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三大理论,XY理论

管理学三大理论,XY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ouglas MC Gregor)于1957年提出了X-Y理论。麦格雷戈把传统管理学成为“X理论”,他自己的管理学说称为“Y理论”。

X理论认为:多数人天生懒惰,尽一切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没有抱负,宁愿被领导、怕负责任,视个人安全高于一切;对多数人必须采取强迫命令,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

Y理论的看法则相反,它认为,一般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并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实现企业目标的唯一办法,还可以通过满足职工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目标融合一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麦格雷戈认为,人的行为表现并非固有的天性决定的,而是企业中的管理实践造成的。剥夺人的生理需要,会使人生病。同样,剥夺人的较高级的需要,如感情上的需要、地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会使人产生病态的行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那种消极的、敌对的和拒绝承担责任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被剥夺了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的疾病的症状。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建立在对人的特性和人的行为动机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的新理论。麦格雷戈强调指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人,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管理学原理>>中现代管理的三大理论是什么?

是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和决策理论

系统理论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本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

在企业管理中,系统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

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一理论是弗理蒙特•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in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

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弗理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于1963年与约翰逊和罗森茨威克三人合写了《系统理论和管理》,1970年与罗森茨威克两人合写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中,这两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系统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一、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二、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三、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

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对系统学派的评价:

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企业领导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论企图用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模式来解决如此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难以奏效的。他们认为,系统方法过于抽象,实用价值不大。结果,使曾经风行一时的“系统热”渐渐地冷落下去。就连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在他们的后期著作《组织与

管理――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中,也把系统管理理论同权变管理理论结合起来。

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系统理论是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虽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系统理论对组织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理论并未能提出具体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职能,只是笼统的提出一些原理和观点,初学者在实践中会无所适从。因此,与其他管理理论相比较,它在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上的研究显得不足,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解决管理理论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是20 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是西方组织管理学中以具体情况及具体对策的应变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权变理论在美国兴起,受到广泛的重视。权变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不安,经济动荡,政治骚动,达到空前的程度,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很不确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论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适用的、最合理的模式与原则,而这些管理理论在解决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不再相信管理会有一种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须随机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于是形成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理论,即权变理论,“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适的管理方法。成功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组织内外状况的充分了解和有效的应变策略。权变理论以系统观点为理论依据,从系统观点来考虑问题,权变理论的出现意味着管理理论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前进了一步。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权变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管理与其说是一门理论,更不如说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技术;与其说它是一门科学,更不如说它是一门艺术,权变管理能体现出艺术的成分。一名高明的领导者应是一个善变的人,即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及时变换自己的领导方式。权变理论告诉管理者应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己不失时机地适应外界的变化,或把自己放到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中。作为一种行为理论,权变理论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最好的办法去组织企业、领导团队或者

制定决策。组织形式或(领导风格、决策方式)在某种情况下效果卓著,然而,换一种情况可能就不那么成功。换句话说,这种组织形式或(领导风格、决策方式)依赖于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约束(因素)。

权宜应变。权变理论认为,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适的管理方法。权变理论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最好的办法去组织企业、领导团队或者制定决策。

权变理论的中心思想是:

①企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型的子系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須根据企业组织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处境和作用,采取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从而保持对环境的最佳适应。

②组织的活动是在不断变动的条件下以反馈形式趋向组织目标

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近远期目标以及当时的条件,采取依势而行的管理方式。

③管理的功效体现在管理活动和组织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各要素的关系类型及各要素与管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一定函数关系来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从巴纳德创始的社会系统学派发展和分化出来的,对管理决策问题特别重视并有独到的研究。以西蒙和斯坦福大学的詹姆士·马奇等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发展了巴纳德提出的管理和决策思想,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内容,创立了决策理论这一门边缘学科,对管理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决策理论学派详细地分析了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计划和审查对决策的影响,并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巴纳德不同,他们更重视非正式渠道的信息联系,认为非正式渠道应在信息联系中起主要作用。决策的准则问题被认为是决策理论学派的重要贡献之一。西蒙等人提出以"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作为决策的准则,受到许多人的赞赏,认为是较为实际可行的。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决策技术以及决策中的思维过程,也是决策理论学派有特色的贡献之一。西蒙等人把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技术,对决策和组织机构、集权和分权,以及决策者应具备的品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一系列分析,被人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的确有所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西蒙因此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管理过程中决策的重要地位,西蒙等人指出,组织是由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理性决策模型: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认为,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组织则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全部决策过程是从确定组织的目标开始。随后寻找为达到该项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比较并评价这些方案,进行选择并作出决定;然后执行选定的方案,进行检查和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的目标。

组织的全部活动都是群体行为,其中心过程就是决策。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在两个以上的备择计划中选择一个也是决策。组织的设计、部门化方式的选择、决策权限的分配等,是组织上的决策问题;实际成绩同计划的比较、控制手段的选择等是控制上的决策问题。所以,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二、理性决策-决策人的心理基础

从是否参与决策出发,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按照人的假设对管理理论作了分类。根据下述分类,决策理论学派把"决策人"作为独立的管理模式。

1机械人模式。机械人也即是经济人。这种模式把组织成员看作是进行一定作业的生产工具一机械。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命令、进行作业,在解决问题时并不发生什么作用。古典管理理论属于这种模式。

2动机人模式。这种模式认为,组织成员不是机械而是人,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要求、动机和目的而劳动的。成员为实现组织目的而进行合

作的动机是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属于这种模式。

3决策人模式,又称管理人模式。这种模式认为,组织成员(管理者和员工)都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段的决策者。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和西蒙等人的决策理论属于这种模式。

决策人把学习、记忆、习惯等心理学因素作为决策的行动基础:

学习。人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采取试验的方法,通过知识的传递和理论的推断,对特定的选择将产生的结果作出估计。这种学习过程对个人和组织都是合理决策的基本条件。

记忆。把为解决一个问题而收集的情报以及从这些情报得出的结论储存起来,以便在发生同类问题时用来作出新的决策。这就是说,决策组织需要有记忆装置来为决策服务。

习惯。是帮助符合目的的行动方式持续下去的重要途径,具有"从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的范围内排除情况反复"的作用。习惯形成后,当人们需要采取适当的行动时,不必再有意识地进行决策而能对同样的刺激产生相同反应。只要这种习惯对实现目的来说是合理的,它就能对合乎目的的行动起有益的作用。管理程序中的"惯例"就是合理的习惯。

三、决策的过程

1、决策的四个阶段

一是搜集情报阶段。搜集企业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情报并加以分析,同时对企业内部的有关情报也要搜集并加

以分析,以便为拟订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称之为"情报活动"。

二是拟订计划阶段。以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依据第一阶段所搜集到的情报,拟订出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可以称之为"设计活动"。

三是选定计划阶段。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择方案中选定一个,称之为"抉择活动"。

四是对已选定的计划进行评价,称之为"审查活动"。

这四个阶段一般是按上述顺序排列的,即先搜集情报,再拟订计划,然后选定计划,最后审查计划。但是,阶段循环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例如,设计阶段可能需要新的情报,而任何阶段中的问题又会产生出若干次要问题。这些次要问题又有各自的情报、设计、抉择等阶段,也就是大圈套小圈,小圈之中还有圈。

虽然决策过程的阶段循环很复杂,有时还会发生逆转,但从决策的总过程来看,还是可以分辨出这四个阶段的。这四个阶段在经理人的时间表上占有不同的分值,各个企业之间和各个经理之间、各个阶段所占的分值可以有很大的变化。这四个部分加在一起,就构成了经理所做的主要事情。

2、计划、审查与决策

作为重要的管理措施,计划和审查对决策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计划"这种管理措施,可以在作出正式决策以前吸收各种专家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审查"这种管理措施,能使组织成员对他制定决策的各种"内部"和"外部"条件负责。

为了确定在某一具体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审查方法,应该先了解审查过程有些什么作用。通过审查,可以了解下属所作决策的质量,可以影响以后的决策以便作出改进,可以纠正原来的不正确决策;可以对违犯规章的下属进行制裁。通过审查,可以发现下属在制定决策和开展工作时是否有违犯规章制度和上级指示的地方。

3、信息联系和决策

信息联系在决策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西蒙等人把信息联系定义为"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至于被传递的决策前提,则是以命令、情报或建议的形式出现的。信息联系是一种双向过程,包括从组织的决策中心向组织的各个部分的传递,也包括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组织的决策中心的传递。也就是说,决策前提传递过程是向上、向下并"水平地"贯彻予整个组织的。同巴纳德不同,西蒙等人对信息传递的非正式渠道更加重视,而把权力机构的"立式网络"放到次要的地位。

西蒙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在信息联系的三个阶段(发出信息、传递信息、接收信息)都可能发生阻塞或歪曲。在系统中造成信息联系混乱的障碍可能多种多样,发送信息的人和接收信息的人在地位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联系上的走漏或歪曲;地理位置上的距离造成了联系上的困难,对信息的偏向性等。此外,日常工作的压力使得人们不能对全部的信息联系给予足够的注意。

管理中,还要注意未经事先安排的非正式信息联系系统。在许多组织中,决策时利用的信息大部分是由非正式信息联系系统传递的。这些

信息包括情报、建议、意见和某些命令。非正式信息联系系统作为正式信息联系系统的补充,有其特有的功能,可以更灵活、更迅速地适应事态的变化,省去许多文件和程序,但有时难以控制,且可能形成组织中的派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决策者需要的是对决策有意义的信息。重要的不是获得信息,而在于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使之对决策有用。决策者的注意力是一种最宝贵的资源,不能无谓地消耗在大量无关的信息上。所以,信息系统中应包括一个筛选系统,保证提供与决策有关的有用信息。对信息的提供,应当有指定条件的限制。不符合这些条件的信息,不应该输送给决策者。这就要明确管理人员在作决策时需要些什么信息,根据决策需要提供信息,避免大批无用的公文报表的出现。

决策制定标准及评判标准

1、决策的准则

西蒙认为,不存在有人主张的那种"绝对的理性"即"最优化准则"。

由于决策者受认识能力上和在时间、经费、情报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具备上述三个前提,所以,他们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决策。人类实际的理性既不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理性",也不是非理性的。因为人们没有求得"最优化"的才智和条件,决策时就不存在最理想的解答,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

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广阔而复杂的世界,他所需要作出的决策,一般无法用简单的线性规划手段来解决,也无法用微积分求极

大值和极小值的办法来解决。因此,西蒙以"管理人"来代替按最高准则行动的"经济人"。"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而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能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在市场中,这种"令人满意的"准则就是"适当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利润"、"公平的价格"等。而一个企业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正在于此,因为"弥补个人的有限制的理性",从而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决策是它的应有职能。

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技能

1决策的程序化和非程序化

依据人的目的行为类型,一个组织的全部活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这是些重复出现的例行公事。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这类决策可以建立一定的程序,当这类活动重复出现时予以应用,不必每次都做新的决策。这类决策即程序化决策。

另一类是非例行活动。这类活动不是重复出现的,也不能用对待例行公事的办法来处理。这类活动往往是比较重要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企业经营的多样化等。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新出现的、不能程序化的。这类决策即非程序化的决策。

"程序" 能够制订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碰到这种情况出现时,不需再重复处理它们。

"非程序化"指一种反应,即某系统处理目前环境时,不具备特定的程序,而该系统必须求助于它所具有的一般的理解、适应、面对问题的

行动。决策可以非程序化到使它们表现为新颖、无结构,具有不寻常影响的程度。

2程序化和非程序化技能

程序化的传统:1习惯是最为普遍和最为盛行的技术;2标准操作规程;3建立在标准操作规程之上的组织结构.

现代:1运筹学给管理决策带来了称为系统方法的观点,即"从整体来看问题";2电子计算机模拟是重要进展。

非程序化的传统 1经验、直觉和洞察力;2经理人员进入组织前,在基本原理方面给予专业性的培训

现代 1培训; 2计算机程序。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1.管理 管理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对象是相关资源,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2.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亨利·甘特、福特、吉尔布雷斯夫妇等。 3.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巴纳德等。 4.行为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1949年“行为科学”正式产生,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力很大的科学家及其理论,主要有马斯洛及其需要理论、麦克雷戈的XY理论、麦克兰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费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5.决策 管理学所讲的决策,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和在处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时,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选择的活动。决策是指向未来的,而未来对于任何人来

说都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一切决策过程都大致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决策目标;第二,设计备选方案;第三,评价和选择方案;第四,对付诸实施的方案进行评价。 6.计划 计划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计划内容都包含“5 W 1 H”: 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Why(为什么做,原因)、Who(谁去做,人员)、Where(何地做,地点)、When(何时做,时间)、How(怎样做,方式、手段)。计划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约束性的特点。 7.组织 组织是指服从计划,并反映着组织计划完成目标的方式。在管理学中,组织的含义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静态方面看,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组织的框架体系。从动态方面看,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变革,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和小集体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 8.领导 领导就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率领着一群人去达到目标。领导必须有以下三个要素: (1)领导者必须有下属或者追随者;(2)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3)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可以通过影响下属来实现组织目标。在指挥、带领、指导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要有指挥、协调、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领导权力有五个来源:法定性权力、奖励性权力、惩罚性权力、感召性权力、专长性权力等。

管理学三大理论XY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了理论。麦格雷戈把传统管理学成为“X理论”,他自己的管理学说称为“Y理论”。X理论认为:多数人天生懒惰,尽一切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没有抱负,宁愿被领导、怕负责任,视个人安全高于一切;对多数人必须采取强迫命令,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Y理论的看法则相反,它认为,一般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并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实现企业目标的唯一办法,还可以通过满足职工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目标融合一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麦格雷戈认为,人的行为表现并非固有的天性决定的,而是企业中的管理实践造成的。剥夺人的生理需要,会使人生病。同样,剥夺人的较高级的需要,如感情上的需要、地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会使人产生病态的行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那种消极的、敌对的和拒绝承担责任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被剥夺了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的疾病的症状。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建立在对人的特性和人的行为动机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的新理论。麦格雷戈强调指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人,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管理学原理>>中现代管理的三大理论是什么? 是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和决策理论

系统理论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本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在企业管理中,系统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一理论是弗理蒙特?卡斯特(F?E?)、罗森茨威克(J?E?)和约翰逊(R?A?)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弗理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

xy理论的贡献和缺陷(最终)

xy理论的贡献和缺陷 理论贡献 1、阐述了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的内在关系,即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提出了“管理理论都是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的”重要观点,这表明麦格雷戈已揭示了"人本管理原理"的实质。 2、“X—Y理论”关于“不同的人性假设在实践中就体现为不同的管理观念和行为”的观点,动态地分析了人性假设的变化对管理理论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是以人性假设的变化为前提的研究课题。 3、“X—Y理论”提出的管理活动中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体化等思想以及参与管理、丰富工作内容等方法,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理论优点和缺陷 X理论中认为人们工作本性是被动的,所以以X理论来看待工人的需要,进行管理时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强制方式(例如“计件工资”形式)来加强监管; 它的优点是准确,直接的给工人下达指令,减少工人对工作怠慢的机会,增加工作效率。缺点是强制的指挥和监督使工人产生压迫感。 单纯地以X理论对人的工作过程加强监控,是激发不出人们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的,其对人们工作动力的激发只会随监控程度强度大小而上下浮动,同时以X 理论往往只能管得住人们外在的体力行为,却管不住人们内在的心智的,且以X 理论为主特别不适于对那些需要高风险、高技术、特别是高创造性的职业。 Y理论认为人们工作本性是主动的,所以只要采取以“内在奖励”为主的重精神、轻物质等方式,就可以激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果按Y理论看待工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个个人目标。

XY理论-案例

X-Y-Z理论与Fidler的权变观点 X-Y-Z理论与Fidler的权变观点在管理学的课本上面经常见到,一听到这个名词就觉得这是外国人的理论,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有过相关的思想,只是我们没有将其提炼罢了。 X-Y-Z理论 1.X理论——强势管理 X理论就是强势管理。假设你的下属逃避责任、不愿意动脑筋,甚至很讨厌上司给他分派工作,碰到这种下属,就需要一种强势管理。这种强势管理可以对员工产生约束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2.Y理论——参与管理 如果你有这样的下属,他们愿意接受任务,也喜欢发挥自己的潜力,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作为一名管理者你应该给这样的下属一些机会,让他们参与管理。 【案例】 只管3个人 美国著名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指挥官,在诺曼底登陆以前,一次他在英国打高尔夫球,新闻记者采访他:“前线战势紧急,您怎么还有心情在这里打球啊?”艾森豪威尔说:“我不忙,我只管3个人:大西洋有蒙哥马利,太平洋有麦克阿瑟,喏,在那边捡球的是马歇尔。”其实艾森豪威尔手下有百万大军,诺曼底登陆也是事关重大,是二次大战的转折点。难道他真的只管3个人吗?不是。他是懂得让下属参与。 当然,在让下属参与之前,先要启发、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能力,在他们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让他们参与管理。 3.Z理论——综合运用 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往往既有逃避责任、愿意工作,不愿思考的人,又有接受任务、喜欢挑战、富有潜力的人,这就要求管理者分别应用X和Y两种理论。X部分强调物质、惩罚和制度,Y部分强调精神、激励和人性。 如果只注意逃避责任、厌恶工作、不愿思考的人,轻易就说“预算不够”,“小心啊!我叫你下岗”,“人事法令法规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往往只是注意在物质面、惩罚面和制度面上下功夫,而忽视了精神、激励和人性层面。 ◆重视精神 【举例】 大家分享

复习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复习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复习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复习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1.人类活动的特点 (1)(2)(3)目的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依存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而进行的。知识性。人类能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独有的知识体系。 2.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基本)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有人类的活动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人和社会活动都具备各种管理;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性质) 管理的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实在,所以,我们成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5.管理的社会属性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6管理者的角色 (1) 人际角色。作为管理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能,必须在工作

小组内扮演代表人物、领导者和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2)信息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须扮演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的角色。 (3)决策角色。管理者也起着决策者的作用,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须扮演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谈判者的角色。 7.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管理者需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便卓有成效地指导员工、组织任务,把小组工作的需要传达给其他小组以及解决问题。 (2)人际技能。管理者必须能够理解个人和小组、与个人和小组共事以及同个人和小组处理好关系。 (3)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8.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界末。代表人物和著作:亚当斯密《国富论》 查理巴贝奇《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主要管理理论:工厂代替作坊;劳动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2)时间:20世纪初至1950年代。代表人物和著作;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一般行政管理;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行为管理;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 定量管理;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提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方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管理学中几个理论

管理学中几个理论 在一般管理学原理中,这么几个很有名,也很有意思的理论:XY理论、超Y理论、Z理论,其实应该是X理论、Y理论、超Y理论和Z理论四个独立的理论。它们分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格(XY理论)、美国乔伊·洛尔施与约翰·莫尔斯(超Y理论)、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提出的。我们先看看X、Y理论分别表述了什么样的内容: 1、X理论 麦格雷格在1957年首次提出X理论(同时也提出了Y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的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的工作。”(《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人生性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人生性宁愿接受领导的支配,不愿主动承担责任;人生性缺乏进取心,反对变革,把安全看得高于一切;人生性易受欺骗、易受煽动。”(《中国大百科全书·X理论》) 2、Y理论 与X理论同期提出的Y理论则认为: “人并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绝大多数人都具备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生性并非懒惰和不可信任,组织成员对工作的好恶,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如果组织给予积极诱导和激励,成员将渴望发挥其才智,反之则视工作为一种痛苦。强制和惩罚不是使组织成员完成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他们在执行自愿的任务中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人在正常条件下能学会承担责任,并能主动要求承担责任,具有相当高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动性。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实际上人的才智近忧一部分得到了使用。对组织成员来说,按成果付酬和委以重任是两种相关的报酬方式,而最大的报酬是使成员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中国大百科全书·Y理论》)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麦格雷格的理论事实上就是对于古老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延续,而用这两种理论建立管理方式,就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模式:集权式和分权式。 以X理论为指导,在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模式中,诞生了集权制。我们不必把诞生于50年代的X理论看成集权的最早的理论基础,因为集权这种管理模式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在50年代才比较全面的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这种管理模式的理论。 集权制作为一种组织类型,优点在于“保证命令统一,标准一致,便于维护整体利益,统筹全局,集中力量;层级节制分明,指挥灵便,易于应变;命令便于贯彻、执行。”;缺点也很明显:“缺乏生机和活力;上级易于滋生官僚主义,忽视提防或局部利益,影响下级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中国大百科全书·集权制》) 以Y理论为指导,诞生了分权制。它的优点在于:“易于因地制宜,措施切合实际;便于发挥下级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克服全力过分集中的弊端”;缺点在于“不易发挥组织整体功能,易产生各自为政的现象;往往会因人力、财力不足,拖延和贻误工作;上级不便于统筹协调;

【管理】管理思想XY理论

【关键字】管理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管理中的人性, X—Y理论 道格拦斯·麦格雷戈,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和管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安第奥克学院院长,美国著名跨国公司的管理顾问。 他提出的著名“X——Y理论”思想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人际关系学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思想概述】1 麦格雷戈认为,管理的根本问题在于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他的所谓“X——Y理论”也是管理者的人性目标。 X——Y理论。一方面,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手段并不是万能的,人有天生惰性,必须严加管理和刺激。另一方面,人们需要工作,组织的任务就是加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放手让他们自由干。 麦格雷戈主要著作有:《企业中人的方面》、《职业的经理》、《经理人员在技术爆作时期的责任》、《管理的哲学》、《领导和激励—D.麦格雷戈论文集》。 【北景故事】 麦格雷戈1906年出生于一个美国种植罗的贵族家庭。1924年,在一个服务站做服务员,后在韦恩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1935年,他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1937~1964年期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在1975年1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以表了《企业中人的方面》一文,提出了有名的“X——Y理论”,该文1960年以书的形式出版。在这本书面通知中提出了西方管理学家们普遍关注的人性假设理论。 【思想精要】 X理论 将动机理论分为X理论和Y下野论是麦格雷戈最重要的贡献,正如许多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1960年,麦格雷戈发表经典著作〈企业的人的方面〉,核心内容正是这两大理论。 X下野论是保守的“胡萝卜大棒”式的软硬兼施的思维方式。它建立在“群众是平庸的”假设基础上。该假设假定员工生来是懒汉,必须有人监督,有人在后面推,工作在员工看来,是为了挣钱而迫不得已干的坏事。麦格雷戈写道,X理论的前提是: 1、一般的人,天性就是好逸恶劳,而且只要他们能够做到,就设法逃避工作。 2、绝大多数的人都副局长须用强迫、控制、指挥并用处罚、威胁等手段,使他们做出适当的努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3、一般的人,情愿受人指导,希望避免担负责任,相对地缺乏进取心,而把个人的安全看得最重要。 在那个时候,这种理论在美国的各个工业部门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从这种人性假设出发,便产和屯保守管理的、以处罚为手段的严格的管理,以奖赏为手段的温和的管理,以及以二

项目管理三大理论解释

XY理论 X理论和Y理论简介 X理论是麦格雷戈对把人旳工作动机视为获得经济报酬旳“实利人”旳人性假设理论旳命名。重要观点是: •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量逃避;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骂; •多数人必须用强制措施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旳而努力; •鼓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 •绝大多数人只有很少旳发明力。 因此公司管理旳唯一鼓励措施,就是以经济报酬来鼓励生产,只要增长金钱奖励,便能获得更高旳产量。因此这种理论特别注重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旳需要,同步也很注重惩罚,觉得惩罚是最有效旳管理工具。麦格雷戈是以批评旳态度看待X理论旳,指出:老式旳管理理论脱离现代化旳政治、社会与经济来看人,是极为片面旳。这种软硬兼施旳管理措施,其后果是导致职工旳敌视与对抗。 他针对X理论旳错误假设,提出了相反旳Y理论。Y理论指将个人目旳与组织目旳融合旳观点,与X理论相对立。Y理论旳重要观点是: •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予以合适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干;•多数人乐意对工作负责,谋求发挥能力旳机会; •能力旳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旳而努力旳唯一措施; •鼓励在需要旳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 •想象力和发明力是人类广泛具有旳。 因此,人是“自动人”。鼓励旳措施是:扩大工作范畴;尽量把职工工作安排得富故意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旳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鼓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引,在条件适合旳状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旳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旳最抱负状态 X理论和Y理论旳实验 莫尔斯和洛施在亚克龙工厂和卡默研究所同步进行X理论实验,他们用严格监督和控制旳措施对工人进行管理,施加精神旳。心理旳和物质上旳压力,盼望激发职工旳工作热情。成果工厂生产效率提高了,而研究所旳效率则下降了。他们又在史脱克领研究所和哈特福工厂同步进行了理论实验,为职工发明一切条件,为他们排除一切迈进障碍,满足他们多种需求,以此来鼓励职工旳积极性。实验成果正好与x理论旳实验成果相反,研究所工作效率提高了,而工厂旳效率减少了。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旳成果,莫尔斯和洛施提出了超Y理论。应把工作或生产效率,同管理形式和职工胜任感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干产生和提高工作或生产旳效率。 X理论和Y理论点评

2024年上半年期末考管理学原理复习

管理学原理是指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它是指导管理者进行管理工作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下面是对2024年上半年期末考管理学原理的复习,总结1200字以上的内容。 1.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管理过程理论、管理者角色理论、组织理论和决策理论。 -管理过程理论:管理过程理论将管理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规划阶段包括确定目标和制定策略,组织阶段包括分配资源和建立组织结构,领导阶段包括激励员工和管理人际关系,控制阶段包括设定标准和监督执行情况。 -管理者角色理论:管理者角色理论将管理者的行为分为三个角色,即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人际角色包括领导者、联络者和发言人等,信息角色包括监督者、信息收集者和发言者等,决策角色包括创新者、危机处理者和资源分配者等。 -组织理论:组织理论研究如何构建高效的组织结构。常见的组织结构包括垂直型结构、水平型结构和矩阵型结构。垂直型结构是按职能划分部门,水平型结构是按产品或地理位置划分部门,矩阵型结构是将两种划分方式结合在一起。 -决策理论:决策理论研究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常见的决策模型包括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模型和政治决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是基于信息的理性分析和计算,行为决策模型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决策,政治决策模型是基于利益和权力的决策。 2.管理者的能力和职责

管理者的能力包括:技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概念能力。技术能力 是运用工具和技术来完成工作,人际关系能力是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能力,概念能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管理者的职责包括:制定目标和策略、分配资源和建立组织结构、激 励员工和管理人际关系、设定标准和监督执行情况、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3.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理论、团队行为理论和组织行 为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个体行为理论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常见的理论 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 学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 我实现等不同层次的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由满足 要素和激励要素共同决定,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 潜意识的驱动。 -团队行为理论:团队行为理论研究团队内部的互动和合作。常见的 理论有塔克曼的阶段模型、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和凯贝尔的冲突管理理论。塔克曼的阶段模型认为团队发展经历形成阶段、风暴阶段、规范阶段 和执行阶段四个阶段,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认为团队成员扮演的角色有 组织者、协调者、资源调配者和执行者等,凯贝尔的冲突管理理论认为冲 突有功能冲突和关系冲突两种类型。 -组织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研究组织的结构和文化。常见的理论 有麦格雷戈的XY理论、奥韦尔的组织文化理论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 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认为管理者对员工的态度可以划分为理论X型

管理中xy理论

管理中xy理论 所谓xy理论即:激励员工的两个主要方法是使其努力工作并受 到激励,而不是监督他们、控制他们。 xy理论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它的基本含义是:努力工作是一个人受到激励和奖励的前提条件。 y理论也叫公平理论,指人与人之间在报酬上的不均 等会导致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差异。所以,应该使人们觉得自己对所做的贡献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在经济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这种激励称为“看不见的手”,又叫“利他激励”或“内在激励”。 x理论也叫权 威激励理论,指的是职位权力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人只有在感觉到有权威的情况下才愿意服从。这种观点认为,只要赋予职位足够的权力,并运用科学的权力使用方法,就可以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这种管理理论强调通过对人进行工作分析,依照工作的性质、特点和环境条件等,选拔那些有能力又肯努力的人担任适当的工作;同时要加强教育训练和思想工作,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感,形成相应的能力和动机水平。如果这个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那么企业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种理论要求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但又容易被有些管理者忽视,认为靠硬性制度去约束人是“野蛮管理”,也有的管理者认为完善的规 章制度在企业的发展中是多余的,对于约束人的行为反而造成了束缚。这样都是不恰当的。 根据这种理论来分析自己,我觉得不仅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还要有一套赏罚分明的体系,对于制度严格遵守的给予精神鼓励,对于违反制度的决不姑息。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需求,也就是把握需要层次论,需求是指引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当人的某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他才会向更高的需求迈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是人类较低级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最高级的需要,它包括认知、审美、道德、创造和自我实现等内容。对于需求不同的人,管理者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低层次的需要,应该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对于高层次的需要,则要注意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管理人性观向文化观的转变——对XY理论、超Y理论与Z理论的比较分析

管理人性观向文化观的转变——对XY理论、超Y理论与Z 理论的比较分析 龙晓琼;王合义;王明 【摘要】从20世纪初泰勒开创科学管理时代以来,管理思想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如何看待组织中人的问题”而展开.不难发现,对人性持何种认知往往会成为不同管理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与精髓.文章从不同管理时代的经典假设出发,对基于这些经典假设而形成的XY理论、超Y理论与Z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管理时代的演化脉络中,管理价值观已从人性观向文化观转变,而这种转变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历史逻辑与关联. 【期刊名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1)004 【总页数】4页(P321-324) 【关键词】管理价值观;比较分析;逻辑关联 【作者】龙晓琼;王合义;王明 【作者单位】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会计系,安徽合肥230026;东华理工大学团委,江西抚州3440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09

何谓“管理”?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受探究的话题。一般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协 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1]。管理的实质就是人对人的管理,“如何看待组织中的人”常是管理中的核心命题。确立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制定什么样的管理原则、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方法都与对人性的看法有关。“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W.Taylor)首次提出“经济人”假设,其实质就是在某种程 度上把人的认识定格在“性恶论”上,推崇“严格而标准”的科学管理之道,用经济诱因换取工人最高的效率。正如西奥多·罗斯福所说,管理就是“说话和气但带 着一根大棒”[2]。这一学说后来被人际关系学派的创始人梅奥(G.E.Mayo)的“社会人”理论所“颠覆”,梅奥认为人本质是性善的,管理应该采取人性化的方式去关心员工,强调“合作和说服”的管理方式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这个时代的管理学家们看来,只有让员工成为“快乐的工人”,才能使其成为“高生产效率的工人”。 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的XY理论实际上是对以上两种观点的完美总结。而莫尔斯和洛希在1970年发表的论文《超Y理论》更是对人性的正反两面进行了一次折衷的思考。现实问题是,无论是“社会人”还是“经济人”,它是否绝然地“与生俱来”而无法改变呢?另辟蹊径的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奥奇(Willam Ouchi)随后做出了回答。在其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他从中日文化比较的视角明确指出,所谓的“人性”,它是可以通过组织文化学习与培养的,突出了后天外在的组织文化对人的工作方式与工作态度的重要影响。可以说,这是对人性探讨视角的一个全新转变,并由此成功开创了文化管理的新学派。由此可见,对人性的思考是上述理论乃至管理思想发展脉络的核心。那么,这些理论延续与时代转折的背后是否存在某种逻辑上统一性,下文即开展此问题的探讨。

讲义周三多1-8

管理学周三多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 人类活动的目的性折哦实行依存性 2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本质是协调中心是人必定存在于社会组织中方法多样 3 管理的性质与职能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人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是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管理的根本职能) 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取得信息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 创新 4 管理二重性 自然属性:人类任何活动都必须具有各种管理职能;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so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A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产生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利基础,处理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顺利完成工作。 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B 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是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是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是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6 方法 归纳试验演绎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1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节俭对策法治 2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管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一、管理 1、相关定义 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 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实行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Do things right” ——效益:“做正确的事”,即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目标;“Do right things” 管理者做什么: ——计划: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开发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 ——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的群体和个人,解决冲突; ——控制:监控活动以确保它们按计划完成; 2、管理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脉络 (1)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应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从事工作的“最佳方式”;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步骤:动作研究——找到科学的工作方法 员工选择与培训 贯彻科学方法 确定定额 物质激励:差别计件工资 (2)泰罗: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把管理看作是一种普遍的职能,提出一般管理理论; 14条管理原则: 劳动分工原则:专业化通过使雇员的工作更有效率,从而提高工作的产出; 权责相当原则:管理者必须有命令下级的权力; 纪律严明原则:雇员必须遵守和尊重统治组织的规则; 统一指挥原则:每个雇员应当只接受来自一位上司的命令; 统一领导原则:组织应当有单一的行动计划指导管理者和工人;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报酬原则:对工人提供的服务必须付给公平的工资; 集权原则:下级参与决策制定的程度; 等级链原则:从高层管理到最低层管理的直线职权是一条等级链; 秩序原则:人员和物料应当在恰当的时间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公平原则:管理者应当和蔼和公平的对待下属; 人员稳定原则:管理者当局应当提供有规则的人事计划,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填补职位的空缺; 主动性原则:首创精神——允许雇员发起和实施计划将会调动他们极大的热情 团体精神原则:团结——鼓励团队精神将会在组织中建立起和谐与团结; 韦伯:官僚行政组织理论 劳动分工:工作分解为简单的、程序化的和清晰定义的任务 权威等级:按等级组织职位,具有明确的命令链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要点整合

第一章 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企业家角色2冲突管理者3资源分配者4谈判者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以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行为科学: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麦克利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数量管理理论:1运筹学2系统分析3决策科学化 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包括①关注顾客②注重持续改善③关注流程④精确测量⑤授权于员工 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1学习型组织2精益思想3业务流程再造4核心能力理论 第二章 1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1)功利主义(观点:1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2其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求极可能多的利益。评价:1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2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3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 (2)权力至上(观点: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评价1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2容易在组织中会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不利的工作氛围) (3)公平公正(观点: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则行事。评价:1它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2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 (4)社会契约(观点:1主张把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并入到商业道德中2综合两种“契约”a适用于社会公众的一般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程序b适用于特定社团里的成员的特殊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评价:这种商业道德观与其他几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现有的道德准则,从而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推己及人 2道德管理的特征:a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b合以社会利益为中心。c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d视人为目的e超越法律。f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g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为导向。 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a前惯例层次b惯例层次c原则层次 2)个人特征:个人特征主要是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及自我强度与控制中心 3)组织结构:a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b模糊程度最低,并时刻提醒管理者什么是“道德”的结构有可能促进道德行为的产生c正式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d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e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f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4)组织文化:a组织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对管理道德有重要影响。b最有可能产生搞到的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效强控制能力以及具有承受风险和冲突能力的组织文化。C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动指南。5)问题制度:所谓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a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b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c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d设定工作目标e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f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g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h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5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最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企业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 6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a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b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c社会福利投资d社会慈善事业e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第三章 一、全球化内涵 世界:指国家日益增长的紧急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国家或地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关键性指标:进出口额占GDP得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产业:指某一产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关键指标: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 企业: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或地区交流程度

管理学三大理论,XY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ouglas MC Gregor)于1957年提出了X-Y理论。麦格雷戈把传统管理学成为“X理论”,他自己的管理学说称为“Y理论”。 X理论认为:多数人天生懒惰,尽一切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没有抱负,宁愿被领导、怕负责任,视个人安全高于一切;对多数人必须采取强迫命令,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 Y理论的看法则相反,它认为,一般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并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实现企业目标的唯一办法,还可以通过满足职工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目标融合一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麦格雷戈认为,人的行为表现并非固有的天性决定的,而是企业中的管理实践造成的。剥夺人的生理需要,会使人生病。同样,剥夺人的较高级的需要,如感情上的需要、地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会使人产生病态的行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那种消极的、敌对的和拒绝承担责任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被剥夺了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的疾病的症状。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建立在对人的特性和人的行为动机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的新理论。麦格雷戈强调指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人,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管理学原理>>中现代管理的三大理论是什么? 是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和决策理论 系统理论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本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 在企业管理中,系统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

(完整版)麦克雷戈-人性假设XY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 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美国行为科学家。在担任安第奥克学院院长期间,提出了管理人的理论。 人性假设:X理论vs. Y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传统观点(X理论): 大多数人生性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大多数人都缺乏进取心和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喜欢负责任,宁可被领导。 大多数人都是以个人为中心,这会导致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依靠外力严加管制。 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易受别人影响。 大多数人都欺软怕硬、习惯于保守,反对变革,安于现状,为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惩罚,以迫使他们服从指挥。 大多数人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物质和安全需要。 人工作是为了钱,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他们将选择在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只有少数人能克制自己,这部分人应该承担起管理的责任。 在X理论的指导下,必然会形成严格控制的管理方式,以金钱作为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主要手段,以权力或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和引导员工。

人性假设理论新观点(Y理论): 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工作,大多数人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般自然。工作到底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处罚,要视环境而定。 大多数人愿意对工作、对他人负责,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 人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表现控制的愿望。 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还学会了谋取职责。 所谓的承诺与达到目标后获得的报酬是直接相关的,它是达成目标的报酬函数。 人具有独创性,每个人的思维都具有其独特的合理性,但是在现代工作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以Y理论为指导,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员工的潜力,使员工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个人目标;对人的激励也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员工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雇员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

管理学重点及答案

1.管理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循环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2.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学的性质:①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②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 4.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对基层最重要):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②人际技能(对各层都重要):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③概念技能(对高层最重要):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社会责任: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预警机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社会责任是企业到的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企业处于义务的自愿行为/所以所有企业都应该从道德的层面担负更宽广的企业责任0 5.主要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代表理论: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①儒家思想:孔子使儒家思想成为一种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的重要思想是“仁”。②道家思想:老子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a.无为而治是其管理思想原则;b.提出以弱制强的管理策略;c.提倡清净安定的管理环境。 (2)古典管理理论:①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基本观点:管理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依据科学的方法来个管理活动和组织。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②亨利·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③韦伯——理想的行动组织体系理论。主要特征:劳动分工、权力体系、正规选择、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导向。 (3)行为管理理论:①人际关系学说:梅奥、霍桑试验。②行为科学:马斯洛(需要理论)、麦克雷格(XY理论)、麦克兰、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 (4)现代管理理论:①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②决策理论学派:西蒙。③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④行为科学学派:梅奥。⑤管理科学学派:伯法。⑥管理过程学派:孔茨。 6.决策的类型:①(按重要度)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②(按重复性)常规决策、非常规决策。③(按性质)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7.波士顿矩阵:在确定某个单位经营活动方向时,应该考虑它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两个难度。相对竞争地位经常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它决定了企业的销售量、销售额和盈利能力;而业务增长率反映业务增长的速度,影响投资的回收期限。 8.计划的类型:①(按广度)战略计划、行动计划。②(按对象)综合计划、部门计划、项目计划。③(按效用)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④(按时间)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计划的方法:1、确定目标2、认清现在3、研究过去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