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本课框题“推动和平与发展”,“谁”推动和平与发展?值得思考。国际组织、世界各国、中国、个人,每个主体都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学要思考,突出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起的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梳理全球意识,启发学生在维护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的自我思考。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仅停留历史学科的史料呈现、新闻简讯或者报刊中的文字,不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会觉得生活在和平年代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学生会认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个话题,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不具备全球视野和全球意识。此外,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看法不一,缺少全面、发展、理性看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反对战争的意识,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在明晰国家发展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初步树立合作共赢的全球意识。正确看待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感受大国担当,增强责任意识,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愿望。 能力目标:体会当代战争的残酷,探究思考其发生的原因。能够客观全面看待当今世界局势,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理性看待中国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知识目标:知道和平来之不易,知道当今世界局势,能够说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前言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 2、对当代世界经济、世界政治、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 析 3、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 战略进行分类介绍和分析4、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进行重点分析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1、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 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 对外战略 3、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 4、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 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三、学习和研究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学习和研究本课程要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理论为指南,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国家观、民族观、战争与和平理论、历史发展的‘合力论’、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思想,以及阶级分析的方法。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第一节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一、世界经济的构成 (一)、世界经济的含义: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二)、世界经济的形成 (三)、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 1、国家主体 (1)、按社会制度划分,大体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2)、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非国家主体 (1)、企业 (2)、跨国公司

谈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论断。科学观察和分析时代的特征,正确估量和把握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趋势,直接影响到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决定着我国的外交战略的选择和确定 正文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大战是20世纪前半期留给我们的时代印记。20世纪以前,人类从未有过“世界级”的大战,但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将30多个国家卷入其中。这场从欧洲开始的冲突,使约185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然而,仅仅过了20年,大战再次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全世界的独立国家几乎无一幸免,约60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毁于一旦。二战后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冷战对世界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走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它先后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行“第四点计划”,与许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同盟条约,建立海外军事基地。50年代发动侵朝战争,60年代参加越南战争,80年代则出兵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谋求全球利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旨。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也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污、向第三世界扩张、攫取战略要地;在中国边境集结重兵、制造事端;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等。在全球范围内,苏联打破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同美国展开激烈的争夺。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和紧张。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和争夺霸权是对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的严重威胁。 经历了那么多的战争,世界人民慢慢的认识到了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两次战争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这就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即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使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各国之间又充满了矛盾和激烈竞争,而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与此同时,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都开始出现分化,矛盾趋向缓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总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的潮流。这就是世界人民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大变局时代主题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大变局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个表述大家耳熟能详。首先应该强调的是,“时代主题”问题是非常严肃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之一。科学认识时代和时代主题,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在世界的相对时空位置,进而明确使命、提出理论、制定战略策略。因此,时代主题是我们观察和处理国内国际问题的出发点,是制定对内对外战略的根本依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为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可能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理论创新。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时指出,党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判断和陈述是高度连贯和稳定的。可以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的一个“定海神针”。 需要说明的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不等于“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我们说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指的是这个时代的基本任务、基本规律,并不是说世界就是纯然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当然一直存在冲突、战争,很多国家没有条件实现发展,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始终非常艰巨,有时矛盾还很突出。

过去40多年,中国为什么能够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客观上来说,过去40多年的国际秩序总体上是有利于中国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的。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体系虽然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总体上为全球发展提供了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环境。经济与福祉增长成为各国普遍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国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世界全面交往,融入国际体系,保持自己的特色,不断地学习、追赶、超越,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外开放来保持与外部世界的连通,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国际秩序保持开放连通、和平稳定,外部的资金、技术、经验才能“走进来”,中国的企业、商品和人才能“走出去”。在40多年和平发展中,中国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心,成为这个秩序最大的获益者之一,也是国际秩序最坚定的维护者。 近年来,中国的和平发展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外部挑战,主要表现为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和排斥。在意识形态方面,美国制造所谓“民主”“专制”两分的世界;在外交方面,拉拢盟友伙伴,试图孤立中国;在贸易方面,提升关税,筑起关税之墙;在科技方面,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企业,修筑“小院高墙”;在人文方面,限制中美教育科技交流;等等。美国的诸多做法,其核心是制造“脱钩”“分叉”,降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连通性,压缩并降低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空间的质量。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

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 摘要: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们之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关系。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变化为和平与发展,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因素。邓小平逐渐形成“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的论断,江泽民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重要论断。 关键词: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含义关系因素论断 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不是偶然的,它们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归根结底,可以从含义、关系、因素、论断四个方面来表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一、含义 (一)“时代主题”含义 “时代”既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也是一个可以为古今中外广泛使用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在这里所讲的时代是指能够综合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的概念。“主题”是指可以公开化的主要问题,它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的口号,能够左右每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的声音,综合反映每个历史时代的最实际的主要的呼声。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的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历史时代的核心内容,是由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种基本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它们处在世界各种矛盾的中心和焦点并关系到世界的前途和命运。 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是跨越几个世纪乃是几十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随着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形势的演变,每个历史时代将出现以不同时代主题为内涵的发展过程。因此,正确的把握每个历史时代的时代主题,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认识每个历史时代的时代主题,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国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1、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60 年代的国际生活的主题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形成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政治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由此,列宁提出当时国际生活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2、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 80 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人类在 20 世纪中已经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意历史的悲剧重演,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集团再推进新的霸权和强权。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这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要求,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 其二,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以经济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对一个国家的世界地位的影响,纷纷把发展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冷战结束后,经济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经济斗争成为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发展问题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突出问题,具有全球的意义。谋求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流。 其三,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首先是在发达国家,而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经济出现巨大增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各国纷纷制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规划,并把它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引起了国际分工和经济高度国际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间的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和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并呈加速发展之势。 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深刻地考察了时代的要求,科学地概括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内容,从而对战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他在 20 世纪 80 年中期就多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现在虽然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我们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发展问题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核心,相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贫困差距扩大。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保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人类才有可能集中力量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始末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始末 作者:徐庆全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第08期 自“和平与发展”提上中共政纲,中国才真正驶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航道 回望1978年,在历史的交错中,有三件大事成为我们今天溯源无法绕开的存在。 第一件是开启历史转折航船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公报中一句“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所蕴含的意义,不仅吹响国内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号角,而且决定了对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 在此前后,邓小平主持完成了另外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一件是1978年10月,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访日的国家领导人,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两个月以后的12月16日,美国三大电视公司的电视网宣布了另一条更具轰动效应的新闻: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同一时间,中国政府也向全国播发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邓小平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访美的国家领导人飞往大洋彼岸。至此,中美30年没有外交关系的时代画上句号。 透过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幕布,当年这三件前后呼应的大事,实际上是中国将时代的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先声。 跳出“战争与革命”思维的需要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关于所处的“时代”、国际格局、国际形势以及战争可能性的总体判断,一直被视为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的前提。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时代及其特征进行了准确的判断:“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围绕着这个时代主题,中共所制定和执行的战略与政策顺应时代,所领导的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路势如破竹,走向新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按照“战争与革命”的思维来分析形势和制定政策。

宋才发:和平与发展:当代世界的主旋律

宋才发:和平与发展:当代世界的主旋律 和平与发展:当代世界的主旋律 宋才发* 一、和平与发展理论的客观依据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这个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自列宁提出“和平共处”的理论原则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当代世界国际形势的精辟概括。1985年3月4日他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访华团时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 和平与发展理论的提出有其充足的客观依据,概括地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世界形势发生了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出现了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形成了强大的“第三世界”;二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三是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裂痕。再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便由原来的“两极格局”逐渐演变为“多极格局”。这种局面就是邓小平所说的东西南北关系。其中,“东西关系”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南北关系”是指地处北半球的发达国家同地处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这两大关系中,东西关系的实质是“和平问题”,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此,和平与发展理论正是对“东西南北”关系这一国际新格局的实质性概括。 第二,争取全球范围的和平是当代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列宁早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战争问题“从1914年起,就成为世界各国全部政策中的基本问题,这是一个有关千百万人生死存亡的问题。”2战后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的历史及其所推行的霸权主义行径,促使世界人民日益觉醒,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逐步形成为一支和平力量的巨流,和平的时代潮流要求各国人民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要求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战后40多年除了发生某些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之外,世界战争始终没有爆发,正是世界各国维护和平的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三,发展经济是当代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邓小平曾在联大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说过:“发展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掠夺和控制。”3目前第三世界国家负债累累,外债已高达120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恶化孕育着世界规模更大的经济动乱,而后者将给整个西方经济以毁灭性的打击。“总之,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可能没有出路。”1不解决南北问题,人类的发展将遇到困难。在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根本问题中,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世界上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抗衡,说到底是经济 *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2《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 3见《外交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47页。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全球化视域中的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

全球化视域中的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 改革开放固然是制度和政策层面的种种操作和具体安排,但更是一种事关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战略。它的提出和实践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总结和反思,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清醒认知,是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自觉回应,也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及其根本利益的自觉维护。它引导着一个传统、封闭、落后的中国逐步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富强,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这一进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成本。我们需要从近代以来中国对富强之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内在要求和挑战,从维护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来认识改革开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中国融入现代世界、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并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国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深刻体会其提出的历史合理性及其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改革开放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时代发展,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要求,缓解了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震荡,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传统发展轨道被打破,被强行拖入了外部世界、纳入现代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大挑战和国家被殖民化的危机,建设成为现代国家、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赶超发达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遂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事业。“现代化”由此成为百多年来中国最为强烈的历史和现实诉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即自觉肩负的历史责任。 现代化的过程是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它将人类文明置于一个全新的物质与技术基础之上,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之道。可以说,完成从传统型国家向现代型国家的转变是民族国家实现富强的必由之路,但由此引发的社会震荡和断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