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家庭

试论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家庭

试论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家庭
试论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家庭

2006年1月

第1期史学集刊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 y Studies Jan.,2006 No 1

收稿日期:2005-03-15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高校人文社科项目 美国黑人英语的历史文化考察 (20052312)

作者简介:陈志杰(1970-)男,天津武清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美国内战前

黑人历史与文化。

试论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家庭

陈志杰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4)

摘 要:生活在美国奴隶制下的黑人奴隶被看作主人的财产,其婚姻和家庭没有法律保障,但黑人在特殊

的生存环境中并未放弃这种最基本的权利,他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并形成了奴隶制度下特有的家

庭观念。黑人在家庭中找到一种群体归宿感和个体身份,家庭生活是黑人奴隶在奴役和剥削下得以生存的重

要策略。

关键词:黑人家庭;美国黑人;奴隶制;家庭观念

中图分类号:K 712.3;K 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59-8095(2006)01-0053-07

在美国奴隶制下,黑人是属于主人的财产,其婚姻、家庭得不到法律的认可。而且,即使黑人奴隶组成了家庭,也会因主人亡故、经济困难等原因,随时可能面临家庭成员被转让或买卖而导致骨肉分离的惨剧。但对于奴隶来说,家庭仍然是最重要的生存机制之一。在这种特殊制度下,黑人奴隶以各种方式维持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从而使其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

一、相对稳定的黑人家庭存在的条件

1970年代以前的史学家大多认为,在奴隶制下黑人根本没有家庭生活可言。社会学家菲利普 豪泽对黑人家庭历史的观点是: 由于长期以来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地位低下,造成了美国黑人家庭的瓦解和家庭生活的不稳定。在奴隶制时期及其奴隶解放之后的半个世纪里,黑人从来没有机会获得白人中产阶级所享有的那种家庭生活模式。事实上黑人家庭在奴隶制下被摧毁了,黑人奴隶那时不可能建立任何持久的家庭组织形式。 [1](P468)艾布拉姆 坎迪纳和莱昂纳尔 奥维齐的观点是,在奴隶制下,最基本的黑人家庭组织类型都不可能存在,更不用说大家庭。唯一可能得以存在的家庭形式是家中只有母

亲和孩子,没有父亲,也不知道父亲是谁;即使有父亲,他在家庭中也不起任何作用。[2](Px vii)丹尼尔 莫

伊尼汗认为, 白人是通过摧毁黑人的家庭来摧毁黑人的意志的 ;三个世纪的 不公 致使 美国黑人的

家庭生活结构严重扭曲 ;并造成一种 病态的混乱 。[2](Pxv ii)詹姆斯 布来克维尔相信,尽管奴隶制没

有完全摧毁作为社会制度的婚姻和家庭,却侵蚀了为黑人所熟悉的那种作为西非社会秩序支柱的家庭。

这种侵蚀缓慢而隐伏,但对黑人奴隶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3](P 36)

后来学术界又转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奴隶们英勇地抵抗着奴隶制的毁灭性因素,成为自身命运的积极塑造者,造就了富有活力的家庭制度,并持续到20世纪。[4](P84)

到1970年代以后,有些史学家在对史料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证实多数黑人奴隶在双亲家庭中长大,很多家庭维系的时间很长。[2](Chapter1)乔治 拉维克通过对奴隶自述的分析得出结论, 虽然奴隶不允许订立合法的婚约,但被奴役的黑人男女并非仅仅通过乱交而繁衍。他们以各种为社会和文化所认同的方式组成家庭,生儿育女 , 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家庭关系是稳定的。 [5](P79,88)从史料记载和史学著述中不难看出,承认在奴隶制下存在着黑人家庭,这种观点已基本成为共识。虽然在奴隶制下黑人不能享有订立婚姻契约的权利,但相对稳定的黑人家庭是存在的。

首先,黑人奴隶有组成家庭的愿望。非洲黑人有着强烈的家庭传统观念。在非洲,广义上的家庭,即家族,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个人在亲缘体系中才能找到群体的归宿感和自身在群体中的位置。对被贩卖到北美受奴役的非洲黑人而言, 最大的创伤或许就在于脱离了亲属体系。 [6](P90)当那些黑人被驱赶上贩奴船之时,他们的家人和朋友被抛在了身后。到了大洋彼岸,他们四顾茫茫,举目无亲,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因此,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的家庭生活对这些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尤为重要。组成家庭也是在奴隶制的艰难环境下实现群体生存的手段。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被贩卖到切萨皮克地区的非洲黑人就开始试图建立自己的家庭生活。[7](P445)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绝大多数无法重新建立家庭,更无法组成西非社会那样的亲缘体系。但是黑人一直为争取这种最基本的权利而努力。例如,1739年马里兰殖民地乔治王子县的非洲黑人策划了一场暴动,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黑人女子数量不足,他们找不到结婚的对象。[7](P446-447)

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主人也允许黑人奴隶组成家庭。在奴隶制早期,黑人奴隶所生的小孩被看作负担,一个黑人小孩从出生到把他训练成一个强劳力所需费用很高,甚至比从非洲购买一个成年黑人奴隶的价钱高出许多。所以,在奴隶制早期,奴隶主不鼓励奴隶结婚生育。后来,奴隶主逐渐发现了允许奴隶建立家庭的益处,于是他们转而鼓励奴隶结婚成家,并认可他们的婚姻。[6](P92)除少数主人出于某种特殊原因,比如找了黑人女奴作情妇,或为了在出售自己的奴隶时避免考虑保持他们家庭的完整而不希望奴隶结婚以外,[8](P931)多数主人会鼓励黑人男女的结合。即使是对奴隶抱冷漠态度的主人,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反对。因为,一方面奴隶组成家庭更容易管理,主人可以把家庭作为分配衣食的基本单位,而且有了妻儿牵挂的奴隶逃跑或以其它方式抵抗的可能性会减少。例如,1745 1779年南马里兰的逃奴统计表明,黑人男子在20岁之前很少逃跑,但到了20岁以后,也就是到了结婚的年龄时,逃奴的数量增加;在25至30岁之间的已成家的奴隶中,逃奴的数量明显减少。[7](P458)另一方面,奴隶结婚后所生的黑人子女又成为主人的财产。[9](P127)[10](P451-454,463-482)[11](P77-103)[12] (P137)托马斯 杰斐逊曾直言不讳地指出, 一个每两年生一个小孩的黑人女子比最能干的田间劳力给主人带来的收益更大,因为她所生产的是新的资本,而一个劳力的劳动成果总会消耗殆尽。 [13](P74)所以,奴隶主鼓励黑人奴隶组成稳定的家庭。

同时,黑人人口性别比例逐渐趋于平衡,这也为黑人奴隶组成家庭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在奴隶贸易的早期,由于需要壮劳力开垦、耕作土地,被贩卖的奴隶男性多于女性,因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性的数量大大高于女性。如在马里兰南部,17世纪中期的男女比例为125至130:100,到18世纪20年代上升到150:100,而到30年代更越升至180:100;在大的种植园,有的男女比例甚至高达249:100。[7] (P446-447)由于黑人女子的数量严重不足,很多黑人奴隶找不到妻子。到了奴隶制后期,奴隶主发现贩卖黑人妇女有利可图,所以更多的黑人妇女被卖到美洲,客观上促进了黑人男女比例的平衡。[3](P36) 1756年,纽约16岁以上的奴隶中,男女比例为4:3;同一时期马里兰的成年奴隶的男女比例为11:9。[14] (P208)到18世纪末以后,尤其是在奴隶贸易废止以后,黑人人口开始自然增长,性别比例趋于平衡,种植园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利于土生的黑人之间增进联系,建立稳定的家庭生活。历史学家艾伦 库里科夫认为,到1790年,土生的黑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群体生活。[15](P319)

综上,黑人奴隶组成家庭具备了必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这使相对稳定的黑人家庭的存在成为可能。

二、黑人奴隶婚姻和家庭的特点

奴隶制下的黑人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夫一妻制。多数黑人奴隶来源于西非国家,在那里各个不同的民族群体之间在婚嫁习俗、家庭伦理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都存在,其中以一夫多妻制度最为普遍。其所以普遍,是因为非洲没有实行雇佣劳动制,多娶一个妻子就等于多了一个劳动力,妻子成了财富的象征,一个男子娶妻越多财富也就越多。[16](P277)[7] (P445)而在北美,客观条件决定了黑人奴隶的家庭只能以一夫一妻制的形式存在。黑人身为奴隶,没有财产,所以不具备多妻制的必要动机。黑人斯特罗耶曾写道,虽然法律没有限制黑人可以娶几个妻子,但他们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很多黑人认为每人只能娶一个妻子。[17](P401)对奴隶主来讲,出于白人婚姻伦理观念,也为了使奴隶易于管理,通常奴隶主要求奴隶实行一夫一妻制。

奴隶制下黑人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有各种存在的方式。有些黑人被认可与某妇女有婚姻关系,但他们并不生活在一起。有些家庭只有母亲和子女,没有父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的是黑人父亲早亡;有的是父亲被主人强行拆散;还有的女奴作了主人的情妇,所生子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其地位仍是奴隶。也有被社会认可的家庭是父母、孩子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威丽 李 罗斯断言, 实际上,整个南部最典型的黑人家庭的存在形式是夫妻二人和他们的子女一起,生活在简陋的小木屋里。 [18] (P40)而威廉 杜辛贝尔通过对佐治亚的稻米种植园黑人家庭的抽样研究发现,由于婴儿的死亡率很高, 最普遍的核心家庭组织是没有子女的夫妻共同生活。很多人英年早逝,很多夫妻自愿分手,所以年龄28岁以上的黑人妇女中超过半数的人至少结婚两次,结婚三、四次甚至五次的也不罕见。 [4](P84-85)黑人选择配偶的范围受到种植园规模的影响,夫妻不在同一种植园共同生活的婚姻形式居多。通常在规模较大的种植园,黑人男子在种植园内部选择配偶的可能性大一些。主人一般希望自己的奴隶在种植园内部结婚,因为如果自己的奴隶与其它种植园的人结婚,那么其中的一方就要时常离开种植园,其劳动效率就要降低。如果奴隶的配偶在种植园以外,主人通常设法或将奴隶的配偶买来,或将自己的奴隶出售给其配偶的主人。[19](P147)但是,由于内战前在南部的种植园多数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黑人女子,黑人男子只能到自己所在的种植园以外找配偶,只在周末夫妻团聚。内战前的南部,一半以上的奴隶主都是拥有不足20名奴隶的小奴隶主。1860年,拥有不足5名奴隶的奴隶主有200,000名; 338,000名奴隶主,即全部奴隶主人数的80%,都是拥有20名以下黑人的小奴隶主。[20](P44)[19](P133)在马里兰,1860年一般的奴隶在不足11人的种植园劳动。[21](P25)所以, 两地分居 的婚姻所造成的限制在多数奴隶的生活中是一个 主要问题 。[4](P106)

黑人的这种家庭生活方式一方面与非洲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相吻合,同时也是奴隶制度下相对合理的生活方式。首先,由于非洲黑人有 外婚制 ,即在血亲范围之外寻找配偶的传统。而同一种植园的奴隶之间往往有血缘关系,因此,即使是在大的种植园,黑人男女也很少结为夫妻;[16](P273)[2](P131)其次,由于奴隶夫妻在一方被责罚时,另一方爱莫能助,不在一起可以减轻一些心理上的痛苦;再者,夫妻不在同一种植园可以使奴隶以看望亲人为由,增加一些自由出行的机会。另外,夫妻分属不同种植园的家庭,其他亲属经常帮助照看孩子,客观上也增进了血亲之间的联系。[2](P137)

在奴隶制度下,黑人的家庭生活受到各种威胁和限制,存在着各种不稳定因素。根据北美的法律,奴隶只是属于主人的财产,不能享有结婚成家的权利,家庭的稳定得不到保证,随时面临破裂的威胁。奴隶无法预知主人何时死亡及死后财产如何分配,对主人做出的决定也无法改变,所以,无论奴隶的婚姻维持多久,也不能算是稳定。所以奴隶的父母有必要教育子女如何适应这种制度,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家庭随时可能破裂,家庭成员随时可能被卖掉而与亲人离散。[2](P153)

导致黑人家庭解体的原因大致包括:家庭成员被出售或转让;夫妻二人一方死亡;自愿分手。此外,主人的举家迁移也会导致黑人家庭,尤其是大家庭的解体。奴隶家庭成员被出售或被作为礼物转让,这在奴隶制下是常见的事情。虽然奴隶建立稳定的家庭有利于主人,有些白人奴隶主也尽量设法维持黑人家庭的完整,即使出售或购买也多是以家庭为单位,但由于法律没有赋予黑人奴隶结婚的权利,黑人

男子不具有父亲的合法地位。法律只承认黑人母亲与其子女的亲缘关系,所以当一个奴隶的家庭被 一起 出售时,通常仅仅意味着把黑人母亲和她的孩子作为一个单位来出售。[22](P195-198)这从出售奴隶的广告中可以体现出来。例如 漂亮的黑人女子,约22岁,带1名4岁儿童 ; 貌美黑人女子,带一名10个月男孩 ; 1个24岁黑人女子,和她的5岁女儿 。[6](P93)

史学家布拉辛格姆通过对2888对奴隶婚姻的研究得出结论:大约32.4%的奴隶家庭是被主人拆散的,其他的家庭保持完好,因此奴隶主没有拆散多数奴隶的家庭。[11](P170-177)杜辛贝尔也通过抽样研究发现,有21%的奴隶家庭是被主人卖掉其中的一方而破裂的,26%自愿分手,其余破裂的家庭都是由于一方的死亡而告结束。[4](P108)古特曼对1864 1865年的九千多名奴隶的婚姻统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16%的黑人男子和19%的黑人女子被主人强行拆散;由于配偶死亡而导致婚姻解体的男女分别为16%和25%;由于遗弃和双方自愿分手的男女均各为2%。[2](P147)谢里尔 安 科迪对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种植园的个案研究表明,在继承、转让和买卖的过程中,夫妻被拆散的很少,只占不足4%,而且10岁以下的小孩通常没有与父母分开的。[22](P207)从这些统计数字看,被主人强行拆散的奴隶婚姻的比例只占少数,因此将奴隶婚姻的不稳定完全归罪于奴隶主是与史实不符的。

虽然被主人强行拆散的奴隶婚姻所占的比例很小,多数奴隶主可能为了保持种植园的秩序稳定,会设法避免拆散黑人的家庭,但是家人离散的恐惧感对奴隶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也许一个奴隶一生中没有与家人骨肉分离的经历,但对任何一个黑人来说,都随时有可能面临与家人离散的惨剧。即使主人宽厚仁慈,奴隶也无法确保与亲人终生相守。当主人事业兴隆,无须出售奴隶时,父母子女还可以团聚一堂,虽然小屋狭窄简陋,毕竟有些天伦之乐。然而一旦主人财力紧张,要出售奴隶,就会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一个奴隶被卖掉,其亲属和周围的人都会知道,他们因此会意识到主人的绝对权威,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2](P146-148)弗雷德里克 道格拉斯曾写道, 种植园中的任何一个人被卖掉,不仅是被卖的人伤心悲痛的事,也同样使留下来的人痛心疾首。 [23](P63)对那些不服管教的奴隶,有些奴隶主经常以要把他们卖掉,使其骨肉分离相威胁,以更有效地控制奴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主人不必将很多家庭拆散,他只需将一个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卖掉,就可以对种植园中所有的奴隶产生威慑作用。如史学家奥兰多 帕特森指出, 即使拆散家庭的现象偶有发生,也足以使很多奴隶心惊胆寒。 [24](P50)因此,黑人奴隶在精神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比之物质生活上的匮乏,要痛楚得多。肯塔基州的路易斯 克拉克回忆说,有些母亲宁可将孩子杀死,然后自己自杀,也不愿与孩子骨肉分离。[25]

死亡率高是影响奴隶家庭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南部气候湿热,致使霍乱、疟疾和痢疾等传染性疾病非常流行。奴隶主一般会在这些传染病的多发期到北部或欧洲去旅行,而奴隶们则只能听天由命。奴隶死亡率高在稻米种植园尤其明显。以佐治亚的高里种植园为例:1834年9月,这个种植园受到来自欧洲的霍乱的侵袭,原有的66名奴隶中,有18人相继死亡,其中多数是32岁以下的壮劳力。另有9人由于患其它疾病而死去。所以到1835年的元旦,幸存下来的大约相当于先前奴隶总数的一半。之后的几年里,该种植园的主人查尔斯 马尼高特又购买了新的奴隶。在1833年至1861年近30年的时间里,奴隶死亡总数是294人,其中146人属自然死亡,而出生的新生儿只有148人。黑人妇女常常在分娩之后不久即离开人世。1835至1862年间,高里种植园的33名育龄黑人妇女中有8人死于产后疾病。与高里种植园相邻的种植园的奴隶数量,在1838年至1844年的6年时间里,从原来的95人减少到65人;在附近的另一个种植园,1836年曾有大约115名奴隶,而在8年之后,40名强壮劳力已不在人世。黑人奴隶,尤其是男性奴隶,死亡率很高,造成该种植园奴隶婚姻的不稳定现象:不足32%的黑人妇女初婚维持16年以上,11%第二次婚姻维持20年以上。37%的黑人妇女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由于丈夫去世而婚姻破裂,另外21%的妇女在三十岁以后也难逃丧夫的悲哀。[4](P49-51,56,75,108-110)由于有相当比例的奴隶婚姻由于男女双方并非自愿,只是主人的安排,所以也有一部分奴隶的婚姻是双方自愿结束的。例如,在高里种植园,至少有26%的婚姻是双方出于自愿而告结束的。其中有些是感情不和,也有的是一方另有新欢。[4](P108)

主人的迁移也是导致奴隶家庭成员离散的一个原因。从18世纪末开始,南部沿海地区的很多种植园主向西南内陆地区迁移。在西迁之前,他们往往要购买或出售奴隶,致使黑人家庭分裂。因为奴隶们

把核心家庭以外的血亲也看作重要的家庭成员,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可能属于其它种植园,所以即使黑人全家和主人一同迁移,他们也会与自己的一些亲人永远失去联系。另外,出发时没有被拆散的家庭,在西进的行程中,有时主人可能将奴隶卖给沿途遇到的其他白人,所以对奴隶来说,也难保证家庭的完整。[24](P50,59)[26](P174-175)在西进运动期间,南部被拆散的家庭日趋增多。在切萨皮克地区,1790年代每12个黑人中就有1人与家人离散;到19世纪初增加到每10人里就有一人被迫与家庭其他成员分开;1810年到1820年之间,随着棉花生产的日益重要,更有五分之一的黑人奴隶与家人天各一方。[6](P141)

面对影响家庭稳定的诸多因素,奴隶被迫采取一些策略调节自身的生存机制,形成了奴隶制下黑人特殊的家庭观念。

三、黑人奴隶的婚姻家庭观念

黑人像其他种族一样,具有稳定、持久的感情,他们也渴望建立稳定健全的家庭。但是,受到非洲传统观念和北美奴隶制的影响,黑人作为一个群体,具有一些特别的家庭伦理观念。黑人非常重视婚姻的合法性。虽然内战前的法律不承认奴隶婚姻的合法性,很多奴隶还是通过各种为社会所认同的仪式来举行他们的 婚礼 。这从黑人奴隶的自述中可以得到佐证。奴隶的结婚仪式有的是由牧师按照近似白人的婚礼的仪式来主持,也有的主人亲自为奴隶主持婚礼。但以基督教的仪式为奴隶举办婚礼的只是少数,其原因之一是主人对奴隶婚姻的漠视态度,也有些主人认为,即使按照基督教的仪式给奴隶举办了婚礼,也无法做到使奴隶的婚姻如结婚仪式中所承诺的那样天长地久。[27](P155)

多数情况下,奴隶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庆祝。从奴隶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并不是因为主人要求奴隶举行结婚仪式,而是奴隶出于自己的愿望,利用这样的结婚仪式使自己的婚姻得到认可。在所有这些非正规的结婚仪式中最普遍的是 跳扫帚 (broom-jumping),而且奴隶解放以后仍然沿用这种仪式。[5] (P86)可见,在奴隶制下,黑人的婚姻虽然没有法律地位,也不能像白人那样举行正式隆重的结婚典礼,但他们尽量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婚姻得到认可,以维持家庭基本结构的稳定。内战后,前奴隶强烈要求自己的婚姻合法化,即使是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仍积极到政府部门办理登记手续,从而进一步证实黑人对稳定的婚姻生活的渴求与珍视。[2](P414)

传统的观点大多认为黑人奴隶缺少家庭亲情观念。如南部鼓吹奴隶制的著名人士乔治 费茨休认为, 他们(黑人孤儿)失去父母并没有什么损失,而失去了主人他便一无所有。黑人只有温和的情绪,而毫不具备稳定、持久的感情。 离久情疏 对他们来说千真万确。对父母、妻子、丈夫或孩子的亡故,他们的悲伤不会超过24小时。 [1](P471)著名黑人史学家约翰 霍普 富兰克林强调奴隶制对黑人家庭观念的摧毁性因素。他断言 求爱及婚姻中的各种必要条件很少存在 ;黑人妇女 也许学会了照顾强加于她的丈夫,但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 ,黑人妇女 没有多少机会培养对子女的感情 。[28](P203)杜辛贝尔也认为,也许有些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奴隶夫妻会彼此之间怀有维多利亚时代式的忠诚,但有众多的黑人夫妻即使维持着长期、甚至感情很好的婚姻,也并未意识到有彼此忠贞的必要。[4](P117)实际上,黑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并非如此淡薄。

从大量史料中可以看出黑人的家庭亲情观念。一名购得自由的黑人彼得 斯蒂尔,当他得知5000美元可以为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买到自由时,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募集了所需款项,最终与妻儿团聚。从他的弟弟写给他主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家庭的感情: 他(彼得)热爱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我从来没有见过像彼得这样爱妻子和孩子的人。 [29](P321-322)路易斯安那的一名18岁的黑人奴隶约瑟夫不幸在密西西比河溺水身亡后,他的父母悲痛欲绝,双双跳入河中想一死了之。[30](P168)即使主人在物质方面善待奴隶,也无法弥补他们骨肉分离的心灵创伤。一名黑人在重建时期回忆起自己的主人时说: 他是给我足够的粮食,也给我肉吃,而且从来没用鞭子打过我。可是,我的妻子哪去了?!我的孩子哪去了?!我可以还给他粮食和肉,我自己能种田养猪,但是让他还给我那被卖掉的可怜的妻子和孩子! [1](P483)

黑人奴隶重视家庭亲情的另一个例证是,在奴隶制下,很多奴隶的逃亡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自由;从众多寻逃奴的广告中可以发现,相当数量的奴隶是去寻找被拆散的亲人。主人经常在启示中承认逃跑的奴隶可能去了某个地方,因为那里有他的妻子、丈夫、或者孩子。在弗吉尼亚1775之前的589则寻逃奴启事中,有1/3提到逃跑的奴隶是为了与生活在其他种植园的亲人团聚;1745年至1779年之间,马里兰州为寻找亲属而逃亡的奴隶人数更多。弗吉尼亚的一则启事写道, 他(逃奴)可能逃到了沃里克县的塞缪尔 托马斯先生的种植园,那里有他的父亲和祖母 。另一则写道, 因为约翰 斯内尔森上校的奴隶中有该逃奴的妻子和兄弟,他很可能被他们藏匿起来 。[6](P94)1775年至1840年之间,北卡罗来纳逃跑的奴隶中,有282人(占该州逃奴总数的11%)是为了寻找被卖掉的亲人,其中149人是去寻找他们的妻子、孩子和父母,至少15名黑人妇女是去寻找自己的丈夫,其余18名奴隶可能去投奔其他亲属。[26](P173-174)内战刚刚结束,甚至在内战之前,当种植园的束缚已被打破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南部黑人都在寻找被拆散的父母、妻子、丈夫、孩子和兄弟姐妹。[18](P42)[5](P90)可见黑人奴隶的骨肉情深。

有的已获得了自由的黑人,为了能与亲人团聚,甚至宁愿放弃自由。如一名1815年被主人释放的黑人妇女,为了能与仍为奴隶的丈夫在一起,请求当丈夫主人的奴隶。[2](P35)另一名叫做查尔斯 英格拉姆的奴隶,在1840年代末或1850年代初,从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逃到城外,并设法成为自由人。当时他的妻子已去世,孩子仍为奴隶。后来当英格拉姆得知他的孩子们被卖到了得克萨斯时,毅然追随他们去了边疆,并且,为了能父子团聚甘愿再做奴隶。[24](P50)

在奴隶制下,黑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婚姻家庭观念。黑人奴隶常常因为无望再与被拆散的配偶团聚而重新组成家庭,史学家吉诺维斯把这种现象称作 顺序多妻制 (sequential polyg amy)。[31](P226)在有些情况下,由于夫妻双方长期不在一起,一方会 重婚 ,以便组成完整的双亲家庭,共同抚养孩子。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黑人孩子不会怨恨 第三者 。[2](P154-155)再婚可以使奴隶重新组成完整的双亲家庭,两个人共同照顾子女,使黑人儿童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享受到父母之爱。这实际上是为了在奴隶制下生存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如果不采取这种生存策略,黑人奴隶的家庭生活将更加悲惨,本来可以幸存的价值观也会遭到摧毁。[2](P155)

在黑人奴隶的观念中,家庭不仅仅指由丈夫、妻子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而是更广意义上的大家庭。这种家庭观念源于非洲的传统。虽然被贩卖到北美的非洲黑人没有把一个统一的西非文化带到新大陆,但他们对家庭的亲属关系的认识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非洲人把亲缘关系看作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途径。一个部落中的每一个人,都与这个群体中的其他多数人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亲缘关系。他们的亲属体系很庞大,日常活动往往有核心家庭以外的亲属参与。比如,在很多非洲社会部落中,父母双方的成年兄弟姐妹,在抚养婴儿和料理家务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7](P446)黑人把非洲大家庭的观念带到了北美,并将其保持和发展,使之成为奴隶制下维持社会群体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奴隶们在贩奴船上即开始寻找 亲属 。小孩称成年人为 叔叔 或 婶婶 ,成年人也常常照顾与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在北美殖民地的黑人群体中,年轻人尊重年长者,并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属。生活在这种没有血缘关系的 亲属 中的黑人儿童,当父母以及其他血亲生病、死亡或被卖掉时,可以得到较多的关照。[6](P91)一位19世纪出生在弗吉尼亚的黑人牧师西蒙 布朗,在回忆奴隶制时期黑人的生活时说道, 如果哪个妇女病了,其他妇女就会帮她照顾小孩、烧饭、洗衣服或做其它家务。 [32](P39)由于家庭经常被拆散,黑人往往在更大的群体之中得到心灵的抚慰。父亲不在家中的家庭往往会得到其他亲友的帮助,祖父、祖母、叔叔、婶婶会帮助照看孩子,料理家务。他们通过这些应对性的策略来弥补奴隶制对他们的家庭生活的破坏,以保持 家 的感觉。另一方面,奴隶被出售或迁移在拆散黑人家庭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使黑人的家族体系在空间上得以到扩展,促进了不同的种植园、不同地区的黑人之间的联系。如果一个奴隶要逃跑,他能在沿途得到很多亲友的帮助,使他能够找到临时的藏身之处。黑人家族体系的在空间上的扩展也使统一的黑人奴隶文化在整个南部得以传播。[7] (P461)[2](P138,165)

结 语

黑人在奴隶制下以自己的方式建立了家庭生活。奴隶的家庭结构既不是完全根源于非洲的传统,也不是欧洲裔美国人家庭模式的简单翻版。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非洲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同时也把白人的一些文化因素吸收到他们的家庭观念中来,并加以改造,形成了在北美奴隶制的特殊环境下特有的家庭体系和家庭观念。黑人家庭使黑人找到一种群体归宿感和个体身份的认同,它是为了适应奴役和剥削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存策略。

参考文献:

[1]Gutman,Herbert.Persistent M yths About T he Afro-Am erican Famil y[A].Gordon,M ichael ed..The A merican Family in Social-

H istorical Perspectiv e[C].New York:St.M artin s Press,1978.

[2]Gutman,Herbert G.T he Black Family in Slavery and Free d om:1705-1925[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6.

[3]Blackw ell,James E.The B lack Com munity:Div ersity and Unity[M].New York:H arper and Row,Publishers,1975.

[4]Dusinberre,W i lliam.T he m Dark Days:S lav ery in the A merican Ric e S wa mp s[M].New Y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Raw ick,George P.From S undow n to S unup:The M aking o f the Black Commu nity[M].W estport,Connecticut:Greenw ood Publi sh

ing Company,1972.

[6]W ri ght,Donald R.Af rican A mericans in the Colonial E ra:From Af rican Or igins th rough the A meric a n R ev olu tion[M].Arlington

Heights,Illinois:Harlan Davison,Inc.,1990.

[7]Kulikoff,Allan.The Beginnings of the Afro-Am erican Family in M aryland[A].Gordon,M ichael ed..The A merican Family in Social

-H istorical Perspectiv e[C].New York:St.M arti n s Press,1978.

[8]M yrdal,Gunnar.An A merica Dilem ma(Tw o Volumes)[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4.

[9]Fogel,Robert W.,and Stanley Engleman.T ime on the Cross:The Economics of A mer ican Negro S lav ery:Vol.1.[M]New York:Lit

tle Brown and Co.,1974.

[10]Genovese Eugene D.Roll,Jorda n,Roll:the w or ld the slav es made[M].New York:Vi ntage Books,1976.

[11]Blassingame,John W.The S lav e Commu nity:Plantation L if e in the A nte bellum Sou th[M].New York:Oxford U niversity Press,

1979.

[12]Joyner,Charles.Dow n by the Riv erside:A S ou th Car olina S lav e Com munity[M].Chicago:U niversity of Illinoi s Press.1984.

[13]Berlin,Ira.T ime,Space,and Evoluti on of Afro-American Society on the British M ainland North America[J].T he A mer ican Historical

Rev iew,Vol.85,No.1,February1980.

[14]Nash,Gary B.Red,W hite,and Black:The Peop les o f Early A meric a[M].Eaglew 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1974.

[15]Kulikoff,Allan.Tobacco and S lav es:T he De velopme nt o f Souther n Cultures in the Chesapeake,1680-1800[M].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6.

[16]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7]Rose,Willie Lee,ed.A Docu mentary H istory of S lav ery in North A meric a[Z].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8]Rose,Willie L ee.S lav ery and Freedom[M].Ed.by William W.Freehli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9]Franklin,John Hope.From S lav ery to Fre ed om:A History of Amer ican Negroes(Fifth Edi tion)[M].New York:Alfred A.Knopf,

1980.

[20]Phillips,Ulrich B.American Negro Slavery[A].Weins tein,Allen,and Frank Otto Gatell,eds..Amer ican Negro Slavery:A M oder n

Reader[C].New York,1968.

[21]Fields,Jeanne Barbara.S lav ery and Freedom on the M iddle Gr ound:M aryland dur ing the Nineteenth Cen tury[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22]Cody,Ch eryll Ann.Naming,Kinship,and Estate Dispersal:Notes on Slave Family Life on a S outh Carolina Plantati on,1786to1833[J]

The W illiam and M ary Quarterly,3rd Series,Vol.XXXIX,No.1,1982.

[23]W ish,Harvey ed..S lav ery in the S ou th:A Collection of Contemp orary A ccoun ts of the System of Plan tation Slavery in the Souther n

United S tates in the Eighte e nth and Ninete e nth Centuries[C].New York:T he Noonday Press,1964.

[24]Cashi n,Joan E.A Family Ven ture:M e n and Women on the Souther n Frontier[M].New York,1991.

[25]S lav e Narrativ es[OL]:http://xroads.virgini https://www.doczj.com/doc/524912432.html,/H YPER/w pa/w pahome.html,2002.

[26]Parker,Freddie L.R unning f or Freedom:S lav e Ru naw ays in North Car olina1775-1840[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 ng Inc.,

1993.

[27]W ood,Betty.Slavery in Colonial Georgia,1730-1775[M].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4.

[28]Franklin,John Hope.Fr om S lav ery to Freedom:A History of A merican Negroes(Third Edition)[M].New York:Alfred A.Knopf,

1967.

[29]Aptheker,Herbert.A Docu mentary H istory of the Negro Peop le in the United S tates[M].New York:The Citadel Press,1969.

(下转第96页)

Overview on the American Progressive Movement

ZHAO Hui-bing

(H istory Dep ar tment,Renmin Univ ers ity of China,Beij ing,100872,China)

Abstract:Studies on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in U.S.w ere divided into specific study,general study and comparative study by their method of study.In particular,research on the Prog ressive M ovement has m ade headw ay on the trans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since1970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leaders and partici pants,the Progressive M ovement during the late19th and early20th century w as made up of different and diverse reforms.Various classes of American society advocated and supported the Progressive M ovement. T he progressives have transcended simple classification along class.They put together and separated every now and then under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Seen from its goals and agendas,it w as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 w hich rebuilding American democracy and capitalism under new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More over,Progressivism,as the ideology of the Prog ressive Movement,w as essentially part of liberalism.Being the first national attempts of reform,the Prog ressive Movement paved the w ay for the modern American state.

Key words:progressivism;the Prog ressive Movement;the progressives

(上接第59页)

[30]Hall,Gw endolyn M idlo.Af ricans in Colonial L ouisiana:The Dev elop ment o f Af ro-Creole Culture in the Eighteenth Cen tury[M].

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 s,1992.

[31]Genovese,Eugene D.American S l aves and T heir His tory[M].Blan che W iesen Cook et al.,eds..Past I mperfect:A lternativ e Essays in

A merican H istory(Vol.1)[C].New York,1973.

[32]Sobel,M echal.The W orld They M ade together:Black a nd White Values in Eigh teenth Ce ntu ry Virginia[M].Princeton:Pri n ceton U

niversity Pres s,1987.

责任编辑:宋 鸥On the Black Family in American Slavery

CHEN Zhi-jie

(School of For eign Languages,T ianj in Nor mal Univer sity,T ianj in,300384,China)

Abstract:Family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life of the African-Americans suffering from slavery.T hough the black slaves,w ho w ere regarded as the chattel of their masters,w ere not entitled to the right of family, they strug gled to establish their fam ily life despite various setbacks resulted from their bondage.The slaves adapted their w ay of family life to the peculiar institution and developed their unique values of family.It is in the family that the black people found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individual identity,which contributed to their survival under slavery.

Key words:black family;African-American;slavery;sense of fam ily

毕业论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典型美国黑人代表在奴隶制度下的命运与抗争).

Contents 摘要 (3) Abstract (4) 1 Introduction (5) 1.1 Social Background (5) 1.2 The Author's Writing Intention (6) 1.3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Novel (6) 2 The Evil Roots for Uncle Tom's Tragic Fate (7) 2.1 The Evils of Slavery (7) 2.1.1 The Hardships for Labor Slaves (8) 2.1.2 The Loss of Dignity as Slaves (8) 2.2 The Miserable Death of Uncle Tom (9) 2.2.1 Uncle Tom—the Representative of A Noble Hero (9) 2.2.2 The Causes for Uncle Tom's Death (10) 3 The Georges Fighting for Freedom (11) 3.1 The Real Reasons for Eliza to Flee (11) 3.2 The Revolt Against the Slaveholders (11) 3.2.1 Verbal Protest Against Slavery (11) 3.2.2 Action in Protest Against Slavery (12) 4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African Americans under the Cruel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观《世界电影史有感》 电影,这一元素自诞生以来就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一直活跃在近现代文明的历史舞台上。自2009年底2010年初的《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阵新的狂热效应之后,单单对于电影本身的了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了。越来越多的影人及资深影迷纷纷将目光转移并锁定在了电影的制作背景上。而好莱坞电影无论是其运作模式还是拍摄水准制作功底都位及全球电影界的翘楚。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无论是《与狼共舞》的叙事,还是《骇客帝国》的科技,或者是卡梅隆曾经保持了13年的全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都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以此切入分析《阿凡达》获得成功的背景。正如知名电影评论人莫绶所言:“《阿凡达》的成功并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根植于美国文化创意领域深厚的积累沉淀。” 如今我在读完《世界电影史》之后对其中美国电影史部分,特别是战后至今的美国电影史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在此谈谈我对其的看法并分析一下我所理解的战后至今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由于阅读时间仓促,且下文所述皆为个人粗浅见解,还望老师指正。 一件艺术品往往和艺术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通常是将艺术家的名字记录下来。这样的历史其实是把个别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置于一种社会真空状态之下,或者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处于社会历史之外。如果说个别艺术家超越了社会生活,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社会生活同样高于该艺术家的整个内在,因为每部作品至少都带有两个印记——艺术家的印记及其作品所在环境的印记。但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期的电影都会有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整个大环境下各个不同导演发挥各自的主观想象力与创造力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享受。 “战后初期美国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罗斯福的自由主义在恢复时期(1945-1947)风行于好莱坞的一些制片厂内,这个时期社会纠纷很多,在这个电影 的首都也不例外。那些战前的电影大师,如约翰·福特、卡普拉、惠勒,似乎准备重显 身手,大干一场。电影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卖座打破了记录(1946年售出50亿张影票),盟军的胜利又为好莱坞打开了新的世界市场。(日本、西德、意大利 等轴心国)”[1] 威廉·惠勒以极大的热忱和心血拍了《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这部具有鲜明时 代特征“恢复时期”特点的影片。这位作风细致的杰出艺匠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三个复员军人——一个银行家,一个飞行员,一个失去双臂的残废者一一归来的情景。故事结局虽

美国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

美国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 学号1006130231 姓名徐晴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美国文化中黑人形象的特点,以及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根源,进而阐 述了美国文化中的黑人形象对美国社会、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以及对黑人自身的影响,是通过列举美国当时歧视黑人的史实和一些生动的漫画,深深地感受到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从而得出美国文化中美国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特点和症结所在。 关键字:美国黑人;黑人形象;美国文化 正文 众所周知,美国黑人的历史与美国的历程息息相关。美国白人对黑人态度的变化,成为“检测这个国家走向真正平等的缓慢而痛苦的前进过程中的人类天平”和检验这个国家的试金石。1对美国黑人形象的研究,可分为重建前的黑人形象和重建后的黑人形象。 内战前的美国笼罩在奴隶制下,此时的美国白人对黑人进行管理,黑人像一个永远处于被监护地位的孩子,而白人是其最好的监护人。有时黑人为了讨好他们的主人,在主人面前表现得谦卑、无知、幼稚、装疯卖傻。所以在护奴派眼中,黑人形象大多是温顺、满足于现状、逆来顺受、懒惰、没有理想、缺乏独立性、对主人百依百顺但又狡诈。这种形象为白人与黑人双方所认可。综上可得,内战前,尽管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态度好对黑人形象的描述中也存在一定的偏见,但总体上他们描述中的黑人多为正面形象。 内战和重建以后,随着奴隶制的废除、黑人的解放和美国工业化的加速,黑人人口不断增加,而且经济实力得到了提高,成为了白人的竞争者。此时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并没有随着黑人解放而消失,反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对自由黑人形象“妖魔化”。查尔斯·加斯顿认为:“自由黑人令人恐惧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可怕,他们不仅带来贫困、饥饿、痛苦和南方毁灭,而且为美国的下一代带来灾难和不幸。黑人是美国及其人民的瘟疫。”2懒惰、愚蠢、虚伪、残忍和邪恶的黑人形象充斥着白人每一个细胞,使他们越来越憎恨、讨厌黑人。 以下两个漫画在当时是对黑人进行贬低的重要工具: 这个漫画是在说:黑人脑子里在想什么?从 前往后占黑人大脑95%的依次为:偷盗西瓜、吸 毒、酗酒、想得到金项链、富于煽风点火和犯罪 活动。而责任感、语言能力、智力、讲究卫生、 创造力、逻辑性和平衡性仅占靠近耳根的极少部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理学院信计0901 刘林学号:200948490101 关键词:美国文化影响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各大国中唯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中,“文化扩张”主要指一国将其传统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影响着国际关系。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把文化扩张和渗透作为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中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因此也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影响甚大。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 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

美国黑人的受难史

美国黑人的受难史 棉花种植园主们难以满足的需求主导了新国家的政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仰赖国家获得并清空新的土地,还因为他们需要强制劳动力。与其他地区不同,美国的种植园主可以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这就是《美国棉花种植者》(American Cotton Planter)所声称的“全世界最廉价且最容易获得的劳工”。 直到20世纪40年代机械化收割出现之前,棉花种植一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收获棉花所需要的工时甚至比纺纱和织布还要长,收获时劳动力不足是棉花种植中受到的最大限制。美国南方杂志《狄波评论》(De Bow’s Review)评论道:“真正限制棉花出产的因素是劳动力。” 在莫卧儿印度和奥斯曼帝国复杂的农业结构中,农业耕种者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口粮作物的种植,因而限制了他们能够向市场提供的收成。事实上,如我们所见,缺乏劳动力是限制西安纳托利亚棉花出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也让在印度建立棉花种植园的努力受挫。在巴西可以使用奴隶劳动,但棉花又竞争大过需要更多劳动力的甘蔗。而随着1807年英国废除奴隶贸易,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主很难招募到劳工了。 然而,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短缺都可以用足够的金钱来解决。新奥尔良和其他地方的奴隶市场与棉花市场一起蓬勃发展。同样重要的是,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可以用来种植棉花,因为美国独立后南方各州的烟草生产变得不再那么有利可图,促使那里的奴隶主出卖他们的奴隶。 正如一位英国观察家在1811年明确指出的那样:

“在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种植烟草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原来从事这项工作的黑奴被送到了南方各州,使那里的美洲棉花种植者得到了更多的人手,能够更加活跃地开展业务。” 事实上,到1830年,全美国足有100万人种植棉花,即每13人中就有1人,其中大多数是奴隶。因此,棉花生产的扩大使奴隶制重新活跃起来,导致奴隶劳动力从美国南方的北部地区向南部地区转移。 仅仅在轧花机发明后的30年(1790年至1820年)内,就有25万名奴隶被强制转移,而在1783年至1808年禁止国际奴隶贸易期间,贸易商大约进口了17万名奴隶到美国,这是1619年以来进口到北美的所有奴隶的三分之一。总而言之,美国国内的奴隶贸易将约100万奴隶强制迁徙到了美国深南部(Deep South),大部分都去种植棉花。 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国棉花都是由大型种植园的奴隶种植的。南方农村的小农户也生产棉花,因为它能很快赚到现金,而且种植棉花不像种植甘蔗或大米那样需要大量资本。然而,尽管他们做出了努力,总的来说,他们的产出也只占总产量的一小部分。正如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那样,小农户在种植适销对路的商品之前,往往会把重点放在维持生计的作物上。 事实上,1860年在南方采摘的所有棉花中有85%是在大于一百英亩的农场上种植的;拥有这些农场的种植者拥有所有奴隶的91.2%。农场面积越大,种植者就越能利用奴隶制棉花生产中固有的规模经济效应。较大的农场负担得起去除种子的轧花机、用来把松散的棉花压成捆以降低运

美国文化论文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 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 美国文化的特点很多,集中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电影等方面,其核心的便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文化语言、教育婚姻、竞技电影等方面。美国文化有精华,亦存在糟粕,那么我们在面对美国文化的时候应该批判的吸收,从而使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美国文化、个人主义、批判的吸收 美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学、绘画、建筑、雕塑、舞蹈、电影……我在这里就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进行浅析。 所谓个人主义,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它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或成功)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日常行为中。强调每个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和自由。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而那些对年龄、婚恋、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美国人认为是隐私性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不允许对之进行刺探、干涉和侵扰。若一个人出于获利、好奇或恶意的动机而侵犯别人的隐私权,要受到惩罚。美国人如果对别人的私事爱讲闲话,不仅没有好处,有时还会卷入民事诉讼中去。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观念对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影响颇深,从其着装便能得知一二:美国人的服装观念是自由的、个性化的,衣服不是显示生活地位的标尺,而是展现个性的方式。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服装的颜色和样式,穿衣打扮自行其事,随心所欲。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文化语言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其次,文化支配着语言,即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构会导致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谚语是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形式之一,最能反映—个民族的价值观,是一

美国黑人历史

美国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发展 美国黑人:历史上被欧洲殖民者劫运到美国的非洲黑人奴隶的后裔。又称“非洲裔美国人”,属尼格罗人种。1680年有700人,1730年为9万人,1800年为100万人,1978年为25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1%以上,其中三分之二为黑白混血种人,通用英语。 我们根据自己从书上所看的把美国黑人争取解放的斗争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内容:种植园主、资产阶级对黑人的奴役、歧视和压迫,广大黑人反对奴役、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的斗争,是 广大黑人解放斗争史的主要内容。在 此期间,美国黑人文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 在殖民地时期,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欧洲殖民主义者凭仗残酷野蛮的暴力手段,把黑人才、从非洲劫运到北美殖民地。从非洲到美洲,黑人从未停止过反抗斗争。接连不断的密谋和起义,都给了奴隶主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 十八世纪后半期,北美殖民地和宗主国英国的矛盾日益激烈,民族矛盾是当时殖民地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黑人想要摆脱奴隶制度,也必须反对奴隶制度的总后台-英国殖民者。 1775-1783年美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黑人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独立战争并没有解决黑人奴隶制问题。新建立起来的大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奴隶主的专政,把奴隶制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 独立战争后,随着国际市场上对棉花需要量的增加,棉花种植园和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一度衰落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在棉花种植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迅速膨胀起来。 在这个时期,废除奴隶制运动在美国蓬勃兴起,工农群众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不断高涨,奴隶起义连绵不绝。这一切汇成直接冲击奴隶制的洪流,奴隶主阶级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但他们并不甘心失败,而是负隅反抗。他们放出第一枪,发动了反对革命人民的战争。 1.殖民地时期 2.独立战争至南北战争 3.南北战争结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4.一战结束至二战结束 5.二战后期

论美国黑人对历史的影响..

摘要 在美国历史上,黑人的影响是巨大的。19世纪以前,在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没有废除的时候,大量的黑人就通过辛勤的劳动为美国农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当时,北方的黑人在美国独立后即已获得自由。在美国立国后不久,他们就获得了选举权等政治权利。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黑人开始全面参政,很多地方都有了黑人的议员,从市长,州长,国会议员,到现在的两届国务卿,甚至于现今的当政总统。而大量解放了的黑人进入工厂,又为美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量黑人参军,他们为了美国和世界的和平与自由,牺牲在战场上。黑人体力好,所以,在田径,篮球等体育运动上,为美国争取了很多荣誉。 至于文化,黑人的影响也很大。蓝调,爵士乐,HIP POP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而黑人作家,好莱坞演员也很多。近几届的奥斯卡奖就很青睐黑人。 关键词:美国黑人;历史;贡献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Africans' influence is huge. Until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slavery has not been abolished , black American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n agriculture by working very hard. Bu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black in the north had become free afte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Soon afte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they have gained extensive political rights?such as the right to vote. After War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tates in the U.S, black Americans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they became the Congressmen, the mayors, the Governors,the Secretaries of State , and ev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President Obama for instance. Numerous black workers were working in the factory, which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the American industry. In both World Wars, a lot of black Americans enrolled themselves in the army, they shed their blood for peace and freedom of the U.S and the whole world. The blacks are very good at sports, such as field and track or football, they won great honor for the U.S. As to culture, they also have a very deep influence. The blues, jazz, HIP POP, etc, are all originated among Black Americans. There are lots of black writers as well as black actors, a lot of whom won the Oscars. Key words:Black people ; history; contribution

美国的黑人文化

浅谈美国的黑人文化 摘要:黑人文学理论黑人美学文化民族主义 在美国黑人文化中,非洲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奴隶贸易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拆散非洲的同一文化群体,而这为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提供了条件。当然,非洲文化因素在美国并非原来意义上的非洲文化,它借助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在新的环境下经过了种种变化,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个广义的定义,就狭义方面来讲,美国的黑人文化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国黑人文化在文学方面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中期,在抵抗种族主义的大环境中,爆发了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王家湘,1998)。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经典演讲之十八——论奴隶制度【美国】 道格拉斯

论奴隶制度 (1852年7月) 【美国】道格拉斯 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1817-1895),美国19世纪著名人权领袖之一。争取黑人平等自由的战士。本篇是1852年7月4日道格拉斯在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举行的“国庆庆祝大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 公民们,请原谅,恕我问一下为什么今天邀我来此演讲?我,或者我所代表的那些人与你们的民族独立有什么关系?独立宣言中所体现的政治自由和生而平等的伟大原则会赐予我们吗?而为此缘故,就邀我把我们卑下的礼品奉献给美国的圣餐吗?就让我承认这恩典并且要向由你们的独立为我们带来的恩惠表示虔诚的的感激吗? 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我真希望这些问题能得到肯定的回答!那样,我的任务将很容易完成,我的负担将变得轻松并令人愉快。因为,有谁会如此冷漠以致全国的同情都不能使他动情?有谁那样无情无义而对感恩的要求都不理不睬?竟至不愿感恩戴德地领谢无法估价的善行吗?又有谁会这般迟钝而自私,竟然在奴役的锁链从他的肢体扯下来的时候,他却不愿开口为一国之狂欢佳节的欢呼助威呢?我不是那种人。在那种情况下,哑人也会雄辩地演讲,“跛者亦会如鹿踊跃”。 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我是怀着我们之间有嫌隙的悲哀感觉才说这话的。这光荣的周年纪念日的围栏里不包括我。你们高贵的独立呈现的只是我们之间无法度量的差距。你们今天欢庆的幸事并非普天同庆。有资格享受你们父辈流传的平等、自由、繁荣和宝贵遗产的是你们,而不是我。为你们带来光明和安逸的阳光,却为我带来鞭笞和死亡。这个七月四日是你们的,却不是我的。你们可以欢庆,我却只有悲哀。把一位身披枷锁的人拖进这宏伟、灯火辉煌的自由庙宇,并且请他与你们一道欢唱颂歌,这简直是无道的嘲弄和渎神的讽刺。公民们,你们不会是用请我今天在此讲话的方式来嘲笑我吧?如果是,那就适得其反。请准我告诫诸位:曾经有个国家的罪恶堆积如山,结果被全能的上帝不费吹灰之力就摧毁了,并使之不复存在。重蹈这个国家的覆辙是危险的。今天我可以为被剥夺尊严和多灾多难的人民重唱哀歌。 我们曾经在巴比伦河旁坐下,一追想锡安城就唏嘘不止。我们把竖琴挂在心中的柳树上。因为在那,掳我们为奴的人逼我们唱歌,榨取我们血汗的人迫我们强颜欢笑。他们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我们怎能在异邦唱耶和华的歌呢?噢,耶路撒冷啊,如果我忘掉你,就让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们若不纪念你,就让我的舌头粘在上腭。 公民们,在你们全国范围内的喧嚣欢乐声之外,我听到千百万人的恸哭声!沉重的枷锁昨天还难以忍受地挂在身上,那么今天传到他们耳中的庆祝的欢呼声就令其愈发不能忍受。假使今天我真的忘记,倘若今天我没有忠实地记住那些胸中充满哀愁的正在流血的孩子们,“就让我们右手忘记技巧,就让的舌头粘在上腭。”忘记他们,或者稍微忽略他们的冤屈,或者随口附和世俗的观点,都将是最可耻和最丑恶的背叛,并将使我当着上帝和全人类的面受到谴责。因此,公民们,我演讲的题目是《美国的奴隶制度》。我将以奴隶的观点来看待今天及其大众性。我要同美国的奴隶们站在一起,把他们的冤屈当作自己的冤屈。我毫不犹豫地以我全部的黑人种族自豪感宣布:依我的见解,这个国家的声望和品行在过去决不比今年的七月四日更败坏。无论我们说到过去的宣言,还是当前的声明,这个国家的所作所为从来都是同样丑恶和令人作哎呕的。美国对过去不讲信用,对现在不守信义,并且庄严地保证将来也不会恪守诺言。在这个场合,与惨遭蹂躏的奴隶们站在一起,我以被横遭作践的人性

浅谈美国文化侵略

浅谈美国文化侵略 现在我们谈论最多就是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人才最多的国家,拍科幻电影最好的国家……为了以文化战的方式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改变中国一代的思想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底层植入西方的信仰体系,始终是美式文化战争的两大主攻方向。 文化冲击,这有讲到了接受先进文化,还是保持传统文化,我不想在这个问题纠缠,现在各国都遇到这个问题,美国文化的冲击实在太大了,他从什么地方来输出他们的文化呢?美国大片,电影,歌曲,通过的途径是凭借他经济优势和语言优势。看看美国的大片,很科幻,男孩子都喜欢,对我们来说,美国的文化是另一个世界,我们渴望看到另一个世界,开阔眼界,不过我们也不要被一些表现蒙蔽了事实,美国没有农村么?不是的。美国没有穷人吗?不是的。外国的月亮不必家乡的圆,只不过我们到不了美国去,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我们现在就是这种状态。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尼克松就露骨的说:“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的赌注押在青年身上,要让它变质、发霉、腐烂。我们要把他们变成无耻之徒、庸人和世界主义者。我们一定要做到。”尼克松也曾直白的表述: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通过文化扩张和渗透,播下思想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会结成和平演变的花蕾。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将其行动手册中针对中国部分加以充实完善和实用化,内部代号为【十条戒令】其主要内容包括:尽量用物质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利用一切资源来破坏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打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成功了一半。一定要把青年的注意力引向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发动民主运动。 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 美国大片就是一种文化入侵。是美国人希望通过电影潜意识的向我们灌输诸

试论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家庭

2006年1月 第1期史学集刊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 y Studies Jan.,2006 No 1 收稿日期:2005-03-15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高校人文社科项目 美国黑人英语的历史文化考察 (20052312) 作者简介:陈志杰(1970-)男,天津武清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美国内战前 黑人历史与文化。 试论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家庭 陈志杰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4) 摘 要:生活在美国奴隶制下的黑人奴隶被看作主人的财产,其婚姻和家庭没有法律保障,但黑人在特殊 的生存环境中并未放弃这种最基本的权利,他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并形成了奴隶制度下特有的家 庭观念。黑人在家庭中找到一种群体归宿感和个体身份,家庭生活是黑人奴隶在奴役和剥削下得以生存的重 要策略。 关键词:黑人家庭;美国黑人;奴隶制;家庭观念 中图分类号:K 712.3;K 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59-8095(2006)01-0053-07 在美国奴隶制下,黑人是属于主人的财产,其婚姻、家庭得不到法律的认可。而且,即使黑人奴隶组成了家庭,也会因主人亡故、经济困难等原因,随时可能面临家庭成员被转让或买卖而导致骨肉分离的惨剧。但对于奴隶来说,家庭仍然是最重要的生存机制之一。在这种特殊制度下,黑人奴隶以各种方式维持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从而使其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 一、相对稳定的黑人家庭存在的条件 1970年代以前的史学家大多认为,在奴隶制下黑人根本没有家庭生活可言。社会学家菲利普 豪泽对黑人家庭历史的观点是: 由于长期以来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地位低下,造成了美国黑人家庭的瓦解和家庭生活的不稳定。在奴隶制时期及其奴隶解放之后的半个世纪里,黑人从来没有机会获得白人中产阶级所享有的那种家庭生活模式。事实上黑人家庭在奴隶制下被摧毁了,黑人奴隶那时不可能建立任何持久的家庭组织形式。 [1](P468)艾布拉姆 坎迪纳和莱昂纳尔 奥维齐的观点是,在奴隶制下,最基本的黑人家庭组织类型都不可能存在,更不用说大家庭。唯一可能得以存在的家庭形式是家中只有母 亲和孩子,没有父亲,也不知道父亲是谁;即使有父亲,他在家庭中也不起任何作用。[2](Px vii)丹尼尔 莫 伊尼汗认为, 白人是通过摧毁黑人的家庭来摧毁黑人的意志的 ;三个世纪的 不公 致使 美国黑人的 家庭生活结构严重扭曲 ;并造成一种 病态的混乱 。[2](Pxv ii)詹姆斯 布来克维尔相信,尽管奴隶制没 有完全摧毁作为社会制度的婚姻和家庭,却侵蚀了为黑人所熟悉的那种作为西非社会秩序支柱的家庭。 这种侵蚀缓慢而隐伏,但对黑人奴隶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3](P 36)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它的产生有其思想和现实来源,其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和奉行,对美国社会有利有弊。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独立 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的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在美国的文化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美国历史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主义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当代美国社会的了解。 一个人主义的内涵 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主义”这个术语最早的用法是法语形式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人空间,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尊重人权。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个人进步,全在于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不息奋斗;个人进步,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反对权威,反对任何形式“不合法的”对个人的强制,尤其反对国家对个人不必要的控制。 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1)历史渊源。 在美国,“个人主义”最早从法国启蒙运动得到启发,最初是唱着对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颂歌而出现的。它成了一种具有巨大意义形态的象征性口号。最早的一批移民包括了来自欧洲的清教徒,他们认为上帝判断其选民的标准时个人在世俗世界中取得的成就,不希望遭到上帝的遗弃就应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随后,伴随着西进运动和二战,个人主义实用性的优越性不断被证实,这一传统也被新一代和新移民不断得继承了下来。 (2)长久以来的独立意识传统。 首先,这源于东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受伦理思想和传统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代系之间教育和赡养义务往往持续终生。而西方人则视此为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仅以法律规定的上限为终点。孩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和心理上都要与父母相分离。连至亲的不想过分依赖的美国人,唯有靠双手为想要的生活奋斗不止。其次,美国人非常重视隐私。所以他们严格区分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内,他们热情洋溢,和家人朋友亲密无间;而这些人一旦侵入他们的私有空间,这种私有性便会被打破,隐私权被侵犯。所以,美国人认为,社会是一个个独立的,各不相同,互不侵犯的个人组成。社交就是独立个体之间的交流分享,共同创造。 (3)移民国家的自我安全感的创造。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美国建国以来以来,大量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的人民怀揣着“美国梦”离开本土。他们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希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大展宏图。随之而来的艰难困苦使他们内心的漂泊感油然而生。奋斗初期孤立无援的困境和由此形成的独立人格使得他们认为,归宿感和安全感的获得,只有通过谋求一片立足之地,让自己成为这个这崭新世界的一员,而方法只能是自强不息,自我打拼。他们坚信,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虚无缥缈的外力并不能为自己的成功带来帮助。移民一代的这种传统思想意味着人格的独立性和选择的自主性,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相得益彰。 三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的表现 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推崇渗透生活的方方面。在服饰、饮食、政治领域、文学创作等方

美国蓄奴制度——在道德和利益间纠缠的白人

在道德和利益间纠缠的白人 从衣衫褴褛、戴着镣铐等待出卖的奴隶,到西装革履地向公众大谈美国价值观的贝拉克?奥巴马,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耐人寻味的,但这种变化并非由我们多数人想象的血雨腥风的暴力反抗带来的,相反,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社会自身,或者说白人主流社会自身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机制。 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成为全体美国人的英雄:“我们反抗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反抗这一制度,不如说是为了更加完善这一制度。” 马丁?路德?金的这句话不仅仅诠释着民权运动,也诠释了整部美国黑人史。 在道德和利益间纠缠的白人 -----黑人一开始并不是奴隶 核心提示: 尽管有过不光彩的蓄奴史,然而美国历史上同样有一股强大的反奴隶制力量,北美大陆的白人移民最初并没有蓄奴,在奴隶制形成直到被默认的历史进程中,很多白人始终纠缠在道德自疚与利益冲突之中不能自拔。而这样的历史,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读过一些历史的朋友或许都知道这段话来自《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段话受到如此多人的推崇与热爱。它鼓舞着巴黎人民在13年后发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呐喊,还鼓舞着今天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去追求平等、自由与富足。 不过,你也可以认为那是虚伪的,因为《独立宣言》的制造者们,自己就干着剥夺他人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勾当。备受美国人尊敬的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以“不自由,毋宁死”一语流芳世界的帕特里克·亨利,《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弗逊,他们都曾蓄奴。我们进而可以认为,《独立宣言》是骗孩子的小把戏,美国白人奴役黑人长达两百多年,还有资格讲平等自由?原来美国人在世界上搞双重标准,从200多年前就开始了。 然而,历史远远不是道德是非判断那么简单。尽管有过不光彩的蓄奴史,美国历史上同样有一股强大的反奴隶制力量,北美大陆的白人移民最初并没有蓄奴,在奴隶制形成直到被默认的历史进程中,很多白人始终纠缠在道德自疚与利益冲突之中不能自拔。而这样的历史,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 一开始并不是奴隶 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众多移民之中,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英国清教徒,是美国精神的主导。说来让人匪夷所思,清教徒之所以远赴重洋,动机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在新大陆建立一个信仰自由的乐园,传播文明火种,为上帝增添荣耀。今日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就是他们在饥寒交迫,立足未稳时建立的。这些有着极高道德理想追求的人,压根没有想到

浅析美国黑人文化

姓名:黎巍 学号:11123076 指导教师:商晓芳 浅析美国黑人文化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随着第一批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扎根美国,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涌向了这片新大陆。在如此短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之所以能称霸全球,与这些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是美国建设的奠基者,是美国文化的开创者,是美国发展的先驱者。这群人中有着那么一群黑皮肤的人群,即使他们饱受不公正待遇和歧视,他们也并没有因此选择憎恨这个社会,他们用他们的力量捍卫这个民族,并为它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他们就是我们口中的“黑人”,一个肤色与我们形成反差的人种,一个我们眼中的异类,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努力铸就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美国黑人文化”。当我们沉醉于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一书时,当我们折服与JAY—Z 的嘻哈音乐才华时,当我们惊叹于NBA球场上科比们的超震撼表演时,我们的内心早已被他们的文化——美国黑人文化所占据。 每个人都有喜欢美国的理由,我正是因为被美国黑人文化所吸引才对美国有了渐渐地了解,而且在上海大学的一门“生活中的经济学”的通识课上我认识了一个叫Leonard的美国黑人,他也帮我介绍了很多美国黑人的生活情况,因此我对美国黑人文化有着情有独钟的喜爱更对它的发展有些了解和自己的见解。 遥想当年黑人曾是被多么残酷地欺压与剥削,随着林肯《解放黑奴宣言》的发布,打响了黑人运动的第一枪,其后又经历由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等人领导的黑人自由运动,黑人的地位出现了改善,但是这种改善的程度并不彻底,直到马丁·路德·金的出现将美国黑人运动推向了高潮,极大地改善了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商老师上课曾给我们介绍过马丁·路德·金这个伟人,也给我们看了他激情并富有说服力的演说《l have a dream》: "……我有一个梦想:总有一天这个国家能够觉醒起来,真正实现它的信条:'我们把这些看作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 我有一个梦想:总有一天我们能将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和睦的乐章。在佐治亚州红色的山丘上,昔日奴隶的子孙和昔日奴隶主的子孙同坐在友爱的桌旁,一同祈祷…… 我有一个梦想:我的4个幼小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鉴定他们的标准不是肤色,而是内在的素质和品格。 让自由之钟响彻千村万户,在每一个小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州、每一个城市,尽情地敲响吧!到了这一天,上帝的一切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携手同唱那首黑人的古老圣歌:'我们终于得到了自由!感谢伟大的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感人肺脏的演说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美国的每一个角落,成千上万人在倾听着,心灵为之震撼。 终于随着多方努力以及坚持,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从“黑人”这个词在美国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出黑人地位的变化。最初,当黑哥们儿们还是奴隶的时候,黑人被称为“Negro”。这个词本来是个西班牙语,意思是“黑的”。在西班牙语里,这个词是中性的,既无褒义,也无贬义,但是它到了英语里,就成了个贬义词,意思就是“黑鬼”。后来美国摆脱了奴隶制,黑人逐步获得公民

浅谈美国文化印象

浅谈美国文化象征 通过学习北美概论,我了解到了很多有关美国的文化知识,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文化象征的介绍一课,从中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美国的文化思想。美国的五大文化象征,分别是庄重的自由女神像,很萌很可爱的芭比娃娃,很特别的美国哥特式,有沉重纪念意义的野牛镍币和非常有趣的山姆大叔。 谈到美国,从脑海中跳出的往往是那位于纽约自由岛上,穿着古希腊式服装手擎火炬的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的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它是由由法国人捐款并历时十年完成的。现在自由女神像已经成为美国的一大象征。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它已经经过一百二十七年的风霜雨雪,自然的腐蚀让它变成了绿色,但是我感觉绿色的自由女神像更加鲜活,具有很强的灵动性。神奇的是自由女神像的头冠上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五大洋的七道光芒。 自由女神像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现在的自由女神像已有了很多种形象版本。它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许多国家、地区也有了自由女神像的复制品或衍生品。如美国拉斯维加斯、美国关岛、法国巴黎、法国阿尔萨斯、日本东京、中国北京和中国深圳都有自由女神像。可见其形象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欣赏,其崇尚民主、向往自由的精神也随之传播于世界各地。 伴随着我们走过的童年时代的芭比娃娃也是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它是20世纪最畅销最广为人知且畅销最久的玩偶,这个大眼睛长头发的芭比娃娃是好多女孩的心爱之物。能够设计出如此可爱的芭比的是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有一颗纯洁童心的露丝。 受孩子们所喜爱的玩具一旦在市场站稳脚跟,与它相关的系列游戏,影视,甚至芭比的男友肯也随之畅销。芭比在孩子的世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美国哥特式是一位名叫格兰特伍德的画家,历时两个月完成的一幅油画。画中人物完全是作者的想象。该创意来源于1930年8月,伍德在一个小镇上看到的一所哥特式风格的房子。伍德非常喜欢阁楼上的哥特式窗户,就拍了下来,并让他62岁的牙医和他30岁的妹妹做模特完成了这幅作品。有趣的是画中的两位是在不同场合下完成的,不是一起画出的。在芝加哥的艺术展览上,这幅画曾备受争议,最终取得铜牌。人们也对这幅画的内涵很感兴趣,并做了大量的猜测。但伍德只是指明该画有讽刺因素,却未点明讽刺对象。后随着伍德离世,这更成为一个谜。而我感觉没有真正答案未必不是好事。这可以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不断地更新思想。而美国的哥特式也变成了美国的一种文化风格。美国的哥特式电影,哥特式建筑也很受大家喜爱。哥特式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