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海经》的神话地理

《山海经》的神话地理

《山海经》的神话地理
《山海经》的神话地理

一.引言《山海经》既是一部挑战性的古书,又是我们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渊薮。在古代,它以异端邪说之渊薮的性质对"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思想方式提出挑战,对通行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法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在现代,它又给既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烦。无论是中国古时候的知识分类还是现代国际通行的学科体制,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方志学家,科学史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文学批评家,乃至思想史家均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但谁也无法将它据为己有。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却又同时属于所有学科。一般说来,20世纪以前,国人较多地把《山海经》视为地理著作(《辞海》"地理学"条目下云:"地理学一词始见于我国《易经.系辞》和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地理学》,我国最古的地理书籍有《禹贡》,《山海经》。")而自1903年西方的"神话"概念假道日本传入中国,人们较为普遍的把它看成是上古的神话著述。还可以再进一步追问:如果神话是幻想的产物,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又是怎样和作为科学理性产物的地理学统一呢?《山海经》的构成,带有明确的政治动机,它之所以出现,和上古文化走向大一统的政治权力集中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神话政治地理书。更确切的讲,它以山川地理志的外观表现着现实世界与神话时空交织的内容,而这种虚实相间,半真半假的空间图式之实质,则是服务于功利目的的宗教政治想象图景。只要从祭政合一(或政教合一)的远古社会的政治特色着眼,《山海经》的巫书性质和功能便容易理解了。那就是为走向一统的文化权力话语提供神权政治的空间证明,通过对各地山神祭祀权的局部认识和把握,达到对普天之下的远近山河实施一种法术性的全盘控制。二.地理与政治之缘地理学作为人类对现实生存空间的理性认识结果,在西方学术体系中一直占有着重要位置。一般又有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之划分。不过,随着20世纪以来科际整合的冲击,晚近的研究呈现出打破旧的学科划分,寻求新的交叉组合的趋势。其中地理学与政治学的结合引人注目。这种学科嫁接的结果就是一门边缘学科---地理政治学或政治地理学。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地理学的问题有时不能从地理学本身得到完满的解释,原因在于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非地理的因素制约,特别是政治和军事的因素(广义的政治又可将军事包括在内)。有法国学者认为,西文中的一些有关空间的比喻既是地理的,又是战略的,因为地理学就是在军事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到在地理话语和战略话语之间存在着概念的流通。地理学者的"地区"也就是军事区域(从regere,即"指挥"演变而来),"省份"一片被占领的领土(从Vincere,即"战胜"演变而来)。"区域"则使人想到"战区"。对此思想史家福柯表示:"人们常指责我迷恋于这些空间的概念,我确实对它们很迷恋。但是,我认为通过这些概念我确实找到了我所追寻的东西: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一旦知识能够用地区、领域、换位这样的术语描述,我们就能够把握知识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和播撒权力的效应的过程。当人们对它们进行再现的时候,能够指引人们通过区域、地区和领土这样的概念来思考支配的形式。政治--战略的术语表明了军事和管理把它们自己刻在话语的形态和材料上。"福柯认为,他与地理学专家的对话和交流足以导向一门能使双方都受惠的交叉学科。他在一次访谈中对法国的地理学杂志《希罗多德》的编辑说道:"我越是进行持久的研究,就越是认识到,对话语的形成和知识的谱系所进行的分析,不应该根据意识的种类,感知的方式和思想的形态来进行,而应该从权力的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出发:战略和战术通过对领土的移植、分界、控制,以及对区域的组织来实行,这就构成了某种地理政治学。" [!--empirenews.page--] 《山海经》虽然乍看起来确实像一部地理书,甚至还给人以科学实录的假象:不厌其繁地罗列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物产资源,方向里程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些虚实难辨的陈述,总体上看则是服务于特定功利目的的政治想象图景。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试图用纯实证的方法对《山海经》内容加以考实的种种尝试均不能令人如愿,不免陷入无尽纷争之中。我们若能从政治地理的观点去考察,也许能说明《山海经》的构成奥妙。与其说它记录着可以考实的地理知识,

不如说反映的是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的知识生产模式。鉴于这一认识,我们把《山海经》当作知识社会学的对象来研究,要比把它当作地理知识来研究更具有学术价值。借用福柯的词,不妨把它视为"权力地理学"的一个古代中国个案。权力与地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地理方面的差异特征不只是科学研究所关注的,而且也是权力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福柯讲到18世纪末的地理大调查时说:"那时候人们在世界上到处旅行,收集资料。他们收集的并不是原始资料,他们真的是在探索,遵循着一种他们或多或少有着自觉意识的规划。我们在地理学可以找到很好的例子,证明惩罚系统地使用度量、探索和审查。"《希罗多德》杂志的编辑对此也表示了看法:"地理学家的功能是把资料收集到清单中去,这些资料是未经整理的,除了权力以外,没有什么人会对它感兴趣。权力需要的不是科学,而是大量的信息,权力的战略使它对这些资料能够加以利用。"了解到这一层,地理知识对于权力机器的效用和它在认识论上的非科学一面就不难理解。这种以怪异奇闻方式对异族异国信息加以编码的现象,表明了政治需要和权力作用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还改变叙述形式。地理政治的世界是一个巧妙结合而成的机制。地理政治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综合考虑产生这个总体的各种因素,以便更好地认识全局的性质。在古代中国"天人合一"式的思考方式作用下,地理现象和政治现象本来就不是截然分开的。古文献中有关生态政治的思想颇为引人注目,可视为政治地理观念的先河。古人叙述山川之形势,陈列物产之所出,实与国家之兴亡,天下之治乱息息相关。《国语.周语上》引伯阳父云:"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国)亡之徵也。""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可见在古人心目中,山川河流的秩序与人类社会的秩序就是如此唇齿相依,因果相系的。山川地理同人及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宗教思维惯常的解释是通过神灵作为中介者来建立这种关系。而抱有人本主义世界观古代思想家则以圣人或圣王来充任此一中介。《大戴礼记解诂》注引曾子曰:"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天地山川既然都是为圣人宗主天下而设定的,那么叙述地理和物产方面的知识也当然是为圣人治天下所用。这就是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政治地理观。受此影响,有关国土的观念当然是以某种山川地理的集体表象为根基的,不过,这种集体表象却又同史前信仰密切相关。《山海经》一书对此种古老的联系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书中每述及一地一山,必要交代当地的祭祀情况,各种奇异的山神形象也是屡见不鲜。如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迪韦尔热所说,我们目前掌握的有关史前期人与土地及环境关系的知识告诉我们,这种关系带有神秘和迷信特征:"土地、树木、植物、动物、河流、湖泊都被看作是可以与之保持人际关系的超自然力量。通过祭祀可以得到这种关系,违背禁忌就失去它们。从某种程度上讲,领土也被人格化、主体化了,而不是被看作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客体。"(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杨祖[!--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55页。)这些论述有助于理解《山海经》为何在记述山川形势和动植物分布之后总要归结到祭祀的仪节方面。只有通过世代相沿的祭祀礼仪的象征作用,圣王对国土的控制才会得到传统信仰上的支持。地理知识对于维系政治权力的绝对必要性也是通过祭祀活动而得到突出表现的。可知,政治地理学的前身必然是某种宗教政治的地理观。《山海经》可作为此种宗教政治地理的标本来看。三.同心方空间与"中国"中心的世界秩序现代的《山海经》研究者发现,这本书中反映的国土观念不同于儒者之"中国"观,乃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大世界观"。如蒙传铭所说:古代儒家相传之地理观念,谓普天之下,皆为中国;中国之外,则为四海。而《山海经》之作者,以为四海之内为"海内", "海内"之中有五山,而中国在焉。四海之外为"海外","海外"之外为"大荒","大荒"为日月所出入处,且在"海外"与"大荒"之间,尚有许多国家及山岳在焉。故就地理观念言之,儒家所谓天下,犹今言"中国";《山海经》之作者所谓天下,犹今言"全世界"也。这位学者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是:不论《山海经》的"大世界观"还是儒家的"中国"

观,都受制于同样一种自我中心式的想象作用,因而体现了政治地理观的特征。阅读《山海经》一书给人的深刻印象首先就是那五方空间秩序井然的世界结构。这种按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展开的空间秩序并不是从现实的地理勘察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而是某种理想化的秩序理念的呈现。以位于中央的《中山经》为轴心向外逐层拓展的同心方区域划分,更不是客观的现实世界的反映,而是一种既成的想象世界的结构模式向现实世界的投射。日本学者菊地利夫《历史地理学导论》一书指出,各学科中的空间概念有很大不同。研究者意识到,基于文化背景的空间认识与此类概念的使用密切相关。"来自生物学的报告指出,人类以其陆上生活的特有体形所能认识的空间,与鱼类和鸟类所认识的空间是根本不同的。精神病理学的报告指出,正常人所认识的空间与精神病患者所认识的空间也是根本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则告诉我们,不同文化的空间认识也各具特色。爱斯基摩人的地图标示着道路与河山弯曲的形状及其数值,图示出一天能够旅行多远;密克罗尼西亚人具有以星座和一系列岛屿为基准而标示出正确海路的非对象性海图;巴厘岛人通过方位来表述人类行为,如把桌子拉向南面,朝东方敲击钢琴等;人类是戴着’文化’这一滤色镜来认识空间的。"空间认识本身及其可能表现方式,因文化水准不周而有所差异。空间表现方式的建立有赖于社会公认的符号、手段和技术。同一文化集团所持的空间认识具有的共性,可以将其和其它文化集团相区别。所谓的"同心方"空间模式,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文化展开的层次结构,反映着由"中央王国"(中国)的自我中心意识所投射出来的辐射性的空间区域分布。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地学》中两次讲到中国上古流行的同心方地图传统。第一次是针对《禹贡》五服说而加的评语:在《禹贡》中似乎包含有一种朴素的同心方地图的思想。这种看法上从这部著作结尾的几句话产生的。这几句话说,从王都起,五百里之内的地带是"甸服",再向外五百里调谐同心带之内是"侯服",再次是"绥服",再向外是"要服",最后一个带是"荒服"。但是在文中并没有任何迹象足以证明这些带是同心方这一传统观点。这种观点很可能只是根据地是方形的这种宇宙观设想出来的。[!--empirenews.page--] 把中国与"非中国"统合在同一种空间构架之中的,应该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统性政治信念,诸如"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等。以政治强制性话语来创设和维系地缘上的一体认同,这是对地方主义各自为政局面的挑战。因为多元分立则为统治者带来离心的麻烦。大一统政治不肯容忍政治肌体皲裂的现象。所以总要消解多元,要竭力把各种各样的差异放置于众星拱月式的闭锁性空间结构之中,使"多"成为"一"的向心环绕展开方式。作为《山海经》地域观念基础的同心方式想象空间结构就是由此而生成的。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一统天下的政治观有必要取代小国寡民式地方主义, 其在《淮南子》中的表达最为典型:" 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是故槐榆与桔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 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淮南子.淑真训》)这里的同异比较法,语出《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种"同"的眼光也就是庄生在认识论上所标榜的"齐物"观。借助于此,"一切逻辑的区别都是不真实的和虚幻的"。(胡适《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1983年,第124页。)从原始人睁大好奇的眼光扫视周围一切的异己部落与异己民族,到早期哲人对"一"和"同"的体认,是地域性封闭格局被打破,文化间的交往和理解增强的表现。正是在春秋战国的多元纷争格局中孕育了统一的理念。同时期的老庄哲学也完成了对"一"的认识。用"一"的眼光来审视寰宇,才会有《山海经》这样的空前气魄的全景地图出现。它表面上好象在叙述地理和民俗知识,实际上在确认权力的统一,让四方之人对"一统河山"表示服从、认同。这也就是对所谓中央大帝国的朝贡体制的认同与屈从。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古汉语中"国"这一概念的发生学解析而获得更具体的认识。 "国"概念的产生也和同心方式的空间想象有关。《说文》:"国,邦也,从口从或。"《说文》释或字云:"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若把国或所从之口理解为

方形疆界,那么就符合古人以四方划界的地域观。象城邑之围拦或者城郭往往筑成方形。所以"国"字又兼指城或都城。陈梦家说:金文中的或字从戈从回。甲骨卜辞中亦有这回字形,"象邑外四界之形。"引而申之,大凡人为划界的区域均可称"国",即所谓"方国"。于是我们在《山海经》中看到众多的"国"。用武器(戈)来保卫一块人为设定的方形区域,这恐怕就是国(或)的造字初衷吧。对古汉语中"国"概念的语源透析还可以对照近年来考古学界关于中华文明国家起源的类型学理论。如苏秉琦依据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情况提出的"国家形态发展三部曲"说。他认为,"国"的发生经历了三阶段进化:古文化(原始文化)→古城(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或镇)→古国(高于部落的独立政治实体)。从标示最初意义上城乡分化的城镇,到形成地域文化中心的邦国,来自考古发现的实证材料和语源分析的结论就这样达成了吻合对应。最初的"国"既然是从城镇发展出的地方邦国,其数量就会相当可观。据《左传》哀公七年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可略知夏王朝建立之前,各地方邦国林立的情形。假如我们把"万国"这个夸大的数字缩小一百倍,那也还有一百国之多,这一数字同我们在《山海经》中看到的记述倒是相距不远。据统计,《山海经》中讲到的远方古国共有135个。去掉19个互相重复的,尚有116个古国。[!--empirenews.page--] 从以上论述可以了解到,国家的"国"原本不过是小小的城邑。这种人为划定的四方空间观念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展,经过投射和放大,才拓展为指代以都市为中心向四周展开的民族国家。如果不光把自己居住的都市看作是天下的中心,而且把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也看作是世界各民族所环绕的中央之国,那么就离"中国"这一充满了想象力和优越感的国家名称相去不远了。《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上一页[1][2][3]下一页是汉语文献中较早出现的"中国",与后世用法不尽相同。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反映着周人统领天下的中央意识。"畿"字同"国"(或)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从"戈"。根据字形表象的提示,一个护卫的是城,一个护卫的是田。看来要想确立中国的神圣位置,还非得凭借强大的武力不可。"绥"虽训"安",却是要靠对四方势力的征伐和镇压才可以换来的安宁吧。以上与"中国"原义相关的这些措辞,充分体现出周王朝所拥有的自我中心的政治幻觉,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无形中制约着国人的空间感知方式和语言习惯。而《山海经》的同心方想象世界也正可由此找到发生契机。总结上文,《山海经》用同心方的世界结构把处于中央帝国周围的各个"非中国"文化统合起来,用空间距离上的远近分布来取代彼此之间性质的差别。这就更充分地体现出《禹贡》所说的"四海会同",其实质在于从山河地理的"认识空间"组合来呼应大一统的帝国秩序。可以说《山海经》的政治地理图式奠定了中华文明一源中心观的原型。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文言文翻译练习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文言文翻译练习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令人痴迷的存在,它记述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山海经》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取材加工,成为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直接进入到现代影视剧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山海经》中是如何被记载的吧。 一 青丘之狐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山的阴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狐狸,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会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受毒热恶气的侵袭。 ——《山海经·南山经》 二 瑞鸟凤凰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

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它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山海经·南山经》 三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于东海。 译文:再向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长着很多柘树。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有一次去东海边游玩,不慎落入海中,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就化身为精卫,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想要把东海填平。——《山海经·北山经》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及山海经中的神兽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及山海经中的神兽 《山海经·北山一经》: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月雚]疏,可以辟火。《山海经·南山一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中凤凰猼訑(bòshī)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为畏从从:《山海经·东山一经》: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 帝江《山海经·西山四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文山、勾檷、风雨、騩之山,是皆冢

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婴毛一吉玉。熊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蛊雕《山海经·南山二经》: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讙[huān]《山海经·西山四经》: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夺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举父《山海经·西山四经》: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瑶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蝘渊。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狸力《山海经·南山二经》: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犰狳qiúyú《山海经·东山二经》: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精选10个)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一): 【精卫填海】 女娃是炎帝最宠爱的小女儿,模样长得纤秀,性格却很倔强。姐妹们都喜欢打扮,惟独她酷爱体育,尤其水上运动,游泳划船,跳水冲浪,无一样不爱,无一样不精。某日清晨,风和日而,正是出游的好时光。女娃驾一叶扁舟,在碧波荡漾的东洋大海上遨游。海风微微地吹拂,海浪柔柔地起伏,带着小舟往大洋深处漂去。 年轻单纯的女孩,哪明白世道险恶,仍陶醉在蓝色的温柔里。霎时间,平静的大海变脸了,微笑的太阳不见了,轻轻海风变得比刀刃还锐利,软软海浪变得比铁锤还刚硬。女娃凭着高超技艺,劈波斩浪,左避右挡,与大海周旋。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大海的浪涛越来越高,女娃的力气越来越弱。夜幕降临了,天地间一片黑暗,大概星星们闭上了眼睛,不忍目睹惨剧的发生:小舟被巨浪碾成了碎片,女娃被旋涡吸入了深渊,喧嚣的涛声盖住了女孩求救的呼叫,她永远也不能回去见她慈祥的父亲了。 几天过后,一只小鸟在女娃沉溺的水域破浪而出,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貌有点儿像乌鸦,它的名字叫精卫,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就。 精卫栖身于布满拓木林的发鸠山上,它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不死鸟精卫回翔在波涛汹涌、洁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它不间断地叫着“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已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 东海恼怒了,东海咆哮了,浪涛喧哗,白沫四溅:“你为什么要把我填平?你为什么恨我这么深?” 天空中传来精卫鸟仇恨的啼鸣:“因为你夺走了我年轻的生命,因为你还将夺走千千万万的年轻的生命。” “算了吧,小鸟儿!你就是填一千年,一万年,也填不平我呀!”东海用轰隆隆的大笑声来掩饰自己的窘态。 “我要填的!我要填的!我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地填下去,哪怕填到世界末日,宇宙终结。”不死乌精卫悲啸着,飞翔着,从发鸠山至东海,循环往复,衔石投石,永无休止。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已升华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子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鲁迅“用这期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鲁迅《期望》),无数志士为理想而在无望之中前仆后继,死不旋踵,他们都是精卫精神的继承者和体现者。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二): 【夸父追日】 太阳每一天东升西落,丝毫没有在意北方大荒中的成都载天之山上,有一个巨人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它。巨人用两条黄蛇作耳环,手里也把玩两条黄蛇,他是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 夸父身材高大,如山岳耸峙,却很天真,富于幻想,这两天,他在思考几个有关太阳的大问题:其一,太阳落入昧谷,黑夜便要降临;我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我要去追赶太阳,让他永驻天空。其二,太阳的圆脸上,沾染了不少黑斑;我期望太阳更明媚,更透亮,我要去追赶太阳,请他揩干净脸盘。其三,太阳在夏天喷吐了过多的光和热,到了冬天势必缺乏能量;我喜欢四季如春,不要酷暑也不要严寒,我要去追赶太阳,劝他平均分配热能。夸父想着想着,提起木杖,撒开两条长腿,就朝太阳追去。

30个上古神话故事

30个上古神话故事,可以给宝宝讲故事哦! 1.盘古开天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

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2.女娲造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受尽外敌侵略的屈辱,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一:夸父逐日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二:西圣王母《山海经.西山经》载:「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载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大致像个人,形状威猛,掌管灾厉(瘟疫)和刑罚的怪物。另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西王母是汇集西华奇妙真气,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传说中的女神。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

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三:精卫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发鸠山。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四:北溟鲲鹏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五:千年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根据《述异记》的描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

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

分享 异兽:《重明鸟》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此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亦叫重睛鸟。它的身形像鸡,叫起来声音像凤凰一样嘹亮动听。它常常把身上的羽毛全部抖落,用光光的翅膀拍打着没有羽毛的身子,在高空中起舞回旋。它能驱逐虎、豹、豺、狼等猛兽,使多种妖魔鬼怪不敢危害人类。它对人类的要求也很低,它不吃食物,只要喝一点琼玉的膏液,就很心满意足了。

异兽:《陆吾》开明兽 传说中的昆仑山神名。即肩吾。它的样貌是长着九条尾巴的虎身顶着一颗拥有锐利目光的人头,它的职责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天帝园圃的时节。陆吾的神格较高,除了掌管天界九个区域的界限之外,能够料理天神花园的时节,因此它绝不是园丁,而是类似中央空调随时调节气温的存在。 [1]所谓天之九部,就是整个上层宇宙。天帝的苑圃、悬圃的时令与节气,也归他管,堪称是天帝的大管家。

异兽:《鲲鹏》kūn 庄子说有一种大鸟叫鹏,是从一种叫做鲲的大鱼变来的。传说有一大鱼名曰鲲,长不知几里,宽不知几里,一日冲入云霄,变做一大鸟可飞数万里,名曰鹏

异兽《屏蓬》 生两个头,各在一端,意志处处相对,一个头想走那边,一个头想走这边,扯来扯去,移不动尺寸之地。

异兽:《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 英招参加过几百次征伐邪神恶神的许多战争,是保护世代和平的保护神之一。英招也是百花之神的朋友。

异兽:《当康》又称牙豚,是一种兆丰穰之瑞兽,样子象猪而有牙,其叫声有如呼唤自己的名字。山中栖息一种野兽,其外形象猪,却长着大獠牙,名字叫当康,它发出的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天下要获得丰收的时候,它就从山中出来啼叫,告诉人们丰收将至。所以它虽然样子不太好看,却是一种瑞兽。”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20个)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一): 女娲造人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化生万物,每一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二): 夸父逐日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最早出自中国先秦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的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于是开始逐日。他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他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人类的桃花源;而他的身躯化作夸父山。一般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勇敢光明慈爱的淳朴人格。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大自然的困境、追求光明的完美愿望。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三): 精卫填海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 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四): 盘古开天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浅谈《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故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54621073.html, 浅谈《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故事 作者:颜佳李菲侯斯烜 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5期 摘要: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原始神话,而其中的洪水神话流传已久,在当今社会闪烁着它独特的魅力。这些洪水神话大致分为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相柳发洪水、鲧禹治水、应龙相助发洪水四种类型。通过对洪水神话故事的分析,再把考古资料、其他文献资料及地理知识加以佐证,我们可以发现某些洪水神话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这些洪水神话在当代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民俗等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洪水神话;当代价值 一、《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 《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具有浓厚的奇异性、幻想性,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们也是历史的影子。我们将神话看作是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自我诠释,是对神秘自然现象的主观解释和自由想象。我们把《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关于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没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1]p489鳐从外貌看是一个凶猛的怪兽形象怪物,它有着强大的本领,使得百姓不能正常生活。而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也有记载“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4]p279我们大胆假设相柳就是相繇,当时爆发大洪水是由于巨大的九头怪相柳凭借自己的本事四处作恶,被禹杀死,而带来的洪水灾害。而相柳是共工的臣子。《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 [4]p295共工居住的地方连涉猎者都不敢往前,可见在先民眼里,共工也是凶恶的。以上论述都说明了共工与洪水有莫大的关系。 (二)治水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记载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岛。” [4]p536大禹除了继承了其父的遗志,成功治理了洪水。还杀死了作恶多端的相柳使地可以播种谷物。如《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 [4]p432-433《大荒北经》“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以为台。” [4]p489除鲧禹 治水外,还有治水英雄河伯,《山海经·海内北经》:“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4]p349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河伯原名冯夷,也作“冰夷”。在先秦古籍《尸子》中有一个河伯帮大禹治水的故事,“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约‘吾河精也’。授于河图,而还于渊中。” [2]河伯献河图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间接来说,河伯也是功不可没。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中的传说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中的传说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里的不少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都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其中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为后人的神话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山海经》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 夸父追日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

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受尽外敌侵略的屈辱,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一:夸父逐日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二:西圣王母 《山海经.西山经》载:「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载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大致像个人,形状威猛,掌管灾厉和刑罚的怪物。另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西王母是汇集西华奇妙真气,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传说中的女神。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三:精卫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发鸠山。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四:北溟鲲鹏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五:千年应龙 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根据《述异记》的描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30个神话故事

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 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 7.西圣王母 《山海经.西山经》载:「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载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大致像个人,形状威猛,掌管灾厉(瘟疫)和刑罚的怪物。另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西王母是汇集西华奇妙真气,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传说中的女神。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8.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发鸠山。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 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9.北溟鲲鹏 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10.千年应龙 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根据《述异记》的描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 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精选有趣的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精选有趣的 很久以前,天帝有10个儿子,天帝每天派1个孩子,给大地献上温暖…… 后羿射日刚开始他们很乖,轮流在天上值班。可是有一天,天帝的一个孩子对他的哥 哥弟弟说:“我一个人值班太无聊了,不如我们一起值班吧!” 10个太阳同时值班,大地好像被烤焦了,大地裂开了,人们可热了,小动物都渴死了,森林着火了,小动物们无家可归…… 这时,来了一个年轻人,叫后羿,他大力无比,射术高超,他拿起一把弓,拿起一根箭,一射,就射了九个太阳,当他要射第10个太阳的时候,人们拦住了他,人们对他说:“太阳多不行,又不能没有,因为没有太阳庄稼就会枯萎,我们只需要一个太阳。” 从此以后,大地非常凉快,人们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蚩尤是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听说,蚩尤的军队是由他的九九八十一个兄弟组成的,一 个个都铜头铁臂,非常厉害,简直就是人间中的精英。蚩尤大战天神天神知道这件事后,觉得非常不公平,万一哪一天,蚩尤他们觉得想欺负老百姓,就算老百姓要反抗,也不是 蚩尤他们的对手,所以,只有我们有实力去解决他,不解决他简直就是给人间,给人民的 一个接一个的灾难! 所以,天神就写了挑战书给了蚩尤,因为天神觉得他们肯定敌不过我的军队,所以 在给他三天时候准备,蚩尤接到挑战书后,就召集了他的兄弟,商量对策。 三天过后,天神就带着军队来了,蚩尤也带着军队来了,天神一开始就先派了雨神, 雨神下起大雨让蚩尤的军队被淋成落汤鸡,可是,蚩尤的军队却没有退缩,还是直接冲上去,使雨神大败,第二次,天神派来了雾神,天神愿以为让蚩尤的军队看不见就可以赢取 胜利,可是,蚩尤却使用了指南针,让雾神也大败。 天神见此情景,大怒,自己亲自出马,蚩尤看到,就让他们放火箭,天神刚想撤退,却被蚩尤的军队所拦截,幸好天神的军队来了,天神顺利的撤退,可是,这次战争,天神 损兵损将,损失很多。天神的部下对他说:“虽然我们兵力多,又强,而且我们也有绝 对的优势取胜,但是,就因为陛下太骄傲,太低估他们了所以我们才大败!”天神听完以后,虚心的接受了。天神后面再也没有跟蚩尤发起挑战了! 在远古,没有天和地,世界就像一个混混沌沌的中间有核的浑圆体。人类的祖先盘古 便在浑圆体的核心中孕育而成。 浑圆体被盘古砍破了,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而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精选10个)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精选10个) 羿谪居下界,夫妻俩成了凡人,他深感对不住妻子,便与嫦娥商议:天上等级森严,在人间倒也逍遥自在。但是凡人终将一死,若要长生,就务必渡弱水,翻火山,登上昆仑,去向西王母求取不死灵药。 西王母原先住在西方玉山的山顶洞穴里,有三只红脑袋、黑眼睛的青鸟轮番外出给她寻找食物,她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披头散发,却佩戴玉簪,每当晨昏,踞于山头狂嘶猛吼。她掌管天灾、瘟疫、刑罚,也炼制、收藏不死灵药。黄帝退隐九重天外,西王母便迁居昆仑山,那时的她已化身为雍容华贵、仪态端庄的贵夫人。 昆仑山下有弱水环绕,弱水非但不能载舟,一片鸟羽落下亦会沈没。弱水外又有炎火之山,山上的火焰昼夜不息。羿凭着盖世神力、超人意志,越过炎山、弱水,攀上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步二尺六寸高的悬崖峭壁,在昆仑山巅的宫殿里拜见了西王母。 西王母钦佩羿的作为,同情羿的遭遇,取药慷慨相赠:不死药是用不死树结的不死果炼制的。不死树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炼制成药又需三千年。我收藏的药丸仅剩一颗了,两人分享俱可长生不老,一人独食即能升天成仙。 羿如愿以偿,欢喜无限,回来与嫦娥约定,在结婚周年的日子共享灵药。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神仙也未能免俗。嫦峨经受不住天堂生活的诱惑,趁羿夜出待猎,独自吞下了药丸。

奇迹果真发生了,嫦娥渐觉身子失重,双脚离地,不由自主地飘出窗户,冉冉飘升。上哪儿去呢?嫦娥思忖着:我背弃了丈夫,天庭诸神必须会责备我,嘲笑我;不如投奔月亮女神常羲,在月宫暂且安身。 嫦娥飘至月宫,才发现那儿出奇的冷清,空无一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她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孤独、悔恨的滋味,慢慢地竟化成了月精白虾蟆。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四): 【神荼郁垒】 东海之中的度朔山上有一株大桃树,枝干蟠曲绵延,覆盖三千里,桃树的东北方是鬼众出入阴阳界的鬼门关。神荼、郁垒住在桃树上面,稽查进进出出的群鬼,如果遇见恶鬼为非作歹,就用芦苇索子捆了去喂老虎。黄帝委任神荼、郁垒做鬼头子,监察、统领天下万鬼;又教导民间,在大门上悬挂绘有神荼、郁垒像的桃木板和芦苇索子,以象征之物避邪镇恶,这样,神荼、郁垒就成了门神。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五): 【无头巨人刑天】 蚩尤被黄帝杀死后,巨人刑天决心去找黄帝决斗。他左手持盾牌,右手提战斧,悄悄离开南方天庭,踏上了不归路。他明白,路途的尽头就是生命的尽头,但他义无反顾,他要用勇气和热血向天地间的一切证明,炎帝不可侮,炎帝的后裔和部属不可侮。 巨人孤身行千里,势如破竹,直杀到中央天庭的南天门外,指名

[关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上古神话故事

[关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上古神话故事 《山海经》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奇书,它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四百多种怪神畏兽,更有众多神话,可谓包罗万象。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篇一:夸父追日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关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篇二:女娲补天 我国古史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娲.女娲是个什么样的呢?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精选有趣的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精选有趣的 本文是关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精选有趣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一:后羿射日 很久以前,天帝有10个儿子,天帝每天派1个孩子,给大地献上温暖…… 后羿射日刚开始他们很乖,轮流在天上值班。可是有一天,天帝的一个孩子对他的哥哥弟弟说:“我一个人值班太无聊了,不如我们一起值班吧!” 10个太阳同时值班,大地好像被烤焦了,大地裂开了,人们可热了,小动物都渴死了,森林着火了,小动物们无家可归…… 这时,来了一个年轻人,叫后羿,他大力无比,射术高超,他拿起一把弓,拿起一根箭,一射,就射了九个太阳,当他要射第10个太阳的时候,人们拦住了他,人们对他说:“太阳多不行,又不能没有,因为没有太阳庄稼就会枯萎,我们只需要一个太阳。” 从此以后,大地非常凉快,人们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二:蚩尤大战天神 蚩尤是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听说,蚩尤的军队是由他的九九八十一个兄弟组成的,一个个都铜头铁臂,非常厉害,简直就是人间中的精英。蚩尤大战天神天神知道这件事后,觉得非常不公平,万一哪一天,蚩尤他们觉得想欺负老百姓,就算老百姓要反抗,也不是蚩尤他们的对手,所以,只有我们有实力去解决他,不解决他简直就是给人间,给人民的一个接一个的灾难! 所以,天神就写了挑战书给了蚩尤,因为天神觉得他们肯定敌不过我的军队,所以在给他三天时候准备,蚩尤接到挑战书后,就召集了他的兄弟,商量对策。 三天过后,天神就带着军队来了,蚩尤也带着军队来了,天神一开始就先派了雨神,雨神下起大雨让蚩尤的军队被淋成落汤鸡,可是,蚩尤的军队却没有退缩,还是直接冲上去,使雨神大败,第二次,天神派来了雾神,天神愿以为让蚩尤的军队看不见就可以赢取胜利,可是,蚩尤却使用了指南针,让雾神也大败。天神见此情景,大怒,自己亲自出马,蚩尤看到,就让他们放火箭,天神刚想撤退,

山海经神话故事大全

山海经神话故事大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文学(6) 第一章上古神话分类:《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文学| 2016-07-13 14:28:23 手机口袋:用手机阅读我收藏过的文章? 【教学设想】作为先秦文学的起点,要把远古神话的产生、发展、流变的过程梳理清楚。注意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外国神话作比较,探讨中国远古神话为什么不成系统和不发达等问题。 重点和难点:几则神话材料的解读、阐释、理解。第一节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神话的概念。 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

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二、神话的保存: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这部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末期

或西汉初期。关于它的作者以及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鲁迅说它是一部“巫书”。不管怎么说,它里面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其中有不少神话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节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一、神话的类别。神话的内容丰富复杂,主要有: 1、创世神话讲教材引《艺文类聚》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补:《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2、世祖神话讲《淮南子》中“女娲补天”、《太平御览》中“女娲造人”的故

[山海经]中最厉害的五大神鸟

[山海经]中最厉害的五大神鸟 《山海经》是古代一本奇书,成书于战国年间,虽然有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但诸多的地理知识,物产风俗,巫医祭祀,神话传说,飞鸟走兽等,依然具有非常 高的文献价值。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山海经》中最厉害的五大神鸟,看看你知道几个! 第一个,鬼车 鬼车又被称为九头鸟、鬼鸟、姑获鸟,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妖鸟。由于在夜里会 发出“车辆行驶的声音”,所以被成为鬼车。九头鸟在湖北地区传说的比较神,江湖传言“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值得一提的是,鬼车是在九凤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神鸟, 但并不是九凤本身。 第二个,毕方 毕方是古代火灾之鸟,一旦出现,就预示着要有火灾。毕方的外形很像丹顶鹤,但是 只有一条腿,是一个独腿神鸟。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 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山海经·海外南经》:“其为鸟人面一脚。”意思是人面,但 独脚。 第三个,朱雀 朱雀大家都听过,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和青龙、白虎、玄武并列,也曾是古越国 的图腾。朱雀代表南方,全身浴火,左青龙右白虎,玄武坐北方。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 将其认为是凤凰或是凤凰的一种,其实朱雀是朱雀,凤凰是凤凰,两者差距很大。 第四个,三足金乌 《山海经》中记载,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十个太阳),是帝俊 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 太阳神鸟。后来,这十只三足金乌想要一起出来玩耍,于是有了后羿射日的故事,解民于 倒悬。 第五个,凤凰 凤凰是百鸟之王,能够涅槃重生,非常神异,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总称为 凤凰。这种鸟是祥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在《山海经》中,凤凰形象并不复杂,甚至还 有食用的记载。但秦汉之后,龙成为帝王象征,凤凰整体被“雌性化”,变成了成为皇帝 大老婆的象征。

荆楚上古神话(山海经)

荆楚上古神话 ——以《山海经》为例 一、《山海经》内容简介 1.分类: (1)古老的地理学论著; (2)中国原始社会史料的“百科全书”; (3)《汉书·艺文志》:术数略的形法类; (4)《隋书·经籍志》:史部的地理类; (5)《宋史艺文志》:史部的五行类; (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说之最古者,子部的小说家类; (7)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古之巫书”。 2.内容: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神话奇书。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而成。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 二、《山海经》的荆楚地方色彩 1.从作者上来说 金荣权先生在其论文《<山海经>的作者应为巴蜀人》中提出了一下论据: (1)《山海经》中的西南地域为后世主要文化集团的发源之地; (有意无意地把上古主要部族的远古始祖与西南的巴蜀之地联系起来)如:伏羲是巴人的始祖;黄帝的子孙颛顼出生生长在楚地;夏启起源于西南巴蜀之地;炎帝战败后后裔迁往西南;刑天、后稷葬在西南方等。 (2)《山海经》极力突出巴蜀地区的中心位置; a.《山海经》具有明显的重西南倾向; b.《山海经》有意将西南也纳入华夏的中心地带; c.西南还被称为天地之中; d.《山海经》中对西南事物的记载尤其详尽 (3)西南是《山海经》作者眼中的长生之地和快乐之乡(不死之山) 2.从内容上来说 (1)吕子方先生在其《读<山海经>杂记》中指出:《山海经》的内容中有“占验、神灵、祀神的仪式和祭品、帝王的世系及葬地、器物发明制作......无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