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教材编写方案

乡土教材编写方案

乡土教材编写方案

一、背景介绍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乡土教育正逐渐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他们对于家乡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的认知,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编写乡土教材,不仅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保护乡土文化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写目的

本编写方案的目的是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符合实际的乡土教育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和认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三、编写内容

1. 教材的编写原则

①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

针对各地方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特色,有针对性的编写教材,体现核心竞争力;

②与时俱进,注重实效

采用先进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

够学以致用;

③严谨规范,注重规范

严谨学术,确保教材内容的正确性和权威性,注重规范和规律。

2. 教材的编写内容

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相关知识,并

通过课文、图表、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具体内容如下:

①政治:介绍本地区的政治地位,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引导

学生培养珍爱祖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②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沿革、人物故事、历史名胜等,让学

生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变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③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土地利用等方面

的情况,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提高地理素养。

④文化:介绍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情况,发

掘本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四、编写方法

1.调研阶段

调研本地学生、家长、教师的需求,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乡土教育的兴趣度,收集资料和各种数据,全面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

2.编写阶段

根据调研结果,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采用图表、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家乡的文化和自然风光,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

3.试用阶段

在编写完成后,进行试用阶段,在全校或者全市范围内进行试用,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不断完善教材,提高编写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五、编写保障

编写乡土教材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需要联合各方资源,同时需要充足的经费和时间支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保密工作,确保教材内容不被泄露。

六、结论

编写乡土教材是当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方向,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乡土情怀,同时可以保护本地区优秀文化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本文所提到的编写方案,是为了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符合实际的教材,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感受和热爱家乡。

乡土课程实施方案

乡土课程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乡土课程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学生为对象、以农村教育为目标的一种课程形式。乡土课程的实施,旨在通过对乡村特色文化、传统技艺、乡土资源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对乡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热爱农村、服务农村的意识,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和认同感,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 2.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对农村发展的兴趣和热情。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三、实施内容。 1. 乡土文化教育。 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培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乡村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实践活动,如田间劳作、农耕体验、乡村游学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农村生活,增强对农村的情感认同。 3. 农村科技教育。 开展农村科技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农村科技发展现状和前沿技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四、实施方法。

1. 整合资源。 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构建乡土课程实施的合作网络,确保课程的全面开展。 2. 创新教学模式。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地考察、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强化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乡土课程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五、实施保障。 1. 师资支持。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乡土课程教学水平和能力。 2. 资金投入。 加大对乡土课程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资源,提升课程实施的条件和质量。 3. 社会支持。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乡土课程实施的良好氛围。 六、实施效果。 通过乡土课程的实施,学校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乡土教材编写方案

乡土教材编写方案 一、背景介绍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乡土教育正逐渐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他们对于家乡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的认知,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编写乡土教材,不仅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保护乡土文化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写目的 本编写方案的目的是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符合实际的乡土教育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和认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三、编写内容 1. 教材的编写原则 ①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 针对各地方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特色,有针对性的编写教材,体现核心竞争力; ②与时俱进,注重实效

采用先进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 够学以致用; ③严谨规范,注重规范 严谨学术,确保教材内容的正确性和权威性,注重规范和规律。 2. 教材的编写内容 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相关知识,并 通过课文、图表、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具体内容如下: ①政治:介绍本地区的政治地位,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引导 学生培养珍爱祖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②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沿革、人物故事、历史名胜等,让学 生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变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③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土地利用等方面 的情况,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提高地理素养。 ④文化:介绍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情况,发 掘本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四、编写方法 1.调研阶段

调研本地学生、家长、教师的需求,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乡土教育的兴趣度,收集资料和各种数据,全面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 2.编写阶段 根据调研结果,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采用图表、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家乡的文化和自然风光,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 3.试用阶段 在编写完成后,进行试用阶段,在全校或者全市范围内进行试用,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不断完善教材,提高编写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五、编写保障 编写乡土教材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需要联合各方资源,同时需要充足的经费和时间支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保密工作,确保教材内容不被泄露。 六、结论

小学乡土教材实施方案

小学乡土教材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意义。 乡土教育是指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村为教材,以农村为实验场所,以农村为实 践基地,以农村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乡土教材是指以农村为内容,以农村为主题,以农村为素材的教材。小学乡土教材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对于乡土知识的需求,促进乡土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乡土情怀和文化素养。 二、实施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乡土情怀; 2. 丰富小学生的乡土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对乡土的探索和发现;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乡村振兴,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三、实施内容。 1. 课程设置,在小学教育阶段,将乡土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如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乡土风情和特色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乡土的魅力。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乡村,开展田野调查、农耕体验、乡村游学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乡土的风土人情,增强对乡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乡土教材编写,编写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乡土教材,内容包括乡村风物、 农耕文化、民俗传统等,形式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4. 乡土教育资源整合,整合乡土教育资源,建设乡村实践基地、乡土文化馆、 乡村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乡土教育机会和资源支持。

四、实施策略。 1. 教师培训,加强乡土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普及,组织教师参加乡土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乡土教育意识和水平,增强他们的乡土教育教学能力。 2. 学校支持,学校要积极支持乡土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和经费支持,营造良好的乡土教育氛围。 3.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乡土教育活动,共同关注学生的乡土教育成长。 4. 社会参与,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土教育,建立乡土教育联盟,共同推动乡土教育的发展。 五、实施保障。 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文件,明确乡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乡土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2. 资金投入,增加对乡土教育的资金投入,保障乡土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持续发展。 3. 资源整合,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乡土教育资源库,为乡土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4. 评估监督,建立乡土教育的评估监督机制,定期对乡土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督导,推动乡土教育的质量提升。 六、总结。 小学乡土教材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将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对乡土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和文化素养,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期待,通过乡土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能够更加热爱乡土,传承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1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为《乡土情结》,是苏教版高一必修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朱自清。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感情和想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感情认识,感受到乡村生活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朱自清及《乡土情结》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及词汇。 3.了解文章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感,引导学生珍爱乡土,爱护环境。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珍视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视今天的生活。 三、教学设计 1、导入环节 通过图片展示和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在班级内分享自己心中的家乡记忆。 2、讲解教材 通过PPT等展示方式,介绍朱自清及《乡土情结》的背景,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和文学特点。 3、深入探讨 学生分小组阅读文章,师生讨论文中的词句、段落及修辞手法等,通过对文章的深入探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情感内涵。 4、活动实践 通过组织学生外出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乡村风光、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5、课堂总结 师生进行课堂总结,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及实践活动的体验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和乡村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珍视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活动的态度以及课下提交的作

统编教案:《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教案:《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乡土教育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高桥市云台区微型学校开展联盟 乡土教育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乡土教材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后来逐步扩大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等。18世纪,法国思想家J.-J.卢梭和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以乡土地理知识。农村小学选择以“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那么,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编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有利于形成农村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开展需要,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具体而生动的爱家乡、受祖国教育,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开展的需要。 一、乡土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开展乡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总是有归属感的,没有归属感的人是没有平安感的人。比方,我来自哪里?我的家在哪里?乡土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增进了孩子对家乡的了解,滋养了家长对家乡的眷念情感,在孩子心灵播下了热爱家乡思想种子。将来,无论孩子走到哪里,家乡都会成为他的牵挂,都是他一生记忆中的乐土,都会成为他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动力源泉。 1.有利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乡土资源,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开展。 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开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4.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程设计通常有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乡土教育的目标

“农村高中语文乡土教材开发“课题研究方案

任职单位:阳江市海陵中学 科目: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 姓名:罗明妍 学号:180 “农村高中语文乡土教材开发“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名称:农村高中语文乡土教材开发 选题原因: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科学新技术不断涌现,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这一发展。如何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实先进的科技知识,已成为目前全球性的研究课题,各国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就应该了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广泛吸取教育先进国家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经验,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编写适合学生情况的新教材。教学不能只是盯着一本教材,而是要看课程目标本身需要选用哪些适合于学生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反映了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新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课程目标的新的要求,必然对课程实施的行动产生重要影响。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认识和行动上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为广阔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和保障。 目前,粤教版语文新教材难度过大,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或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并不适用,如果一味地按教材讲解,费时费力,收效甚微。而且,我区大多数学生上高中的目的并不是要考大学,而是多掌握一些实用的基础知识,在走入社会时学以致用。所以,我校可在普通班编写更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新教材,充分利用并挖掘身边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地方资源的利用率。我们所编写的乡土教材可作为粤

教版语文书的有益补充,在讲解完粤教版语文教材的基本编目后可以讲解本教材,或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 研究意义:新教材的内容既与各章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能跳出必学内容的圈子,向学生介绍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导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并可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教学内容中怎样适当充实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问题。由此,学生不仅可以从本教材中读到一些优秀科技文学作品片断,同时通过此书,还了解到更多的、值得一读的好书,课外可以找到原著阅读。选编这样的文章,似乎超出了教材的范围,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增加了见识,将课上的学习与课下结合起来,又从中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实施计划: 一、教材编写 1.将知识与能力训练相结合,同一类型的知识相对集中,学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有一定关联的知识。这样,知识结构清楚,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零散的,而是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 2.教材中许多知识内容,在各册的同一单元中反复出现、由浅入深、逐步扩展,这样安排很有必要,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点滴积累、逐步提高、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各科目各知识点都是由感性认识开始,通过头脑的加工整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结论。有些内容可以在本单元内安排小循环,有些内容则可以在几个年级,甚至从高一到高三安排大循环,形成教学的合理知识结构。教材在编排时,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知识结构整理成能适应学生普遍理解的形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乡土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2019

乡土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2019.8 方案 为了弘扬和继承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让乡土文化有机地融入学校文化中,我们以乡土文化为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XXX乡土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课程背景及涵盖范围 教育部提出,学校应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乡土文化资源包括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本校乡土文化课程还包括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二、指导思想 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和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全面育人,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

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研究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风 土人情,激励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2.以动促学,发展能力,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交流分享、分工合作,并在实践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3.教材内容选择要关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研究积极性, 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教育资源。 四、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领导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宣传员:XXX。

二)乡土课程的实施方案 通过学校乡土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会搜集相关资料、交流分享、分工合作,并在自己所调查研究的领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提问、调查、采访、记录、整理有关信息,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要素评价、保障措施和建议等。 三、格式要求: 1.字体为宋体,大小为12号; 2.行距为1.5倍; 3.段落首行缩进2个字符; 4.每段落之间空一行; 5.页边距为上下左右各2.5厘米; 6.页眉为“××学校调查报告”; 7.页码为“第×页”。 四、建议: 1.在调查中应注重客观、真实、全面、准确的原则; 2.在撰写报告时,应注意语言简练、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应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学校的 发展和改进提供参考。

乡土课程的实施方案

乡土课程的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乡土课程作为一种特色教育课程,旨在通过对当地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方 面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促进学生对乡土情感的培养,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乡土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施内容。 1. 课程设置,将乡土课程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包括乡土地理、乡土历史、 乡土文化、乡土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乡土课程体系。 2.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社会实 践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资源整合,整合当地的资源,邀请乡土专家、文化传承人等到学校进行讲座、交流,丰富学生的乡土教育体验。 4. 课外拓展,组织学生参加乡土文化节、乡村游学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他们对乡土的感知和认同。 四、实施保障。

1. 教师队伍,加强对乡土课程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升其教学水平和乡土教育理念。 2. 学校支持,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乡土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经费支持。 3.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乡土课程的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4. 教学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乡土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实施效果。 通过乡土课程的实施,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家乡的文化和历史,增强对乡土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提升文化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乡土课程的实施也将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六、总结。 乡土课程的实施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学校和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乡土课程的实施,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推动乡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希望通过乡土课程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更多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优秀青少年。

乡土教材 教案

乡土教材教案 教案主题: 乡土教材 教学目标: 1. 通过乡土教材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家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对乡土教材的兴趣与喜爱,提高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乡土教材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 了解并分析乡土教材的特点和价值。 2. 理解乡土教材所涉及的原生态的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 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展示乡土教材的学习成果。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乡土教材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如何对乡土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和背后的意义。

3. 如何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来丰富乡土教材的学习体验。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有代表性的乡土教材(可以是乡村地图、乡村历史、民间传说、乡土戏曲等)。 2. 准备展示乡土教材的多媒体设备。 3. 计划并准备一些与乡土教材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 教学过程: 引入: 1.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照片展示,引起学生对本土文化和乡土教材的兴趣。 2. 进行简短的导入讨论,了解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探究: 1. 分组给学生分发乡土教材,鼓励他们浏览、观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例如:这些乡土教材有哪些特点?它们反映了什么内容或信息?为什么要学习乡土教材? 3. 指导学生展开调查研究,了解更多关于乡土教材的知识,例如:采访长辈、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等。 拓展:

1. 组织学生进行乡土教材展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受。 2. 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电影或戏剧,进一步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3. 鼓励学生创作乡土故事、绘制乡村地图、演绎乡土戏曲等。 总结: 1. 结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乡土教材的学习经验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对乡土教材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评价。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研究和传承乡土文化。 教学延伸: 1. 探索与乡土教材有关的跨学科资源和活动,例如:地理考察、历 史文化庙会参观等。 2. 结合本地优势资源,开展乡土教材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乡村 博物馆、农田体验等。 评价方法: 1. 通过课堂观察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对乡土教材的理解 程度。 2. 进行乡土教材的作品展评,评估学生对乡土教材学习的实际成果。

乡土教材教学计划

乡土教材教学计划 20__6-20__7学年度第二学期 乡土教材计划 三社小学年3月 20__7 三社小学乡土教材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目的意义: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认识我们的家乡—灌口,从而更直接地发现与解决乡土教材教学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获得切实的收获,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激发学生爱校、爱乡、爱国的情感。 二、教学对象。 三社小学1-_年级学生。 三、教学内容。 1、教材: A、教学教材《我的家乡——灌口》。 乡土教材《我的家乡——灌口》介绍了家乡的人、家乡的景和物以及家乡的事,让学生对家乡有个大致的了解,在乡土教材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这不是课内知识的记忆,而是课外的拓展学习,所以,不应是枯燥无味的讲解,不应是单调如一的课堂阅读,要让学生轻松、自在地学习,把阅读、讲解、参观访问、调查、踏访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就活起来了,学生乐起来了,知识自然而然就多起来了,更有着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 教学课时安排: 每两周上一次课,即双周进行, B、邀请专家为学生开有关乡土知识的讲座。 我校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可申请为学生开相关的知识讲座,由学校邀请该方面的专家到校专题介绍,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须做好班

级组织工作,全程参与,用照相机、摄影机或笔记录整个过程。在讲座之后,延伸讲座的作用,针对讲座内容,及时反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写成心得体会,也可以其他方式展示,由教师自定。 除此之外,还可以“家乡颂”为主题,协同班主任,举办一次主题班会,以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尽情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及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 2、采取的形式 综上所述,教学中可采取的教学形式多样,如课堂教学、开讲座、组织参观、我的家乡灌口未来蓝图设计比赛、主题班会、赞家乡演讲比赛、以家乡为主题的作文竞赛等,手抄报、心得、图画、相片、电脑绘画等材料不一而足。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语文相关的作文竞赛,与美术相连的图画展览、手抄报制作,在电脑课上进行相关的图片绘制等等。同时也要与班主任做好协调互动互助工作。 四、周时间安排。 内容安排暂定如下,教师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机动地进行安排。 20__6-20__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周第四周第六周第八周第十周第十二周第十四周第十六周第十八周系海峡情缘》 《发展中的田头样板村》《访灌口古庙《灌口古墓群》《灌南工业区——厦门西大门的璀璨明珠》《深青古驿站》《明朝万寿宫》《仙境槟榔芋》《自然生态景区——越尾山》《台胞一条路》 一年级乡土教材教学计划 余庆小学汪桂英 教学内容: 武夷山的民俗风情、民间故事、主要景点介绍学习。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乡土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利用乡土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武夷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旅游资;深厚的文化底

基础教育中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

基础教育中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 一、乡土音乐教材编写的理性思考 (一)新疆乡土音乐教材的困境 回归现实,笔者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哈密市、吐鲁番市共计23所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些学校的音乐课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只有2所学校的音乐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自主加入了少量的本土音乐内容,而校本教材或是新疆的乡土音乐教材基本不可见。面对这种乡土音乐教材数量贫瘠到如此程度的境况,则更无法谈其质的问题和普及程度。纵然统编教材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国内外各类、各民族优秀的音乐,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乡土教材则是选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所接触到的音乐文化、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接受。除此之外,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也是音乐教师的选择之一,带领学生融入生活中所使用乡土音乐的场所,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 (二)新疆乡土音乐教材亟待编写的理性思考 每个人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标准》亦认为:"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才能使学习变得丰富多样、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的动力。"例如,新疆人一听到优美、热情的新疆民歌,就

会感到格外亲切动情。在我们新疆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把新疆各地区、各民族富有特色的优秀民族音乐部分地纳入到乡土教材中,应该是有必要、有好处的。总而言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步的表现之一就是允许教材多样化,乡土音乐教材是音乐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面对新疆音乐教材的使用现状,迫切地需要开发和编写适合新疆的乡土音乐教材。 二、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策略 (一)配置一线的音乐教师作为乡土音乐教材的开发主体 通常情况下,统编音乐教材由音乐课程专家进行编写,从教材的结构、内容的选择等方方面面均符合学生所需要的审美性、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等要求,具有相当地权威性。然而,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之外的音乐课程技术专家,这种专家虽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专业技术,但往往会将乡土音乐按照自己的思维简单的移入到教材中,以至于产生乡土音乐教材在本土音乐教学中的"水土不服"。所以建议,专家可以作为顾问参与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对编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性的解释。最终要把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作为是内在化的乡土音乐教材的核心编写主体之一。 (二)确立乡土音乐教材编写的原则 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首先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精神和原则,除此之外还应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教育性原则、多学科融合的原则、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乡土文化与小学生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家乡文化与小学生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百尺河小学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以校本课程《家乡文化与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本校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发掘家乡课程资源的德育因素,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情感。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场所便是从小养育他们的这一方水土。小学生耳濡目染的无不来自家乡的山水人事,因而在他们幼小的内心深处,个人的尊严与家乡自然融为一体。农村小学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应充分挖掘本乡本土优美的自然地理因素、悠久的历史人文传统,富于影响、养育一方的生产生活经验,教育培养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以服务、改善、发展家乡的面貌为荣,让家园在自己手中变得更加美好。 发掘家乡知识,提高学生智力中华大地,泱泱近千万平方公里,每一寸乡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独特的物产、各自的人情,蕴涵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知识。中华文明,浩淼悠远,积一乡一土、一岁一月汇集而成。离开乡土岁月,中华文明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自然地理、历史人文还是生活生产实践经验皆为中华文明形成的原始素材。对于乡土知识的把握,不仅能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帮助他们更深邃领会理解整个民族的文明。 三、课程要求 1、家乡文化中的小学生道德教育就是利用每周一节的校本课,开发其 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2、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3、同年级学生可打破班级界限,按照自愿组合原则选题学习、开展活动。 4、实施课程的教师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四、课程内容 对照《小学德育纲要》、《新课标》和《小学生行为规范二十条》,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紧密联系“家乡文化”所反映的内容与主题,确定了学生、家长、教师熟悉和喜爱的具有民族特色家乡文化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与操作技能的训练。 2、分层递进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并按教

谈谈乡土史教材的编写

谈谈乡土史教材的编写 时下,以乡土史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被纷纷开发出来,成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容忽视的良好载体。而如何开发乡土史课程、怎么编写乡土史教材对广大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探索,谈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想法,请同行们指正。 一、调动多方力量,搜集乡土史教学资源 要编写乡土史教材首先必须广泛搜集大量的乡土史资源,而做这一工作单靠个别教师是很难完成的,需要调动各方力量,有组织、分步骤地进行。譬如,可以调动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乡土史课程的开发中来;社会上的乡土史专家、学者、历史见证人等资源也一定要好好利用,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协助,搜集乡土史教学资源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在搜集乡土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查阅历史文献。 我们在搜集乡土史教学资源时应当了解本地区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中所存的书籍、报刊,结合馆藏目录找出有关的地方志、报刊、私人著述等书目,再根据需要进行阅读和搜集。 首先,要有效利用地方志,因为地方志是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安阳市的地方志数量很多,有市志、县志、区志,有厂志、村志、各行业志等。在解放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安阳

市对编修方志的工作更为重视,大多数的区、县都进行了编修新志工作。这些新旧方志是编写乡土教材很重要的资源和依据。 其次,要重视地方的报刊资料。因为报纸杂志上有不少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其所记的时间、地点和人名等较为准确,对于事件的报道也较为具体,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编写乡土教材。 最后,除了要查阅地方志、报刊书籍外,对于目前已刊行的文史资料丛书和地方史研究会发布的资料信息以及考古新发现的报告,也都应给予注意。 2 组织参观考察。 对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和纪念馆进行参观,对本地区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进行考察,这也是搜集乡土史料的一条途径。特别是实地考察,往往能对历史旧址有整体的了解,可以掌握一些形象的材料。参观考察时要注意记录和拍照,以方便对资料进行保存和使用。 3 进行调查访问。 我们应把握多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如登门拜访、组织座谈会、发函征询等),向本地区一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目击者进行调查,以搜集材料。访问时的录音和原始记录要及时整理成文,以便进一步核对和分析,归类备用。比如采访还健在的后母戊鼎的发现者吴培文,采访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烈士负宝山的亲属等,可搜集到宝贵的口述史资料。 4 开展网上调查。 现在有很多网站有关于安阳历史的内容,比如安阳市政府网站、安阳市旅游网站、甲骨文网站、安阳市各博物馆网站等,这些都是我们迅速获

石壕小学红色乡土教育校本教材开发方案

石壕小学“红色乡土特色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 实施方案(初稿) 校本课程是红色教育的载体,而红色文化是红色教育的灵魂。为宏扬红色乡土文化,打造红色特色教育学校,构建学校红色乡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特拟定此方案。 一、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编辑校本教材《红色的土地》,把革命传统教育揉进学生的思想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革命、家乡红色历史的熟悉和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不忘历史,学会感恩,增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增进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培育少年儿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术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及红色文化,从而加深对家乡人文社会和红色文化的了解。 (2)、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时尚动人的节目解读红色文化。 (3)、通过学生分组活动,提高搜集资料、处置信息、综合表达的能力,发展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二、进程与方式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走访等形式搜集家乡红色文化历史、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红色诗词,丰硕课堂内容。 (2)、引导学生亲近家乡的红色文化,关注时期的发展,沟通课堂内外、讲义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 (3)、创建并运用品牌节目,把丰硕的声、像导入综合实践课,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热情,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参与组织规画、合作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协调,明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做好事情的前提。

高中语文_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课题《乡土本色》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 课标依据 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学习目标和内容 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但对真正意义的学术著作并未涉猎。学术著作理论性比较强,读起来不如文学作品生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理由两项: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提升阅读能力的需要。 学习目标 1.略读文本,筛选关键词,概括每段大意,梳理全文基本思路。(重点) 2.精读文本,理解核心概念、重点观点,分析语言特色。(重点) 3.研读文本,联系现实探究文本的文化价值。(难点) 教学内容 【环节一】阅读导入

PPT展示: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题导学:儿童“笑”什么?/如果是回城偶书,儿童还会“笑”吗?/ 明确:儿童一“笑”而过,但却折射出深刻的社会学知识。我们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本色》后,你会找到答案。 【环节二】浏览全文,梳理思路 学习任务:筛选段落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 要求:(1)浏览段落内容,用红笔在关键词上加着重号。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批注于段落之下。 (3)学习小组,代表展示。 示例:

关键词:基层、乡土性、乡下人 概括:点明社会乡土性,聚焦乡下人。 活动设计: 16个段落,分发到各个学习小组。/限时:5分钟。/代表展示汇总: (1) 点明社会乡土性,聚焦乡下人。 (2)土气源自种地谋生 (3)泥土为乡下人命根、神。 (4)土气只因不流动农业特征。 (5)乡下人黏着土地,定居为常态。 (6)乡村人口不固定。 (7)乡人空间关系:孤立、隔膜。 (8)乡下人多聚村而居。 (9)乡下人多聚村而居的三点原因。 (10)乡土社会地方性特征。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 设计(通用10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2、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

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本书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人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3、作者介绍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4、层次结构 第二篇: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成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 第三篇: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辩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