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末民初有哪些著名藏书家

清末民初有哪些著名藏书家

清末民初有哪些著名藏书家
清末民初有哪些著名藏书家

邓邦述,字孝先,号正暗,晚号群碧翁。江苏江宁人,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卒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入湖北巡抚端方幕府,随游欧美考察。宣统二年(1910年),出任吉林民政司使。民国九年(1920年),选为江苏参议员。邓邦述身在端方幕中,心羡其收藏之富,乃自光绪三十年(1904年)始,大肆搜罗旧籍。光绪三十二年游欧美归,途经上海,喜获黄丕烈士礼居旧藏二部宋刻唐人诗集《李群玉集》、《碧云集》,遂各取一字,名其书楼曰“群碧楼”,并因此倾心于宋、元旧刻之瑰集。十年间,耗银七八万两,及至宣统三年,所蓄善本已有宋本816卷、元本2,743卷、旧抄本5,338卷、明本15,488卷。当时藏家看重明嘉靖刻本,邦述贮架150部之多,乃名其室“百靖斋”。然好景不长,后邓氏渐陷窘迫,无奈陆续出售宋刻善本,以还欠债。民国十六年(1927年),群碧楼大部分珍藏精本售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抗战前,又将所余善本卖与杭州王体仁九峰旧庐。邓去世后,家人尽售其余。故群碧楼旧藏,今多在台湾。邓邦述编有《群碧楼书目》、《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等藏书目录。

傅增湘,字沅叔。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川江安人,幼岁随父游宦,定居天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庶起士,辛亥革命后曾出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抗战时期隐居北平(今北京),1949年病故。傅氏从辛亥革命后开始藏书,三十余年辛勤蓄积,贮书多至二十余万卷。所藏宋、金刻本150种,元刻本数十种,明清精刻旧抄、名家批校本数以百计,自许庋架之精,不让海源阁。因珍藏南宋绍兴浙东路茶盐司刻本《资治通鉴》和南宋淳熙内府写本《洪范政鉴》,故名其藏书处曰“双鉴楼”。晚年潜隐校书,又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句,称其室曰“藏园”。傅增湘擅校勘,通流略,精鉴赏,所撰《双鉴楼善本书目》等,皆书目之经典。他去世前,已向北平图书馆捐赠善本书三百余种,殁后,家属又遵嘱将藏书捐赠给国家和家乡四川。至今,双鉴楼遗藏仍完好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

民初岭南藏书,首推莫伯骥五十万卷楼。伯骥字天一,广东东莞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广州光华医学堂毕业后,自办仁寿西药房,又助堂兄莫伯伊创办《羊城报》。抗战后避居香港,再迁澳门,1958年病卒。莫氏以儒入商,性嗜蓄书。其藏书处原名“福功书堂”,后积聚至50万卷之巨,乃以命名其楼。莫氏藏有宋刻38部、元刻80部,其中宋刻唐李翱《李文公集》、唐孙樵《孙可之集》,奉为镇库之宝,其他明清精刻旧抄、名家批校,屈指难数。所编《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和《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共收录善本一千三百多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莫氏仓卒避难,随身携出仅4箱书籍。大乱之中,留存广州的一千四百余箱藏书,丧失殆尽。

刘承干,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浙江吴兴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贡生,捐银获四品卿衔。民国初年流寓上海,1963年病卒。南浔刘氏以丝业发家致富,亦商亦官。宣统二年(1910年),30岁的刘承干参加南洋劝业会,流连于金陵书肆,遂有志藏书,并多收归庋架,数年之内,俨然已成巨擘。民国十二年(1923年),刘承干在南浔宅居小莲庄,旁筑嘉业堂藏书楼,藏书最盛时,计有12,450部、20万册、60万卷。其中宋刻65部、元刻74部、宋元明三朝递修本21部。最具特色的是二千多种明刻本、千多种地方

志、二千多种抄校稿本和44册《永乐大典》。其网罗储蓄之富,可与同时南北公立图书馆相比。书楼聘用专职编目员编撰《嘉业堂藏书总目》,并聘请缪荃孙等专家编撰《嘉业堂藏书志》。抗日战争时期,嘉业堂藏书陆续分批售让散出。辗转至今,其善本主要归台湾中央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处收藏。嘉业堂藏书楼现为浙江省图书馆之书库,是省级文物保护建筑,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徐树兰、徐显民父子创建于二十世纪初的绍兴古越藏书楼,是在西方图书馆制度影响下,由私家藏书楼转为公共藏书楼的典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徐树兰出银33,000两,在家乡绍兴买地筑楼,购图书置器物,仿图书馆模式,筹办古越藏书楼。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书楼落成未久,徐树兰不幸病逝。子显民承继父业,续作不辍。光绪三十年(1904年),古越藏书楼正式对外开放,供人借阅。徐树兰主张学问当博求古今,贯通中外,是以书楼所藏,既有经史子集,也有洋务实学翻译之书,总计七万多卷,并订购学刊、日报,供读者阅览参考。徐树兰亲自制订的《古越藏书楼章程》,对书楼的专职岗位设置、保管借阅方法、购书经费使用等都一一规范。故其名虽仍袭称藏书楼,其实质已与近代私立图书馆并无二致。

藏书家的心事 董桥

藏书家的心事董桥 爱书越痴,孽缘越重;注定的,避都避不掉。瑟帛有一幅漫画画书房,四壁是书,妻子气冲冲指着丈夫说:“这屋子里有老娘就不能有文学,有文学就没老娘!”可怕之极。西摩?德?利奇家里珍藏3万多本书籍拍卖行编印的书目,堆得满满的,有客人来,妻子忍不住抓着客人说:“全是书!你想看看我在哪儿挂我的衣服吗?”客人跟她进卧房,她打开大衣橱给客人看,里头堆满一幢幢的书目,连挂一件衣服的空档都没有。“到处是书!”妻子说完掉头走开。爱丁堡的沙洛利亚藏书之富出了名,不能不想办法应付“内忧”,老劝太太出门旅行;太太不在家的那几天,他不断打电话请各书商把他订下来的那一大堆书都运回来。太太回来心里总觉得家里的书多了好多,只是本来就有十几万册,现在多了多少她实在不敢说。沙洛利亚有钱,还不至于自己买书弄得家里没米。钱不多,又爱书,更烦了。多年前,英国有个穷藏书家,每买一本书,总是先照定价付钱给书商,再请书商帮帮忙,在那本书的扉页上写个很便宜的假价钱,最好不超过3英镑6便士。这种安排妥当得很,他过世之后,太太变卖那批藏书过日子,发现所得甚丰,不禁伤心起来,怪自己过去整天埋怨丈夫买书浪费金钱。 贝森爱书,但家里穷,一辈子到处搜购旧书,装满一大布袋分批卖给旧书铺,解决吃饭问题,再回去编书著书,编过一册《好书待售一览表》,还编过毛姆的书目;著作则有四册《日志》。早年,他母亲硬是要他去当理发师,他偏去买卖旧书。母亲说:“只要你每星期给我赚30先令回来,我准你去买卖旧书。赚不到30先令给我,你休想去做旧书生意,快给我滚到理发店去。”贝森从此为了那30先令什么卑微的生意都做过。幸好他还会弹钢琴,一度每个星期六下午到一家卖旧家具旧钢琴的铺子里去弹钢琴,用琴声引诱顾客来买旧钢琴,卖出一架旧钢琴他可以分到两三先令,弹一个下午琴则赚10先令。贝森跟毛姆是老朋友,当年不少美国人愿意高价购买毛姆亲笔签名的初版书,贝森接到“订单”后就带着那些初版书去找毛姆,毛姆一一照写照签,而且规定所得“润笔”一律分成两份,一份给贝森,一份捐给他当年学医的圣汤玛斯医院。都说毛姆生性凉薄,贝森竟得其独厚,也算缘分。 “痴”跟“情”是分不开的,有情才会痴。中国人还有“书淫”之说,指嗜书成癖、整天耽玩典籍的人。此处的“淫”字也会引起很多联想。“耽玩”迹近“纵欲”。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有点像。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至于政治评

现代文学习题(试题+答案)

现代文学习题(试题+答案)

练习一 填空: 1、 1842年,魏源编写的中国近代史地科学的开山之作《_海国图志_》刊刻行世,书中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文化人对_中体西用__的效用发生了怀疑。 3、____严复______于1896年翻译了出版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4、____严复______用“进化”的思想,在政治时事的纵横捭阖中为国人敲响了警钟;而__谭嗣同__ 则在《仁学》等著作中对中国道德文化的批判实行了“诛心之术”。 5、黄遵宪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诗歌创作主张。 6、__梁启超___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里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7、《_新小说_》和《月月小说》、《绣像小说》、《小说林》一起被时人称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简答: 1、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办报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对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有重要意义的主张?

有限度地承认白话文的传播优势;在文学体裁上,极力推崇小说戏曲所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 2、简要叙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主要观点。“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起。” 思考: 1、洋务运动发生的基本原因有哪些? 2、戊戌变法运动发生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中国近代小说戏曲革命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练习二填空: 1、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发表的倡导变法维新的文章肇端于《时务报》,时人称其为“时务文章”;由于此类文体与报纸密切相关,这类文章也被人称作“__报章文体________”。 2、__梁启超________在《变法通议》中说:“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3、___梁启超_______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概括自己的散文“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偶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颇有一种魔

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 一、岳麓书院 在岳麓山东面山下,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冠。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采纳刘*的建议,由官府捐资兴建。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宋室南迁后,书院于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史刘珙重建。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主持讲学期间,是岳麓书院全盛时期,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并且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元世祖运载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公元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达性天”赐给书院,乾隆(公元1736--1795)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6年,工专、商专与政法专校合并,改为湖南大学。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复。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朱熹所写。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它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故有“千年学府”的美称。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明文公布,岳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但因时久境迁,世事沧桑,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象岳麓书院一样保留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书院,更是屈指可数。古代书院为名流或当地开明士绅、百姓捐资而建,一般有学田养护,当然也有得到官府资助的。书院办学的规模、层次不尽一致。层次较低的书院授受蒙童,承担启蒙教育的任务;层次中等的书院可出秀才之类的文人。岳麓书院系高层次的书院,其讲学者中多有全国名流大师;入院生徒对经史有一定了解,赋诗作文已有一定基础,甚至还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推荐,才能选拨入学。“潭州三学”就反映了岳麓书院录取生徒的情况。据明代《岳麓志》载:“宋潭士目居学读书为重,岳麓书院外,于湘江西岸复建湘西书院,州学生月积分高等,升湘西书院;又积分高等,升岳麓书院。潭人号称‘三学生’”(明《岳麓志》卷三)。岳麓书院由于师生水平较高,加之多代著名山长的努力,建院有章,治学有方,故此,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世济民之才,成为湘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人才之盛带来学术研讨之盛。从著名的朱(熹)张()会讲到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从宋代的理学到明代的王学;从朱熹、张、吴猎、王守仁、王夫之、罗典、王文清等巨儒的各种著述到毛泽东的老师、知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岳麓书院著名学子之一)的真知灼见,可以清晰地看到岳麓书院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及其对湖南文化乃至其它方面发展的深刻影响。所以,古代岳麓书院既是江南一带的教育中心,又是一个学术中心。它在历史上的几度辉煌,颇受学人青睐,尤受皇室重视。宋真宗、理宗及清康熙、乾隆帝先后为之题名赐额或赠书,使岳麓

古代开放派藏书家藏书思想和实践研究

古代开放派藏书家藏书思想和实践研究 摘要:古代私人藏书家分为保守派藏书家和开放派藏书家,保守派主张将藏书秘而不宣,而开放派注重藏书的利用,对藏书进行流通借阅,为更多的爱书之人提供阅读的机会。还利用藏书刊刻和著述立说, 为典籍的保存、传播、利用和保证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藏书家;藏书思想;藏书实践 古代私家藏书和官府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一起构成古代藏书四大体系,在保存典籍和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私人藏书家系爱书、惜书之人,故大部分藏书家主张将自己的藏书秘而不宣,好自矜啬,束之高阁,所藏秘籍不轻易示人,不仅导致典籍残缺湮没,而且阻碍学术的发展。然而仍有一部分开放派藏书家尽可能让藏书发挥作用,开馆供读者借阅、公开出借。并且还利用藏书进行刊刻和著述立说,从而使许多高质量的古籍得以保存下来,在保存典籍和保证文化连续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注重流通借阅 开放派藏书家不仅重视收藏书籍,而且意识到藏书聚难散易,欲使书籍永无散失就要与天下万世共读之,同时认识到书籍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藏书不应该

是私人财产。 福建明末著名藏书家徐勃在著作《藏书》中提到海盐姚书祥分析藏书家“知秘惜为藏,不知传布为藏” 的四个原因,徐勃指出“秘惜为藏”的弊端,其云:“彼谣不知世变靡常,聚必有散。一旦三灾横起,流烂灭没,无论藏者且累著作、姓名一并抹煞,是藏有加于亡。”还认为别人来借书对自己也有很大好处,《观书三益》中提到陈贞铉云:“客来观书,病懒时颇厌其烦,然有三益,不可以厌烦而废。贱性善忘,经目辄忽,独对客搜寻之事,虽阅年能记,一益也;览所不及,庋休便蠹,因客披搜,二益也;习懒成病,偶因客至,整书忘疲,亦古人运甓之意,三益也。”有很多人都得益于这样的开放派藏书家的藏书,而最终能够学有所成。如曹学?缡敲鞔?著名的诗人,其曾辑录一本选诗,底本主要是来源于徐勃的藏书。 清代赵氏“二林“将自己的藏书供人阅读,凡与同学之士”雨聚笠,宵续灯,读书其家,谷林解衣推食以鼓舞之。” 清代孙衣言在《玉海楼藏书记》说:“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已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 周永年的《儒藏说》:“官私之藏,著录亦不为不多,然未有久而不散者。则以藏之一地,不能藏于天下;藏之一时,不能藏于万世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模拟试卷(四)试题卷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模拟试卷四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的是:()。 [A] 元杂剧[B] 南戏[C] 金院本[D] 诸宫调 2、《南词叙录》的作者是:()。 [A] 康海[B] 朱权[C] 王九思[D] 徐渭 3、兰陵笑笑生是下列哪部小说的作者:()。 [A] 《金瓶梅》[B] 《镜花缘》[C] 《醒世姻缘传》[D] 《再生缘》 4、清初词坛三大家不包括:()。 [A] 钱谦益[B] 朱彝尊[C] 陈维崧[D] 纳兰性德

5、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不包括:()。 [A] 《官场现形记》[B]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 《孽海花》[D] 《二刻拍案惊奇》 6、杜丽娘是哪部剧作的人物形象:()。 [A] 《宝剑记》[B] 《牡丹亭》[C] 《紫钗记》[D] 《西厢记》 7、《水浒传》中“一丈青”是()的绰号。 [A] 王英[B] 阮小七[C] 燕青[D] 扈三娘 8、第一个将经过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搬到戏剧舞台上的戏剧家是:()。 [A] 李玉[B] 李渔[C] 沈璟[D] 梁辰鱼 9、下列不属于《四声猿》的杂剧是:()。 [A] 《狂鼓吏》[B] 《玉禅师》[C] 《雌木兰》[D] 《中山狼》 10、“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是哪位剧作家带有自叙性质的描述:()。 [A] 关汉卿[B] 王实甫[C] 马致远[D] 白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以下属于《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的有:()。 [A] 赵盼儿[B] 庞春梅[C] 吴月娘[D] 李瓶儿

清末民初有哪些著名藏书家

邓邦述,字孝先,号正暗,晚号群碧翁。江苏江宁人,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卒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入湖北巡抚端方幕府,随游欧美考察。宣统二年(1910年),出任吉林民政司使。民国九年(1920年),选为江苏参议员。邓邦述身在端方幕中,心羡其收藏之富,乃自光绪三十年(1904年)始,大肆搜罗旧籍。光绪三十二年游欧美归,途经上海,喜获黄丕烈士礼居旧藏二部宋刻唐人诗集《李群玉集》、《碧云集》,遂各取一字,名其书楼曰“群碧楼”,并因此倾心于宋、元旧刻之瑰集。十年间,耗银七八万两,及至宣统三年,所蓄善本已有宋本816卷、元本2,743卷、旧抄本5,338卷、明本15,488卷。当时藏家看重明嘉靖刻本,邦述贮架150部之多,乃名其室“百靖斋”。然好景不长,后邓氏渐陷窘迫,无奈陆续出售宋刻善本,以还欠债。民国十六年(1927年),群碧楼大部分珍藏精本售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抗战前,又将所余善本卖与杭州王体仁九峰旧庐。邓去世后,家人尽售其余。故群碧楼旧藏,今多在台湾。邓邦述编有《群碧楼书目》、《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等藏书目录。 傅增湘,字沅叔。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川江安人,幼岁随父游宦,定居天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庶起士,辛亥革命后曾出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抗战时期隐居北平(今北京),1949年病故。傅氏从辛亥革命后开始藏书,三十余年辛勤蓄积,贮书多至二十余万卷。所藏宋、金刻本150种,元刻本数十种,明清精刻旧抄、名家批校本数以百计,自许庋架之精,不让海源阁。因珍藏南宋绍兴浙东路茶盐司刻本《资治通鉴》和南宋淳熙内府写本《洪范政鉴》,故名其藏书处曰“双鉴楼”。晚年潜隐校书,又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句,称其室曰“藏园”。傅增湘擅校勘,通流略,精鉴赏,所撰《双鉴楼善本书目》等,皆书目之经典。他去世前,已向北平图书馆捐赠善本书三百余种,殁后,家属又遵嘱将藏书捐赠给国家和家乡四川。至今,双鉴楼遗藏仍完好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 民初岭南藏书,首推莫伯骥五十万卷楼。伯骥字天一,广东东莞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广州光华医学堂毕业后,自办仁寿西药房,又助堂兄莫伯伊创办《羊城报》。抗战后避居香港,再迁澳门,1958年病卒。莫氏以儒入商,性嗜蓄书。其藏书处原名“福功书堂”,后积聚至50万卷之巨,乃以命名其楼。莫氏藏有宋刻38部、元刻80部,其中宋刻唐李翱《李文公集》、唐孙樵《孙可之集》,奉为镇库之宝,其他明清精刻旧抄、名家批校,屈指难数。所编《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和《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共收录善本一千三百多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莫氏仓卒避难,随身携出仅4箱书籍。大乱之中,留存广州的一千四百余箱藏书,丧失殆尽。 刘承干,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浙江吴兴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贡生,捐银获四品卿衔。民国初年流寓上海,1963年病卒。南浔刘氏以丝业发家致富,亦商亦官。宣统二年(1910年),30岁的刘承干参加南洋劝业会,流连于金陵书肆,遂有志藏书,并多收归庋架,数年之内,俨然已成巨擘。民国十二年(1923年),刘承干在南浔宅居小莲庄,旁筑嘉业堂藏书楼,藏书最盛时,计有12,450部、20万册、60万卷。其中宋刻65部、元刻74部、宋元明三朝递修本21部。最具特色的是二千多种明刻本、千多种地方

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藏书楼

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藏书楼 中国是世界上热爱读书和藏书的国家之一,延绵数千年的藏书文化是我们堪为珍视的传统文化。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的藏书楼,随着岁月变迁,世事沧桑,除少数幸运儿外,现留存于世寥若晨星的藏书楼命运大都岌岌可危。 回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藏书楼,我们为曾拥有灿烂的藏书文化而自豪,也为损毁于时局变迁与战乱风波中的藏书楼与古籍而惋惜。 中国藏书文化追本溯源,已有逾千年的历史,最早的藏书家应该是孔夫子。他为教育学生,准备教材,搜集文献,“删诗书、定礼乐”,逐渐形成了最初的私家藏书。秦汉以来,私家藏书与官藏并驾齐驱,成为中华文化保存和传播的两大重要渠道,特别是从唐代出现雕版印以后,书籍开始普及,私家藏书有了重要物质和技术的支撑,宋元以来渐成风气,明清则达鼎盛时期。 据文献中记载,中国最早私人藏书楼始于北魏,在此后的一千五百多年中,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1000多座。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

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独具特色的,它们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收藏、保护,乃至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四阁南三阁”: 《四库全书》珍藏之所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被誉为古代中国的三大工程。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设馆,历时十年才纂修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收书约三千五百种,七万九千余卷,分经、史、子、集四部。

文渊阁 《四库全书》当年仅缮写了七部,分别藏于北京、沈阳、扬州、杭州等地。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称为“北四阁”。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称为“南三阁”。阁与书历经沧桑,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的频繁战乱而饱受摧残,目前只有文渊、文津、文溯、文澜四阁尚屹立人间。

专起本入学测试 大学语文题库(公开题)

专科起点本科入学水平测试大学语文题库 (公开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孔子的思想内核是()。 A.民本思想 B.仁和礼 C.克己复礼 D.自然无为 【答案】B 2.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答案】A 3.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 A.礼和仁 B.无为而无不为 C.民本和王道 D.严刑峻法 【答案】C 4.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答案】C 5.“贻笑大方”这个成语来源于()。 A.《逍遥游》 B.《秋水》 C.《大同》 D.《谏逐客书》 【答案】B 6.先秦时代的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伟大时代,当时出现众多的思想学派,学术史上称之为()。

A.诸子百家 B.百花齐放 C.文人荟萃 D.建安风骨 【答案】A 7.先秦诸子散文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 A.《老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C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 A.《战国策》 B.《论语》 C.《孟子》 D.《左传》 【答案】C 9.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的是()。 A.《诗经》 B.《左传》 C.《春秋》 D.《孟子》 【答案】D 10.《礼记》是一部()。 A.儒家著作 B.道家著作 C.墨家著作 D.法家著作 【答案】A 1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答案】D 1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收入诗歌()篇。 A.300 B.242

中国四大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中国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 中。白鹿洞最初是唐代贞元时,李渤、李涉兄弟隐居 读书的地方。 据传李渤在此隐居时,曾养一白鹿自娱,因此人们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进去也有数里之遥,真有点入洞之感,所以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由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置田聚徒,成为讲学和藏书之所。“四方之士受业而归,出为用世,名绩彰显者甚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赐九经。宋仁宗皇祐五年,孙琛在故址建学馆十间,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应天府、嵩阳并为“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虽为宋初所建,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南宋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朱烹到任时,白鹿洞书院已经毁于兵燹,栋宇消落,林园荒芜,触目皆是尘封书海,网结门廊。经过朱熹的一再请求,宋孝宗终于同意重建白鹿洞书院。修葺后的白鹿洞书院,以圣礼殿为中心,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庞大建筑群。书院共有殿宇书堂三百六十余间,其中包括御书阁、明伦堂、宗儒词、先贤祠、忠节祠等。圣礼殿是用于学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门上方两块匾额写有“学达性天”、“万世师表”的字样。在文会堂有朱熹亲书“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峰泉交映,知仁独得之天”的对联。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还广邀国内著名学者前来讲学,学术空气相当活跃。宋淳熙二年,朱烹与陆九渊二人由于学术观点不同,曾在地处江西铅山县境内的鹅湖发生过激烈的论辩。但是朱熹并不因此而持有门户之见,邀请陆九渊前来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讲的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深受白鹿洞书院师生们的欢迎,有些学生甚至被陆九渊精湛、透辟的说讲感动得落泪。为此,朱烹特意把陆九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门。这不仅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在中国儒学史上也一直被传为佳话。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一直到明代的正统元年才修复,以后又有所扩修。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阐述了我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关于“藏书”“读书”“治学”的思想,重点辑录了他们的读书心得和体会。中国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他们把读书看作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并认为书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财富,藏书的目的是为了研读,读书应善于思考,学以致用。 标签:藏书家;藏书;读书;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学问,不少人甚至是一代有影响的大学问家、大文学家。关于“藏书”“读书”和“治学”等,他们都曾身体践行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他们在藏书和读书过程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读书是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精神享受 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宋代大藏书家杨万里云:“绝甘屏荤,而以诗礼为膏粱;捐绮■缟,而以文史为襟带;去丝远竹,而以简编为笙镛。”宋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增修复古编二卷》中有这样一枚藏书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无。此昔人诒厥之名言……”。这里“昔人”是指宋代著名藏书家尤袤。他曾对朋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清人叶昌炽曾写诗感叹尤袤的爱书精神:“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无独有偶,明代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谈起读书时也有同感。他说:“我一生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饥当以食,渴当以饮。诵之可以当韶■,览之可以当夷施。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明代藏书家祁承非常喜欢书,爱读书,甚至达到了典衣废食的地步。他也说,人欲求见多识广而不肯读书,那就好比“求饱而懒营馔,取暖而懒裁衣。”“个人好久不读书,便有尘俗生于胸,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又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在他看来,读书是何等重要的事! 明代藏书家杨循吉的藏书楼取名“卧读斋”,以表明他愿终身以书为友,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心态;明末藏书家陈继儒酷爱读书,常指着书对弟子说:“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明代藏书家谢肇■更是认为,一个人能认真读书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无事常读书,一日是四日,若活七十年,便二百八十。” 二、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2、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刘鹗的《老残游记》、 4、曾朴的《孽海花》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 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官场现形记》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官职有高有低,权势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鱼肉百姓的吸血鬼。举人出身的王仁开馆授徒,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说读书方可做官,而做官的好处则十分诱人,“点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鸣道。”本书是上不得台面的话,他居然堂而皇之在课堂宣讲。不难想象,这种教育思想熏陶下的门徒,除了祸国殃民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出息?让这种人充斥官场,官场该当是何等的丑态。读书科举而为官原是封建社会取官之“正途”,“正途”尚且如此不堪,其它之途当然是更加等而之下。如捐官,即用钱来买,按官阶定价,只要买方有大把钞票,卖方自可不问钞票来源是否合法,你肯买,出得起价,我则敢卖,放手让你做官。还有一途名曰“军功”,即用官位当奖品颁发打仗立功的人员。而这些军功之士大多是屠杀平民的刽子手,让刽子手做官办事,谁敢指望他会将事情办得公正明白,贪官污吏们虽各有特点,但亦有相同之处,如让他们理财,他们会大饱私囊;让他办案,他们会放纵真凶,污陷良人;让他们修河,他们会使大堤溃裂,水淹良田;让他们督军作战,他们会让自己的部队一溃千里。 《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儒林外史》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 《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著名藏书家学者—卢弼

湖北老河口:著名藏书家学者—卢弼 卢弼(1876年-1967年),字慎之,号慎园,1876年出生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祖籍湖北省光化县(今老河口)。现代著名藏书家、学者,直隶提学使(教育家卢木斋之弟)。早岁肄业湖北经心、两湖书院,受教于杨守敬、邹代钧。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08年毕业回国应学部试,获政法科举人。曾任国务院秘书等要职。以91岁高龄在天津病逝。 勤思著述,专治三国史,撰有《三国志集解》、《三国志集注补》、《三国志引书目》、《三国志职官录》及《三国志地理今释》等;著有《慎园文选》及《慎园笔记》等。与兄卢靖合著《四邨库湖北先正遗书提要》,助兄收藏、编校、刊印《湖北先正遗书》、《沔阳丛书》和《慎始基斋丛书》等。 卢弼一生的著述,除《集解》外,尚有多部。其中,现藏于天津图书馆的《慎园吟草》十卷稿本,收录他50岁至80岁间所作的各体诗737首,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绝大部分为即兴之作。在这部诗集中,卢弼写下了大量关于天津的诗作,由于长年生活在天津,所以诗中言及津门事尤多,读来让人觉得亲切。如《天津杂咏》一诗,作者将天津近代百年历史一笔勾画了出来,宛如一幅历史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话里话外,饶有余味。此外还有《挽高彤皆(凌雯)》《寿

水竹邨人(徐世昌)》和《天津赵藏斋元礼一字幼梅七十生日》等诗,均属乡帮文献,颇有价值。 卢氏兄弟与傅增湘当时年龄相仿,并在官府供职,傅增湘官肃政使时,卢弼任平政院评事。又为藏书同好,故交往甚密。卢靖(木斋)与傅增湘先后任直隶提学使,并为天津图书馆做过善事。卢靖先于清光绪末年,创建直隶省图书馆(今天津图书馆前身),有开创之功;傅增湘后来四处筹资,网罗江浙流散典籍,为直隶省图书馆访得善本古籍12万卷,奠定了该馆藏书基础。今天津图书馆庋藏古书,名居全国十大图书馆之列,实有两位提学使功绩。 "文革"初期,卢弼受到冲击,看着自己所藏珍贵字画及书籍被毁掉,他心中积郁,不久谢世,一代学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与世长辞了。 卢弼故居,天津市大理道36号的小楼几易其主,如今所属已不甚清楚。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任中华民国平政院(北洋政府的行政诉讼审判机关)院长的卢弼在这里盖起了小楼,结束了此前每逢来津就借住哥哥家的生活,这里后来也成为卢弼的终老之地。 关于卢弼与小洋楼的故事是由他的外孙女刘行宜讲述的。刘行宜刚刚过了九十岁寿诞,精神依旧矍铄。这位当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贝满女中考入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是卢弼生前钟爱的孙辈,而为外公誊抄著书的经历,也让后来的刘行宜才情满腹。

2012专升本语文试题

2012年河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25 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1.“三曹”中诗风悲凉慷慨、气韵沉雄的是 A.曹丕 B.曹操 C.曹植 D.曹睿 2. 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故人”指 A.杜甫 B.孟浩然 C.谢眺 D.汪伦 3.《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A.王安石 B.司马光 C.陶渊明 D.刘义庆 4.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的是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5. 下列诗人属于“新月派”的是 A.艾青 B.徐志摩 C.郭沫若 D.田间 6.《氓》中运用“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诗句是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7. 元代从事杂剧及散曲创作、有“曲状元”誉称的是 A.王实甫 B.马致远 C.关汉卿 D.张养浩 8. 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对比法

9. 成语“狡兔三窟”出自于 A.《秋水》 B.《郑伯克段于鄢》 C.《冯谖客孟尝君》 D.《李将军列传》 10. 从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看,《炉中煤》是一首 A.颂歌 B.战歌 C.牧歌 D.恋歌 11. 在《我愿是一条急流》的五组对应意象中,与“急流”相对应的意象是 A.小鱼 B.小鸟 C.烈火 D.太阳 12.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代表作是 A.《萧萧》 B.《湘西》 C.《边城》 D.《长河》 13. 小说《麦琪的礼物》的风格特征是 A.含泪的微笑 B.辛辣的讽刺 C.痛苦的叙述 D.冷峻的幽默 14. 侯方域在《马伶传》一文中说马伶为提高演技“乃走事昆山”,这里“昆山”所 用的修辞格是 A.比喻 B.借代 C.象征 D.拟人 15.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出王朝兴衰的主要因素是 A.伶官 B.天命 C.人事 D.佞人 16.《李将军列传》一文中,李广将兵的特点是 A.谨守法度 B.行军无部伍行陈 C.正部曲行伍营陈 D.士吏治军簿至明 17. 下列属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作品是 A.《聊斋志异》 B.《孽海花》

文献学考点

文献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30-40题×0.5分=15-20分) 二.名词解释(5-6题)杀青版本善本总集别集三尺法卷帙雌黄 三.简答题(2-3题×10分=20-30分)列举类书丛书各五种、精校精注…四.论述题 五.古文阅读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出处: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2.文献涵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文献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3.文献学的研究范围:①文献的载体②文献的形成与流布③文献的收藏与散佚④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⑤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甲骨(1)指龟甲和兽骨,殷人用甲骨占卜,骨上凿穴,凿穴不透。 (2)甲骨文研究主要著作:清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罗振玉《殷墟书契》早期收藏最多,郭沫若《卜辞通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3)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2.金: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秦汉 3.石(1)石刻文字主要分碣、摩崖、碑三种。 (2)儒家经典屡经刻石(七经):①汉熹平石经;②魏三体石经;③唐开成石经(在西安碑林);④蜀石经(孟蜀至北宋刻于成都);⑤北宋石经;⑥南宋石经;⑦清石经 4.(1)竹木分为竹简、木简。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方版:宽的木板(牍) (2)杀青:竹简破成竹条后,把简面刮平(一般指竹黄一面),再用火烤干,这种加工叫“杀青”。竹简又叫杀青简,文章写好了叫杀青。 (3)三尺法:汉代二尺四寸之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三尺法”乃是沿用周代旧称,即汉代二尺四寸简所书法律条文。汉代八寸相当于周代一尺。(4)尺牍:写信也用板牍,这种写信用的板牍一般一尺长,所以叫“尺牍”,后来尺牍成了信的代称。 (5)刀笔:书写都会出错,就用刀刮去再写,“刀”和“笔”要配合使用。 5.纸:1933黄文弼考古发现西汉宣帝早蔡伦154 (1)卷子:(六朝-唐五代)卷子高约1尺,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的尾端,不读时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卷子的开头部分,接出一段丝织品(或空白纸),叫“褾”。褾上还可系一根带子,卷起来之后用来捆扎。一个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因不易寻检,一头悬挂牙质标签-牙签;装书的袋子-帙;染潢:黄檗汁防虫写错涂改盖住重写(雌黄 (2)经折装(唐后-宋):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浅析(一)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浅析(一) 私家藏书作为古代藏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恢弘规模的图书或是屹然矗立的藏书楼等实体,还是在长期的藏书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保护措施。形成的习俗、风尚和藏书家们主体的潜层心态,无不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我们应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放入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发展中进行考察。 一、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沿革 我国藏书历史延绵千年,商周时就有了收藏档案、简册的官方机构。私家藏书相比官府藏书出现得晚,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沿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国私家藏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广搜文献。“定礼乐,明旧章”。但早期图书的载体多为笨重的竹木简,贮藏、书写、携带均不方便。靠手抄复制,成之不易,聚之更难,私藏者寥寥。还有部分载体为成本昂贵的帛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当时藏书活动的发展速度。 第二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藏书数量规模上有明显的增加。这不仅得益于这个时期的学术文化的大发展,更有赖于东汉末年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突破。纸比竹木简易于收藏、携带、书写,比帛书的成本又低廉,对典籍的复制流通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第三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时期,由宋代到清朝末年。两宋尊文

抑武,文化的繁荣使得藏家人数激增,私人藏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同与仿效。加之宋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世代藏家,像新喻刘氏、安阳韩氏、宋城王氏等: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部各有特色的私家藏书目录,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藏书活动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图书、藏书楼等实体文化,藏书措理之术和藏书习俗、风尚的行为文化,还有藏书家们主体的心态文化等,可以从文献收藏文化、学术传承衍生文化、书楼营造文化进行初步的解析。 (一)、文献收藏文化 私家藏书收藏文献,不仅数量多,种类遍及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而且系列互补,价值较高。对于辩证和考实提供详实的帮助,有着官藏有时无法达到的质量和利用价值。同时,突破地域限制,不限于本地而面向全国跨域搜求和收藏。 历代藏书家都非常注重对收藏的文献典籍进行整编,认真严格的沿循整修、鉴别、勘误、补缺、编目等流程。他们也很重视与其他藏书者,官府藏书和书院、寺观等其他藏书机构互通有无。这些为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学术传承衍生文化

藏书家也要讲究“性价比”

藏书家也要讲究“性价比” 日前,历时4个月的“天津市十大藏书家”、“津门十佳书香家庭”和“十佳特色藏书人”评选活动落下了帷幕,各个奖项都是名花有主。一时之间,这些获奖的藏书家成了津门的风云人物。 随着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趋强烈,买点书、读点书、藏点书已经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该如何藏书?藏什么样的书?在很多藏书人眼里,或许这些评选出来的藏书家就是他们的榜样、方向。 评选成风尚 据了解,这次由天津市文明办、天津市妇联和《今晚报》共同主办,天津图书馆、天津民间收藏学会、天津市住宅集团协办的天津藏书家评选活动,共吸引了不下1万名藏书人参与,而主办方也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著名的藏书家和历史学、文博学、文献学、图书学、天津地方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了顾问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 据此次评选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今晚报》出版部主任王振良介绍,4个月的时间,评委会对参评者进行了细致的入户调查,主要根据藏书人的藏书数量、藏书特色、藏书质量、藏书利用和管理等几方面情况综合进行评估考量。最终,包括三个“十大”称号,本次活动共评出藏书家13名,书香家庭19个,特色藏书人19名,同时还授予了来新夏、黄裳、姜德明和韦力4位当代藏书大家特别荣誉奖。 在中国藏书史,尤其是近代藏书史上,天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而这次藏书家的评选在天津还是头一次。刚刚获得“天津当代优秀藏书家”称号的张绍祖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作为历史

文化名城,应该有与之匹配的藏书丰富的藏书家、藏书人和书香家庭,这样的评选活动可以让很多人对藏书、藏书家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倡导藏书的风尚,非常符合当前的社会形势。 不只是天津,近几年,评选藏书家的活动在全国不少省市和地区都陆续开展了起来。 江苏的南京、苏州、常熟、宿迁,浙江的嘉兴、台州,辽宁的沈阳、阜新、营口,湖南长沙、湖北襄樊、云南大理等等,甚至小到一个区县、一个乡村都评出了自己的“藏书家”,而且很多地区已经评了不止一届。 这些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藏书家评选,级别不同,规模各异,且“十大”、“十佳”、“状元”、“优秀”等冠在藏书家头上的名号也是五花八门,从某种程度而言,评选藏书家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 中国素有爱书、藏书的传统,在《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中收录的自先秦至现代的藏书家中,私人藏书家有2747位。而如果粗略估算一下,仅这5年内诞生的“藏书家”少说也有几百位了,相比之下,可以说如今这个时代为藏书家提供了一个最舒适的生成土壤。 在采访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共识,藏书家的评选可以活跃一个地区的藏书风尚和文化氛围,也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 从目前各地评出的藏书家来看,年龄上至百岁老人,下至40岁左右的中青年,既有专家教授,也有普通企业职员、工人和农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坐拥书城未必成“家”

中国图书馆史

中国图书馆史 关键词藏书楼中国图书馆史宋代 “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藏书楼”一词记载的详细考证,得出“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的结论。 回顾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中国藏书史、图书史、印刷史和图书馆史的研究成果,人们不难发现对“藏书楼”术语起源的问题鲜有人专门论及。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是吴晞先生,他在1996年出版的《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一书中提出,“藏书楼之称究竟出现于何时,目前似乎还很难考定”,所以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即“不会早于唐宋之际,并且发源于私家藏书”,其论据是“据《新唐书.李鄘传》记载:‘鄘家有书至万卷,世号李氏书楼’。又据《郡斋读书志》载:‘(唐朝孙长孺)喜藏书,贮以楼,蜀人号书楼孙氏’。这两处唐代的私人藏书,大概就是最早被称作藏书楼的文献收藏了”。同时,他又指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论据是这一时期的“私人藏书家们往往要将自己的藏书之所标之‘××楼’,‘××阁’的雅称,这种风气甚至也影响到了官方的藏书,许多皇家和官府的藏书机构也开始仿效民间的藏书楼,冠以各式藏书楼的名号。这样一来,‘藏书楼’就成为当时各类文献收藏的统称”,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藏书楼作为一种藏书实体是古已有之,但藏书楼这一特定名称是唐宋之际才见于记载,并于明清之际开始普遍在社 会上盛行的”。

尽管笔者也认为“书楼”与“藏书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均为表示藏书处所的名称,但“李氏书楼”和“书楼孙氏”都不能作为唐代已出现“藏书楼”术语的论据,两者之间仍有一字之差。至于吴晞先生提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的观点,理由是出现了大量的“‘××楼’、‘××阁’的雅称”,就更不能作为“藏书楼”术语使用的论据了,这些“××楼、××阁”恰是各藏书处所的专用名称而不是通用名称。另外,2004年程焕文先生在《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一书中提出“‘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理由是“‘藏书楼’这个名词在我国晚清以前鲜有人使用,它的产生和流行是晚清西学东渐的结果,尤其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西式图书馆和中国人创办近代图书馆的结果”。所以,“‘藏书楼’和‘图书馆’都是西学东浙的产物”,“‘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所以不可以用近现代的通用名称去称谓古代事物,正如我们不可以把‘宰相’通称为‘总理’、或把‘算盘’通称为‘计算机’、或把‘翰林院’通称为‘科学院’等等一样”。他同时还提出“最早使用‘藏书楼’这个中文名称的应该是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程先生的这一研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学术界认可,至今也无人提出过疑义.图书馆史研究专家吴稌年先生认为,“程焕文先生对‘藏书楼’一词来源的厘清,可谓对中国图书馆学界的一大贡献,他得出的‘藏书楼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大抵在戊戌变法前后,藏书楼一词在中国便开始流行起来’的结论,将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