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剪重比

剪重比

剪重比
剪重比

剪重比

名词解释

剪重比为地震作用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值。

主要为限制各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确保周期较长的结构的安全。

剪重比是规范考虑长周期结构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因地震影响系数取值可能偏低,相应计算的地震作用也偏低,因此出于安全考虑,规范规定了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最小值.若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小于规范对剪重比的要求,水平地震剪力的取值应进行调整,

抗震规范第5.2.5,高规4.3.12条明确要求了楼层剪重比。

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水平地震剪力过小;但剪重比过分大,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小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当剪重比偏小但与规范限值相差不大(如剪重比达到规范限值的80%以上)时,可按下列方法之一进行调整:

1)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S 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在SATWE的“地震信息”中的“周期折减系数”中适当减小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结构调整:当剪重比偏小且与规范限值相差较大时,宜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对剪重比的要求

对剪重比的要求,是不是要求剪力设计达到一定的值?如果计算出来剪力达不到这个值,能不能在设计时加大剪力设计值,使剪力设计总值达到或超过因剪重比所需的剪力要求,这种算不算符合规范?如六度区剪重比只有0.7左右,而在设计时人为按1.0来设计,这样行不行? 我看高规说剪重比就是剪力系数,而剪力系数的值7度最小为0.012,您得出了0.7。。。当然剪力足够大了。。 另外,是不是太大了? 当然是0.7%了, 剪重比的要求,是不是同最小配筋率一样,要求剪力设计要达到一定的值,而实际计算所需不一定要求达到这个值 这是新版规范中增加的内容。以前大家只是按经验来控制剪重比。正如您所说的,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进行后续的计算。 至于您说的取为1%,似乎没有必要。一方面,规范没有规定6度区的最小值;另一方面,按比例推下去的话,也只是0.8%。所以我想是不是取为0.8%也就可以了?或者干脆就直接用0.7%? 怎么是新规范才有的呢?若一定说是新规范才有的,倒是这点:即新规范要求的是“任一楼层”的剪力系数均应满足要求! 上述的论断学习之后,颇有感想,请同仁指正: 1.剪重比、剪压比是一个概念,是指水平作用与竖向作用的比值。在78规范的时候,人们用重力乘以系数来反映地震作用,因为在那时安全度设计的概念里,只是用这样一种方法来反映地震实质上是惯性力这样一个客观道理。 2.我国78规范把这个系数称之为结构系数, 3.最小值的确定实际上可以根据反应谱曲线上计算的最小值来确定,当然,超出了反应谱估计的自震周期的部分可以专门论证,但是,一般工程超出了反应谱规定的最小值是不应该的 4.以上海IV类场地计算最小的剪压比是(7度)1.64%左右 5.如果在6度区II类场地,最小剪压比应是0.6%(2001规范),按89规范应为0.5% 6.如果计算的结果不满足最小值的限定,计算肯定是存在明显的错误,如输入有误、设置有误,模型不合理,甚至于结构不合理,希望慎重,当然,6度区只要按抗震构造即可,无需计算验算

结构剪重比的小结

一、各规范对剪重比的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第5.2.5条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4.3.12条规定: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n EKi j j i V G λ=>∑ 式中:EKi V -----第i 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 λ-----剪力系数,不小于表5.2.5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对 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j G ----第j 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n-----结构计算总层数。 表5.2.5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注:基本周期介于3.5s 和5.0s 之间的结构,按插入法取值; 二、对规范规定的理解 (一)剪重比(剪力系数)定义: 楼层剪力与其上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的比值。 (二)意义: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 的结构,由此计 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中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影响,但是规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只反映加速度对结构的影响,对长周期结构往往是不全面的。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当计算的楼层剪力过小时,提出了对结构总水平地震剪力及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烈度下的剪力系数,当不满足时,需改变结构布置或调整结构总剪力和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使之

满足要求。(《抗规》第5.2.5条文解释) 简而言之,控制剪重比,是要求结构承担足够的地震作用,设计时不能小于规范的要求。剪重比与地震影响系数由内在联系:λ=0.2αmax。 (三)调整范围:只要底部总剪力不满足要求,则结构各楼层的剪力均需要调整 (地下室不做控制),不能仅调整不满足的楼层。 (四)调整目标:剪重比调整后,除了内力以外,倾覆力矩和位移也需要调整。 即意味着,当各层的地震剪力需要调整时,原先计算的倾覆力矩、内力和位移均需要相应调整。剪重比调整系数直接乘在该层构件的内力和位移上。 (五)调整方式分为三段:加速度控制段、位移控制段和速度控制段 底部总剪力不满足最小要求而中、上部楼层均满足最小值时,分三段调整: A、加速度控制段(0.1

(完整版)关于刚重比你理解透彻了吗

关于刚重比你理解透彻了吗? 1、规范关于刚重比限值的规定 2、刚重比限值的本质意义: 控制重力二阶效应导致的内力和位移增量在10%以内,若考虑实际刚度折减50%时,内力和位移的增量控制在20%以内。 3、刚重比限值的由来 重力二阶效应可以通过有限元的几何非线性计算得到,也可以根据规范公式近似得到。刚重比限值是为了控制10%的增量,通过规范经验公式反推得到的。 4、设计策略 既然刚重比的限值是根据规范经验公式反推得到的,则这个取值就可以讨论了。 我们可以通过有限元计算,对比考虑P-Δ效应后的内力和位移的实际增量,以此来衡量刚重比限值的适用性。若结构的刚重比低于规范限值,而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到的结果显示其弹性增量不超过10%。便可以得出结论:对刚重比这一规范指标的突破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5、程序的计算过程测算 (1)PKPM是如何计算刚重比的? 根据手算复核,有如下结论: a)对G的取值,程序是按1.2D+1.4L(稳定问题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故荷载取基本组合) b)对H的取值,是按结构总高度(若有小屋面,则计算结果失真) c)对u的取值是取顶点位移 d)对V的取值,当计算不满足剪重比要求时,取调整后的剪力。 e) 所以根据不同的地震荷载情况,得到的刚重比可能不同。

(2)PKPM是如何实现P-Δ效应的?(有限元or规范公式直接放大) 经查看PKPM的计算结果,发现以下现象: a) 考虑P-Δ效应后,程序对构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以及结构位移统一进行了放大,放大系数与按规范公式计算的F1比较一致(规范的意图是对位移按F1放大,对内力按F2放大)。 b) 考虑P-Δ效应后,结构周期发生了变化; 所以推测,勾选考虑P-Δ效应选项后,PKPM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几何非线性分析,而是按照规范中的放大系数公式对结构总刚度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在修正后的总刚基础上进行线弹性分析。 (3)新版PKPM关于刚重比的计算方法

轴压比,剪重比的定义和介绍(精)

1.什么是轴压比 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u=N/A*fc, u—轴压比,对非抗震地区,u=0.9 N—柱轴力设计值 A—柱截面面积 fc—砼抗压强度设计值 2.什么是周期比?剪重比?位移比?楼层最小剪力系数? 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以满足新规范的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以SATWE软件为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的讨论,对一个典型工程而言,使用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四步较为科学。 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 (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 (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

(完整版)结构设计中的七个比值

位移比 高规 3.4.5:为减少扭转对结构布置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竖向构件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的1.5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建筑不应大于0.9。 说明:过大的扭转效应会导致结构的严重破坏,对结构的扭转效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限制:1、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位移可取“规定水平地震力”计算,“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为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2、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当扭转方向因子大于0.5时,则该振型可认为是扭转为主的振型。(周期比计算时,可直接计算结构的固有自振特性,不必附加偶然偏心) 周期比 位移比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结构调整:只能通过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调整方法如下: 1)由于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的,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间位移往往出现在结构的边角部位;因此应注意调整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减小结构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同时在设计中,应在构造措施上对楼板的刚度予以保证。 2)对于位移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也可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节点号在“SA TWE位移输出文件”中查找。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 周期比比调整方法: 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圈刚度,削弱结构内筒刚度。 刚度比 抗规3.4.3:侧向刚度不规则判断:该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不宜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高规3.5.2: 1、对框架结构,本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不宜小于其上相邻 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刚度比计算公式: 2、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结 构,本层与相邻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一层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层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 说明:正常设计的高层建筑下部楼层侧向刚度宜大于上部楼层的侧向刚度,否则变形会集中于刚度小的下部楼层而形成结构软弱层。 受剪承载力之比 高规3.5.3: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 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指定薄弱层个数”中填入该楼层层号,将

高规抗规重点概念理解-速查手册-新

1、规定水平力 P272《抗规》条文:定义。 P50《抗规》规定水平力:求倾覆力矩。 P96《高规》规定水平力:框架-剪力墙界线。 2、偶然偏心-扭转 《高规》条:单向地震ei=±。 《高规》条文:规则结构需要;底部剪力法考虑。双向地震不考虑,但需比较。 《抗规》条: 采用增大边榀地震内力方法(不考虑扭转耦联时)。 《抗规》条: 质量刚度明显不对称,计入双向水平地震的扭转影响。 《抗规》条文:偶然偏心与扭转二者不需要同时参与计算。 《高钢规》条:无偏心乘以修正系数; 不考虑偶然偏心: 《高规》位移角计算不考虑。 《高规》条文:周期比计算不考虑。 3、弹(塑)性时程分析相关 《高规》P34-条:7~9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的类型。 66,三包七均,单剪65多80。 《高规》P16-条:(宜)顶层空旷房间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 《高规》P45-条: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混合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 《高规》P42-条:(宜)大跨结构宜采用时程分析计算。 《抗规》P12-:具有明显薄弱部位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抗规》P31-:同《高规》、5条。但增加了大空间结构。 4、二阶效应(P-△效应)-整体稳定验算 《砼规》P36-,条:采用附加弯矩; 《高规》P48-:不满足刚重比考虑二阶效应,乘增大系数; 《抗规》P12-条,P277条文:重力附加弯矩>初始弯矩10%考虑增大系数(公式); 《抗规》(钢结构按条规定计入二阶效应); 《钢规》P13-条:框架二阶弹性分析; 《高钢规》P26-;二阶效应整体稳定;《高钢规》P28-;二阶效应侧移。 5、扭转-位移比、周期比 1)位移比 P12[高规],P9 [抗规]条; P12[高规]条:限值;B,超A混合-复杂。 2)周期比 P12[高规]条规定:定义及限值;B,超A混合-复杂- 。 P106[高规]条:偏心筒体的位移比、周期比要求。 P45[高规]条规定:B,超A混合-复杂-扭转振型数要求。

对抗震规范GB5011-2010 中 (5.2.5) (楼层最小剪重比)的重新理解

对抗震规范GB5011-2010 中(5.2.5) (楼层最小剪重比)的重新理解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VSS求解器) 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周期转角平动系数(X+Y) 扭转系数 1 3.701 2 98.14 1.00 ( 0.02+0.98 ) 0.00 2 3.4728 8.20 0.98 ( 0.96+0.02 ) 0.02 3 3.3175 4.90 0.02 ( 0.02+0.00 ) 0.98 X 方向的作用力(分塔剪重比) (整层剪重比) 2 1 426.19 3728.83( 0.68%) ( 0.68%) 190574.44 1 1 207.14 3844.81( 0.65%) ( 0.65%)213160.84 抗震规范(5.2.5)条要求的X向楼层最小剪重比= 0.80% X 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 93.63% Y方向的作用力(分塔剪重比) (整层剪重比) 2 1 518.66 3753.01( 0.68%) ( 0.68%) 185527.73 1 1 249.9 2 3895.26( 0.66%) ( 0.66%) 207764.14 抗震规范(5.2.5)条要求的Y向楼层最小剪重比= 0.77% Y 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 94.97% ==========各楼层地震剪力系数调整情况[抗震规范(5.2.5)验算]========== 层号塔号X向调整系数Y向调整系数 1 1 1.233 1.177 :本层地震剪力不满足抗震规范(5.2.5),已作调整 (对于调整系数X向0.65x1.233=0.80,Y向0.66x1.177=0.77) 今天修改扩初说明中的参数楼层最小剪重比这一条时,无意中发现本层地震剪力不满足抗震规范(5.2.5),已作调整,但调整后的抗震规范(5.2.5)条要求的Y向楼层最小剪重比= 0.77%不是0.80%,顿时非常纳闷,怎么回事?抗震规范(5.2.5)条中对于6度区明明规定是0.8%,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之前此数据没有见过不是0.8的) 后来仔细看规范并在总工的指点下,才发现原来相应规范条文下面的注释里有取插值这一说,才豁然开朗。 此值由来:(5-3.5)/(0.8-0.6)=(5-3.7012)/(x-0.6) 解得x=0.77 图集、手册、规范偶尔温故一下还是没坏处的...........

讨论诸如轴压比、剪重比、刚重比、周期比等几个问题

高层结构设计中经常要控制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周期比、位移比和刚重比"六种比值", -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 1.1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3 控制目的: -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

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2 相关规条文的控制:- [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1.4 电算结果的 判别与调整要点:- PKPM软件中的SATWE程 序对每一楼层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详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但对于计算结果的判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

朱炳寅典型问题问与答(根据博客回复整理)

?朱总您好!《抗规》第13.3.4条第"2"款规定砌体填充墙实心块体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2.5,空心块体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而《高砼规》6.1.5条第"1"款规定:当采用砖及混凝土砌块时,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5;采用轻质砌块时,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5。针对以上规定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1.《高砼规》中提到的“砖”是指“实心砖”吗?2.《高砼规》中提到的“轻质砌块”包括大孔空心砖(每立米容重11~12KN)吗?3.觉得两本规范表述的意思正相反。 博主回复:2012-04-21 22:24:26 可按抗规设计。 ?朱老师,一层全地下地车库柱距8100*810,基础底板采用700厚筏板,地下室顶采用500*1100的主梁,350*800井字梁,板采用250厚的现浇板。车库外围墙的计算模型是上端铰支、下端固结,还是按两端固结算(本车库上面的刚度并不比底下的刚度小很多)? 博主回复:2011-10-26 18:48:43 应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可上简支下固定。 ?朱总解释:高规3.5.2第二条对结构底部嵌固层,本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1.5。指的是嵌固层与其上一层的比值(若地下室顶面嵌固,则就是一层与二层的比值)。 按照上面解释如果一层与二层的刚度比是1.5,那么按照抗规6.1.14,地下一层与二层的刚度比就不宜小于3了。在8度区,由于剪力墙布置较多,这样的刚度比难以满足。还望朱总给以解疑,谢谢。 博主回复:2011-11-30 12:27:05 刚度比的计算方法不同,哪能这样简单比较呢 ?朱老师,您好! 请教:剪力墙结构,设防烈度8度,无地下室,12层,如果一层地面无楼板而做刚性地面,刚性地面可以作为剪力墙的侧向支点吗? 博主回复:2011-12-29 16:18:09 分不同情况,包络设计。可参考我的问答书对柱子的处理办法。 ?朱总您好! 有个问题问下您,抗规6.4.5条中的第1条说,“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地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6.4.5-1规定的轴压比,可设置结构边缘构件”,这里说的底层指的是底部加强区还是结构最底那一层啊???

谈谈对结构设计的认识

谈谈对结构设计的认识 对结构的认识我觉得就如同对佛学中禅语的理解一样,有着“简单”(肤浅)→“复杂”(繁缛)→“简约” (像得道高僧的偈语,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但又不失严谨)三个层面。 对初涉结构专业的人员而言,因为他们的阅历、经验较少,思维还仅仅停留在单构件的认知层面,而使其对结构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其结构的知识点极其有限且又不能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当然,这也与中国传统的结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他们对结构的理解、认识缺乏“缩放式”的发散思维方法——很多问题完全可以用所学的材料力学等力学知识通过“缩小式”类比思维加以解决——结构的内力可以视为一个悬臂构件中的应力;从大的讲,也可通过“放大式”进行类比思考——将结构中繁杂的构件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牵强”地、对号入座般地等同起来,所以说做结构设计就是研究怎么做人,明白这一点,再做结构应该不是太难了——当然,因其对社会的认知、感悟有限,这种方法对于他们可能有点儿难度。 对于5-10年(可能时间更长)的结构设计人员而言,结构设计是“复杂”的,这说明他们还没有悟到结构设计的精髓所在,还不能从“复杂”中解脱出来。较为复杂结构的处理能力是必须有的, 且“复杂”的思考是必要的,但这决不应作为“炫”其结构水平的一种手段——相反,在“复杂”中不要身陷其中、“作茧自缚”般地挣扎不出来,关键是在“复杂”中不能迷失自我——亦即结构可以繁冗,但思路必须有序,做不到这一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结构师只能是徒有其名、徒受其累! 最后一个层面是我重点强调的,在这里,我很难以涉入结构专业时间的长短来界定是否达到了该层面——因为这不仅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还需要智慧、灵性和悟性——就如醍醐灌顶一样。达到了这个层面,其结构方案的预估能力应该是不会太差。此时,他应该会深深体会到:结构不是完全靠软件计算出来的,在上机之前做一些结构方案的勾画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国际结构权威Edward L·Wilson所说: “完全依赖计算机而做结构设计,简直是对结构设计师的侮辱”!这就需要设计者必须了解各种超限信息产生的原因,并且知道各个超限信息的关联性——泛泛地讲就是要对结构有一个全面的、纵深的理解。譬如:解决某一超限问题,既要有针对性,但又不能顾此失彼、“按下葫芦起了瓢”,这种有“联动”效应的超限问题的处理,如果是单单靠“毅力” 一遍又一遍地调试解决,则不能说其结构水平达到了该层面,充其量只能说其做结构比较“有耐心”,因为他可能还不清楚造成此超限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他在面对多个超限问题时,从思路上还找不到同时搞掂所有超限问题的关键路线、寻求不到一个较佳的平衡点,没有这个技巧,如果转行的话,千万不要在中国 官场里混——戏语! 谈谈对结构设计的一些思考 结构设计的本质任务: 结构设计其实就是考察设计者对建筑结构在各力场作用下的综合组装能力——可以将结构看作是一堆散放在于旁边不限量的、截面及材料等属性待定的构件,怎样合理地将其组装起来,既能满足建筑空间的要求,又能具有相当优异的结构工作效能(说白了就是其经济性指标),它是一个需要全面把握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软件计算后就完事大吉而不进行合理优化的结构设计根本谈不上所谓的技术含量——其实做设计的是电脑而不是人,刻薄地讲,做结构设计的千千万,但可以称得上设计师的又有多少呢!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结构设计没有最优,只有更优!(详见《结构的能效分析》一文) 结构思维与规范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用个比方来描述:结构思维就像一根近乎没底的管子,更多地需要做纵深的思

关于高宽比对结构安全的影响

关于高宽比对结构安全的影响 高宽比会影响结构安全吗?为什么会算作超限项呢? 《高规》条文说明有所解释: 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在结构设计满足规程规定的承载力、稳定、抗倾覆、变形和舒适度等基本要求后,仅从结构安全角度讲,高宽比限值不是必须满足的,主要影响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这么看来,高宽比并非结构设计中的基本概念(比如,承载力、稳定性、舒适度等),而是一个宏观的二级概念.如果我们能从底层概念论证结构安全没有问题,高宽比的要求自然就失去了意义.这与常识相符,我们在现实中看到过不少高宽比8.0以上,甚至10.0的超高层建筑. 那把高宽比当做一条超限项,是否不合逻辑呢?毕竟,我们看到的扭转、楼板不连续、刚度突变、构件间断、承载力突变等等超限项,这些概念都和结构安全直接相关呀. 但是,回想小震弹性分析(含风载)时,我们常关注的几个指标.除了最后两个指标,刚度比和抗剪承载力比(和结构局部相关)以外,其余均和高宽比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o轴压比:延性

o剪重比:最小地震力 o位移比/周期比:扭转效应 o位移角:侧向刚度 o刚重比:整体稳定及二阶效应 o顶点加速度:舒适度 o墙体拉应力:构件性能 o刚度比:软弱层 o抗剪承载力比:薄弱层 高宽比是一个不痛不痒的概念吗?我们接着看. 01高宽比VS剪重比 根据经验,低矮的建筑,剪重比容易满足规范要求,而超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宽比较大的超高层建筑,很少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刘畅博士曾提到如下观点: 1)剪重比不满足的本质问题在于第一振型对于基底剪力的贡献与其对质量的贡献不一致; 2)单自由度体系,天然满足剪重比,无论周期长度;而长周期结构,刚度正常的情况下,不可能满足剪重比的要求. 02高宽比VS扭转效应

剪重比与刚重比

剪重比:抗规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的要求。即对剪重比进行控制。剪重比是一个安全系数,与最小配筋率的概念相似。 当结构的剪重比小于规范要求时,说明结构过柔,优先考虑调整结构构件的布置来增加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要一味的提高地震剪力; 当剪重比与规范要求的最小值相差不多时,应采取加大水平地震效应的做法,提高地震剪力,即 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 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 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直接用调整系数来放大结构的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在确定是直接进行地震剪力放大还是对结构构件布置进行调整之前,看剪力墙和柱的轴压比偏大还是偏小,若剪力墙和柱轴压比已经接近规范值,说明结构过柔,需增大结构刚度;若偏小,则进行地震力放大。 新的抗规规定了6度区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刚重比:高规5.4.1-5.4.4条规定了刚重比(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刚重比是为了控制结构在重力二阶效应下的稳定性,是衡量结构刚柔的依据。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上引起的二阶效应有时会比较严重,对混凝土结构,随着结构刚度的降低,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呈非线性增长,因此需对结构的弹性刚度和重力荷载作用的关系加以控制。若结构刚重比满足5.4.1的规定,说明重力二阶效应可以控制在20%以内;如若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刚度不满足高规5.4.1,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刚重比不可过小,高规5.4.4规定了其最小值。当刚重比小于或接近规范最小限值时,应采取加大结构抗侧移刚度的办法。

剪重比与刚重比的理解

剪重比与刚重比的理解 剪重比:抗规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楼层最小地震剪 力的要求。即对剪重比进行控制。剪重比是一个安全系数,与最小配筋率的概念相似。 当结构的剪重比小于规范要求时,说明结构过柔,优先考虑调整结构构件的布置来增加结构的侧 向刚度,不要一味的提高地震剪力; 当剪重比与规范要求的最小值相差不多时,应采取加大水平地震效应的做法,提高地震剪力,即 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 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 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 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直接用调整系数来放大结构的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 比要求。 在确定是直接进行地震剪力放大还是对结构构件布置进行调整之前,看剪力墙和柱的轴压比偏大 还是偏小,若剪力墙和柱轴压比已经接近规范值,说明结构过柔,需增大结构刚度;若偏小,则 进行地震力放大。 新的抗规规定了6度区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刚重比:高规5.4.1-5.4.4条规定了刚重比(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刚重比是为了 控制结构在重力二阶效应下的稳定性,是衡量结构刚柔的依据。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上 引起的二阶效应有时会比较严重,对混凝土结构,随着结构刚度的降低,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 影响呈非线性增长,因此需对结构的弹性刚度和重力荷载作用的关系加以控制。若结构刚重比满 足5.4.1的规定,说明重力二阶效应可以控制在20%以内;如若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刚 度不满足高规5.4.1,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刚重比不可过小,高规5.4.4规 定了其最小值。当刚重比小于或接近规范最小限值时,应采取加大结构抗侧移刚度的办法。 地下车库设计对各类问题,详细分析如下: 1、车道宽度 问题描述: 主车道宽度设置不合理,尺寸偏大,人为增加车库面积 (个别项目,双车道宽度宽达8米,单车道宽达5米;而国家规范双车道仅为5.5米、单车道为3米;由于车道宽度过宽平米;一般情况下,地下车库每个停车位面积为27~35平米,设人防地下车库也仅为为40平米/每车位)。 产生原因: 对国家规范有关各类车道宽度的规定不熟悉或理解不够。 解决措施: 应熟悉掌国家规范的相关数据要求,在方案设计时,根据规范要求,选择合理的车道(含各种车道(出口)最小宽度详下表: 2、车库出入口设计不当 问题描述: 能设一个单车道出口设成双车道出口;或能设两个“单车道”出口设成两个“双车道”出入口,人为增加车库面产生原因: 对车库设计防火规范中关于出入口的设置要求,理解不当。 解决措施: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与剪重比最小剪力调整谁先谁后问题的三种见解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与剪重比最小剪力调整谁先谁后问题的三种看法 高规与抗规对薄弱层的规定不同之处在于高规规定地震剪力增大系数为1.25;而抗规为“不小于1.15”。 首先列出让大家存在理解差异的两段话: 《高规》4.3.12条文说明: 《抗规》5.2.5条文说明 主要存在的看法及其依据如下: 1认为先调整到剪重比要求的最小剪力,再按薄弱层调整。 依据是《抗规》条文说明③中“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是结构后续抗震计算的前提”以及“对于存在竖向不规则的结构,突变部位的薄弱楼层,尚应按本规范3.4.4条规定,再乘以不小于1.15的系数”这个系数指的是薄弱层地震剪力的增大系数。 有部分人认为薄弱层地震剪力增大系数与薄弱层剪重比调整剪力系数应该是相互响应的,旧《高规》薄弱层地震剪力增大系数为1.15,与《抗规》条文说明相合,新规范改为1.25后,薄弱层剪重比剪力系数未改变,不严谨。 2认为应先调整薄弱层,再判断剪重比。 依据是《高规》条文说明“……该层剪力放大1.25倍后仍需满足……” 而《抗规》条文说明③中“后续抗震计算”指的是“地震倾覆力矩、内力和位移等”的计算分析。可理解为剪重比调整是对地震剪力调整的最后一步验算,犹如出厂检验。 3 认为两个调整不分先后,各调各的,双控。 依据是《高规》条文说明可理解为满足薄弱层调整的同时也得满足剪重比的最低要求,两者均对初始地震剪力进行调整,最后谁大取谁。 而《抗规》条文说明③中理解为仅泛泛指出地震剪力调整好之后才可进行下一步计算。

《抗规》条文说明中“再乘以不小于1.15的系数”,根据上下文连续性,这个1.15应该指的是λ再乘以不小于1.15的系数,整段话均在说明λ的取值缘由。 由于规范条文说明并未明确指出调整顺序,上述三种看法可谓是公婆都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下面就结合三种调整的结果说说我的理解: 1.先调整剪重比,再以调整后剪力根据薄弱层放大; 这种方法对于薄弱层,无论处于中层底层,初始地震剪力不满足剪重比时,就要在规定的最小地震剪力基础上再进行放大,这种调整其最终剪力放大了较多。 对于底层为薄弱层的结构,若不满足剪重比要求,不会漏掉上部各层的调整。 2.先根据薄弱层调整地震剪力,再以调整后剪力验算剪重比,不够则相应调整; 对于薄弱层,这种方法只是调整一次。最后结果或者取薄弱层调整结果,或者取剪重 比调整结果。 对于底层为薄弱层的结构,依据《抗规》5.2.5条文说明,底层调整时,上部各层均需调整。这就存在一个矛盾:若底层未调整前不满足剪重比要求,如果我根据薄弱层乘以 1.25倍系数(抗规上可以取不小于1.15,未规定上限)调整可能就满足了剪重比对薄弱层的最小剪力要求。这样的话,我只要总是采用一个很大的地震剪力对底层结构进行设计,那就永远不用对上部各层进行调整了。这个结论应该是不符合抗规条文的精神的。 3.分别以初始计算剪力对各层进行判断和调整,最后各层取最大的剪力,两个条文双控, 不存在谁先谁后; 若中间层为薄弱层,这种方法与第2种方法调整结果是一样的。 对于底层为薄弱层的结构,若其初始地震剪力不满足剪重比要求,其上各层均需调整,其上各非薄弱层调整结果与第1种方法相同,但底层最终剪力只取薄弱层或剪重比两个调整结果的较大值。比第1种方法的结果要小。 根据上述对比,第2种方法应该是不合理的。有人认为对于薄弱层,第1种方法比第3种对薄弱层加强较多,从规范精神加强薄弱层角度来考虑,第1种方法较好。 但我看来这两个条文出发点并不相同,一个是考虑结构竖向不连续的问题,一个是解决在高周期下地震力计算可能偏小问题两个条文对薄弱层都是在概念上进行了加强,理解为双控较好,如果连乘叠加,最后结果就较大,反而显得单个条文规定对薄弱层加强不足。 而且我认为对薄弱层也不宜加强太多,加强到与上下层相当或相近比较合适,否则整楼薄弱部位会转移,造成新的薄弱层。 比如抗剪承载力不连续的楼层,第二层承载力小于第三层0.8,第一层与第二层相等。实际所受地震剪力放大后,可能会导致第二层配筋变化,从而承载力增大(增大倍数小于或等于地震力放大的倍数)。依据《高规》取放大系数为1.25时还可以保证第二层放大后,第一层仍然不是薄弱层。但是若放大系数超过1.25倍时,就有可能使得原本很连续的楼层,由于第二层调整,第一层也跟着成为了薄弱层。这样的话还得继续放大第一层。这样就显得不经济了。当然这只是承载力跟实际受到的地震剪力很接近的时候,一般时候是不会遇到的。 期待规范组明确这个问题。

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解与应用

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解与应用 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解与应用 【摘要】近几年地震频发,建筑抗震让大家有了直接的认识,在汶川、玉树、都江堰地震中,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极大损失。因此,结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就混凝土结构设计做一简单总结,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应用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我们结构设计的核心。根据建筑的功能布置,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这是概念设计的第一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各种结构形式的最大适用高度,但是我们要灵活运用。比如在8度区,框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为40m,而在阿克陶县的某办公综合楼,地上9层,总建筑高度36.80m。阿克陶县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该项目的场地类别为Ⅲ类,按规范的要求是可以选用的框架结构,实际计算我们发现,框架梁、柱截面非常大,底层个别框架柱截面达到1100X1100m,框架梁截面达到400X1000,严重影响了建筑的使用功能。最终我们选用了框架-剪力墙结构,将框架柱截面控制在700X700,框架梁控制在350X700。 概念设计的第二步,判断结构的规则性。结构的规则性包括平面规则性和竖向规则性。平面规则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3中有明确的阐述,而针对第4款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没有明确要求,可参照上海《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指南》规定:结构平面为角部重叠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的平面图形,其中,角部重叠面积小于较小一边的25%,细腰形平面中部两侧收进超过平面宽度50%,(如下图所示)为特别不规则。 竖向规则性在《高规》3.5条中有具体规定,针对主楼带裙房的项目,一定要注意收进部位的高度,如果超过0.2H,需按高位收进考虑,提高相关构件的抗震等级,即使没有超过,也需从概念上对收进部分做加强处理。

结构位移比、轴压比、刚度比、刚重比基本概念及不满足时,解决办法

结构位移比、轴压比、刚度比、刚重比基本概念及不满足时,解决办法 一、位移比: 在理解位移比之前首先要理解规范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偶然偏心、双向地震三个基本概念。 规范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单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考虑偶然偏心的单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双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要分清楚以上三种计算方式何时选取。 偶然偏心:偶然因素引起的结构质量分布的变化,会导致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变化,因而结构在相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也将发生变化。考虑偶然偏心,也就是考虑由偶然偏心引起的可能的最不利的地震作用。 高规4.3.3.对于高层建筑,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双向地震:高规4.3.10. 计算公式改变,即在进行双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将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平方和再开方,其计算过程与质量偏心无关。根据高规 4.3.2-2,实际操作上,工程界首先考察考虑偶然偏心的情况下位移比大于1.2的时候, 则选择双向地震,如果小于1.2,不考虑双向地震(注意:1.2这个数值,有些地区放宽,按照地方规定执行)。 实际操作说明: 位移比:限制结构平面的不规则性,限制偏心(刚心与质心的距离),位移比全称扭转位移比,即限制结构的扭转效应。扭转位移比为1.6时,最大位移是最小位移的4倍, 1.2时候是1.5,1.5时候是3.从而理解限制位移比的意义。高规3.4.5.抗规3.4.3 3.4.4 计算时要求刚性楼板假定。 实际操作的时候首先考虑偶然偏心的情况下看位移比为多少,若大于1.2则需要考虑双向地震,如果小于等于1.2则不考虑双向地震(工程界普遍做法,如果设计院另有规定,按照自己单位的执行)。见抗规5.1.1. 高层结构当需要选择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时,也要选择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两者取不利,结果不叠加。 不满足时调整方法:找到位移大的位置,加大梁或墙体截面,缩小位移小的位置的截面,看质心与刚心的距离,整体振动空间图,找到调整的大方向。 位移富余很大时,位移比可以放宽. 高规3.4.5. 位移比只控制地震工况下的,风荷载情况下的位移比不控制。 建筑为很长的时候以及有裙房的时候位移比容易不过,li可以适当调整,见高层条文说明4.3.3。 门头的位移比容易超的很多,可以删掉之后算位移比。 位移比大于1.2点双向地震的原因就是采取一种加强措施。 二、轴压比:高规7.2.13.7.2.2-2.控制结构延性,通过加大截面或者提高混凝土标号调整。 (什么是延性)与柱子轴压比计算不同。 对于规范没有特别要求的四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轴压比可以按照朱总的书0.7来控制,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剪重比的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剪重比的探讨 摘要:科技的进步,促进工程建设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对建筑剪重比的相 关要求进行了明文规定,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指出:“水平地震剪力系数剪重比等于楼层地震作用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值”。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检测中,剪重比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是抗震设计中必 须遵照的强制条文。本文就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剪重比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剪重比 引言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都对楼层地震剪 力和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重做出强制性的规定。目前由于人们对地震动位移和速 度分量导致的结构破坏机理这些方面经验不足,还可以将这些运用于实际操作, 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适当的较好建议条件。 1剪重比概述 剪重比是抗震设计特别重要的参数,抗震规范GBS0011-2010中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公式的要求,规范之所以如此规定, 是因为结构在长周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山地震规范中的地震影响 系数曲线可见。但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加速度和位移对结构 具有更大的破坏,所以对此长周期结构,按此地震影响系数计算出来的结构将处 于不安个状态,所以规范对此进行了最不水平地震剪力的要求。对于常规的框架 结构,结构周期可以按如下经验公式进行周期估算,即:T=(0.07--0.09)N,N 为结构楼层数若对于一个普通规则的框架结构,假设位于场地类别为一类,设计 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的场地,由地震规范中可查特征周期T=0.4s 若本框架结构为s层,则T=0.08X5=0.4s=T。 若本框架结构为10层,则T=0.08X10=0.8s=2T。 若本框架结构为is层,则T=0.08Xl5=1.2s=3T。 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可以看到,层数越高的框架结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下降的越快,则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将变的越不。与实际我们想象中的楼层数越多 则受到的地震力应该越大恰恰相反对于6度区,框架结构规范规定的最大高度为60米,楼层数最大也就15层左右。从以上可以看出,规范对楼层最不水平地震 剪力及框架结构的最大高度的规定很有必要,没有这两条规定,对于框架结构地 震力理论计算也许是错误的。因此重视规范的每条规定是每个结构上程师的基本 素养,是对上程结构安个性的基本把握。剪重比控制的基本条件为有效质量系数,根据经验,当有效质量系数大于0.8时,基底剪力误差一般不于0.5%,这样可以 理解为有效质量系数大于0.8的情形为振型数足够,否则为不够。SATWE程序可 以自动计算该参数并输出。现有一个存在大量越层柱的八层框架结构,山于结构 的振型整体性差,局部振动明显,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很多振型才能使有效质量系 数满足要求。此结构当取30个振型时,x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52.12%,剪重 比是1.6%当取60个振型时,x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96.58%,剪重比是3.31%,满足了规范3.2%的要求。 2规定采用的比限值的定义 控制各楼层当前的最小地震波产生的物理力是能够保证建筑物结构安全的主 要方式,然而对有关刚度较小或者周期较长的结构主要是由于有关的地震产生的 速度和建筑物位移对于建筑物结构就有所破坏。目前进行规范的反应谱是能够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