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藏书家与藏书楼

明代藏书家与藏书楼

明代藏书家与藏书楼

展开全文

明代藏书家与藏书楼

安璇:罨书楼

曹学佺:石仓

晁瑮:宝文堂

陈察:至乐楼

陈第:世善堂

陈煌图:鸾啸斋

陈继儒:宝颜堂、顽仙庐、来仪堂、婉娈草堂陈亮:储玉楼

陈于陛:万卷楼

丁雄飞:心太平庵

丁自申:希邺堂

丰坊:万卷楼

冯舒:空居阁

高承埏:稽古堂

高濂:妙赏楼

耿震国:富春轩

龚翔麟:玉玲珑阁

顾宸:辟彊园

顾从义:玉泓馆

顾德育:安雅堂

顾楗:善耕顾氏山房

顾琨:怀烟阁

顾瑮:寒松楼

顾苓:云阳草堂、塔影园

顾湄:陶庐

顾仁效:阳山草堂、水东馆、静学文房顾元庆:夷白堂、阳山顾氏文房

归有光:世美堂

何大成:娱野园

何良俊:清森阁

贺裳:少贱斋

胡彭述:好古堂

胡应麟:二酉山房

胡祯:草亭

华埕:尚古斋

华坚:兰云堂

华燧:会通馆

华夏:真赏斋

黄居中:千顷堂

黄琳:淮东书院

黄翼圣:连蕊楼

江元祚:拥书楼

焦弘:澹园、竹浪斋、抱瓮轩

金俊明:春草闲房

瞿绍基:怡裕斋

冷士嵋:江冷阁

李鹗翀:得月楼

李懋桧:半航楼

李廷相:双桧堂

李永:雅积楼

林铭几:北村别墅

凌昱:尊德堂

刘凤:厞载斋、清举楼、枞庑

柳佥:清远楼

陆容:式斋

陆瑞家:万书楼

陆深:绿雨楼

罗凤:芳兰阁

毛晋:汲古阁、目耕楼

茅坤:白华楼

孟守约:玉辉楼

莫云卿:城南精舍、思元亭

钮石溪:世学楼

潘允端:天然图画楼

彭年:寒绿楼

祁承业:澹生堂

钱谷:悬磬室、十友斋

钱谦益:绛云楼、拂水山房、红豆山庄钱谦贞:怀古书堂、竹深堂

钱孙宝:怀古堂

钱兴祖:在兹阁

秦四麟:又玄斋

秦柱:雁里草堂、绣石书堂

邱集:颐桂堂

邵宝:容春精舍、二泉精舍、泉斋

沈节甫:玩易楼

沈嗣选:法宋楼

沈与文:野竹斋

盛时泰:苍润轩

施大经:获阁

施沛然:获阁

司马泰:怀洛园

宋濂:青萝山房

宋震:雪溪堂

孙朝让:大石山房

孙道静:飞云阁

孙藩:慈封堂

孙克宏:秋琳阁

孙楼:丌册庋

孙七政:西爽楼、清晖馆

孙育:碧山草堂

唐诗:石东山房

唐尧臣:万卷楼

唐寅:梦墨亭、学圃堂

王鏊:三槐堂、颜乐堂

王宠:铁砚斋

王济:长吟楼、宝岘楼

王时敏:扫花庵

王世贞:小酉馆、尔雅楼、九友斋

王涛:墨庄

王咸:宝月堂

王献臣:虞性堂、临顿书楼

文伯仁:元珠室、双玉兰堂

文从鼎:愿贤堂、心远阁、惜阴斋

文嘉:归来堂

文彭:清白堂

文震孟:石经室

文征明:玉兰堂、辛夷馆、翠竹斋、梅华屋、梅溪精舍、玉磬山房、烟条馆、悟言室

吴【曾羽】:环山楼、升恒堂

吴宽:丛书堂

吴岫:尘外轩

吴元恭:太素馆

吴之器:抱瓮园

吴中秀:天香阁

吴自新:万卷楼项笃寿:万卷楼项元汴:天籁阁谢鐸:朝阳阁

谢肇淛:小草斋徐勃:红雨楼

徐澄:望洋书屋徐洪珵:漱石山房徐介寿:百城楼徐霖:快园

许元溥:梅花墅杨慎:双桂堂

杨士奇:东里草堂杨循吉:卧读斋杨仪:七桧山房姚绍科:白云斋姚翼:玩画斋

姚咨:茶梦斋

叶盛:菉竹堂

俞弁:紫芝堂

郁文博:万卷楼袁褧:石磐斋

张丑:宝米轩

张寰:崇石楼

赵宦光:小宛堂赵均:小宛堂

赵琦美:脉望馆周明辅:香梦楼周玄:玩宇楼

朱长庚:啸客堂

朱承爵:存余堂:行素斋朱宠寰:博文堂

朱大韶:横经阁

朱良育:西崦草堂

朱睦絜:万卷堂

朱知烊:志道堂

诸来聘:昌古斋

祝以豳:万古堂

明代私家藏书书目述评1

明代私家藏书书目述评 一、明代私家书目概述 (一)明代私家书目的时间分期。 明代私家书目是私人藏书家著录的书目,其中多数是对本人所藏图书信息的记录,故而其私家书目的分期与私人藏书家的分期相对应。其大致可分为四期: 1.明初至天顺年间(1368—1464)。这一时期的私家藏书家有浙江的宋濂、江西杨士奇、江苏昆山叶盛等,杨士奇《文渊阁书目》系公藏书目。其中有私家书目著录并传世者,仅叶盛《菉竹堂书目》一部,而且真伪存疑问。 2.成化至正德的五十余年间(1 465—1521)。全国私家藏书名家几乎全集于江苏一地,出现一枝独秀的局面。前辈藏书家如太仓陆容、长洲吴宽,陆容等藏书名家都还在世。稍后即有苏州朱存理、杨循吉、都穆、文璧、钱同爱、顾元庆诸家的崛起,华亭的徐献可、何良俊、朱可韶,上海则有陆深、黄标等。但私家书目也不多,如陆深《江东藏书目录》,但是已经失传。 3.嘉靖、隆庆之世(1522—1572)。这五十年间全国私家藏书风气大炽,名家辈出。苏浙两省仍独领风骚。其在北方则有嘉靖间的濮州(今山东范县西南)李廷相、开州(今河南濮阳)晁瑮、河北琢州高儒、山东章邱李开先等。尤其李开先藏书之富,甲于齐东。私家书目中重要者。私家书目代表者为:李开先《李中麓书目》、李廷相《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目录》、高儒《百川书志》、朱睦《万卷堂书目》、晁瑮《宝文堂书目》等。 4.万历至崇祯末年明清易代之际(1573—1644)。这七十年间,历时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私家藏书盛而不衰。这个时期浙东有藏书巨擘鄞县范钦与浙西秀水(今嘉兴)项元汴最为著名。其余则有乌程(今湖州)沈节甫、归安(今湖州)茅坤等;在江苏有武进的唐顺之、太仓的王世贞及长洲(今江苏苏州)钱谷、刘凤与海虞(今江苏常熟)杨仪等。其中私家书目著名者如:陈第《世善堂藏书目》、赵用贤《赵定宇书目》、赵琦美《脉望馆书目》、祁承《澹生堂书目》,徐(火)勃《徐氏家藏书目》、《重编红雨楼题跋》等。 总体来说,明代藏书家虽然有四个阶段的分期,但由于其中不少藏书家的书 1

明代藏书家与藏书楼

明代藏书家与藏书楼 展开全文 明代藏书家与藏书楼 明 安璇:罨书楼 曹学佺:石仓 晁瑮:宝文堂 陈察:至乐楼 陈第:世善堂 陈煌图:鸾啸斋 陈继儒:宝颜堂、顽仙庐、来仪堂、婉娈草堂陈亮:储玉楼 陈于陛:万卷楼 丁雄飞:心太平庵 丁自申:希邺堂 丰坊:万卷楼 冯舒:空居阁 高承埏:稽古堂 高濂:妙赏楼 耿震国:富春轩 龚翔麟:玉玲珑阁 顾宸:辟彊园 顾从义:玉泓馆 顾德育:安雅堂 顾楗:善耕顾氏山房 顾琨:怀烟阁 顾瑮:寒松楼 顾苓:云阳草堂、塔影园 顾湄:陶庐

顾仁效:阳山草堂、水东馆、静学文房顾元庆:夷白堂、阳山顾氏文房 归有光:世美堂 何大成:娱野园 何良俊:清森阁 贺裳:少贱斋 胡彭述:好古堂 胡应麟:二酉山房 胡祯:草亭 华埕:尚古斋 华坚:兰云堂 华燧:会通馆 华夏:真赏斋 黄居中:千顷堂 黄琳:淮东书院 黄翼圣:连蕊楼 江元祚:拥书楼 焦弘:澹园、竹浪斋、抱瓮轩 金俊明:春草闲房 瞿绍基:怡裕斋 冷士嵋:江冷阁 李鹗翀:得月楼 李懋桧:半航楼 李廷相:双桧堂 李永:雅积楼 林铭几:北村别墅 凌昱:尊德堂 刘凤:厞载斋、清举楼、枞庑 柳佥:清远楼 陆容:式斋

陆瑞家:万书楼 陆深:绿雨楼 罗凤:芳兰阁 毛晋:汲古阁、目耕楼 茅坤:白华楼 孟守约:玉辉楼 莫云卿:城南精舍、思元亭 钮石溪:世学楼 潘允端:天然图画楼 彭年:寒绿楼 祁承业:澹生堂 钱谷:悬磬室、十友斋 钱谦益:绛云楼、拂水山房、红豆山庄钱谦贞:怀古书堂、竹深堂 钱孙宝:怀古堂 钱兴祖:在兹阁 秦四麟:又玄斋 秦柱:雁里草堂、绣石书堂 邱集:颐桂堂 邵宝:容春精舍、二泉精舍、泉斋 沈节甫:玩易楼 沈嗣选:法宋楼 沈与文:野竹斋 盛时泰:苍润轩 施大经:获阁 施沛然:获阁 司马泰:怀洛园 宋濂:青萝山房 宋震:雪溪堂 孙朝让:大石山房

100929中国历代私人藏书家溯源

中国历代私人藏书家溯源 周盈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图书馆上海市 201620)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最早的甲骨文字记录开始,中国的藏书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即使以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起算,也已经三千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讲学之风盛行,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发展、学术大繁荣的时期,图书收藏由官府著述、垄断藏书发展到官府与知识分子俱藏的局面,出现了最早的私人藏书家。 一、早期:孔子墨子为私人藏书先驱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公认的私人藏书家。他周游列国,不仅读过周王室藏书,而且到处访求历代典籍。《公羊传注》称:孔子得“百二十国宝书”而作《春秋》。孔颖达《尚书正义》引《尚书纬》云:“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等等。可见他已拥有相当数量的藏书。 秦始皇焚书时,有不少私人藏书家把书藏在墙壁、山洞中,拒不上缴。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孔安国亦谓:“至鲁共王始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礼记》、《论语》、《孝经》。”《资治通鉴》载:“魏人陈余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甚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这些记载说明当时私人藏书并非个别现象。孔子之后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时期,各派学者的争论,古代的文献资料都被陆续编集成书,加以抄录书籍的材料容易取得,当时的学者都有藏书,私人藏书出现了一个高潮。《墨子?贵义》:“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韩非子》:“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等。到秦代,私人藏书同样与国家藏书并存。 墨子也是先秦有名的藏书家。《墨子·贵义》记载:“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随身携带的书甚多,可见其藏书之富。墨子书言,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说明墨子非常熟悉前代典籍,这也可以间接证明他有丰富的藏书。 除孔、墨外,先秦富有藏书的还不乏其人。《墨子》书云:“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如惠施,《庄子·天下》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说秦,不纳,归而发愤读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一个穷困的说客还有藏书,可见当时在一般士人中都有藏书。《韩非子·喻老》篇提到“王寿负书而行”。。。“知者不藏书”,可见战国时“负书而行”和“藏书”已常见。到秦代,私人藏书已很普遍。秦始皇下焚书令,正反映当时民间藏书已相当普及,不得不下达法令。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写到,秦始皇焚书,并没有把儒家经书毁尽,“《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可见民间藏书已经是国家法令无法尽毁的了。 二、汉魏:宗室贵族为私人藏书主流 汉代时,私人藏书还只限于社会上层,这主要和帛书昂贵有关。西汉著名的藏书家河间献王刘德和淮南王刘安,他们都是宗室贵族,凭借财势,大量聚书,《汉书·河间献王传》载刘德聚书事迹说明了河间献王聚书的方法、规模和质量。所谓“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说明这种收集图书的方法是通过一种交易而得到的。 除王侯外,汉代私人藏书之富者也多是贵族世家或达官显贵等社会上层人物,如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汉书·刘向传》记载,刘向十二岁就在皇帝身边接受教育,历任多种官职,官终中垒校尉。他曾一度去职,闲居八年,“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可见他藏书甚富。他在天禄阁校书,撰写叙录时常引用“臣向书”,即他自己的藏书。 到东汉,随着图书社会流通量的增大,私人藏书家也逐渐增多。如曹曾,字伯山,家财巨富,收藏图书甚多。光武初,因兵乱,乃积石为仓以储书,世称“曹氏书仓”,门徒多达3000人。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桓谭,字君山,家富藏书,专辟有藏书室,后称“桓君山藏书处”,在今安徽淮北市相山。清人王岩有“过桓君山藏书处”诗,云:“当年石室虽云古,此日风流犹可睹。图书插架欲连云,翰墨淋漓尚如雨。忆我读书数十年,每披新论景名贤。”东汉时,藏书最多的首推蔡邕。《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曰:“蔡邕有书近

江南著名藏书家及藏书楼

宁波天一阁建于明嘉靖之末,创建者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累官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他酷好贮书,历官之地,刻意搜访,去官归里后,起书楼于宅东,庋架积书,终日耽乐其中。天一阁收藏以明刻本、抄本和明代方志、登科录最富特色。曾经藏有明各省、府、州、县志435种,比《明史艺文志》著录的还多。藏书楼建在宁波月湖畔的范氏宅院内,坐北朝南;木结构二层,楼上一通间,楼下并列六间,暗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意思。阁前凿池一泓,竹木环植,又得江西龙虎山天一池石刻,移置其间,遂以“天一阁”为名。天一阁保存至今已有43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 祁承?,字尔光,号夷度、旷翁。浙江山阴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卒于崇祯元年(1628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祁承?自少痴心于书,及服官后,乃于南京诸地购置、交易,多有收获,最富之时,贮书达九千多种、十万余卷。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筑澹生堂藏书楼于家乡柯桥梅里宅院,日夜校勘抄录,沉酣于典籍之中。祁承?精鉴别,重源流,不以宋、元夸富,唯以实用为先。对史籍方志,搜聚尤为倾力,凡涉国朝典故者,即里巷琐谈,亦尽采集。对一般藏书家不屑的戏曲小说,也饶有兴趣。 钱谦益绛云楼是明末、清初最负盛名的江南私家藏书楼。谦益字受之,号牧斋、蒙叟,江苏常熟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尝官礼部侍郎,晚明福王时出任礼部尚书。后降清,官礼部侍郎。钱谦益学问渊博,声华显赫。他嗜书成癖,访购不惜重金,借录不遗余力。虞山故家旧藏,一时纷归钱府庋架。崇祯十七年(1644年),钱谦益退居老家红豆山庄,构建绛云楼,庋藏其书,与爱妾柳如是终日楼中,读书品茗,诗酒唱和。绛云楼藏书分置73个大书柜中,所积充牣,内多宋、元珍稀古本和唐、宋以来的名人法书字画,世人称誉“大江以南,藏书之富,无过于钱”。 由毛晋创建的汲古阁藏书楼,以藏书、刻书并举而著称于世。毛晋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晋,字子晋,号潜在,晚号隐湖。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卒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常熟人,县诸生,尝游学钱谦益,好古博览。明末衰世,毛氏将家中数千亩良田售去,创汲古阁于虞山隐湖之侧,用以藏书刻书。汲古阁藏宋、元旧籍,钤有“宋本”、“元本”印章,在今各大图书馆里,犹能观赏到。毛晋不仅是大藏书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他依托汲古阁的丰富藏书,刻印了大量经史典籍、唐宋文集、诸子百家、戏曲小说,成为明末、清初一段时期内最流行畅销的图书版本。毛晋殁,汲古阁在其子毛扆维持数十年后,陆续散出。扆编有《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著录图书481种,堪窥豹斑。 钱曾字遵王,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钱氏乃虞山名门望族,钱曾是钱谦益族曾孙,其父裔肃亦素有贮书之好。在家乡和家族藏书传统影响下,钱曾17岁时便无意举业而有志蓄藏。20年间,食不重味,衣不完彩,摒当家资,悉藏典籍中。他家设有述古堂、也是园、莪匪楼三处藏书楼,蓄书4,180多部。他收书相当丰富,虽俚俗坊刻,亦不摒弃。钱曾先后编撰了《也是园藏书目》、《述古堂藏书目》、《述古堂宋元本目录》和《读书敏求记》。既有普通书目录,又有善本书目,还有藏书题跋记,是清初最有成就的目录学家。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学问,不少人甚至是一代有影响的大学问家、大文学家。关于“藏书”“读书”和“治学”等,他们都曾身体践行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他们在藏书和读书过程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读书是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精神享受 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宋代大藏书家杨万里云:“绝甘屏荤,而以诗礼为膏粱;捐绮牴缟,而以文史为襟带;去丝远竹,而以简编为笙镛。”宋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增修复古编二卷》中有这样一枚藏书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无。此昔人诒厥之名言……”。这里“昔人”是指宋代著名藏书家尤袤。他曾对朋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清人叶昌炽曾写诗感叹尤袤的爱书精神:“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无独有偶,明代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谈起读书时也有同感。他说:“我一生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饥当以食,渴当以饮。诵之可以当《韶》《頀》,览之

可以当夷施。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明代藏书家祁承非常喜欢书,爱读书,甚至达到了典衣废食的地步。他也说,人欲求见多识广而不肯读书,那就好比“求饱而懒营馔,取暖而懒裁衣。”“个人好久不读书,便有尘俗生于胸,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又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在他看来,读书是何等重要的事! 明代藏书家杨循吉的藏书楼取名“卧读斋”,以表明他愿终身以书为友,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心态;明末藏书家陈继儒酷爱读书,常指着书对弟子说:“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明代藏书家谢肇淛更是认为,一个人能认真读书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无事常读书,一日是四日,若活七十年,便二百八十。” 二、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中华民族传统中历来有以读书为乐的强烈意识。叶梦得,宋代著名藏书家和图书学家,也是位有名的文学家。他一生同图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颇喜读书,酷嗜藏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六经》不可一日去手”。为官之后,在繁忙公务之余,他天天都要抽空读书。南方的夏日,天气非常炎热,他还坚持每天读一卷《六经》,每年从五月到八月十五日,年年如此,他称之为“夏课”谢肇淛更是有“耽书之癖”。他曾说,“读未曾见之书,历未曾到之山水,如获至宝,尝异

沈庵与杭州藏书楼

沈庵与杭州藏书楼 沈庵与杭州藏书楼2017-11-17 分享到:浙江图书馆是国内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它的前身是杭州藏书楼,杭州藏书楼于1903年改称浙江藏书楼,1909年扩建为浙江图书馆,这些资料点击百度就能轻 松查到,但如果想找杭州藏书楼之前的史料,就得跑图书馆和档案馆了。据记载,杭州藏书楼的前身是东城讲舍,东 城讲舍设在菜市桥河下的沈庵内,再往上找,沈庵建于宋淳熙四年(1177)改建的无碍院遗址上,无碍院之前称崇福庵……其整个一条脉络很清晰。都说往事如烟,那过于遥远的“隐秘”也许没必要展开,但1949年后还存在的沈庵,它那段与浙江杭州的文化教育事业有关的历史,应说值得细细挖掘,任其湮灭未免可惜。1 那一年,沈袾宏和汤氏辞别, 径自出家,从此世上多了个莲池大师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除夕,本是阖家团圆、欢天喜地的日子,杭州“菜市桥西河下”一户人家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主人姓沈名袾宏,夫人汤氏,家里房子有十间八间,但就两人踱进踱出,冷清得要命。那天听大门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邻家小孩子的嬉笑打闹声,坐在堂前太师椅上的沈袾宏长长叹了口气,叫汤氏端茶来,想暖暖身子。茶沏好刚放入茶盘,谁知杯子竟然开裂了,沈袾宏见状先是一愣,继而神经质地笑了起来,边笑边丢给汤

氏一句话,意思是姻缘没有不散的道理。汤氏呆呆站在那里,心里隐隐产生一丝不祥的预感…… 要说沈袾宏做人也确实 够晦的,自27岁后的数年内他迭遭不幸,先是父亲去世, 接着爱子夭折,再又夫人张氏病故。他本无意续弦,但因母命难违,只得再娶汤氏,婚后无子这也罢了,谁知31岁那年,他母亲又说没就没了,沈袾宏不禁深受刺激,想法多多,那天茶杯的爆裂声,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沈袾宏的精神彻底崩溃…… 初三早上,他把《七笔勾》、《出家别 室人汤》放桌上后,和妻子辞别,头也不回地径自出家了。他后来栖息在五云山云栖寺,自号莲池居士。寺院乃清净之地,这位原本很用功的读书人面对大把的空闲时间,开始早早晚晚写些与佛教有关的经书,名声渐渐传开,大家尊他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莲池居首位),在佛教界影响很大,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2 你要当和尚,那我就去做尼姑,汤氏跟着遁迹空门沈袾宏原先家境是不错的,据《莲池大 师全集·先考妣遗行记》记载,其爷爷沈松轩经商多年后致富,从仁和新塘迁至菜市桥,“以耆德授冠带”,为当地缙绅。和 沈袾宏同住一起的堂哥三洲公为进士出身,在京都礼部任职,“官属北部”。而沈袾宏在读经史时,也对自己的前程信心满满,他曾与父亲有约,称“以三年为期,得则禄养,不得则理前愿。”孰料人生无常,就在考功名的数年里,家里接二连三

天一阁简介500字

天一阁简介500字 篇1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区月湖西岸,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书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他又怕自己的藏书像历史上的名人藏书一样或散或毁,于是决定建造一座藏书楼来保存自己的书籍。取“天一生水”之义,把水作为自己藏书楼的一大特色,用“天一”两字来命名自己的藏书楼。而“阁”字在古代是楼的意思。从此,“天一阁”这个名字就流传了下来。 天一阁占地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纪念馆。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其中以藏书文化区为核心区域,有东园、百鹅亭、司马第、天一池、天一阁、明州碑林、千晋斋等景点。

天一阁藏书丰富,有古籍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此外,还有大量的书画、碑帖以及精美雕刻的印鉴、砚台、文房四宝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总之,天一阁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传承。如今的天一阁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篇2 天一阁,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其历史之悠久、藏书之丰富、建筑之独特,使其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天一阁始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酷爱藏书,他历时数十年,遍取诸本,按经、史、子、集分类,建成了一座庞大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名字取自《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寓意以水克火,确保藏书的安全。

古代私人藏书楼的命名

古代私人藏书楼的命名 展开全文 在藏书有了相当规模以后,就需要有专门的场所去存放、保管,古代的藏书家们便开始着手藏书楼的营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藏书楼”,是对古代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并不单单指那些高大的台阁栋宇,也包括一般的堂馆室斋。藏书楼作为藏书家保藏遗珍、读书勤学、著书立说之地,自然十分受重视,从设计命名到管理维护,无不体现着藏书家的智慧与心血,因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藏书楼之所以成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是与私人藏书的历史发展实际相一致的。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的历史概在况。我们知道,在唐以前,由于图书的传布尚依赖手写抄录,私人收藏数量终究有限,无需辟专室庋藏,多随居室放置。而史书所记那些藏在山洞、墙壁或石室、地窖中的竹木简书,也多是出于避乱的原因,并非专门意义上的收藏自觉。晋王嘉《拾遗记》记汉曹曾“积石为仓以藏书”,《魏书·儒林传》记北魏平恒“乃构精舍,并置经籍于其中”,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文人学士专构藏书之所的最早记录。到唐代,吴兢有《西斋书目》传世,柳仲郢父子于“西堂藏经史子集”,孙长孺的藏书地被称为“孙氏书楼”。这里的“西斋”、“西堂”、“孙氏书楼”,虽有其名,却不过是对藏书地点的泛泛指称。唐李泌在南岳衡山构“端居室”,白居易在洛阳香山建“池北书库”,五代耶律倍在北宁医巫闾山筑“望海堂”,这或许才是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家对自己的藏书楼有意命名之始。到宋代,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普及,图书数量激增,私人藏书家无论在人数和收藏数量上都远超前代,私人藏书楼的营建和命名逐渐多了起来。欧阳修有“六一堂”,韩琦有“万籍堂”,石邦哲有“博古堂”,尤袤有“遂初堂”等等。逮及明清,藏书家累计数千,藏书楼更是遍及城乡,藏

千年海曙-海曙名人-范钦与天一阁

千年海曙-海曙名人-范钦与天一阁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天一阁,这座创建于1566年,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今天已成为宁波城市的象征与骄傲。历经400余年的风雨侵袭,这座普通的砖木结构江南民居为何能始终屹立不倒?天一阁的主人是谁?他又为何要建天一阁呢?国家二级教授戴光中将为大家讲述天一阁主人范钦和他创建的天一阁的传奇故事。 天一阁的主人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明代著名藏书家,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任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袁州知州、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副都御史等职。后晋兵部右侍郎,未赴任而去职还乡。 一生喜爱藏书。归里后,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间,在宁波月湖西岸的居宅东侧建造了藏书楼,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名“天一阁”。其藏书以明版地方志及登科录为世人所重,在明时已有浙东藏书第一家之誉。历经400余年后的今天,已成为国内最古老的藏书楼。著述有《四明范氏书目》、《烟霞小说》、《抚掌录》、《奏议》、《草朝遗忠录》、《明文臣爵谥》、《古今谚》。 建天一阁范钦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主持建筑天一阁。在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天一阁。天一阁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收藏群书范钦性喜藏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献。与其他偏重於版本的藏书家不同的是,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故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书、明代实录、明代诗文集特别多,颇有些'厚今薄古'之意。如《军令》、《营规》、《大阅览》、《国子监监规》、《武定侯郭勋招供》等官书,属当时的'内部资料',一般藏书家即便有意收藏,也决非轻易

南浔古镇藏书楼介绍

南浔古镇藏书楼介绍 一、南浔古镇的历史与文化 南浔古镇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地处太湖南岸,素有“江南小桂林”之美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二、南浔古镇的魅力 南浔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狭窄的街巷、古老的建筑、古朴的吊脚楼都展现了古镇的独特魅力。而藏书楼作为南浔古镇的重要景点之一,更是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目光。 三、藏书楼的历史渊源 南浔古镇的藏书楼可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藏书楼建于明代,如今的藏书楼则是在清朝兴建而成。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岁月,如今的藏书楼已成为南浔古镇文化的重要象征。 四、藏书楼的建筑风格 藏书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它是由悬空月台和光亮走廊组成的。悬空月台为木结构,小巧玲珑,以支撑整个建筑的重量。而走廊则以砖木结构为主体,赋予了整个建筑更加优雅的气质。 五、藏书楼的藏书规模与特色 藏书楼为古镇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参观学习的场所,楼内收藏了大量的古籍和各类珍贵书籍。这些书籍不仅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著作,还包括许多稀世珍本和古代文献。 藏书楼的特色之一是其丰富多样的藏书品种。这里有许多古籍、善本、碑帖等文献;也有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和地理资料;更有文学作品、诗集和名人笔记等等。这些书籍保留了许多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为人们研究历史、了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六、藏书楼的开放时间与参观方式 藏书楼每天上午9点开放,下午5点闭馆。游客可通过购买门票进入,参观期间需保持安静,不得损坏或污染书籍。同时,参观者也可以向馆内工作人员咨询相关问题,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 七、藏书楼的文化交流活动 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藏书楼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每年,藏书楼会组织读书沙龙、讲座和展览等活动,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的参与。这些活动旨在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八、藏书楼的现代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藏书楼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目前,藏书楼已经引入了先进的文化保护设备,并建立了数字化图书馆,以方便更多人获取文化信息。 九、结语 南浔古镇的藏书楼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它见证了南浔古镇的兴衰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参观藏书楼,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南浔古镇的历史和文化,增长知识,体验独特的水乡风情。

明朝的藏书楼建设

明朝的藏书楼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藏书楼是一处存放文化遗产和重要知识的地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时期之一,也是藏书楼建设的一个重 要时期。在明代,藏书楼建设得到了重视,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 藏书楼,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将系统探讨明代的藏 书楼建设。 一、藏书楼的历史背景 藏书楼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成书数千年来最古老的《博 学谷》及《太子藏书》二藏是建立在汉武帝时期。唐代,李白所 著有《白氏长庆集》中,就有了关于藏书楼的描写。宋代,官、 私藏书数量均极为丰富,一些著名的藏书楼应运而生。 到了明代,由于明政府的文化政策,出现了大量的藏书楼,一 些著名的藏书楼如永乐大典的御书楼、太和殿的经筵等都是在明 朝建设的。 二、藏书楼的分类

藏书楼按照保存的藏书形式、所服务者不同等角度来分类,一般可分为御用藏书楼、官方藏书楼和民间藏书楼等。 御用藏书楼是指国家权利代表所拥有的藏书楼。明代的御书楼是明朝皇帝为了保存和展示重要书籍和文化遗产,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藏书楼。它们大多数位于皇宫内部,主要是用来存放官方的历史文献、古籍秘本和史料等。 官方藏书楼是由地方长官、官员或机构建造的。它们主要是关注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文献的保护。这些藏书楼都是以维护智慧与官方文献的角度来建立的,能够起到广泛传递知识的作用。 民间藏书楼则是由普通人民或民间组织兴建的,它们大多数是由文化界的名人、藏书家或经商家族所创办,目的则是为了保存有关地方文献、艺术品和有单位文化特性的藏书。 三、明朝藏书楼的建筑特点 目前存世的明代藏书楼已经十分有限,但可以看到它们在建筑设计、性质及馆藏文献方面都有一些共同之处。

论明代苏州府藏书家的藏书风气和刻书风尚[权威资料]

论明代苏州府藏书家的藏书风气和刻书风尚[权威资料] 论明代苏州府藏书家的藏书风气和刻书风尚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 明代苏州府藏书风气非常兴盛,且大部分 藏书家同时又是刻书家,本文简述苏州藏书家藏书风气之兴 盛和刻书盛况,并以家族的传习、师生的传承、朋友的熏 染、姻娅之影响等途径,论述苏州藏书家的刻书风尚。 [关键词] 明代苏州府藏书风气刻书影响 [] G239 [] A [] 1009-5853 (2014) 06-0098-04 On the General Mood of Books Collection and the Prevailing Custom of Engraver of Books of Ming Dynasty Bibliophiles in Suzhou Wang Guiping (Library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210097) [Abstract] It is very prosperous on the general mood of collection of books in Suzhou in Ming Dynasty, and most of the bibliophiles are the publishers. The article resumed the exceptionally grand occasion in collection of books and engraver of books of Suzhou, and through the ways of family tradition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inheritance,friends of the infection,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 by marriage,etc., discussed the prevailing custom of engraver of books Of the bibliophiles. [Key words] Ming Dynasty Su zhou General mood

明清时期宁波四位著名藏书家

明清时期,宁波四位著名藏书家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杰出的史学家、启蒙思想家、藏书家,浙东学派之鼻祖。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于天文、算学、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无所不读。康熙四年(1665),建“续抄堂”于南雷(今余姚市明伟乡黄家竹桥附近)。明末战乱之际,海内著名的山阴(今绍兴)祁承业“澹生堂”藏书楼迁于云门山化鹿寺。二十多年后,黄宗羲入山,在化鹿寺翻检图书三天三夜,挑选得珍本、善本载十捆而归。其中经书近百种,稗官史百多册,此批图书乃黄宗羲藏书之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得自钮石溪的“世学楼”,钱谦益的“绛云楼”,黄居中的“千顷堂”,郑氏的“丛桂堂”以及焦氏藏书楼和胡孝辕、孙月峰等名家藏书。晚年仍到范氏“天一阁”、曹氏“静惕堂”、徐氏“传是楼”读书、抄书。历几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书达六、七万卷之富。未及编目,垂老遭大水,死后不几年又遭大火,失去大半。其再传弟子郑性经整理得三万卷,入藏“二老阁” 黄宗羲学问渊博,来自于他的丰厚藏书。他嗜好藏书,喜抄书、借书。每出走回归,常带一书童携书同返,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书家。后来祁氏“澹生堂”藏书散出,精华亦大半归于他。并与许元溥、刘城约为抄书社,世所罕见之书,多赖以得传。他提倡藏书在于致用,反对只藏不用。并告诫学者:“当以书明心,勿玩物丧志也”。历几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书达7万卷之多。他收集史料的方法,也影响了同代的学者如全祖望、厉鹗等人,对清

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撰写的《天一阁藏书记》、《传是楼藏书记》等,是研究明清私人藏书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他藏书思想的核心文献。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浙江鄞州人,师事黄宗羲。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其父万泰,生八子,世称万氏八龙。斯同系第八子,为八龙之尾。万氏藏书楼名“寒松斋”,由宗子世守,故址在今宁波市尚书街58号。斯同博极群书而善著述,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尤精明代史事,对史学、文学、校雠学卓有建树,为浙东学派主要人物之一。 康熙十七年(1678),被荐博学鸿儒,力辞不就。次年到北京,参与修撰《明史》,在京二十余年,藏书十数万卷。至死旁无亲属,藏书全为其子弟钱名世夺去。其藏书印有一长印文:“吾存宁可食无肉,吾亡宁可发无椁,子子孙孙永无鬻,熟此直可供饘粥”、“季野读过”、“万氏寒松斋珍藏之印”等。 生平著有《明史稿》五百卷、《补〈历代史表〉》六十卷、《纪元汇考》四卷、《宋季忠义录》十六卷、《南宋六陵遗事》一卷、《庚申群遗事》一卷等著作。 全祖望(1705—1755年)字绍衣,号谢山,小名补,自署鲒埼亭长,学者称谢山先生。清著名藏书家、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鄞州(今浙江宁波)人。

简述明清两代著名的藏书楼和藏书情况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书籍收藏和保护的黄金时期,也是藏书楼建设和 藏书活动兴盛的时期。在此期间,不仅大量的古籍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还有很多著名的藏书楼建立或者得到了重视,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承起 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明清两代著名的藏书楼和藏书情况做一 简要的介绍。 1. 故宫藏书楼 明清两代的故宫是我国皇帝的住所和政治中心,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 藏书楼。故宫的藏书楼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永乐年间,当时朱棣皇 帝为了彰显皇家威严,在北京建立了一个宏伟的皇宫,其中就包括了 一个极其庞大的藏书楼。而在明代的成化年间,明成祖朱棣更是斥巨 资在故宫建立了文渊阁,这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藏书楼之一。据传 文渊阁所藏图书达50余万卷,藏书之丰富在当时可谓是空前绝后,使文渊阁成为了当时东方最大的藏书楼之一,也使明代的故宫成为了我 国古代藏书楼中的一颗明珠。 2. 天启寺藏书楼 明代的天启寺藏书楼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位于北京的天 启寺最早建于元代,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藏经洞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将 朱棣(即永乐皇帝)启建的永乐大殿赐给天启寺为大雄宝殿。永乐朝 代是我国古代书籍收藏的黄金时期,朱元璋皇帝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对书籍的重视可见一斑。在天启寺,藏书楼也被视为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3. 明清史料编纂出版 明清两代还有一个重要的藏书活动就是明代和清代政府对大量的古籍 进行编纂和出版。根据《明史》和《清史》,明代和清代政府先后进 行了对自己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纂工作,史料的编纂出版也是 我国古代藏书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对我国古代书籍传承和保护的一大 贡献。 4. 明清两代文化保护政策 明清两代政府本身非常注重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明代,朱元璋规 定社会各界向中央所进贡的货帛,其中大半要用于购书。而在明清两代,皇帝们也非常重视文化,多次下诏严禁焚毁古籍,嘉许藏书行为,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两代的藏书楼和藏书情况非常丰富多彩,无论是故宫、天启寺还 是史料的编纂出版,都对我国古代书籍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作用。这也为后世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文化 传承的一大财富。在明清两代,除了故宫和天启寺这样的著名藏书楼外,还有许多私人藏书家也在非常积极地收集、保护和传承古籍。他

吹万楼藏书与寒隐社刊书初探

吹万楼藏书与寒隐社刊书初探作者:肖哿 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南名儒高燮建吹万楼藏书、聚书活动及其发起成立的金山寒隐社刊书活动的举要,探讨高燮藏书、刊书的价值,阐发近代江南藏书家高燮及其同仁孜孜追求的人文精神,并以此略窥江南藏书文化的特色。 关键词:高燮;吹万楼;藏书;寒隐社;刊书;江南文化 江南文人的藏书之风,是地区文化实力的展现,也是书香门第的标志。翻开中国藏书史,江南一带的藏书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明清两代,江南藏书盛况空前,藏书家人多、所藏书多、所筑楼多,持续时间长,分布地区广。对于古籍流传和整理,藏书家以聚书的情怀,或耗尽家财,或孜孜抄录,或谨慎守护,特重于当地文献的收藏、研究、整理和出版。其中,金山高燮就是一位在诗文、学术及藏书等方面都成就斐然的学者,被金鹤望评为与胡石予、钱名山齐名的民国“江南三大儒”,其藏书、刊书经历值得探究。 一、藏书家高燮 高燮(1879—1958),字时若,号吹万、志攘、黄天、寒隐、葩翁,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近代上海藏书家,清末民初江南名儒,南社诗人。金山区现属上海市,清雍正四年(1726)建金山县,隶属江苏省松江府,曾是中国著名的产盐之乡。清中叶以后,松江府及上海地区作为藏书、刻书中心,学术地位不断上升,也为咸同之际的“洋务”和“变法”培养了一批最早的西学人才。 高燮勤于治学,七岁入私塾,先后受教于俞贞甫、顾莲舫、庄瘦岑、顾莲、黄渊甫,曾作《题革命军》《谒张苍水墓》等,其文激昂振奋,以天下为己任。1903年高燮与高旭、高增等创办觉民社,出版启蒙月刊《觉民》。1906年,他参加国学保存会,曾多次捐书给国学保存会的藏书楼。1908年,他发起成立寒隐社,并撰写《寒隐社小启》,其宗旨是“提倡气节、商讨旧学、疏论新知”,并希望把地方结社性质的寒隐社推向全国。1912年高燮正式加入南社,这一年高爕和高旭、姚光、陈蜕、柳亚子等成立了“国学商兑会”,一直延续到1930年,出版了18期《国学丛选》。国学商兑会与南社内容互补,百家争鸣,兼容并包。高燮写有十三篇论学文章,重点维护孔学之真。他的著作有《吹万楼诗》《吹万楼文集》《吹万楼日记节钞》《望江南词》等。其中《吹万楼文集》18卷于1941年出版,刻印精美,金鹤望、胡朴安、温丹铭、唐文治等作序,张元济等人作评语。 二、高燮吹万楼藏书 高燮之父高近斋以力田起家,光绪五年出资刊刻金山顾观光先生的《七国地理考》和《国策编年》,开高家出版书籍的先河。高家出书不多,后以藏书闻名,与出版书籍闻名的金山钱家有一定的关联。钱家重出版,刊刻有享誉海内外的大型丛书《守山阁丛书》《指海》《小萬卷楼丛书》《艺海珠尘》《珠丛别录》等,高家则重收藏与创作。

描写古代的书楼

描写古代的书楼 案例一: 天一阁 天一阁是明代私家藏书楼,誉为中国藏书“第一楼”,位于宁波城月湖之滨由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是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阁名取义。于汉郑玄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表“以水制水”之意。 天一阁原有藏书7万余卷,藏书的一大特色主要为宋元以来刊本、稿本、抄本,而以明刻本为主,其中明代的地方志书、政书、诗文集等为多。后历经沧桑,藏书散失很多,至清嘉庆十三年(1808),天一阁藏书实存5.3万余卷,4094部。鸦片战争时,天一阁藏书被英国侵略者掠去《大明一统志》等数十种。咸丰年间又遭盗窃,至1940年,天一阁藏书仅存13038卷,1591部。加上清代范氏子孙添藏和范氏家著,总数不过24752卷,1854部,只及范钦当年所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多方征集了许多原天一阁的藏书和其他重要善本图书,现天一阁藏书达30万卷,其中善本图书8万余卷。 2003年中国和匈牙利联合发行的《图书艺术》邮票中,中方选用的

图案是《十竹斋书画谱》和天一阁藏书楼。 案例二: 皕宋楼 皕宋楼是我国近代社会比较著名的藏书楼,由浙江陆心源创建。陆心源喜好文化事业,爱购书藏书,共建藏书处三所,总藏书量达15万卷,号称当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 皕宋楼藏书丰富完整,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宋楼藏书为天一阁的两倍,其中宋、元刻本多达600条种。这些书分藏三个地方:一是皕宋楼,专藏宋元刊本、名人手钞手校秘本。所藏之书最引人注目的是近两百部的宋版书,所以取名“皕宋楼”,“皕”即两百的意思。

明代的皇家藏书与文献

明代的皇家藏书与文献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皇室对于文化和文献的重视,使得皇家藏书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数量。明代的皇家藏书馆以及传世下来的文献,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文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皇家藏书馆及其规模 明代的皇家藏书馆为宫廷内设置的图书馆,是明代皇帝学习和参考的重要场所。而其中最著名、最重要的则是紫禁城内的文渊阁。文渊阁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但是在明太祖朱棣时修建后才成为宫廷内最重要的藏书馆。 文渊阁的建筑规模宏大,有着宽敞的内部空间和精美的装饰。据史料记载,文渊阁内理书架达700余面,收藏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其中既有古代典籍,也有当时最新的著作。文渊阁的藏书以文史为主,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曲赋等各个方面的作品。此外,文渊阁也收藏了不少出版物、艺术品以及地理、地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除了文渊阁,明代的皇家藏书馆还有其他一些分馆,比如翰林院内的藏书楼、内东华门的内藏书院等等,它们都收藏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 二、皇家藏书的珍贵性

明代的皇家藏书数量庞大,但更重要的是其中所收藏的书籍和文献 的珍贵性。明代皇家对于文化和文献的重视,使得皇帝亲自下令搜集 珍贵书籍,并且对于捐赠的文献也给予重视和保护。 明代的皇家藏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古代经典和文献,比如《易经》、《尚书》、《诗经》等;第二,历代名家和学者的著作,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和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第三,各个领 域的学术著作,比如医学、农学、地理学等等。 这些皇家藏书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其中一些书籍在明代时 已经非常稀有,而今天更是珍贵的文物。这些珍贵书籍的保存,为后 人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参考。 三、文献的传承与研究 明代的皇家藏书不仅仅是保存文献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后世 文献的传承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很多明代的文献在明朝末年和清朝早期遭到了破坏和散失。然而, 幸运的是,一些明代皇家藏书得以保存下来,并在后世被人发现和研究。 在明代皇家藏书中最有名的是明太祖朱棣的个人藏书,他收集了大 量的经史子集和文化典籍。这些藏书后来在明太祖的孙子明神宗朱翊 钧的时候被再次整理,并编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明代最 重要的文献著作之一,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科技等领域都有重 要的价值。

千顷堂藏书与《千顷堂书目》关系考述

千顷堂藏书与《千顷堂书目》关系考述 刘净净 【摘要】The books in Qianqingtang were collected by Huang Juzhong and his son Huang Yuji.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Qianqingtang collection based on the scholarship and the friendship of the father and son,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ntent of the collection. By comparing those books,which are identified as the collection of Qianqingtang according to Huang Juzhong and his son's seals,the seal of Qianqingtang and relevant historical records,to Qianqingtang Bibliograph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ction and the bibliography is studied as well. This paper finally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Qianqingtang Bibliography is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Qianqingtang, but only part of the collection are included in the bibliography in time order. Besides, Qianqingtang Bibliography covers not only the collection of books in Qianqingtang,but also the reference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of other bibliographies.%千顷堂藏书是黄居中和黄虞稷两代人收藏之图书.文章从黄氏父子的治学和交游情况分析黄氏收书及藏书,进而探讨黄氏千顷堂藏书的内容.通过黄氏父子印章、千顷堂印章和相关史料记载辑得明确为千顷堂藏书之图书,将其与《千顷堂书目》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考证千顷堂藏书与《千顷堂书目》的关系.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千顷堂书目》依托于千顷堂藏书,但仅选取了部分著录,选取的标准主要是著作的年代,即时间标准.《千顷堂书目》又不局限于千顷堂藏书,还参考、抄录了其他书目和史料记载的图书. 【期刊名称】《图书馆论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