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层抗震设计重要名词解释

高层抗震设计重要名词解释

1.地震可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

2.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震中:震源正上方

的地面位置。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3.地震动三要素:最大振幅、频谱、持续时间。

4.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

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所以,在地震发生的

中心地区人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6.面波主要有瑞雷波和乐夫波两种形式。瑞雷波产生的运动形式是使地面晃动

的主要原因

7.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称为地震动。

8.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9.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

弱程度。

10.震中烈度:震中区的地震烈度成为震中烈度。

11.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可能遭

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12.地震区划:依据地质构造资料、历史地震规律、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地震危

险性分析的方法,可以计算给出每一地区在未来一定时限内关于某一烈度的超越概率,从而,可以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基本烈度所覆盖的区域。这一工作称为地震区划。

13.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

14.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5.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

多道防线;注意非结构因素。

16.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范围。

历史震害资料表明,建筑物震害除与地震类型、结构类型登有关外,还与其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密切相关。

17.覆盖层厚度:原意是指从地表面至地下基岩面的距离,在这里指地下基岩或

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称为覆盖层厚度。

18.结构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

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

地震作用:由于地震动而引起结构内力、变形等反应的因素。

19.体系自由度:确定结构各质点运动的独力参量数。

20.结构动力计算的关键是结构惯性的模拟。结构动力计算简图的核心内容是结

构质量的描述。

21.体系地震反应=自由振动+强迫振动。

22.地震反应谱:为便于求地震作用,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

应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或简称为地震反应谱。

记为Sa(T)。

23.影响地震反应谱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体系阻尼比,二是地震动。

24.设计反应谱:地震反应谱直接用于结构的抗震设计有一定困难,而需专门研

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用的反应谱,称之为设计反应谱。

25.地震系数:是地震时地面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用k表示。

26.动力系数:即体系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

27.对结构抗震设计最有意义的是结构最大地震反应,有两种方法:一是振型分

解反应谱法,二是底部剪力法。

28.底部剪力法的两个假定:一是结构的地震反应可用第一振型反应表征,二是

结构的第一振型为线性倒三角形。

29.鞭梢效应:当建筑物有局部突出屋面的小建筑(如屋顶间、女儿墙、烟囱)

等时,由于该部结部分结构的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将产生鞭梢效应,即局部突出小建筑的地震反应有加剧的现象。

30.结构基本周期的近似计算方法:能量法,等效质量法,顶点位移法。

31.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情况: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区的大跨度的屋盖结

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和设防烈度为9度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32.平扭耦合体系的运动方程的计算假定:一,建筑各层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

绝对刚性,楼板在其水平面内的移动为刚体位移。二,建筑整体结构有多榀平面内受力的抗侧力结构构成。三,结构的抗扭刚度主要由各榀抗侧力结构的侧移恢复力提供,结构所有构件自身的抗扭作用可忽略。四,将所有质量都集中到各层楼板处。

33.滞回曲线:将结构或构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与非弹性变形间的关系曲线

定义为滞回曲线。

34.滞回模型:描述结构或构件滞回关系的数学模型称为滞回模型。

35.结构抗震计算原则:①一般情况下,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

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全部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②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宜分别考虑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③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同时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④不同方向的抗侧力结构的共同构件,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

⑤8度和9度时的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高耸结构及9度时

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36.结构抗震计算方法的确定:①底部剪力法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③时程分析

法。

37.重力荷载代表值: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所考虑的重力荷载,称之为重力荷

载代表值。结构的重力荷载分恒载(自重)和活载(可变荷载)两种。38.【重点】震害规律:①刚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楼盖

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②横墙承重房屋的震害轻于纵墙承重房屋;

③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轻与软弱地基和非均匀地基上房屋震害;④预制楼

板结构比现浇楼板结构破坏重;⑤外廊式房屋往往地震破坏较重;⑥房屋两端、转角、楼梯间、附属结构震害较重。

39.多层砌体结构结构布置:1)优先采用横墙承重2)纵横墙应对称、均匀布置,

沿平面应对齐、贯通,同一轴线上墙体宜等宽匀称,沿竖向宜上下连续。3)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尽端或转角处。4)横墙较小、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5)利用防震缝可以将复杂体型的房屋划分为若干体型简单、刚度均匀的单元。

40.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验算:①确立计算简图;②分配地震剪力;③对不利墙

段进行抗震验算。

41.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①加强结构的连接;②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③合理布置圈梁④重视楼梯间的设计。

42.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及其分析(一)结构布置不合理而产生的震害:

①扭转破坏②薄弱层破坏③应力集中④防震缝处碰撞;(二)框架结构震害:

①整体破坏形式,②局部破坏形式(构件塑性铰处的破坏,构件的剪切破坏,

节点的破坏,短柱破坏,填充墙的破坏,钢筋的搭接不合理)。

43.框架结构的特点:结构自重轻,适合于要求房屋内部空间较大、布置灵活的

场合。

44.抗震墙结构的特点:侧向刚度大,强度高,空间整体性能好。

45.地震作用在结构各部分的内力计算:①反弯点法(假定梁的线刚度无穷大,

底层柱反弯点在距基础2/3柱高处)②D值法。

46.钢结构的优点:强度高、延性好、重量轻、抗震性能好。

47.多高层钢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形式有三种:①节点连接破坏;②构件破坏;

③结构倒塌。

48.多高层钢结构抗震概念设计:①优先采用延性好的结构方案;②多道结构防

线要求;③强节点弱构件要求;④强柱弱梁要求;⑤偏心支撑框架弱消能梁段要求;⑥其他抗震特殊要求。

49.单层厂房抗侧力结构形式设计原则:1)厂房横向抗侧力体系常为屋盖横梁

与柱铰接的排架形式2)厂房纵向抗侧力体系,是由纵向柱列形成的排架、柱间支撑和纵墙共同组成。

50.单层厂房柱的选型:1)在8、9度地震区宜采用矩形、工字形或斜腹杆双肢

柱,不宜采用薄壁工字形柱、腹板开孔柱、预制腹板的工字形柱和管柱,也不宜采用平腹杆双肢柱。2)柱底至室内地坪以上500毫米范围内和阶形柱的上柱宜采用矩形截面,以增强抗剪能力。3)对砖柱厂房,6度和7度时可采用十字形截面的无筋砖柱;8度和9度时应采用组合砖柱,且中柱在8度

三、四类场地和9度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柱。

51.单层厂房质量集中系数的确定原则:计算结构的动力特性时,应根据“周期

等效”的原则2)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时,对于排架柱应根据柱底“弯矩相等”的原则;对于刚性剪力墙应根据墙底“剪力相等”的原则,经过换算分析后确定。

52.集中系数确定方法:1)取单跨对称厂房排架柱,分别按多质点体系和相应

的单质点体系进行对比计算2)计算周期等效时的分布质量集中系数3)计算地震内力等效时的分布质量集中系数。

53.常用隔震装置:橡胶支座隔震;其他隔震装置。

54.隔震:通过某种隔离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以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

55.减震:通过采用一定耗能装置或附加子结构吸收或消耗地震传递给主体结构

的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振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吸震减震、冲击减震等类型。

56.综述题:试从结构抗震思想的演变探讨结构抗震的发展方向

1)在抗震设计早期,人们曾企图将结构物设计为“刚性结构体系”。这种体系的结构地震反应接近地面地震运动,一般不发生结构强度破坏,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材料浪费。2)作为刚性结构体系的对立体系,人们还设想了“柔性结构体系”,即通过大大减小结构物的刚度来避免结构与地面运动发生类共振,从而减轻地震力。但是,这种结构体系在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位移过大,在较小地震时

即可能影响结构正常使用,同时,将各类工程结构都设计为柔性结构体系也存在实践上的困难。3)长期的抗震工程实践证明:将一般结构物设计为“延性结构”是合宜的。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和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坏而不倒”,这就是对延性结构体系的基本要求。4)然而,延性结构体系的结构,仍是处于被动地抵御地震作用的地位。对于多数建筑物,当遭遇相当于当地基本烈度的地震时,结构即可能进入非弹性破坏状态,从而导致建筑物装修与内部设备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某些生命线工程,结构及内部设备的破坏可以导致生命线网络的瘫痪,所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所以,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各种昂贵设备在建筑物内部配置的增加,延性结构体系的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局限性。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各国地震工程学家一直在寻求新的结构抗震设计途径。以隔震、减震、制震技术为特色的结构控制设计理论与实践,便是这种努力的结果。目前,结构隔震技术已基本进入实用阶段,而对于减震与制震技术,则正处于研究、探索并部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时期。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

1、⑴抗震设计 是指通过 设计使结 构能够抵 抗一定程 度的地震 所造成的 破坏。 ⑵抗震设计包括 概念设 计、计算 设计及构 造措施 等。 ⑶抗震设计的4 个准则: ①强度准 则:保证 不坏(小 震)②刚 度准则: 保证适用 性(小震) ③能量准 则:减小 地震作用 (大震) ④延性准 则:增强 抗倒塌能 力(大震)2、设计地震分 组:(近震 与远震的 不同影响) 讨论的是 同烈度, 不同震中 距对不同 建筑的震 害影响。 3、地震按成因 分为:构 造地震、 火山地 震、陷落 地震和诱 发地震。 4、按震源深度 分为深源 地震(震 源深 度>300km )、中源地 震(震源 深度 60~300km )和浅源 地震(震 源深度 <60km)。 5、按地震序列 的特点分 为:主震 型、震群 型、单发 型(或孤 立型)地 震。 6、按剧烈程度 分为:微 震(1级)、 有感地震 (2~4 级)、破坏 性地震(5 级以上)。 7级以上 称为强烈 地震,8 级以上为 特大地 震。 7、现行规范的 抗御地震 基本做法 是:1)、 抗震方案 设计(概 念设计) 2)、采取 抗震构造 措施(构 造设计) 3)、进行 抗震验算 (计算设 计)通过 以上手段 达到抗震 的目的。 这就是抗 震设防。 8、震级:一次地 震强弱的 等级。 9、烈度定义:某 一地点地 面震动的 强烈程 度,由地 面建筑的 破坏程 度、物体 的振动及 运动强烈 程度而 定。 10、基本烈 度:在50 年期限 内,一般 场地条件 下可能遭 遇超越概 率为10% 的地震烈 度值。 11、多遇烈 度:出现 频率最多 的低于基 本烈度的

建筑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2、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3、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叫做震中距。 4、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 5、地震波: 地震时,地下岩体断裂、错动产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是地震波。 6、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7、地震动及三要素: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通常称为地震动。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 8、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9地震反应谱:单自由度体系在给定地震动作用下某种反应量的最大值与体系自振周期之间的关系曲线 10鞭端效应:由于突出屋面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构件的质量和刚度突然减小,地震反应随之增大,这种现象称为鞭端效应。 11简述众值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的划分标准及其关系。 答:众值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对应于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分别为63.2%、10%和2-3%的地震烈度。(3分) 众值烈度等于基本烈度减去一度,而罕遇烈度等于基本烈度加上一度强。(2分)12什么是地震系数和地震影响系数?什么是动力系数?它们有何关系? 答:地震系数为:用重力加速度表示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1分)地震影响系数:用重力加速度表示的单自由度体系的峰值加速度反应(1分)动力系数:单自由度体系的峰值加速度反应与地面峰值加速度的比值。(1分)地震影响系数等于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2分)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分析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地震灾害对这类建筑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对高层建筑的抗震分析也越来越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科研热点问题。本文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探讨 1 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 新世纪以来,各大中城市普遍兴建高度在l00m左右或100m以上的以钢筋为主的建筑,建筑层数和高度不断增加,功能和类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抗震的设计难度不断增大。 1.1 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不仅仅是取决于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还要严格的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国家根据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震害的严重性确定各地区基本设防烈度,这是各地区抗震设计的基本参数,主要代表地面加速度的大小。对具体房屋。需要结合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即确定设计烈度和抗震等级。对一般建筑,设计烈度就是本地区设防烈度。设计烈度愈高,抗震能力愈强,但建筑造价也愈高。 1.2合理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确定合理的抗震措施,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建筑物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标。高层住宅主要采用现浇剪力墙结构、框架一核心筒或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抗震性能相对较好。因此,无论板式住宅还是点式住宅,只要设计合理,都可满足抗震要求。多层住宅大部分采用砖混结构,目前多采用现浇楼板,并采取设构造柱和圈粱等抗震措施,或者采用框架结构,大大增强了抗震能力。 2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 (1)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资料不全,有的在扩初设计阶段还缺建筑场地岩土工程的勘察资料,有的在扩初设计会审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有的在规划设计或方案设计会审后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无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设计缺少了必要的依据。

高层抗震设计重要名词解释

1.地震可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 2.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震中:震源正上方 的地面位置。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3.地震动三要素:最大振幅、频谱、持续时间。 4.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 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所以,在地震发生的 中心地区人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6.面波主要有瑞雷波和乐夫波两种形式。瑞雷波产生的运动形式是使地面晃动 的主要原因 7.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称为地震动。 8.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9.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 弱程度。 10.震中烈度:震中区的地震烈度成为震中烈度。 11.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可能遭 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12.地震区划:依据地质构造资料、历史地震规律、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地震危 险性分析的方法,可以计算给出每一地区在未来一定时限内关于某一烈度的超越概率,从而,可以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基本烈度所覆盖的区域。这一工作称为地震区划。 13.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 14.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5.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 多道防线;注意非结构因素。 16.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范围。 历史震害资料表明,建筑物震害除与地震类型、结构类型登有关外,还与其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密切相关。 17.覆盖层厚度:原意是指从地表面至地下基岩面的距离,在这里指地下基岩或 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称为覆盖层厚度。 18.结构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 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 地震作用:由于地震动而引起结构内力、变形等反应的因素。 19.体系自由度:确定结构各质点运动的独力参量数。 20.结构动力计算的关键是结构惯性的模拟。结构动力计算简图的核心内容是结 构质量的描述。 21.体系地震反应=自由振动+强迫振动。 22.地震反应谱:为便于求地震作用,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 应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或简称为地震反应谱。 记为Sa(T)。 23.影响地震反应谱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体系阻尼比,二是地震动。 24.设计反应谱:地震反应谱直接用于结构的抗震设计有一定困难,而需专门研 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用的反应谱,称之为设计反应谱。 25.地震系数:是地震时地面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用k表示。 26.动力系数:即体系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

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摘要:超高层建筑工程是在人们对空间的成分利用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本文介绍了超高层建筑设计基本要求,分析了超高层结构反应谱,最后探讨了竖向不规则的计算。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前言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建筑的多功能要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许多建筑采用底部大裙房、上部多座塔楼的建筑形式。这些复杂的建筑形式的出现给其结构抗震分析以及抗震设计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超高层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1、针对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承载程度以及整体延伸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在工程的设计中,对于结构的构建必须要符合安全的要求,还有对可能出现薄弱部分的进行建筑加强,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建筑物整体的抗震能力,当然对于建筑物所要承受的竖向荷载来说,基本的构建不可以成为主要的耗能构件。 2、尽量的设置多层次的抗震防线 对于每一个建筑物来说,一个良好的抗震体系必须要由多个延伸性较好的分体构成,多个构件结合在一起工作,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也不会相互影响。在高层建筑中会设立很多的抗震防线,这主要是因为在一次强烈的地震过后必定会经历多次的余震,但是如果只有一道抗震防线,那必定很难保证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必须要在建筑中设立多个抗震防线,当然对于建筑物内部中的构件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忽视,对于每一个楼层来说,在使用的主要耗能构件发生屈服之后,必须要对其进行弹性检测,使其可以拥有时间较长的抗倒塌能力。 3、地震波的选择要求 对超高层建筑,必要时考虑长周期地震波对超高层结构的影响。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应满足地震动三要素要求,即有效加速度峰值、频谱特性和持时要求。对超高层建筑,在波形的选择上,在符合有效加速度峰值、频谱特性和持时要求外,满足底部剪力及高阶振型的影响,如条件许可,地震波的选取,尚应考虑地震的震源机制。 二、超高层结构反应谱分析要点 反应谱理论是现阶段建筑抗震分析的基本理论。对于设计人员,反应谱分析

抗震课程名词解释

1、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两阶段:一,通过对多遇地震弹性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截面强度验算,二,通过对罕遇地震烈度作用下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并采用相应的构造措施。 2、何谓“抗震概念设计”?“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有何不同? 答: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与计算设计的不同:计算设计是通过地震作用的取值进行结构的抗震验算,而概念设计强调,在工程设计一开始,就应该把握好能量输入、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几个主要方面,从根本上消除建筑中的抗震薄弱环节,概念设计需要辅以必要地计算设计。 3、在多层砌体结构中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作用是什么? 答:构造柱的作用:可以部分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大大增强房屋的变形能力。墙体开裂后,构造柱与圈梁形成的约束体系可以有效地限制墙体散落,使墙体以滑移等方式大量消耗地震能量,保证房屋不至倒塌。圈梁的作用:与构造柱整浇在一起,形成钢筋混凝土框架,共同约束墙体,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及延性,增强房屋的抗倒塌能力。 4、什么是强节点弱杆件、强锚固? 强节点弱杆件、强锚固: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应大于与其相连的杆件的抗剪承载力,并且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应有可靠的锚固,以保证在梁的塑性铰充分发挥作用前,框架节点,钢筋的锚固不会过早的破坏 5、什么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在设计中如何体现?(7分) (1)使梁端先于柱端产生塑性铰,控制构件破坏的先后顺序,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 (2)防止梁、柱端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以保证塑性铰有足够的变形能力 6、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情况。 答:1. 共振效应引起的震害;2. 结构布置不合理引起的震害;3. 柱、梁和节点的震害;4. 填充墙的震害; 5. 抗震墙的震害。7、公路桥梁抗震设防类别如何划分?8、两水平两阶段p174 名词解释 多遇烈度:出现频率最多的低于基本烈度的称为多遇烈度; 基本烈度: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罕遇烈度:50年期限内相应的超越概率2%~3%,即大震烈度的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地震系数: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动力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地震影响系数α: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建筑场地:建造建筑物的地方,大体相当于一个厂区、居民小区或自然村 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地基土液化: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颗粒在强烈振动下使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大,当孔隙水压力增大到与土颗粒收到的总的正压力接近或相等时,土颗粒间的抗剪强度消失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类似液体能流动 层间屈服机制:结构的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 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即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成破坏机构。 轴压比: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就是设置隔震层以隔离水平地震动的房屋隔震设计以及设置消能部件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的房屋消能减震设计的统称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震级:一次地震强弱的等级。

抗震简答和名词解释

1.砂土液化: 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2.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 3.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4.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5.结构的刚心: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力的合力中心 6.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 7.基本烈度: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 8、地震影响系数α: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9、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10、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 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 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 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 称为鞭稍效应 11、强剪弱弯: 梁、柱端形 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 承载力,避免梁柱端截面先 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12、抗震等级:考虑建筑物 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烈度, 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 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 件的抗震要求划分等级,以 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待。 13、层间屈服机制:结构的 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 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 14、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 的垂直距离 15、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 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 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 即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 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 成破坏机构。 16、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 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 值之比 17、轴压比: c c A f N n= 柱组 合的轴向压力 设计值与柱的 全截面面积和 混凝土轴心抗 压强度设计值 乘积之比 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 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 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 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 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19、动力系数:单质点弹性 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 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 的比值 20、地震系数:地震地面运 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 的比值 21、抗震防线: 在抗震体系 中,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 量的各部分。当某部分结构 出现破坏,降低或丧失抗震 能力,其余部分能继续抵抗 地震作用。 2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 ( /) ( ) (i V i V i e y y = ξ ,第i层根据 第一阶段设计所得到的截面 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 计算的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 i层按罕遇地震动参数计算 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23、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 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 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 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 行。 24、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 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 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 或岩层顶的距离。 25、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 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 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 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 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 速。 五、简答题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七大要点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七大要点 1 结构规则性 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物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对建筑进行合理的布置,大量地震灾害表明,平立面简单且对称的结构类型建筑物在地震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因为该种结构建筑容易估计出其地震反映,易于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并且进行细部处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是指建筑物在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承载力分布等多方面因素要求。要求建筑物平面对称均匀,体型简单,结构刚度,质量沿建筑物竖向变化均匀,同时应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扭转刚度以减小结构的扭转影响,并应尽量满足建筑物在竖向上重力荷载受力均匀,以尽量减小结构内应力和竖向构件间差异变形对建筑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2 层间位移限制 高层建筑都具有较大的高宽比,其在风力和地震作用下往往能够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甚至会超过结构的位移限值。而国内普遍认为该位移限值大小与结构材料、结构体系甚至装修标准以及侧向荷载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一般在1/400-1/700 范围内)则比钢结构(1/200-1/500 范围内)要求严格,风荷载作用下的限值比地震作用下的要求严格。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设

计,既要满足其具有足够的刚度又要避免结构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以及正常使用功能等。 3 控制地震扭转效应 大量事实表明,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等不规则、不对称导致建筑层间水平荷载合力中心与建筑结构刚度中心不重合,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除发生水平位移外还易发生扭转性破坏甚至会导致结构整体倒塌,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重视扭转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在扭转作用下各片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变形不同,其中距刚心较远的结构边缘的抗侧力单元的层间侧移最大;同时在上下刚度不均匀变化的结构中,各层的刚度中心未能在同一轴线上,甚至会产生较大差距,以上情况都会使各层结构的偏心距和扭矩发生改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各层的扭转修正系数分别计算。计算时应主要控制周期比、位移比两个重要指标,即当两个控制参数的计算结果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当周期比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加大抗侧力构件截面或增加抗侧力构件数量的方法,并应将抗侧力构件尽可能的均匀布置在建筑四周,以减小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相对偏心,若调整构件刚度不能满足效果时则应调整抗侧力构件布置,以增大结构抗扭刚度。 4 减小地震能量输入 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要求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要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除了控制构件的承载力外还应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极限值或位移延性比,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技术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技术 高层建筑是现代都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高层建筑结构抗 震设计的技术。 一、构造系统的选择 要确保高层建筑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构造系统。常见的构造系统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适用于地震烈度较低的地区,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 适用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二、材料选择与强度设计 材料的选择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常采用混凝土和钢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混凝土的强度和延性是 关键指标,而钢材的强度和韧性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采用适 当的强度设计方法可以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结构的水平和垂直抗震设计 高层建筑的水平和垂直抗震设计是确保结构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稳 定性和抗震性能的关键。在水平抗震设计中,通常采用抗震设防烈度 和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来确定结构的抗震需求。而在垂直抗震设计中, 则需要考虑建筑的重量、垂直惯性力和风荷载等因素。 四、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

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地基的良好处理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并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基础的设计也需满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要求,确保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五、防震设备与系统 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防震设备和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防震措施包括防震支座、阻尼器和控制系统等。这些设备和系统可以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 六、实验室模拟与数值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实验室模拟和数值分析的方法。通过实验和模拟,可以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优化结构设计。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选择适当的构造系统、材料和强度设计,进行合理的水平和垂直抗震设计,注重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并配备防震设备和系统,将有效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同时,实验室模拟和数值分析可以提供参考和优化设计的依据。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确保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办公和居住空间,也是城市地标和人们生活的象征。然而,由于地震的频发和破坏力,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抗震设计原则 1. 结构合理性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应合理,结构形式选择应考虑各种力的影响,如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以及地震荷载。 2. 隔震设计 隔震设计是高层建筑抗震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设置隔震装置,能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和钢球隔震装置等。 3. 抗震墙 抗震墙是高层建筑中常见的抗震设计手段。通过将抗震墙布置在建筑的关键部位,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 4. 钢结构设计 钢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强度和韧性使其成为抗震设计的理想选择。钢结构能够在地震中更好地吸收能量,并分散到整个结构中。

5. 增加结构强度 通过增加材料的强度和截面尺寸,可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地震的烈度和建筑物的高度,选择适当的强度和截面尺寸。 二、抗震设计技术 1. 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通过计算机模拟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可以评估不同结构形式和材料参数的抗震性能。 2. 结构监测与预警系统 结构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高层建筑的结构状态,并在地震发生前提供预警信息。这为人们提供了逃生和避险的宝贵时间。 3. 新型材料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逐渐应用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轻质高强的特点。 4.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化 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通过优化设计方法和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可以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要求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然而,随之而来的地震风险也使得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抗震要求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之一。本文将探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要求,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首先,高层建筑的抗震要求包括几个方面。首要的要求是:高层建筑的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承受地震力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结构镇定性、储能能力、耗能能力等等都需要考虑在内。此外,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还需考虑剪切变形、位移控制、结构的耐久性等方面,以保证建筑在地震中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其次,抗震设计中的考虑因素十分复杂。高层建筑作为非常特殊的建筑形式,要求对结构系统及其构件进行全面的抗震分析。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考虑地震波特性、建筑材料的性能、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等因素。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地震引起的破坏机理,如剪力开裂、弯曲断裂等。只有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使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然而,光考虑这些因素还不够,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还应兼顾建筑的经济性和施工的可行性。在追求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的同时,也应合理利用建筑材料、优化结构系统并遵循合理的施工工艺。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使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真正实用有效。 当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例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地震烈度、结构基本要求、设计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范和标准为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对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髙层建筑是社会生产的需要和人类生活需求的产物,是现代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一个高层建筑的设计,它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设计的严谨和重要性便更加突出。本文从髙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和设汁中常遇问题两方而出发对建筑抗役进行了较全而的分析,并介绍了四种通过改变结构动力特性的途径进行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注意问题减震设讣 一. 高层建筑的简述 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建造高层建筑,不过大部分是用来服务王权的,中世纪的高层建筑是寄托着人们信仰的宗教塔楼,而现代则是以利益为主导的实用型高层建筑。髙层建筑并不仅仅以高度或楼层数为其泄义,重要的准则在于它的设计是否受到"高度”彫响。 二.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特点 1•水平荷载和侧移是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 髙层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竖向悬臂结构,楼而使用和楼而自重等垂直荷载主要使结构产生轴向力,并且与建筑物高度大致为线性关系,水平荷载使结构产生弯矩,并且水平荷载可以来自任何方向,当为均布荷载时,弯矩与建筑物高度呈二次方变化。从变形看,竖向荷载引起的侧移很小,而水平荷载当为均布荷载时,侧移与高度成四次方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在髙层结构中,水平荷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垂直荷载的影响,因此水平荷载是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 2. 轴向变形不容忽视 髙层建筑中竖向荷载很大,因此轴力也很大,再加上沿高度积累的轴向变形显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略轴力的影响,会使结构设计结果偏于不安全。另外轴向变形会对构件的剪力和侧移会产生影响,因此轴向变形不容忽视。 3. 结构刚度及延性需布宜适宜 在很多人看来,结构的刚度越大英抗震性能更好,其实不然,高层建筑的结构并不是刚度越大越好,这样不仅会提高造价,而且可能会使建筑因刚度和脆性过大而倒塌。因此高层建筑的结构需同时具备一泄的柔性,这样才会提髙苴抗丧性能,同时为了避免建筑物的倒塌,需要在构造上采取一些措施,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以后在承载能力不降低的情况下还会有较强的变形能力。 三. 髙层建筑抗震设il•中的应注意的问题 1. 合理选用建筑结构体型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的兴起已成为都市发展的一道靓 丽风景线。然而,高层建筑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形式,常常面临地震带 来的巨大挑战。因此,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 高层建筑结构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高度:高层建筑一般高度超过50米,甚至更高。这种高度特点 使得结构容易受到地震力的影响。 2. 自重:高层建筑自身的自重通常较大,使得结构需要更强的抗震 能力。 3. 柔性:高层建筑通常采用柔性的结构形式,如钢结构、混凝土框 架结构等。这种柔性使得结构在地震中更容易受到水平荷载的作用。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具备较强的抗震能力,需要遵循以下抗 震设计原则: 1. 抗震性能目标:确定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目标,包括地震烈度、 安全性能要求等。 2. 结构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结构计算方法,包括静力计算、准静 力计算和动力响应谱计算等。

3. 结构材料和形式:选择适当的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如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等。 4. 结构稳定性:保证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防止结构在地震中发生局部破坏。 5. 预制与拼装:采用预制和拼装结构,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施工质量。 6. 基础处理: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的基础,确保其抗震性能。 三、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有多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常用的有: 1. 静力分析方法:通过静态荷载计算,分析结构的受力情况和位移响应。 2. 响应谱分析方法:基于地震响应谱,分析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受力情况。 3. 时程分析方法:通过地震波时程分析,模拟结构在地震中的实际受力情况。 4. 参数分析方法:通过改变结构参数,分析结构的敏感性和抗震性能。 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加固与改造

抗震结构设计要点及重要习题及答案

1、【地震烈度】: 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2、【抗震设防烈度】: 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 3、【场地土的液化:】 饱和的粉土或砂土,在地震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不可压缩而无法排出,使得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颗粒的有效垂直压应力减少,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呈现出液态化的现象。 4、【等效剪切波速:】 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5、【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其中ζa 为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f a 为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6、【场地覆盖层厚度】: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定义: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 7、【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抗震设计时的基本代表值,是结构自重(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8、【强柱弱梁:】 结构设计时希望梁先于柱发生破坏,塑性铰先发生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 9、【砌体的抗震强度设计值:】 VE N V f f ς=,其中f v 为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ζN 为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10、【剪压比:】 剪压比为c 0V/f bh ,是构件截面上平均剪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用以反映构件截面上承受名义剪应力的大小。 1、【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答: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具体为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保证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满足第二水准烈度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对大多数结构,一般可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 对于少数结构,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还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即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以保证其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2、【简述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主要步骤】。 (1)计算多自由度结构的自振周期及相应振型; (2)求出对应于每一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同一振型中各质点地震作用将同时达到最大值); (3)求出每一振型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 (4)将这些效应进行组合,以求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3、【简述抗震设防烈度如何取值。】 答: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

抗震—名词,简答,填空

一、名词解释 1.地震震级: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起后果的一种尺度。3.震中烈度:震中去的地震烈度最大,称之为震中烈度。 4.特大地震:地震等级M>8的地震。 5.震中烈度:震中去的地震烈度最大,称之为震中烈度。 6.地震作用:地震时作用在房屋上的惯性力,称为地震作用,也称为地震力。 7.抗震概念设计: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包括工程结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 8.场地覆盖层厚度:由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规定值的土层或坚硬土顶面的距离。 9.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地震波的某个分量在穿过场地土时被放大的最多,这个行波分量的周期称为场地土的卓越周期。 10.“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2.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为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而必须采取的细部构造措施。 12.双共振现象:在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建筑场地的卓越周期接近时,地震波中周期与场地卓越周期接近的行波分量被放大二次的现象。 13.隔震设计:进行隔震的建筑结构设计称为隔震设计。 14.消能减震设计:在建筑物的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部件,通过消能元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 二、填空题 1. 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 2. 一般来讲,震级大,断层错位的冲击时间长,震中距离远,场地土层松软、厚度大的地方,其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的主要峰点偏于(较长的周期);相反,震级小,断层错位的冲击时间短,震中距离近,场地土层坚硬、厚度薄的地方,其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的主要峰点则一般偏于(较短的周期)。 3. 地震的不平稳性取决于(震级)、(震源特性)、(震中距)、和(地震波传播介质的特性)等因素。 4. 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而言,地震地面运动的一般特征可用(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地面运动周期特性)和(强震的持续时间)三个参数来描述。 5. 一般认为,加速度反应谱曲线最高峰点所对应的周期为(地震动卓越周期)。 6. 抗震规范规定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不规则主要有(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 7. 《抗震规范》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必须设计成(延性结构)。只有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足够的承载力)以及(较强的变形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8. 由于面波的能量比体波要(大),所以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时以(面波)为主。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名词解释及其他

★抗震设防目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构造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两个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根本组合验算构件的承载才能,以及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验算构造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的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罕遇地震作用下验算构造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的的要求。 第三水准通过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满足。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地基和根底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同一构造单元的根底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②同一构造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采用不同根底类型或根底埋深显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根底的沉降差异,在根底、上部构造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 ③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根据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其它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平面不规那么类型 I〕改变不规那么:楼层的最大弹性程度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程度位移(或

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II〕凹凸不规那么:构造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 III〕楼板部分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者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竖向不规那么类型 I〕侧向刚度不规那么: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者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部分收进的程度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II〕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程度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III〕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构造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那么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那么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那么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防止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那么的建筑,应根据不规那么程度、地基根底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拟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以下要求: ①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改变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②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那么的抗侧力构造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构造材料种类、构造类型、构造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改变效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构造应完全分开。 ③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构造体系应符合以下各项要求: ①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②应防止因部分构造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构造丧失抗震才能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才能。 ③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才能和消耗地震能量的才能。 ④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进步抗震才能。 ★构造体系尚宜符合以下各项要求: ①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②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防止因部分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③构造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构造构件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砌体构造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约束砌体、配筋砌体等。 ②混凝土构造构件应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钢筋、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从、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钢筋破坏。 ③预应力混凝土的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 ④钢构造构件的尺寸应合理控制,防止部分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 ⑤多、高层的混凝土楼、屋盖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当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 ★为充分发挥各构件的抗震才能,确保构造的整体性,在构造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那么:①构造应具有连续性②保证构件间的可靠连接③增强房屋的竖向刚度④各构件应可靠连接★构造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构件结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