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论文4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论文4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论文4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论文4

dy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现状(整理)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经济“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老龄化来袭模型-经济与人口结构

数学建模训练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马维新 2. 钟也磐 3. 成博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 2012年 08 月 19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数学建模训练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人口结构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我国人口结构、退休政策、生育制度做了一定分析,合理预测我国人口发展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问题一,我们确定了六个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六个因素下的十二个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找出十二个指标和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并根据关联程度的大小对十二个指标和人口结构中的城镇化率、性别比例、老龄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做了排序: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劳动力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制度因素、受教育程度>老龄化程度 城镇化率>性别比 问题二,我们分别用logistic模型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人口结构进行了预测,利用熵权法对两个预测结果进行加权,得到最终预测结果。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 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世纪经济报道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2009年,这是个标志性的年份。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陆续出台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被选中的地区,担当起其新一轮改革探路者[17.01 1.01% 股吧研报]的角色。 其背后,是十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演进。 站在“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接点,作为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的负责人,范恒山更显忙碌,从各地调研到工作会议,与范的约访,几度被迫推迟。 新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哪里?下阶段区域工作的重点领域是什么?这十年间区域发展思路的变化有哪些?范恒山对本报记者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范恒山指出,虽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趋于缩小,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以行政区为板块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地区间的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我们将坚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个主要目标,把缩小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民群众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为衡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切实巩固区域发展相对差距缩小的良好局面。”范恒山说。 而“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要在五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一是形成主体功能区,二是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五是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东中西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1世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拉开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大幕,这十年间的区域均衡取得哪些进展? 范恒山:首先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长期以来,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东部。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随着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区域政策力度的强化,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的格局得到了扭转。

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多力量大”思想影响下,建国初期我国产生了一波婴儿潮,如今已经步入老年。加之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的影响,目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经由人口红利转向人口负债,劳动力逐渐减少,而退休人口逐渐增多。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发展政策必须审时度势,根据人口结构特点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实现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人口(劳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相关经济学理论中也提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亚当?斯密、马歇尔、凯恩斯等学者都提出了人口增长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因此二战结束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但是人口并非越多越好,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临界点。人口结构的变迁对经济发展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正在加速显现。 1我国人口结构特点与变化测度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凸显,近年来关于人口结构与经济的研究成为热点。尤其是2012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绝对数量首次下降后,人口红利的消失与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社会背负着一定的包袱。但近年来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逐步转型升级的时期,正由投资、出口主导型经济向消费、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人口结构作为影响经济转型升级是否成功的重要变量,研究人口结构特点、预测其变化趋势,对于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特点。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所有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等,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年龄结构。人口结构特点能够准确反映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和变化趋势,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首先在人口年龄结构上,1983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遏制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生育质量和平均寿命有效提升,但是也面临着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的困境。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为1.5亿,占总人口比为10.8%。世卫组织将“老龄化社会”定义为65

中国区域经济的布局问题

内容摘要: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产业非均衡,转变为区域非均衡模式。由于人口流动因素的存在,区域不平衡格局还会进一步扩大。正确的战略选择,不是逆自然趋势而动,而是在淡水丰富的东部地区按照都市圈(带)的设想来推进城市化。因此,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负有重要的协调、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关键词:经济地理非均衡人口流动城市化 研究区域经济布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经济地理的整体特征,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明确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阶段所具有的产业发展特点。第三是找出经济发展与各个地区经济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防止短期利益行为导致国家整体发展上的长期失衡。而要做到这一点,只靠地方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央政府必须承担起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总体特征 中国的面积与美国或欧洲差不多大,但可耕地面积只有人家的一半。其原因是中国拥有世界上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它决定了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一江春水向东流”;它将东亚季风的作用限制于中国东部地区,导致了夏季雨热集中,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其北侧(河西走廊)则形成了常年的西风带,使得西北地区的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造就了其东侧的黄土高原。工业化以来,尽管人类拥有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却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淡水资源的多少,依然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决定因素。 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中心逐渐向南迁移。其根本原因,是北方的降水量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从而限制了北部中国的人口规模。青藏高原和西部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则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长期限制在极低的数量级上。明清以后,由于美洲高产作物(玉米、薯类)的引入,中国东部的人口迅速增加,很快超过了国土的承载力。辽宁曾经是一个森林密集,水草丰富的地区。清朝开禁以后,大量中原移民流入东北,至今不过一百多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现代产业的发展,目前辽宁已经是河川断流,风沙遍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十分困难。 本文之所以一开始要扯这么远,是因为历史上我们许多搞规划的同志无视以上这些基本常识。以至于一搞三线建设,就敢在缺煤少矿、氧气稀薄的西宁搞什么“五七”钢厂;一说开发西部,就踌躇满志地要把新疆变成中国的加里福尼亚;一提南水北调,就想引雅鲁藏布江之水把河西走廊变成鱼米之乡。在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即使违反经济地理常识,很多建设规划短期内都能够“大见成效”,但长远代价却留给了子孙后代。由于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已经没有多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供挥霍了。 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 经过传统计划体制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阶段的持续努力,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越过了罗斯托所说的工业化“起飞”阶段,进入了所谓“向成熟推进”的发展阶段。如果国际上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不发生逆转,国内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继续保持,这一发展阶段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的中叶。在这5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农业产值将下降到gdp的10%左右,农村人口将下降到全部人口的1/3左右。由于出口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制造业的产值不会明显低于服务业的产值,并且继续扮演着着经济增长领头羊的角色。新增就业的产业分

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口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人口以其过快的增长,巨大的基数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进入新的时期,我们面临着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人口态势也已经终结了以人口快速增长为主要标志的阶段,呈现诸多新的特点,其中,人口结构的突出性问题受到我们的关注。因此,找到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国情,发展经济。 历史上对人口结构(人口因素,生育率等)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思考始于斯密,他指出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是增进人类福祉的关键因素,还指出经济增长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专业化和分工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基础,而贸易则是专业化进一步演进的前提。斯密并没有清晰得给出经济增长的产生机制,而且在斯密的模型中,也没有明确地设计经济增长是如何与人口因素发生联系的。 发端于此的大量经济研究普遍发现了经济变量,诸如人均收入、工资率等与生育率的重要联系。自古典经济学诞生以来,人们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因素的大概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马尔萨斯模型到新古典增长模型。虽然明确提出了人口因素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却由于经济学理论尚未成熟,而未能阐明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第二阶段,也就是索洛-斯旺模型和拉姆齐模型所描述的,人口增长率虽然影响经济的稳态增长水平,但人口增长率是经济系统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也未能明确说明经济发展和人口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第三阶段,在增长模型中经济发展也影响家庭生育率的选择,也就是说,生育率等人口因素是生于经济系统的,并以此为新增长理论构建了微观基础。 在这里我们所指的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通过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大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然而当论及这一问题,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于是我们将人口结构的划分标准定为年龄。而在一定时间内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的因素有多个: 一、国家的生育政策。我国自建国后的生育政策大概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这一时期中,人口快速增长,并且国家并没有任何管制或者限制人口数量的政策出现。 第二阶段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快速的增长受到了最高层领导的关注,一场没有任何理论争议的“人口革命”——计划生育实践轰轰烈烈地在中国大地上展开。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理论依据的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在2001年,国家已经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一国的生育政策是对人口结构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人口出生率政策控制上,不同时期的人口出生率不同,由此也改变了后来几十年的人口结构。 二、民众的生育观念。民众的生育观念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 (一)民众对新生人口性别的偏好。中国自古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在今天这一思想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是民众受一些突发性的因素影响,造成突然性的大规模人口爆发等改变人口结构。如2000年的“千禧宝宝”潮和2007年的“金猪宝宝”潮,这样的人口潮使得在这一阶段出生的人口呈波峰状爆发。

新中国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探索

新中国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探索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布格局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的演化:“点状”分布格局—沿海“带状”分布格局—“弓”状分布格局—“井”状分布格局—“棋盘”状分布格局。中国的区域发展模式的演进是中央政府政策、各地区位优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催化的结果。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况 (一)点状分布格局 从“一五计划”到“三线建设”期间,中国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数个大城市,如东北地区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中部地区的唐山、太原、洛阳、武汉,西部地区的兰州、西安等大中城市。这段时期,中央政府主要从行政化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工业化布局,使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若干个大城市异常发达,而其他非“一五计划”支持的地区异常贫困的区域发展局面。此时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典型的非均匀的点状分布状态。 从“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依然没有摆脱非均匀的点状发展格局,但点状的区位却有了变化:通过三线建设使整个西南地区成为中国重工业集中地之一,重庆、成都等西南部城市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一些重工业城市,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是典型的点状分布图。 (二)带状分布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逐步从政治导向转为经济效益导向,发展的重点也逐渐从内地转向沿海。这一时期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中央所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优势和所处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地带。从北到南依次出现大连、青岛、烟台、连云港、上海、宁波、温州、厦门、深圳、珠洲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大城市连结起来像一条玉带镶嵌在东部沿海,成为中国最为活跃、经济实力最强的发展区域。 (三)弓状分布格局 1985年,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市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率先成立了

(完整版)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毕业设计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 析 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文献综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_-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我国经济发展和方向研究综述 专业 2013级金融学2班 姓名周睿 学号 131010224 指导教师 二Ο一三年十月十日

摘要:本篇综述从我国建国以来几个阶段的区域经济政策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格局及其变化,通过引用相关文献的实证结论解释了区域经济变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关系,剖析了我国区域差距的来源和差距扩大及缩减的原因。结合所得结论对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对未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美好期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格局区域差距区域整合区域协调发展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及区域经济政策效应分析 “在研究现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决不能回避的便是区域差距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状况、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市场机制、技术水平、文化习俗、意识观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迥然,客观上存在着地区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1我们首先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沿革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效应评价: 1.1:中国区域发展的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导向的过程。2 1.1.1:1952-1978年:以公平为基础的均衡发展阶段 建国后,中央政府从国防安全和平衡地区生产力布局出发,决定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想内地倾斜,着力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在不到20年的时间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到1978年,内地的一些工业指标都超过了东部沿海区域。但是由于中西部 1 [1]薛泽海.中国区域增长极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 [2]朱建成、公静.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效应评价[J].理论学刊.2008.58~60.

人口结构及其经济社会意义

人口结构及其经济社会意义 摘要:人口结构可以影响人口再生产模式,从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人口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改善人口结构,尤其是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域结构等方面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比较明显而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结构分类经济社会意义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population structure by affecting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mode produces impact on the prospects of 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population structures are diverse, improving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s especially in age, gender, urban-rural structure andregion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opulation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人口的结构是指共同组成特定人口总体的各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亚群体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人口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总体人口在诸多方面可以分解为具有同质性的、相互之间具有更加紧密联系的亚群体。这些亚群体共同构成总体人口,亚群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规定了人口总体的特性。 人口结构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如有学者提出过人口结构体系,认为人口结构可以分为人口的自然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1

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并且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定量分析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预测未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问题一中定量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部分,本文综合考虑产业结构、资本、教育、科技、劳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把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教育和劳动培养经费、R&D经费内部支出、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发展,利用PEW软件,可以得到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和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j,进而定量分析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问题一中阐明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部分,考虑到地区差异,本文分省进行分析,以0-14岁人口、15-64岁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数作为人口结构的衡量指标,以GDP作为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PEW软件进行回归拟合,建立最小二乘法分析模型,并结合由PEW软件得到的偏最小二乘回归统计分析报告、回归分析和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j阐明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显著性。 针对问题二,构建灰色预测中的GM(1,1)模型,预测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结构。 针对问题三,考虑到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建立了按年龄分布的模型(Leslie模型)构造Leslie矩阵,建立相应 Leslie模型。首先,分别预测1991年到2050年我国总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老年人口数,然后再用预测求得的数据分别对全国总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出我国在未开的人口结构,并对不同的生育策略做了模拟。 针对问题四,构建抚养比与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之间的线性关系,利用eviews 对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拟合,得出他们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在做出它们之间的曲线图,比较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偏最小二乘回归统计分析灰色预测 Leslie模型 1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刘丹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所以,人口的数量及其变化,人口的素质及其结构以及人口的迁移等,都对产业布局产生影响。人口产业结构指经济活动人口在不同产业部门人数的分配比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1]。中国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发达的现代社会转换过程中,国民经济结构必然发生重大变化,与此相适应,中国人口状况也将出现明显转变,研究目前中国人口问题,将对中国制定适当的产业结构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人口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上,从根本上讲,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最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从人口同经济的关系而言,按道理只要发展生产就应该可以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假如生产发展得比人口增长更快,则还会使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然而,发展生产需要增加相应的生产资料。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于农业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化必然要腾出目前大量从事农业手工劳动的劳动力。为了保证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人都有一份工作、一份收入,就不得不把本可腾出的人力勉强塞在农业生产中,从而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其他产业部门和农业有不同之处也有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不象农业生产那样受到主要生产资料(在农业为耕地)数量的限制。在这些部门中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力供应量超过了劳动力需求量。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承担了一项义务,即为城镇地区的每个适龄公民安排一个有工资收入的工作岗位。这从保证每个公民实现劳动和生存权利的原则来说原是正确的。但是这也带来了两个现实问题。一是为了保障充分就业,而在生产和工作并不需要的情况下在工厂、商店、机关安插了多余的人员,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劳动效率,并且更妨碍了劳动效率的提高。这一点又是与农业部门的共同之处。 针对中国现实,为了摆脱困境,走上正常发展途径,必须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同样大力制止人口进一步高速增长。可惜,对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认识和采取行动都过迟了一些,50和60年代大量出生的人今天又已涌入劳动力市场,以致城市劳动力过剩的局面至今依然存在。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很快收到效果,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都以平均年增14.5%以上的较快速度增长。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400亿元,国民收入达到14300亿元。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所起到的分母作用,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533元,而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260元,这显然是非常低的水平。同时,为了要维持11亿多人的温饱生活,在国民收入中要拨出65.8%用于消费而只留34.2%用于积累。长期以来由于每年都要把大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庞大人口维持起码生活的消费需要,也就妨碍对经济建设进行更多的投资。[2] 以上罗列了一系列由于中国人口太多、增长又快而带来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但是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人口多是万恶之源。必须看到,人口的增长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但毕竟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规律。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硬性的、决定性的制约关系。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社会经济发展重又蓬勃掀起热潮,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可见,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并不取决于人口状况。 人口素质对经济的影响 从改革初期到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便一直是人口学界所关注的热点。

推荐-关于我国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精品

关于我国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摘要 本文根据我国实际国情以及近年来中国人口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总和生育率较低、老龄化加速等),讨论了不同的生育政策对生育率乃至未来人口结构的影响,并从老龄化角度入手分析了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综合以上方面,研究得出较适合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人口政策。 首先,建立了基于Leslie矩阵的改进型人口结构预测模型,利用对数随机函数模型计算得出保持现有政策的情况下的年龄别生育率。随后考虑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生育期望等因素,分别对开放二胎政策和取消计划性政策对年龄别生育率的影响做出了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繁殖率、死亡率等多项参数代入Leslie 矩阵对中国未来人口结构发展做出了预测。 其次,建立基于希克斯中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来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人均产出函数模型,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1993-20XX年的各项数据,如:劳动生产率、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人均科教卫投资等加以计算分析,分别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居民储蓄率和人力资源投资的影响后,综合研究得出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由以上两个问题的结果分析得出最适合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人口政策。 从结果分析来看,开放二胎政策能有效提高生育率,使之更加接近更替水平,并有利于中长期的人口结构发展。而老龄化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老年抚养比每增加1%,人均产出将下降6.08%。因此合理调整人口政策对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综合研究得出:从现在开始开放二胎政策,到2025年左右取消计划性政策最有利于我国中长期的人口结构发展和经济发展。 在Leslie模型中,大多数将总和生育率作为衡量生育率的因素。但由于总和生育率与年龄别生育率及人口结构有关,当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时,总和生育率中不能准确地反映生育水平,因此本文采用的是年龄别生育率,能够更好地反映生育率的真实水平。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中,技术水平A(t)、人均投入资本k(t)和人力资本存量?(t)分别以劳动生产率L(t)、居民储蓄率SR t以及人均投入科技教育卫生费用PTI t作为衡量标准,较好地反映了老龄化对经济的各方面影响,并有一定创新。 关键词:年龄别生育率Leslie模型对数随机函数分布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多元线性回归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预测=数学建模好论文

精心整理 2011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2. 3.

2011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利用 各年 65 在没 动力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得到推迟退休年龄为65岁时,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为0.7%。 问题五,我们跟据当前实际情况和我们模型求解得出的结果,给中国人口结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最后,按照题目要求,将所得结果以表格形式给出,并附上各模型的计算程序,从结果看,本文模型对未来三十年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预测较好。 关键词: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灰色预测多项式拟合回归分析 一、问题重述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2010年2月14日日本共同社发布消息指出,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使得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功不但源于前瞻性的科技政策指导和强大的经济支撑,而且也源于中国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储备。近年来,“中国制造”引领世界产业潮流,并强力改变着全球产业格局,可谓随处可见“中国制造”。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基础,中国的文化传播和武器出口,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稳步提高——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强有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 经济、 思。 (1) (2) (3) (4) (5) 议。 (1 (2 (3 (4 (5 α:劳动资本 β:劳动产出弹性 ()() X k:灰色预测法的原始序列 ?X k:灰色预测法的原始序列预测值 ()()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四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四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在我国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否只要人口增长为零甚至负增长就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呢?类似观点可在各类研究报告上发现“在本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将控制在16亿以内并顺利实现零增长然后开始缓慢下降……这将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提良好的人口环境”。笔者对这样的观点深不以为然。 这里的适度人口是指经济适度人口即:从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资源给、生态环境承载力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出发寻求通过最佳方式达到经济协调发展最优目标的适度人口。 各国由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状况以及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不同适度人口规模以及适度人口增长水平都将会不同。但是如果人口增长规模偏离了适度增长速度不论是高是低都将不利于经济发展。 一、((世界经济论坛常务董事理查德·塞蒙斯曾在瑞士首都达沃斯发表讲话说美国、和欧洲人口的缓慢增长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他的报告指出经济的产值取决于劳动力的增长和生产率。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不足则这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就有可能无法满足需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可能下降。)) 意大利的国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05%2030年该国的退休人员将首次超过在职劳动人数。而若想弥补国内的低生育状况和快速下降的劳动人口它的移民数量必须是现在的11倍。对于欧洲而言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人口和经济增长趋势欧洲在全球产值的份额到2050年将缩小至10%。报告中还说发达国家人口老龄的趋势还会影响到该国的退休福利制度。7 ((我国政府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在过去2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这项政策将继续积极有效。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莱因博士就曾提醒我们:在五、六十年代因人口增长减缓而在经济上获益到了八、九十年代却因人口增长减缓而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会负担逐渐加重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增加从而拖累了经济发展使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发展优势。如今缺乏有技能和受过高水平训练的人口人口严重老化经济发展裹足不前。因为在五十年代不曾预见五十年后的情景而面临人口问题中国如果稍有不慎也会在新世纪中叶重蹈覆辙。)) 著名学者黑田俊夫

中国区域经济

https://www.doczj.com/doc/5f2549544.html, 1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及发展的 比较分析 2009.07.06 联合研究报告 联合研究报告 2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及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中国四大经济区及其发展定位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 基本形成了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四大经济区,并采取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四大区域在地理空间涵盖了中国大陆现有的31 个省市区(见表1)。2008年,东部10省市,面积占全国的9.5%,人口占全国的35.68%,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6%;中部6省,面积占全国10.7%,人口占全国26.82%,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19%;西部12 省、区、市,面积占全国71.5%,人口占全国27.51%,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国GDP的17%;东北3省,面积占全国8.2%,人口占全国8.23%,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8%(图1)。联合资信还观察到,2008年全国14万多亿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东部占比最大,为43.46%;全国11万多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东部占比最大,为53.98%;全国近1.5万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东部占比也是最大,达到87%;在总额为28641亿元的全国31个省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东部占比最大,为58%(图2)。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当前东部是中国经济的绝对重心。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人口土地面积GDP (%)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联合资信整理计算 图1 2008年中国土地面积、人口、经济总量的区域分布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的不同,四大区域的资

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现代经济信息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然而随着另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贯彻实施,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越来越低,青少年占总人口比重越来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口结构进一步失衡。我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了解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的失衡是否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我国人口结构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国外的研究结果大多数表明人口老龄化会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和投资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 Faruqee and Muhleisen,2002; Lindh and Malmberg,1999;直广雄川1971) ,只有少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会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均资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Groezen 等,2005) 。 国内的研究 国内对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有胡鞍钢(2012)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口结构老龄化则会通过降低储蓄率和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毛毅,冯根福(2012)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能确定,主要要看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和储蓄率降低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谁更大。(李阳,张楠,2011)对人口的控制应从着重于数来那个转向“数量和结构并举”。 国内外对于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模型的解释,较少实证分析,基于中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更少。因此,本文旨在在前人模型的基础之上,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来对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首先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和索洛增长模型( Solow growth model) 的基础之上引入人口抚养比、人力资本存量等人口结构变量,从理论角度推测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知识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可能影响。最后,选取1995—201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模型,以此实证检验人口结构和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二、理论分析 1.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现代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的基础,通过该函数可以分解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份额。 为增加人力资本对产出的影响,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做如 下改进: 参见Mankiw等(1992), 也参见Romer(1996)。 为讨论方便人口老龄化对人均产出的影响,我们对模型作进一步 改进,引入劳动参与率p,人均产出y(t)=。 那么当总人口增加即N(t)增大时,人均资本降低,此时人均 y(t)将会下降(注:本文中的经济增长指的是人均产出增加,若无特殊说明,下同)。而人力资本增加,即h(t)增加则会引起人均产出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则会通过降低劳动参与率p,使得人均产出下降。 2.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中稳定状态时,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是不变的。人均产出是人均资本的函数。索罗模型假定技术固定,且没有考虑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老年人口的收入较低,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储蓄率(Faruqee and Muhleisen,2002),而储蓄率的降低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增加都会降低均衡状态时的人均资本,从而造成人均产出的下降。(如下图)因 此,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吴佳伦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从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入手,从理论出发选取人口知识结构、人口年龄结构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变量。接着,选取1995—201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结构、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我国,人力资本的提高会对经济增长带来正的促进作用,总抚养比的增加则会显著抑制经济增长。此外,人口增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的增长。最后就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笔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0-02 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