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

收稿日期:2009-06-21

作者简介:于佳(1980-),女(汉族),山东平度人,硕士研究生,药剂师,主要从事药物调剂工作,T e l .138********,E -ma i l h e l e n y u 0226@163.c o m 。

文章编号:1006-2858(2009)S 0-0071-05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于 佳,范 青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

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行了综述。方法查阅21篇文献,对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

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结果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组织,并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但中药靶向制剂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其研究主要是单一有效成分,复方制剂很少。因为目前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制备和质量评价理论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不适合于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的中药。因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著名中药复方来作为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结论中药靶向制剂将成为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微球;脂质体;乳剂中图分类号:R 96 文献标志码:A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开发热点。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 h r l i c h p 在1906年提出的。靶向制剂(t a r g e t i n g d r u g s y s t e m ,T D S )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 a r g e t e d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T D D ),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性地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1]

,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

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

药系统。

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在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与持效性、药物类型和临床运用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靶向制剂在西药领域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但在中药领域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本文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行综述。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按作用方式

[2]

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靶向

制剂(p a s s i v e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主动靶向制剂(a c t i v e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物理靶向制剂(p h y s i c a l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被动靶向制剂指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富集而发挥作用。主动靶向制剂是指在被动

靶向制剂的基础上,用修饰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向区浓集而发挥作用。物理靶向制剂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某个部位发挥作用。按作用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口腔给药系

统、直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给药系统等。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结肠靶向制剂等。

靶向制剂是将药物包裹或嵌入液体、液膜、脂质、类脂蛋白以及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中制成微粒、复合型乳剂、脂质体等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系统,通过多种给药方式给药后,这些微粒选择性的聚集于肝、脾、淋巴部位释放而发挥疗效。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对靶区的指向性,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减少剂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适于临床运用。

2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2.1 中药微乳靶向制剂

微乳(m i c r o e m u l s i o n )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黏膜给药制剂和注射剂。

第26卷增刊2009年7月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26S u p p l .

J u l .2009p .071

2.1.1 口服液体微乳制剂

由于微乳表面张力较低,易通过胃肠道的水化层,所以药物能直接和胃肠道上皮细胞接触,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其他成乳材料后,亦可增强其靶向性。袁泉等[3]制备了型水飞蓟素微乳浓缩液,采用大鼠在体小肠段回流实验并测定药物浓度,得出水飞蓟素微乳在空肠的吸收明显高于胶束溶液,且混合胶束对空肠赫膜有较强的刺激性,显示了微乳作为水飞蓟素载体的优越性。K a n g等[4]制备了辛伐他汀的自乳化微乳给药系统,测定人工肠液中的溶出度,药物溶出速率高于片剂;b e a g l e狗口服微乳硬胶囊,生物利用度是片剂的115倍。可见,自乳化微乳给药系统有助于辛伐他汀的快速起效。

2.1.2 经皮给药微乳制剂

微乳作为透皮给药制剂的载体,具有增加亲脂或亲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等优点。其透皮机理是微乳对亲脂或亲水性药物均有较高的溶解度,给药后能够产生较高的浓度梯度微乳中的某些组分具有促透作用油相的种类及用量可改变药物的亲和力,有利于药物进人角质层。微乳中的一些弱酸或弱碱性药物可以形成离子对通过皮肤,或其粒径与人体毛囊大小相近,直接通过表皮。国内已有报道以微乳作为透皮吸收药物载体的处方进行研究。C h e n等[5]制备了雷公藤内酯微乳,用离体鼠皮试验,微乳制剂中的经皮渗透系数和经皮透过量都是丙二醇水溶液的2.3倍,载药量与透皮速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G u p a t等[6]制备的5 -氟尿嘧啶W/O型微乳,研究表明,与水溶液相比,药物的皮肤渗透量增加8倍,且药物的渗透量依赖于微乳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

2.1.3 黏膜给药微乳制剂

黏膜给药是用适合的载体使药物通过口腔、鼻、眼、直肠等粘膜进人体循环而起到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微乳因其较强的促透能力,在黏膜给药方面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王新春等[7]在大黄复方液体喷雾剂的制备中借助三元相图的研究手段确定微乳配方,使复方中的挥发油形成微乳后稳定分散于制剂中。通过微乳增加了中药复方制剂中难溶性挥发油类药物的溶解度,提高了中药复方液体制剂的稳定性,对中药复方制剂的开发有积极意义。2.1.4 注射用微乳制剂

注射微乳热力学稳定,可热压灭菌,或通过微孔滤膜,易于工业化生产。微乳注射剂在提高原药的载药量,改善原剂型的不良反应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分布迅速并有淋巴导向性,根据需要还可达到缓释或靶向的目的。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制剂的溶血性、致敏性、毒性、刺激性和安全稳定性都需要严谨对待。张宁等[8]采用超声-高压匀质法制备了静注用丹参酮微乳,所得微乳稳定性好,平均粒径为50n m以下且分布范围窄,该工艺可行性强,制得的微乳可以达到静注使用的要求。张莉等[9]制备了去甲斑蝥素(N C T D)的微乳注射液,用于抑制肝脏肿瘤细胞。在相同剂量下,微乳制剂延长了体内循环时间,其消除半衰期和平均驻留时间分别增加了2.48倍和1.27倍, A U C增加了3.21倍。N C T D微乳在肝、肾中的靶向指数分别为0.43和0.12,说明对肝脏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亲和性和靶向性。可见,微乳作为药物释放体系能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从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中药微乳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入,药动学、药理学、毒理学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多。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其他载体所不能代替的优势,但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安全性及其稀释时能否保持原有的稳定性依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阻碍了微乳制剂药物向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当所载药物为中药的有效成分时,如何制备尚需大量试验研究,况且微乳的微观结构和增溶理论还不够成熟,尚需进一步深人研究。

2.2 脂质体靶向制剂

脂质体(l i p o s o m e)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a r t i f i-c i a l b i o l o g i c a l m e m b r a n e)[10]据实验和临床应用的需要,可以改变脂质体的脂质成分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

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静脉注射后除被网状内皮系统认作外源分子,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主要聚集于肝、脾及骨髓外,还可进人实质性肿瘤、炎症组织和高血压血管损伤等部位,因这些部位的毛细血管比正常血管通透性高。因而应用脂质体携载抗瘤药物比游离药物更易聚集在肿瘤部位,发挥更

72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第26卷 

高的抗癌作用。并且脂质体包裹具有化学毒性的抗肿瘤制剂时,能保护敏感组织免遭药物毒性的损害。

受体脂质体是借助受体与配基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可将配基标记的脂质体靶向到含有配基特异性受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同时受体与配基结合可促进脂质体内化进人细胞内。M a n a g i t等[11]合成了半乳糖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在研究其体外杀伤肝癌细胞的实验中发现,糖脂阿霉素脂质体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是无糖脂阿霉素脂质体的24倍,而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系的毒性仅为游离阿霉素脂质体的0.17倍,这表明半乳糖受体的介导加强了脂质体的靶向性。

温度敏感脂质体是一种能携载药物并且在高温条件下有效地释放药物的脂质微球。应用温度敏感脂质体载药结合病变部位升温来实现药物的靶向投递是一种全新的脂质体靶向策略。其原理是在低于脂质体相变温度的环境下,保持稳定;而当脂质体达到液晶态相变温度时,其磷脂的酰基链紊乱度及活动度增加,膜的流动性增加,包封的药物释放速度增大[12]。S t a t h o p o u l o s等[13]对多柔比星热敏脂质体(T h e r m o D o x)进行了肝癌患者的Ⅰ期临床研究,以观察其安全性,在试验1~3个月内观察到的3/4级不良反应为可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且呈剂量依赖性。T h e r m o D o x的Ⅲ期临床试验,将与射频消融术结合使用,治疗无法切除的肝肿瘤。除了以上所述的脂质体外,近年来尚有应用光敏物质如全反视黄醇等插入脂质体,构建成光敏脂质体,利用光敏物质受到光照射时发生结构变化而释放药物于照射部位,来达到药物的靶向释放。还有利用肿瘤附近的p H值比周围正常组织低,应用p H敏感脂质体载药可靶向释放到这些部位。

2.4 中药微球靶向制剂

微球是指将药物分子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多用生物降解材料为载体,如蛋白类(明胶、白蛋白等)、糖类(琼脂糖、葡聚糖、淀粉等)、合成聚酯类(聚乳酸、丙交脂乙交脂共聚物等)。

微球具有有效延缓药物释放、提高药物稳定性、掩盖药物异味、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副作用等优点。对载体材料进行特殊处理后,它可载运活性分子至特定的人体器官和病变组织,然后在靶器官内控制释药,使其药效增强,同时降低对人体其他器官和细胞的不良反应。微球在中药的单味制剂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程国华等[14]以聚乳酸为载体材料制备出粒径在7~15μm的汉防己甲素微球,用该微球进行小鼠给药实验,发现汉防己甲素在小鼠各组织中浓度明显高于普通溶液制剂,且药物选择性浓集于肺部,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李岩等[15]采用乳化分散法将从药材骆驼蓬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去氢骆驼蓬碱制备成明胶微球,具有较好的肿瘤抑制作用,用于肝肿瘤的栓塞化疗。微球在复方制剂方面也有所发展,但目前的应用还停留在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质量可控的中药复方微粒制剂方面。戴卫红等[16]对传统黄连解毒汤剂型进行了改性研究,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黄芪、金银花等药材,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复方黄连解毒微球,研究证明该微球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

微球在中药制剂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目前仍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传统中药服用时剂量大,含大量的无效杂质,对人体毒副作用较强。微球的开发和利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中药传统剂型的不足,使中药制剂能发展成为安全、稳定、有效的新型中药制剂。

2.5 中药纳米粒靶向制剂

纳米粒(n a n o p a r t i l c l e s N P)是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粒径介于10~1000n m固态胶体粒子,包括纳米球(n a n o s p h e r e s)和纳米囊(n a n o c a p s u l e s)。活性组分(药物、生物活性材料等)溶解、包裹于粒子内部,或者吸附、附着于粒子表面。

纳米粒作为新型载体有很多优势:为非生物材料,无免疫原性、细胞毒性;有较高的基因转染效率,可获得靶基因的长期稳定表达;可保护药物或靶基因不受机体血浆或组织细胞中多种酶类和补体的破坏。

由于普通纳米粒进入循环系统后,易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而被迅速清除,难以到达靶组织与靶细胞亲和力弱,靶组织中沉积量少,为了避免N P被巨噬细胞迅速清除和提高靶组织中药物沉积量,通过对普通纳米粒进行修饰而制得一系列新型纳米粒以提高其稳定性、靶向性。

G a u r等[17-18]分别制成了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壳聚糖的水凝胶隐性纳米粒。这种具有表面亲水性的纳米粒静脉注射后不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吞噬。将药物装载到此种隐形纳米粒中,与普通纳

73

增刊于 佳等: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米粒和原药相比有更长的血浆半衰期。M o s q u e i-r a等[19]研究了P E G修饰的纳米囊与巨噬细胞J774A1的相互作用。18h孵育后,P E G-P L A纳米囊的细胞摄取显著低于P L A纳米囊。实验最后得出最佳的P E G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此外发现,随着P E G含量的增大,其表面密度增高,巨噬细胞的摄取量减少。由此可见,纳米粒表面亲水链的长度和密度对吞噬作用有显著影响。一定范围内,链越长,密度越大,纳米粒避开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越强。

以超顺磁性纳米粒为载体,在外磁场作用下定向分布于预定的靶组织。目前最常用的磁性材料是四氧化三铁磁粉或磁流体(m a g n e t i cf l u i d)。向娟娟等[20]应用沉淀法制成外包葡聚糖的氧化铁磁性生物纳米颗粒(D C I O N P)。用分光光度计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D C I O N P的D N A结合力及抵抗D N A S E-I消化的作用。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道基因,进行用D C I O N P作为基因载体的体外细胞转染实验。电镜检测证实D C I O N P的直径在10n m左右。在酸性条件下,这种D C I O N P表现出D N A结合力和抵抗D N A S E-I消化的作用,从而证明D C I O N P与D N A的结合是静电引力的作用。

固体脂质纳米粒(s o l i dl i q i d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L N)是近年来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纳米给药系统,以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类脂为载体,将药物包裹于类脂核中制成的粒径约为50-100n m的固体胶粒给药体系。它可以用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避免药物降解或泄漏,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何军等[21]采用冷却-均质法制备的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给小鼠灌胃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和各脏器中的血药浓度,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

总之,纳米粒是作为一种新的给药载体系统,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由于其有上述诸多优点,相信随着材料科学、工艺设备等的发展和研究,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3 结语

中药靶向制剂在我国还处于实验阶段,临床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其研究主要是单一有效成分,复方制剂很少。因为目前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制备和质量评价理论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不适合于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的中药。因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著名中药复方来作为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要想真正深入研究并开发出临床可用的靶向制剂,只靠制剂学的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加强中药的物质基础和药效学研究,加强中药制剂的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并和现代技术相结合。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靶向制剂已经发展成为中药药剂学的一个亮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改变目前中药制剂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提高整个中药制药行业的科技水平,提高中成药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15.

[2]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3:508.

[3]袁泉,李馨儒,王会娟,等.水飞蓟素微乳大鼠在体

小肠吸收的动力学[J].药学学报,2004,39(8):

631-634.

[4]K A N GBK,L E EJ S,C H O NS K,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e l f-m i c r o e-m u l s i f y i n g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s

(S M E D D S)f o r o r a l b i o a v a i l a b i l i t y e n h a n c e m e n t o f s i m-

v a s t a t i n i n b e a g l e d o g s[J].I n t J P h a r m,2004,274(1-

2):65-73.

[5]C H E NH,C H A N G X,WA N G T,e t a l.A s t u d yo f m i-

c r o e m u l s i o ns y s t e m s f o r t r a n s

d

e r m a l d e l i v e r y o

f t r i p t o l-

i d e[J].J C o n t r o l R e l e a s e,2004,98(3):427-436.

[6]G U P A TR R,J A I NS K,A R S H N E YM1.Wa t e r-i n-o i l

m i c r o e m u l s i o n s a s ap e n e t r a t i o ne n h a n c e r i nt r a n s d e r a l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o f5-

f l u o r o u r a c i l[J].C o l l o i d s S u r f B:

B i o i n t e r f a c e s,2005,41(1):25-32.

[7]王新春,侯世祥,阳长明,等.大黄复方液体喷雾剂

中挥发油微乳与相图的应用[J].中成药,2004,26

(3):178-181.

[8]张宁,范青,吕慧怡,等.丹参酮微乳的制备及其质

量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1):1081-

1082.

[9]张莉,向东,洪诤,等.肝靶向去甲斑蝥素微乳的研

究[J].药学学报,2004,39(8):650-655.

[10]张灵芝.脂质体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

出版社,1998:1.

[11]M A N A G I TC,K A WA K A I S,N I S H I K A WA M,e t a1.

74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第26卷 

T a r g e t e d a n ds u s t a i n e dd r u g d e l i v e r yu s i n g P E G y l a t e d g a l a c t o s y l a t e dl i p o s o m e s [J ].I n t J P h a r m ,2003,266(1-2):77-84.

[12]X U L ,P R I O L L O K F ,C H A N G E H .T r a n s f e r r i n -l i p o -s o m e -m e d i a t e d p 53s e n s i t i z a t i o no f s q u a m o u s c e l l c a r -c i n o m a o f t h e h e a d a n d n e c k t o r a d i a t i o ni nv i t r o [J ].H u mG e n eT h e r ,1997,8(4):467-475.

[13]S T A T H O P O U L O SGP ,B O U L I K A S T ,K O U R V E T A R I S

A ,e t a l .L i p o s o m a l o x a l i p l a t i ni nt h et r e a t m e n t o f a d -v a n c e dc a n c e r :ap h a s e Ⅰs t u d y [J ].A n t i c a n c e rR e s ,2006,26(2

B ):1489-1493.

[14]程国华,罗佳波.汉防己甲素聚乳酸微球小鼠肺靶

向研究[J ].中国药房,2005,16(6):4181.[15]李岩,孙殿甲,杨永新,等.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肝动

脉栓塞微球处方工艺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26(2):109.

[16]戴卫红,丛月珠.复方黄连解毒微囊的制备[J ].中

国中医急症,2004,13(4):242.

[17]G A U RU ,S A H O OS K ,D ET K ,e t a l .B i o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f l u o r e s e i n a t e dd e x t r a n u s i n gn o v e l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e v a -d i n

g r e t i c u l o e n d o t

h e l

i a l s y s t e m [J ].i n t J P h a r m ,2002,202(1-2):1.

[18]M I T R AS ,G A U R U ,G H O S H P C ,e t a l .T u n o u r t a r g e -a d e d e l i v e r y o f e n c a p s u l a t e dd e x t r a n -d o x r u b i c i nc o n -j u g a t e u s i n gc h i t o n s a nm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a sc a r r i e r [J ].J C n t r o l l e d R e l e a s e ,2001,74(1-3):317.

[19]M O S Q U E I R AV C ,L E G R A N DP ,G R E FR ,e t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b e t w e e nam a c r o p h a g ec e l l l i n e (J 774A 1)a n d s u r f a c e -m o d i f i e dp o l (D ,L-l a c t i d e )n a n o c a p s u l e s b e a r i n gp o l y (e t h y l e n eg l y c o l )[J ].JD r u gT a r g e t ,1999,7(1):65.

[20]向娟娟,朱诗国,吕红斌,等.用氧化铁磁性纳米颗

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J ].癌症,2001,20(10):1009.

[21]何军,奉建芳,蔡本琴,等.口服水飞蓟素固体脂质

纳米粒(S M-S L N )肝靶向性的动物实验研究[J ].高技术通讯,2005,9(5):71-75.

A d v a n c e s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t a r g e t e d d r u g s y s t e mf o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Y UJ i a ,F A NQ i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h a r m a c y ,t h e S e c o n d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D a l i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D a l i a n 11602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a r g e t e d d r u g s y s t e m c a n s e l e c t i v e l y b e f u n c t i o n e d i n t a r g e t t i s s u e s ,w h i c h i s a g o o d w a y o f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b e c a u s e i t m a k e s t h e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a c t i o ns t r o n g e r a n dm a k e s t h es y s t e m a t i ca d v e r s ee f f e c t l o w e r .B u t t a r g e t e d d r u g s y s t e mf o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i s s t i l l i n t h e 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 s t a g e .T h i s p a p e r o v e r v i e wt h e s t u d i e s a b o u t t a r g e t e d d r u g s y s t e m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t a r g e t e d d r u g s y s t e m f o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w i l l b e a n i m p o r t a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d i r e c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t a r g e t e d d r u g s y s t e m ;m i c r o s p h e r e ;l i p o s o m e ;e m u l s i o n s

75

增刊于 佳等: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 李天一 12级药学四班 2012515101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介了靶向给药系统发展情况并对最新出现的靶向给药技术——磁性药物靶向,纳米生物机器人,纳米药物载体做了大体的介绍。 关键字:靶向给药系统纳米药物纳米机器人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同时新的技术也不断被应用到医药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药物制剂。这些新出现的药物制剂在质量和剂型上相比较以往产品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趋势大热。靶向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是指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在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里,常规化疗药物可以静脉注射,也可以口服。药物从被注射的地方或者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动到心脏再到全身其他区域,对于药物要靶向的小区域来说,这个方法的效率非常低,想达到希望浓度就导致要使用大剂量化疗剂,化疗剂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产生了全身严重的毒副作用,比如贫血、呕吐、精神萎靡、脱发、溃疡以及白血球数量下降而引发的炎症等,迫使患者停止治疗间。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药物进入并作用到身体的希望靶点。药物靶向递送治疗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通过将药物尽可能有选择地运送到靶部位,提高靶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对全身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来改善癌症治疗的效果。 药物靶向递送有多种分类,目前主要采用按靶向作用方式分类: 被动靶向,对靶细胞无识别能力气,但可经血循环到达它们不能通过的毛细血管床,并在该部位释药; 主动靶向,表面经修饰的药物载体可以不被吞噬系统识别,或连接有特定的配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 物理靶向,应用外加温度或磁场等将药物载体控制靶到特定部位。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都是按照药物在体内的沉积来完成的,在靶向精确性、药物浓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用于把药物定向到靶点物理靶向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法。 磁性药物靶向治疗是物理靶向药物递送的一种。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涂覆高分子,与药物结合后静脉注射到动物体内,在外加磁场下通过纳米微粒的磁性导航,使其移向病变部位,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这就是磁性纳米粒子在药物学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单纯使用身体外部磁场只能对于浅表部位病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2000字

44 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高效提高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此文简要介绍靶向制剂的分类,剂型及其应用。 关键词靶向制剂;微球;纳米粒;脂质体;应用 靶向制剂的概念起始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PaulEhrlich于20世纪初提出。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针对特定疾病的相关靶点,设计和构建靶向制剂,靶向制剂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剂学研究的热门之一。靶向制剂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增强药物疗效,同时减小全身的不良反应,为第四代给药系统(DDs)。 1.概述 靶向药物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肿瘤细胞的特定结构和靶点,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杀伤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便于控制给药的速度和方式,达到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主要有:①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型;②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③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④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典型的靶向制剂 2.1脂质体(liposome)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在水溶液中定向排列成的封闭式多双分子层小球状新型药物载体,也称类脂小球或人工细胞。其制备简单,具有控释、无免疫原性及提高疗效等特点。皮肤靶向和肺部靶向等都是脂质体的多种靶向部位代表性制剂。 2.2微球(microphere) 微球是指药物分子分散或被吸附于聚合物微球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系统,可

以在体内特异性分布,提高药物局部的有效血药浓度,降低全身的局部作用。主要用于注射给药、动脉栓塞和口服等。目前微粒的研究用药多为抗癌药,也有抗生素、抗结核药、抗寄生虫药、平喘药、疫苗等。 2.3纳米粒(nanopartiles) 纳米粒实际属于固态胶体微粒,药物能溶解或者包裹于纳米粒中,其粒径在1~1000nm,最小的毛细血管内径达4nm,纳米粒很容易通过,于水中形成近似胶体的溶液,经静注可被网状内皮系统吸收,主要分布于肝、脾、肺等器官,具有靶向性、缓释性、疗效高等特点。 3.靶向制剂的应用 3.1靶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肝靶向给药系统(HTDDS)是将肝脏作为目标脏器,采用多种制剂手段,达到使药物靶向于肝,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药物肝靶向一般有三种形式,即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 1.被动靶向给药系统 被动靶向(passivetargeting)可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其次,微粒表面性质对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⑴pH敏感脂质体 pH敏感脂质体是基于肿瘤间质处的pH值比正常组织低的特点而设计的一种具有细胞内靶向和控制药物释放作用的脂质体。Salvage等将磷脂酰胆碱的衍生物与对pH敏感的共聚单体连接起来得到可以形成纳米级胶束的药物载体,该载体载药量高,基本上无细胞毒性。 ⑵毫微粒 毫微粒是一种固态胶体药物释放体系,是将药物溶解、包裹或吸附于聚合材料载体上制成的胶体固态颗粒。由于被动靶向终究缺乏特异性,靶向精度差,只能处于一级靶向水平上,主动靶向成为近年来靶向给药的研究热点。 2.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主动靶向是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肝细胞

靶向给药系统新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的新进展 [摘要] 靶向给药系统是以药物能在疾病靶区浓集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制剂的总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的数倍乃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同时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便于控制给药的速度和方式,达到高效低毒达到治疗效果。近年来靶向给药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本文针对近几年靶向给药系统新剂型及其在各脏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了解靶向给药在各脏器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靶向给药系统;剂型;生物利用度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又称靶向制剂,是指将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TDDS 可利用载体将药物选择性地聚集于作用不为达到提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治疗浓度而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尤其是细胞毒素药物,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TDDS要求药物作用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便发挥治疗作用,故理想的TDDS应具备3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可生物降解。TDDS已在多种临床疾病的防治中显示出优势,如肝病、胃结肠疾病、皮肤、脑病及眼部疾病等。 1.靶向给药系统的剂型 靶向给药系统可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3大类,剂型包括脂质体、脂质纳米粒(微乳、复乳、脂肪乳)、聚合物纳米粒(PLA、PLGA、壳聚糖、海藻酸等),微球、前体药物、结肠定位技术等。 1.1 脂质体 脂质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靶向载体,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课降解性。 随着载体材料的改进和修饰,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脂质体靶向制剂,如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磁性脂质体、pH和热敏感脂质体等.pH、温度敏感脂质体结合抗体、受体介导技术和磁性定位技术,制备兼具生物靶向和物理靶向的复合脂质体,可极大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1,2] 前体脂质体(proliposomes)系将磷脂、药物及附加剂等以适宜方法制成的、不具备完整脂质双分子层囊泡结构的一种液态或固态制剂,经稀释或水化即能转化成脂质体。 根据制剂中磷脂的存在状态,前体脂质体可分为3大类(见表1)。前体脂质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脂质体聚集、融合及药物渗漏等稳定性问题,且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大生产。另外,前体脂质体不仅可直接给药,在体内自动水化形成脂质体;也可稀释或水化后用于静脉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3-5],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靶向给药载体。 近年来,前体脂质体科研论文及专利申请比重日益上升,被广泛用于紫杉醇、多西他赛、环孢素A、孕酮、克霉唑、鲑降钙素等药物开发。 表1前体脂质体研究近况 类别磷脂状态形态辅料I 技术 混合胶束前体脂质体胶束态液态膜材和药物加入到含表面活 性剂(甘胆酸盐和去氧胆酸盐 等)的溶液中

厚果鸡血藤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厚果鸡血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概述 关键词厚果鸡血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摘要本文综述了厚果鸡血藤中黄酮、三萜等化学成分及其杀虫、凝血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厚果鸡血藤提供参考。 Advances in Studies on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y of Millettia pachycarpa LI Yan-Fang*, DENG Hai-Chun, LIANG Bin, MA Li-Fang, SONG H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l and Bioengeneering, Sichuan U 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Abstract: Millettia pachycarpa has been used as insecticidal plants in China.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y have been studied in recent 30 years. Some flavonoids had been isolated from the stem and seed of this plan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studies and will supply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inal value of this plant. Key words: 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 flavonoid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豆科鸡血藤属植物厚果鸡血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又名少果鸡血藤、毒鱼藤,为多年生攀援灌木,分布于我国华南和西南等地区。其味苦,辛、热,有毒,具有杀虫、攻毒、止痛之功效,主治疥疮、癣、癞、痧气腹痛、小儿疳积等疼痛[1]。广东连县等地民间用以治疗乙型肝炎,为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抗乙肝病毒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厚果鸡血藤研究的不断深入,已从中分离得到多种化学成分,并且发现不少新的药理活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对本品开展研究,本文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 厚果鸡血藤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有黄酮、异黄酮,鱼藤酮类、查耳酮、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少量的三萜、甾醇和蛋白质等成分。 1.1黄酮类化合物

靶向制剂-研究发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发展 【摘要】 本文以靶向制剂的分类、机制、作用特点及医药应用为主,综述了近五年来发表的一些有关靶向制剂的研究论文与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了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载药微粒、脂质体、抗肿瘤药物、发展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1906年由Ehrlich年提出的,至今已经100多年了.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即靶向制剂,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病变部位常被形象的称为靶部位,它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靶向给药可以增加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降低药物在非靶部位的浓度、延长药物在靶部位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给药后的疗效【1】。由于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靶向制剂的分类 1.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他的靶部位就有困难。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通常粒径在2.5-10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nm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除粒径外,微粒表面性质对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微粒的摄取主要由微粒吸附血液中的调理素(opsonin,包括igg,补体c3b或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和巨噬细胞上有关受体完成的:吸附调理素的微粒粘附在巨噬细胞表面,然后通过内在的生化作用(内吞、融合等)被巨噬细胞摄取。微粒的粒径及其表面性质决定了吸附哪种调理素成分及其吸附的程度,也就决定了吞噬的途径和机制。 被动靶向制剂的载药微粒包括:脂质体、乳剂、微囊和微球、纳米囊和纳米球。 ○1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的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为类脂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鸡血藤

鸡血藤 【别名】血风、血藤、大血藤、血风藤、三叶鸡血藤、九层风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碎,晒干。 用水润透,切片,或蒸软后乘热切片,晒干。 【性味】苦、甘,温。【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鸡血藤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9~15g。【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两);或浸酒。 【附方】治放射线引起的白血病:鸡血藤一两。长期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临床应用】治疗闭经:鸡血藤糖浆10~30毫升,日服3次,疗程1~4周。治疗190例,近期有效65例。一般于服药后7~20天通经。 【功效】活血舒筋;养血调经。主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妇女有经不调;痛经;闭经(鸡血藤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浸酒。功能主治活血、舒筋。治腰膝酸痛,麻木瘫痪,月经不调。①《纲目拾遗》:"活血,暖腰膝,已风瘫。"②《本草再新》:"补中燥胃。"③《饮片新参》:"去瘀血,生新血,流利...[详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两);或浸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配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配苍术,理气化湿、辟秽去浊;配杜仲,补肾壮骨,通经止痛;配当归,补血活血。 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本品苦而不燥,温而不烈,行血散瘀,调经止痛,性质和缓,同时又兼补血作用,凡妇人血瘀及血虚之月经病证均可应用。治血瘀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可配伍当归、川芎、香附等同用;治血虚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则配当归、熟地、白芍等药用。 2.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及血虚萎黄。本品行血养血,舒筋活络,为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病证的常用药。如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可配伍祛风湿药,如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药;治中风手足麻木,肢体瘫痪,常配伍气活血通络药,如黄芪、丹参、地龙等药;治血虚不养筋之肢体麻木及血虚萎黄,多配益气补血药之黄芪、当归等药用。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提高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效地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通过查阅文献,现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作用特点、靶向制剂的应用及等方面作一全面客观的综述。 【关键词】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 【中图分类号】 R1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28-01〖HT〗〖KH*2/3〗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的靶向给药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药剂学研究项目中,靶向制剂项目占了近一半,这充分显示了靶向制剂研究在现代药剂学中的地位[1]。因此,靶向制剂应用于中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的靶向机制、各种靶向制剂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1 被动靶向制剂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的微粒给药系统。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不同粒径的微粒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从而具有靶向性。 1.1 纳米粒:Petri等研究表明, 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ADM-PBCA-NP) 能显著提高阿霉素的抗脑肿瘤活性, 同时发现纳米粒 (NP) 表面附有载脂蛋白, 提示载脂蛋白对 NP 进入脑中具有促进作用。 1.2 脂质体: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薄膜法、逆相蒸发法、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熔融法等。许汉林等[2]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脂质体,结果表明乙醇注入法制备的姜黄素脂质体包封率最高,达73.5%,且其制备工艺简单,为提高姜黄素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 1.3 微球:张艳华等[3]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经模拟体内释药实验表明微球几乎不在上消化道释药,而是在结肠靶向释药。相同方法制备的还有大蒜素壳聚糖微球[4]。 2 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及前体药物两大类。修饰的药物载体有修饰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修饰微乳、修饰微球、修饰纳米球、免疫纳米球等;前体药物包括抗癌物的前体药物、脑部位和结肠部位的前体药物等。 2.1 表面修饰:Ishida等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后, 与未修饰乳剂相比, 半乳糖苷化乳剂 (Gal-乳剂) 很快从血中消除, 并在肝中聚集。Gal-乳剂的肝摄取率比未修饰乳剂高 3.2倍, 其肝实质细胞 (PC) 摄取率要比未修饰乳剂高, 说明 Gal-乳剂是有效的 PC 选择性靶向制剂。 2.2 抗体介导:Seheinbe等[5]制备抗CD33的鼠源单克隆抗体M195(lgG2a)用于治疗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进行I期临床试验,结果单抗M195可快速进人骨髓特异性与白血病细胞结合,而选择性杀灭病变细胞,延长病人存活期。为减小鼠源单抗的免疫性,制备了人源单抗M195(lgG1),I期临床实验表明具特异性骨髓靶向性,且不导致免疫反应,表明单抗M195可作为靶向给药的“载体”。 2.3 受体介导:Schnyder等[6]用这种免疫脂质体搭载柔红霉素将其特异性地运送

鸡血藤

鸡血藤 中文名称:鸡血藤 英文名称:Caulis Spatholobi (拉):suberect spatholobus stem 定义:豆科植物密花豆 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 的干燥藤茎。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鸡血藤鸡血藤(学名:Millettia dielsiana)是豆科崖豆藤属的植物。分布在越南、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湖北、甘肃、安徽、浙江、广东、云南、湖南、海南、陕西、贵州、四川、广西、江西、福建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溪沟、山坡杂木林与灌丛中、谷地及路旁,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 的干燥藤茎。秋、冬二季采收,除去枝叶,切片,晒干。 【性状】:本品为椭圆形、长矩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厚0.3~1cm。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斑,栓皮脱落处现红棕色。切面木部红棕色或棕色,导管孔多数;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3~8个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质坚硬。气微,味涩。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含棕红色物。皮层较窄,散有石细胞群,胞腔内充满棕红色物;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维管束异型,由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成数轮。韧皮部最外侧为石细胞群与纤维束组成的厚壁细胞层;射线多被挤压;分泌细胞甚多,充满棕红色物,常数个至10多个切向排列成层;纤维束较多,非木化至微木化,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群散在。 木质部射线有时含棕红色物;导管多单个散在,类圆形,直径约至400μm;木纤维束亦均形成晶纤维;木薄壁细胞少数含棕红色物。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碎,晒干。 【植物形态】: ①密花豆,又名:三叶鸡血藤。 攀援灌木。茎无毛。小叶3,阔椭圆形,长12~20厘米,宽7~1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上面疏被短硬毛,下面沿脉疏被短硬毛,脉腋间有髯毛。花多数,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花长约10毫米;萼筒状,两面被白色短硬毛,萼齿5,三角形,上面2齿近合生;花冠蝶形,白色;花药2型,5个大,5个稍小;子房密被白色短硬毛。荚果刀状,长8~10.5厘米,宽2.5~3厘米,被绒毛,有网脉,沿腹缝线增厚,仅顶部有一个种子。生于林中或灌丛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②白花油麻藤 藤本。叶为羽状复叶。窄小叶3片,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8~16厘米,宽2.5~7.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两面均无毛或疏被毛。侧生小叶较小,基部斜形;叶柄无毛,小叶柄有疏长硬毛;托叶卵形,早落。总状花序腋生,长30~38厘米;具花20~30朵;萼钟状,萼齿5,上面2齿合生,有稀疏棕色长硬毛;花冠蝶形。灰白色,长7.5~8.5厘米,旗瓣卵状广椭圆形,长约为龙骨瓣的1/2;雄蕊为9+1的两组,花药2型;子房密生锈色短柔毛,花柱丝状。荚果木质,长矩形,长22~40厘米,宽约3厘米左右,外被棕色短柔毛,两侧有狭翅,种子间有紧缩;种子10余枚,肾形,黑色。花、果期4~9月。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③香花岩豆藤,又名:山鸡血藤、贯肠血藤、苦藤、猪婆藤、大活血、过山龙、野奶豆。 攀援灌木。幼枝和花序被金黄色绒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钝尖,基部圆楔形,下面疏生短毛或无毛;小托叶锥形。圆锥花序顶生,长达15厘米。萼钟形,密生锈色毛;花蝶形,紫色,长1.2~2厘米;旗瓣椭圆形,基部有短爪,外面白色,密被锈色丝状毛;雄蕊成9+1的两组;雌蕊的子房密被长绒毛。荚果条形,长7~12厘米,宽约2厘米,近木质,密被黄褐色绒毛。种子扁长圆形。花期夏季。果期秋季。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本植物的根(岩豆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④亮叶岩豆藤,又名:血节藤、血藤、血筋藤。 攀援灌木。形态与上种相似,幼枝有平贴丝状细毛,后变光滑。小叶披针形或卵形,长5~8厘米,两面光亮。圆锥花序顶生,长6~10厘米;花长约2厘米;萼钟状,密生绢毛;花冠紫色,旗瓣外面白色,有绢毛,基部有2个胼胝体状附属物。荚果条状矩圆形,长10~14厘米,有绒毛;种子4~5粒。生溪边、山谷疏林下。分布广东、广西。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

收稿日期:2009-06-21 作者简介:于佳(1980-),女(汉族),山东平度人,硕士研究生,药剂师,主要从事药物调剂工作,T e l .138********,E -ma i l h e l e n y u 0226@163.c o m 。 文章编号:1006-2858(2009)S 0-0071-05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于 佳,范 青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 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行了综述。方法查阅21篇文献,对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 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结果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组织,并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但中药靶向制剂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其研究主要是单一有效成分,复方制剂很少。因为目前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制备和质量评价理论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不适合于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的中药。因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著名中药复方来作为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结论中药靶向制剂将成为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微球;脂质体;乳剂中图分类号:R 96 文献标志码:A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开发热点。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 h r l i c h p 在1906年提出的。靶向制剂(t a r g e t i n g d r u g s y s t e m ,T D S )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 a r g e t e d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T D D ),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性地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1] ,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 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 药系统。 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在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与持效性、药物类型和临床运用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靶向制剂在西药领域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但在中药领域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本文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行综述。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按作用方式 [2] 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靶向 制剂(p a s s i v e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主动靶向制剂(a c t i v e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物理靶向制剂(p h y s i c a l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被动靶向制剂指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富集而发挥作用。主动靶向制剂是指在被动 靶向制剂的基础上,用修饰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向区浓集而发挥作用。物理靶向制剂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某个部位发挥作用。按作用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口腔给药系 统、直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给药系统等。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结肠靶向制剂等。 靶向制剂是将药物包裹或嵌入液体、液膜、脂质、类脂蛋白以及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中制成微粒、复合型乳剂、脂质体等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系统,通过多种给药方式给药后,这些微粒选择性的聚集于肝、脾、淋巴部位释放而发挥疗效。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对靶区的指向性,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减少剂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适于临床运用。 2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2.1 中药微乳靶向制剂 微乳(m i c r o e m u l s i o n )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黏膜给药制剂和注射剂。 第26卷增刊2009年7月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26S u p p l . J u l .2009p .071

中药制剂技术研究进展药剂学课程论文

学校代码: 学号: 陕西省中医药大学 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___ 赵公权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 _____张晓蓉老师__________ 二○一六年八月

目录 文题 (3) 署名 (3) 摘要 (3) 关键词 (3) 1 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 (3) 2 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进展 (8) 3 致谢 (12) 4 参考文献 (12)

中药制剂技术研究进展 赵公权 (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2014级) 摘要:本文从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回顾了我国近几十年来中药制剂的发展历程,对文献追踪、整理分类、分析归纳。 关键词:中药制剂、缓释制剂、长效制剂、靶向给药体系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学科领域之一,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康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以及中药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药事业的不断进步,中药生产摆脱了过去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研究开发了中药新剂型,制备生产新制剂,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药制剂领域的落后面貌,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水平,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疗效与稳定性,为中药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

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913876421.html, 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愿超孙雪林胡欣 来源:《中国药房》2019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 R9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19)04-0542-0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9.04.22 摘要目的:了解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为其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银屑病”“生物”“靶向治疗”“Psoriasis” “Biological”“Targeted therapy”等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年-2018年10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PubMed、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银屑病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13篇,其中有效文献48篇。目前,银屑病治疗 靶向药物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抑制剂、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T细胞靶向治疗药、细胞信号传导小分子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等。此外,随着银屑病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很多新的作用靶点,如神经生长因子抑制剂、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抑制剂、转录激活因子抑制剂等可作用于新的靶点,均可能在银屑病中发挥治疗作用,这些靶点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具体研究点等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银屑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磷酸二酯酶4;T细胞;细胞信号传导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药物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全球发病率为2%~3%[1],我国发病率为0.47%~0.59%[2]。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病,根据发病特征不同又可分为斑块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等,其中斑块型银屑病在临床最为常见。不同类型的银屑病有可能发生于同一患者,因病情顽固而常需终身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减缓向全身发展的进程,减轻自觉症状及皮肤损害,尽量避免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银屑病的传统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阿维A等,但有部分患者使用上 述药物后效果不佳或者无法耐受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急需新的银屑病治疗药物[3]。 银屑病是一种在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由多种致病因子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引起的以T细胞介导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3]。随着人们对银屑病研究的不 断深入,许多新型银屑病靶向药物逐渐受到关注,其中大多数为生物制剂。为此,笔者以“银屑病”“生物”“靶向治疗”“Psoriasis”“Biological”“Targeted therap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年-2018年10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PubMed、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13篇,其中有效文献48篇。现对银屑病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其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肝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肝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靶向给药系统(argeted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肝靶向给药系统(Hepatic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HTDDS)通过微粒将药物浓集定位于肝脏的病变部位而发挥疗效,可减少其全身分布及用药剂量、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其不良反应。因此,HTDDS对肝脏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目前几种重要的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给药系统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肝靶向给药系统;受体介导;脂质体;纳米粒;磁性导向 ABSTRACT: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argeted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is the one of the hot areas of Pharmacy ,the live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Hepatic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HTDDS) plays effect by concentrating and locating the drug by particles in the liver lesions, it can reduce the systemic distribution, dose and delivery times, improves the therapeutic index and reduces its adverse reactions. Therefore, HTDD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In this paper,I will make a brief review on several important current passive targetings, active targetings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udy of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KEY WORDS : live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receptor mediates ; liposomes; nanoparticles; magnetic orientation 肝癌和病毒性肝炎是肝脏的两大主要疾病,但目前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主要原因除了治疗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局限外,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对病灶的

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6-20T10:49:46.9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作者:黄敏华 [导读] 靶向给药系统越来越多地在生活中以及科研中起着明显的效果,在治疗肿瘤方面将更大地发挥其作用。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羊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4000 摘要:目的综述及讨论近几年的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主要以数据库资源为主,查询了万方、维普、知网等知名数据库有关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相关资料。结果选取其中与自己课题研究方向密切的一些论文进行仔细阅读、讨论及总结。结论靶向给药系统越来越多地在生活中以及科研中起着明显的效果,在治疗肿瘤方面将更大地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TDS)指供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1]最初的靶向制剂主要指抗癌制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的研究领域已经不断的拓宽,并且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靶向制剂主要分为主动靶向制剂和被动靶向制剂。 1.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转运系统是指药物能够主动寻找靶区的转运系统。最近一些年来,修饰微粒的表面使微粒表面上带有配体,这些配体与特定细胞具有亲和力,使微粒能够响应环境中的变化定位、定时释放药物。主动靶向的载体有抗体以及转铁蛋白等等.[2] 1.1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 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系统利用一些特殊的受体与配体的专一结合性质,将药物与配体制成了共轭物,将药物导入了特定的靶组织。叶酸受体是一种跨膜单链糖蛋白,它含有3种亚型:α-FR、β-FR 和γ –FR.[3]α-FR 主要在卵巢癌、肺癌、子宫癌和睾丸癌等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4];β-FR 在胎盘、粒单核细胞系中成熟的粒细胞、被激活的单核或巨噬细胞及超过半数以上的髓系白血病细胞中过度表达;而γ -FR 主要在恶性白血病细胞过度表达.[2]从叶酸受体介导的抗肿瘤药物分子的设计上来说,主要需要注重两点:一是叶酸与叶酸受体结合的亲和力,如果亲和力越大,药物的选择性就越高。二是小分子药物与载体在细胞内是否容易分离分离。 1.2修饰的载体系统 药物载体经过修饰后可将疏水表面由亲水表面代替,利于其他的缺少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组织,另外,也可以利用抗体修饰,制作成定向细胞表面抗原的免疫靶向制剂。 1.2.1修饰的脂质体 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脂质体进行适当的修饰的目的是提高肿瘤部位药物浓度,降低正常组织对药物的吸收。但是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受介导的脂质体,通过在脂质体分子上连接一种识别分子,配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对应受体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将药物导入到肿瘤部位,以此来实现脂质体的主动靶向,此种受体介导脂质体增加了药物的特异性,减少对非靶组织器管损伤,提高疗效.免疫脂质体优点是在体内停留时间长,而且载药量大,随着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技术不断成熟,免疫脂质体也在很快的发展。 1.2.2修饰的纳米乳、纳米粒及微球 纳米乳经过修饰后可以增加亲水性,可增加其在循环系统中的停留时间,同时延长半衰期。对纳米粒而言,普通纳米粒因集中在这些器官但是在血中的循环时间短,到达不了靶器官,长循环纳米粒通过表面修饰改变微粒的表面性质,以达效果无法产生长效作用。 1.3前体药物 前体药物是活性药物经化学修饰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在体内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从而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来发挥治疗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大部分为小分子药物,具有代谢快,毒性大的特点,因而可将其结合在大分子材料上,以此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另外在同一载体上键合靶向基因,使药物靶向于肿瘤组织。第一个进入 I、II 期临床研究的白蛋白前药是甲氨蝶呤白蛋白共轭物(MTX-HAS),由甲氨蝶呤与白蛋白的赖氨酸残基共轭结合而制成,荷瘤小鼠体内抑瘤率是游离甲氨蝶呤的1.3倍. Mitra将多柔比星与右旋糖酐共价结合得多柔比星右旋糖酐共轭物(DEX –DXR),并将其制备成粒径为(100 ± 10)nm 的水凝胶纳米粒,Balb/c 鼠皮下种植巨噬细胞瘤J774A.1 以评价该纳米粒的抗肿瘤作用,试验显示 DEX – DXR 纳米粒与游离多柔比星比较,既减少了毒副作用又增强了药物的抗肿瘤作用。Hong制备了转铁蛋白修饰的隐形纳米粒(Tf-PEG-NP),包裹 10-羟基喜树碱并与 PEG 以共价键结合得 PEG-羟基喜树碱共轭物(PEG-HCPT),该纳米粒粒径为 110 nm,药代动力学和体内分布实验显示,药物在血液及肿瘤中的滞留时间延长,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为 93. 43%。 2.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是指通过减少与非靶器官、组织及细胞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来增加靶部位/非靶部位的药物水平比率.由于微粒表面性质和微粒粒径大小不同,靶向性也不同。一些微粒(0. 1~3Lm)可以被动靶向肝脾,较大的一些微粒(7~30Lm)可靶向肺部。被动靶向制剂是研究的最重要的一类靶向制剂。 2.1 脂质体 脂质体是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具有细胞亲和性和靶向性、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毒副作用及缓释等优点,是最有前途和最成熟的载体之一. LS结构与细胞膜的结构相似,是由磷脂双分子定向排列形成的封闭微型泡囊。其被动靶向作用在许多动物模型上进行研究,如小鼠结肠癌、乳腺癌、以及人类癌症模型等等,并验证其体内靶向作用。 2.2乳剂 乳剂与脂质体的组织分布相似,可以选择在肿瘤炎症部位蓄积,乳剂在病变处的药物浓度可以为普通制剂的10~20倍,尤其是在复乳中的小油滴与癌细胞有更强的亲和力,能够成为良好的靶向给药系统.乳剂因其生物利用度高,生物相容性好,所以常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乳剂可以改善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的性能,来增强药物在淋巴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的靶向性,从而提高来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2.3 微粒 微粒包括微球和微囊,其特点是缓释长效和靶向作用。微球是以白蛋白或者明胶以及聚脂等为材料制作而成的球形载体给药系统,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