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显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目前的学术界对于《山海经》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仅仅限于中国,一种认为包括了整个亚洲圈,而第三种看法更为大胆,认为覆盖了整个世界,《山海经》就是古代的世界地图。《山海经》古时称为《山海图》,从名称上来看,应有图,而今不存。很多人都认为《山海经》仅仅是一本神话书,因为里面所描述的一些东西在中国不存在。而实际上《山海经》很可能是一本世界地理书,上面标满了各方的地理,物产,历史演变以及风土人情氏族,书中的很多东西要在世界范围内找。这是一种很新颖的假设,虽然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支撑它,但是也已经在考古学和语言学上找到了一些可以证明它的论据。

若干年来,历史书上都说,是意大利人哥伦布于十一世纪首先发现了美洲,然而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根据经上所说《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他在北美试着进行按经考察,经过几次失败,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他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此实地勘察,他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美洲,特别是在墨西哥发现了大量具有我国殷商时代至宋朝以后文化特征的文物和文化遗迹。据统计,其中已发现汉字59个,加上重复的汉字,共计已有140多个。从这些汉字的字体上看,从殷朝到宋朝,几乎都有。墨西哥的基奇霍夫教授说:“在欧洲人入侵以前,当地居民使用的所谓阿兹特克历法,便是中国人发明的。”

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也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例证。在上古时,人类只有

一种语言,世界大同,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氏族或称部落。每个不同的氏族有着不同的分工,有专司天文,有专司地理,有的专司农耕,彼此之间没有歧视,皇族的部落之间的转换我们后人称为“禅让”。所谓黄帝活了几百岁不过是黄帝的氏族掌握皇权几百年而已,并不但指那个人。《圣经》中记载,上古的人类为了为了上到“天”,建造史前巨观“通天塔”,但通天塔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未造好便倒塌了,于是参加建造的各个氏族之间相互埋怨,诋毁,互不信任,不欢而散,氏族之间的隔阂造成互相之间的不向往来,语音便产生了变异,渐渐的连语义也发生了变化,记录的符号也变得越来越不一致了。而在中央帝国,皇族使用的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傲慢的皇族将他们的旨意传达给信使,信使再口头转告臣民以及下属的氏族,而那些地处遥远的氏族将听到的口头旨意以简单的十多个语音符号记录下来,这便是拼音字母的由来。

根据语音,山海图中许多地名现在大都存在,北方的部族勾龙氏,又称皋落氏即今天的俄罗斯;邻族白龙氏就是白俄罗斯;石夷也就是柘夷,独逸,即德意志,戎民即是日耳曼;方氏为法兰西;夸父为斯拉夫;奄兹为英吉利,乌孙为英格兰人的祖先撒克逊人;其邻大月氏为今天的威尔士。在非洲,共工之臣相柳所居的赫胥为今天的埃及,相柳即法老的另一读音,禹杀相柳,筑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为众帝之台。共工之台即胡夫金字塔,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面冲南方,不用说就是狮身人面像,西方称为司芬克斯;寿麻即索马里。

虽然关于山海经是世界地图的假说依然缺乏很多事实证据,有一部分是来自传说,但是传说也有其合理性,尤其是当细细研究东西方神话传说时,就会发现其中有共通的部分。综上所述,山海经是世界地图的这种假设冲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根据这个思路研究下去,也许真的会有更多更重大的发现与突破。

世界地图填充空白图

【练习1】在“东西半球图”上适当处填注下列内容:

)四大洋、七大洲的1标注大洲界名名称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白令海峡、丹麦海峡、巴拿马运)3河、德雷克海峡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加里曼丹岛、马达加斯加岛、火地岛 )里海、地中海、波4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 1

2

3 一、在世界地图中找到下列地理事物:

o N、30o N60;、、、、E60o E90o E120o E150o E o画出.1亚洲———30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半岛):欧洲、亚洲、非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马(群岛和岛屿):日本列岛、台湾岛、海南岛南半岛、堪察加半岛、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斯里兰卡岛;2来群岛(包括吕宋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等大小万多座岛屿)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波斯湾、红(边缘海):白令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苏伊:海、黑海、地中海;(海峡与运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乌拉尔河、:士运河。(河流)4 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珠江;(湖泊):贝加尔湖、咸海、里海、死海;(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乌拉尔山、大高加索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根据陆地和海洋的轮廓特点、经纬度分布(图1-1-4),回答下列问题:

山海经其实是世界地图

山海经其实是世界地图 《大荒西经》中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也类似狮身人面像?)。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西海当时为地中海,西海之南,也就是在地中海南方。流沙当指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沙海的古音),流沙之滨,在撒哈拉大沙漠边沿。 赤水为红海,上古时旁有国家名阿卡德(阿卡德,就是红的意思)。 黑水指青尼罗河。 弱水之渊,指东非大裂谷河湖海环绕,其四面有维多利亚湖,尼罗河,红海,印度洋。 炎火之山即乞力马扎罗山。 从地理位置看只有位于非洲的肯尼亚以及埃塞额比亚一带符合条件,昆读音就是肯,仑指land也就是陆地,和尼亚同意。 西王母即西方称的示巴女王,西王母拜见过西巡的穆天子(即周穆王),而示巴女王也去觐见过所罗门,指的就是同一个事。近代埃塞额比亚最后的皇帝还自称是所罗门与示巴女王的血脉。 东非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是应该有它一定的道理的。 ...... 《海内经》:"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白马即现在的巴 尔干半岛,鲧的封地就在巴尔干的夏(希腊)。 希腊南方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的克里特即为启的古代读音,岛上的米诺斯文 明的米诺斯即是禹的古音。 伏羲氏时,埃及为居南的南岳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 赫胥居南" ," 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 ,就是共工据有上埃及。后祝融氏族迁往埃及,获得共工之位,占据整个埃及。原共工之臣相柳臣服于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为鹰图腾,下埃及为蛇图腾。 ...... 狮身人面像一提起埃及,大家都会想到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那么狮身人面像究竟是谁的造像呢? ...... “台(共工之台)之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这就是狮身人面像,似乎更应该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对。古埃及人似乎更喜欢蛇一些。下埃及的图腾就是蛇。蛇身,人面,披发,在共工之台侧,应为共工之造像。 上古留下的伏羲女娲图都为蛇身人面,看来上古人类更喜欢用这样来描绘部落的首领。 狮身人面像在西方又称“司芬克斯”,而上古时,共工氏族的社会分工就有“司分”之职。 ..... 郭沫若先生曾经考证巴比伦的古十二岁名即中国古代的黄道周天之十二宫,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山海经与现代世界地理的惊人吻合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化典籍,但由于它所记载事物的广博性与儒家不同,因此一直被视为荒诞不经的怪书,实际上《山海经》是一部记录远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著,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这种生存与发展所凭依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这本书里所包含的密码是你绝对无法想象的,当年西周发生内乱,一个王子-朝带着大批的周市典籍(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藏书)投奔楚国,但是由于楚国也内乱,王子朝一行没有到达楚国,而是神秘的消失了,这批典籍在之后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现在我们有理由推测这批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的典籍是被王子朝藏起来了。 而这批图书恰恰可以证明中国的历史绝对不只是区区五千年,而是有着更加灿烂更加文明的悠久历史。 篡位后的周敬王向王子朝追索周室典籍,而王子朝以死拒绝交出典籍。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与此同时,老子(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官长)可能因参与秘藏周室典籍之事,遂被迫辞职,大约此后不久,老子便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隐去。王子朝死后那些流落江湖的远图书馆巫师和学者正是根据这批上古典籍编写出了旷世奇书《山海经》。编写《山海经》这样的大部头著作,需要编写者有着充裕的时间、充足的财力,并且没有或少有世俗杂务的干扰;显然,这样的条件乃王子朝一行的后裔所充分具有的,而这种工作也成为他们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乐趣。,《山海经》极为谨

慎地回避任何与现实有特定关系的事件,当亦有其苦心。即作者或编写者出于某种现实的考虑而竭力想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有点象寻山隐修会,呵呵。 <<山海经-大荒东经>>称:''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蹲其上,张其两耳。’’这个记载很容易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山上有门状结构物,用以观测日月的升落,从而判断季节时辰,你有联想起什么呢? 大禹治水过程中,曾经建有众帝之台,它们是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共工台,这些台现在哪里?山海经记载的台的守护神陆吾是人面虎身的怪物,在<<海内西经>>里又被称作开明兽,它的身躯体大类虎,它站立在昆仑之上,注视着东方,这些台的主人为什么要向往东方呢,为什么黑人古代又被称为昆仑奴呢? 楼兰古国消失在荒漠之中,我们知道它曾经存在过,因为有考古证据。和氏璧在战国群雄的硝烟中失踪,我们不怀疑它曾经存在过。因为有典籍记载,但是山海经所言渤海之东(今日太平洋)有五座仙山,即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山上有众多仙人居住,由于天灾人祸,岱舆、员峤二山(实为海岛)沉没海中,无数居民逃往它处,还有的人从才在水中居住,这个古老的故事长期被人们视为神话,因为没有证据了,可是最近西方学者证实了大西洲、太平洲的曾经存在,也许海底真的住着麦克,哈里斯:) 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山海经要分海内篇和海外篇,直到我看到一篇报道美国地理考古女学者的文章,转载: “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试着进行按经考察,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国古代的旅行者一样,用双脚去丈量勘测那些山脉。她的方法是:《山海经》中的中国古人让你向东,你就向东,让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会发现什么。 经过几次失败,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真是令人惊讶:一个美国人,研究了中国学者都难以读通的《山海经》,并且据此实地勘察,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美国女学者默茨博士研读了《山海经》,并亲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后,由衷的赞叹: 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山海经》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山海经》 【本文插图,除特别说明外,均由知名画家黄箫老师提供,特此感谢!】有很多喜欢怪物的朋友经常问我:道长你干嘛不聊聊《山海经》?我其实很喜欢《山海经》,但只限于通读过几遍,深入研究做不到。而且《山海经》看似几万字,比《西游记》少得多,其实这里面的道道比《西游记》复杂得多得多,要真聊起来,少不得又要开一百讲。然而绝大多数内容,因为涉及到上古文献,会非常枯燥乏味。除非有经济上的支持,或者改写成小说,如果只追求阅读量,贫道是不会聊《山海经》的。所以只能从浮皮表面聊一聊。一、《山海经》是个混合体在聊《山海经》之前,有必要列几个常见的问题,比如:《山海经》写的山和海,是不是真的?《山海经》写的是中国大陆吗?《山海经》写的是日本吗?《山海经》写的是美洲吗?……其实,只要您看过贫道《西游记》的解读就会有一个认识:一部古书,往往并不是一个一次成型的整体,由一个作家花个一年半载写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来源,叠加而成的。而《山海经》正是如此。它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这是上古文献的共同规律)。所以,里面的东西,也是真实和想象共存,是真假参半的。所以,不能笼统的问《山海经》到底靠不靠谱,只能这样回答:1)《山经》和《海经》原来很可能

是分开的。只是汉代以后才合起来叫《山海经》。2)总的来说,越是靠中原地区的,记载就越靠谱;越是靠外围的,记载就越瞎编乱造。第一个答案告诉我们:《山海经》从开始并不是一个统一体。甚至《山经》和《海经》就是两拨人写的,世界观都不太一样,写的完全是两回事。就像麻辣锅底和清汤锅底既可以分开上,也可以合起来叫“鸳鸯锅底”;相声《文章会》和《大保镖》可以分开说,也可以合起来说一个《文武双全》。但麻辣锅和清汤锅,并不存在谁包容谁的关系。基于这个道理,想给《山海经》整体画一幅地图,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有一个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离自己越近的越熟悉,认识越贴近真实;离自己越远的越模糊,越掺杂着想象。现在有个时尚名词,叫“异域想象”。我的老家是河北,小时候还没有高铁,火车飞机也没那么发达,所以不要说对外国,就是对黑龙江、四川、新疆甚至近在咫尺的北京、河南都充满了“异域想象”。我10岁时,心目中的黑龙江到处出没着东北虎,四川到处能看见大熊猫,所有的新疆人每顿饭都是烤羊肉串就葡萄干。所有的北京人民都是正义感爆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而河南是一片汪洋——天知道我怎么会有的这个印象,好像我小时候河南闹过几次水灾。即便是今天,我身边一些不太出门的人,“异域想象”也是空前的发达,比如认为陕西人不管是汉中人、西安人还是延安人,一定是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显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目前的学术界对于《山海经》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仅仅限于中国,一种认为包括了整个亚洲圈,而第三种看法更为大胆,认为覆盖了整个世界,《山海经》就是古代的世界地图。《山海经》古时称为《山海图》,从名称上来看,应有图,而今不存。很多人都认为《山海经》仅仅是一本神话书,因为里面所描述的一些东西在中国不存在。而实际上《山海经》很可能是一本世界地理书,上面标满了各方的地理,物产,历史演变以及风土人情氏族,书中的很多东西要在世界范围内找。这是一种很新颖的假设,虽然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支撑它,但是也已经在考古学和语言学上找到了一些可以证明它的论据。 若干年来,历史书上都说,是意大利人哥伦布于十一世纪首先发现了美洲,然而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根据经上所说《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他在北美试着进行按经考察,经过几次失败,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他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此实地勘察,他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美洲,特别是在墨西哥发现了大量具有我国殷商时代至宋朝以后文化特征的文物和文化遗迹。据统计,其中已发现汉字59个,加上重复的汉字,共计已有140多个。从这些汉字的字体上看,从殷朝到宋朝,几乎都有。墨西哥的基奇霍夫教授说:“在欧洲人入侵以前,当地居民使用的所谓阿兹特克历法,便是中国人发明的。” 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也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例证。在上古时,人类只有

《山海经》的秘密

《山海经》的秘密 《山海经》是一本记载着奇诡怪物和神灵的古书,一本“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的荒诞之作。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非常懊恼,因为其中纷繁复杂的山水地理,使人如坠迷雾;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又极其向往,因为其中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使人如临仙境。在成功地穿梭于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故纸堆后,《山海经》的神秘,于今,愈加的耐人寻味,引人发思! “五藏”与“五脏”之间的趣味解读,大陆地球位置与五脏人体的相吻合;按“河”索“山”,拨开山海经地理迷雾,谜一样的黄河,纷繁的昆仑!曾经沧海为桑田,“青海”一名亦源于此;传说中的“泛天之水”,浊浪滔天;“浊”与“濁”,“濁”与“蜀”,是巧合,还是必然?一张现代电子卫星地图,让我们不得不打破几千年的思维成规;也许,对于大自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一、地球的五脏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二、麻烦的黄河源与昆仑山 一直以来,人们都想从《山海经》里按图索骥地找出对应的山水来。可是,结果总是被这些云里雾里的山水搞得稀里糊涂,根本无法对上号。恰好,这些山上又生长或居住着人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奇形怪状的动植物或神灵。

山海经 原文与译文对照版

《山海经》 卷一【南山经】 原文: 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音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音遇)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音生),食之善走。 丽(音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音假)疾。 译文: 南方第一条山系之首是鹊山。 鹊山的首峰叫招摇山,它雄踞西海之滨,山上有很多桂树,盛产黄金、玉石。 有一种草,它的样子像韭菜但开着青色的花,名叫祝余,吃了就不会感到饥饿。 有一种树,它的样子像构树但有树上有黑色的纹理,会发出四射的华光,名叫迷榖,佩戴它的(枝条、花叶)就不会迷路。 有一种野兽,它的名字叫禺长着白色的耳朵,四肢伏地而行也能人立奔走,它的名字叫狌狌,吃了它就能疾步如飞。 丽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流注入海,水中盛产一种名叫育沛的东西,佩戴它就不会长寄生虫。 原文: ⑵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音掩)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译文: (离开招摇山)再向东三百里,有座堂庭山, 山上长着许多多棪木,有许多白猿, 盛产水晶和黄金。 原文: ⑶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音猿)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译文:

(离开堂庭山)再向东三百八十里,有座猨翼山, 山中到处是怪兽,水中尽是怪鱼, 盛产白玉,蝮蛇毒虫遍布其k , 还有许多怪蛇,和奇怪的树木, (山势险峻)无法攀登。 原文: ⑷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音纽)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音毁)尾,其名曰旋龟, 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译文: (离开猨翼山)向东三百七十里,有座杻阳山,山南多产赤金,山北多产白金。 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马,头是白色的,身上的斑纹像老虎但尾巴是赤红的,发出的声音像人在歌唱,它的名字叫鹿蜀,披上它的皮毛(亦有可能是指佩挂鹿蜀的骨头牙齿)就能子孙满 堂。 怪水从这里发端,向东流入宪翼河。水中有许多黑色的龟,形状像龟但头像鸟尾巴像蛇,它的名字叫旋龟,发出的声音像劈开木头,佩挂旋龟的壳就不会有耳聋的疾患,还可以用来治 疗脚底(开裂的)老茧。 原文: ⑸又东三百里,曰柢(音底)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音协)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音陆), 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译文: (离开杻阳山)向东三百里,有座柢山,此地多水,但却没有草木。 有一种鱼,形状的像牛,却又要上岸居住,蛇一样的尾巴上还长有翅翼(或者蛇尾;还长有翅翼),它的羽毛长在肋下,它发出地声音像犁牛(的叫声),它的名字叫鯥(音陆),冬天蛰伏夏日复苏,吃了它就不容易生痈肿疾患。 原文:

从《山海经》的记载和人类迁徙地图相吻合说起

从《山海经》的记载和人类迁徙地图 相吻合说起 在《石破天惊重见昆仑》一文中论证了我们典籍中屡屡提到的圣山昆仑是位于非洲中部的鲁文佐里山,这里不仅仅是昆仑所在地,同时也是《圣经》里面记载的伊甸园和佛教里面的阿耨达,下面首先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1、人类起源地:非洲中部的鲁文佐里山和昆仑山、伊甸园、阿耨达的比较 鲁文佐里山和昆仑 首先,鲁文佐里山在非洲大陆的中央,符合昆仑在大地中央的记载;第二,鲁文佐里山从下往上分别是森林、草甸、雪峰,符合昆仑分为樊桐、悬圃、天庭三层的记载;第三,鲁文佐里山周围有四条大河向四面八方流淌,分别是刚果河、尼罗河、Nyaamagasani、Semiliki四条河流。其中尼罗河色白,刚果河色黑,Nyaamagasani色赤,Semiliki色青,符合文献记载的赤白青黑四色水。第四,鲁文佐里山是尼罗河的源头,符合大河之源的记载;第五,河水发源于鲁文佐里山的东北方,南流东注于维多利亚湖,符合文献记载的河水南流东注于无达;第六,河水在流入维多利亚湖以后,又从湖的北面流出,向北流入地中海,也符合入渤海又出海外的记载。

鲁文佐里山和伊甸园 首先,鲁文佐里山有四条河流,符合《圣经》记载的伊甸园里有四条河流,而且这四条河都是从同一个地方(伊甸)流出。第二,鲁文佐里山地产赤道附近,高温多雨,物产丰富,符合伊甸园物产丰富,非常美丽的记载。第三,和昆仑一样都是祖先最初生活的地方。 鲁文佐里山和阿耨达 首先,阿耨达所在的洲是阎浮提洲,此洲南部狭窄,北部宽阔。在现在的大洲中,非洲,南美洲和印度本身的南亚次大陆都符合,但是南亚和南美的南部太尖,不符合车厢形状,只有非洲符合;第二,阿耨达被称为无热池,阿耨本身就是清凉的意思,可见,阿耨达一带气温凉爽宜人。如果对无热池这个名字做一个猜测的话,无热池的周围应该是炎热的气候。如果周围都是凉爽的气候,那么就没有必要把这一处称为无热池,就像在北极不会出现凉风山,在热带雨林里不会出现绿洲这样的名字,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别性;第三,从阿耨达发源的大河有四条,四条河,有青黄赤白颜色之异,分别流向四面的大海。从昆仑发源的大河也有四条,颜色也各不相同,分别流向不同的方向;第四,阿耨达山附近有湖泊,在昆仑山周围有从极之渊,有弱水之渊环之,二者是高度相似;发源的大河分四色,青黄赤白,除了黄色不见于昆仑记载,其他均相同,在鲁文佐里山北面,也确实有黄色的河流。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鲁文佐里山就是中国文献里记载的昆仑山和基督教、犹太教记载的伊甸园,也是佛经记载的阿耨达。这里有黄帝之宫,也

《山海经》:全球最古老之地理书

《山海经》为最古老全球地理书 吕应钟教授 1979 年起,因研究中国古书中的UFO记录所需,曾购买并阅读不少历史、神话、考古等类书籍,对上古史及神话产生浓厚兴趣,于是投入很多时间专研古书,一股莫名的「寻史情怀」油然而生。其中以《山海经》一书给我很大的疑问,因为学界都认为山海经是神话,可是,我深入研究后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因为《山海经》自殷商至战国成书以来,以至于明朝胡应麟之前,都被视为「实用地理书」,胡氏以一己之见视其为古今语怪之书,后人便以神话大全看待《山海经》,我认为此为后世学界的大谬,至今也是如此。 不久又读到卫聚贤教授所著《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激起还原「世界上古地史」的雄心大志,但自己并非学历史出身者,此念头实在不自量力。1986 年,我认真的研究,并依书中记载自绘地图,画出了超过古代中国版图的山海经地图,当时直觉就认定《山海经》不仅是最古老之中国地理书,亦是最古老全球地理书,因为其描述内容广至全球。 我深深认为该书不仅描述美洲、亚洲、欧洲三洲之山脉、河流(流向)、矿物、动物、植物,更描述上古风俗民情以及信仰崇拜,并不是现代学者通认的「神话」而已。结果,我在文献中得知美国易经考古学会曾于70 年代,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台湾等地展出1972 年在亚利桑那州出土的许多零碎陶片,其中一件已有7000 年历史的古印第安人彩,其上刻划有易经文字。美籍华裔考古学家洪天水经过数十年考证,加上在圣地亚哥又出土破片,发现有9 个符号与中国半坡文化使用的表意符号完全相同,经过比对113 个标本,又将符号表意内容与中国古籍和易经印证,发现这些彩钵应是中国人自上古半坡氏族移居美洲的一个明证。 再加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考古学教授塔那,根据对9000 名哥伦布以前美洲印第安人、阿留申人和爱斯基摩人牙齿及骨骼的检查,作出美洲先民于2万年前来自中国北方的结论,他认为来自中国的移民可能分三批,一批是经由白令海峡陆桥的南缘移来,美国西北部的那狄恩印第安人则经由陆桥北缘从西伯利亚大丛林来到美洲,另一批为远洋渡海而来。 地球科学已证实白令海峡原本是连接亚洲和美洲大陆,此陆桥因14000 年前巨大的冰河溶解,海平面上升而淹没。而10 年前,一些欧美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约在3000 年前,即殷商末年,一批中国人就已来到墨西哥,由于在秘鲁出土的一尊奇特女神铜像,双手提着铜牌,其上铸有「武当山」三个南北朝时的汉字;在墨西哥又发现一方「大齐田人之墓」的墓碑,考证为战国或秦末从山东半岛横渡大洋来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山海经》

【本文插图,除特别说明外,均由知名画家黄箫老师提供,特此感谢!】有很多喜欢怪物的朋友经常问我:道长你干嘛不聊聊《山海经》?我其实很喜欢《山海经》,但只限于通读过几遍,深入研究做不到。而且《山海经》看似几万字,比《西游记》少得多,其实这里面的道道比《西游记》复杂得多得多,要真聊起来,少不得又要开一百讲。然而绝大多数内容,因为涉及到上古文献,会非常枯燥乏味。除非有经济上的支持,或者改写成小说,如果只追求阅读量,贫道是不会聊《山海经》的。所以只能从浮皮表面聊一聊。一、《山海经》是个混合体在聊《山海经》之前,有必要列几个常见的问题,比如:《山海经》写的山和海,是不是真的?《山海经》写的是中国大陆吗?《山海经》写的是日本吗?《山海经》写的是美洲吗?……其实,只要您看过贫道《西游记》的解读就会有一个认识:一部古书,往往并不是一个一次成型的整体,由一个作家花个一年半载写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来源,叠加而成的。而《山海经》正是如此。它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这是上古文献的共同规律)。所以,里面的东西,也是真实和想象共存,是真假参半的。所以,不能笼统的问《山海经》到底靠不靠谱,只能这样回答:1)《山经》和《海经》原来很可能是分开的。只是汉代以后才合起来叫《山海经》。2)总的来

说,越是靠中原地区的,记载就越靠谱;越是靠外围的,记载就越瞎编乱造。第一个答案告诉我们:《山海经》从开始并不是一个统一体。甚至《山经》和《海经》就是两拨人写的,世界观都不太一样,写的完全是两回事。就像麻辣锅底和清汤锅底既可以分开上,也可以合起来叫“鸳鸯锅底”;相声《文章会》和《大保镖》可以分开说,也可以合起来说一个《文武双全》。但麻辣锅和清汤锅,并不存在谁包容谁的关系。基于这个道理,想给《山海经》整体画一幅地图,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有一个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离自己越近的越熟悉,认识越贴近真实;离自己越远的越模糊,越掺杂着想象。现在有个时尚名词,叫“异域想象”。我的老家是河北,小时候还没有高铁,火车飞机也没那么发达,所以不要说对外国,就是对黑龙江、四川、新疆甚至近在咫尺的北京、河南都充满了“异域想象”。我10岁时,心目中的黑龙江到处出没着东北虎,四川到处能看见大熊猫,所有的新疆人每顿饭都是烤羊肉串就葡萄干。所有的北京人民都是正义感爆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而河南是一片汪洋——天知道我怎么会有的这个印象,好像我小时候河南闹过几次水灾。即便是今天,我身边一些不太出门的人,“异域想象”也是空前的发达,比如认为陕西人不管是汉中人、西安人还是延安人,一定是住窑洞吃肉夹馍;大连人一定顿顿吃海鲜;山西人一定个个

《山海经》与美洲

转载自《美国文摘》 一 我最早知道《山海经》与美洲有关系﹐是在连云山所著《谁先到达美洲》一书中﹐读到一则介绍﹕ 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根据经上所说《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他在北美﹐试?进行按经考察﹐经过几次失败﹐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述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查验出美国中间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真令人惊讶﹕一个美国人﹐研究了中国学者难以读通的《山海经》﹐并且据此实地勘察﹐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这件事的确让我着迷。 后来﹐我又读到贾兰坡先生为这个美国博士的著作《淡淡的墨痕》(《PALE INK》 ﹐中文译著名为《几近褪色的记录》)所撰写的序言。更令我惊讶的是﹐那位凭借双脚踏勘美洲几列山脉的美国学者竟然是位令人尊敬的女士。或许是不同译者的译名﹐使连云山先生将亨利艾特?墨兹误认为男性﹔或许是觉得独自一人冒险走遍4列山脉的人不可能是一位女子。有的译者将这位女博士的名字(Henrietta Mertz)译为亨丽艾特?茉芝 ﹐这样﹐中国读者一看便知是位女性。而《人民日报》驻海外记者袁先禄在一篇题为《墨淡情浓》的访问记中﹐将被访者的名字译为﹕亨丽埃特?默茨。 据我所知﹐袁先禄先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访问默茨博士的资深记者。遗憾的是﹐当我辗转寻访到袁先禄先生的夫人姚堤女士时﹐方纔得知袁先生已然病故﹔而默茨博士呢﹐在袁先禄八十年代初访问她时﹐已经八十多岁﹐如今二十年过去﹐想来她已不在人世﹐令人黯然。 好在袁先禄先生留给我们一篇《墨淡情浓》﹐读了这篇访问记﹐我们好像跟随袁先生一起﹐在风和日丽的芝加哥东南湖滨﹐造访了默茨女士。 还有她留下来的那本浸透她心血的著作。 在这本书的原著序言里﹐默茨博士回忆道﹐她是最先受到维宁(Edward Vining)有关著作的影响﹐并仔细研读了维宁翻译的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于是﹐"《山海经》里的这些章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手对证古本﹐一里又一里地寻踪查对并绘出地图……" 真是令人汗颜﹗一部中国上古流传至今的宝贵典籍﹐却是由一些欧美学者用尽心力地进行?再发现。 《山海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地理历史著作。清代毕沅考证其"作于禹益﹐述于

欧洲-北美-拉美-大洋洲世界空白地图

第一页A两极地区填图:

第二页 B 在澳大利亚图上填注: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美拉尼西亚、印度洋、太平洋、大分水岭、大堡礁、艾尔湖、堪培拉、悉尼、墨尔本、惠灵顿、墨累河。 一.请用红笔在非洲 图上填注:大西洋、 印度洋、阿拉伯海、 地中海、红海、苏伊 士运河、直布罗陀海 峡、莫桑比克海峡、 索马里半岛、马达加 斯加岛、几内亚湾、 刚果盆地、东非高原, 南非高原、埃塞俄比 亚高原、阿特拉斯山、 德拉肯斯山、乞力马 扎罗山、尼罗河、刚 果河、尼日尔河、赞 比西河、坦噶尼喀湖、 维多利亚湖、东非大 裂谷、好望角。

二,在欧洲上填注: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比斯开湾、冰岛、大不列颠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多瑙河、莱茵 河。 三.(1) 填出相应 的国家名 称。 (2)填注 图中字母 代表的城 市。

四,1.在两图中用汉字填注: (1)A.汉堡B.柏林C.法兰克福D.波恩E.慕尼黑 (2)河流:a.基尔运河b.莱茵河c.多瑙河d.鲁尔河 2.简析题: (1)德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 (2)德国的政府如何整治鲁尔工业区的? 五(欧洲东部和北亚) 1.读上图填注:a.摩尔曼斯克b.圣彼得堡c.莫斯科d.叶卡捷琳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e.新西伯利亚f.伊尔库茨克g.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2.在A、B、C、D四个工业区,分别有什么工业部门为主。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 3.简析题: 该国家海岸线漫长,为什么国内的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 六,在北美图上填注: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墨西哥湾、落基山、中央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五大湖的名称(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佛罗里达半岛、拉布拉多半岛、格陵兰岛。 六,在南美图上填注:大西洋、太平洋、加勒比海、德雷克海峡、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巴拿马运河、亚马孙河、拉普拉塔河、安第斯山、巴西高原、巴西、阿根廷、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利亚、伊泰普水电站。秘鲁,智利

山海经中的地理

山海经的地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化典籍,但由于它所记载事物的广博性与儒家不同,因此一直被视为荒诞不经的怪书,但同时,《山海经》也不同于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实际上《山海经》是一部记录远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著,它记述了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这种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这本书里所包含的神秘之处是你绝对无法想象的,它就像一部天书,让后人,甚至是前人,由衷地发出感叹。据说,当年西周发生内乱,一个名叫朝王子带着大批的国藏典籍(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藏书)投奔楚国,但是由于楚国同样发生了内乱,王子朝一行根本没有到达楚国,却离奇地消失了,这批典籍在之后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现在我们有理由推测这批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的典籍是被王子朝藏起来了。 而这批图书恰恰可以证明中国的历史绝对不只是区区五千年,而是有着更加灿烂更加文明的悠久历史。 篡位后的周敬王向王子朝逼要周室典籍,而王子朝以死拒绝交出。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与此同时,老子(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官长)可能因参与秘藏周室典籍之事,遂被迫辞职,大约此后不久,老子便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隐去。可以想象一下或是猜测一下,正是当年跟随王子朝一起出逃的那些人,他们也许知道这些珍贵的典籍流落何方,因此告知后人,而当这些人找到隐匿的书后,他们的眼前一定会是一番不同寻常的景象,面对诸多光彩四射的宝贝,他们的脑中或许闪现出某道灵光,指使他们做一件留给后世的秘密大事,那便是——创作《山海经》。这只是本人的一个无稽之想。这本《山海经》或是为了避免什么事件,而只字不提实事,不提现实中的人物,真令人费解!你认为呢? 真的,面对《山海经》谁不会有种进入奇幻世界的感觉呢?翻开尘封了千万年的典籍,我们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宏大的场面,山川河流、妖魔怪兽、神话传说等等这些奇异的世界之中,可谓是一本上古“百科全书”。 《山海经·大荒东经》称:“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蹲其上,张其两耳。”这个记载很容易让你联想到什么呢?——日本?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六座日月所入之山,山上有门状结构物,用以观测日月的升落,从而判断季节时辰,你又联想到什么呢?——英国? 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山海经》要分海内篇和海外篇,直到我看到一篇报道美国地理考古女学者的文章,转载: “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试着进行按经考察,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国古代的旅行者一样,用双脚去丈量勘测那些山脉。她的方法是:《山海经》中的中国古人让你向东,你就向东,让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会发现什么。 经过几次失败,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真是令人惊讶:一个美国人,研究了中国学者都难以读通的《山海经》,并且据此实地勘察,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美国女学者默茨博士研读了《山海经》,并亲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后,由衷的赞叹: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

《山海经》的神话地理

一.引言《山海经》既是一部挑战性的古书,又是我们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渊薮。在古代,它以异端邪说之渊薮的性质对"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思想方式提出挑战,对通行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法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在现代,它又给既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烦。无论是中国古时候的知识分类还是现代国际通行的学科体制,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方志学家,科学史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文学批评家,乃至思想史家均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但谁也无法将它据为己有。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却又同时属于所有学科。一般说来,20世纪以前,国人较多地把《山海经》视为地理著作(《辞海》"地理学"条目下云:"地理学一词始见于我国《易经.系辞》和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地理学》,我国最古的地理书籍有《禹贡》,《山海经》。")而自1903年西方的"神话"概念假道日本传入中国,人们较为普遍的把它看成是上古的神话著述。还可以再进一步追问:如果神话是幻想的产物,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又是怎样和作为科学理性产物的地理学统一呢?《山海经》的构成,带有明确的政治动机,它之所以出现,和上古文化走向大一统的政治权力集中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神话政治地理书。更确切的讲,它以山川地理志的外观表现着现实世界与神话时空交织的内容,而这种虚实相间,半真半假的空间图式之实质,则是服务于功利目的的宗教政治想象图景。只要从祭政合一(或政教合一)的远古社会的政治特色着眼,《山海经》的巫书性质和功能便容易理解了。那就是为走向一统的文化权力话语提供神权政治的空间证明,通过对各地山神祭祀权的局部认识和把握,达到对普天之下的远近山河实施一种法术性的全盘控制。二.地理与政治之缘地理学作为人类对现实生存空间的理性认识结果,在西方学术体系中一直占有着重要位置。一般又有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之划分。不过,随着20世纪以来科际整合的冲击,晚近的研究呈现出打破旧的学科划分,寻求新的交叉组合的趋势。其中地理学与政治学的结合引人注目。这种学科嫁接的结果就是一门边缘学科---地理政治学或政治地理学。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地理学的问题有时不能从地理学本身得到完满的解释,原因在于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非地理的因素制约,特别是政治和军事的因素(广义的政治又可将军事包括在内)。有法国学者认为,西文中的一些有关空间的比喻既是地理的,又是战略的,因为地理学就是在军事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到在地理话语和战略话语之间存在着概念的流通。地理学者的"地区"也就是军事区域(从regere,即"指挥"演变而来),"省份"一片被占领的领土(从Vincere,即"战胜"演变而来)。"区域"则使人想到"战区"。对此思想史家福柯表示:"人们常指责我迷恋于这些空间的概念,我确实对它们很迷恋。但是,我认为通过这些概念我确实找到了我所追寻的东西: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一旦知识能够用地区、领域、换位这样的术语描述,我们就能够把握知识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和播撒权力的效应的过程。当人们对它们进行再现的时候,能够指引人们通过区域、地区和领土这样的概念来思考支配的形式。政治--战略的术语表明了军事和管理把它们自己刻在话语的形态和材料上。"福柯认为,他与地理学专家的对话和交流足以导向一门能使双方都受惠的交叉学科。他在一次访谈中对法国的地理学杂志《希罗多德》的编辑说道:"我越是进行持久的研究,就越是认识到,对话语的形成和知识的谱系所进行的分析,不应该根据意识的种类,感知的方式和思想的形态来进行,而应该从权力的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出发:战略和战术通过对领土的移植、分界、控制,以及对区域的组织来实行,这就构成了某种地理政治学。" [!--empirenews.page--] 《山海经》虽然乍看起来确实像一部地理书,甚至还给人以科学实录的假象:不厌其繁地罗列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物产资源,方向里程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些虚实难辨的陈述,总体上看则是服务于特定功利目的的政治想象图景。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试图用纯实证的方法对《山海经》内容加以考实的种种尝试均不能令人如愿,不免陷入无尽纷争之中。我们若能从政治地理的观点去考察,也许能说明《山海经》的构成奥妙。与其说它记录着可以考实的地理知识,

山海经中的山

中国的山分布在南、西、北、东、中五大区域内外。 南方分布着(昔隹)山山系,即有(昔隹)山、招摇之山、堂庭之山、猨翼之山、杻阳之山、柢山、亶爰之山、基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共十座大山。它的地貌多是(鸟身而龙首),即兽形山垅田山头。 柜山山系,即有柜山、长右之山、尧光之山、羽山、瞿父之山、句余之山、浮玉之山、成山、会稽之山、夷山、仆勾之山、咸阴之山、洵山、虖勺之山、区吴之山、鹿吴之山、漆吴之山,共十七座大山。它的地貌多是(龙身而鸟首),即垅田区域兽形山头。 天虞山山系,即有天虞之山、祷过之山、丹穴之山、发爽之山、旄山、非山、阳夹之山、灌湘之山、鸡山、令丘之山、仑者之山、禺稾之山、南禺之山,共十四座山。它的地貌多是(龙身而人面),即垅田山地展现在人的面前。总计南方有大小山共四十座。 西方分布着华山山系,即有华山、钱来之山、松果之山、太华之山、小华之山、符禺之山、石脆之山、英山、竹山、浮山、羭次之山、时山、南山、大时之山、潘冢之山、天帝之山、皋涂之山、黄山、翠山、騩山,共十九座大山。以刀劈斧削的半壁华山最大,其它次之。 钤山山系,即有钤山、泰冒之山、数历之山、高山、女床之山、龙首之山、鹿台之山、鸟危之山、小次之山、大次之山、薰吴之山、(厂玄)阳之山、众兽之山、皇人之山、中皇之山、西皇之山、莱山,

共十七座山。其中有十座山是(人面而马身),即展现在人面前的是大山,其它七座山是(人面牛身),即展现在人面前的是牛形山。 崇吾山系,即有崇吾之山、长沙之山、不周之山、峚山、钟山、泰器之山、槐江之山、昆仑之丘、乐游之山、蠃母之山、玉山、轩辕之丘、积石之山、长留之山、、章莪之山、阴山、符惕之山、三危之山、騩山、天山、泑山、翼望之山,共二十三座山。其地貌都是(羊身人面),即高山展现在人的面前。 阴山山系,即有阴山、劳山、罢父之山、申山、鸟山、上申之山、诸次之山、号山、盂山、白於之山、申首之山、泾谷之山、刚山、刚山之尾山、英鞮之山、中曲之山、邽山、鸟鼠同穴之山、崦嵫之山,共十九座山,其地貌都属大山。总计西方有大小山共七十七座。 北方分布着单狐山系,即有单狐之山、求如之山、带山、谯明之山、涿光之山、虢山、虢山之尾山、丹熏之山、石者之山、边春之山、蔓联之山、单张之山、灌题之山、潘侯之山、小咸之山、大咸之山、敦薨之山,少咸之山、狱法之山、北岳之山、浑夕之山、北单之山、罴差之山、北鲜之山、隄山,共二十五座山,其地貌展现在人面前都是(人面蛇身),即展现在人面前的是委蛇大山。 管涔山系,即有管涔之山、少阳之山、县雍之山、狐岐之山、白沙之山、尔是之山、狂山、诸余之山、敦头之山、鉤吾之山、北嚣之

《山海经》的神话地理

《山海经》的神话地理 一.引言 《山海经》既是一部挑战性的古书,又是我们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渊薮。 在古代,它以异端邪说之渊薮的性质对"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思想方式提出挑战,对通行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法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在现代,它又给既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烦。无论是中国古时候的知识分类还是现代国际通行的学科体制,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方志学家,科学史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文学批评家,乃至思想史家均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但谁也无法将它据为己有。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却又同时属于所有学科。 一般说来,20世纪以前,国人较多地把《山海经》视为地理着作而自1903年西方的"神话"概念假道日本传入中国,人们较为普遍的把它看成是上古的神话着述。还可以再进

一步追问:如果神话是幻想的产物,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又是怎样和作为科学理性产物的地理学统一呢? 《山海经》的构成,带有明确的政治动机,它之所以出现,和上古文化走向大一统的政治权力集中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神话政治地理书。更确切的讲,它以山川地理志的外观表现着现实世界与 神话时空交织的内容,而这种虚实相间,半真半假的空间图式之实质,则是服务于功利目的的宗教政治想象图景。只要从祭政合一的远古社会的政治特色着眼,《山海经》的巫书性质和功能便容易理解了。那就是为走向一统的文化权力话语提供神权政治的空 间证明,通过对各地山神祭祀权的局部认识和把握,达到对普天之下的远近山河实施一种法术性的全盘控制。 二.地理与政治之缘 地理学作为人类对现实生存空间的理性认识结果,在西方学术体系中一直占有着重要位置。一般又有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之划分。不过,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