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观《商务印书馆》有感

参观《商务印书馆》有感

参观商务印书馆有感

在寒假中我跟随老师去到了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学习,我了解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和经历,深刻的感受到了商务印书馆成立的不容易。下面我就来说说我了解到的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已走过了近115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一百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机构,历经沧桑、默默耕耘,人才荟萃、名家辈出,至今出版各类书刊近5万种,为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在新中国成立后,商务积极完成公私合营改造,并1954年迁至北京,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1958年,全国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文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为了长远发展,商务在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开拓经营领域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力气,已经形成业内较强的竞争力,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现有正式员工275人,其中,90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97人拥有副编审以上高级职称,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较高。一批年轻人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业务骨干,促进了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商务在出版行业内较早利用新兴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施全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开发了在国内出版界领先的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门户网站、管理信息系统,正一步步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的自动化、网络化。商务有着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不仅与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等地的海外4家商务印书馆进行经常性的业务交流,而且还合资成立并控股了一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此外,商务还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拉鲁斯出版公司、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以及小学馆、斗山东亚出版公司等世界著名出版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版权贸易活跃,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200多种。

这就是我的参观有感。

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引言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出版机构,自1902年成立以来,一 直致力于传播知识、弘扬文化,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探讨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其社会影响力和贡献。 二、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与发展 2.1 创立背景 商务印书馆的创立背景是对近现代中国知识水平低下的担忧和对科学文化教育进步的追求。中国积弱的国情和背后的文化缺失,使得普通民众难以接触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商务印书馆应运而生,以提供优质的图书和文献为宗旨,填补了当时中国出版业的空白。 2.2 成功经历和发展壮大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商务印书馆已经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出版机构之一。它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要图书,包括文史哲经典、社科人文、教育教材、专业著作等,不仅风行于中国大陆,还远销海外。商务印书馆以其精良的图书品质和深受读者喜爱的名声,一直在积极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商务印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3.1 传播知识和普及教育 商务印书馆作为出版机构,肩负着向社会传播知识和普及教育的重要使命。它通过出版众多优秀的图书和教材,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商务印书馆的图书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从儿童图书到专业著作,从古代经典到现代科技,涉及面广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3.2 弘扬中华文化 商务印书馆不仅致力于传播知识,还积极弘扬中华文化。它的图书中不乏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经典作品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著作,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助力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 商务印书馆一直以来都支持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它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集,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图书品质有保证,成为了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出版机构之一。这些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促进了学科发展,还为学术交流和合作提供了重要依托。 四、商务印书馆的贡献与影响 4.1 促进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 商务印书馆的图书涵盖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无论是教育教材的出版,还是社科人文经典的传播,商务印书馆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4.2 促进社会和谐与多元发展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内容多样,涵盖了丰富的社会学科和多元的观点。这些图书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也为社会和谐与多元发展提供了支持。通过传播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和观点,商务印书馆促进了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平台。 4.3 促进国际交流与文化交融 商务印书馆的图书不仅在中国国内广为流传,还通过版权输出等方式远销海外。这样的跨国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商务印书馆的图书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文化的形象,让更多的国际读者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与了解。

商务印书馆简介

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CP) 一、书馆简介 1、成立: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已走过了近113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 2、意义: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一百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机构,历经沧桑、默默耕耘,人才荟萃、名家辈出,至今出版各类书刊近5万种。 3、部分馆长简介 夏瑞芳: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2月11日,由原美华书馆雇员夏瑞芳、鲍咸昌、鲍咸恩、高凤池等人集资兴办,最初资本仅3750元,是一家相当简陋的小印刷厂,只承印一些与商务有关的传单、帐册和票据之类。据说,商务印书馆之名即由此而来。那时受戊戌思潮的激荡,社会文化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对传播新知和英语读本的需求量较大。商务老板夏瑞芳是一个有雄心和魄力的人物,并不满足于只印一些传单、票据之类东西,开始尝试译印书籍。1898年,即百日维新那一年,出版了谢洪贵牧师译注的《华英初阶》和《华英进阶》,这两书是商务最早的出版物,出版后畅销一时。1900年他收购了日本人在上海经营的修文书局,扩充设备,同时聘请俞志贤、吕子贤(后任大东书局经理)、沈知方(后任世界书局经理)等一批富有推销能力的人才,增强了商务在发行方面的力量。为商务书局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元济:张元济是个有名望的翰林,因参加戊戌维新而被革职,从京师南下上海,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1901年该校总理(校长)病故后兼任代总理。1901年张元济投资商务,成为股东。 1902年初,正式辞去南洋公学代总理和译书院院长职务,加盟商务印书馆。 张元济的加盟,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商务以印刷为中心;在此之后,商务以扶助教育和建设文化为己任,决心以出版来推动新式教育和文化启蒙,为国家“造一实业模范”。 王涛:(简介一直没有找到,只有图片一张~)

商务印书馆与上海 张元济图书馆

商务印书馆与上海 杨扬(华东师大中文系) 上海对于20世纪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之一,是诞生了包括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在内的一批现代大型出版企业。假如没有商务印书馆,假如没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学生杂志》,假如没有夏瑞芳、张元济、高梦旦等一批又一批商务文化人呕心沥血的经营,假如没有商务版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辞源》、林译小说以及众多新式教科书的出版,真不知道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历史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出版企业,它不仅提供了现代中国第一流的文学、文化出版物,而且也培育了大量文学、文化人才,至于与之交往的文化人更是数不胜数,从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到王国维、吕思勉、赵元任、陈寅恪、傅斯年、罗家伦、钱穆、冯友兰、朱光潜等,大凡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中国文化人,都与商务印书馆有过往来。可以说,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史,离不开商务印书馆。没有了商务印书馆,很多事情便无从谈起。 解密商务印书馆的成功之谜,一定会让人联想到上海这座城市。人们会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为什么是上海而不是中国的其它城市哺育了商务印书馆?对这一问题最简洁的回答就是:上海曾有过中国其它城市所无法拥有的社会发展条件。在所有对外开放的中国近代城市中,上海起步最早并且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1843年上海开埠,由此揭开了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篇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城市。像这样拥有众多人口的超大型商贸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说不想拥有这种超大型商贸城市,而是缺乏产生和支持这种超大型城市的能力。说到底,中国传统城市的发展基础是一种区域内较为封闭的社会交流活动,生产条件和生产规模限制了它无限扩张自己的可能性。而上海的城市发展从一开始就是跨区域的国际资本的流通活动,它可以调动全球资源和资本市场来支持城市的发展。激情膨胀的上海,与现代国际资本的活动休戚相关。历史上的上海不仅是国际资本最活跃的空间,也是受国际资本震荡影响最大的城市。世界经济繁荣时,上海的经济也极为活跃,而世界经济不景气时,上海的市场立马会还以颜色。这种依赖国际资本市场而建构起来的城市,其产业分工也是适应了现代国际资本的需要,表现出很多新产业的诞生是与世界同步的。以出版为例,中国传统社会中尽管也有印刷出版,但基本上都是作坊式的小型手工业。以现代水平来生产和管理印刷、出版,使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产业,在中国是从上海开始的。在1897

商务印书馆百年往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719356844.html, 商务印书馆百年往事 作者:陈梦溪 来源:《中外企业家·上旬刊》2018年第01期 摘要院商务印书馆自创立之日起,便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不仅开创了中国现代出版业,而且在民族教育和文化事业等方面创新不辍,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教育、学术和文化史上的诸多第一。关键词:商务印书馆;群贤毕至 关键词院商务印书馆;群贤毕至 201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生日。在上海,《起步———中国现代出版专题展》开幕,此次展览的举办地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天通庵路190号的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是静安区目前仅存的商务印书馆旧址单体建筑,该址已成为上海一处重要的文化纪念地。另外,在2017上海还举办诸多相关纪念活动,如《千丈之松--商务印书馆创办120年来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书》特展、《元济书房》主题展、张元济铜像揭幕、纪念张元济诞辰150周年“商务之魂———张元济”纪念座谈会等。 1百年往事 1897年农歷正月初十,阳历2月11日,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后因发展需要,于1907年在宝山路购地建印刷所、编译所新舍,从此踏入现今的静安区地界。 1901年,张元济投资商务印书馆,代印张元济与蔡元培创办的《外交报》。1903年10月,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并首次使用著作权印花,编印小学“最新教科书”,创刊《绣像小说》半月刊。1909年将编译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参考书籍的图书馆定名为涵芬楼,后 改名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出版了孙毓修编译《童话》一、二两集(中国最早出版的“童话”)。出版《汉译日本法律经济辞典》(中国最早译印的百科辞典)。与英国泰晤士报社协议印行所出《万国通史》(中国出版社对外合作的最初尝试)。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袭击上海闸北,一O二八事变爆发,次日上午,日军飞机轰炸商务,位于宝山路的总管理处、编译所、四个印刷厂、仓库、尚公小学等皆中弹起火,全部焚毁。1932年,2月1日,日本浪人又潜入未被殃及的商务印书馆所属的东方图书馆纵火,全部藏书化为灰烬。五层大楼成了空壳,其状惨不忍睹。 据统计,商务印书馆资产损失1630万元以上,占总资产的80%。最令人痛惜的是东方图书馆的全部藏书46万册,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共35000多册;中国最为齐备的各地方志2600多种,共25000册,悉数烧毁,当时号称东亚第一的图书馆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价值连

参观《商务印书馆》有感

参观商务印书馆有感 在寒假中我跟随老师去到了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学习,我了解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和经历,深刻的感受到了商务印书馆成立的不容易。下面我就来说说我了解到的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已走过了近115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一百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机构,历经沧桑、默默耕耘,人才荟萃、名家辈出,至今出版各类书刊近5万种,为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在新中国成立后,商务积极完成公私合营改造,并1954年迁至北京,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1958年,全国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文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为了长远发展,商务在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开拓经营领域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力气,已经形成业内较强的竞争力,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现有正式员工275人,其中,90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97人拥有副编审以上高级职称,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较高。一批年轻人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业务骨干,促进了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商务在出版行业内较早利用新兴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施全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开发了在国内出版界领先的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门户网站、管理信息系统,正一步步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的自动化、网络化。商务有着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不仅与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等地的海外4家商务印书馆进行经常性的业务交流,而且还合资成立并控股了一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此外,商务还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拉鲁斯出版公司、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以及小学馆、斗山东亚出版公司等世界著名出版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版权贸易活跃,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200多种。 这就是我的参观有感。

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 引言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详细探讨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其对教育、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贡献。 2. 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与背景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最初是为了解决中国近代教育所需而设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务印书馆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涵盖了教科书、学术著作、辞典词典等各类图书出版。 3. 商务印书馆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 3.1 提供优质教材 商务印书馆致力于提供优质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和领域学生的需求。其出版的教科书广泛应用于中国各级学校,并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商务印书馆在教育领域的作用,不仅是提供教材,更是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2 推动教育改革 商务印书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政府和学术界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通过出版有关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著作,商务印书馆为教师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促进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4. 商务印书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4.1 保护传统文化 商务印书馆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出版经典文学作品、古籍整理和研究等工作,商务印书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2 弘扬优秀文化 商务印书馆不仅注重保护传统文化,还积极弘扬优秀的现代文化。通过出版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商务印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文化选择,推动了现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5. 商务印书馆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5.1 学术著作出版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重要的学术著作出版机构之一。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质量和声誉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5.2 学术交流与合作 商务印书馆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国际期刊等方式,商务印书馆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推动了中国学术界与国际接轨。 6. 结论 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优质教材、推动教育改革、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文化以及支持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商务印书馆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期待商务印书馆在未来能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参加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参加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观摩研讨会 心得体会 安徽省定远中学张道权 2012年7月中旬,受学校委派,在县教育局组织下,我非常荣幸地和本县若干同仁一道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语会主办、池州市教育局承办、池州市第一、十、十一中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协办。举办地在池州。观摩课分初中组和高中组进行。高中组观课地点在池州一中礼堂,初中组观课地点在碧桂园凤凰宾馆。初中组共有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16位优秀初中语文教师展示了16节精彩的观摩课,池州市第一、十、十一中学的部分学生参与上课。这次会议规格极高,阵容庞大,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名教师参观摩听课,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安徽省教科院副院长张守祥,中语会副理事长、人教版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伊道恩,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张玉新等进行了精彩点评。 16位教师16节精彩的展示课为我们奉上了一道道视觉、听觉的盛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张琳琳老师展示的《金色花》最大的亮点是注重朗读,学生的读书声贯穿整堂课。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逐步深入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批文入情。教师语言生动,课堂活泼有张力。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创新意识,在学生中设立一个评委,由学生适时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实在而又有学生的特点,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活跃。 李红教授的《蒹葭》,抓住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从意境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感悟诗歌的美感。 周小龙教授的作文指导课,通过评析病文,学习借鉴范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修改作文,使学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删、改、补;课件展示图文并茂的视频,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评委的点评与启示: 一堂优秀的公开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是有目标意识。教师拿到任意一个文本,首先要有目标意识,目标定位要准确,通过这节课要交给学生什么?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哪些知识?目标不宜过多,要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力争一课一得,重点突出。切忌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没抓住。 二是有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很多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赛课时与他配合的对象,缺少以学生主体意识,不顾学生课堂接受与否,完全按照自己的既定思路进行教学,不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合理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变化。合理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把教学环节分解为几个大的学生活动的板块,通过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我们要时时听见学生朗读的声音,学生发言的声音,学生质疑的声音,教师及时肯定或指正的声音,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三是有文本意识。教师的教学应抓住文本,合理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利用文本,掌握知识,学习技能,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比如,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合理解读文本要求解读要符合原文的精髓,不能盲目升华拓展,偏离文本的本身。也要防止解读过于肤浅,没有深度。比如《蒹葭》一文,教师请一位男同学朗读,并且让学生说说,她为什么请男同

百年商务的新启示——读《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1897-2007》

百年商务的新启示——读《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1897- 2007》 梁上启 【期刊名称】《出版科学》 【年(卷),期】2012(20)3 【摘要】《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1897—2007)》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从2010年开始陆续推出的《出版学建设丛书》中的一部,该书由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学哲、总编辑方鹏程著述。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肇始者,其发展 与国家同命运、共沉浮,成为今天五馆并立的世界知名大型出版事业体。在当前出 版体制改革形势下,《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带给我们很多新启示。1担当使命,昌明教育商务创业之初便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馆训,1902年,张元济加盟商务,与夏瑞芳相约“吾辈当以辅助教育为己任”,出版教科书、工具书,以及翻译外国名著,为开启民智做出了贡献。此外,商务印书馆还自行创办许多学校,如1905年开设小学师范讲习班,并附设小学;1909年创办商务补习学校、艺徒 学校等,以追求“从教育着手,改变中国,变法图存”的理想。2宣扬维新。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梁上启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百年读史的思绪——商务印书馆的创业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革新 [J], 李思敬 2.百年风雨人间正道——商务印书馆百年简述 [J], 陈江 3.传承红色精神展现百年风华商务印书馆“建党百年”主题出版物推荐 [J], 4.中国百年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大陆商务印书馆) [J], 5.百年商务的文化地位及启迪——纪念商务印书馆成立110周年 [J], 张西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汉字博物馆》有感

读《汉字博物馆》有感 读《汉字博物馆》有感1 你知道汉字是传承时间吗?你知道汉字是由多少种字体才演变成今天的汉字吗?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汉字之妙——汉字博物馆》这本书。 汉字已经有7762年历史了,是由“汉字七体”演变而来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慢慢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字体。当我打开了这本书,我仿佛看见了许多的文字在向我招手,都热情的介绍自己:我叫“哈”(hā),但是在藏族的礼仪丝绸品中,我叫哈(hǎ)达……,我瞬间明白了这些朋友的来意,原来平时我们都有很多时候把汉字的读法读错了,怪不得他们看见我就热情的自我介绍,原来是为了提醒我。 当我再次踏上征程翻开下一章的时候,这些熟悉的字又都变成了其他的样子,“月“字变成了一个半月型,“车”字变成了一个杆带着两个轮子,原来他们是甲骨文,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所以才能看到“月”字是半圆形的,原来汉字也有这么有趣的时候,随着甲骨文,金文的演变,每个汉字都说着自己的故事。“我叫‘社’,在古代是地主的意思,先秦初期,我还是土地神的名字,也能说是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后来才变成地方基层组织或民间团体的'意思”…… 听了这么多的故事和这么多的学问,我合上了书,揉了揉眼睛,在《汉字的博物馆》中遨游了这么久,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同字不同词则不同意,世界上的文字,也就属汉字这么的有魅力了吧,而且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感人故事,与其说是一个汉字,不如说是一个故事,一段知识,一段历史,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穿梭在现代和古代之间,浏览了先秦时期的庄严,体会了盛唐时期的繁华,感受了中国现代的强大,在感知中华文化的同时,不得不赞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汉字则是精华中的精华。 读《汉字博物馆》有感2 从小我经常听到爷爷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可是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直到今年暑假,我读了《汉字之妙一汉字博物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汉字的发展史,包括汉字造字法、字体的演变和文化、解

商务印书馆出版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商务印书馆出版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摘要: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的一座丰碑,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开拓者和领航者,为中国出版行业 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现代它依然焕发着强大的活力,继续为中国出版业以及世界出版业做着巨大的贡献。 本文对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解读,并对其发展现状做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出版业现状分析 文化和知识无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和知识的传播和传承需要各种传播媒介,而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媒介从古到今有着多种丰富的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书籍。而进入近现代以来,与书籍紧密相连的机构就常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就是出版社。出版社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现如今,每当我们谈到民国时期的文化,绝对少不了两个机构,一个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在近代文化思想史的地位无需多言,妇孺皆知,而另一个就是本篇文章的主角-商务印书馆。有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商务印书馆只不过是一个出版社而已,何来这么伟大?其实商务印书馆在民国时期为中国文化传播和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作用,从现在和未来来看,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永远都是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一.历史沿革 我们要想对商务印书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就不得不首先来看看他悠久的历史。 19世纪末期的中国正处于腐败的大清帝国的统治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侵略者用子弹和大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帝国的大门。各个国家的侵略者争先涌入中国,蚕食中国的土地,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虽然侵略者为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深的苦难,但同时他们也为中国带来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当然其中也包括西方发明的印刷技术以及出版社文化。这无疑是中国出版社发展的必然基础。 上海因为其港口的便利,是中国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中国当时最开放的城市。各种先进的西方文化和技术都是先传如上海之中再传入中国的其它地区。出版社也不例外,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创办于1897年的上海,由此可见,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它创办的意义也不仅于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的创办对于中国出版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据历史档案记载,在极盛时期,商务印书馆有员工5000多人,在海内外设有分馆36个,拥有各类办事机构1000多个,其所出版的各种书刊占全国60%以上,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多个第一,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这样的成绩和规模就算放到现在的时代来看也是非常巨大的成功。 商务印书馆不仅在当时出版了各种书籍,还编印小学等教科书,还翻译发行国外先进文化书籍及名著等,还自己创办了很多学术文化期刊。很多其出版的书籍及书刊等都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首次,创造了中国出版业历史上的诸多第一。而且很多书籍和期刊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及意义,可以说现在听来都是如雷贯耳的。如严复译《原富》最开始由南洋公学印发,后也由商务印书馆发行;1907年,还出版《列国政要》三十二册,这套书是清廷派员考察各国政治辑译的资料;1934年出版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和吴半农译《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等,这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而它在中国出版史创造的诸多第一,中国永远都不会忘记。

商务印书馆论文:商务印书馆 环境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 思考

商务印书馆论文:1902-1932商务印书馆企业文化研究 【中文摘要】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营出版机构,在近代3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其中极为突出的一个 方面就是自发自觉地践行了现代企业科学所推崇的企业文化理论,成就斐然。本文从商务印书馆在近代出版业历程中最为辉煌的1902年—1932年入手,对商务印书馆在全盛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作出自己的思考。以下是本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的现状,研究时间的界定和论 文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商务印书馆在20世纪前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其次对作为本文理论基础的现代企业文化理论观点做了介绍并对其主要层面: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的含义和功能进行了论述,最后试图寻找到历史悠久的商务印书馆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与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的契合点。第到章本文主要从社会思想文化、市场竞争状况和人才战略因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20世纪初三十年商务印书馆企业文化建设的背景环境。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整章以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为指导,以商务印书馆在研究时 段内的发展事实为基础,着重从商务印书馆核心出版理念,企业物质 文化建设,企业历史的纪念与传承,企业制度... 【英文摘要】Commercial Press is the greatest private publisher in the modern China. In 30 years ups and downs of the modern China, Commercial Press had many achievements, one of

读风雨天一阁有感

读风雨天一阁有感 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也许是源自内心的书生意气,当我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风 雨天一阁》后,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一座普通的藏书楼,却成了“一钟极端艰难,而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 确实承载了太多,太多。 天一阁,建于明中叶,由其主范钦历终身觅书建楼,延续数百年岿然不动。其藏书楼 之珍,保存之善,世所罕见。几百年的风雨,范氏家族始终恪守着近于苛刻的祖训,甚至 只有大学者黄宗羲才成为数百年来登临此楼的唯一一人。然而当近代的兵燹来临,这座没 有在大火中焚毁,没有在岁月中流散的古楼却如那饱经风霜的古书,那么轻易就焚毁了。 印着大学者诚惶诚恐脚印的楼板,只留下偷儿日夜窃书遗下的枣核……我不禁发问:为什 么保存了几百年的古籍在近代烽火中显得如此脆弱?为什么,为什么偌大一个中华,终容 不下一座小小的藏书楼? 作为书生,我们是否也算作范钦的后人?但我读到范钦伟他的天一阁定下的条条铁律时,我不禁苦笑:在偷儿和强盗面前,书生的人格又算得了什么?也许创造了象形文字, 创造了纸帛,又创造了印刷术的民族,将文化的传承寄予这小小的藏书楼,本身便是一种 无奈,一种悲剧。“血战前行的历史”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页,黑暗一次次吞噬着 智慧和光明,然而范钦冷峻的理性,为何要倾注于这小小的一隅?为什么不让文明的星火 撒向更广阔的领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思想者,不该扪心自问马? 掩卷沉思,浩瀚乾坤,千古苍桑皆抑于此。 五千年的一个黄昏,一群茹毛饮血的的人来到一片荒原,发现这里可以耕种粟谷,无 须为狩猎而奔波,于是华夏的始祖就这样默默定居下来……功于马背的秦始皇“余威振于 殊俗”,“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他扬鞭一指,苍茫燕山便出现了一条蜿蜒万里得 长城。胡骑锋镝,从此便越不过燕赵,攻不入中原,于是修长城便成了历代帝王的大事。 从秦一直延续到两千多年后的明末。终于不见了狼烟四起,终于中原的王侯已安于“长乐 未央”,然而不幸的是,地理上的围障却又将另一堵“长城”植入这古老民族的血液之中。于是,有了“梅妻鹤子”终老沧州的隐士之风;有了钟情山水﹑俯视笔墨间的文人气质;有 了埋首圣贤之言﹑探究修身之道的理学之派。“长城将这个民族渐渐封闭,因封闭而自矜,因自矜而更加封闭。从此,没有了马背上的狂奔,没有了面对大海的遐想,大漠的驼铃终 化成历史的空灵,远航的船队终在一片“耀武异域,劳民伤财”声中归于泯灭。于是便有 了“乾嘉学派”,又了这孑然一身的风雨天一阁。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了子孙绕膝﹑丰衣足 食﹑终老桑梓的民族;对于一个从来无需长途迁徙﹑﹑四海为家的民族;对于一个无需苦斗 于马背﹑大海的民族,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视线投向更无垠的大地和天空呢?

张元济的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教育实践-张元济图书馆

张元济的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实践 杨成其(海盐高级中学) “今之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科举不改,转移难望。吾辈不操尺寸,惟有以身先之,逢人说法,能醒悟一人,即能救一人。”(1)这是张元济在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1896年6月8日)给汪康年信上的话,它集中反映了张元济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思想。“自强之道,兴学为先”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时至今日,培养人才,最为急务。”(2)张元济始终坚持这种教育救国思想,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丰富了教育思想。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列强、帝国主义侵略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清王朝危在旦夕,康、梁变法失败,张元济“被革职,永不叙用”,(3)“大厦将倾,群梦未醒,病者垂毙,方药杂技”,培养“英才”(精英)以拯救天下黎民的愿望破了产,张元济先生寄希望于“开发民智”,使世间“无良无贱,无智无愚,无长无少,无城无乡”(4)都能受教育,“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他选定了出书刊办报办学的道路。张元济的平民教育,即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服务于社会,他选定了这个目标,就百折不挠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事业。在文盲占到多数的国家,要振兴教育事业,一定要有非凡的气魄和毅力,才能坚持下去。张元济先生几十年无悔无怨、踏实苦干直到终老,为职业技术教育开辟了新径,留下了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总结发扬的。 一、建健社、办通艺学堂、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 1892年张元济先生在北京殿试,得中二甲第二十四名进士,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1896年参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招聘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就章京职。但在总理衙门,看到旧官僚愚味、昏庸,深深感到人才匮乏,“时至今日,培养人才,最为急务”,懂外文、科学知识的人才太少,他自己“满腹经纶”,喑熟四书五经,但对西学知之甚少,因此,早在1895年冬天始与张荫棠、陈昭常、夏偕复等8人组织一个学习会名为健社,开始学习英文,几个月识了几千个单词。1896年四月、五月,又与友人合聘教席,设馆授英文。指出:“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科举不改,转移难望。吾辈不操尺寸,惟有以身先之,逢人说法,能醒悟一人,即救一人。”(1)1897年,他与工部主事夏偕复、内阁中书陈懋鼎和王仪通呈文总理衙门,设立通艺学堂。课程首先设英文和数学,待英文精通之后,再分科学习兵、农、商、矿、格致、制造等学科。当局鉴于通晓外文人员不敷应用,批复同意。总署的几位大臣对学堂的募捐也给予大力支持,王文韶在西学堂时就“月助百金”,张荫桓“约了几个大臣,联名写信向各省督抚募捐,一共捐了好几千元。”(5)张元济先生拟定了学堂章程,他为宗旨、事业、分职、教习、学生、课程、考试、奖励、筹款、用款、议事等章,每章各有条款,内容详细。宗旨第一条指出:“国子之教,六艺是职,艺可从政,渊源圣门,故此学堂名曰通艺。”(6) 张元济先生组织健社(西学堂)是他一生办职业教育之始,办通艺学堂已初具规模,但从发起人、经费来源都与官僚关系密切,培养的人才为清政府衙门所用,还不是平民教育。虽然如此,“时事多艰,储才宜亟”,办通艺学堂是办学的一大创举,规模大,除教室外,还设图书馆、阅报处、实验室、仪器房、博物院、体操场、印书处。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宫,软禁光绪帝于瀛台,戊戌变法失败,张元济被革职,11月初举家南下定居上海。1899年初,张元济经李鸿章介绍进南洋公学,任译书院主事(院长),在3年多时间,主持编译物理教材:英国莫尔旦的《格致读本》、法国包尔培与英国保罗伯德台合著《中等格致读本》;历史方面书籍,有英国琐米尔士的《万国通商史》、勃克鲁的《英国文明史》,日本松平康国的《美国宪法史》等;实用教学有《社会统计学》以及哲学书籍。译书院出书突破“以练兵为急务”译兵书为主选题,译书种类增多,速度加快,1901年7月统计,已译成31种,其中出版14种。 1901年初,何嗣焜突患脑溢血病故,张元济兼代总理。他把何开设附属小学工作做完,何拟设小学,至冬招取学生74名,张接办后落实办学计划、经费、教材、师资。按盛宣怀意见,筹办特班。张元济致盛宣怀呈文说:“公学中院每年招考学生虽悉凭汉文录取,而根柢既薄,成就必较迟。惟师范一班,现在专攻西学,积之有得,或不难中西贯通。然学额不过十人,造就终嫌未广。窃维数年以内,风气顿开,硕彦名流,大都喜通彼学,徒以学堂有限,肄习之门浅堂辄止,良堪悯惜。兹奉钧谕,增设特班,广招秀出之材,跻大成之域,满满多士,饮感同深。”(6)同时附呈拟定的特班宗旨为“于上院、中院之外特设一班,以待

以文化为命脉与时代同步趾 - 张元济图书馆

以文化为命脉与时代同步趾 ——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 陈绛我知道张菊老的名字,是在六十多年前读中学的时候,从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知道菊老的大名。那时学校从东南海陬迁到内地,图书馆的书不多,但却有一部《万有文库》,排放在一个房间里好几个书橱上,完全开架,可以随便取阅,让我接触到不少中外名著,印象最深的是伍光建翻译的《侠隐记》。而家中一套《说部丛书》,则是我寒暑假回家最好的消遣读物。在读小学和入学以前,看到父亲书桌上一部《辞源》,厚厚两册,黑色的封面和烫金的书名,觉得高深莫测;不过母亲为我订阅了商务的《儿童画报》,半个月出一期,和一份中华书局的《小朋友》周刊,每当刊物寄到的日子,我总是企翘盼望。还有《儿童文库》和《小学生文库》,它们可以说是我童年的“心灵鸡汤”。菊老主持商务印书馆所做的工作,开启民智,嘉惠后学。我在童蒙和少年求知的道路上,便受到了沾溉。六七十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依然心存感激。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读大学,学校在梵皇渡。我的叔父陈夙之(懋解)那时住在兆丰别墅,婶母是李拔可(宣龚)先生的胞妹,叔父和拔可先生两人都同菊老有深交。解放战争后期,叔父以没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接替曾经担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的朱经农,出任鼎革之际的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我从学校穿过中山公园便到叔父家,那时叔父常常到上方花园菊老家,大概总是商量商务的事。我的姑母陈懋恒

有一段时间,也常去上方花园看望菊老。我常常听到他们谈起菊老。我从这时起,对菊老开始有了比较亲切而具体的印象。我的伯父陈徵宇(懋鼎)早年做京官时,菊老曾同他和夏偕复、王仪通四人联名向总理衙门呈请开办通艺学堂。[1]菊老罢官南下时,他有诗送别。[2]伯父去世后, 菊老写了挽联,还同商务联系出版他用文言文翻译的书稿大仲马《岛雄记》(今通译《基督山恩仇记》)。[3]几年前我翻检旧物,见到一封菊老到日本后给我二伯祖父仲勉(宝瑨)公的信。上个月初,一位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朋友复印一份日本人小方宗太郎的日记寄给我,上面记载1922年4月22日小方和菊老、郑孝胥一同上日本大阪公司福建丸轮船,为我的大伯祖父弢庵(宝琛)公去北京送行。我查了郑孝胥这一天日记,有这个记载;郑孝胥日记还记载,在此前两天,陈宝琛到上海,当天晚上菊老便同李拔可、高梦旦和郑孝胥一起去看过他。[4]菊老《书札》中有一封给他的信,说到将他先世《横浦文集》和当时新出版的几种《百衲本二十四史》送给他。[5]商务还将陈氏澄秋馆所藏书画选入民国年间出版的《名人书画集》系列。看来我的父祖辈中有四五位都同菊老有过交往。今天,我又很荣幸和张人凤先生同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这样算来,我家同菊老一家有三代的世谊。 菊老的人格魅力凸现在他对祖国文化的珍爱上。他为辑印包括《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在内的中国文化典籍躹躬尽瘁,倾注了极大的心力。他说自己“既已担任,不能不拼命为之”。他告诉傅增湘,有一段时间,为了校印《衲史》,“几至废寝忘食”。[6]他在

读《老舍》有感15篇

读《老舍》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老舍》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老舍》有感1 第四章的故事显然是祥子第二部分的开始,自然也要花上大部分的笔墨来描写去刘老爷租车之前的故事,祥子的心里,行动都描写得非常的详细,到了刘老爷家里,祥子认识了泼辣的虎妞,并且于虎妞做了朋友,在于刘老头谈论分利的话语中,第四章也就结束了,着一章里,对刘老爷的人物描写,祥子的心理描写,以及语言描写,都描写得十分的细致,十分的普通,十分的真实,也是有这种朴实而又真实的描写,在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写作水平 在这一段时间里,祥子非常的努力,并且非常的勤奋,甚至有些过了火,有时为了拉到自己指定的钱数,可以拉上一天一夜,也正是因为这一份拼命,是的祥子找来的刘老爷的厌恶,祥子在这时也显得十分的急躁,虽然和以前的祥子一样的勤奋,但他不在去关心老人的生意,只要见到客人,便努力的抢来,拉起便跑,在同行的骂声中,祥子想道歉却又说不出口,与同伴的关系也渐渐疏远,祥子急于赚钱,因为想挽回自己以前的损失,他这样玩命的努力,也只是想重新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好不用在抢他人的生意,后来祥子拉了包月,当然结果也没好到哪去,只干了四天,便撂挑子走人了。 带着怨气回了车行,到了虎妞的房间,祥子便第一次喝了酒,祥子这时对虎妞也有了爱意。曾几次路过车行,却都没敢走进去,直到拉了新的包月,他才勇敢地走进了车行,这时虎妞将钱给了祥子。 老实说,将文章概括不算大本事,将简练的复杂化才是难的,老舍讲那么简单的故事写的非常的长,并且非常的精彩,我也应多多学习老舍。 读《老舍》有感2 我们学习了《我的母亲》一文,读后我感受颇深。

中国印刷博物馆有感

观中国印刷博物馆有感 10月3号下午我带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来参观了中国印刷博物馆,馆址在大兴区。相比于首都博物馆的庞大辉煌,印刷博物馆则是略显朴素的小楼(与现在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相比),让我觉得颇为意外。当时看到建成的时间又有一点震惊,毕竟这与文明古国,与我国印刷术的发明的历史悠久很有些反差。 首先来介绍一下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经过4年的筹建,于1996年6月1日落成。为迎接2001年在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中国印刷博物馆馆又进行了改造,并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地下展厅。在2004年由于没有资金,无法对馆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所以没有通过当年的消防检查,被有关部门勒令闭馆,两个多月后才又重新开馆。改造后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共有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设有“源头古代馆”、“近现代馆”、“印刷设备馆”和“综合馆”。同时还设有:“港澳台印刷”、“钱币印刷”、“邮票印刷”、“欧洲早期印刷”、“印刷精品”等专题展,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近期,博物馆又进行了一次建设,就这样老师叫我们参

观学习。 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最先学会造纸,远远的走在世界的前面,造纸术陆续传入世界其他各个地区,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到唐宋时期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数的发明,更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创造了更多强有力的理由。在这期间以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先人智慧的成果,民族的荣耀不断的出现在历史长河里。而从此时到印刷博物馆的建立有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就是在这一段时间,无数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民族珍宝被堂而皇之的盗走,西方的工业文明把我们远远的甩在背后… 博物馆的一层是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本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三个部分来展示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历史文化,即早期的文字载体;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文字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世界上流传最久、使用人数最多。也是唯一扔被广泛使用的形意文字系统。中国还拥有着包括维、蒙、藏、满、朝鲜、傣等在的30种左右的文字。共同组成了中国的文化人字大家庭。 先人们在语言和实物的基础上。经结绳、契刻、图画三个阶段。创造了汉字。汉字历经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篆文,演进至隶书,文字书写的便捷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