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

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重、难点: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

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1、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2、抽象: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3、拓展: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

○1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

○2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三、练习:

P5练习题。

四、小结:

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第5页习题1.1A组。

2、选作B组题。

教学内容: 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目标:1、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解决。

2、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3、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重难点: 1、解决由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2、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 做一做。

1、分别解不等式x+4>3。1

2

x-2>0。

2、将1中各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3、说一说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 1. 讨论交流,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二、 新课

1. 解不等式组的概念。 2. 例1:解不等式

组:

教师讲解,提醒学生注意防止出现符号错误和运算错误。 注意“>”和“ ”在数轴表示时的差别。 3. 例2:解不等式组:

学生解出不等式(1)、(2)。并把解集表示在同一数轴上。 讨论:本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 4. 例3:解不等式

组:

解出不等式(1)、(2)。并把解集表示在同一数轴上。 讨论:本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空集)

说明:本题可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是空集”。简

5x 1003120

x ì-->ïí-?ïî475(1)243

2

x x x x ì-<-ïí->-ï

î()

()

1253

643

x x x ì+<ïí+<-ïî()()

12

单介绍“空集”。 5. 思考:

⑴、说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① ② ③ ④ ⑵、讨论(1)中有什么规律? 三、 练习 1. P8练习题。

2. 如果a>b ,说说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① ② ③

3.如果不等式

组的解集是x>a 。

那么a____3(填“>”“<”“≤”或“≥”) 四、 小结。

说一说怎样解不等式组? 五、 作业。 习题1.2A 组题 选作B 组题。

A ab>bc

B a+b>b+c

C a-b>b-c , D

a b c c > 例2 不等式组232131262

2<x x x x x

ì-?ï

í----ï

î 的解为_____. 例3 满足

2212

3

x x +-的x 中,绝对值不超过11的那些整数之和是多少? (1)22>a b

x b x ab

++ (2)

()483(2)2214

<>ax ax

a x a x ì--ï

í+--+ïî

3

1x x ì>ïí>ïî31x x ì<ïí<ïî1

3x x ì>ïí<ïî1

3

x x ì<ïí>ïîx a

x b

ì>ïí<ïîx a

x b ì<ïí

îx b

x a

ì>ïí<ïî3

x x a

ì>ïí

>ïî

例5 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

6

4

54

x x

x m

ì+

+

ï

í

ï+

î的解集为x<4,

例6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

5-21

x

x a

ì-

ï

í

-

ïî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若x=3-5a是不等式12

(2)

33

x x

--

的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3已知方程组

313

31

x y m

x y m

ì+=+

ï

í

+=-

ïî的解满足x+y>0,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4 关于x的不等式组

321

>0

x a

x

ì-

ï

í

->-

ïî的整数解有5个,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1)

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最优化理论。

3、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1、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

2、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

某公园售出一次性使用门票,每张10元。为吸引更多游客,新近推出购买“个人年票”的售票方法。年票分A、B两类。A类年票每张100元,持票者每次进入公园无需再购买门票。B类年票每张50元,持票者进入公园时需再购买每次2元的门票。你能知道某游客一年中进入该公园至少超过多少次,购买A类年票最合算吗?

二、建立模形。

1.分析题意回答:

①游客购买门票,有几种选取择方式?

②设某游客选取择了某种门票,一年进入该公园x次,门票支出是多

少?

③买A类年票最合算,应满足什么关系?

2.讨论交流,列出不等式组。

3.解不等式组,说出问题的答案。

三、应用。

学生讨论、交流。

1、什么情况下,购买每次10元的门票最合算。

2、什么情况下,购买B类年票最合算?

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且考虑问题要全面。

四、练习。

某校安排寄宿时,如果每项间宿舍住7人,那么有1间虽有人住,但没住满。如果每间宿舍住4人,那么有100名学生住不下。问该校有多少寄宿生?

有多少间宿舍?(提示学生找到本题中的两个不等关系。学生人数,宿舍间数都为整数。解本题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五、小结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六、作业。

习题1.3A组第1题。

第 5 课时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2)

教学目标:1、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坚韧不拨的意志。教学重点:1、根据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2、信息量大的问题中信息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小黑板:

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360千克,乙种原料290千克。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

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用甲种原料9千克,乙种原料3千

克,生产一件B种产品需用用甲种原料4千克,乙种原料10千克。

学生阅读信息后提问:你能设计出A、B两种产品的生产方案吗?

二、建立模型。

1.填空:

设计生产A产品x件,则生产B产品_____件。

生产1件A产品需甲种原料_____千克,乙种原料_____-千克,那么生产x件A产品需要甲种原料______千克。乙种原料_______千克。生产1件B产

品需甲种原料______千克,乙种原料______千克。那么生产(50-x)件B产

品需甲种原料_____千克,乙种原料_____千克。生产x件A产品和(50-x)

件B产品共需甲种原料______千克,乙种原料______千克。

2.本题中甲种原料重量9x+4(50-x)千克与360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乙种原料呢?

3.列不等式组。

4.思考:如果是需要派火车皮装运码头上的货物,则火车皮所装货物与码头上

的货物又存在怎么样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

1.学生解出不等式组。

2.本题中x能否是分数。

3.设计生产方案。

思考:

(1)如果生产一件A产品,获利700元,生产一件B产品获利1200元。哪种方案获得总利润最大?

(2)如果生产一件 A 产品成本是a元,生产一件B产品的成本是b元。

(a>b)

哪种方案所需成本最大?

四、练习。

1.P14练习。

2.P18复习题一C组题。(讨论,合作完成)

五、小结。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有哪些需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习题1.3A组第2题。

B组题

第 6 课 时

教学内容:小结与复习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初步领会数形结合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3、提高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和发展符号感。

2、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阅读P15“小结复习”

二、做一做。P16填表,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归纳。可借助数轴找答案。 三、学生提问

学生提出本章中没掌握好的内容,教师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 四、例题。

例1.解不等式组: -3≤3X-6≤21。 例2.填空:

如果不等式组

无解,则a_____b (填

“<”“>”“≤”“≥”)

例3.讨论不等式

组:的解集。

例4.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2。这个两位数的2倍小于160,若把它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对调。则所得新两位数不小于86求这个两位数。

x a

x b ì>ïí<ïî

2x 37

2x 1003x 4x 20

ì+>ïï

<íï>+ïî

五、练习。

六、作业:P15.B 组题。

第 7~8 课 时

教学内容:讲解基础训练 教学类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1、通过对基础训练的部分习题的讲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

关不等式组的问题。

2、通过对有关习题的讲解,牢固掌握有关不等式组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归纳:

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了。 二、讲解练习:

1、基训P1拓展训练: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1

求(a+b )

2009

的值。

分析:-1-1和x<1,故只需求出不等式组的解,再对照解的情况就可列出方程组求解。

2、讲解基训第2课时P2例3

解不等式:x-7

x+8

>0 (附:介绍(x-3)(x+5)<0)

分析:根据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可得不等式组

① 和②

这样就能得出不等式的解集。 3、讲解基训P3第6、7、8题

x a 2b 2x 0ì->ïí

->ïî7080

x x ì->ïí+>ïî70

x 80

x ì-<ïí+<ïî3

x x a

ì>ïí>ïî

第6题:如果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3,则a 的取值范

围是,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a>3

B a ≥3

C a ≦3

D a<3

第7题:关于x 的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x>-1, 则m = 第8题:若关于x 的不等式组无解,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这几个题都要运用数轴帮助理解,或借助于解集的顺口溜帮助理解。

第6题根据:大大取大,可知 a ≦3

第7题根据:大大取大,可知 m-1≦m+2 所以有m+2=-1,所以m=-3 第8题根据:大大小小无解了。可知:2m-1≧m+1,所以有 m≧2

讲解第2课时拓展训练第1、2

题。

第1题: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组只有4个整数解,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因为其解为:x<2及x ≥a ,可知a 必在2的左侧,这样从2开始往

左数4个整数1、0、-1、-2,故 -3

第2题:⑴求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⑵若上述整数解满足ax+6=x-2a ,求a 的值

⑶求代数式的值,

分析:先求不等式组的解,再求出解集中的整数x=2 把x =2代入到ax+6=x-2a 中,则可求出a 的值为-1 最后把a =-1代入到所求式子中可得值为2

对于第3课时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题中,部分练习题比较难,故只要求学生解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在讲解中重点放在方案的选定上。比如基训中的

12x m x m ì>-ïí>+ïî121x m x m ì<+ïí

>-ïî0521x a x ì-?ïí

->ï

î3(21)28

3(1)1

2384x x x x ì-<+ïí+-+

>-ïî

2009

2009

1a a -

P5拓展训练题:

为响应“家电下乡”的惠农政策,某商场决定从厂家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型号的电冰箱80台,其中甲种型号的台数是乙种型号台数的2倍,购买三种电冰箱的总金额不超过132000元,已知甲、乙、丙三种型号的冰箱价格分别为:1200元/台、1600元/台、2000元/台。

(1)至少购进乙种冰箱多少台?

(2)若要求甲种型号的台数不超过丙种型号的台数,则有几种购买方案?

分析:先设好乙种型号的台数,然后把另外两种型号的数量表示出来,列出不等式即可。

第9 教案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一个解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和兴趣。

教学重点:1、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

2、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难点:方程组的一个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小亮家今年1月份的水费和天然气费共46.4元,其中水费比天然气费多5.6元,这个月共用了13吨水,12立方米天然气。你能算出1吨水费多少

元。1立方米天然气费多少元吗?

二、建立模型。

1. 填空:

若设小亮家1月份总水费为x元,则天然气费为_____元。可列一元一次方程为__________做好后交流,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想一想,是否有其它方法?(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

设小亮家1月份的水费为x元,天然气为y元。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并说明

理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3 .本题中,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和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哪能个更简单?

三、 解释。

1、察此列方程。

46.

x y += 4

5.6x y +=()13124

6.4,1312 5.6x y x y +=-=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讲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3、 检查

是否满足方程46.4x y +=。简要说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4. 分别检查

是否适合方程组

中的每一个方程?

讲方程组的一个解的概念。强调方程组的解是相关的一组未知数的值。这些值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要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写的时候也要象写方程组一样用

{

括起来。

5. 解方程组的概念。 四、 练习。

1. P23练习题。 2. P24习题2.1B 组题。 五、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六、 作业。

P18习题2.1A 组题。

1

45.4

x y ì=ïí

=ïî0

46.4x y ì=ïí=ïî0.1

46.3x y ì=ïí=ïî100

200x y ì=ïí

=-ïî

2620.4

x y ì=ïí

=ïî145.4x y ì=ïí=ïî46.45.6

x y x y ì+=ïí

-=ïî

第 10 课 时

教学内容:代入消元法

教学目标:1、了解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方法。

2、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 教学难点:灵活消元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本课。

接上节课问题,写出所得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 探究。

比较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讨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想法是什么?

例1:解方程组,讨论怎样消去一个未知数,解出本题并

检验。

例2:解方程组

()

()12

讨论:与例1比较本题中是否有与y=-3x+1类似的方程?怎样解本题?

5931x y y x ì-=-ïí

=-+ïî230

571

x y x y ì-=ïí-=ïî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草稿纸上检验所得结果。

简要概括本课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想法,基本步骤。 介绍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三、 练习 P21、练习题。 四、 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 作业

P25习题2.2A 组第1题。

第 11 课 时

教学内容:加减消元法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知道消元的另一途径是加减法。

2、会用加减法解能直接相加(减)消去未知数的特殊方程组。

教学重点:根据方程组特点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教学难点:加减消元法的引入。 教学过程

一、探究引入。 如何解方程组?

1. 用代入法解(消x ),指名板演,解完后思考:

2. 在由(1)或(2)算用y 的代数或表示x 时要除以x 系数2。代入另一方程时又

要乘以系数2。是否可以简单一些?用“整体代换”思想把2x 作一个未知当选消元求解。

3. 还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

引导学生用(1)—(2)消去x 求解。

提问:(1)两方程相减根据是什么?(等式性质)

(2)目的是什么?(消去x ).

比较解决此问题的3种方法,观察方法3与方法1、2的差别引入本课。

2592317

x y x y ì+=ïí-=ïî()

()

12

二、新课

1、讨论下列各方程组怎样消元最简便。

(1) (2)

(3) (4)

2、例 1.解方程组

提问:怎样消元? 学生解此方程组。

例2.解方程组

讨论:怎样消元解此方程组最简便。学生解此方程组。 讨论:以上例题中,被消去的未知数的系数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

1. P25练习题(1)、(2)、(4)。 2. 解方程组 3. 已知

()2

2355320=

x y x y +++-+=。

求x 、y 的值。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

P36习题2-2A 组第2题(1)、(2)。 B 组第2题。 :

0.540.538

x y x y ì-+=ïí+=ïî639

7310

x y x y ì+=ïí+=ïî360

440

m n m n ì--=ïí--=ïî3410324

x y x y ì-=ïí=+ïî731238

x y x y ì+=ïí

-=ïî239

3311

x y x y ì-=ïí=-ïî531

m n m n ì-=ïí-=-ïî

第 12 课 时

教学内容:加减消元法

教学目标:1、会用加减法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把方程组变形后用加减法消元。 教学难点:根据方程组特点对方程组变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二、新课。

1. 思考如何解方程组(用加减法)。

先观察方程组中每个方程x 的系数,y 的系数,是否有一个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能否通过变形化成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怎样变形。 学生解方程组。 2. 例1.解方程组

思考:能否使两个方程中x (或y )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呢?

5418542x y x y ì-=ïí+=ïî

2311

659

x y x y ì+=-ïí-=ïî348

431

x y x y ì+=ïí+=-ïî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解方程组。

提问: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有哪些基本步骤?

此题能否还有其它的思路方法?(不要首先消元,而是两式相加得到 x+y=1,进一步得到:3x+3y=3,故可以消元得到答案)

三、练习。

1. P25练习题(3)、(5)、(6)。 2. 分别用加减法,代入法解方程组。 四、小结。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法,代入法有何异同? 五、作业。

P26习题2.2A 组第2题(3)~(6),B 组第1题。

第 13 课 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学目标: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刚与小玲一起在水果店买水果,小刚买了3千克苹果,2千克梨,共花了18.8元。小玲买了2千克苹果,3千克梨,共花了18.2元。回家路上,他们遇上了好朋友小军,小军问苹果、梨各多少钱1千克?他们不讲,只讲各自买的几千克水果和总共的钱,要小军猜。聪明的同学们,小军能猜出来吗? 二、建立模型。

1.怎样设未知数?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4.解方程组。5.检验写答案。 思考: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 三、练习。

1. 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

5313240

x y x y ì-=ïí+=ïî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x、y的方程,

4

4

32

3=

+-

+b

a

b

a y

x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2.P29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五、作业。

P32。习题2.3A组第1、2题。

第14 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学目标: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新课。

讲解P28例1,题略

探究:1.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

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

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千

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

________千米。

3.列方程组。4.解方程组。5.检验写出答案。

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三、练习。

1.建立方程模型。

(1)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

(2)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先做2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

少个零件?

2.P38练习第2题。

3.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

四、小结。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P32A3、4

第15 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学目标: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彻底把握题意,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住的地方也不例外,引出P30“动脑筋”问题。

二、新课。

1.学生完成P30“动脑筋”的有关问题,完成互相检查。找出错误及原因,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举手问老师。

2.例题.P31例2。学生读题回答:

①有哪几咱可用原料?原料和配制的成品的百分比各是多少?本题求什么?

②讨论:本题中包含哪两个等量关系?

③设未知数,列方程组。

思考:怎样解出方程组?较复杂的方程能否化简?

学生解出方程,检验,写出答案。

三、练习。

1.建立方程组。

(1)两只水管同时开放时过31

1

小时可将一个容积为60米3的水池注满。若甲管单独开放1小时,再单独开放乙水管61小时,只能注满水池的31

。问每只

水管每小时出水多少米3?

(2)两块合金,一块含金95%,另一块含金80%,将它们与2克纯金熔合得到含金1000906

的新合金25克,计算原来两块合金的重量。 2.P32.练习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讨论完成。 四、小结。

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基本步骤是什么?哪一步(几步)最关键? 五、作业。P32.习题2.3A 组第4、5题。 选作B 组题。

第 16 课 时

教学内容:小结与复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方程、方程组的概念有进一步理解。

2、掌握解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灵活选用消元法解方程组。

3、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提高概括能力,归纳能力。

重、难点:根据方程组特点先合适方法求解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 概括本章主要内容。(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 二、 例题。

例1. 下列各方程组怎样求解最简便。

(1) (2)

(3) (4)

对(3)(4)教师不给出统一答案。

例2、讨论:不解方程组,观察下列方程组是否有解。 (1) (2) (3)

4391x y y x ì-=ïí=+ïî3926x

y x y ì+=ïí

--=-ïî6732

x y x y ì+=ïí=+ïî2512

327x y x y ì+=ïí

+=ïî2122

x y x y ì+=ï

í+=-ïî21

424

x y x y ì+=ï

í+=-ïî633424

x y x y ì+=ïí

+=-ïî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有理数 •相反数 •绝对值 •有理数的分类 •有理数的加减和乘法运算 1.2 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1.3 有理数的比较与大小 •有理数的比较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第二章代数式 2.1 代数式及其计算 •代数式 •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2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2.3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坐标系 3.1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点的坐标 3.2 点和图形的位置关系 •点和图形的位置关系

3.3 坐标计算 •求两点之间的距离 •分段计算 第四章相似 4.1 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4.2 相似的判定 •两角对应相等 •两边成比例 •一角和两边成比例4.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第五章图形的变换5.1 平移 •平移的定义 •平移的性质 5.2 旋转 •旋转的定义 •旋转的性质 5.3 翻折 •翻折的定义 •翻折的性质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1 平均数 •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的计算6.2 中位数 •中位数的概念

•中位数的求法 6.3 众数 •众数的概念 •众数的求法 总结 本教材综合了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各个重点内容,涵盖了有理数、代数式、坐标系、相似、图形的变换以及数据的分析等多个部分,内容丰富、易于理解。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章节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数学运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考试,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数学成绩并不理想。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差,思维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低。整体来看,低分多,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实数和相交线及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及其证明;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不等式的具体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特别是独立探索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

四、教材分析 第5章,交线和平行线:本章主要研究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本章重点介绍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是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七章,平面笛卡尔坐标系:本章主要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及应用。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理解平等的基本属性;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本章的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实用的问题。 第八章:二元线性方程组和不等式:本章主要研究线段和角度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区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度的性质和计算;了解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和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度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深入研读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搞好每一节课,看好每一张试卷,做好每一节课,组织好每一次考试。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数学特长生。

新人教版初中7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最新)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5.1 相交线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3 平行线的性质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5.4 平移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六章实数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6.1 平方根 9.1 不等式 6.2 立方根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6.3 实数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7.1 平面直角坐标系 10.1 统计调查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1

2 课题: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 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阅读课本P 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合作探究】 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例如: (1)∠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 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2)∠AOC 和∠BOD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 2.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43 2 1O D C B A 3.用语言概括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的两个角叫邻补 _O _D _C _B _A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熟悉直角三角形、集合、比例、百分数等基础概念; •学会解决基础的数学问题; •熟悉各种图形的性质及其运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发现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勤奋精神和团结互助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概念及其性质; •集合的概念、运算及其应用; •百分数的概念、应用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运用; •掌握集合的应用和差集、交集、并集的计算方法; •熟练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集合、百分数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讲授环节 第一节:直角三角形 1.通过视频教学和图片演示,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勾股定理 等基础知识; 2.给学生进行直角三角形的绘制和测量,帮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 质和计算方法; 3.给学生练习相关题型,加深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节:集合 1.通过实例演示,讲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差集等概念和相关运 算; 2.给学生进行集合的绘制和计算,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操作方法; 3.给学生练习常规题型,加强对集合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节:百分数 1.通过实例解题,讲解百分数概念和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给学生练习各种应用场景下的百分数计算,强化对百分数知识的运用。 3. 练习环节 在课程末尾,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解答。考 察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 4. 总结环节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掌握和总结。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 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改进。 四、教学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数学教材和配套习题册 •视频教学资料、图片展示 •课件、教具、练习册等 五、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分析、小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进行评估, 检验教学效果。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进行课程调整和教学设计的优化。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二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7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7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理解负数没有平方根及非负数开平方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能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及其近似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方与开平方这一对互逆运算的辩证关系,感受平方根在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 【教学难点】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教具准备】小黑板科学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七年级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个学期,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八年级的数学知识,这个学期的知识将会更加有趣。 2板书:实数 1.1 平方根 二新授 (一)探求新知 1探讨:有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如果有,那它的边长是多少?(少数学习超前的学生可能能答上来)这个边长是个怎样的数?你以前见过吗? 2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像(2.82842712……)这样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就叫做无理数。

3你还能举出哪些无理数?(,)1/3是无理数吗? 4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二)知识归纳: 1板书:1.1平方根 2李老师家装修厨房,铺地砖10.8平方米,用去正方形的地砖120块,你能算出所用地砖的边长是多少吗?(0.3米) 3怎么算?每块地砖的面积是:10.8120=0.09平方米。 由于0.32=0.09,因此面积为0.09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0.3米。 4练习: 由于( )=400,因此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 )厘米。 5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遇到要找一个数,使它的平方等于给定的数,如已知一个数a,要求r,使r2=a,那么我们就把r叫做a的一个平方根。(也可叫做二次方根) 例如22=4,因此2是4的一个平方根;62=36,因此6是36的一个平方根。 6说一说:9,16,25,49的一个平方根是多少? (三)探求新知: 14的平方根除了2以外,还有别的数吗? 2学生探究:因为(-2)2=4,因此-2也是4的一个平方根。 3除了2和-2以外,4的平方根还有别的数吗?(4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两个:2与-2。) 4结论:如果r是正数a的一个平方根,那么a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两个:r与-r。 5我们把a的正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把a 的负平方根记作-。 60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一个:0。 0的平方根记作,即=0。 7负数没有平方根。 8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叫做开平方。 (四)巩固练习:

初一下册数学课程教案

初一下册数学课程教案 初一下册数学课程教案1 教材分析 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初一下册数学课程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重点)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重点、难点)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类型一】对顶角的识别 下列图形中∠1与∠2互为对顶角的是() 解析:观察∠1与∠2的位置特征,只有C中∠1和∠2同时满足有公共顶点,且∠1的两边是∠2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对顶角只看两点:①有公共顶点;②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类型二】邻补角的识别 如图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__. 解析:根据邻补角的概念判断:有一个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延长线.∠1和∠2、∠1和∠4都满足有一个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延长线,故为邻补角.故

答案为∠2和∠4. 方法总结:邻补角的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相邻且互补.但需要注意的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互补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探究点二:对顶角的性质 【类型一】 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 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若∠BOD =42°,OA 平分∠COE ,求∠DOE 的度数. 解析: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可得∠AOC 与∠BOD 的关系,根据OA 平分∠COE ,可得∠COE 与∠AOC 的关系,根据邻补角的性质,可得答案. 解:由对顶角相等得∠AOC =∠BOD =42°.∵OA 平分∠COE ,∴∠COE =2∠AOC =84°.由邻补角的性质得∠DOE =180°-∠COE =180°-84°=96°.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在图中找出对顶角和邻补角,根据两种角的性质找出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类型二】 结合方程思想求角度 如图,直线AC ,EF 相交于点O ,OD 是∠AOB 的平分线,OE 在∠BOC 内,∠BOE =1 2 ∠EOC ,∠DOE =72°,求∠AOF 的度数. 解析:因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较复杂,所以想到列方程解答,根据观察可设∠BOE =x ,则∠AOF =∠EOC =2x ,然后根据对顶角和邻补角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设∠BOE =x ,则∠AOF =∠EOC =2x .∵∠AOB 与∠BOC 互为邻补角,∴∠AOB =180°-3x .∵OD 平分∠AOB ,∴∠DOB =12∠AOB =90°-3 2x .∵∠DOE =72°,∴90°- 3 2 x +x =72°,解得x =36°.∴∠AOF =2x =72°. 方法总结:在相交线中求角的度数时,就要考虑使用对顶角相等或邻补角互补.若已知关系较复杂,比如出现比例或倍分关系时,可列方程解决角度问题. 【类型三】 应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如图,要测量两堵墙所形成的∠AOB 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请 你写出测量方法,并说明几何道理. 解析:可以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把∠AOB 转化到另外一个角上. 解:反向延长射线OB 到E ,反向延长射线OA 到F ,则∠EOF 和∠AOB 是对顶角,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 (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 (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 (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 (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 25.如图,直线EF∥GH,点B、A分别在直线EF、GH上,连接AB,在AB左侧作三角形ABC,其中∥ACB=90°,且∥DAB=∥BAC,直线BD平分∥FBC交直线GH于D (1)若点C恰在EF上,如图1,则∥DBA=_________ (2)将A点向左移动,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 (3)若将题目条件“∥ACB=90°”,改为:“∥ACB=120°”,其它条件不变,那么∥DBA=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1,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等于40°,则∥2等于() A.50° B.60° C.140° D.16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 2.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3.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 数学思考 1.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通过探究的大小,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了解两个方向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 1.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4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广泛性,能利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2、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数量表示图形位置,几何问题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书P105画面并提出问题,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壮观的背景图案,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 原来,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如第10排第25列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举黄花)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章。类似用“第几排第几列”来确定同学的位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参于教学活动 (1)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师:只给一个数据如“第5号”你能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吗?为什么?要确定必须怎样? 生:不能,要确定还必须知道“排数”。 (2)教师书写平面图通知,由学生分组讨论。 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2,4),(4,2),(3,3),(5,6)。 师:你们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①怎样确定你自己的座位的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吗? 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 (3)让学生的问题都是通过像“9排8号”,第2列第4排,这样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前面的表示“排数”后面的表示“列数”。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4)在生活中还有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p46的练习。 四、布置作业

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教案5篇

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教案1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3、代数式值的意义 其中列代数式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讲述一下这三点知识的主要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以及后面所要学的乘方、开方)将数及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字母也叫代数式。如:5,a, 4x, ab, x+2y, , a2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⑴在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 ”或者省略不写。如3×a 可写作3· a或3a, 2×(x+y)可以写作2·(x+y)或2(x+y)。 ⑵数字与数字相乘时乘号,仍然用“×”,不宜用“· ”,更不能省略不写。 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⑷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如s÷t写作。 ⑸代数式中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写成假分数与字母相乘的形式,如应写作。 (6)两个代数式相乘,应该用分数形式表示。 3.代数式值的意义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

做代数式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①棱长是acm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cm3。 ②温度由t°c下降2°c后是___°c。 ③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千克。 ④a和b 的倒数和是___。 ⑤a和b的和的倒数是___。 解:① a3 ②(t-2) ③(1+10%)m ④ ⑤ 说明:⑴列代数式的关键在于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说法,要仔细进行对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分段考虑,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⑵像a3 ,(1+10%)m 这样的式子后在可直接写单位,像t-2这样的式子,需写单位时,要将整个式子用括号括起来。 例2、用代数式表示 ⑴被4整除得 m的数 ⑵被2除商为 a余1的数 ⑶两数的平均数 ⑷a和b两数的平方差与这两数平方和的商 ⑸一项工程,甲独做需x天,乙独做需y天完成,甲乙两人合做完成的天数。⑹某人先用v1千米/时速度行完全路程的一半,又用v2千米/时的速度行完另一半,若全路程长为a千米,用代数式表示此人行完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⑺个位数字是8,十位数字是 b 的两位数。 解: ⑴4m ⑵2a+1 ⑶设这两个数分别为a、b、则平均数为。 ⑷ ⑸ ⑹ ⑺10b+8 分析说明: ⑴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称a能被b整除。

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电子教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电子教案 标题: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电子教案 教案一:整数的认识和运算 1. 教学目标: - 了解整数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 能够应用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 - 整数的概念和特点; - 整数的加法运算; - 整数的减法运算; - 实际问题的解决。 3. 教学步骤: -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整数的思考和讨论; - 概念讲解:简明扼要地介绍整数的概念和特点; - 加法运算: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整数的加法运算规则; - 减法运算: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整数的减法运算规则; - 实际问题解决: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整数知识解决问题。 4. 教学方法: -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演示法:通过示例演示整数的运算步骤和解题思路; -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促进互动和交流。

5. 教学资源: - 教材: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 实际问题:准备一些与整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6. 评估方式: - 在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解题,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 - 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整数运算的掌握情况; - 定期进行课堂练习和考试,检验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教案二: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性质 1. 教学目标: -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及其特点; - 掌握平面图形的命名和性质; - 能够应用平面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 - 常见的平面图形及其命名;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 正方形的性质; - 实际问题的解决。 3. 教学步骤: -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平面图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兴趣;- 图形命名:介绍常见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 平行四边形: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练习巩固;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1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备课人:韩贺敏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受观看、操作、想像、推理、沟通等活动,进一步进展推理力量和有条理表达力量. 2.把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究并把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推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假如∠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假如∠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假如∠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假如∠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假如∠9=_____,那么AD∥BC;假如∠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以下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以下推断中正确的选项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推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备课人:韩贺敏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受观看、操作、想像、推理、沟通等活动,进一步进展空 间观念,推理力量和有条理表达力量.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敏捷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2021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 ℃和零下5 ℃,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 g,记作+0.02 g,那么-0.03 g 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壹五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 B.-3 C.-2.5 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一三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篇) 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 2.2数轴。这一节是学校数学中特别重要的内容,从学问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讨论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肯定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同学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肯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同学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同学学习状况分析 (1)学问把握上,七班级的同学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肯定很深刻,很多同学简单造成学问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解并描述; (2)同学学习本节课的学问障碍。同学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同学不易理解,简单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洁明白、深化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班级同学的理解力量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同学的好动性,留意力简单分散,爱发表见解,盼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同学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同学的爱好,使他们的留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另一方面要制造条件和机会,让同学发表见解,发挥同学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同学已有学问、阅历动身讨论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学校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同学思索: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良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仔细分析它的作用,使同学从直观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直线、数轴都是特别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同学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同学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把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同学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同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使同学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七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七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展开。我们应当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 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运用(1) 第10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运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公道性。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应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 2.彻底知道题意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进程 一、情境引入。 小刚与小玲一起在水果店买水果,小刚买了3千克苹果,2千克梨,共花了18.8元。小玲买了2千克苹果,3千克梨,共花了18.2元。回家路上,他们遇上了好朋友小军,小军问苹果、梨各多少钱1千克?他们不讲,只讲各自买的几千克水果和总共的钱,要小军猜。聪明的同学们,小军能猜出来吗? 二、建立模型。 1.怎样设未知数?

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摸索: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 三、练习。 1.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_、的方程,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2.P38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运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五、作业。 P42。习题2.3A组第1题。 后记: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运用(2) 第11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运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公道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